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 收藏

登录

图书资讯 | 活动预告 | 最新上架 | 重点推荐 | 精彩书评 | 套书展示 | 在线阅读

假如我得了失智症——从预防、理解到远离,失智症权威医师教你从此不再害怕它。

作者:王培宁 刘秀枝 著

ISBN:9787508088594

出版时间:2016-08-01

开 本:32开 148×210   页数:252页

定价:¥39

已有0人评价,查看评论

分享到:0

图书详情

  面对失智症患者,记得轻声说一句:“不用急,我们会等你。”退化性失智是不可逆的过程,发病这一刻可能就是最好的状态。退化失智不可痊愈,40岁就该开始预防!十大失智警讯.八大预防因子.六大增智诀窍.五大照顾建议国内失智症两大权威名医联手出击,打破错误迷思!假如我得了失智症,从轻度、中度到重度,我将渐渐地忘记自己,忘了这世界,那些迷了路的记忆,就请你为我好好收藏。我可能忘了怎么吃饭,耍赖地拒绝张口,请你耐心哄着我、逗逗我,就像小时候我费尽心思喂你吃饭,希望你健康长大一样。也许我变得容易焦躁,常常一点小事就大哭大闹或疑神疑鬼,请你静静地陪伴我,给我一个爱的抱抱,就像我曾经这样守护著你。
  总会有那麼一天,你明明在我面前,我却再也认不得你,毕竟我连自己都记不住了。然而或许,这是老天送的一份大礼,给我、也给你,一个从头来过的机会……
  失智症不是突然发生的,以阿兹海默症为例,早在出现明显症状之前,大脑里的病变已经过十多年的累积,直到不堪负荷,而发病的此刻,就是“最好”的状态。这种病,不是老年痴呆,也不是老番癲,有家族性基因突变的病患,大脑的病变可能在二十几岁时就开始,由於至今仍无法根治,对现代人来说,比忧郁症和心脏病更令人害怕。
  然而,失智症不但可以借由十大警讯而提早发现,渐缓病情恶化,更可以经由日常生活型态的改变来预防或延缓失智的发生。在本书中,两大权威名医分享多年实证心得,带领读者全面性地理解失智症,以同理心陪伴患者,更关怀主要照顾者。失智症,不再是不能说的秘密。

章节目录

年纪大了,就一定会得失智症吗? 003
隐藏的失智症 007
失智症背后的原因 015
失智症的诊断 018
不易早期察觉的失智症──额颞叶失智症 023
少见但可治疗的失智症──桥本脑病 028
个性改变──阿尔茨海默病较少被人注意的症状 032
当失智症病人出现精神行为症状 035
老先生,您瘦了──失智症对营养和体重的影响 038
失智症有年轻化的趋势吗? 043
总统也会失智 047
如何面对阿尔茨海默病的挑战──了解它、面对它、远离它 050
你担心记性不好吗? 057

Chapter 1
全方位认识失智症──了解失智症的多种面貌

Chapter 2
人人都要预防失智症──别怕忘了我是谁
怀疑记性有问题时请就医 061
认知功能的成功老化 065
记忆训练有用吗? 069
勤运动,减少认知功能的减退 073
做家务也可以预防失智症? 077
社交网络大,失智机会小 081
我爱KTV──培养爱好防失智 085
虽然失智,仍可享受唱歌的快乐 088
老人失眠怎么办? 092
脑子勤保养,老来不健忘 096
老有所备 100
有一天我们也会老 105
总有一天,父母会变成你的小孩 110
阿尔茨海默病能好转吗? 113
不用急,我们会等你 120
握手陪他慢慢吃──失智症喂食秘招 123

Chapter 3
有一天,我们也会老──学习如何面对和照护失智症病人
父亲没说出的话 127
阿尔茨海默病非家族性疾病,而是全家疾病 131
病人背后的隐形病人──需要支持的照顾者 134
丈夫失智了,妻子也会吗? 138
你的健康是他的靠山 142
我会得妈妈的阿尔茨海默病吗? 145
家人失智,我该做遗传检测吗? 150
阿尔茨海默病的伦理问题 155
中年儿女自求多福 159
向走上银幕的失智长者及家属致敬 163
失智症的药物治疗 169
咖喱可以预防阿尔茨海默病吗? 173
椰子油或银杏真能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吗? 179
维生素E有效吗? 185
得了癌症,就不容易得阿尔茨海默病吗? 189
678位修女教你如何远离失智症 194

Chapter 4
失智症的治疗──打破迷思,展望未来
有阿尔茨海默病脑病变却不失智 199
如何让阿尔茨海默病不上身? 203
由实验室到临床──转化医学的路充满挑战 206
阿尔茨海默病的认知药物研发策略 211
新疫苗能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吗? 215
浑沌中求希望 220
【附录】失智症相关医疗、照顾资源 225
全方位认识失智症
——了解失智症的多种面貌

 

作者简介

王培宁
  台湾阳明医学院医学士,曾在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记忆及老化研究中心进修。现任台北荣民总医院神经医学中心一般神经内科主治医师、阳明大学医学系教授及台湾临床失智症学会理事。专长为失智症、神经退化性疾病、老化研究。与刘秀枝医师共著有《别等失智上身》一书。

刘秀枝
  前台北荣总一般神经内科主任、阳明大学神经学科教授,是国内失智症领域的权威。自荣总退休后,继续致力于推广民众了解失智症,正视失智症对于患者、照顾者乃至于对社会所带来的影响,于《联合报》 “元气周报”专栏、《康健》杂志专栏撰文,均获得热烈回响。目前为阳明大学医学系兼任教授、台北荣总特约医师。著有《聪明活到一百岁》 《多动脑,不会老》 《当父母变老—关心失智症、中风及其他神经疾病》等书。

编辑推荐

  本书由台湾失智症协会两大权威医师王培宁和刘秀枝共同完成的一部作品。该书出版后得到了失智症研究领域人士的高度赞扬。而且市场反响很好。本书告诉我们如何预防失智症,总结出失智症的10大警讯,8大预防因子,6大增智诀窍,5大照顾建议。是一本兼顾专业又易懂的失智症应用小百科。

书摘插图

【推荐序】
担心失智症吗?读这本书就对了!
王署君教授
(“国立”阳明大学医学系系主任,台北荣民总医院神经医学中心副主任)

  很高兴刘秀枝主任与王培宁教授又有新书《假如我得了失智症》即将出版,也很荣幸在本书付梓前可以先睹为快。承袭先前几本书的特色,这本书也是有病例、有医学新进展,加上丰富的临床经验,将最新且最有影响的医学研究用简单生动的文字说清楚、讲明白,一口气读完之后,觉得获益良多,相信对我未来在照顾失智症病人的过程中有非常大的帮助。
  失智症,特别是阿尔茨海默病已经成为很多数中老年人的梦魇,随着老龄社会的来临,病人数量的逐渐增加几乎无法避免。除了担心父母会不会得失智症,也担心自己会不会得,更担心这个病会不会遗传,甚至配偶会不会有较高的概率患病。这是病人、家属或是自觉记忆力不好的一般人常常要面对的实际问题,本书作者以简单易懂的Q&A(问答)方式,一一地为读者解答。
  失智症是可以预防的吗?我想在现今药物疗效不如预期、而新药发展又受挫的情况下,预防可能是最可行的路。作者提出维生素E与银杏这些号称能改善脑循环的药物是没用的,甚至还有害处。同时,作者提到一些预防失智症的方法,特别是一些生活习惯与食物,非常值得害怕患上失智症的人好好阅读。
  提到失智症,很多人会联想到悲惨的神志不清、卧床与二便失禁,但是本书作者却告诉我们,在本病恶化之前的几年,病人仅仅记忆力有些减退,还是可以规划很多自己想做的事,比如说如何享受当下、品尝美食与旅游等。书中写到作者的一位朋友在患病后还是继续打自己喜欢的高尔夫球,坦然面对自己的疾病,并未被疾病打倒。
  最后我要说说作者提及的人体研究。这几年来,除了癌症之外,很多临床研究和药物的临床试验,包括失智症,病人或家属都不太想加入研究,担心自己成了实验老鼠,这使台湾地区参与国际性大规模新药试验的人数不足。本书作者提到了美国的修女研究,那些豁达的修女如何看待人体研究,如何牺牲奉献。在我们享受别人奉献而得来的医学成果的同时,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看完了这本书,该考考记忆力了。我想千万不能忘记作者告诉我们远离失智症的秘诀,那就是“多动脑”和“多运动”,如果这两件事都做不到,就要“多吃咖喱”!

【推荐序】
我的特大女儿
张镇华教授
(台湾大学数学系)

  我有两个女儿,半辈子住在“女生宿舍”。30年前我太太的一位同事戏称我其实有三个女儿,后来我总是随身携带她们三个人的照片,方便亲朋们欣赏。
  没想到,几年前老天爷和我们家开了一个玩笑,出了一道难题,让我太太在57岁的时候得了失智症!一开始,我惊慌失措,怎么也想不到一向聪敏的她会得这种病,要是有人会得,也应该是我这个丢三落四的人才对。虽然知道很难去面对,但我还是告诉了太太这个事实,并且开始计划接下来的日子要怎么照顾她。
  当她炒菜时,我在一旁提醒她要放盐;她还记得菜市场怎么走,但是再远一些就没办法了。她的大脑生了病,不过没关系,我来充当她的另一个大脑。从她生病开始,我们的人生起了大转折,然而这未尝不是一种幸福。过去我们两个人都非常忙,相处的时间很有限,反倒是现在,才真正过起了“两人世界”。我知道终有一天她会忘了我,但在那一天来临之前,我们所能把握的就是此时此刻。
  幸运的是,发病之初,我们得到贵人指点,接受台湾大学医院神经部邱铭章医生的诊治。我太太除了每天早晚按时服药之外,还遵守邱医生的三大秘诀:“运动到流汗、饮食清淡、多与人群接触。”经过三年多,她一直保持没有退化的状态。
  在邱医生的介绍下,我们参加了台湾失智症协会举办的各种讲座课程。令我感动的是,有一群人默默为我们做了很多事,特别是协会的汤丽玉秘书长,早年舍去当医生的机会,十多年来陪伴协会成长至今。现在又看到王培宁和刘秀枝两位医生在百忙中撰写本书,深深觉得,住在台湾地区的我们真幸福,拥有这样充足的医疗资源和社会支持。
  两位作者从专业的角度,通过各种案例及数据,解释有关失智症的警讯、原因、种类、用药、非药物治疗、照护和疑问等,是一本兼顾专业又易懂的实用书,为读者提供许多关于失智症的有用知识。
  书中一开始列举了失智症的10大警讯,对没经验的人帮助很大。当年我并没有这些知识,有一天太太带回文件要我帮她读,我才觉得不对,但也说不出哪里不对,幸好我不避讳地向同事提及我的困扰,她先生热心帮忙寻找邱医生诊治,才确认问题。正常老化、轻度认知障碍和失智症的表现类似,一般人可能不易分辨,如果怀疑家人有失智的症状时,最好找专业医生诊断,才能早期发现,正确诊断,及时治疗。
  民间流传咖喱和椰子油能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在书中明确指出这些都是未经实验证实的方法。前段时间网上盛传椰子油的神奇功能,好心的朋友不断将资料发给我,甚至直接买椰子油送来,后来有报道说椰子油含高量脂肪酸,容易引起心脏病,不要未蒙其利先受其害。本书认为多沙拉、坚果、西红柿、鱼、家禽、十字花科蔬菜、水果与深绿叶蔬菜,而少奶酪、奶油、红肉,对阿尔茨海默病有保护作用;另外,勤运动、多与人相处、拥有简单又容易维持的嗜好、唱歌等都有很好的效果。
  从家属的角度来说,照护是个重要的议题。失智症病人能力退化、动作变慢、胃口变差、个性改变,逐渐回到小孩阶段。以我太太为例,她现在已真正成为我的特大女儿,为了照顾她,要想出各种办法劝她进食;要当她的秘书帮她记录朋友的约会;要陪伴她做饭,尽量保持她既有的能力,于是我们相处的时间增长,这算是弥补我们年轻时各自忙碌的不足。要照顾好她,一方面自己要保持体力,另一方面要调整好凡事平常心、欢乐心,失智症病人很容易学习照顾者,你快乐她也会跟着快乐。
  其他人帮忙照顾也很重要,例如我岳母住在我家楼上,我出差时她会替我陪伴我太太;远在美国的女儿,也常通过视频和妈妈聊天,以解她思念女儿之情。
  这本书中有许多实用内容,相信它能帮助许多人正确地判断失智症状,指导其及时接受治疗,而家属也能更轻松地照顾失智症亲人。
  [张教授的妻子严剑琴博士是“中华电信”MOD(Multimedia on Demand,多媒体内容传输平台)前处长,有“台湾MOD之母”之称,在57岁时患上早发型阿尔茨海默病,张教授是妻子的主要照顾者。]

【自序】
预防是最好的治疗
王培宁医师

  恩师刘秀枝教授和我合著的第一本书《别等失智上身》在2010年出版后,在门诊接到了许多病人和家属的支持与鼓励,也深切地感受到读者对这类书籍的殷殷期盼!
  本以为应该至少5年后才会有足够的新信息,与读者们分享失智症的新观念和新发展趋势,但失智症在这两三年中有了相当多的研究突破。一些新的药物试验的结果发表了,虽然结果并不尽如人意,却也获得了大家对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失智症的重视。
  其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在2011年,美国国家老年研究院与阿尔茨海默病协会联合发表了阿尔茨海默病新的诊断标准与建议,在这个新的诊断标准中,阿尔茨海默病在概念上有了非常大的改变。专家们整合了这十几年来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不同于以往对失智症诊断的概念。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程其实从相关的病理变化在大脑内开始出现时,就已经在进行。此病程在十多年间于大脑内持续进行并逐渐恶化,直至病程发展到晚期,大脑无法继续勉强维持功能后,最终表现出了失智的症状。所以,临床上出现明显认知功能退化,进而影响到日常生活功能而被诊断失智症时,大脑内的病理变化已相当严重,不易治疗。如何在病人只有轻度认知功能衰退,但还没出现明显失智症状时,就找出危险因子并给予早期防治上的建议,就成为目前治疗上努力的重点。
  大家都希望能够预防失智症的发生,媒体也常谈到国外研究的新发现,但常因时间和篇幅的局限,无法将这些研究进行完整的解读。而且也因数据较零散,所以难以对失智症的防治有完整的解读。在本书中收集了一些大家常谈论的议题,如:银杏是否可治疗失智症?吃咖喱有效吗?椰子油为何会被提到可治疗失智症呢?这些问题在本书中都会为大家整理、分析。
  由于台湾地区人口的快速老化,不管是政府还是群众都对失智症越来越重视。“卫生福利部”在2013年8月提出了《失智症防治照护政策纲领》,并承诺要将失智症列为台湾地区卫生有关规定的重要议题之一。但在还没有药物可有效地逆转或阻止失智症病程的现在,做好预防就是最好的治疗,希望本书中的内容可以给大家一些建议和参考。

【自序】
动脑学习,预防失智
刘秀枝医师

  我热爱医学,退休后更有时间悠游于浩瀚的医海中,并有幸能把医学新知和心得感怀发表于《康健》杂志和《联合报·元气周报》的每月专栏,然后转载于自己的博客(http://blog.xuite.net/hcliujoy/blog),希望能被广泛阅读。
本以为网络如此发达,如此一来,即可达到与大众分享并作为医病桥梁的目的。然而,宝瓶文化的朱亚君总编辑告诉我,并非所有的老年人都会上网,而且网络所搜索的数据往往没有连贯性与整体性。的确,我虽然每天都上网寻求新知,但更享受的是一书在手,加上一杯好茶细细品味,或在地铁、公交车上可以随时翻阅,正如阿拉伯谚语所说“书本就好像口袋里的花园”,其携带方便,随手可欣赏、体会。因此,已步入老龄社会的台湾地区,再出版一本有关失智症的书籍很必要,不仅能给担心患上失智症的老年人参考,更让中年儿女对长辈未来的长期照护有所警觉,并能对自己如何预防失智症未雨绸缪。
  本书收录了继2012年与王培宁医生合著的《别等失智上身》之后发表的有关失智症的文章,加上朱亚君总编辑从多年前出版、现已绝版的《当父母变老──关心失智症、中风及其他神经疾病》和《聪明活到一百岁》中挑选的几篇文章,经过王培宁医生从专业角度重新审阅、修改、增删和编排,使之符合医疗现状。王培宁医生也为本书撰写了数篇文章,让本书内容更为完整。
长久以来,我的文章在发表之前都经李佩诗和林幸慧小姐润饰,让文章通顺达意,也经王培宁医生过目修改,以确保内容专业,不会误导读者。多年来,承蒙《康健》杂志李瑟总编辑和蔡菁华小姐、《元气周报》康锦卿主任和王郁婷小姐的鼓励和帮忙,让我能持续发表文章,在此一并致谢。
  其实,学习新知识,吸收反刍,应用于生活上,并撰写成文,与人分享,即是在储备知能“存款”,也是预防失智症最好的方法,在此与读者们共勉。
【Q&A】
关于失智症,我最关心的12个问题
Q1:失智症就是阿尔茨海默病吗?
A:依病因的不同,失智症大致可分为“退化性”和“血管性”两大类,还有少数是因其他疾病如脑瘤、感染、甲状腺功能异常等造成。
  大部分病人都属于“退化性失智症”,其中最常见的是阿尔茨海默病,占所有失智症的60%左右,所以在谈到失智症时,常以阿尔茨海默病为例。其他的“退化性失智症”有路易体失智症、额颞叶失智症等。至于“血管性失智症”,则因脑卒中或慢性脑血管病变所引起。
Q2: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有什么不同?
A:阿尔茨海默病是最常见的大脑神经退化性疾病,其次是帕金森病。两者的病因和症状各不相同,属于“退化性失智症”的阿尔茨海默病主要是记忆减退,帕金森病则以行动不便为主。此外,也有帕金森病合并失智症的情况。两者均无法根治,帕金森病的药物治疗效果较好,服药后症状大多有改善;但阿尔茨海默病的药物治疗只能推迟认知功能退化的速度,少有明显的进步。
Q3:记忆力不好是失智症的前兆吗?
A:记忆力不好,可能是因疲劳、压力大、工作过度、信息过量、焦虑、抑郁、身体状况不佳或药物等影响。但如果刚获得的信息常常马上就忘记,连其他人帮忙提醒都不太有印象,则有可能是失智症早期的征兆。例如:会不自觉地重复询问同样的事情,忘记重要的日期或活动;渐渐地发展为根本不记得自己将事情记在何处,甚至只能依赖家人帮忙提醒。
Q4:年纪大了就一定会得失智症吗?
A:65岁以上的人约有5%会得失智症,但也有65岁以前发病的早发型失智症,所以,绝对不是老了就一定会失智!多动脑、多运动、多交朋友,甚至做家务、唱KTV,都可以预防失智症!
Q5:失智症等老了再来预防就可以?
A:预防失智症要趁早!以阿尔茨海默病为例,脑内病变早在失智症状出现的十几年前就已开始,不正常的病变渐渐累积,破坏了大脑,造成认知功能减退,终于不堪重负而出现病症!所以要预防老来失智,必须在中年甚至青年时期就好好保养。
Q6:轻度失智症病人能继续工作吗?
A:重复性高的简单工作问题不太大,轻度失智症的主要症状是近期记忆减退,虽然无法学习新知识或新技能,反应不够快,但是个性大致不变,原有的经验和能力也还在。不过,需选择安全的工作,还要衡量工作压力、同事的态度等。
Q7:我会得妈妈的阿尔茨海默病吗?
A:阿尔茨海默病病人的直系家属,患此病的概率约是一般人的2倍,所以父亲或母亲有阿尔茨海默病,子女患病的概率也许高一些,但并不一定会得,所以与其过分担心是否会得病,不如从中年时就提早开始预防!
Q8:家人失智,我该做遗传检测吗?
A:常见的65岁以后才发病的“散发性阿尔茨海默病”病人的家属,不需要做遗传检测;早发型且有明显家族史的失智症病人的家属才需要考虑做遗传检测。每个人都有选择是否做检测的权利,甚至检测了之后,也仍有选择要不 要知道检查结果的权利,无论怎样选择,都要受到尊重。不过,对于病人的未成年子女,一般都建议等到他们成年后再自己决定是否做检测。
Q9:丈夫失智了,身为妻子的我也会得吗?
A:失智症是不会传染的,不过作为主要照顾者,往往容易焦虑、忧郁、少运动、缺少社交活动等,这些都是发生失智症的危险因子。因此,照顾工作应该尽量请家庭成员共同分担,对妻子来说,最重要的是先把自己照顾好,才不会两个人一起倒下。
Q10:得了癌症,则不容易得阿尔茨海默病?
A:癌症是细胞不正常的过度增生,阿尔茨海默病则是脑细胞的凋零死亡,从理论上说,这两种细胞存活力完全相反的疾病应该很难同时发生。事实上,的确有研究发现癌症病人得阿尔茨海默病的概率较低,而阿尔茨海默病病人患癌症的比例也较低。
Q11:咖喱和椰子油可以预防或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吗?
A:咖喱的主要成分是姜黄素,虽然在动物实验中,发现姜黄素可以抑制造成阿尔茨海默病的大脑病变,但临床试验还无法证实。至于椰子油的疗效,目前主要来自个人经验和动物实验,所以也无法证实,因此持保留态度。
Q12:维生素E可以预防阿尔茨海默病吗?
A:的确有研究显示,长期服用富含维生素E等抗氧化剂的食物,可以减缓大脑认知功能退化和预防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但是,多从深色蔬菜、水果、橄榄油中获得这些成分,再加上定期而适当的运动,才是“天然的才最好”。

【前言】
假如我得了阿尔茨海默病

  阿尔茨海默病由轻度慢慢进展到重度的时间可长达8~12年,在最初轻度的3~5年间,认知功能减退的情况并不严重,还是可以享受生活,完成未了心愿的。
  假如有一天,我是说“假如”,目前我并没有忘东忘西、丢三落四的现象。但是如果不是现在,将来得阿尔茨海默病的机会有多大?
  65岁以上的人约有5%会患失智症,其中60%是阿尔茨海默病,且患病率随着年龄而增加。假设没有意外发生,当我活到台湾地区女性的平均寿命83岁,罹患失智症的概率就高达20%。如果我得了阿尔茨海默病,天不会因我而变色,世界也不会因我而停止运转,但我的家人却会大受影响,我的人生风景也将不同,因此我得好好思考、计划一下。
  在未来,相信我被诊断出阿尔茨海默病时,应该还只是轻度,因此希望医生对我据实以告,让我好好规划。如果诊断确定,我会接受治疗,虽然目前阿尔茨海默病无法根治,药物也无法阻止大脑的退化,但有50%的机会可以让认知功能减退的速度慢一点,而且阿尔茨海默病的药物研发蓬勃发展、日新月异,说不定哪天会有突破,因此需要定期追踪,与医生保持联系,以得到最新的医学信息。如果有新药临床试验,在条件符合且家人可以配合的条件下,和医生讨论并阅读同意书后,我会考虑参加。毕竟这是个机会,而且新的试验用药如果没有病人的参与以证实疗效,则无法上市,就无法让更多的病人受益。
  我会有医生开具的诊断书和身心障碍证明,必要时可以申请看护,万一有财务或法律问题时,也会有所帮助。因此要找个可以信赖的人(亲人、挚友或会计师、律师)帮我做财务规划,并且帮忙预立遗嘱,以及决定将来病重时是否要接受心肺复苏术等。
  阿尔茨海默病病人由轻度慢慢进展到重度的时间可长达8~10年,在最初轻度的3~5年间,认知功能减退的情况并不严重,还是可以享受生活,完成未了心愿的。从这个角度来看,阿尔茨海默病没有想象的可怕,只要接受它,调整心态,会有充分的时间适应。我会与家人多多相聚,尤其是长大后各自成家立业的兄弟姐妹们,不仅可以凝聚亲情,还可以修复关系。
  我可以阅读报纸杂志,看电视剧或电影,只是内容看过可能很快会忘掉;我可以旅游,但需人陪伴,而且以后恐怕也不记得这些景点;我可以感受剧情,欣赏美景,品尝美食,享受当下的快乐时光,做一个真正活在当下的人。要拍照就拍照,因为时光不再来,而且以后只会更老。
  很多人都害怕得失智症,《国际老年心理学期刊》2012年刊登的一篇来自法国的论文,对2013位18岁以上居民进行电话问卷访谈,发现60%的人恐惧得阿尔茨海默病,而其中,65岁以上的老年人高达74%,这个比例仅次于交通事故和癌症,其后是抑郁症和心脏病。部分原因是因为许多人对阿尔茨海默病有“坐在轮椅上,又痴又呆,什么都不知道了”的刻板印象,其实,疾病在进展为重度之前,还是有许多事可以未雨绸缪的。


我没有失智,但我对失智病人感同身受
刘秀枝

编者按:本文原题为《只想告诉你:我失智了—一位轻度失智女士的信》,刊载于刘秀枝医生的《联合报·元气周报》专栏,她以第一人称方式,描述了一位亲戚失智后的心情,当时经网友疯狂转载,并误传刘医生失智了!虽然事后证明是一场误会,但也因此引起读者对失智症的关注。
亲爱的朋友:
  我写这封信只是想告诉大家我失智了,不过不必震惊,目前还只是轻度,否则我也无法写这封信。当然,有些字眼想不起来,许多事情无法联系在一起,思绪也常会中断,因此这封信是在妹妹的帮助下完成的。
  今年70岁的我,比各位年长许多,常和亲朋好友一起聚餐、打高尔夫球、出国旅游,相识相知,受大家的照顾已20年。妹妹常怪我不用心,丢三落四,一问再问还是把约定的日期弄错。在一次出门忘了关水龙头,把水塔里的水都流光后,妹妹带我去看神经科医生,经过仔细检查,医生诊断我得了失智症,是大脑退化引起的阿尔茨海默病,并且开药让我服用,希望能退化得慢一点。
  从此,当我又忘了,妹妹不再有“不是告诉过你了”的责备语气,或我反复述说某件事时,也不会有“你说过好几次了”的奇怪眼神,反而是轻声细语地说“没关系”或“我替你记住就好”,我就知道我是真的病了!
  我的高尔夫球技不算好,但最近半年来,连每一洞打了几杆都记不清楚,到底挥的是第二杆还是第三杆?球友都会帮我算杆数或请球童帮我算。那天打了几洞后,我忽然问:“我们现在是在打第一洞吗?”看到球友们惊愕的目光,我觉得是对大家坦承我失智的时候了。
  医生说生病并不可耻,身体每一个器官都可能生病,失智症是大脑的疾病,就好像胆结石是胆囊的疾病,乳腺癌是乳房的疾病一样。然而,我变得很没有信心,容易恐慌,因为我不知道我将要踏出去的每一步对不对,要说出的话是不是已经说了多次,而且心里想的无法表达,越急越讲不出来。我常觉得喘不过气来,在餐厅吃一顿饭,会去好几次洗手间,儿子带我去看心内科和泌尿外科医生,都说没事,是因为紧张的关系。
  我了解我的记忆力和其他认知功能就像双手握满东西般,随着行走,会一件一件地掉落,甚至像沙滩上脚下的流沙,会很快地流失。也许有一天,我熟悉的路不会走,也叫不出你的名字,最终可能不会吃饭洗漱。但目前还是轻度失智的我仍能挥杆,享受高尔夫球进洞的喜悦,能享受美食,欣赏美景,也还听得懂笑话,更能感受到大家的关爱,也许过后就不记得,的确是“活在当下”。
  如果我们能搀扶一位因脑卒中而行动不便的朋友,当他的拐杖,让他慢慢走,也希望大家能接受一位因失智而容易遗忘的朋友,做他的引导,让他慢慢来。
 

一位轻度失智的女士上
Chapter 1 全方位认识失智症
年纪大了,就一定会得失智症吗?

  失智症不仅不是正常老化的一部分,也不是一种加速的老化。要预防老来失智,必须在中年甚至青年时期就好好保养!
  常听到有朋友说:
  “我才不要活到90岁那么老呢!老了还会得失智症,日常生活都要靠别人照顾,不仅活得没有质量,还要拖累家人!”
  老了真的就会失智吗?
  年龄是失智症一个非常重要的危险因子,年龄越大,得失智症的概率越高,但并非百分之百一定会得失智症。
  台湾地区的研究:65~90以上老人2011~2012年,“卫生福利部”委托台湾失智症协会对台湾地区重新做了“失智症流行病学调查”,并于2013年发表了台湾地区失智症最新的发病率数据。显示全台湾地区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4.79%有轻度以上的失智症,3.25%有极轻度失智症,18.76%有轻度认知障碍。所以整体来说,约有1/4(26.8%)的65岁以上老年人,显示出某种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
  若再以年龄层来看,65~70岁的老年人中,3.4%有失智症,13.92%有认知功能障碍。80~85岁人群的失智症比例则增加至21.92%,认知功能障碍的比例也增加至26.24%。而到了90岁以上,失智症的概率则增加至36.88%,其中约六成(59.48%)的人有某种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由此可见,随着年龄增长,罹患失智症的概率会显著地增加。
  由此数据我们也可以发现,在90岁以上高龄的老年人中,仍有40%没有认知功能退化的症状,所以失智绝不是老化的必然结果。我们常会见到一些开朗乐观的长辈,即使已九十几岁高寿,但谈论事情和分析事理仍然字字珠玑、条理分明。
  澳洲的研究:百岁人瑞
  那么在接近100岁或100岁以上的人瑞呢?
  依据2013年发表于《国际老年心理学期刊》文章的研究,澳洲新南威尔士大学的学者,以200名住在悉尼的95岁以上老年人(95~106岁,平均年龄为97.4岁)为评估对象,经过医生与最亲近的亲友或照顾者详谈,并进行了认知功能测验。许多老年人有重听、视力不佳的问题,但在简短智能测验的表现上,平均分数仍有21.1分(满分30分)。
  在200位老年人当中,有20%在之前已确诊有失智症,若以测验分数小于24分作为有“认知功能障碍”的界定值,则其中54%有认知功能障碍,且39%的人同时也出现了生活功能障碍。这个比例,和台湾地区关于90岁以上老年人60%有认知功能障碍、40%有失智症的研究结果类似,可见活到一百岁,仍有不失智的可能性。
  近来的研究已显示,失智症不仅不是正常老化的一部分,也不是一种加速的老化。每种症型的失智症,有其和正常老化不同且特殊的脑部病变,同时在临床上出现失智相关症状的十几年前就已经开始出现病变,这些不正常的病变渐渐累积,进而破坏了大脑,造成认知功能减退。所以要预防老来失智,必须在中年甚至青年时期就要好好保养,以减少患老年失智症的风险。
不要怕活得老,重要的是活得健康而有智慧,为了这个目标,必须及早开始努力!

隐藏的失智症

  身体需要定期体检,大脑智能的变化也同样需要。当无法分辨身边的人出现的症状是正常老化还是失智症时,建议到医院请医生做检查与评估。
  这可能是早期症状
  在门诊经常出现这样的对话:
  “医师,我妈妈最近好像得了失智症,刚吃完饭就忘记了,吵着要吃饭,还怪我们没给她饭吃。有时,连我的名字也会叫错!”
  我仔细地询问病史。
  “你觉得妈妈的记忆力不好有多久了?”
  “就最近才开始呀!”
  “之前有没有记忆力开始减退的现象?比如不清楚现在是几月份了,不记得自己吃过药了。”
  “她退休不上班已经好几年,退休后当然就不用记日期了。老人家很容易弄错药,所以妈妈的药一直都是我们拿给她服用的。”
  失智症的诊断和严重度的判定,很大一部分必须靠家属提供的信息来帮忙,但家属对失智症的早期症状并不熟悉,常常当作是老年人都会出现的正常老化现象而忽略了,因此错失了早期治疗的机会。除了大家所熟悉的记忆力减退外,国际失智症协会提出了一些其他也可能是失智症早期症状的“失智症10大警讯”,来帮助大家提早发现失智症。

失智症10大警讯

1.影响日常生活的记忆力改变
刚获得的信息马上就忘记,是失智症早期最常见的征兆之一。
【一般情况】
随着年龄增长,有时会忘记朋友的名字或约会,但是经过提醒或稍作回想便会再记起来,重要的约会也会用笔记录下来以免忘记。
【失智警讯】
但失智症病人忘记的频率较高且较严重,会不自觉地重复询问同样的事情,忘记重要的日期或活动;虽然在早期会依赖辅助记忆的用品(例如纸条或电子用品),但渐渐地,辅助记忆的用品也没有用,根本不记得自己将事情记在何处,甚至只能依赖家人帮忙提醒。
2.计划事情或解决问题有困难
【一般情况】
年纪大了,在同时处理多项事务时可能出现困难,计划事情或作判断时需要更专心,且花较久的时间。
【失智警讯】
但失智症病人会无法计划,且作决断错误或和以前不同,常会为此感到焦躁,甚至恼羞成怒。例如:每年都负责家中旅游计划的妈妈,觉得安排行程好困难,出现无法计划、决定什么是适当旅程的情况;或是原来主导家中财务的先生,开始无法维持家庭账务的收支平衡,对于突然出现的开销变得不知该如何处理、解决问题。
3.在家中、工作场合或休闲活动中,对于完成熟悉的工作有困难
【一般情况】
随着年龄增长,在处理复杂的事务上有时会显得力不从心,但大致仍可完成。
【失智警讯】
原本应该是驾轻就熟的事,却变得无法应付自如。失智症病人会对完成每天的日常工作或生活有困难。例如:从年轻就开车的司机伯伯变得经常开错路;银行工作人常会数错钞票、算错钱;厨师炒菜时配菜有困难,调味料放不对;有人对记住最喜欢的游戏(如打牌、打麻将等)的规则也会出现问题。
4.对时间或地点感到困惑
【一般情况】
有时老年人会突然想不起来今天几号或弄错今天星期几,但通常差距不大,前后可能差一两天,并且大多可通过一些事件的记忆推算出正确日期。有时可能会找不到方向或在不熟悉的地方迷路,不过可以借助一些路标和建筑物来推测方向。
【失智警讯】
但失智症病人会忘记现在是何年何月、白天或晚上,同时常对事件、时间和地点的关联性产生混淆。如果一件事情不是当下发生,他们可能忘记或弄错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甚至有时在自家周围熟悉的地方,会突然觉得陌生而找不到回家的路。
5.对了解视觉影像和空间关系有困难
【一般情况】
老年人常有视力衰退的问题,虽然看不清楚,但通常不至于弄错物品的相对位置或方向。
【失智警讯】
视觉空间上的问题,也是失智症的一项警讯。他们可能在阅读时会跳行,对物品远近距离的判断、颜色认定或对比上出现困难。在理解力方面,他们在经过一面镜子前时,会觉得屋里有另外一个人,这时他们似乎不知道自己就是镜子里的那个人。
6.在说话或写作的用词上,出现新的困难
【一般情况】
有时我们会一时想不起物品的名称、找不到正确的用词来表达自己的意思,或忘了某个字如何写。
【失智警讯】
但失智症病人可能在了解对话内容,或是加入别人的谈话上出现困难,无法了解复杂的字句,说话也变得简短。他们可能在话讲到一半时停顿下来,不知道该怎么继续下去或重复自己所说的话。也可能会在词汇的运用上出现困难,很难找到正确的词汇,有时叫错东西的名称、弄错家人的称谓,例如把杯子说成碗,把儿子叫成哥哥。
7.物品放错地方,且失去回头寻找的能力
【一般情况】
我们偶尔会不小心把物品放错地方而找不到,但能回忆最后使用过的位置来回头寻找。
【失智警讯】
失智症病人可能掉了东西却无法回头去找它,甚至怀疑是别人偷走了,反而因为怕被偷,就刻意把物品藏起来,最后却将其放在不寻常的地方,例如将戒指放在衣橱里,把钱藏在被子里,就更记不住放在何处了。
8.判断力变差或减弱
【一般情况】
老年人有时会因不熟悉社会价值观念的改变,而做出不适宜的决定。
【失智警讯】
失智症病人会出现判断力或作决断的能力减退。例如:他们可能失去对金钱价值的判断力,而支付大笔钱给打电话来的推销商,甚至借钱给陌生人。或是常开车与人擦撞或出现惊险画面;过马路不看红绿灯;买食物不看保质期,所以常买到过期食品等。
9.退出工作与社交活动
【一般情况】
我们有时会因长期背负社会、工作和家庭的责任和压力而想要休息,减少工作。
【失智警讯】
失智症病人可能不再保有嗜好,退出原本喜爱的社交活动或运动,变得不爱出门,不想与人交谈。原来每星期固定要参加的活动,也变得兴趣缺失。
10.情绪和个性的改变
【一般情况】
一般人有其习惯的处事方式和个性,年龄渐长后更不容易改变此模式,若被要求改变时难免有情绪反应,但反应不至于太强烈,仍在可沟通理解的范围内。
【失智警讯】
  失智症病人的情绪和个性常会改变。只要离开了他们自己认定的“舒适圈”,遇到无法处理的事务或弄错事情,便会感到困惑、焦虑、抑郁与害怕,而变得心烦意乱,甚至勃然大怒。失智症病人的情绪转变较快,一下子哭了起来,一下子又生气骂人,变得易怒而暴躁;有时则变得特别敏感。其情绪的改变不一定有原因,一点小事即可能引发极大的情绪反应。
  不同病人失智症状出现的顺序和严重程度不同失智症是整个大脑功能的退化,并非只有记忆力减退一项,所以不同病人按其退化部位和病程的不同,所出现症状的先后顺序和严重程度也会有所不同。通常出现的症状与程度越严重,代表有越多的大脑区域已受到影响,得失智症的概率也就越大。
  当无法分辨身边的人出现的症状是否严重,是正常老化还是失智症时,建议到医院请医生做检查,评估一下总是好的。大家都知道身体需要定时做体检,大脑功能(如记忆、语言、判断、思考等能力)的变化也同样需要,在已经有疑似症状出现时,更是不容轻视!

失智症背后的原因

  同样是记忆力减退和反应变差,背后的原因却大不相同,所以千万不要将长辈记忆力变差的情况,只当作是正常老化、脑部退化而已,可能因此而错失了治疗的良机!
  最近的门诊来了三位初诊病人,都是因为家人觉得可能是患了“失智症”,但背后的原因却大相径庭。
  忘了回家的路:大脑肿瘤影响
  第一位是80岁的老太太。
  家人发现最近两个多月以来,老太太的记忆力变得很差,刚开始是去市场买菜时,常忘记该买什么菜,或买了菜没有带回家,反应也变慢了。最近一次她甚至忘了怎么回家,幸好在自家附近徘徊时,被邻居发现带回。
  经颅脑CT(脑部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后显示,后脑顺着胼胝体两侧有一个大肿瘤,开刀后发现是大脑原发性恶性胶质瘤。这个部位长肿瘤,只会影响记忆力及其他认知功能,不会影响肢体的活动或出现感觉异常。正因为手脚能动,也没有手脚麻木、头痛等症状,所以不容易察觉。其实这个肿瘤可能存在一段时间了,慢慢长大,只是最近严重到影响日常生活才被发现。
  个性改变:脑卒中
  第二位是一位68岁的老先生。
  最近两个星期以来,妻子发现他反应迟钝,总是忘东忘西,个性也有改变,常因一点小事就暴躁发怒,完全不理会其他人的感受,因此带他前来就诊。
  老先生的颅脑CT结果显示,右侧大脑深部的尾状核有脑梗死,造成记忆力及认知功能减退。由于其脑卒中部位特殊,没有造成偏瘫,所以也不易被察觉。经两个星期治疗后,老先生再来看门诊时,记忆力已有明显进步了。
  提不起劲:可能是抑郁症,也可能是早期的失智症状
  第三位是张先生,由妻子和亲友们簇拥着来看门诊。这位70岁的老先生记忆力减退已经三年多了,对很多事都提不起兴趣,不愿意出门,整天待在家。
  我照例替他安排检查,但是第二天便接到张太太的电话,她说丈夫从65岁退休后便开始郁郁寡欢,而她忙着自己的事业自顾不暇,所以造成丈夫目前的状况,她觉得很内疚。她认为丈夫不是失智,而是抑郁症,询问是否还需要做检查?
  张太太的话是有道理的,因为抑郁症可能会造成“假性失智”的症状,表现和失智症类似,因为心情不好,对所有事物都漠不关心、不注意,所以也会有忘东忘西的现象,这是可以治疗的。对于张太太的决定,我不能勉强,便建议她带先生去看精神科医生,检查是否有抑郁症。但如果抑郁症治好了或治疗了一段时间,张先生的记忆力仍没有改善时,就必须再来做脑部检查,因为抑郁很有可能也只是失智症的早期症状之一。
  同样是记忆力减退和反应变差、变迟钝,背后的原因却大不相同,从临床上看,一般失智症的病人,约有5%~10%经检查后,找到了可以治疗的原因,并且在治疗后能恢复正常或至少缓解症状。所以,不要将家中长辈记忆力变差的情况只当作正常老化、脑部退化而已,却未到医院做进一步检查,可能因此而错失了治疗良机!

失智症的诊断

  检查失智症的专门医生,主要是神经内科和精神科医生,接受过失智症专业课程训练的医生也是很好的选择。
  正常老化、轻度认知障碍和失智症
  随着年龄的增加,人的记忆力和各种认知功能都会逐渐退化。而失智症的病程,是从正常先退化到轻度认知障碍的阶段,再进展到失智症的程度。那么,一般人该如何区别正常老化、轻度认知障碍和失智症这三者之间的不同呢?
  事实上,这需要经过详细的评估与检查,加上专业的判断,才能正确诊断。有些病人明明连1分钟前的事都记不得,家属却因他对过去的事如数家珍而觉得他“记性还好”;有人记忆测试的结果很好,却因焦虑而怀疑自己有失智症。所以,当怀疑家中长辈有失智的症状时,最好还是到医院就诊,由专业医生来判别、诊断。
  检查失智症,主要是神经内科和精神科医生
  失智症的检查要找哪一科的医生呢?
  最好是找失智症专科医生,主要是神经内科和精神科医生。其他接受过失智症专业课程训练的医生也是很好的选择。各大医院的出诊时间表上,常会注明医生的专长,可供参考;如果有亲朋好友已经在看失智症的门诊了,也可向他们请教。台湾临床失智症学会的网站上,也有接受过完整失智症训练课程并经过认证的“失智症诊疗医生推荐名单”,供大家参考。
  医生主要通过以下方式来进行诊断。
1.问诊、心智测验与会谈
  医生通常先对病人及家属问诊,然后依病情需要安排各种心智测验,这些测验有的简单、有的复杂,主要是用来评估受试者的记忆力和其他认知功能是否有问题。
  有时,还会安排临床心理师与亲近的家属(通常是配偶)谈话,请家属协助举出病人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记忆力、执行力、判断力减退的各种事例,进一步了解病人的日常生活受影响的程度,以确定病人是否有失智症及其严重度。
2.实验室检查
  另一部分需要通过各种实验室检查,找出造成失智症的原因或疾病。实验室检查项目包括:颅脑CT(或磁共振成像)、肝肾功能检测、血糖、血液常规、甲状腺功能、血中维生素B12、叶酸浓度和血清梅毒等,用以厘清是何种原因造成的失智症。
  这些检查需要病人及家属的配合,通常是1个月后复诊,届时检查结果已经出来,就可下诊断,以及决定该如何治疗。但只按单次的评估可能无法确诊或查明病因,必须经过追踪或治疗后才能确诊。
  若经检查是轻度认知障碍,也就是记忆力减退但未严重到有失智症的病人,更需要定期复查,视情况一般约6个月或1年后,再做一次认知功能的整体评估,以确定是否进展到失智症的程度,并进行早期治疗。
3.其他(以阿尔茨海默病为例)
  近年来,有一些检查可以帮助失智症──尤其是“阿尔茨海默病”──做早期诊断,但并不是每位病人都需要接受这类检查,这些检查通常适用于当家人和自己都觉得有记忆力或认知功能衰退,但临床评估和认知功能测验的结果无法确认是否真的开始有失智症相关的退化;或是已确定有失智症,但病因尚不明确,无法确定是否为阿尔茨海默病。由于正确的诊断将会影响日后治疗计划的制订,所以在可能的情况下会考虑增加这些检查项目,即帮助早期或确定诊断阿尔茨海默病的检查,包括:
(1)脑部磁共振成像,用来检查海马回★的体积是否有明显萎缩的现象。
(2)核医造影中的PET(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检查,可以知道在顶叶及颞叶区★是否呈现葡萄糖代谢下降的现象。
(3)淀粉样蛋白的PET检查中,显示大脑内是否已有和阿尔茨海默病病理变化相关的“不正常淀粉样蛋白沉积”。
(4)脑脊液中,是否有淀粉样蛋白量减少及Tau蛋白量的增加。
  但是目前在台湾地区,这些检查大部分并非“健保”给付的临床检查项目,大多仍属于研究项目,是否该加做这些检查,请与您的医生先讨论其可行性和必要性。
  这些检查的结果只要符合其中一项,就加强了诊断为阿尔茨海默病的可能性。
  失智症的诊断并不容易,需要病人、家属、医生及临床心理师相互配合,提供足够的信息,并且做一系列的检查和定期复查,才能达到早期发现、正确诊断并给予适当治疗的目标,进而推迟病程的发展。
★海马回:主要管理短期记忆。★顶叶:主要管理方向感、空间概念、计算、物体辨认等功能。★颞叶:主要与听觉、语言和记忆功能相关。

不易早期察觉的失智症
──额颞叶失智症

  对额颞叶失智症病人的照顾,可以从改善环境和生活方式着手,例如危险物品要移开、家具摆设简单且固定,生活作息要规律,并且尽量避开喧闹的公共场合。
  大脑退化的另一种失智症
  有次演讲中,一位女士提问:“我的父亲被诊断为‘额颞叶型’失智症,但您今天讲的都是‘阿尔茨海默病’,请问额颞叶失智症有没有药物治疗呢?我们好像是被遗忘的一群病人。”
  额颞叶失智症也是大脑退化所造成的失智症,只是较少见,发病年龄较轻,约在五六十岁。以台湾大学医院为例,2003年神经科门诊的137位失智症病人中,55%为阿尔茨海默病,21%为血管性失智症,8%为额颞叶失智症,5%为路易体失智症,11%是其他失智症。所以,在记忆力门诊中,额颞叶失智症的病人数量通常排在第3名或第4名。
  目前,额颞叶失智症在使用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胆碱酯酶抑制剂(AChE-I)后,治疗效果仍不佳。
  发病以行为问题和语言障碍为主
  在大脑中,额叶区与人的个性、行为有关,颞叶区则控制语言能力,因此顾名思义,额颞叶失智症的退化,以行为问题和语言障碍为主。在疾病早期,记忆力和空间辨别能力不太受影响,加上发病年龄较轻,因此在早期不易察觉是失智症。
  额颞叶失智症是个复杂的临床综合征,不仅早期症状有差异,大脑病理变化与基因突变也不一样。临床上分为两种。
1.以行为问题为主
较为常见,包括缺乏社交礼貌、不当的社交行为、冷漠、固执、无法控制的重复性动作、判断错误(如胡乱开车)、不注意个人卫生等。这些问题常让病人在职场上或生活中容易与人发生冲突而遭受伤害。
2.以语言障碍为主
又分为两种,一种是语言表达有困难,说话不流利,许多名词都讲不出来;另一种是讲话流利,但无法理解别人的话,而且在早期时会不懂得字或物品的意义。当病情逐渐加重时,不仅行为、语言有问题,记忆力、空间感、执行能力和其他认知功能也会逐渐变差。
发病机制仍不清楚
  近年来,学者们致力于额颞叶失智症的研究,加上神经影像、分子生物、基因检测等技术的发展,让我们逐渐了解了此病,对于疾病命名也渐渐一致,但其发病机制仍不是非常清楚。有些病人的大脑有Tau蛋白的包含体(inclusion body),可能合并帕金森病;而有些病人的大脑有冷素(ubiquitin)蛋白的包含体,则容易合并运动神经元疾病。研究发现,将近40%的额颞叶失智症可能有家族史,而约10%是自体显性遗传。已发现有关的基因突变,如MAPT和TDP-43基因,大多在第17对染色体上;另一个常见的基因突变,则是位于第9对染色体上的C9orf72。
  关于额颞叶失智症,目前还没有生物标记★(如抽血等)可作为诊断的标准。主要是靠医生对病人症状的警觉性,再佐以认知功能测验、脑部神经影像(包括MRI和PET检查)以及病程的演变,来作为诊断的依据。此类型的病人一般比阿尔茨海默病病人年轻,更需要与其他早发型的失智症作鉴别诊断。
  虽然有小规模的临床试验发现,胆碱酯酶抑制剂对额颞叶失智症有些疗效,但还未经大规模临床试验的验证。此外,目前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并没有核准能改善此病症认知功能的药物,因此,药物治疗主要针对其行为问题,给予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或抗抑郁药物,但还必须在疗效和副作用之间取得平衡。
多争取家人、社会资源的帮助
  对额颞叶失智症病人来说,除了药物治疗外,可以从改善环境和生活方式着手,例如危险物品要移开,家具摆设宜简单且固定,生活作息要规律,要尽量避开喧闹的公共场合等。
  额颞叶失智症病人的照顾者,比其他型失智症照顾者更为辛苦。因为病人除了认知功能的缺失外,行为问题所带来的困扰、纷争以及社交上的尴尬,会使照顾者筋疲力竭。有些五六十岁仍在工作的病人,可能仍为家中的经济支柱,会面临更多的问题,同时其照顾者更需要其他家人和社会资源的帮助。
  近十多年来,学者、专家们才开始对额颞叶失智症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二十多年前,有位脑部退化性疾病方面的美国神经科权威医生来台湾地区,我请他一同协助诊断一位38岁的男性病人,这名病人除了明显的运动神经元疾病,还有失智及行为问题,但在当时,那位医生也无法确诊。我还记得病人的妻子当时难掩失望,甚至有点愠怒的表情。现在回想起来,那位病人极可能是患上了“额颞叶失智症,合并运动神经元疾病”。
医学的发展,是靠着医生的仔细观察与经验累积,以及学者、专家的深入研究,在时间的洪流中一点一滴地建立成果,以嘉惠病人啊!
★ 生物标记:在医学上通常是指位于生物体中的某些蛋白质、基因或特征,通过测量这些标记是否存在或变化情况,可以反映出某种疾病的出现或严重 程度。

少见但可治疗的失智症
──桥本脑病

  失智症状出现的快慢和时间长短,对诊断而言是很重要的。当有记忆或认知方面的问题时,不要以为只是大脑退化了而不就医,很多病症是有机会可以治愈或缓解的。
100万人中才2个病例的罕见失智症
  50岁的陈女士半年前记忆力开始变差,工作时常出错,被老板责骂。渐渐地,她开始情绪不稳定,容易哭泣,常与家人起争执,家人都觉得她是患了抑郁症,但服用抗抑郁药物后,病情仍不见改善。接着,陈女士变得不会用电脑了,因而不得不退休离开职场。最近甚至还在自家附近迷路,此时家人才惊觉她可能是得了失智症。
  陈女士并没有失智症的家族史。由于她的认知功能测验显示有失智症,因而进一步接受各种检查,以找出造成失智症的病因。她的各项血液检查、脑电图和脑部MRI检查都显示正常,但血液中的两种甲状腺抗体,即甲状腺过氧化酶(aTPO)抗体和抗甲状腺球蛋白(aTG)抗体的浓度都非常高,因此诊断为“桥本脑病”(Hashimoto’s encephalopathy)。在接受了高剂量的类固醇治疗后,陈女士的失智症状有显著改善,并持续接受门诊复查。
桥本脑病的个案非常少见,估计100万人中约有2位。
  第一个病例是在1966年被发现的,病人出现了神经症状,且罹患桥本甲状腺炎,因此称为“桥本脑病”。但是后来的病人大多没有桥本甲状腺炎,且甲状腺功能也大致正常,只是出现高浓度的甲状腺抗体。
  这种疾病最大的特点,是对类固醇或其他免疫药物非常敏感,治疗效果甚佳,是属于可治愈或可缓解的一种失智症。因此,有学者认为以“与自体免疫甲状腺炎有关,且对类固醇有反应的脑病变”(steroid-responsive   encephalopathy associated with autoimmune thyroiditis)一词来称呼较为恰当。
  然而,这种疾病虽然与免疫抗体有关,发病机制目前却仍不清楚,而且症状多元又复杂,包括各种神经和精神症状,例如快速出现的癫痫、精神错乱、类似脑卒中的神经症状,或较缓慢出现但反复变化的认知功能减退、颤抖、抑郁症状等。而且除了女性比较容易患病之外,没有种族和年龄上的差别,小孩、成人和老人都有相关的病例报道。
  因为少见,又没有特定的症状和高发人群,再加上约10%的正常人也具有此甲状腺抗体,因此很难诊断。常常是当病人的症状不太典型且变化较快,做了各种检查都无法下诊断时,医生才会灵光一闪地想到要检测甲状腺抗体。
医生的感想
对这个案例我有两点感想。
1.失智症状出现的快慢及时间长短很重要
  陈女士没有家族史,年龄也小于65岁,若不是在6个月内快速出现失智的症状,有可能被诊断为“退化性失智症”,例如阿尔茨海默病。因此,失智症状出现的快慢及时间长短,对诊断而言是很重要的。如果是快速失智,就不考虑是神经退化性疾病,而可能需要考虑其他脑部病变,例如库贾病、脑瘤或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的脑病变等。因此,当有记忆或认知方面的问题时,不要以为只是大脑退化了而不就医,很多病症是有机……

  • 用户评论
  • 豆瓣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评论)

我要评论

您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发布评论! 登录

关闭

资料下载
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