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 收藏

登录

图书资讯 | 活动预告 | 最新上架 | 重点推荐 | 精彩书评 | 套书展示 | 在线阅读

莱布尼茨

作者:[美]尼古拉斯•乔里

译者:杜鹃

ISBN:9787508074443

出版时间:2013-01-01

开 本:32  页数:219页

定价:¥29

已有0人评价,查看评论

分享到:0

图书详情

 莱布尼茨是欧洲近代理性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其研究范围涉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诸多领域,几乎在每一个相关领域都有重要成果,被誉为“十七世纪的亚里士多德”,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说他是“千古绝伦的大智者”。本书结合其主要著作《论形而上学》、《单子论》、《神正论》、《人类理智新论》及其重要书信,深入探讨了莱布尼兹在形而上学、认识论和伦理学方面的观点。作者认为,尽管莱布尼茨的哲学观点分散在其众多的著作中,但他却是个“系统的哲学家”,他对逻辑、形而上学、神学以及物理学基础的认识具有很强的统一性及整体性。本书论述主题全面,分析深刻有力,多有新见,是一部介绍莱布尼茨哲学的佳作。

作者简介

 尼古拉斯•乔里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哲学,著有《洛克的哲学思想》,他还是《剑桥莱布尼茨哲学指南》的编者。
 

 

书摘插图

    莱布尼茨去世后的三百年间,他的声望经历了大起大落。很大程度上,这种起伏与哲学的风向一致。当风行形而上学的时候,莱布尼茨也会获得尊崇;而一旦形而上学不受欢迎,他也就遭到了冷遇。尤其是对极端修正主义的形而上学的坚定支持使他更易遭受哲学风向转换的影响。
    但是三言两语绝不能说明莱布尼茨的遗产与影响,而是需要具体说明他的事业的环境以及作品。(Catherine Wilson最近指出)莱布尼茨作为主要哲学家一直声望平平,部分原因是他去世后出现的反对体系化的形而上学浪潮造成的(C.Wilson1995: 442-74); 同时也必须注意,所出版的他的遗作也太过于片段,妨碍他的读者获得一个清晰完整的哲学观念。除了《神正论》,莱布尼茨生前发表的哲学著作都是一些零散的短论,收录在当时的学术刊物中。他的很多在今天极有知名度的著作在他死后很久都没有付梓。比如说一直以来的经典著作《形而上学对话录》直到19世纪中期才出版。不难想象,当海量的文献涌入出版界,莱布尼茨思想的真实面貌展示出来后,会激发人们极大的兴趣和关注度。1765年出版的《人类理智新论》向康德和其他思想家介绍了认识论者莱布尼茨;20世纪前后出版的莱布尼茨的逻辑学论文引发了整整一代读者去寻找他的真理理论的形而上学基础。
伏尔泰、乐观主义与神正论
    虽然不乏机智与聪慧,伏尔泰对单子论体系的评论如今已几乎被人遗忘了。比较而言,他对莱布尼茨思想的其他方面的评论,比如神正论,至少还是为人所知的。作为对莱布尼茨乐观主义的讽刺,伏尔泰的短篇小说《老实人》历久弥新。至少就大众看来,这部名著比任何其他批评更能损害莱布尼茨的声望。
    伏尔泰小说中的乐观主义学说被打上了某种讽刺性的标记。伏尔泰曾经嘲弄过这种学说,部分原因可能是它与伏尔泰十分憎恶的基督教原罪学说不相符。当然,伏尔泰很赞赏教皇的《论人》(1732-4),其中对乐观主义给出了一个精致而通俗的哲学表述。但是1755年里斯本毁于一场大地震,此事对伏尔泰触动极深;他在书信中提及此事时说:“有一个对乐观主义极为不利的论据”(Barber 1955: 224)。在一首有关里斯本大地震的诗中,伏尔泰表示,在人类试图理解这种恶性事件时,像莱布尼茨的神正论这样的哲学体系毫无用处:
莱布尼茨没有用无形的麻烦来教授我,
在秩序最佳的可能世界中,
无端的不幸和切身的苦难混杂着空洞的快乐,
也未教我为什么无辜的罪恶的
统统遭受无可避免的恶。
我不知道事情怎么才能更好;
我像一个有学问的人;
唉!我一无所知。
(Barber 1955:225)
    这个时期的其他事件也加剧了伏尔泰对乐观主义的不信任。在伏尔泰看来,法、英这两个当时最发达国家之间爆发的“七年战争”,是用千万人的生命去争夺对加拿大毫无用处的坚冰的控制权。
    在《老实人》中,莱布尼茨式的乐观主义被邦葛罗斯博士(就是一个注释或解读一切的人)这样的可笑角色嘲笑了一番。邦葛罗斯是德国的一个学院式的学究,教授“形而上的宇宙神学论”;伏尔泰通过描述他的学说,用喜剧的手法影射莱布尼茨的主题,比如充足理由律。邦葛罗斯在德国威斯特法伦省的一个乡村城堡中给一个天真的年轻人憨第德当家庭教师。当憨第德因为轻率的性行为被逐出家门后,他就被迫在更大的世界中打拼了。在旅途中,憨第德遭遇了各种用莱布尼茨的话讲就是道德和物理上的恶。他达到里斯本后恰巧赶上震惊世界的地震,不仅是这种天灾,还有各种人祸,比如处决海军上将宾。(“在别的国家[比如英国]处决海军上将从来都是一个激励他人奋发的妙招”[Ch. 23]。)面对这些灾祸,离开了一段时间的邦葛罗斯依然固执地认为,事情已经尽善尽美了。最后,憨第德对他之前的家庭教师失去了耐心,挖苦地问他那个著名的问题:“如果这就是最好的世界,更差的会怎样?”(Ch. 6)这个故事的寓意表现在邦葛罗斯最后和憨第德发生的互换。尽管历经磨难,还是没有治愈邦葛罗斯的乐观主义,并且说传说中的一切最终都是好的。憨第德回复说:“说得好,但我们必须耕耘自己的花园”(Ch. 30)。换句话说,对待悲惨世界的明智之举不是宿命论或绝望,而是在我们有限的行动范围中,用终生踏实的辛劳换取最有限的进步。
这个讽刺尽管十分精彩,给人印象深刻,《老实人》毕竟不能算作对莱布尼茨神正论中乐观主义立场的哲学反击。实际上我们看到,就连与莱布尼茨有密切关联的主题,一切可能世界中最好的世界(可能是不公正的)也是有争议的。对于莱布尼茨那有点难以消化的书,即《神正论》,伏尔泰可能没有做过什么认真的研究,并且的确有意的以莱布尼茨为矢的,但邦葛罗斯的观点有时更像是在复述教皇,而不是莱布尼茨。但是,就像Catherine Wilson论证的那样,如果伏尔泰不是碰巧针对莱布尼茨的乐观主义,他也会攻击乐观主义的(C.Wilson 1983: 766)。在受过教育的公众的眼中,面对人类遭受的如此深重的苦难和罪恶,莱布尼茨最好的世界之说就是不道德的冷漠麻木;让人觉得只要稍有思想的人,或文明人都不会接受这种观点。并且,不管这两个批评有什么不同的命运,伏尔泰对单子论体系的攻击以及对乐观主义的嘲弄是广为人知了:鄙视那种无视事实与经验的抽象理论。
莱布尼茨、康德与德国唯心主义
    莱布尼茨在德国本土的声望总比在法、英强。他的形而上学通过后来的独断论哲学家克里斯蒂安•沃尔夫获得了传承,沃尔夫就是伏尔泰鄙视的那种德国学究。然而虽说他的学说绝不会在本国失传,但他1765年的遗著《人类理智新论》到的确给他带来了一些意想不到的声誉;这是他针对洛克的《人类理智论》的逐条回复。就像很多学者所说的那样,对《新论》的接受并非毫无批判性(Tonelli 1974: 437-54; C.Wilson 1995);然而,对于莱布尼茨哲学,这部著作的确给公众留下了一个的意想不到的正面印象;这说明莱布尼茨也是一个关注先验知识的本质和来源的认识论者。莱布尼茨在《新论》中对认识论问题的关注是无可争议的,但知识理论是否是这部著作的焦点还是个问题;莱布尼茨自称此作的主要目的是驳斥洛克的“思想物”假说,捍卫心灵的非物质性理论。因此即使在这部著作中,莱布尼茨也主要是以形而上学为动机的(Jolley 1984)。
    《人类理智新论》问世时,正值康德思想的形成期。康德对莱布尼茨哲学的态度颇有点复杂、矛盾,但是无需怀疑的是,对于莱布尼茨在《新论》中用于反对经验论的固有观念学说,康德的确非常有兴趣;《纯粹理性批判》开篇就在模仿莱布尼茨的学说。康德和莱布尼茨一样,认为心灵不是一块白板,经验之手可以在上面书写;而是在说明经验内容时依据像实体、因果关系这样的纯粹概念而形成的,这些概念不是源自经验,而是源自知性自身。实际上,莱布尼茨的固有观念学说是康德成熟时期的范畴学说、或纯粹概念学说的重要的理论先导,范畴或纯粹概念学说有助于建立客观的、时空世界的经验。当然,也不应夸大康德和莱布尼茨之间的相似之处。莱布尼茨的固有观念可用于像上帝这样的超感官对象;而康德的范畴没有扩展到经验范围之外的权限。实际上,康德先验唯心论的独特核心在于,先验知识的有效范围仅限于可能的经验领域。
    当时,康德的确受到莱布尼茨固有观念与知识理论的吸引和启发。然而在根本问题上,康德是反对莱布尼茨的。尽管莱布尼茨与洛克也有很多不同,康德知识理论的一个著名论题就是清理他们的一个通病:莱布尼茨和洛克都认为,知性和感性、思维与感觉是彼此连续的。康德论证说,在现实中,知性与感性是人类认知的两种不同的官能,虽然他也承认,二者应源于一个我们未知的共同的根(Critique of Pure Reason A 15/B 29)。康德像莱布尼茨一样批评洛克“将知性的纯概念感觉化了”(A 271/B 327);就是说,洛克将一些实际上的理智观念当做来自感性经验与印象的精神图像。不过虽然有同盟关系,莱布尼茨自身在康德眼中也好不到哪,因为他错将感性经验当做模糊、混乱的理智观念了。当察觉到莱布尼茨式的不可见的同一性规律仅在概念层面有效时,康德做出了一个深刻、有力,且与莱布尼茨有关的批评:如果概念A和概念B一切性质相同,那么它们就是同一个概念。莱布尼茨在错误在于以为这种规律适用于特定的感性经验。
    康德在其他方面对莱布尼茨的批评也很重要。首先,《纯粹理性批判》代表了18世纪对思辨形而上学的不信任态度的顶峰之作。就像我们看到的,孔迪亚克在《论体系》中的反驳绝非不重要,甚至预告了很多康德的见解。但是可以说,康德将对思辨形而上学的批判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在《纯粹理性批判》名为“先验辩证法”的一节中,康德对形而上学家的病灶提出了一个无与伦比的深刻论断。比如说,有关二律背反的讨论就给理性宇宙论沉重一击,它指出理性一旦超出经验范围就会陷于分裂和自相矛盾。
康德有关莱布尼茨的批判在很多方面都很重要。就他对莱布尼茨和洛克的反对意见,我们找到了将近代早期哲学家划分为唯理论与经验论的权威标准的雏形,这种标准后来规范化、固定化了;实际上,这也是许多大学课程分类的划分依据。有必要说明的一点是,康德将莱布尼茨与洛克对立起来的做法多少有点哲学上的自利性;康德希望将他的伟大前辈说得夸张变形、半真半假,这样就需要他的批判哲学去超越了。无论我们怎么评价这种哲学的历史年谱的优点,康德对他前辈的批判很大程度上主导了后世对莱布尼茨哲学的看法。
总结
    几个世纪以来,莱布尼茨的声望随着哲学风向起伏不定。当形而上学受重视时,莱布尼茨的声望也高涨。然而,其他因素也发生作用。莱布尼茨遗作的片段性妨碍了读者对他整体成就的认识。某种程度上,莱布尼茨终其一生受欧洲两个文化最发达的国家法、英的沙文主义的压制。在法国,莱布尼茨被看做民族英雄笛卡尔的余孽;他更多的是以对笛卡尔物理学的深度批评而闻名,而他正面反对笛卡尔形而上学的那些东西给人十分随意的印象。在英国,即使在数学与科学领域莱布尼茨的成就也受到怀疑;牛顿及其信徒指莱布尼茨控抄袭了他的微分学。所谓的“首创性之争”给莱布尼茨和洛克之间的不愉快充当了背景。洛克对莱布尼茨哲学能力低下的评价影响了牛顿的信徒塞缪尔•克拉克,他作为一个理性主义的形而上学家在哲学上其实比洛克更接近莱布尼茨。莱布尼茨和克拉克的争论说明,理性主义的形而上学即使在18世纪的英国也有市场。然而下一段说明,莱布尼茨去世后的那个世纪出现了反对单子论这样的宏大的形而上学体系的浪潮。这种反对意见可见孔迪亚克和伏尔泰的文章。孔迪亚克将莱布尼茨宏大的形而上学目标和洛克谦和的目标做了对比,赞扬的是后者。莱布尼茨的单子论被指责是用更不清楚的事物解释不清楚的事物,为此还使用了隐喻性的语言。下一段考察了伏尔泰如何用小说《老实人》大肆嘲弄莱布尼茨的乐观主义。尽管不算严格的哲学反驳,伏尔泰对乐观主义的讽刺的确是惊人的辛辣。与对单子论的批评一致,伏尔泰对乐观主义的讽刺表现出他对抽象理论的轻蔑,认为它们没有解释经验。在德国,莱布尼茨的声望再低也总比在法、英强,而1765年出版的《新论》又起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推动作用。康德一节说明这部著作如何向读者介绍了莱布尼茨的知识理论,即他的哲学此前不为人知的一面。《新论》的发现对康德哲学的形成起了很大作用。莱布尼茨固有观念的学说吸引了康德,并与他的范畴学说有关。然而,在知识的基础问题上,康德十分反对莱布尼茨:他批评莱布尼茨将感觉与理智混为一谈。并且,《纯粹理性批判》中的“先验逻辑”代表了从早期孔迪亚克以来对思辨形而上学的不满的巅峰。从与莱布尼茨的关系中,康德播下了区分近代早期的唯理论和经验论哲学家的权威标准的种子。本章的最后一节说明了,伯特兰•罗素关于莱布尼茨的书是现代重新发现这位哲学家的一个里程碑。基于记忆中莱布尼茨出版的文章,罗素说要看看莱布尼茨如何从一些有限的前提推导出形而上学。罗素与一个法国学者一道开创了对莱布尼茨的所谓“逻辑主义”解读,依照这种解读,他的形而上学是从真理理论中推导而来的。罗素发挥了另一种解释性的论点,莱布尼茨有两种哲学,一种官方的,一种非官方在。然而这第二个论点远没有第一个论点有影响。莱布尼茨在当代哲学家中的声望相当高。这不是说思辨的或修正的形而上学又回到了哲学的主流;然而,即使描述性的形而上学家也钦慕莱布尼茨在同一性、个体性和模态方面做出的突破性的贡献。莱布尼茨在当今受关注也因为他坚持认为,哲学应当回应或参与到其时代最前沿的科学中去。一个不太为人所知的原因是,直面理性的宇宙理念依然吸引着哲学家们。像斯宾诺莎一样,莱布尼茨哲学是最有信心说明这种理念的哲学。

  • 用户评论
  • 豆瓣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评论)

我要评论

您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发布评论! 登录

关闭

资料下载
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