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 收藏

登录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杂志中心 > 太平洋的风 > 正文
“留德华”的中国胃
【发布时间:2016-06-29 15:48:23】 【作者:何映宇】 【来自:华夏出版社】 【浏览:
0

  “留德华”是德国留学生的自我调侃。“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这般家常平凡的滋味,在留学生心中却是无限向往。春花、春雨固然诗意,但能在舌尖上流转的春天才是完整的春天。对于春笋、春茶这样的雅物,姑且不去想它,能包一顿韭菜馅饺子,烙几个韭菜盒子,或者来盘韭菜炒鸡蛋,已经让“留德华”们十分垂涎和满足了。
  然而韭菜何处觅?德国人一般不吃韭菜,也不种韭菜,根本没听说过韭菜。
  不过这难不倒勤劳智慧的中国人。凭着基因中对美食的直觉,前辈“留德华”早已发现,每年三四月间,一种被称作“熊葱”的植物在德国的树林间、山坡上,大片大片地生长着。
虽然叶片比正常的韭菜宽很多,滋味和口感却相差无几。
  漫山遍野绿油油的野“熊葱”人见人爱,俨然成为春天的化身。获得这项重大发现的“留德华”前辈真是给后辈们造了福,“让大家都能吃上韭菜”也成为当前“留德华”们在他乡互相关心的信条。
  很多年来,每当华人在林中散步或在郊外游玩时,看到了朝思暮想的韭菜,都会先把口袋装满。回家尝鲜后再把这个发现告诉同学朋友,网上至今流传着大家整理和翻译的《德国野韭菜分布考》。于是东起德累斯顿,西至亚琛,北自汉堡,南到乌尔姆,有“熊葱”的地方,就有华人们采摘野韭菜的身影。有笑话说,德国人不理解“留德华”们在满山遍野做些什么,便在山坡上立了一块牌子写道:“请不要吃草。”
  由于熊葱的外形与有毒的秋水仙和铃兰很像,每年都有“留德华”因为误食而中毒。针对这一情况,热心的同学找来图片,通过对比告诉大家正确甄别野韭菜的窍门。此外,德国是个法律规范的国家,一些比较谨慎的同学还翻阅了德国法律,查明“熊葱”不在联邦自然保护局的保护名单上。
  为了吃上一口韭菜而如此大费周折,国内的同胞可能会觉得好笑。
但对于广大“留德华”来说,学习和工作上的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德语是可以越来越熟练的,冷清的生活是可以慢慢习惯的,唯独腹中这颗中国胃,是对祖国永远忠诚的。假如这颗胃有表情的话,它看见食堂的煮土豆、煎熏肉一定会皱眉头、吐酸水,好不容易下回馆子,看见服务员端上来的一人份碳烤排骨一定会冷汗直流。那可是没有切开的“连排排骨”,一共三块,加起来基本上就是半扇猪肋排。假如再看到旁边的配菜是炸薯条,我们可怜的胃一定会流泪吧?薯条也算菜?
  还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放眼望去,德国超市的蔬菜种类并不少,可走近一瞧,每一样看着都有些不对。拿芹菜来说,我们认为可以吃的上半部都被德国人切去了,一棵芹菜只留下那个重达一斤的圆根售卖。原本可以当绿叶菜,清清爽爽做个小炒,顿时变成了根茎菜,只能像土豆一样炖煮。好不容易发现一种生菜之外的绿叶蔬菜,满以为是国内小油菜的“茁壮版”,便兴冲冲地与海米搭配烹炒。岂料,除了绿叶部分尚可入口,白色的菜杆竟味同嚼蜡。上网一查,原来国内也进口这种蔬菜,中文名叫瑞士牛皮菜——这名字说明了一切。
  对于德国超市里那些既熟悉又陌生的蔬菜,我们抱着实验的态度,勇敢尝试。经过一番比较和权衡,我们制定出了一套中西合璧的烹调方案。譬如,芹菜根后来成了我们拌饺子馅时的重要材料;用老干妈辣椒酱拌出来的蔬菜沙拉高贵冷艳,明媚忧伤;王致和豆腐乳则非常适合搭配加热过的南瓜子黑麦面包片。
  春天过后,“熊葱”不再承载那些思乡情浓,真的变成了普通的草。而我们仍然在异国的土地上探索和寻味,寻找着任何一丝跟家乡有关的气息和风味,在发面团和醪糟的静谧中,深切地体会到了身为中国人的永恒内核。
  黄兰兰摘自《高中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