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 收藏

登录

图书资讯 | 活动预告 | 最新上架 | 重点推荐 | 精彩书评 | 套书展示 | 在线阅读

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合作:模式、机制和策略

作者:乔东平、高克祥等著

ISBN: 9787508085197

出版时间:2015-07-01

开 本:16开 170*240  页数:260页

定价:¥36

已有0人评价,查看评论

分享到:0

图书详情

  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合作在我国是一个新课题和新实践,特别是在社会救助领域如何合作还处于探索阶段。本书注重对本领域新的理论和实践成果的总结,在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治理和善治理论以及资源交换理论的指导下,对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四市33家社会组织及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进行了实地调查和半结构式访谈,呈现了发达地区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概括总结了合作模式、合作机制、合作策略和经验,提出不同的“伴生模式”形成的政府与社会组织关系的“差序格局”,分析了政府和社会组织在社会救助领域的角色定位,以及如何加强社工机构在社会救助中的作用,改变救助不足和服务救助缺乏等问题。本书呈现出政府和社会组织双方的视角,力图为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合作提供研究依据和参考,促进政府与社会组织发展良性的合作模式和机制,通过合作共治达到双赢。

章节目录

前言 4
第一章  社会组织的概念演变和发展过程 8
一、社会组织、民间组织、非政府组织和非营利组织的概念演变 9
(一)社会组织相关概念界定 9
(二)社会组织的特征 14
(三)社会组织分类 16
二、中国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发展的过程 21
(一)古代民间组织的发展 21
(二)近代民间组织的发展 22
(三)现代社会团体、民间组织的发展 23
(四)改革开放后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发展的过程 27
三、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的方式 29
(一)什么是合作? 30
(二)合作的优势及风险 30
(三)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的方式 31
四、国内外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的经验 33
(一)国外经验和启示 33
(二)国内经验和启示 36
第二章  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研究综述 38
一、国家与社会的关系 38
(一)马克思对“国家-社会关系”的论述 38
(二)启蒙思想家对“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论述 39
(三)近现代西方出现的对“国家与社会关系”分析理论 39
二、治理与善治理论 43
三、“市场失灵”、“政府失灵” 、“志愿失灵”理论 47
(一)市场失灵论 47
(二)政府失灵论 48
(三)志愿失灵论 49
四、资源交换理论 49
五、相互依存理论 51
六、国外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的研究 52
七、国内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的研究 58
第三章  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 59
一、研究方法 60
(一)质性研究方法:案例研究 60
(二)目的性抽样 61
二、研究过程和研究对象 62
(一)北京市调研过程 63
(二)广东省调研过程 65
(三)上海市调研过程 67
(四)补充调研过程 69
三、研究反思 69
第四章  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71
一、北京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现状和问题 71
(一)合作现状 71
(二)合作的内容和效果 73
(三)合作中的问题 75
二、上海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现状和问题 78
(一)合作现状 79
(二)合作的内容和效果 83
(三)合作中的问题 87
三、广东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现状和问题 95
(一)合作现状 95
(二)合作的内容和效果 101
(三)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105
四、不同类型社会组织与政府合作的比较 113
第五章  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模式 114
三、构建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模式 115
(一)由伴生模式到合作模式 115
(二)项目合作模式 116
一、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模式的分类 119
(一)“差序格局”与“伴生模式” 119
(二)伴生模式的分类 120
二、政府购买服务模式的比较 125
(一)北京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模式 125
(二)广州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模式 127
(三)深圳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模式 130
(四)上海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模式 133
(五)不同地区购买模式比较 134
第六章  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关系及合作机制 136
一、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关系 136
(一)内生依附关系 138
(二)工具性互惠关系 139
(三)竞争关系 140
(四)疏离关系 142
(五)抑制关系 143
二、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合作机制 144
(一)资源获取机制 144
(二)信息沟通机制 147
(三)政策支持机制 149
(四)管理、监督机制 150
(五)人员交流机制 152
三、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机制的比较 154
(一)资源获取机制比较 154
(二)信息沟通机制比较 155
(三)政策支持机制、管理监督机制比较 155
(四)人员交流机制比较 156
第七章  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策略 157
一、政府和社会组织对“合作”的看法和态度 157
(一)政府对合作的看法和态度 157
(二)社会组织对合作的看法和态度 158
二、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的目的与策略 159
(一)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的目的 159
(二)政府管理社会组织的制度 161
(三)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的策略 162
三、社会组织与政府合作的策略 164
(一)预设铺垫策略 164
(二)互信公关策略 167
(三)规避冲突策略 170
(四)项目品牌策略 171
(五)互益双赢策略 173
四、合作策略运用分析 175
第八章  政府与社会组织的角色定位:以社会救助领域为例 178
一、政府与社会组织在社会救助领域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178
(一)政府与社会组织在社会救助中合作的必要性 178
(二)政府与社会组织在社会救助中合作的可能性 184
二、政府在社会救助中的角色定位 188
三、社会组织在社会救助中的角色定位 193
第九章 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共治” 198
一、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 198
(一)社会管理的含义 199
(二)社会治理的含义 201
(三)“社会管理”与“社会治理”区别与联系 202
二、政府和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204
(一)政府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204
(二)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205
三、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共治” 207
(一)“合作共治”的理论缘由 207
(二)“合作共治”的前提 208
(三)“合作共治”机制的构建 209
附录1:政府部门访谈提纲 218
附录2:社会组织访谈提纲 219
附录3:案例描述 220
一、 北京案例 220
二、广州、深圳案例 228
    三、上海案例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介

  乔东平:女,1963年出生,辽宁大连人,1985年和1988年分别获得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士和硕士学位,2008年获得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社会工作方向哲学博士学位(Ph.D)。目前是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副教授、副院长,主要研究领域是社会救助、社会政策、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儿童保护、儿童和家庭福利。出版著作《社会救助理论与实务》(合著)、《虐待儿童:全球性问题的中国式诠释》。
  高克祥:男,1980年出生,甘肃兰州人,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社会政策专业硕士毕业,甘肃政法学院公共管理学院讲师,甘肃鸿泽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理事长。

书摘插图

前言
  在中国,社会组织、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合作都是近些年引起关注的研究课题,社会救助领域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合作更是一个处于探索阶段的新课题和新实践。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社会组织(或称民间组织、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的数量增长迅速。从2004年开始,“社会组织”作为官方用语不断出现在党和政府的重要文件中,主要指在民政部门注册的民办非企业、社会团体、基金会。截止到2013年底,全国共有社会组织54.7万个,比上年增长9.6%;吸纳社会各类人员就业636.6万人,比上年增加3.8%;形成固定资产1496.6亿元;社会组织增加值为571.1亿元,比上年增长8.7%,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0.22%;接收各类社会捐赠458.8亿元。2013年,全国共有社会团体28.9万个,比上年增长6.6%,其中:工商服务业类31031个,科技研究类17399个,教育类11753个,卫生类9953个,社会服务类41777个,文化类27115个,体育类17869个,生态环境类6636个,法律类3264个,宗教类4801个,农业及农村发展类58825个,职业及从业组织类19743个,国际及其他涉外组织类481个,其他38379个;全国共有基金会3549个,比上年增加520个,增长17.2%,其中:公募基金会1378个,非公募基金会2137个,涉外基金会8个,境外基金会代表机构26个,民政部登记的基金会216个;全国共有民办非企业单位25.5万个,比上年增长13.1%,其中:科技服务类13729个,生态环境类377个,教育类145210个,卫生类21234个,社会服务类36698个,文化类11694个,体育类10353个,商务服务类5625个,宗教类94个,国际及其他涉外组织类4个,其他9652个。
  近几年,社会组织的快速发展与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需要、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公民意识的提高是分不开的。处在“强政府、弱社会”的权力格局向“小政府、大社会”的转型中,社会组织的重要性日渐突出。发达国家的经验和中国十多年来社会组织发展的实践表明,社会组织在社会事务管理和社会服务中的功能与地位不可或缺。在社会发展的很多领域如环境保护、扶贫开发、教育卫生、社会服务等,社会组织与政府的合作越来越多,特别是基金会等慈善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扶贫开发项目,推动了反贫困的进程。在政府主管的社会救助工作中,广州、深圳、上海等地也开始探索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的途径并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然而,长期以来,社会组织面临双重管理体制下找不到业务主管单位而注册困难、专业人员不足、资金来源没保障、服务领域狭窄等问题,使一些组织生存和发展困难,需要政府的支持。政府为改变社会组织登记注册困难的状况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如广州、深圳率先探索由民政部门直接作为业务主管部门登记,北京市提出“枢纽型社会组织”作为业务主管单位,对同性质、同类别、同领域的社会组织进行服务、引导和管理。2011年初,北京市又提出新办法:工商经济类、公益慈善类、社会福利类和社会服务四大类社会组织,可由民政部门直接申请登记,由民政部门帮助寻找、协调合适的业务主管部门,对于协调不到业务主管单位的创新型社会组织,又的确在公益慈善、社会福利或社会服务领域作出不可替代工作,符合登记条件的,市民政局已开始探索“一手托两家”,兼任业务主管单位和登记管理单位。从2011年1月1日到10月31日,在北京市社团办成功登记的市一级社会组织共有86家,其中28家是由市民政局作为业务主管单位。
  同时,从中央到地方,政府也投入了大量资金购买社会组织的服务。政府职能的转变及对社会组织态度的变化,促进了社会组织的发展,也开辟了更多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的领域。
  在这种形势下,我们有必要研究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的现状,包括合作模式、机制、策略、经验、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进一步促进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的发展,实现合作效益的最大化和最优化。从国内外现有的研究来看,学术界从管理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对社会组织进行了探讨,并或多或少地从某个层面涉及到与政府的关系。相对而言,对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合作研究还是薄弱环节,特别是针对社会救助领域中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合作问题的研究则更少见,政府与社会组织关系的建构与发展中有很多问题值得探讨。本研究的意义在于,探究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合作机制与合作模式,弥补本领域研究的不足,为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合作提供指导或参考,促进政府与社会组织发展良性的合作模式和机制,通过合作达到双赢,推动我国社会组织的发展及政府工作效能的提高。
  本书基于国内外的文献分析及对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等地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状况的实地调查写成。第一章着重介绍社会组织、民间组织、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等概念的界定、特征及概念演变的历史,回顾中国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发展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国内外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的方式、类型、经验和启示。第二章对本领域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以及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第三章介绍了研究方法、研究过程和研究对象。第四章呈现了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比较了不同类型社会组织与政府合作的区别。第五章概括总结了我国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的主要模式,对伴生模式进行了分析,对不同地区政府购买服务的模式进行了比较。第六章分析了政府与社会组织不同类型的关系,以及合作机制。第七章呈现了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中,政府的策略和社会组织的策略。第八章基于资源交换理论,对政府与社会组织各自所具有的资源优势和角色定位进行分析。第九章分析了政府和社会组织在社会发展和社会治理中的功能和作用,以及如何实现“合作共治”。本书举例大多在民生领域、社会救助领域,如何加强社会组织在这些领域的作用,提高资源的整合与效益,改变救助不足和服务救助缺乏的问题,提高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力和水平,本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乔东平主持了本课题的研究以及本书写作提纲的撰写、组稿和统稿,高克祥协助统稿和校对,写作过程中组织过多次讨论。本书各章的作者如下:
  第一章 社会组织的概念演变和发展过程,乔东平、高克祥
  第二章 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研究综述,高克祥、王金顺
  第三章 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赵丹妮
  第四章 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吴爱英
  第五章 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模式,高克祥、乔东平
  第六章 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关系及合作机制,王金顺
  第七章 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策略:高克祥
  第八章 政府与社会组织的角色定位:以社会救助领域为例,乔东平
  第九章 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共治”:乔东平、高克祥
  本书使用的部分访谈资料来自北京市科委资助、北京市西城区民政局委托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承担的的一项研究课题,第一作者在课题结束后进行了补充调研和访谈。在此,作者对北京市科委、北京市西城区民政局、上海市浦东区民政局、广州市民政局以及所有受访的社会组织表示衷心的感谢!除了本书各章作者以外,博士生白睿也参与了在广州和深圳的访谈,一并表示感谢!

  • 用户评论
  • 豆瓣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评论)

我要评论

您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发布评论! 登录

关闭

资料下载
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