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 收藏

登录

图书资讯 | 活动预告 | 最新上架 | 重点推荐 | 精彩书评 | 套书展示 | 在线阅读

好好照顾您——台大老年医学专家教你照护爸妈不可不知的10大迷思与14项困扰

作者:詹鼎正 著

ISBN:9787508088808

出版时间:2016-08-01

开 本:32开(148×210)  页数:209页

定价:¥39

已有0人评价,查看评论

分享到:0

图书详情

  该书解析照顾爸妈10大迷思与14项困扰,并提出34则贴心叮咛。詹鼎正说,为人子女在父母年纪大时,能做的就是先预备、规划,并学习正确照顾方法。10大照顾错误迷思包括,为爸妈烹调3餐,一定要「软糊糊」?爸妈有多重慢性病,一天吃10几颗药无法避免?爸妈怕3高,什么都不敢吃,应该好好配合?跟爸妈说话,就要大声点?爸妈忘东忘西,是得了失智症……?
  照顾爸妈时,子女的14项困扰分别是,偷偷吃电台的药;很会忍痛,拒绝看医师;看了医师,却自行改药;明明有糖尿病,却完全不忌口;反应很不灵敏,却坚持骑车、开车……。逾30则贴心叮咛包括,如果爸妈没有牙齿,建议考虑植牙或戴假牙,才能完全吸收食物营养;如果爸妈毛巾扭不干,可能患肌少症;当爸妈变矮超过3公分,可能患骨质疏松……等等,书稿文字简练,通俗易懂,可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份照护爸妈的全新的指导书。

章节目录

自序
从我104岁的外婆谈起…… / 1
特别企划
照顾爸妈,子女最头痛的14项困扰 / 1
Part 1 照顾爸妈的 10 大迷思
为爸妈烹调食物时,一定要做得“软乎乎”? / 3
爸妈有多重慢性病时,一天吃十几颗药无法避免? / 11
爸妈怕得“三高”,什么都不敢吃,我们应该要好好配合? / 22
跟年老的爸妈说话,就是要大声点? / 32
爸妈忘东忘西,是得了痴呆症? / 40
爸妈走路越来越缓慢,我们无须担心? / 49
爸妈不想动,是得了抑郁症? / 57
吃维骨力,可以预防骨质疏松症(一)? / 66
吃维骨力,可以预防骨质疏松症(二)? / 75
爸妈爱吃保健品,无伤大雅 / 85
爸妈多吃银杏,可以预防痴呆 / 94
Part 2 爸妈生病时,如何正确就医与照顾?
头晕、跌倒、虚弱、痴呆、抑郁……老年病综合征 / 103
每走一步,膝盖就痛得哇哇叫?──骨关节炎 / 119
我能吃蛋黄吗?──高脂血症 / 129
一定要控制饮食吗?──糖尿病 / 135
多数病患其实没症状?──高血压 / 143
胃“糟糟”、肚子胀胀?──胃肠道疾病 / 152
老人患癌症,怎么办? / 159
瘦到要晕倒?──虚弱 / 167
一个小动作就喘不停?──心衰竭 / 175
我要做肾透析了吗?──急性肾脏病 / 184
我需要戒烟吗?──冠心病 / 189
Part 3 陪伴爸妈,走无憾的人生
如何开口与爸妈谈身后事?──预立遗嘱/医嘱 / 197
名词解释

作者简介

  詹鼎正,毕业于台湾大学医学系、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卫生政策与管理学系老年学与长期照护博士,曾到美国哈佛医学院参与老人医学次专科训练,也曾到美国大巴雨的摩医学中心担任内科住院医师。目前任职台大医院金山分院副院长、台大医院内科部暨老年医学部主治医师、台大医学院内科部临床副教授、台湾老年学暨老年医学会理事及台湾骨质疏松症学会监事。
  曾发表多篇老年学、老年医学相关国际学术论文,现为国内多项计划的主持人及协同主持人。已出版《老年营养与膳食疗养》(合著,时薪出版,2014)《老年服务与照护》(合著,威士曼文化,2011)《活过100岁很容易》(大开资讯,2011)《你应该要知道的老年医学》(台湾商务,2007)
     他是台湾少数拥有国外完整老年医学正规训练的医师,为了再精进自己的专业,他还自费留在美国接受临床训练后才回台湾。
     他希望把老人的预防保健、门诊、急诊、住院、出院居家护理、长期照护、安宁照护等需求,整合在一个老年医学国际,让老人不必四处奔波求医,也希望老年照护的模式未来可以在金山地区成型。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强调,照顾爸妈与教养子女一样,都需要学习。
  詹鼎正拥有美国老年医学博士学位与台大老年医学部看诊近10年资历,更亲自照顾104岁外婆。他表示,短短的门诊时间,很多老人家自我照顾、保健之道只能淡淡提一下;常常在想有没有办法诉诸文字,让老人家自己看、自己学,因缘俱足催生《好好照顾您》一书。
  本书最大的特色是文字简练,通俗易懂,而且内容全面。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呼唤亲情的好书。

书摘插图

【自序】
从我104岁的外婆谈起……

  2006年我从美国回来时,刚好台大成立老年医学部,从原来的3个主治医生、18张床位发展到现在6个主治医生、42张床位。部门在慢慢成长,我也从一个年轻人变成头发花白的中年大叔。
  一开始,在医院跟别人说我们是“老年医学部”的医生,大家常常“一头雾水”。很高兴,这些年来,老年人的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现在大家会说:“啊,老年医学是一个很有未来的专业。”
  这些年来,慢慢地我也有了自己看病的风格。我其实不是个太严格的人,也很喜欢与病友商量,所以大部分的爷爷奶奶会觉得来看詹医生还是很轻松的。不过,短短的门诊时间,很多老年人的自我照顾、保健之道,都只能淡淡提一下。于是,我常常在想,有没有办法写书,让老年人自己看、自己学,就不用讲到“有嘴无涎”?虽然之前我也出版过一些与老年人相关的书籍,但我妈妈常说:“你写的书很像教科书,可能真正有需要的老年人会看不懂。”这一次,宝瓶文化公司来找我合作,想要用另一种方法出书,先请人采访我,然后整理出文章来修改,这样的模式果然亲民多了。
  其实只要谈到照顾老年人,我的外婆一直是我最好的病例,我也一直以能照顾她的健康为荣。
  外婆在2014年以104岁的高龄过世,她走得很安详,没有遗憾,但最后的10个月却过得有些辛苦,也留下一些可以讨论的议题。我想,如果有机会重来一次,或许大家会有不同的想法。
  外婆长期以来有糖尿病、心衰竭、中风、甲状腺功能亢进、骨质疏松以及严重重听等问题。她行动不便,过去十年来都需要保姆照顾,但她老人家一直是个笑口常开的老菩萨,每天快乐地吃饭、看电视、刷假牙、睡觉,以及坐在椅子上踢踢脚当作运动。慢性病在老年科医生的控制下,也都还算稳定。除了最后一年外,几年来,住院的次数是能用指头数得出来的。
  比较大的问题发生在2008年,有一天,因为外婆的尿布上有血,我给她做了指检,发现长了一个肿瘤。由于外婆有多重共病,当时预估的平均余命可能不到两年,而直肠癌又是一个发展不会太快的疾病,再加上快100岁的老人家如果开刀,风险也大,所以我们在家族会议中决定暂不处理,先观察。坚强的老人家,除了偶尔有些肛门出血外,一直没有什么不舒服。
  2013年8月,外婆肚子痛,照了CT后,发现大肠癌加重,引发败血症、休克,需要马上开刀,否则当夜可能就会过世。
  舅舅、阿姨们决定开刀,清清肚子,控制感染。开刀很成功,但外婆的气管插管无法移除,最后气切,需要使用慢性呼吸机。在医院住了两个月左右,等回到家中,就使用家用呼吸机。就算这样,外婆还是快乐地看电脑中的连续剧,以及阿基师的烹饪节目,弥补一下呼吸机不能进食、只能用胃造口进食的遗憾。
  只是,平均一至两个月,她就会因为肺炎或其他感染住院,其中还发现休克时下肢缺氧,造成骨髓炎,但又因下肢动脉严重阻塞,血流不畅,就算使用抗生素也是效果有限。
  在部里的病房主治医生陈人豪主持的家庭会议中,长辈们觉得外婆半年多来的生活质量实在很差,所以决定不再给她治疗骨髓炎,回家接受安宁缓和医疗照护。
  在外婆过世之前,又因中风住院了一次。出院一周后左右,可能真的是时间到了,凌晨3点,我妈妈还跟外婆道晚安,5点多,保姆发现呼吸机显示异常,因此叫我去看,但已来不及了。
  家人们虽然很伤心,但其实也替外婆感到安慰,因为她终于获得解脱。如果再来一次,或许在2013年8月时,大家会选择不开刀,让外婆好好地走,让她少受一些苦。只是当时太紧急、太不舍,也无法预料到管子会拔不掉,造成后续一连串的问题。
  其实,在很早以前,我们全家人(包括外婆本人)就有共识,如果情况不好,会以放弃心肺复苏术(DNR)为原则。不过那次遇到的状况,是开刀一切顺利,是能救命的,也还没有到末期,所以大家才会想拼一下。
  其实,就算自己是医生,一旦遇到亲人的紧急状况,还是很难下决定。本书中,我们也特别开设了一个单元“陪伴爸妈,走无憾的人生”,来讨论这些困难的决定。除此之外,我希望这本书以一种相对轻松的方式,带领大家看待老年人的健康问题,而且希望是从子女的角度出发。当然,长者如果能自己看,应该也会有收获。
  宝瓶文化公司一开始来找我的时候,是先用“照顾爸妈的10大误区”来破题。因为很多照顾老人家的观念,病友/家属与医生常常不太相同,可是又不一定有机会沟通。其中,像我最喜欢谈的一个误区就是“吃维骨力(葡萄糖胺),可以预防骨质疏松症”。在门诊,我真的遇到很多老人家,当他们被诊断出骨质疏松的时候,都会一脸惊讶地对我说:“可是……我都有吃维骨力啊!”那时,我就要不厌其烦地再重复一遍:“维骨力是治疗骨关节炎的,所以不论怎么吃,骨质都不会变好。”解释的次数多到连助理都会背了。
  另外,我们还设计了“照顾爸妈,子女最头痛的14项困扰”,每一篇都只有短短的五六百字,这也是在澄清一些观念。而另一个大单元“爸妈生病时,如何正确就医与照顾?”其实是在讲一些老年人常见的老年病综合征,以及老年慢性病,这与之前的两本书《你应该要知道的老年医学》及《活过一百岁很容易》的内容相呼应,但是内容相对简单,强调的是自我照护,去掉很“医学”的内容。希望这次詹妈妈不会觉得像是在念教科书,一看就睡着了。
  本书的完成,离不开最重要的两位推手:一是精心策划的宝瓶文化公司的张纯玲小姐,二是采访并妙笔生花撰稿的孙蓉华。
  之前的两本书,是报社的文章集结下来的,差不多三年才够集结成一本。 口述、录音修改版果然厉害,可以在几个月完成,而采访撰稿者比较令人惊艳的撰写部分是一个个生活化的例子,不像之前我的例子都是从门诊或住院病人而来,写起来像是病例分析,怪不得詹妈妈看不下去。
  新的尝试也要看读者捧不捧场了,如果大家看了有什么指教,可以反馈给出版者,让我们有成长、进步的机会。也希望大家觉得这本书的内容是实用的,对老年人的健康照护有所帮助。
  最后要提到的是,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当我把这本新书写好、自序拟好的时候,却忽然发现从2015年1月5日起,即将被调到台大金山分院担任副院长一职。除了非常感谢总院黄院长给了我一个成长的机会外,对于要离开服务了8年的工作岗位,我其实心里也是万分不舍。在此特别感谢老年医学部的伙伴过去8年来群策群力,努力拓展业务,也祝福大家在新的主任领导下有更好的表现。

{特别企划}
照顾爸妈,子女最头痛的14项困扰

1.偷偷吃“电台药”,怎么办?
  在我的门诊里,常常会有病人家属带着老人过来,说不知道老人买了些什么“电台药”吃,感觉有些害怕。
  其实除了电台药,也有些“买药团”,就是召集一群老年人搭游览车,观光一天兼卖保健强身药。吃过此药的老年人会说,吃了真的全身都有力。不过子女却说,那些药看起来让人有点不安,不知道里面有没有添加类固醇,所以带来让我看看。除了这两种方法,现在还有电视购物、网购,所以其实老年人有很多渠道可以吃到不是医生开的“药”。
  不管是“电台药”还是买药团的药,这些大部分都是保健品、中药或经过包装后的成药。如果在食品药物监督管理局登记备案,那么可能有基本的安全保障;但如果找不到登记字号的,可能就要很小心。
  因为有些标榜是保健品或纯中药的药里,不但放了一些西药,有些还是被禁用的药,这样其实很危险。
2 好好照顾您
  为了了解老年人为什么这么爱买“电台药”,我偶尔也会听听电台的药物广告。他们的产品都很神、超级完美,听得我都心动,而主持人又超级好,很关心听众。我了解到,很多老年人买“电台药”是买一种感觉,一种被关心、被注意、被在乎的感觉,其实他们不一定会吃药。
  所以,与其一直生气或责备老人乱买药,损害自己的健康,子女们倒不如平日多关心老人,或许他们对买药的狂热程度就会降下来了。
2.很会忍疼,明明不舒服,却拒绝看医生
  我在门诊常常看到一些老年人,可能是脚有退化性关节炎,或是患了背部骨刺、椎间盘突出、压迫性骨折等压迫到神经的病痛。
  我问他们疼不疼,如果老人回答我:“蛮疼”、“很疼”……我就会给他们开止疼药。
  可是我发现,给他们开的止疼药,他们常常不愿意吃。因为老人觉得止疼药伤肾、伤胃,所以宁可忍着痛,即使都造成行动不便了,也不吃药。
  甚至还有些老年人觉得人老了,难免会这里疼、那里疼,
  这是自然且正常的现象,所以连医生都不去看,更不用说治疗了。
  这几年,医学界一直在推一个概念,疼痛是第五个生命征象。也就是除了体温、心跳、血压、血氧之外,疼痛是最重要的。
  一个人不管年纪多大,疼痛绝对不是正常老化的一部分,所以,有疼痛就应该找医生检查,判断身体出了什么问题。当然,很多疼痛是慢性的,也不是说看医生就会好,但至少可以确诊,而且大部分疼痛是可以控制的。针对慢性疼痛,如果是可以治疗的,西医就会尽量从根源下手,例如类风湿性关节炎。但是不可讳言,大部分的慢性疼痛,多少需要一些止疼药来控制症状。
  几乎所有的老年医学专家都同意,开给老年人的第一线止疼药应该是与“普拿疼”成分相同的药物。这类药物或许止疼效果没那么强烈,但相对安全,不伤胃、不伤肾,如果没有大量地吃,也不太伤肝,所以老人可以放心。
  另外,有一些慢性疼痛可以透过复健改善。当然,如果是膝关节严重磨损,疼痛加重,甚至造成行动不便,可能就只有开刀治疗了。
  最后,还是希望老年人别忍痛,好好看医生,对症下药,这样才能改善生活质量。
3.有一点小病痛,就每天往医院跑
  台湾地区的老年人爱看病吗?有个老人一年就用医保卡看了400次的门诊。
  很多事都是过犹不及,我们不希望老人有病痛时苦苦忍受,不去看病,但如果一年看好几百次,这也是不正确的。 尤其不同科、不同医院的医生,用药不太会彼此交流,所以常会发生重复用药的情况,这对老人的身体反而不好。
  这几年,医保办在各个医院推动“整合性医疗”,希望透过整合,病人可以少看一些医生,少用一些药,这不但能改善就医质量,也能减少老年人需要经常就医的痛苦。而经常看病的老人,最适合看整合性门诊了。
  老人如果一直重复就诊,常常是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或是有些观念没有得到澄清,所以才会四处看医生,希望找到答案。
  或是老人会觉得每一个问题都要找一个医生,如果身体有5个问题,看了5个科,每科每1~3个月都要复诊一次,中间可能还要抽血或做其他检查,这样老人就会经常来医院了。
  至于一些观念上的问题,常常涉及一些无法治愈、只能控制的疾病,但老人并不知道,他们觉得一定要看到“好”才行。其实有这样病的人不管看多少医生,最后都会失望。有时候,我会好好跟老人说明,让老人了解某些病是要控制,而非治愈,减少老人要不断去医院就诊的焦虑。
  当然,如果子女发现家中老人的生活重心是去医院看门诊,不妨问问老人身体哪里不舒服;或者若时间许可,陪同老人就诊也是不错的方式。
4.看了医生,拿了药,却自行改药量
  老年人常常有很多慢性病,医生也会给他们开很多药,但研究发现,会完全乖乖遵循医嘱用药的老人差不多只有一半左右。另外,当开药种类越多及每天需服药的频次越高,老人服药的遵从性就越差。
  有时候是老人忘了吃药,有时候却是老人自行调整剂量。
  我常常跟病人说,药物通常分两大类:一类是控制疾病的,一类是控制症状的。如果是控制症状的药,其实可以调整,例如止疼药,通常是有疼痛才吃;或例如便秘药,如果排便顺畅,也不一定要每天服用。所以,如果是这种类型的药物,门诊3个月复诊1次,我常常会只开1个月的药量,让病人需要时使用。
  但控制疾病的药,并不建议自行调整,尤其是针对糖尿病、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等常没有症状的病,而这种类型的病,就是要使用药物,把“指标”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在门诊里,常常有老人的血糖控制不好,我一问才知道,本来一天吃2次的药,老人只吃1次,这当然就无法达标了。
  我又问老人,为什么不吃药。老人常回答:“怕药吃太多,伤肾又伤肝。”其实现在的药物大部分都相对安全,大部分的医生也都会定期监测患者的肝、肾功能。如若觉得身体功能异常可能与药物相关,也可以调整药物,也就是说,如果老人的血压、血糖没控制好,最后反而造成肾脏病变,这真的是得不偿失。在了解了这些问题的严重性后,我希望老年人可以按时服药,或者如果想要调整剂量或服用的次数,必须先与医生商量。至于子女们,可以提醒老人,如果有需要,也可以陪同老人家就诊,当面与医生沟通。
5.常常哀叹老了没用,想结束生命
  老人如果常常哀叹自己没有用,想结束生命……这些绝对不是正常老化的一部分,而是要担心老人家有没有抑郁症。
  年轻人常觉得老人日薄西山,退休后又没有生活重心,所以心情应该会不好吧?不过,研究发现,老年人重度抑郁症的比例,并没有比成年人高。所以随着年纪增长,老人其实会自己找到生命的意义,并不会特别抑郁。
  但是,如果遇到一些重大变故,例如老伴过世,老人确实可能会因为适应不良而心情不好。
  所以,如果老人真的感到沮丧,或总是提不起精神来做事,那么,应该让医生评估有没有抑郁症。在我们常用的“老年抑郁量表”里,就特别罗列“没有用”、“不想活”这两项。
  如果老人真的有轻生的念头,尤其是心里已经在计划的,这就是属于精神科的急症,要赶快去急诊评估、治疗,否则等到悲剧真的发生就来不及了。
  一般来说,老年人都不太喜欢去看精神科,也不太会承认自己心情不好,但他们常常会用很多身体上的症状来表现,例如头昏、胸闷、肠胃不适、睡不好或喘不过气等等。
  遇上这样的老人,我会特别警觉,通常会再追问:“爷爷(或奶奶),你是不是心情不太好……”许多潜在的老人抑郁人群,就是因这句话而显现。
  为人子女如果发现家里的老人常常长吁短叹,或是活动力降低,那么就要尽快带他们去看医生。
6.明明有糖尿病,却完全不忌口
  糖尿病如果要控制好,药物、运动及饮食控制,这三者都同样重要。如果无法做到其中一项,要顺利控制糖尿病,恐怕很难。
  我常常对患有糖尿病的老人说,如果能够严格控制饮食,又天天运动,那么当糖化血红蛋白好到某种程度时,药物是可以减量的。甚至有些患者最后只需要饮食控制,而无须吃药。
  反过来说,如果一个糖尿病患者没有做好饮食控制,他的药物不但需要一直增加,甚至连打针都不一定能控制住糖尿病的症状发展。
  很多老人会跟我说:“医生,我都不吃糖,饭也只吃一点点,为什么糖尿病还是控制不住呢?”
  我仔细问了一下,原来老人不吃米饭,却吃了很多馒头、红薯,这些都是会让血糖飙升的淀粉啊!
  这类难以控制饮食的糖尿病患者,我通常建议他们与营养师或糖尿病专科医生谈一谈。另外,若老人不是自己煮饭,那么,把家里煮饭的人带来与营养师沟通,也是个好方法。
7.肾不好,却又迷信偏方
  台湾慢性肾病的高发病率及肾透析率,其实是很有名的。
  肾透析病人最常见的原因是由糖尿病、高血压所引起的肾脏病,但在一些不明原因的肾功能不好的患者中,药物、毒素是要考虑的因素之一。所以,在我门诊就诊的老人,如果他们本来稳定的肾功能在几个月内快速恶化,通常我都会问对方,最近吃了什么新的中药、西药或保健品,有时停用这些药物或保健品后,肾功能就会改善。
  必须特别提醒的是,大多数慢性肾病是不可逆的。有些老年人相信一些偏方,认为服用会改善肾功能,可是吃了一阵子,指标并没有改善。所以,如果不是已经被临床证实有用的保护肾脏的药物,我们不建议使用。如果只是没有效果倒还好,就怕反而造成肾功能恶化,到时后悔莫及。
  大体上来说,肾不好的老人,所有的用药都要相对小心。西药并不是一定会伤肾,而是随着肾功能变差,剂量要减少,或是当肾功能差到某种程度时,不再使用。
  至于中药、西药、保健品等,如果真的要使用,还是要定期监测肾功能。
8.反应很不灵敏,却坚持骑车、开车
  老年人可以开车或骑车到多大岁数,一直是一个很有争议的问题。
  一方面,如果老人的认知功能不好,反应不灵敏、行动不便、视力不佳,但还是要骑车、开车,那么发生交通意外的风险会增加。不久之前,美国报道过一位失智老人开车上高速公路,发生连环大车祸的事件。
  另一方面,如果在比较偏僻的地方,没有车就好像没有脚,那么不让老人骑车、开车,不但生活很不便,每天都把他们关在家里,也是不健康的方法。其实,老人的健康状态若不是很好,他们自己在骑车、开车时也会担心,也会慢慢减少开车、骑车的次数,甚至后来就不骑了。
  如果遇到太固执的老人,家人怎么软硬兼施、好说歹说都没用,那么不妨寻求医生协助。医生通常还是会站在专业角度来评估,看看老人是不是健康状态差到不适合开车、骑车的程度。
国外的做法通常是医生会转介有开车风险疑虑的老年人接受驾驶评估,看看还可不可以开车。对于不能通过评估的老年人,国家有权利收回驾照,这也可以参考。
  如果老人平时都是自己开车、骑车,忽然被禁止骑车、开车,他们会很不习惯,所以家人或子女要先做好其他替代措施,才不会让老人因生活空间大幅减缩而导致心情不好。
9. 烹调食物时,又咸(否则没味道)又油腻(说这样比较香)
  虽然现代人都知道,少盐、少油、少糖的饮食比较健康,但不可否认,这样的食物常常没有味道,不好吃。
  尤其是老年人的嗅觉、味觉都在退化,他们常常需要一些比较重口味的食物,不然就觉得不好吃、食欲不佳,如果因此瘦下去,也不健康。烹调食物时,要在美味与健康之间找个平衡,有时是很难的。
  之前曾听过台大营养科郑金宝主任的演讲,她说:“想要有味道,又不想太油、太咸,其实可以从食材及调味料下手,例如,用点菠萝,会酸酸甜甜的;或用些中药材等等,都可以提味。坊间也有许多健康食谱可以参考。”
  不过,如果遇到营养不良、很瘦,每天的食量都不到正常人一半的老年人,我的建议是,不管什么食物,只要老人愿意吃才最重要,而食物是否健康、营养是否均衡是其次。因为我们要先求量,再求质。就算是炸鸡、薯条,对于营养不良的老年人,只要想吃都可以。
10.听力不好,却不愿意戴助听器
  我的外婆从70岁左右就已经有很严重的听力问题,我们给她配过好几个助听器,可是她宁可比手画脚,也不愿意佩戴。
  到她104岁高寿过世前,我们与她沟通,都一直处在要在她的左耳(比起右耳,左耳听力好一些)边大声叫的状态下。
  其实,像外婆这样的老年人很多,他们听力不好,却又不愿意戴助听器。为什么呢?大部分的老年人是有一些不太好的体验,例如,戴上助听器时,常常会有吱吱声等。也有老人觉得听力不好没什么大不了的,他们不太在意,也不去看医生。很多研究发现,听力不好的老年人,生活质量较差,而且社交功能也会退化,有时还会疑神疑鬼,担心人家在背后谈论他们。
  近年来,助听器日新月异,设计得越来越好,也越来越小,如果老人的听力真的不好,我还是希望老人能戴助听器。
  在门诊里,若遇到听力不好的老人,我会用一个长得很像听筒的沟通辅助器,放在老人的耳边,有收音放大的效果,我和老人之间就不用吼来吼去。不过,要特别提醒的是,老人的听力不好,医护人员不应大声高八度,反而应该要放慢语速、低音,让老人看到我们的嘴型,这样老人才容易听得到。另外,很多老人听不到,不光是音量的问题,有时候是辨字的问题。所以老人听不到时,不要一直重复说,而是要换一个说法,用不同的字表达,也许老人就能了解了。
11.冰箱里的过期食物“只要冰着就不会坏”,可以继续吃
  老年人爱惜物品,很多东西舍不得丢,所以冰箱里经常会有过期的食物与药物,而且还继续吃。其实冰箱只是把温度降低,让东西不会坏掉,但如果过了保质期,还是不建议食用。
  食物过期,可能会滋生病菌,吃了会拉肚子;药物过期,可能会失效,无法达到治疗的目的。
  我们医院就发生过一起这样的事件。一位心脏不好的病友,医生帮他开了舌下含片备用,但药片过期了病人却不知道,吃了之后患心绞痛,最后被送急诊。
  所以,要定期检查冰箱,看到过期,或是无法确定是否在保质期之内的食物或药品,建议要清理掉,这样冰箱也不会永远堆满东西。
  这一点,在近期的医院评鉴中受到很大的重视。已开封的药品或食品都建议用贴纸标上日期,看可以用到何时,例如,一些外用药,开封后一个月内要用完;一些熟食,开封后一至两天要吃完,如果超过期限,就建议清理掉。
12.面对医生,无法讲清楚自己的症状
  看病就像侦探探案。老师们都说,一个病人要得到一个好的诊断,病史占八成,身体检查与其他检验、影像检查各占一成左右。如果老人可以把来看病的问题说清楚,通常会让整个看病的流程更顺畅。
  有时候,老人可能不太能够清楚地描述症状,其中最常见的几个原因是:(1)认知功能不好;(2)中风失去表达能力;(3)听力不好,难沟通;(4)有些已经长期卧床的老人,完全不会说话。
  此时,我们通常需要家属帮忙,从家属的观察来找出一些线索。另外,还需要各式各样的检查,这也是看到如果主诉不明的老人,不管是门诊或急诊,常常会抽比较多的血、安排比较多的检查的原因。
  如果患者还有不错的表达能力,医生会引导病人说明病情。
  其实,就像讲故事一样,病情不外乎是人、事、时、地、物。从这些描述中,医生归纳出一个可能的方向,然后再进一步做检查,可以省时省力。
  有时候,也可以借助一些方法,例如,中风的患者,不能说话或重听,那么可以试着用纸笔写字交谈等等,医生还是可以从中得到一些信息。

  • 用户评论
  • 豆瓣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评论)

我要评论

您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发布评论! 登录

关闭

资料下载
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