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 收藏

登录

图书资讯 | 活动预告 | 最新上架 | 重点推荐 | 精彩书评 | 套书展示 | 在线阅读

西医治不好的病:一位医生对慢性病诊疗的反思——专家实话实说,解开国内2亿多慢性病患者的困扰。国内外知名媒体竞相报道

作者:陶然 著

ISBN:9787508086293

出版时间:2016-01-01

开 本: 16开  页数:237页

定价:¥45

已有0人评价,查看评论

分享到:0

图书详情

  这是一位医学专家对目前西医治疗疾病特别是慢性病方面进行深度思考的书,实话实说,娓娓道来。指出目前西医治疗慢性病的缺陷和不足,并提出氧化医学与炎性细胞活化理论,开创慢性病诊疗新视角,指出慢性病治愈核心在于修复受损细胞,调动身体本能的修复能力,解开国内2亿多慢性病患者的困扰。

章节目录

自序 一位医生对西医慢性病诊疗的反思 01
前 言 1
第一章
保持探索之心
一、医生的无力感与病人的无奈感 003
二、西医并非纯科学 005
三、我们要理性地反思与探索 007

第二章
我国的医学体系
    一、我国医学体系的总体现状 011
    二、西医诊治疾病的现状 013
    (一)多因素致病单因素治病的治疗现状 014
    (二)缺乏综合性治疗方案 014
    (三)西医在治疗中容易造成医源性损伤 015
    (四)忽视自身的修复能力 015
    三、中医诊治的现状 016

第三章
西医的疾病诊疗
一、西医疾病的分类体系 021
二、五种主要的疾病分类 023
(一)创伤性疾病
    ——西医辅助,主要靠自身愈合的疾病 023
(二)代谢性疾病
    ——令西医无奈的疾病 024
(三) 感染性疾病
   ——西医卓有成效,又面临新挑战的疾病 025
(四) 精神性疾病
   ——家庭、社会负担重,西医无力治好的病 027
(五)其他
    ——令西医望洋兴叹的疾病 028
目 录
第四章
西医的治疗手段
一、药物治疗 034
(一)看病就等于用药? 034
(二)西药毒副作用多 036
(三)药物乱用和滥用现象严重 038
二、手术治疗 040
三、放射治疗 042

第五章
西医理论的缺陷
一、注重对抗性的治疗,对预防重视不够 047
二、缺乏系统论和整体观 049
三、在诊疗过程中缺乏平衡观的应用 051
四、不够重视“药食同源”的思想 053
五、不够注重心理、社会因素,缺乏人文关怀 056
六、在治疗过程中易产生医源性损伤 059
七、对人体自身修护能力重视不足 062

第六章
氧化医学、炎性细胞活化理论与慢性病
一、氧化医学与炎性细胞活化理论 067
二、氧化损伤、炎性反应与慢性病 073
三、慢性病形成的主要因素 076
(一)环境因素 076
(二)压力因素 077
(三)氧化因素 077
(四)营养失衡与内分泌紊乱 077
(五)不良生活习惯 078
(六)肝脏解毒功能下降 078
四、具有活化细胞功能的营养物质 080
(一)维生素 080
(二)矿物质 080
(三)必需脂肪酸 081
(四)八种必需氨基酸 081

第七章
抑郁症是一种代谢性疾病——根源在肠道,发病在大脑
一、抑郁症的概述 086
(一)抑郁症的流行率 086
(二)抑郁症的定义 087
(三)抑郁症的症状 088
(四)抑郁症的诊断标准 090
二、西医在抑郁症诊疗方面的认识 092
(一)“单胺假说” 092
(二)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 093
(三)海马体积减小和神经可塑性下降 093
(四)细胞因子增多 093
三、西医对抑郁症的治疗 094
(一)药物治疗 094
(二)心理治疗 095
(三)电休克疗法 096
四、西医在抑郁症诊疗上的缺陷 096
(一) 西医忽视人体是一个精密、
复杂的化学反应体 096
(二) 西医忽视人体的自我修复能力、
平衡能力和调整能力 097
(三)西医忽视阴阳失衡和气血不足的影响 098
(四) 西医治疗抑郁症注重“靶点治疗”,
缺少整体意识 098
(五) 西医治疗过分注重用药,
忽视饮食平衡的改善作用 099
(六)西医对抑郁症的治疗“治标不治本” 100
(七)服用抗抑郁药易引起不良反应 101
五、我们对抑郁症的新认识 102
(一)我们对抑郁症病因及发病机制的认识 102
(二)抑郁症是一种代谢性疾病 111
目 录
(三)多项检测指标有利于抑郁症早期诊断 112
(四)我们对抑郁症治疗的新思路 115
(五)对未来抑郁症治疗的展望 117

第八章
痛风——肝肾慢性炎症的结果
一、痛风的概述 122
(一)痛风的流行率 122
(二)痛风的定义 123
(三)痛风的临床症状 123
(四)痛风的诊断依据 124
二、西医对痛风病因的认识 125
(一)遗传因素 125
(二)饮食因素 126
(三)药物因素 126
(四)其他因素 127
三、西医对痛风的治疗 128
(一)一般治疗 128
(二)急性期治疗 128
(三)发作间歇期和慢性期治疗 129
四、西医在痛风诊疗上的缺陷 130
(一)西医治疗痛风忽视肝肾对尿酸的影响 130
(二) 过分强调限制高嘌呤物质的摄入,忽视必需氨基酸对嘌
呤代谢的促进作用 131

(三)忽视心理和社会因素的考虑 132
(四)西医对痛风的治疗“治标不治本” 132
(五) 药物治疗存在诸多不良反应,
易造成医源性损伤 133
(六)西医治疗痛风忽视内因与外因的联合作用 134
五、我们对痛风的新认识 135
(一)我们对痛风病因的认识 135
(二)痛风可能与抑郁症存在某种关联 140
(三)我们对痛风治疗的看法 141

第九章
糖尿病——肝胰慢性炎症的结果
一、糖尿病的概述 148
(一)糖尿病的流行率 148
(二)糖尿病的定义 149
(三)糖尿病的症状 150
(四)糖尿病并发症 150
(五)糖尿病的分型 151
二、西医对糖尿病病因及发病机制的认识 152
三、西医对糖尿病的治疗 155
(一)药物治疗 156
(二)并发症的治疗 156
四、西医在糖尿病诊疗上的缺陷 157
(一) 长期使用降血糖药物、注射胰岛素,
会对身体产生严重的副作用 157
(二)西医对糖尿病并发症的治疗并无良方 158
五、我们对糖尿病的新认识 159
(一) 2 型糖尿病的治疗要从护肝、护胰和防止
并发症入手 160
(二)糖尿病与过敏有关 161
(三)多食能量缓慢释放的食物,配合营养补充剂 162

第十章
心脑血管疾病——血管慢性炎症性疾病
一、心脑血管疾病的概述 168
二、西医对心脑血管疾病病因及发病机制的认识 169
三、西医对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 170
(一)西医对冠心病的治疗 170
(二)西医对高血压的治疗 171
(三)西医对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 172
四、西医在心脑血管疾病诊疗上的缺陷 172
(一) 西医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只注重紧急救治和病情控制,
治标不治本 172
(二)西医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容易造成医源性损伤 173
五、我们对心脑血管疾病的新认识 174
(一) 恢复血管内膜结构是预防和治疗
心脑血管疾病的关键 174
(二)抗氧化剂在防治心脑血管疾病中的重要作用 175
目 录
(三) 健康的生活方式在防治心脑血管疾病中的
重要作用 176
(四)降低同型半胱氨酸和血尿酸的重要作用 177
(五)强健肝脏在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中的重要作用 177
(六) 中药调节肝肾在防治心脑血管疾病中的重要作用 178

第十一章
癌症——长期慢性炎症引起基因突变的结果
一、癌症的概述 184
(一)癌症的流行率 184
(二)癌症的定义 185
(三)导致癌症的致病因素 186
二、西医对癌症的治疗及缺陷 190
(一)西医对癌症的治疗 190
(二)西医对癌症诊疗的缺陷 191
三、我们对癌症诊疗的新认识 195
(一) 癌症是慢性病,是机体长期慢性炎症
导致基因突变的结果 195
(二)抗氧化营养物质是防治癌症的有效手段 196
(三) 癌症是机体抗氧化系统长期得不到
活化的结果 198
(四) 癌症是长期抑郁情绪得不到疏导,
免疫功能下降的结果 198
(五)癌症是长期生活方式不良的结果 199

第十二章
精神心理疾病——与代谢有关的疾病
一、西医在精神心理疾病诊疗方面的缺陷 204
二、精神心理疾病的病因 205
(一)压力应激 205
(二)胃肠道、肝脏功能异常 208
(三)神经内分泌异常 208
(四)偏食(少食蔬菜水果)、厌食 209
(五)过氧化作用 211
三、对精神心理疾病治疗的建议 212
后 记 215
参考文献 231

作者简介

陶然,主任医师,国际知名抑郁症和成瘾医学专家
          中华预防医学会慢性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常务理事
          北京世健联合医学科学研究院院长、硕士生导师
          首都医科大学临床心理学系副主任
          原全军心理卫生指导中心负责人
          中国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主任
           牛津大学《行为成瘾》编委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为中华预防医学会慢性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常务理事,20多年临床经验积累,实话实说,指出目前西医治疗慢性病的缺陷和不足,并提出氧化医学与炎性细胞活化理论,开创慢性病诊疗新视角,指出慢性病治愈核心在于修复受损细胞,调动身体本能的修复能力,解开国内2亿多慢性病患者的困扰。

书摘插图

自序
一位医生对西医慢性病诊疗的反思

  生命的真谛在于自我反省和改变,但人的本性是自我欺骗和拒绝改变。
                                               ——陶然

  我是一名从医20 多年的临床医生。45 岁那年,因为长期的工作压力、饮食结构不均衡、生活方式不健康(久坐)等原因,我总是感觉疲惫,还出现了血压升高、血脂升高、血糖升高等问题。多年的临床经验使我很自然地想到:这些问题都需要长期服用西药进行治疗。然而,每当我看到大大小小的药瓶挤占了我的办公桌,想到自己要长久地依赖这些药物的时候,内心总会燃起一种对生命的无奈和无力感。然而,更令我难受的是,在服用了一段时间的药物之后,除血压得到调整外,我并没有明显地感觉身体状况有所好转。
  难道这些疾病真的需要终身服药吗?我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思考和探索,并开始应用“药食同源”的理念,全面而具体地考察了自己的饮食习惯和营养结构,审慎而客观地回顾自己的生活方式。我开始了有规律的作息和饮食,并在食物的选择上变得更为“挑剔”——选择身体需要的营养,尽量避免对我“有害无益”的食品。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与改变,我的身体状况有了很大的变化——我瘦了一些,疲惫感减轻了很多,精力也旺盛了很多。更为重要的是,我的血压、血糖、血脂都回到了正常水平,办公桌上的瓶瓶罐罐都被我清理了,用年轻人的话来说——我的健康我做主!
  在情绪低落的那段时间,我一直在想,我是一名医生,为什么对自己的疾病会有这么强烈的无力感?我是一名医生,当我意识到自己需要长期服药之后,为什么会有这么强烈的排斥感?
我既是医生也是病人,我觉得有必要写一本关于西医诊疗体系缺陷的书,将压抑在心中的话吐露出来。当我将这一想法告诉我身边的医生朋友时,他们大部分都认可我将要在书中阐述的观点——目前西医在一些疾病的治疗上确实存在不足,效果不理想,有时可以说无能为力。但是,他们也担心当我把这些观点告诉公众,当公众了解西医诊疗体系的缺陷与无力之后,容易引起误会!
  事实正是如此,尽管,医生朋友间共同信奉着这样一个观念:大部分情况下,医生只能延缓病人的病情,缓解病人的病痛,治愈少部分的疾病。但每当我这样跟非医学专业的朋友闲聊时,他们不是震惊就是愤愤:“如果医院治不好病,那医生为什么要给我开药,那你们医生有何存在的意义?”正是怀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才下决心将此书写出来。若在书中得罪了谁,伤害了谁,都是无心之过,敬请谅解;若有不足、偏颇之处,恳请指正。
  医生是世界上与生命最为接近的职业,是世界上最需要倾注心血,也是最需要哲学辩证思维的职业。“有高度”的医生并不是单纯的“开药先生”,应该是能够在医疗工作中不断积累并探索疾病的缘由,以最自然(自然疗法,如缓解压力、调整心态、均衡营养、适当运动等)、最科学的方法来改善病人的生命质量。他们不只关注疾病,更关注人,对待病人有非常强的同情心和爱心。
  而与此同时,由于现代主流医学本身的局限性、发展性,并非所有疾病都是可以治愈的,医生也并非全知全能,我们有知识缺乏和思维固化的时候,也有对疾病无力应对的时候。医生也是普通大众之一,有人性共有的弱点,但我想呼唤我的西医同行们要有寻求突破、自我反思的能力。
  在现实生活中,有多少治疗高血压的医生自己也有血压方面的问题,有多少治疗糖尿病的医生自身也受糖尿病困扰,甚至有心脑血管科的科主任因为猝死而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每当看到这样的新闻,碰到这样的事实,我总感到一种难以言表的无奈。
  西医的发展若从古希腊开始算起,已有2500 多年的历史。……


自 序
  从希波克拉底时代“初创”开始,经历了解剖学、病理学、免疫学等学科的发展,已进入了细胞、分子、基因时代。跟随诊疗技术方法一起前进的还有检测设备的进步,如小到观察食管、胃和十二指肠的胃镜,大到可以测定脑血流、脑功能的核磁共振成像仪。但是,技术的发达与便捷,并未从根本上使我们远离疾病对生理与精神的折磨。
  临床上常有这样的案例,切除右侧乳腺肿瘤的张女士,在两年以后,左侧乳房又发现了结节;吃了近10 年降压药的老赵,天天在为血压高出一点而担惊受怕;长期以吃止痛药来缓解关节疼痛的老李,发现肝功能下降了;在经历了几次化疗之后,小杨的头发一天比一天稀疏了……
  如今,不管是中国,还是世界,罹患慢性病(主要指代谢性疾病和精神性疾病)的人数呈井喷式增长。
  已有的数据显示,每年因慢性病死亡的人数占当年因病死亡人数的85%,而且这一数字还在逐年上升。
  新华网的报道显示,2009 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175 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5176.9 元;罹患常见慢性病住院一次,城镇居民至少花费人均收入的50%,农村居民至少花费人均收入的1.3 倍。世界银行预测,到2015 年,仅心脑血管疾病、中风和糖尿病就会给中国造成5500 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一边是医疗技术的突飞猛进,另一边却是越来越多的人陷入疾病的泥潭,或反复受制于病痛,或旧病生新病,医学正在“既自信又无力”地走向看不清的远方。
  有人说,今天的医院只能治好20% 的疾病,还会因治病增加10% 的新病。我不能确切地知道这个数字的来源,但显而易见的是,
  我们现存的以传统西医为主的治疗模式有太多的缺陷与不足,西医的发展正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困境,而这并不是单纯地依靠技术发展就能解决的问题。归根结底,传统西医的理论根基背离了人体的有机联系性和整体性,“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将人体看作一台由各种零件组成的机器。我们不禁要问,今天的医学,尤其是今天存在于我们社会中的西医,它的发展方向在哪里,究竟该何去何从?
  本人受过正统的西医教育,自内科出身(我深感内科能治愈的病实在是少之又少),后又转战精神心理科,在医疗领域有20 多年的积累。在长期跨学科的诊治实践和理论研究中,我发现人类身处一个全方位深受氧化和污染的环境,不论水、空气、土壤、食品等都正在氧化着我们的身体。我们的灵魂也在有意无意中遭受社会环境的“污染”和“氧化”。来自生活工作中的压力也在快速消耗我们的抗氧化物质和能量。可以说,大多数的慢性病和精神疾病都是因为我们的细胞过度氧化受损产生慢性炎症,使其功能下降或丧失的结果,治疗的核心应该是调动身体的本能修复能力,通过饮食、运动、调整心态和减压等方式活化人体的抗氧化系统和免疫系统,筑起一道坚固的保护生命细胞的长城(抗氧化系统和免疫系统),使构成人体生命的基本单位——每一个细胞变得更为健康、有活力,从而达到治疗慢性病和精神心理疾病的目的。此书是本人行医20 多年来对一些疾病的认识与看法,旨在揭示西医慢性病诊疗理论的缺陷,一些观点可能与目前医疗主流观点不一致或有偏差,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人们对抑郁症、痛风、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精神性疾病等一些慢性病在诊治方面的反省和思考,希望能探索出一个新的诊治理念和模式。
  生命的真谛在于自我反省和改变,但人的本性是自我欺骗和拒绝改变。我仅仅是不想对自己撒谎。
  《西医治不好的病:一位医生对慢性病诊疗的反思》这本书的问世,得到了方方面面的关心、支持和帮助。在此一一表示感谢。
  首先感谢我的家人。感谢我的导师汤允昭。
  感谢我的学生任楚远花费大量的时间帮我查阅资料和在写作中提出宝贵意见,并参与了内容的整理和写作。感谢我的学生纪文博、徐运参与了部分写作。
  感谢我的团队成员刘宇斌、丁军波、朱丹、李彬、吴伟鸿、刘胜、李焕、银娟、高东。
  感谢我的好友蒋伯荣、谭锋云、池彬和张峰。
  感谢中国老年保健协会会长何界生、副会长王捍峰。
  感谢北京军区总医院程齐波部长、文俭院长、陈竹副院长;王亚萍、张国辉、于聪慧、李恕军和黄勇华主任;张惠敏、张英护士长。
  感谢北京大学第六人民医院陆林院长、北京安定医院李占江副院长、首都医科大学临床心理系主任杨凤池教授、北京大兴区精神病医院韩书文院长。
  感谢《武警医学》杂志社李小萍主任。
  感谢丁武将老师和李赫老师。
  感谢中国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全体同仁,以及临床组的刘彩谊、马海春、高亚辉、张广发,大连市工读学校的刘颖老师。
  谨以此书纪念我的好友——西南大学刘一军先生。

前 言
  药品这个东西,说得清的是西医,说不清的是中医;疾病这个东西,可以治的找西医,治不了的找中医;处方这个东西,看不懂的是西医,听不懂的是中医;医书这个东西,看《柳叶刀》的是西医,看《本草》的是中医;技术这个东西,强调前卫的是西医,强调悠久的是中医;奖状这个东西,挂英文版的是西医,挂繁体字的是中医;医生这个东西,年轻俊朗的是西医,慈眉善目的是中医;诊断这个东西,摸你头的是西医,摸你手的是中医。
——摘自网络
  感谢网友的智慧。
  我一直在想用什么样的方式作为本书的开篇,开始我与大家的对话。于是,我发现了上面这段诙谐的打油诗。
  或许有读者会奇怪:难道这是一本中西医比较的书吗?非也!
  这是一本我对多年行医生涯的思考的书,主要为探讨传统西医诊疗体系的缺陷,呼唤西医同行们思索。我更愿意在比较和反思中阐释我的想法,因为有比较才知优劣,有反思才能相互为镜,才能更清晰地看见问题。当我们在谈西医的种种特点与缺陷,对照其他被我们忽视的传统智慧的理念,对照事实与想象时,便能真切地发觉我们自己对西医的正确或错误的预期,还原出一个真实的西医医学现状。
  在这本书里,我将从中医、氧化医学、自然疗法、炎性细胞活化疗法等视角,来分析几类常见的慢性病——抑郁症、痛风、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等,从疾病的病因、机制、诊断、治疗到传统西医诊疗体系中的缺陷来重新审视慢性病的机制,共同寻求医学领域的创新与改变。
  我希望在不久的未来,疾病的理想治疗方式应该多采用非介入式的自然疗法,多了解人体和自然之间能量的交换,去发现生命和宇宙之间的无限联系,具体如运用营养和饮食搭配、天然植物、心理疗愈、水疗、磁疗等治疗方法,以及太极、东方导引术等运动,去挖掘人体自身的修护潜能。
  在本书的开始,我想告诉我的读者朋友们,这本书的主要目的是让大家对疾病和传统西医诊疗体系有一个较为客观的认识,希望我的医生同行们对现代西医和疾病,特别是慢性病的治疗有一个新的思考视角。
  在这个医患关系极为紧张、医疗资源严重不平衡、过度医疗屡见不鲜的时代,我们需要反思一下现代医学自身的问题,克服傲慢与狭隘,寻找新的医学之路——未来医道。
  路在脚下。

第一章
保持探索之心

一、医生的无力感与病人的无奈感
  一位年过七十的老乡曾向我抱怨:出车祸后的那几日,天天往大医院跑,挂号、检查、排队,各种等待换回来的是一身疲惫与劳累,本来就受伤、头疼,外加这些不必要的折腾,身体更加虚弱。不仅自己,陪同的家人也跟着受罪奔忙。大医院人多,医生忙不过来,这也能理解。不解的是,漫长的等待与名目繁多的检查换来的却是一大袋的药品,而这些药品非但没有缓解最主要的头疼,反而使人更加虚弱,甚至在吃药后的一段时间里虚弱得无法站立,连续三天无法进食。
  “每顿都要吃一手掌的药啊,我活这么大岁数从来没吃过这么多的药……”我看他放在桌子上的药瓶,这些都是半个月前医生给开的,好多都还没开封,有治外伤的、酒精肝的、脑血栓的、高血糖的……我们的周围,有老乡这样遭遇的人并不在少数。也难怪有人调侃,频繁来往于医院的主要有这么两种人:一种是对医院绝望的人,一种是医生对其绝望的人。好多病人就是对医院万般无奈了,也只能仍然继续无奈地寻求医院的帮助。
  无数的晚期癌症病人,在经历了手术、放疗、化疗各种磨难,散尽了万贯家产之后,还是没能在所谓的先进医疗技术中获得生命的延续。无数的糖尿病、高血压、慢性肝炎、精神疾病等病人在拿到诊断书的那一刻,就像是被戴上了“终身服药”的紧箍咒。无怪乎有人言之:“从百万富翁到一贫如洗中间就差一场大病。”
  有什么办法呢,这些疾病在现代医学里被公认为是无法治愈的,只要能稳定病情,那就把吃药当成吃饭一样简单的事来看待吧。这总比无药可治要幸福无数倍吧。不管是病人还是医生,对待慢性病的治疗,我总能听到这类阿Q 式的自我安慰。
  行医20 多年里,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医院大楼盖得越来越高,检验设备越来越先进,医学信息传播得越来越快,罹患各种疑难杂症的人越来越多,病人对医生的信任度越来越低,社会对医院的评价越来越差,医患矛盾越来越突出,医务人员对职业的满意度越来越低,医学在一些疾病的治疗上越来越无奈……
  近些年,当我亲身经历了因病长期用药的折磨,从繁重的接诊工作中脱离出来,与我的病人有了更多的交流,进行了精神心理学、中医、氧化医学、炎性细胞活化理论的探求之后,我开始反思我在多年的传统西医理论学习及工作实践中形成的西医思维——更多关注疾病本身,很少关注人。我们可以娴熟地开药方、使用手术刀,却往往忽略病人的疾病本身所要表达的情感伤痛、人生艰难和无序的生活状态。
  当我看到越来越多的西医精英们,尤其是一些在慢性病治疗上深感无望的西医医生,反过头来去关注、支持中医了,深感一场新的医学变革即将登场。西医之流“反叛”西医,“归顺”中医,并非在于中医体系更为先进,而是这些先锋的西医弟子们看见了西医在理论体系上的诸多缺陷和治疗上的一厢情愿。
二、西医并非纯科学
  所有推崇西医的人,都将西医奉为“科学的医学”,因其注重实验、讲求数据的特点。如今西医已逐渐成为“现代医学”的代名词。
  现代医学的发展已有200 年历史,其传播速度之快,令其他传统医学汗颜。尤其是在二战结束后的50 年,西医凭借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不断有新的理论创立,新的疗法发明,新的药物问世,新的奇迹创造。
  然而,随着医学自身探索的前进,西医在诊疗实践中暴露了诸多问题,越来越多的科学拥护者发现西医并非如我们想象的那般科学。敏锐的医学研究者不再强调西医的纯科学性。
  哈佛大学的朗格教授就认为:西医是一种不完美的科学。西医诊断能提供的只是概率,一种抽象的数学概念,但到了病人那里却经常被作为唯一的正确答案接受下来。事实上,任何一种疾病,一旦落到个人身上,每个人都有他的特殊性,没有一个人是概率,没有一个人是“大多数”。
  在治疗方面,瑞士学者Hans Ruesel 调查了以色列、哥伦比亚、英国、美国加州,统计发现:只要有西医罢工的地方,其死亡率即降低至平时的50%。美国医疗安全协会Thomas J. Moore 博士及其同事,合并分析了1998 年到2005 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所收集的所有药物不良事件的报告,显示因药物不良事件而致死的数量在8 年间增长了近3 倍。值得一提的是,Moore 博士分析指出药物不良事件和导致死亡的数目实际要超过处方数量的增长速度,约为后者的4 倍。在手术治疗上,有美国人报道,30% ~ 40% 的临床手术是不必要的。像妇女的生育,剖宫产本是为解决难产和某些生产综合征而出现,但现在很多妇女因为各种原因而放弃自然生产的努力,主动选择了剖宫产;阑尾炎的保守疗法现在已经很少采用,因为切除变得非常简单。(关于西医的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问题,在本书的后面还会继续阐述。)
  笔者在此无意全盘否定西医,而是希望公众对真实存在于我们身边的西医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在这个过分讲究数据与技术的时代,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已经近乎偏执地信任技术与科技所带来的好处,将西医当作纯粹的科学来顶礼膜拜。所有西医的医学检测可以作为我们诊断疾病的一种参考,但是不要过度强迫式地纠缠于数据,笔者反对对医学检测和治疗的无条件信任与依赖,以及由此而导致的无意识接受——我们太容易接受一种疾病的标签,如癌症、糖尿病、冠心病,并把疾病完全交给医生或者医院来担负,认为疾病只能靠医院来解决,而忽视了自我的修护能力对疾病的影响。
三、我们要理性地反思与探索
  医学面对的是人类的健康和疾病问题,它既不是社会科学,也不是纯粹的自然科学。所以,不能拿他们的方法来研究医学,也不能用它们的标准来评价医学。医学是专业的,有时又是主观人定的,太过偏信医学、迷信医学,对病人的健康而言并没有建设性。
  临床研究有着不可重复性的特点,它不是简单的物理实验、化学实验——同样的条件下必定出现同样的结果。临床的研究对象是活生生的个体,具有极强的特异性和唯一性,即使在一些研究上采取双盲对照的方法,但事实上,由于取样范围、研究样本数量的限制,样本极易发生偏差。还有,由于医学伦理的原因,大多数手术治疗研究并没有对照研究。同样的,几乎所有的药物临床研究,不能保证所有的副作用都能在药物投入市场之前被发现。也就是说,适用于别人的手术或者药物,并不一定适用于另一位病人。
  在查看体检指标方面也是如此,有时候化验指标并不能完全体现一个人的身体状况。我说的是检测指标旁边指示结果高低的“小箭头”。像血检、尿检等,这些检查只是医生判断病情的辅助手段之一,但常常被当作诊断疾病的最终证据。任何一份血常规检验报告单都会标注检验项目的参考值,如白细胞总数、红细胞总数、淋巴细胞百分率等,检验结果是和这个参考值做对比,我们不能说结果高于或者低于这个参考值就一定有问题,没超出参考值的范围就一定是没问题的。
  令人遗憾的是,受经济因素的掣肘,一些医学研究也并非那么独立、客观了。对于同样的一个研究,我们都能很容易地找到两种截然相反的研究结果,这不能不让人担忧,医学研究现状存在不少问题。
其实,医学的发展必定要在科学的指引下前进,但是科学之外还有人文,要平衡好科学与人文之间的关系。希望我们都能抱有反思与探索之心,为探求真理谨慎而执着地前行。

第二章
我国的医学体系

一、我国医学体系的总体现状
  说起我国的医学体系,必然要牵扯中西医孰优孰劣的争议,是要废除中医还是赶走西医,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估计世界上也不会有第二个国家,在医学流派上有这么激烈的争论。关于中医好还是西医强的辩论在前几年尤为火爆,近些年来,吵也吵累了,该提的观点基本也都说尽了,最终的结果便也只能是“保留争议,共同发展,你奈我何”。
客观来讲,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以及国内的历史变革之后,登上了世界医学王座、掌管着世界医学话语权的西医早已在我国的医学体系中占据了主流地位。

  如今,我国的医学体系呈现出以西医为主,中医为辅,藏医、蒙医、维医、苗医等民族医学独自发展,而氧化医学、身心医学被边缘化发展的态势,炎性细胞活化理论还没有被人们所认识。形成这种独特的发展局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医疗政策导向、各种医学理论体系自身特点的原因。
  西洋医学最初登陆中国要追溯到明朝末年。据记载,1600 年以前,西方的医术就已渐次流入中国,但其在中国广泛深入的传播却是百余年来的事。
  在我国,西医取代中医占据着医疗体系的主流地位已是不争的事实。据《2013 年我国卫生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我国职业(助理)医师约279.5 万,按照这个数字,中国每1000 个人中有2 名医生。共有公立医院13396 所,民营医院11313 所,其中三级医院1787 所,占7.2% ;二级医院6709 所,占27.2% ;还未定级医院9740 所,占39.4%。这其中,西医与中医医生的人数比例接近于6∶1。
  而中医的发展状况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首次全国中医基本情况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每万人中医执业医师数量仅有约3 人,每万人中医医院床位数不到4 张。有资料称,2006 年全国平均每万人有医生数为15.3 人,调查显示,中医执业医师占全国执业医师的比例为21%。这一数字远远低于西医医生及医院在我国的数量。我国中医发展存在各地区中医资源分配不均衡,中医药管理机构设置、相关政策落实差异大,中医人才缺口大等诸多问题。而在西方国家,中医反而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
  据统计,中医医疗机构遍布全世界160 多个国家或地区,每年为数以千计的各国病人提供卫生保健服务。在国外,中医医疗机构主要以中医或针灸诊所的形式存在。日本全国有85% 以上的人接受过中医药、针灸疗法治疗。曾有统计表明,在约5000 万人口的英国,有3000 多家中医和针灸诊所。人口3000 万的加拿大,有中医和针灸诊所约3000 家。在2000 万人口的澳大利亚,有中医和针灸诊所2000 多家。在欧洲包括法国、德国、西班牙、意大利和荷兰,大约每1.5 万人中就有1 家中医或针灸诊所。德国、英国、瑞士等国家的针灸治疗费用,可由国家或私人医疗保险公司部分支付。
二、西医诊治疾病的现状
  西医,顾名思义就是西方医学,其由古希腊医学发展而来。文艺复兴以后,随着近代实证科学技术的兴起和发展,西医开始了由经验医学向实验医学的转变,它把人体看作若干个系统,加之解剖学、生理学、生化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等不同学科的发展,愈加精细的专科化划分,西医逐渐演变为局部、割裂、碎片化的医学。
  现代西医理论是建立在经典物理学的基础上,把人体当作一部机器来看待,人生病是因为机器的某个部件发生故障,医生的责任就是维修或更换故障的部件。也就是说,它认为每种疾病必然存在致病源,只要寻找出该致病源就可以治疗该疾病,如结核杆菌引起结核病,维生素C 缺乏引起坏血病,碘的缺乏引起地方性甲状腺等。
  尽管,现代西医的治疗技术要比今天任何一个医学流派更为先进,但是基于这种机械的、局部的、不辩证的唯物主义观,现代西医在面对今天纷繁复杂的新疾病谱时,暴露了很多源于理念上的不足。
关于西医治疗理论的缺陷,在本书的后面几章笔者还将做详细的分析,在这一节中,笔者对西医诊疗的整体现状做一个简单的描述。
(一)多因素致病单因素治病的治疗现状
  自20 世纪60 年代后,人类的疾病谱已从单因素病因疾病逐渐演变为多因素病因疾病,如抑郁症、癌症、糖尿病、心脏病、中风等。
  尽管,西医承认一些慢性病是由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在治疗上,仍然从单因素调整来进行,忽略单因素以外其他因素的综合性影响。
  如糖尿病的治疗,西医治疗将主要精力都关注于血糖的平衡,而较少关注肝脏在糖代谢中的作用、下丘脑- 垂体- 肾上腺皮质轴(HPA轴)的影响等。也就是说,现代西医在对待多因素致病的疾病上依然停留在单因素治疗的阶段。
(二)缺乏综合性治疗方案
  西医对人体生理、病理的研究已经有了很大的成就,但它过于依赖检查技术,人为地抛弃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致病因素,对很大一部分疾病,尤其是慢性病和精神心理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至今仍不明确,因此在治疗上只有局部的干预,缺乏有效的综合治疗方案,如不重视饮食平衡、运动、肝和胃肠道的功能、情绪状态、社会性适应等在机体恢复中的重要作用。就像在高血压的治疗上,西医通常认为将血压降到正常值即是治病,很少用综合的方式来改善血管的弹性、保护血管壁,让血管保持年轻。在精神性疾病的治疗上,西医的治疗实践多是以药物治疗为主,少有精神科医院将心理和社会康复治疗纳入治疗方案里。
(三)西医在治疗中容易造成医源性损伤
  现行的西医模式更多注重对生理问题的干预和调整,在治疗中多以药物、放疗、手术等方式进行治疗,忽视了营养平衡和自我修复在疾病治疗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在治疗过程中极易造成医源性损伤,导致一个病症缓解了,又产生另外一个病症。如肝脏是脂质代谢的重要器官,降脂药在降脂的过程中会对肝脏有很大的损伤,因而降脂药的使用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至今还是一个具有争议性的话题。
(四)忽视自身的修复能力现行的西医治疗还忽视了人体对自身组织的修复和调节能力,以及营养物质的补充对机体组织重建的必要性,也未充分利用营养物质代谢对机体组织生长和免疫调节的作用,以及恢复抗氧化的重要作用。西医一味地进行药物等方式的治疗,极易导致在治疗中出现“靶点治疗”,缺乏整体意识,在治疗中呈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境况,比如有些慢性胃炎是抑郁问题的躯体化,但在治疗的实践中常只按慢性胃炎来治。同时,外界药物的介入,容易导致机体内环境的紊乱和肠道菌群的失调,并引发其他疾病和症状的出现。
三、中医诊治的现状
  有人说,对于生命科学的研究,西方人的实验室是设在屋子里的,而东方人的实验室是设在人体内的。人体本身就是最佳的天然实验室,其精密程度是任何事物都无法比拟的。
  在我国,虽然中医有着5000 多年的历史,也被公认为世界上三大主流医学之一,但它在经历了“五四”运动之后,开始衰微,如今已远不及西医在我国的地位和认可度。据冯泽永教授统计,在短短10 年间,国内的中医医院由1966 年的1371 所减少到1976 年的129 所。尽管当代中医院的数量有所恢复,但是搞中医的人对中医没有信心,稍微碰到一点难题,就急着上西药,或是在西医常规治疗上加一点中药做做样子是常见的现象。
  近年来,关于中医是科学还是伪科学的争论不绝于耳,有激进的西医拥护者甚至全盘否认中医的价值,极力呼喊着“打倒中医、废除中医”。抨击中医者最为理直气壮的理由就是:中医是主观的、经验的、非科学的。
  鼓吹废除中医者常常搬出近现代革新者对中医的批判之言。如严复称中医“其例之立根于臆造,而非实测之所会通”,他认为中医理论是自我臆造,并无临床实证为依据。梁启超言之“学术界之耻辱,莫此为甚矣”!更广为人知的,就是鲁迅在《呐喊》里讽刺“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
  然而,对任何理论做一刀切的评价,这本身就是不科学、不客观的。回顾历史,伴随着鸦片战争,西医进入国门之前,不都是中医承担着保障四万万中国人健康的重任吗?
中华医学是基于阴阳平衡、五行和谐的辨证治疗理念。它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其结构互相联系,不可分割;其功能互相协调,彼此为用;患病时,体内各部分相互影响。除此之外,人和环境之间相互影响,是一对不可分割的整体。中医对生命的整体观念贯穿于中医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养生和治疗等所有领域。中医的整体观有几千年的铸造,并且得到临床的验证。中医的治疗根本是“通过各种方式,唤起人体自身的力量”,也就是说,中医是培养自身抵抗能力去对付病邪,而西医则是用外部的力量祛除病邪。中医有“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之说。
  中医是根据人体的健康状况和生命信息把握基本动态变化,运用望、闻、问、切四种诊法收集人体信息,通过综合、分析、判断人体的整体状态,确定相应治疗原则和方法。它能做到真正的个体化诊疗,还能早期干预、防止疾病传播。
  在现代社会,中医治疗慢性病的能力逐渐被人们发掘,显示出很强的优势,其疗效可靠,副作用小,特别是注重人体功能的整体调节,激发人体自身的抗病能力和康复能力,这有利于对病因复杂的慢性病的综合治疗与康复,尤其是在冠心病、肿瘤、代谢性疾病等方面具有良好的疗效。
  笔者认为中医是最能代表东方智慧的哲学医学。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生生不息中,中医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中医应该算是中华民族的五大发明之一。当然,中医自身在现代化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剂型的单一化、使用的繁琐性、提取单体的困难性,以及可复制性低、传承人才缺乏等。
 

  • 用户评论
  • 豆瓣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评论)

我要评论

您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发布评论! 登录

关闭

资料下载
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