帮助 收藏

登录

图书资讯 | 活动预告 | 最新上架 | 重点推荐 | 精彩书评 | 套书展示 | 在线阅读

花花世界不染尘——讲述生活中的禅学

作者:释继程

ISBN:9787508052861

出版时间:2009-08-01

开 本:16开  页数:199页页

定价:¥35

已有0人评价,查看评论

分享到:0

图书详情

《花花世界不染尘》:当一朵花映入眼里,你看到了什么?
  一位真正的禅者,拥有比一般人更敏锐的触角、更犀利的观察力,能轻易遁入内心的各个角落,把自己的喜怒哀乐、芸芸众生的悲欢离合看得清清楚楚。本书作者正是这样的一位禅者,他以一篇篇抒情短文,和我们分享他在这精彩世界的所见与体会。书中文字或许如作者自己所说,代表一个清理、重建内在花园的过程,又或许它们只是单纯的一杯好茶,等待有心人来细细品味,感受“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快意游走于花花世界的自在与潇洒!

章节目录

自序

【心为何物?】
不染尘
欣赏眼光
应酬
虚荣心累人
心为何物
心归何处
收心
花花世界
好累啊
向谁倾诉
改变心态
批评与称赞
遇诤则止
吵吵骂骂
两端犹豫
透视是非
伤痕累累
心的层次
心如太虚
心中的净土

【活在当下】
Kaki Ayam
做惯丐儿
讨价还价
谈心
近乡情怯
走更远的路
开口难以自休
不擅于组织
惠借道场
忙中写作
讲者与听者
讲课解困扰
心力是无穷的
开放的学习
师心不师古
常写并求上进
阅读的心愿
打破“忘尘”
心智成长过程
般若之岩

【观世自在】
一花一世界
心静自凉
可有可无
傻瓜
加一点冷静
礼篮原理
爱身边的人
智慧课
茶照喝,心照开
不爱敌人
感恩心
为啥而写

【参!】
静坐法门
山林水边参禅去
以感恩心行施
吠我的狗
日日好日
弘扬清净法
主动性的条件
水涨船高
简化生活
水到渠成
世间净化
清净法界

作者简介

 
释继程   一九五五年生于马来西亚,一九七八年依止竺摩上人出家,同年赴台湾松山寺受具足戒,并于佛光山中国佛教研究院研究部进修。期间曾亲近印顺导师、星云大师,并于圣严法师门下修习禅法,成为法子。返回马来西亚后,曾闭关一千日;出关后,活跃于大马佛教界,曾担任马来西亚佛教青年总会总会长、马来西亚佛教僧伽总会副主席等职;并创办主持大专佛青生活营、教师佛学生活营、静七、大专静七、精进静七、禅十等禅修课程。近年并前往台、美、欧等地,指导禅修活动。
邓博仁 (摄影)
    台湾屏东人,世新大学图文传播暨数位出版研究所毕业,现为媒体工作者。从小热爱摄影,透过摄影镜头记录眼前当下的感动,更喜欢背着相机四处旅行,足迹遍及欧洲、亚洲、美洲等地。人与土地(People & Places)一直是他最关切的拍摄内容,曾举办过五次摄影个展与多次联展,作品呈现一种特殊的质地与温度,常引起观者共鸣。
 

编辑推荐

 
    花花世界,映现生命的瞬间与永恒。作者以直观的敏感度与包容力,透视无常的世界、无常的心念,写下一篇篇生活随笔,引领读者敞开内在视野,走进自己的心灵花园,感受花花世界的自在与潇洒。
   本书是一部以轻松语言,借佛学理念诠释生活哲理的抒情散文集。

书摘插图

 

心为何物
谈心,谈心。心可谈?心不可谈?
刚在念头里那么一转,想到了一点,想谈,又过去了。
还在心里打转着,待会儿该怎么说?如何谈?可那会儿到时,又不那么想,想不那样子说、这样子谈了。
心,可是瞬息万变,抓亦抓不住,摸也摸不到啊!
那过去心已过去,自不可得。
那未来心还未来,亦不可得。
就现在心来谈吧!可是,哪一念是现在心呢?无有一点、无有一念暂住不动,那现在心自又不可得了!
说不谈吧,却偏偏又人人在谈,你我也在谈呢!
虽不住于任何一剎那,但一念一念的集起,可又成了一个句子;一句一句集起,可又成了一段话;一段一段集起,又可表达了一个概念;一概念一概念的集起,可又是一个思想。
过去的不全都失去,还有记忆着、潜伏着的呢!未来的还可以计划、安排,整理成一个期盼、理想。现在虽念念不停,可前后会贯串起来,还能有相对的暂住现象,也能把概念说个清楚呢!
心若不可谈,可我们行的、谈的、感受的、想的、认识的,都是心里打了转才出来的。
心若可谈,又谈的是哪个心呢?
问人儿,心是何物?
一九九二年四月十一日‧雨城

心归何处
扪心自问,自己从小至今,是否都没做错什么吗?
反观心里,那一念一念生起灭去,可都是念念分明,念念为善啊?
内心里就那么一分惭愧,自会告诉你,错的可多着呢!恶念、妄念也多着呢!
心总是外放的时候多,内收的时候少。
看到的、听到的、嗅到的、尝到的、触到的,都引使心向外驰放。外在的世界可真是五光十色,多姿多彩啊,还令人迷惑,忘失呢!
去追求吧!去攀附、去抓紧、去爱染吧!
心飞出去了。想得到,想占有,想永远抓住不放了。
世间的种种存在,都是有限的。以无止休的欲求,去追求有限的物质,殆已!以无数的人,去占有有数的名闻利养,除了斗争,还是斗争啊!
一幕一幕的追求,一出一出的斗争,不断上演,层出不穷,乐而不疲。
扪心一看,心迷失了,心茫然了,心麻木了。
然而,还有那么一点自觉、惭愧,似醒非醒,似睡非睡的,在内心深处蠕动着。
回观、返照,把那蠕动的自觉给唤醒啊!
醒了,醒了,张眼一看,一片一片污染,一层一层尘埃,快把自己给掩盖了。
剖开,清理,丢弃,舍下。得把污染除去,得把尘埃扫尽。心不可外放,心得内收啦!
问人儿,心归何处?
一九九二年四月十一日‧雨城

收心
近日来,心似乎很散,总抓不到一个点安定下来。
也许近日来自己忙,忙一些应该忙的,也忙一些不该忙的。似乎在找一个平衡点。因此心从这端到那端,又从那端到这端的来来去去。
也许近日来有不少的事使自己不得不操心,那是内心的责任感与忧患意识的起伏。
明知道,如此心境其实对自己无益,尤其更阻碍修养,也知道,这样的心情并不能帮自己处理好那些事。可是,心不听话啊!
这就是我们的心了。
我们经常以为心是“我”的,我要心如何,心就如何。可是当心真的动乱时,其实也不必受到干扰而动乱,即使在平时,我们也未曾真正抓住我们的心,动乱时当然更不必说了。
此刻,愈想心静下来,心就愈静不下来。原来那个要心静下来的念头,也是浮躁的。
怎么办呢?任由心如此下去,怎么得了?
不然,又能如何呢?
也许,把这些都放在一边,就是不理会,任由心起伏生灭,而什么都不必再加上去,让心在生灭中自然的迁变,转机或许就会出现了。
当然,这需要先使心往内收,往内沉。收得回来,沉得下来,自然就渐能安定了。
而更好的就是让心无限的扩大,当心有了无限空间,试问,还有什么容纳不下的呢?
一九九二年四月十六日‧槟城

好累啊
有时候会听到一些人说他是“生成劳碌命”。意思就是说他的一生,不论是为了生活或理想,都是在劳碌奔波中度过,难得有安闲的日子。
我也不知道怎样的情况才是所谓的劳碌,因此也不敢说自己是劳碌命,但有时候真的会觉得很累。这种感觉并不一定是生理,有时候是心理上的。那时就很想休息,很想把那些正在做,或进行中,或计划中的工作都抛开,让自己轻轻松松的,就那样悠哉闲哉的过日子。但真正有这种日子过的时候,自己是否真的能安闲下来呢?
其实这种情况,是心理在某方面调理得不好而有了不平衡的现象,因此想以另一种方式来平衡而已,一旦另一种方式调得不好时,那种不平衡的情况照样会发生的,到时又得用回原本的方式来平衡。
我们的心理,在潜意识中是有一种平衡的调和作用的,这是心理自我治疗的功能。但这种治疗功能也会失调的,如果我们任由它去进行其作用,却没有去察觉到这种功能的局限,而应用更进一步的方法去调和。当心理自我平衡作用失调时,不平衡的心理就会造出不平衡的动作,这是每个人都会有的,而任由这种情况发展下去的结果,就是精神病或心理病态的出现了。
知道累,有时就是这种失调作用的先兆,这就得从生活中与心理上去观察、返照,采取适当的方法来使自己累的感觉消除,让自己恢复精神,继续把工作做好,使生活过得更有意义。

一九九二年五月二十三日‧怡保般若岩

改变心态
看到一朵花,我们可以平静的欣赏,也可以摘下来,玩过了以后抛掉。
一种风景,两种心情。
花是没有两样的,但心情却有多样变化。花只是一个外在的现象,或许它并没有美或丑的判断,但人的心情却有不同的变化,同触一种景,却会生不同的情。
对世事的反应,何尝不是如此。
所谓的悲观与乐观,也不过是人们对世事的价值判断而已。此价值判断的重点其实并不在世事,虽然在下判断者而言,他是依世事而做出某一判断的,但实际上,必须他内心先有了某一判断的标准,他只不过是依此标准行事而已。
此判断标准的形成,过程是相当复杂的,包括了家庭、学校与社会等环境,以及父母、兄弟、朋友等接触影响,所处的环境中的文化及信仰等,皆对其标准有一定的影响。而还有一项重要并潜在的,就是他本身的内心里潜伏着的某些心理因素。
因为是如此多种因素造成,何者重何者轻,亦难以确定,但有一定,这个标准是会改变的。至于何种因素使他改变,也不一定。也许是外在的,但更可能是内心的因素。
有时候我们对自己做深一层的反省时,会发觉到,只要我们的心态一改变,我们对外在事物的看法与态度就改变了。因此把心态调在正面、积极的方向,我们会觉得这个世界可爱得多了。

一九九二年四月二十九日‧槟城
吵吵骂骂
总是会有与人意见相左的时候,也许需要讨论以求沟通或交流。但如果讨论时双方都坚持己见,又在争论时情绪高昂而沦为吵架时,那就没有什么意思了。
往往在接近吵架边缘时,若有警觉,我就会快点避开或停止。有时为了处理一些人事的问题,也会导致吵架的事件发生,届时我也会尽量平息下来。
发现自己很怕吵架,虽然还是经常会碰到,而感觉上自己在表达意见时,口才还是不错的,讲起理论时,也还是头头是道的,可是一吵起架来,就会发现自己也会陷入语无伦次的状况。那真的是很令自己反感的。
一沦为吵架时,双方必不让步,且尽量挖对方的臭脚,没有也还是要当作有的。再吵得凶的话,一些平常不出口的话都会溜出口了,还会想把对方诅咒一番,以狠毒的口语,想令对方败下阵来。但吵架时,往往会“骂逢对口”,对方也会把一些无中生有、毒辣或丑恶不堪的话射来。有时会被射得体无完肤,直到两败俱伤,才鸣金收兵。
这时候,好朋友也没得做了,夫妻也会分飞呢!
当然也有一些人是吵架“天才”,天生爱吵架又生得一副“好嗓子”,声音宏亮、咬词清楚,骂起架来,如波浪滚滚而来,一波接一波,有条有理,脸不红,气不喘,谈笑用兵,直骂得对方无从招架,丢兵弃甲,落荒而逃。此等人也往往以吵架为乐,一天不吵,便觉生活无趣,总得找些机会,大展“骂喉”。
不知可有机构有兴趣,来个“骂架比赛”,必有人骂遍天下无“对口”,荣登“天下第一骂”宝座。若为我国公民,不妨奖他三五亩地,盖此亦可为国争光也!

一九九二年五月二十七日‧山城


两端犹豫
竟然为了早一日或迟一天上槟城而犹豫了一阵子,车票已买好了,才又想不那么早上去。但上槟城却是必须的行程,自己却又想在太平多住一天。也许我比较喜欢太平吧?
这样简单的事情也使内心挣扎了好一下,真是令自己都失望。但它却感觉如此“真实”的在动着念头。
当个人的心对某种存在有所执染时,这种感觉就会存在的。只是有时比较强烈,有时比较不明显而已。太过强烈时,就会使自己感受到两股力量的拉力;只要一边较强时,就会倾向那边去了。
肯定一边,否定另一边,是人心的状况。在肯定与否定之间无法决定,就是矛盾或挣扎的心理。两边都想获得或都肯定,似乎又很难有此结果,乃至有非分要求的可能。两边都否定,又需视其是否因嫉俗愤世而作出的,很容易陷入是非不分的情况。
其实这些情况都只是从表面认识存在的现象,对其存续的因果关系,以及其内在的本质,都没有明确而深切的明白,不能从较全面去明了,故决定也就掉入了片面。
如果明白相对的世间,没有十全的决定,得一必失一,但在得失之间又不执着,只是随着因缘及决定后发展的情况去看出其存续的因果关系,无论何种情况出现,都心平气和地去接受,因为那已是事实,改变不了,后悔无益。
写到此,发觉自己也只能从片面说明,读者千万勿掉入片面观点,而从另一边也看过来,才能明白所要表达的。

一九九二年六月二日‧槟城


透视是非
很怕是非,却还是被一些是非牵住。
想避开是非,却发现到几乎是无处可逃。
在人世间,人际的交往,是必须的。只要是有人事问题,就会有是非。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主见,或站在自己的角度看事物或问题,一旦我们有了我见及我的角度,就有“我是”的看法。一旦有了“我是”,与此“是”不一致的看法便是“非”了,便有了“他非”。
如果二者没有直接冲突,没有利益矛盾,那“他非”让他去非,也没多大干系。但偏偏有时候,他的“非”正好会夺去我的“是”的利益;或他的“非”正好否定了我的“是”,而且有他是我非的反应。那时,孰可忍,孰不可忍?
有时候,自己也许只是依着本身的观念或知见,去进行某些工作,并未想去制造是非或纠纷,但却无可避免的,可能会牵涉到他人的“是”中去,或已经“威胁”到他人的利益,而引起他的反应乃至反击,或挑起是非,把事情弄大。此时,是一笑置之、避开,抑是斤斤计较,做出反击;乃至卷入是非圈中,与他周旋到底?
是非是无休止的,一旦卷入,难以出脱;未卷入时,想避开也不容易。那么在此无可奈何的情况中,除了随波逐流,甚至同流合污外,是否还有其他途径?
也许只有透视了是非的本质,体会到是非其实都只是相对的,几乎存在的一切现象,都会产生是非及相对的认识,但事件或现象本身并无是非,此是非是来自人心的判断与反应。若人心能超脱而不被卷入,那么,外面尽管大风大雨,内部却稳然不动,并能在风雨中出入自在!

一九九二年七月十三日‧槟城


伤痕累累
我常自嘲是“伤痕累累”,在我的背部。因为时不时,不知从何忽然来一支暗箭,或一个冷枪,都射在背部,偶尔还会被当成挡箭牌。怎不伤痕累累呢!
还好没有倒下来,虽然有时伤得较重,足以使自己倒下来,但还是硬撑着,有时则是轻微的,乃至因伤处太重而没有什么感觉。
其实有不少是无意的,或者非恶意的,不过我不知道是否有想置我于死地的。如以所受的看来,大概还没有到那个程度,只是较重手而已。
我这个目标是这么显目吗?我倒不觉得,当然更不觉得它耀目了。或者因为同样目标不多,有一个明显的,就会成为众矢之的吧?
每次受箭或枪时,我都是难过多过生气,虽然我也会表现得愤怒,但痛心的感觉还是比较内在与深刻的。而我所学习的是如何去抚好,尽快地抚好这些伤口,并不急着去追究它们来自何方,虽然总会有知道的机会。而更重要的是要检讨自己是否会射回去,或自己也在有意无意中射中他人。
如果我能够忍受而不再射回去,不去射中他人,乃至可以包容射我的人,我的修养将会渐渐地提升,心胸亦渐渐地扩大。若我还能观照着我这一目标其实是空的,那么射来的箭与枪,亦根本无从射中。乃至这些箭与枪也是空的,何来能射与被射?内心便在一切都空的境界中,自在解脱了。
静下来做此观想时,隐约地觉得,其实累累的伤痕似已不存在,渐渐地消失了。

一九九二年九月一日‧槟城


心的层次
每天都要写数百字或上千字的日记。这习惯应已有十多年了。
有时候在写时,会对自己做一些剖析,希望对自己有较进一步的认识,或许这样对于自己在人生道路上,确定方向与理想方面,有一定的帮助吧!
但在剖析中,会发现到个性中的双重,观念上的矛盾,思想上的不一等现象。
这种情况不全因为时间与环境的不同产生的,往往是因为在剖析时,所站的角度,或所依的内心不同层次而有的。进而发现其实人的个性是双重甚至多重的,观念也是矛盾的,而思想上必有差异,这是由于人所处的环境之复杂,而内心里亦交杂着许多的意念、经验与习气。
人所显现某一种个性,只是此种习气较有力及较稳定,人具有某一观念亦只因为此等意念较有力及较稳定,思想亦是如此。但较有力与较稳定的心理状况却不会是绝对的,而且也受到其他状况的影响或干扰。
而不同层次的心理境界,往往也会有着不同的状况。有时候在较浮浅的境界中所显现的某一状况,在深入更深层的层次时,却发现到是完全矛盾的;甚至较浅层次所显现的意见是为了掩饰较深层次的状况而有的。而剖析到后来,对自己竟更加迷惘,更不了解了。
这是正常的现象,人心层次的深浅的确是有不同境界与状况的。碰到如此情况时,若能依此疑情再深入,自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不然就停留在自己所能接受,依外在的道德准则亦受认可的状况,来认识自己,稳定自己的个性与观念,消灭迷惘,作为进入更深层之基础。
如此渐进,总有澈见本性的一天吧!

一九九二年七月二十七日‧槟城


心如太虚
心安住于平静的定境中,沉浸在一片平和、充实、喜悦里。
在面对一般的外境时,心只轻轻地随着境的出现而生,只有在触对较大变化与起伏的外尘时,才随着它起相应的变动,但实际上动的只是触境的作用,而感觉到其实心还是稳稳地安住的。
不论在触对怎样的境界,顺境或逆境,只是稍稍地触动便安定了,而心的喜悦仍是充实的,即使是逆境,也不起瞋念或抗拒,顺境则是平和的喜悦,却无波动的狂喜,或贪执于境。
那种稳实、深邃的喜,难以形容,只是从内心很深之处,即充满着,并由内而外的充塞在每一层面的身心。
而定境愈深,此境愈细,分别心愈小,但却处于敏锐的状态。对于外境,警觉力敏、易触境却不随之转,只是生起适当的反应,却以稳定的观照力在照见之。
此定境其实具有观照之作用,非只是无想的定。毕竟还得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修禅者其实在日常生活中能以此心、此默照之心应对,则时时处于对境敏锐而照见其实相,却又安止于稳定的状态而不转,对境清明而不执,不染于境又明明朗朗。
清明则境现即应,不染则境过即舍。在应与舍之间,是一切无常生灭之假相,悟法性不生不灭之实相。见假相而不执,盖假相虚幻,无所执;悟实相而不住,盖实相无相,无所住,心如太虚,何处何时不自在?此时无言。

一九九二年十一月四日‧雨城


心中的净土
雨后的雨城最美,常给人一种一尘不染的感觉。我很喜欢这种感觉,也很喜欢雨城的雨。
看到那种清新的景象,内心里就有那种不染于尘的清净。
在生活上,雨城有点像我的避风港,经常在繁忙的工作,或四处奔波后,有时间回到雨城,我总是让日子轻轻松松、悠悠闲闲地过,让心休歇、平静,或许也是一种平衡。
我想,如果雨城是一片净土,我安住于其中,让外面的熙熙攘攘、风风雨雨,都在此土之外,而安住于其中者,能获得清净与安宁的生活。
我相信很多人都在寻求这一片净土。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片净土,超尘脱俗绝对清净,不受任何污染的,但此清净心却在重重污染与垢秽的包围中。而我们却总是被此污垢迷惑了,甚至执此为净,执此为乐、为常,忘了这一片清净的心地。
如果我们发现了这一片清净心,并把外层重重的污染消除掉,使此清净心显现,便能依此清净心来见此世间。此时由于内心已清净,故所见的世间亦为清净。
虽然外面的种种现象,在他人的心目中还是污秽的,但在一个已清净的心看起来,这些污秽只是一种虚幻之相,因其并无自性,而是由于种种因缘和合而有,故其本性空寂,此空寂之本性乃清净的、不生不灭的。因此清净心能透视一切法的本性,故不为虚幻之假相迷惑,便无罣碍,而能超然,解脱自在。
我们是否去寻求内心的这一片净土呢?

一九九二年十一月十四日‧雨城

活在当下

Kaki Ayam
如果我在槟城,在三慧讲堂而没有外出,我都很少穿鞋子。尤其在早餐及晚餐过后,我都喜欢赤着脚,在讲堂院子里散步,有时也走过去隔邻佛教总会散散步。
在讲堂帮忙打扫的印妇,每次都喊我“鸡脚”Kaki Ayam。
讲堂院子里的马路平坦,佛教总会的则是碎石,我让赤脚的脚底,直接去接触路面的平及不平处,受其刺激,据说对身体健康有帮助,是属于脚底按摩的方法之一。
不知什么时候,人类的脚与大地隔绝,用一层皮制的或其他原料制作的鞋底隔绝。
这似乎也象征了人类与大地,不再是直接的接触了,人与大地的感情已加上了不自然的人工化成分──文化在内了。
也许人类觉得如此活得更好,尤其在物质方面,文化的进展,使人类愈来愈依赖更多的物质以求生活的舒适。
然而生活的舒适并没有使人类的内心更加充实,反而更空虚,更需要外在的物质来填补。
也许人类与大地隔绝时,就不再踏实了。
虽然我赤着脚接触的是已人工化的马路,但至少还是在大地上,且没有鞋子的隔离,故还有一种踏实的感觉。
或许,人真的应该有此踏实感。让我们经常或偶尔,赤脚与大地亲近。

一九九二年二月一日‧槟城
心力是无穷的
常住刚办完一次盛大的法会,看到众人都在忙着善后的工作,我随口问了几个庆委会的委员累不累。有的虽现疲相,却说不累,因为办得很高兴,身体虽累,但心却不累。而有的则对着我苦笑,我知道他累,身心都累。
整个筹备过程,我皆置身事外,乃至在法会进行时,我也只是身在常住,却未投入法会中,除了在法会主要庆典上负了一个责任外,其他时间倒是相当空闲,有时间处理自己的一些事,倒不会觉得累,不过却不很热衷。
我倒是能够明白这些筹委们的不同反应。有些工作是我们很欢喜做的,便会投入而忘了疲累;但如果只是必须做却未必是喜欢的,那便生不起欢喜心,自然会觉得身心俱疲。
每次在办课程时,我都会投入,即使有些课程我几乎要负责大部分的讲座,我都能在相当少时间的休息中,恢复精神而能应付繁忙的讲课。过后虽然身体还是会累,但却无需太多的休息,却仍能提起精神去做其他的事。
人的体力精力都有一定的限制,但人的心力却难以估量的;有人认为心力是无限的,但在相对的世间,尤其受到身体的局限,相信还是有所限制的,只是一个人却能在某些条件中,发挥潜在的心力,如欢喜心、慈悲心,及受过锻炼的心,都能发挥比一般人更强的力量。
佛教里相信心力是无穷的,但必须具足一定的条件。而此无限力量并不一定显现于外,或物理的,此心力往往是内在的、精神的。而此力量的最高者乃是智慧之心,一个人若具有此智慧,那么,在内心里便能超脱一切的束缚、烦恼,自由自在地遨游于宇宙。

一九九二年九月十日‧槟城


师心不师古
是背后动机所驱,抑是情势“所逼”,或是人情难却,近来竟然写了好几篇评论的文字。有长有短,都在相当短的时间内写成。也没再修改,就寄或交有关单位了。
由于“情势”是那样的不利,文字几乎都是逼出来的,更没时间去参考有关数据,其水平到哪里,也应是可想而知了。
进修的时间少,所存的“货源”又不怎么充足,慢慢用也许还能应付,要在短时间内挤完,那真的会有“玩完”的一天的。
写,倒不是什么问题,不过把句子组好,把段落分清,把章节组织起来而已,问题在于要表达什么?有多少东西能够献出来供他人参阅的?有多少料值得与他人分受的?尤其我写东西时,又不怎么喜欢参考古人或今人的数据,有“师心不师古(今)”的偏差,写的都是自己知道,自己想的,但不至于连对或误的,都还没有弄清楚就写出来了,因此不会误导读者。
我不是学者,做的不是学术研究,只是写写个人的心得,不过也不是全无依据的,而有一中心思想为基础,即佛法的缘起思想。
从佛法的学习中,明白了缘起的思想,也渐渐掌握了此思想的中心。从事相的缘生到本性的空寂,通过理解与观想,乃至教学时的贯通,使我对此佛法根本思想有了一定程度的掌握,但我毕竟是一个重义不重语的修学者,故较偏向对义的理解,而少对语文的细密研究。在写作时,也就如此了。
但我有信心,即使我写的文字都是没有什么深度的,但是依正见而写的;或许有些文字及引据有些差错,其基本义理是正确的。没问题!

一九九二年七月三十日‧槟城
心智成长过程
平时难得有时间静修,有时固然是因为忙或奔波,有时则是因生活的波动而静不下来,或者情绪受到干扰而用不上工夫,等等不一,当然有时也是因为懈怠之故。
往往在打七领众修行时,我反而能够把握到静修的时间。因为在课程中,其他的外务都抛开,专心在领众修行上,故就在共修的机缘中,把自己融入用功。
而这个情况对我来说是很重要的。如果在期间我能把工夫做得好,就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接下去的日子,使我能以较好的修养境界应对种种事务,因此我很珍惜这些共修的课程。
也许自己本身在投入佛教事业之前,在静修方面也算下了一点工夫,虽然平时心较散,或事太忙未能专注用功,但一有机会收摄身心用功时,还是用得上的。
因此每次打七时,我都会有几支香,坐得不错,乃至达到相当安定的状况,身心处于平和、专注、喜悦、充实的境界。不过要使这种情况经常发生倒还不容易。如果我是学员,当然就可以放心,放下众缘用功,但我得负责指导与照顾禅众用功,就不能那么投入了。在课程中还得应付其他的工作,最重要的当然就是领众了。
还好的是,现在课程已较上轨道,助手或护七人员也能帮上更多的忙,减少了外务的负担。少操心,便能多专心,故还有机会使自己把工夫用得较好,真是要感谢种种的因缘。
如果我们认为人生是一个心智成长的过程,而我们的修养应随着岁月增长而提升,在种种外务繁忙之时,我们是否能做到,或懂得在此中应用一些善巧,使自己能够进行或完成人生的这个心智成长过程?

一九九二年十月三十日‧怡保


般若之岩
喜欢般若岩的环境。岩是依一座小山而建,内有小岩洞,依此而建了一个佛堂,再向上建一个宿舍,并延伸而有禅堂、斋堂等设备。俨然一个设备相当齐全的道场。除了没有电流供应而需以发电机供电以外,其他大都具备了。周围又多见树木林荫,绿的一片。而且岩避开了尘嚣,却又有路通达,交通还算方便却又有着距离。因此在此打七办课程,或者静修,颇为方便。
在般若岩已经主持过三个静七,将来相信还会继续借用来主办活动,或者自己也来静住几天。岩的住持继隆法师是我的师兄,为人随和大方,向他商借道场十分简单,只需告知活动时间,只要没有其他活动重迭,不必什么手续,时间到了,他就会慷慨地将整个道场借出,自己则云游他方,若当时有其他外地到来挂单之僧众,他也带他们到他处去,以方便借用者能完全应用。
当然还会有三两位住众留下,帮忙一些日常工作,如发动发电机、看管道场等。这也增加借用者要应用一些设备时的方便,但又不干扰到活动的进行。在这里打了几次七,我们都如同在自己的空间一样方便,使静七顺利进行。而我也因此隔绝生活,能专心主持,并且在课程进行时,因没有外界的活动而自己多用上一些工夫,并有时间写点东西。
这里气候也相当凉爽,若是雨天或阴天,更是清凉,在此打坐,不觉闷热,不必用风扇,是静坐的理想环境。只是附近有养猪场,上午有猪叫声及抽水机声,偶尔飘来一阵的“粪香”,在幽静中有了那么一点的不协调,但似也为一个小点缀,正反映了世间的必然不完美,明于此心即释然!

一九九二年十月三十一日‧般若岩
观世自在

一花一世界
有的人看到一朵花,就可以写出一章美丽的诗篇;有的人则会写出感性的散文。
有的人送一朵花给心爱的人,表达情意;有的人送一束花给逝去的亲友,表示悼念。
有的人看到美丽的花就采下来,玩过了就抛掉;有的人则会蹲在路旁或沟边,欣赏一朵小花,而花去了一个下午。
有的人为了猎取花儿绽放的风姿,花了几天,把镜头对准那朵花;有的人为了比花娇,也可能是要与花相映红,把自己也一起猎进镜头里。
有的人看到了凋落的花而哭湿了手巾;有的人则说: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有的人喜欢自然生长的花或野花;有的人则用温室,用种种方法及研究来“改良”花的品种。
有的人供一朵鲜花予心目中的神明或佛菩萨而感到无限的欢喜;有的人则从供桌上枯萎的花朵中体会了无常的道理。
有的人因花而感怀身世,有的人则从一朵花看到一个世界,或看到花的世界……
当一朵花映入眼中,您看到什么呢?

一九九一年六月三十一日‧槟城

 

 

  • 用户评论
  • 豆瓣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评论)

我要评论

您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发布评论! 登录

关闭

资料下载
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