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书之谜:对万物一理的东方探索
作者:陈安临 著

第一篇  话说《龙图》

引 子

《龙图》是《易经》中河图、洛书、太极图的统称。因《龙图》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而且由于历史的尘埃,在传播中历经艰难,致使历代文人虽感兴趣,但因史料甚少,所以猜测颇多,反对者也不少。现在传至今日之信息,异常宝贵。由此我们可推出其来龙去脉,其中并无一句废话。但因历史上各代文人观点所限,只能管中窥豹,见之个别片段,得不出整体之观。作者且略加假设,使其前后贯通,成就其一个完整历史。

    

河图                 洛书                太极图

 

一、《龙图》史

相传在华夏大地氏族公社初期,文化落后,没有文字;生产落后,只知刀耕火种。玉帝派神仙太白金星(又名太上老君)下凡帮助人间。老君骑龙驾云下到人间,找到氏族头领伏羲,并交给他三幅图。老君说:“这是玉帝宝库中最重要的三件宝贝。这幅有五十五点的图叫河图,那幅有四十五点的图叫洛书,还有一幅像两条互相咬尾巴的鱼的图叫太极图。你好生收好。人间要问起此事,只说河图是白龙马从黄河中驮出,洛书是乌龟自洛水中浮出而得即可。不可露我们真名。”老君又对伏羲附耳传授一番,伏羲只是点头称是,想是领悟了一些东西。

老君走后,伏羲日夜思之,加上仰观天文、俯查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终于发明了八卦,以供后人使用。三个宝贝秘密收之,好生保护,并不示人。三个宝贝因是老君骑龙驾云下凡送之,所以统称“龙图”。

至此,《龙图》开始了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极其艰难的旅行。在其旅行中知其名,不见实物者有之;把河图错认为八卦者有之;把河图洛书认为是经典书籍者有之;河洛与实物辨认相反者有之。真个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绚丽多彩,把各代的历史文人弄得迷迷糊糊。坚信者,也推不出河洛与八卦的关系,只坚信传之几千年而不灭,必是真经。反对者,大骂河洛无用,早应抛于荒郊野外,否则乱其朝纲、误人子弟、遗臭万年。

据说当初老君给伏羲的《龙图》是画在纸上的。伏羲怕《龙图》存不长久,就派人用玉石刻之存放。古河图洛书刻录在碧玉、龟甲之上,原称“録图”,只有天子才能拥有,故又称“皇图”。古之天子禅位时要举行一个“河出图、洛出书”的交接仪式。这是后世帝王举行禅让仪式时将人为地刻出的玉版“图书”沉于河中的,又称“沉璧礼”。《宋书·符瑞志》、《竹书纪年》、《水经注》、《论语·比考》、《帝王世纪》等记载了这个仪式。

以上神话般的记载,清楚地告诉我们“河出图、洛出书”皆人所为。所谓“出图书”,皆是事先将《龙图》、禅位之“天意”等刻于玉璧之上,沉于河中,系以青绳,然后将其慢慢拖出,以愚弄旁观的百姓,也表示天之授政。

到了先秦时期,取消了禅让之法,《龙图》也就不知藏于何处了。先秦时期的一些著作,如《管子》、《墨子》等书也提到过“河图”、“洛书”,但都没有绘出图形。可以肯定,它们的作者是没有见过真《龙图》的。

由于有古人对天子禅让仪式的记载,所以河洛一直被当作祥瑞之象。春秋时期的孔子出于对世风衰败的感慨,曾悲叹曰:“河不出图,洛不出书,吾已矣夫。”《史记·孔子世家》虽并不懂河洛,但都知道那是天赐之神物,是宝贝。就像西方耶稣的圣杯,谁能得到它,谁就是基督教的最高统治者。《龙图》,谁得到它,谁就是真龙天子。那时中华民族更看重的是《龙图》所具有的天赐神物的意义。

孔子直至老年才看到《易经》。他非常感兴趣,爱不释手,“韦编三绝”连接竹简的牛皮绳,都被磨断三次。孔子对《易经》感受颇深,于是写出了《易经·系辞》。这是孔子一生唯一自己撰写的著作,即《易经》读后的论文报告。

到了西汉时期,孔安国注解《论语》中“河不出图”时说:〖HTK〗“河图,八卦是也。”〖HT〗杨雄《霞灵赋》也说:〖HTK〗“大易之始,河序龙马,洛贡龟书。”〖HT〗刘歆《洪范五行传》以《周易》八卦解释河图,以《洪范九畴》解释洛书,并且明确提出河图就是八卦,洛书就是九畴。

这一段历史正反映了《龙图》由于丧失了天子宝物的意义,而流落民间。那时也正是中华民族由没有文字走向有方块字的阶段。《龙图》传入民间,大家都只是抄录原物,并不敢妄加文字,所以上千年的传承还是只有图而无名称,因此才造成了一些认知方面的偏差与误解。但即使如此,千年传承“河序龙马,洛贡龟书”还是被准确无误地传承下来。形式呢?肯定是传说。人们虽不解其意,但千年的传承,这些主要信息是绝对不能丢失的,因为那是神的语言!

东汉时期,班固在《汉书·五行志》中说:〖HTK〗“《易》曰:‘河出图,则而画之,八卦是也。禹治洪水,赐洛书,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刘歆认为:伏羲氏继天为王,受法而陈之,洪范是也。圣人行其道,而保其真,河图、洛书相为经纬;八卦、九畴,互为表里。”

唐代孔颖达说:“若八卦不则《河图》,余复何所则也?”这是唐代文人对河洛可推导出八卦的一种认可,但没有实际行动和推导过程,所以也谈不上有破译之功能。可见,先秦、两汉时期形成的观点一直延续到唐代,但是在这长达千年之久的时间里,历代思想家在谈论河洛时并未讲明其真实内容,因此是典型的只闻其声,不见其形的“有名无实”之说。而这自然又为原本神秘的《龙图》蒙上了一层更加神秘莫测的色彩。

最早揭示《河图》真实内容的是《尚书》。《尚书·洪范》中最早论述了五行学说,其中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这当中的一、二、三、四、五之数并非按五行生克关系排列的。如果按五行相生关系应是:一水、二木、三火、四土、五金;如果按五行相克关系排列则是:一水、二火、三金、四木、五土。所以《尚书·洪范》中的五行之数另有所出。五行之数出自何处?《尚书·洪范》中未有说明。这种无来头且坚信者,必是天赐也!有一个出处,虽与《尚书·洪范》中不同,但也可导出一个河图,而且这个河图更容易表明其与洛书的关系。它就是一金、二木、三水、四火、五土。现代人只要知道五行的会张口说出“一二三四五,金木水火土”,这是民谣,是传说,是口口相传而又未上书的东西。那么它由何代传出?不知。排序为何如此?不知。这种东西必是神授才可说得通,因为它没有道理。

在唐代的几百年中,儒家道家都研易,也写出过不少文章,虽标以各种名称,但实质上都是文人们的读后感。那时儒家有一个习惯,对于有文字的文献,传于后人,后人起码可以心记,于是传播较广,历史也较长。但对于《龙图》之类,因无文字,又不好形容描述,亦不好记忆,况且又加上文人对之理解不深,认为无用,所以造成儒家传文不传图的习惯,其结果使《龙图》消失了。虽然道家有个别人还是把《龙图》保留了下来,但是在绝大多数文人中间,却只剩下了空名而已。

《龙图》再现世时已是北宋。大家并不知《龙图》模样,所以《龙图》一出,争论激烈,各种观点均现于市,不信者也大有人在。因为此时《周易》已经成形,文人在使用《周易》时已经形成一整套较完整的观点与方法。所以对于《龙图》的作用,很不以为然。而且事过千年,《龙图》还没有得到实质性的破译,难免有人对此大加怀疑,这也是情有可原的事情。

北宋道士陈抟传出龙图和八卦图。陈抟,字图南,生于五代,年轻时仕儒,并考过科举未中,后退隐修炼,成就甚大,曾被宋廷邀请为官,但被其所拒,其在北宋时期的学术影响极大,因此,后来的学人多以其学术思想出自陈抟为凭。

陈抟传出《龙图》,但却未对《龙图》进行深入研究,大概只起了保管作用。因此陈抟未言出自何处,何者为图,何者为书。传至刘牧,倡导其说,方以四十五点为河图、五十五点为洛书。这段历史,正反映了只传宝,不研究、不使用的现象,所以才导致河洛反认、张冠李戴的事情发生。河洛到了北宋邵雍手中也未被认真研究,他以圆者为河图、方者为洛书,并不言四十五或五十五数,也还是一盆糊涂糨子。

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首先激烈反对河洛。他认为,《易传·系辞》中伏羲则《河图》、《洛书》始创八卦,与伏羲“俯仰于天地,观取于人物,然后画八卦”之说相互矛盾,用此不必用彼,用彼不必用此。“其失于妄以《系辞》为圣人言而不敢非,故不得不曲之说也。”但苏轼、王安石是认可河洛的。苏轼认为:夫《河图》《洛书》其详不可得而闻矣。然著于《易》,见于《论语》,不可诬也。这恐怕是名人效应、名牌效应的典范。既然是名人所说,必有其理!王安石更是在《河图洛书义》中对河洛来源做过中肯的分析。其书云:“孔子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图必出于河,而洛不谓之图。书必出于洛,而河不谓之书者,我们知之矣。图以示天道,书以示人道故也。盖通于天者,河而图者以象言也,成象之谓天,故龙负之,而出在于河。龙善变,而善变者天道也。中于地者,以法言也,效法之谓人故使龟负之,而其出于洛。龟善占,而善占者人道也。此天地自然之意,而圣人于《易》所以则之者也。”善变者龙天也,善占者龟地也。这似乎是抓住了一点河洛的本质。图以象言,书以法言,也是如此。但这些都是在河洛的名称和出处上做文章,是在外围下功夫,对河图洛书本身还未展开研究。(张冠李戴后的河洛也可以这样解释。)

到南宋,儒学之圣朱熹的思想在宋明以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此时《河图》、《洛书》等早已传出多年而又失传,因此朱熹派自己的弟子蔡元定四处访寻,最后终于在四川民间用重金购得。朱熹得之如获至宝,将其置于自己所著的《周易本义》之前,以示其为“天地自然之易”,乃“易学之源”。

朱熹在《周易本义》中纠正了河洛张冠李戴的错误。他说:“夫以《河图》、《洛书》为不足信,自欧阳公以来,已有此说。然终无奈《顾命》、《系辞》、《论语》皆有是言,而诸儒所传二图之数,虽有交互,而无乖戾,顺数递推,纵横曲直皆有明法,不可得而破除也。疑古派的学说疑《河图》、《洛书》是后人伪作,熹窃谓生于世,读古人之书所以能辨其真伪者,一则以其义理之所当否而知之,二则以其左验之异同而质之未有,舍其两途而能以臆断之者也。熹于世传《河图》、《洛书》之旧,所以不敢不信者,正以其义理不悖,而证验不差尔。”〖HT〗然而朱熹只是坚信,并无真凭实据,自己并未在河洛上做出更多的贡献。朱熹故此叹道:“《河图》、《洛书》于八卦九章不相著,未知如何?则固自疑卦与数不相比附,虽强为扭合,终不安于心也。”

据南宋易学家朱震说:“陈抟创先天易图传给种放,种放以后分三支,一是传河图到刘牧,一是传先天图到邵雍,一是传太极图到周敦颐。”

到元明清之时,河洛一路争论下去,不分胜负。但因《周易本义》已成官定读本,所以认可河洛者略胜一筹。尤其在清代,江永的《河洛精蕴》成为对河洛十分重要的一个研究成果。他离揭开《河图》与八卦关系之谜只差一步。民国期间,“易学巨擘”杭辛斋先生指出:“先天之图可驳,先天之象数终无以易也。河洛之名义可改,而天地之定数无可更也。”坚信之心可见。

但是,作为清朝官方言论的《四库提要》却评论说:〖HTK〗“宋人以数言《易》,已不甚近于人事,又欲务究数之所以然,于是画卦推奇偶,由奇偶推河图、洛书,由河图、洛书演为黑白方圆、纵横顺逆、至于汗漫而不可记。曰:此作《易》之本也。及解其经,则篆义爻象又绝不本图书之说。岂画卦者一数,系辞者又别一数耶?夫圣人垂训,实教人用《易》,非教人作《易》也。”

清朝胡渭也说:“《河图》、《洛书》乃仰观俯案中之一事,后世专以图书为作《易》之由,非也。”“今欲明《易》,八卦俱在,焉用《河图》?欲明《范》,九章俱在,焉用《洛书》?”

时至今日,争论仍未停止。其根本原因就是千年河洛之谜还未得到实质性的破解。自己尚未自圆其说,何以说服他人?今人不努力,谜还是谜,又怎能怨天尤人呢?

 

 

二、 河洛破译前后

我们渴望河洛之谜得到破译,因为这是千古之谜。中华民族的历代学者们渴望河洛的破译,因为这毕竟对他们的研《易》工作有着极大的启迪和帮助。反对者也渴望河洛的破译,因为他们想看看河洛与八卦到底有没有关系。他们是一群务实的学者,不见真佛是不会上香的。

河洛已是千古之谜,历代的大学者都对它做了认真的思考和探求。因为这是神物,是天赐的宝贝。纵观世界,除中华民族外,还未发现有这样的神物。这真是一个奇迹,一个顶级的奇迹!能与神物勾连上关系,那是天大的福分。所以谁破译了这个千古之谜,谁必然就为全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河洛的破译必然为中华民族立于世界之林争得一席之地。

河洛的破译就像一扇亟待开启的宝库之门,不同的人希望从宝库中找出不同的宝贝。首先,易学界的学者们希望找出的宝贝能证明河洛与八卦的关系,以不辜负千百年来大家把河洛放在《易经》首位的待遇;其次,科学界希望从中找出宝贝,以证明河洛的科学性,去掉河洛的迷信色彩。

科学界对《易经》是从来不感冒的。他们认为中国的民族文化倒霉就倒霉在易经文化上,它还是什么六经之首,要不是因为它,中国封建社会还不至于这么顽固、落后。《易经》不就是古人的一本卦书吗?人们如此推崇它,不正说明世人封建迷信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吗?如果我们从这个神秘宝库中拿出过硬的证据,证明河洛在天文上的科学性、在宇宙总规律反映上的科学性,全世界又会如何看待我们?中国的易学文化是建立在非常严谨、科学的基础上的一门学问,那么由它繁衍出来的几千年的中华民族文化,必将是立于世界文明之林的优秀文化。

科学界也有人在研究《易经》、研究河洛,但他们缺乏易学的丰厚文化基础,以他们西方文化的思维方式,研究起来格外费力。他们也在等待,等待着云开雾散的那一天。

世人也在等待。因为普通民众对《易经》感兴趣的越来越多,但他们没有明显地看到《易经》科学的一面,而是把圈圈点点几幅无字天书当作宝贝、神物,着实有点让人想不通。几千年来我们想拉住大众,但在龙图上说来说去,总还是不能理直气壮。历史上那么多文献,但说不清前因后果,又怎能说服世人?

假如我们破译了这个千古之谜,找出了一整套宇宙规律和天文数据,那么我们就能告诉世人:不要小看易学,它是中华民族文化中最精彩的一部分,它是建立在坚实的天文学基础上的科学。中国几千年间的圣人、文人花费在它身上的心血是绝对值得的!它是宇宙基本原理中最精彩的描述,是由宇宙的存在向人类思维和行动转化的最好桥梁。

如果河洛被破译了,也就是说我们最终读懂了龙图,我们就可以告慰上苍:几千年来我们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对此一神物的研究,人类终于走到了这一天!读懂了神物,龙图将在我们眼前大放光彩。我们将发现几千年来上苍交于中华民族的宝贝,也是全人类的宝贝,是地球文明的宝贝,是我们未来与地外文明交流的宝贝。河洛在呼唤文明,向远古、向未来、向浩瀚的宇宙太空呼唤文明!

破译了《龙图》,神物变成了真正的宝贝。世人都希望它能为自己所用。但这一宝贝如何使用?它能为每个人带来什么幸福和财富呢?首先,《龙图》是阴阳八卦的生身父母,子能解决的问题,母是不会再干预的。所以,想用它得到天上掉下的馅饼是不可能的。如果我们用《龙图》推导出人类再过两千年将全部灭亡,这个结论谁会相信?

所以,《龙图》能解决的问题必然是人类必须面对的最基本的理论问题、基础问题。第一,《龙图》向人类展示的是其科学性,从此把《易经》放在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之上,而为全人类去学习、研究、使用,因此《易经》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宝贝,也是全人类的宝贝;第二,《龙图》所统揽的宇宙规律、天文数据、基本参数,将成为科学界最基本的东西,为大家所掌握;第三,《龙图》所具有的最高的普适性,使其成为一部放之宇宙四方,流传于过去、现在和未来三界均可读懂的无字天书。它由远古而来,由上苍交于我们,也必将由我们交于未来文明和地外文明。

《龙图》的破译是有方向性的,也许动用大家的心智能找到《龙图》所蕴含的更多方面的内容和意义,但那毕竟是它的支流。辩证唯物主义是当代最先进的世界观,其基本观点就是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物质决定精神,存在决定意识。因此我们必须重视物质,重视由物质和物质的运动所产生的存在对人类的影响。我们的祖先在《易经》思想的指导下,一直在探索着宇宙的规律。这规律主要是指地球运行的规律。因为人类诞生在地球上,至今没有脱离地球,万物也是如此,所以自然界的规律、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无疑都从根本上受到地球运行规律的影响。所以,抓住地球、抓住天体对地球的各种影响,就是抓住了根本。我们的祖先正是这样做的,而且取得了举世无双的成就,现代科学的发展都还在受益着祖先的福荫。

我们是唯物主义者,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存在,研究存在。一个在山区生活的民族和一个在大河边生活的民族,其民族文化、生活习惯和歌曲舞蹈尚有着很大区别,更何况对我们地球的运动状态有着重大影响的主要天体了。重视这些天体,也就是重视这些天体的运行规律,具体说就是重视这些天体的运行周期。

我们的祖先早就说过,“易惟谈天”(《周易参同契》)、“易与天地准”(《周易·系辞》),其意义是很明确的。“易惟谈天”就是说,《易经》只是谈天,不谈别的,而我们后人却多谈其他,唯独不愿谈天。因为他们实在说不清楚天的具体运行规律,说不清天与万物的具体关系。“易与天地准”呢?更是不容置疑地下了定论。但什么叫与天地“准”?这是《易经》中的话?是《易经》的思想吗?都不是,也不够。“准”就是要准到天地如何运行我们这里就有相应的数据,否则何谈“准”,只不过是一般说说罢了。

古人为我们对《龙图》的研究指明了方向,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也为我们指出了同一个方向,那就是找出《龙图》与宇宙总规律、与主要天体的运行周期是否有着具体、准确的联系与对应。如果都对应不上,就说明不是宇宙的规律错了,而是我们的理论错了。其结果是由《龙图》导出的阴阳八卦、导出的易经理论、导出的推衍方法,都将是错误的。《易经》就不再有它的应用天地了。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所以,《易经·系辞》大声宣布:“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

 

三、河图何来? 

我们的祖先生活在中原大地上,脚下是黄土,头上是蓝天,要生存,首先要辨明东南西北四方。于是他们把太阳升起的方向定为东方,太阳落山的方向定为西方。祖先见到树木的影子,经过仔细地、长期地观察发现,有一方始终没有影子,于是他们把没有影子的方向定为南方,而把影子最长的方向定为北方。后来又发现了北极星,夜晚行路也能辨明方向了。

祖先俯察地理,发现华夏大地是西高东低的走势,南北地势倒差不多。这样,当我们用一把大刀水平切下去时,就会发现南北切下去的是地表土层。南方土层是红色的,北方土层是黑色的,而中原土层是黄色的。由于西高东低,西方切下去的是山中的矿产,而东方切下去的是地表的植物。根据中国的地形,祖先用植物的绿色代表东方,用矿产的白色代表西方,用中原大地的土黄代表中,也就是东绿、西白、南红、北黑、中黄。

祖先由中原大地往南走,南方是红日高照,赤日炎炎,于是定为火;往北走,北方是北风呼啸,滴水成冰,于是定为水;东方因绿色的植物而定为木;西方因白色的矿产而定为金;中原因黄色的土地而定为土。这样因中华大地的地形、气候的特征而定出五行:东木、南火、西金、北水、中土。

有了四方、五色、五行的产生,这才有了河洛在中原大地产生的地理条件。接下来一个重要的条件是民谣、传说。

一提起中国的五行,天下人无论口中念着之乎者也的文人,还是具有超现代意识的青年,都会异口同声说出:“一二三四五,金木水火土。”这就是传说的力量。只要人类存在,还未绝迹,传说就不会丢!这是比写在竹简上的古文字更可信的信息。于是“一”在西、“二”在东、“三”在北、“四”在南、“五”在中。

既然五行为五数定了位,河图的河心部分——生数位置就有了固定的摆放地点。有了河心,两组科学数据就展现出来了。一个是用之已久,大名鼎鼎却又极少被颂扬的圆周率,另一个是天文上的太阳系绕银河系中心公转一周的周期。

河图么,已经呼之欲出了。四个生数各加上中心值“五”,就可得到四方外的四个成数和中心数“十”。到这一步,河图已经完成了。

有人会说,没有啊!河图都是“七”在上,你这河图为何“九”在上呢?我们常见的河洛天书是以最小数“一”来对齐的天书,但它们之间有机的联系展现不出来。我们这个河图,它与洛书是以最大数“九”对齐的天书,这样一来,它们之间的有机联系就可展现出来了。

在中华大地上,五行什么时候给数定的位?对此我们并不知晓,因为传说中没有指明年代,但天下人的认同,不是没有一点道理的吧?

 

四、 踏着古人江永的足迹

清代大易学家江永将河洛视为万物物理之根源。他写的《河洛精蕴》代表了古代易学家对河洛研究的最高水平。江永在书的《自序》中谈到,周子曰:“圣人之精,画卦以示;圣人之蕴,因卦以发,《易》不止五经之源,实天地鬼神之奥。”“卦之蕴皆图书之蕴,卦其子孙,而图书其祖宗也。”

江永在书中说:“《河图》为体,《洛书》为用,此确论也。然用不离乎体,用数之成,由体数之立析。图之九四、三八横列者,居书之左分。图之二七、六一纵列者,居书之右。则八方之位成而八卦之位亦定,自然之理,非人所能安排,此意古今诸儒皆未发也。”

江永是易学大家,他已经叩响了龙图宝库的大门,他的研究确实距河洛的最终破译只差一步,他已经从河洛的相互转化中看出了一些端倪。江永认为,河图的阴阳两仪既不以奇偶为准,又不以生成数为准,而是以纵横排列为准。这就抓住了问题的关键。他在分析洛书右侧结构时说采用河图纵列之数二七、六一。在这里,江永并没有真正按照河图纵列之数说话。如真按照河图纵列取数,应是七二、一六。这里江永轻视了这一小小的区别。

站在巨人的肩头,应该比巨人看得更远一些。正是从这点小小的区别出发,我们走出了最终破译的第一步。

 

五、《天书》何来? 

古人认为,“河洛之数”并不完全指精确的数字,而被称为“理数”、“气数”。也正因为如此,古人今人均不认为河洛之数有何重要,其方位、结构倒是更重要一些。这与其说是河洛的应用,还不如说是阴阳五行的应用。河洛之数、之位,完全成为一种摆设,连正反涡旋也不必从河洛中导出,阴阳太极图就完全能满足需要了。实际上,他们对河洛的态度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摸不透、钻不进、惹不起,很无奈的心态。于是有些古人就根据古籍而盘龙附会,其实并无新意,还扰乱了视听。另一种则是多图相配,以求相互启发、印证,进而希望能显现出新的规律来。他们据此立说,又是一堆不知所云的说教。

一些易理派的大师们从河洛的历史、古物、古籍中考证多年,著作甚丰,流传也远。但他们恐怕连自己也觉得不能自圆其说,各种联想、断言并不理直气壮,他们把宋代陈抟推出的河洛太极图疑为伪作。其实他们是大大地错了!陈抟若真是自己创造出此无字天书,他的名气肯定要比现在高出千百倍,因为那是宇宙之母啊!

又有人批判一些人,“把自己的思想强说成是《河洛》本身就具备的思想”,其实河洛本身是无字天书,连名称也只是有音无字,任何我们现在能感受到的河洛文化,均是后人强加于河洛的,是后人对河洛的读后感。重要的是现代人把古人的读后感崇拜成“经典”了。

说河洛是八卦之母,古人的证明太牵强附会。八卦分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两种,而这两者的区别其实只是在方位上。一个八卦有四个因素:卦象、卦数、卦位、卦名,其中象与数均由横列八卦给出,也就是“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明朝末年,赵仲全作《道学正宗》,书中载有“古太极图”。与一般图比较,在阴阳鱼上加四条线,划为八个区域;图中鱼眼也比较长,并向圆心倾斜。正是这幅图定为正宗太极图,它分为八个区域后,正可显出先天八卦来。这里包括卦象与方位,但无数,更无卦名。

 

八卦太极图                伏羲先天八卦图

横列八卦加上正宗太极图,才导出先天八卦来,而卦名则是圣人后加上去的。同时形成之过程也导出CD曲线来,它表明阴阳的反向和不同域。此曲线法则在洛书和后天八卦中又有着多次的应用。有人说这是S曲线。大家可以在实践中感觉一下这条S曲线是横卧在那里的,而用CD曲线去描述它,才更准确些。而且CD曲线明显地分成两条曲线,即C曲线(后面还表示C列数)和D曲线(后面还表示D列数)。

破译河洛,我们研究了十几年,其中河洛的产生是最近几年才完善起来的。河图是由河心四面加五而定的数。但是河心是如何确定的呢?说什么“天一生水,地六承之;天二生火,地七承之……”那是在描述河图,且有硬译之嫌。近来我们才发现,书中无答案,民谣可解决,此民谣就是“一二三四五,金木水火土”。

 

来之德太极图                  文王后天八卦图

 

民谣,在历来的河洛文化探索中都没有被重视过。古书中不提,权威者不提,跟随者也不会提。对于“神话传说”,我们历来认为是古人为孩子们闲说、胡侃的玩意儿,是既不可信也不必传的东西。其实,“神话”就是人们暂时不理解的东西和事物;“传说”是人们世世代代口口相传的东西。这些是登不了大雅之堂的,而不能上书就几乎丧失了其可信度。其实这是一个误区!

神话传说与文字记载,哪一个更可信呢?绝大部分的人都会说上书的更可信。可是书能有多少册呢?要知道古时候是用竹简写书的,多出几本就要多抄几卷竹简,谈何容易。要是遇上天灾,如大洪水;遇上人祸,如秦始皇,它们还会存在吗?可传说不会这样,口口相传,代代相传,那是多么巨大的信息工程啊!只要人类还在,还死不绝,还有一口气,传说就不会丢。

什么是五行?天下人都会说:“一二三四五,金木水火土。”这是多大的力量!但此话却不上书。而事实上其中的内涵早就深入中华民众的心中。五行方位:金西、木东、水北、火南、土中,这是早就存于华夏大地的共识,其年代之久远,也许是我们任何人也推想不出来的。因此五行的结构,包括一西、二东、三北、四南、五中,就成为河图形成前的河心结构,而河图的构成不外乎河心外翻加五而得河图外围的五个成数而已。中华文化的瑰宝《河图》就这样产生了,而且是唯一的一种。《河图》的产生大简如此,是不是让人不可思议呢?   产生是河图二分法的结果。洛书有三种读法,最通行的一种是书中所说,“戴九履一,左三右七,四二为肩,八六为足”。其实这种死记硬背是最笨的一种记忆方法。

如果我们能从另一个角度来解读洛书,比如说只看其中的奇数排列情况,就会发现它的奇数的排列是很有规律的,用曲线连起来,就是一条反S曲线。偶数的分布呢?占据四隅,连起来正好是一条S曲线。而这两条曲线,奇数曲线可显出偏向力在地球全球的分布规律。两条曲线合起来就是人体遗传基因的双螺旋结构。洛书反映出的两条规律就这样显现出来了。这是洛书的第二种读法,比第一种好记得多。

 

     变形河图             数位河图           数位洛书

 

第三种读法是由河洛两图对比起来发现的。古河图中10的构成是由两列黑点构成的,这两列黑点形成一个通道、一个走廊。通道内的数,构成了洛书的C列数;通道外的数构成了洛书的D列数;5居中位;然后,C列数是9 4 3 8,是大小小大;D列数是2 7 6 1,是小大大小。CD的不同,表明经纬的不同、阴阳的不同,其必相对、相反的佐证。这就是洛书的形成过程及方法。

最后提及的是后天八卦的形成,这在中华文化几千年的传承中一直是个谜。古人未能在书中说清楚,现代人则认为那是圣人周文王的杰作,岂是一介凡人所能知晓的。据传说,周文王发现天地起了大变化,于是运用心思发明了后天八卦。周文王看见天地起了什么大变化?这是其一。周文王是如何构思后天八卦的?这是其二。

早在1992年我们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应该说这个推理过程在易经界是最能站住脚的一个新发现。由于河图中的通道现象,河图横竖两组数在洛书中的排列有着本质的不同。通道中9 4 5 3 8,直来直去,从不打弯。而通道外的一组数7 2 1 6却不能顺排,在洛书D列数中内跳外翻。所以我们设想它们应该是一个圆,是围绕在通道外,围绕在经线外的一个纬线圆。这两组数的构成就像一个陀螺,一个经纬相合的陀螺,一个右手螺旋定律的形象表示。用英文字母表示可简化为IO图,加上CD曲线,英文为cdio(卡迪欧),我们起名为立体河图。2 7 6 1为它的正转,2 1 6 7为它的反转。

 

 

立体河图

在无字天书中,创办者对阴阳的处理方法有很多种。对立(上下左右)、黑白(圈点)、CD(顺逆时针旋向)、IO(经纬)、通道内外。由于我们后人所能看到的只能是平面的天书,这些方法已是尽其所能了。阴阳就空间来说,应是不同面的,它永远是不能重叠在一起的,这是一个原则。

宋代邵康节发明的梅花易数八卦,是以后天八卦的方位、先天八卦的数共同组成的。我们称之为文王八卦。在这里先天八卦的数排列成另一种结构。C列数为8 3 5 4D列数为2 1 6 7,正好是反向的立体河图。C列数为反向的I组数,D列数为逆转的O组数。而这文王八卦的构成,正表明了一个逆转的陀螺,它的运转状态与我们当今的地球是完全符合的。我们想,这正是周文王当时发明新八卦的思路所在。新八卦与天地准了,当然可以弥纶天地之道。这就是现代人进行周易预测时,必然选择新八卦的理论基础。

 

六、 太极图

太极图是大众在民间最常见到的一张图,而河图、洛书并不常见,因为那是易经八卦的生身父母,二老已经高龄,不常见外人也是人之常理。况且连易学界的人也没有几个搞清楚二老情况的,均不常见其人,大众就更无缘相见了。大众常见的是太极图,因为道的旗帜是八卦太极图,道长穿的道袍上有八卦太极图,有时连算命测字的也抬出八卦太极图。

其实,太极图是宇宙总规律最形象的模型。水中的涡旋、空中的气旋,这些流体产生的涡旋,其形状就是太极图形;就连我们天上的银河系,据天文学家描述,也是太极图形。微观世界呢?据研究也是如此。因此说,涡旋无处不在,占据了微观、宇观、宏观的三个世界,到处都有其足迹,到处都是太极图。太极图真是宇宙总规律的第一模型。宇宙中没有不旋转的东西,就连那一直被认为是在真空中走直线的光,如中途接近大的天体,也要顺路串一下门,拐一点儿弯呢。

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但物质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粒子形式,也就是我们通常狭义上说的物质;另一种是波的形式,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各种场。在自然界中,不但光具有波粒二相性,物质也一样。当物质以个体出现时,它的形态、它的规律就是粒子式的。而当物质以群体出现时,它们又都体现出波的形态和性质。正像创造出伟大相对论的爱因斯坦说过的,物质是能量最集中的地方,而场是物质的外延。

我们祖先的阴阳学说也是如此。阴阳学说认为世界万物不离阴阳。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阴阳互为存在之前提,互相依存,互相转化,以求得一种平衡。其实不平衡才是万物发展运行的真正动力和源泉。平衡了,在没有产生新的不平衡机制之前,就只能是死水一潭,裹步不前了。

老子又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无非是说人要遵循地的规律、地球的规律办事,而地球又受宇宙天体的运行规律影响。其实是近为主、远为辅,日、月、木星是主要的,其他星系的作用则是作为一种宇宙背景来影响地球的。“天法道,道法自然”则是在宣传道家理论的宗旨:天体的运行规律要合乎我们道家之理,而我们道家的宗旨呢,则是合乎大自然原本的规律性。道家所努力的正是在摸索和领悟大自然的根本规律。

阴阳学说的标示就是“阴阳鱼”。这就像西方思想家黑格尔所说的,在一个图中相互咬尾巴的两条鱼。实际上阴阳鱼远不像他所理解的那般肤浅。阴阳鱼是我们祖先试图说明世界的一个图形,它完美地描述了世界发展的根本规律,是中国古代思想的精华!

首先,阴阳鱼表示万物皆分阴阳。比如物质与场、粒子与波、实与虚、灵与肉、雄与雌,还有昼夜、四季等等,它们共存于一个整体之中,这就是阴阳鱼图中的那个大圆。它表示一个统一体,一个被观察的事物,一个太极。

黑白两条鱼则表示事物的阴阳对立的两个方面,也表示太极生两仪。两鱼相互咬尾表示结合、表示相互的依存与转化,也表示此强彼弱的发展规律。

黑鱼有一个白眼,白鱼有一个黑眼,则表示你中有我们,我们中有你,这体现了更深的一个研究层次。这种再生的阴阳也表示了两仪生四象的过程。

所以,从太极到鱼眼,实际上与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是完全一致的。阴阳鱼的圆外一般配有八卦,不是伏羲八卦便是文王八卦。

于是这里便生出一些故事来。因为阴阳鱼要反映出昼夜、四季、伏羲八卦的变化规律来,便一定要有一个准确的旋向和位置。社会上流传着各种各样的阴阳鱼,比如逆时针的、正立的、倒立的,因为都不能准确地反映出昼夜、四季和伏羲八卦,所以说都不正宗。这也说明各门派对阴阳鱼的认识程度是有很大差别的。

阴阳鱼从现代物理学角度来讲又有一种说法。大圆表示世界万物的粒子性,阴阳鱼之间的正弦曲线,则表示波动性,其特点是宏观为粒子、微观为波。阴阳鱼的眼睛则表示在波动的物质中又存在着更小的粒子。如此下去,永无穷尽。

   

太极图        经纬太极图       来之德太极图    古太极图        

 

其实阴阳太极图是一个平面图,那么立体来看是什么形象呢?立体的阴阳太极图应该是一个网球纹络图。一个网球是由两块材料交叉缝制而成,球上所有的缝线构成一条闭合的曲线。只要我们角度摆得合适,网球纹络就构成了一个阴阳太极图。这也说明平面的阴阳太极图是立体的阴阳太极图的一个特例。立体的阴阳太极图是由两块材料交叉缝制而成,九十度的立体交叉正是它的关键所在。这表明,相互交叉的两部分是不在同一个空间的,是性质上完全相反的两种物质。

我们把世界看成一个双环结构,这是两个互为直角相交的两个环。这种双环结构原来是我们对物理学中磁电方位关系的一种抽象符号,现在我们认为这个立体的双环结构可以用来解释世界,解释一切。

双环结构分别代表了阴与阳、磁与电等,其中两者是不可通约的,只能在结合点处相互转化,而那个结合点就是立体阴阳太极图。在交叉点内,双方可以相互转化;在交叉点外,它们各自又都有着无限的外延,又可与外部世界发生联系,从而形成新的转化点。

在转化点上,物质有其特殊的性质和函数关系。

比如,物质与场,在物质边缘与场相接的界面上,有一层介于物质与场之间的中性物质,它的变化和特性我们目前尚不清楚,但它形成了一种边界效应!实数与虚数是在坐标原点上转化的;曲线与直线是在切点转化的;灵与肉是在气功态下转化的……它们都有各自的转化点,只是我们尚不很清楚而已。

世界是双环结构的观点,我们在1993年找过北京白云观的老道长谈过此事,他并不以为然。但我们发现老道长的桌子上放着一个双环玉件,每个环都有手镯大小,两环相扣。老道长的两个徒弟对我们说:“这是老道长的宝贝,每日把玩儿,是绝对不让我们动的。”我们在想,这双环玉件是干什么用的呢?道长每日把玩儿,不就是为了用它来启发自己的思想吗?这个玉件是祖传下来的,并不是由他打造,这更说明了双环结构的世界观是早已有之,我们只不过是在继承罢了。

太极图的黑白相间、首尾纠合,正是阴阳对待统一、消长流行、互根互动理念的最佳图示,也是否定之否定、阴阳盛衰转化、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等运动规律的最佳图示。

太极图有多种图形,简单的是一个大圆中沿直径画出两个相反的以大圆半径为直径的半圆曲线,这就是通常说的太极图中的S曲线了。这样的太极图反映微观世界的波粒二相性是较为合适的。第二种是S曲线更长,在现代科学上叫作易旋线的一种结构。这种太极图有着更为准确的涡旋形状(见来之德太极图),其易旋线也会分解出许多科学数据来,它才是宇宙总规律真实的描述模型。第三种就是现在易学界公认的《古太极图》。当它被四条直线均分时,可分割出先天八卦来。所以这种太极图中鱼头要扁,鱼眼要成眼泪状,鱼尾要长,整个曲线要占全圆的八分之七个扇形角度。这样才可以干净利落地、没有疑义地分割出先天八卦来。

太极图是如何产生的?易旋线是如何变成一条数学上可以精确定位的曲线的?我们不知道。但就是这样一条易旋线与《古太极图》中的S曲线惊人地相似,大胆一点说是没有什么区别的。鱼眼呢?大概是作者发现太极图太像两条互相咬尾巴的鱼了,所以就加上了两只鱼眼。当然,有了鱼眼,更反映出符合真实世界的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规律来。

正宗的太极图是白鱼在上、黑鱼在下的,它不但能准确地分割出先天八卦,也反映着一个旋转的世界。这是一个顺时针旋转的世界,它准确地反映了一天中昼夜的变化,也准确地反映了一年四季的变化。因为古人是坐北朝南,把南比作上、比作天的。我们每天面朝南天所看到的不正是太阳从左方升起,经过中天,然后从右边落下吗?月亮、星辰也是如此。所以古人说:“天左旋,地右旋。”其中左旋就是顺时针旋转。

 

七、 三生万物

“三生万物”是一个极为有趣的现象。中国道家的鼻祖老子在他的名著《道德经》中说过:〖HTK〗“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HT〗其中的“三”,内容是十分丰富多彩的。现代科学说:“周期三意味着混沌。”太极图上,三环外是混沌地带。在民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事不过三”。这些都是“三生万物”的范例。

在这里,“三”表示的不是自然数列之三,它是第三代、第三周期、第三层、第三幂。总之,它是几何级数,不是算术级数的意思,而其中“周期”是它的本质。

三环外不是混沌吗?于是天王星横滚起来。人世间孙子辈们就通婚起来,堂哥、表妹联姻不是常见于民间吗?为什么“三岁看大”呢?因为三岁的孩子所表现出来的性格、品质是会随他长大的。“事不过三”是说某人处理事物时“一而再,再而三”地不变其观点、方法,那么我们就可推之其他了,也可用一古语“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来“盖棺定论”了。

“三生万物”意指在自然界还有着丰富的表现形式。比如,一股水流从一扁口中流出,那水流开始叫层流,也就是比较规矩;之后它开始扭转,在扭转到三个周期后,水流变成了紊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形状不规矩起来。这就是周期三的力量。《易经》中的八卦是“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经过三周期的变化才得以结果的,也是二的三次方的变化。所以,八卦可代表世间万物之情。万物的生成可看成宇宙生银河系,银河系生太阳系,太阳系生地球系,地球生万物。这也是第三周期。

关于“三生万物”,还有很多有趣的解释。比如,“三”就是十的三次方,就是千。“三生万物”就是十的四次方,也就是万之数了。还有民间常说的“三生有幸”也有其意。“三生”是万,我们生而有幸在万数人中与你相遇,当然是缘分非常大了。还有,自然界中的很多自然现象,都是在周期三之后形成的,因为涉及较多的混沌理论,这里不再细说。

 

八、 五环之外

五环外就是六环,一是出了“五福”,二是两个三环。三环是混沌,六环就是混沌的混沌了。在这混沌的平方世界里,出现了很多微妙的变化。也许这三维时空的平方,就是阳三维时空和阴三维时空的叠加,万事万物就在这冥冥之中悄悄地勾起手来。

1.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出五服不为亲”的说法,也就是“六亲不认”。出五服的人结婚,那是天经地义,对培养后代绝对是有益无害的。

2.赌徒们在赌博中也希望达到最大的平等,那么在洗牌中就希望洗得最干净、最彻底,其实也就是最乱、最无秩序。如何达到此目的呢?也就是洗几次牌最合适呢?国外的科学家与赌徒共同进行了研究,其结果是——六次。

3.在生物界存在着“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渍泥”的说法,这在科学上叫生物链。科学家曾研究过生物链上链条的数目,其结果三个居多,最多不超过六个。

4.在现代欧洲有一种游戏,一个人写出十封内容相同的信,然后寄给十个不同的人。收到信的人每人再写十封同样的信,再寄给另外不同的十个人。如此下去,结果呢?每一次都不超过六个周期,第一个人就会收到与自己发出的信内容完全相同的信件。

5.“三五成群”是民间的一句成语。其实它与“六亲不认”一样,是一句科学的论断。在太阳系中,三环外与五环外是二重天和三重天,其性质有着明显的差别。我们原来是用四面体和六面体来解释的。四面体是由四个正三角形组成的,在水利工程上用水泥做成它的模样,用来拦坝堵漏。六面体呢,就是我们常见的正方体了。在这里三个面是组不成立体的,五个面也组不成一个立体物,所以它们是“群”。我们在研究中也必须把它们看作群来研究,才可能更好地把握住它们的性质。而四六就是个“体”,不是群。大概五环系统也有同样的规律吧。

6.《易经》中有六十四卦,这是用于推算世间万物的基础模型,用现代说法叫专家系统。它也是二的六次方。这个六周期贯穿了世间许许多多的事物,所以《易经》说它可类万物之情,可通神明之德。

五环之外勾连着许许多多看来似乎毫无关联的事物,通过五环和易经的原理,我们也许会了解更多的天与地。

 

九、 黄金分割

Ψ(音:普西)有几种名称,第一叫黄金分割率,第二叫自然率。记得少年时读中学学习它时,只知道它能把一个线段分成内外比,根本不晓得为什么叫黄金分割率。后来我们还误认为它是用来分割黄金的最好的一种方法,现在想起来真是好笑,不求甚解真是学习上的大敌。其实黄金分割率是人们对它的一个尊称,当然是十分珍贵的一种分割率。用来分割什么呢?还是不知道。又过了好久,才知道我们学习用的书本的长与宽的比例就是黄金分割率,只有按照黄金分割比例做成的书本,看起来才最顺眼、最美。(近年来,我们才逐渐认识了Ψ,但书本却不太按照黄金分割比例制作了,五花八门,有的很窄,有的见方,弄得我们往书架上都不好放。不知人们为什么不太喜欢过去那种最顺眼、有最美比例的书本了。)

Q和Ψ是非常有趣、意义又异常深远的两个数,它们是大自然哺育出来的、深刻反映大自然变化规律的两姐弟。没有它们,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会逊色许多,也许会变得完全不是现在这种样子。

生命女神Q就是裴波那契级数。因为裴波那契是意大利人,我们了解得并不详细,让我们看一看英国作家伊恩·斯图尔特在《大自然掷骰子吗——混沌之数学》〖HT5"K〗(上海远东出版社,1992年)〖HT〗一书中对裴波那契的介绍吧。

 

最早的数学模型可以在1220年意大利比萨的莱奥纳多(Leonado of Pisa)的工作中找到,而他素以“裴波那契”(Fibonacci)著称于世。听说他的父亲被人取了一个绰号叫“波那契”(Bonacci,好心人之意),于是他被称为“裴波那契”(FiBonacci,波那契的儿子之意)。

他的模型有几分调侃的味道,是一道谜题而不是生态学上的一个严肃问题,但他预见到了某些重要思想。那是关于野兔的繁殖行为的,不是指生物学意义上,而是指数学意义上的繁殖行为。他把一对兔子作为基本单位进行一个十分自然的假设。假定开始时有一对幼兔,这些幼兔长大,又生育一对幼兔,这样一代一代繁衍下去,所有新的成兔每代都生一对幼兔。假设兔子长生不死,并且它们的生殖能力永不衰竭,那么n代将生育出多少对兔子?

 

这个公式是一个级数,从第三项开始,每一项都是前两项的和。但这个级数的展开是在黄金分割线上下逐渐靠近的,所以Q的极限是Ψ。由这里我们可以感觉到Ψ的力量,一种无所不在的、不可抗拒的力量。当Q发展到无穷时,Q就变成了Ψ。这说明了什么?不正是说明了生命在那些不易统计的、由亿万个细胞才组成的形体上,应该无处不在地显示出黄金分割率的存在吗?裴波那契数列是由动物、植物一代一代地繁衍才展示出来的规律,因为它们是离散的,是可数的,在人类的眼中,它们是易于区分的,所以它们遵循着裴波那契Q的规律。而当生命由有限走向无穷、由离散型变为连续型时,就是由个体走向群,走向不可计数的群体,而这正是组成大型生命体的细胞。由种子、胚胎开始发育成长时,由一个受精卵开始向亿万个细胞群体大举进攻时,它们的生长繁殖和之后长成的形体当然是由黄金分割率来控制了。难怪我们在自然界,在我们人类——天之骄子的身上都发现不少黄金分割率的烙印呢。这是天意,是大自然的烙印,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星体(地球)的烙印!

黄金分割率的性质是如此特别,那个分割点竟然神奇到这种地步。

Ψ=0.618                    1/Ψ=1.618

1/Ψ-Ψ=1.618-0.618=1

1/Ψ×Ψ=1.618×0.618=1

1/Ψ×1/Ψ=1.618×1.618=2.618

这种差积相同性和多种运算中的尾数不变性,真是独一无二、世间少有的怪事。

Ψ——是代代相传生命世界之法则,所以说他是大自然的儿子、大自然的宝贝,也称为自然率。

自然率是大自然中生物的灵魂。Ψ的形象处处可见,人体——大自然的精灵就是最好的例子。一个人直立,左右平伸两手时,一肩就是两手指尖距离连线的黄金分割率点,而肚脐就是头顶和脚底间距离连线的黄金分割率点。

天目穴——是人头顶与下巴之间距离连线的黄金分割率点;

人中穴——是人鼻尖与下巴之间距离连线的黄金分割率点;

劳宫穴——是人指尖与手腕之间距离连线的黄金分割率点;

涌泉穴——是人脚尖与脚跟之间距离连线的黄金分割率点。

从手掌看,有四节掌骨,这四节骨长由小到大,也都符合黄金分割率的排列。

除人体之外,大自然中体现出来的黄金分割率更是数不胜数。香港的冯庆辉先生在他的名著《阴阳五行与五饼二鱼》 (中国社会出版社,1994年,第50页) 中对此有很多论述。

 

动物界的发展形态存在有很多自然率的讯息。例如鸡蛋的长度与横径之比例及螺壳上旋纹各圈的距差都是。

自然界中的植物也存在着很多的自然率。在树的干和主茎上,新长出来的枝茎都有以自然率的级数,盘旋着树干外围而分布的。植物所出的周数与枝数的比例有如:

一般的植物,榆树出现12、榛树及山毛榉出现13、果树与像树出现25、玫瑰和小叶杨出现38、柳叶、韭葱及扁桃出现513等。

向日葵的花盘上有两排旋纹小花,顺时针排列的一条有21朵,逆时针排列的有34朵;大部分雏菊都有13、21或34片花瓣,而13、21和34都是自然率中的级数。

松果树上的针亦有同类型的旋纹结构。逆时针方向的旋纹有5个圈,顺时针的则有8个圈。凤梨表面也有8和13个不同旋向的圈,5、8、13又是自然率的几个级数。

此类例子太多了,但是在《奥秘》1997-9期上又刊登了另一角度所发现的一些自然率的应用。

在地月系统中,月球的密度是3.4克/立方厘米,地球的密度是5.5克/立方厘米,两者之比3.4/5.5=ψ。

在地球外围的大气层中,从地面算起0.618比例处开始,向下形成的臭氧层,是人类生存的保护神。

在地球纬度上,用0.618对地球纬度进行优选,则是34.38°和55.62°,而这两个种纬度之间被称为黄金地带,最适合人类居住生活个。这个黄金地带大陆占总陆地面积的1/3,全世界较发达的国家d的版图大都在这个黄金地带。非洲比较落后,因为非洲国家几乎均不在黄金地带。我国河南省的郑州市在黄金地带的南端,而我们的祖先正是诞生、繁衍在郑州以北的中原大地上。此绝非偶然。

一年四季中最冷的月份是1月,最热的月份是7月,如对1~7月进行优选,最好是4.7月;对7~1月优选最好是9.3月。而4月下旬春暖花开,9月中旬秋高气爽,是最舒服的季节。不但一年是如此,一天也有两段最好的时间。上午2~14点的黄金分割点是9.4时,(?)下午14~2点的黄金分割点是18.6时,这就是上午9时多、下午6时多,正是一天的黄金时刻。

妇女的月经需要5天,干净后至下次月经有24天。这24天的Ψ点在14.8天,也就是妇女的排卵期。这与统计结果是一致的。

对于全年12个月来讲,黄金分割点是7.4,即7、8月份,人的抵抗力在这两个月份最强。标志之一是这一时期人体血液中的淋巴细胞量最多,而淋巴细胞可以产生淋巴因子。

就人体结构而言,以肚脐分上下比例为黄金分割率;以膝盖分肚脐到脚底比例为黄金分割率;咽喉分头顶到肚脐比例为黄金分割率;肘关节分肩关节到中指尖比例为黄金分割率。

人的体温为36.5°,用黄金分割率求得黄金分割点是22.5°,这是人体最适合的温度,所以现在大饭店、大宾馆等公共场所大都要求保持在这个温度。

在剧院里,报幕员一般不在舞台的中心报幕,而是站在左边一点。而这一点,正是舞台的黄金分割率点。

对于广大学生来讲,很多人是既想考试过关,又想少费力。那么62分是最合适的分数。60分不行,有被老师提分的嫌疑,而这62分正是黄金分割率点。但这只是及格,而绝不是优秀。

自然率有着太多太多的表现,也有着太多太多的应用,这并不难理解,因为黄金分割率是自然界的生命之魂。

 

十、 河图翻转

河图的奇偶数字分别形成了旋涡模型的两个臂。右旋的河图显示了以银河为代表的宇宙空间中一大类旋涡星系的状态与运行规律。

TP;%180%180Z*3/4YPZ#〗〖TS(〗〖JZ〗〖HT5"H〗旋涡星系〖TS)

河图不表明东西南北的方位,但河图的右旋却使它内涵的规律更明显地展示在我们面前。比如98下的河图就是一种更为合理的河图之形。

河图中9438是经天、是地轴、是南北极。河图右旋至此,正可看作是地轴的偏转。往古之时,共工怒撞不周山,于是天维绝,天倾西北,地陷东南。这一撞,星辰动、地轴偏,世上万物遭劫难。

如今,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地轴偏转后的地貌新颜,而且从河图上也出现了两个更为近代的变化特点。

1.五行排列有了改变。原来是“一二三四五,水火木金土”,地轴偏转之后,河图右旋了,9为上、8为下,五行排序变成了“一二三四五,金木水火土”,与世间民谣竟完全一致起来。我们不知这是巧合,还是大自然在暗示着什么规律。

2.河图的右旋竟与书法之变有了某种关联。我们所说的书法,并不是指单个汉字的书写艺术,而是指文章的排列之法。古人云:“易,逆数也。”河图也是如此。比如,流行的河图内圈生数是下1、上2、左3、右4,逆序而行就是4 3 2 14 3是右至左,2 1是上至下,这不正是古书文章的书写规矩吗?直到今天,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门前张贴的喜庆对联,哪一幅不是由上到下而念,右为上联,左为下联呢?

河图的右旋,导致河图内圈生数是右1、左2、下3、上4。逆序而行就是4 3 2 14 3是上到下,2 1是左到右。这不正是我们今天文章的书写特点吗。竖排版的线装古籍与横排版的现代图书竟与河图的右旋如此古怪地联系在一起,你不觉得这其中有一点神秘的味道吗!

 

十一、 文王八卦的方位来源

文王八卦的方位一直是易经界的一个千古之谜。文王八卦,又称后天八卦,但易学界的研究成果又认为“后天”不后,即先有后天八卦,才有先天八卦。后天八卦的方位,《周易·系辞》中已说过,但很少能够服人,认为那不过是一种解释,并不是在谈一种规律。我们经过多年研究,终于有所突破,现将成果公开如下:

 

1.“文王八卦”何来?

后天八卦图据说由周文王所作,其数用洛书之数,但其卦却不知来自何处。当我们用横列八卦之数为文王八卦定出对应之数排列时,规律却显现出来了。于是,文王八卦的五大规律就紧跟着出来了。

第一要素:定位卦名——坤。因为先天八卦是说系统、说场的,而后天八卦是说方位、说物质的,所以后天八卦以代表综合态的“土”为主,土为坤,则坤为定位卦名。

第二要素:定位点,五行中坤为土,应在土位。而五行四季土,天干地支中土位均在右上角,从方位上讲是西南位。

第三要素:卦序,坤离巽震左旋,兑干坎艮右旋。

第四要素:走向,还是CD走向。

第五要素:卦数排列,仍按横列八卦对应之数排列,8 3 5 421 6 7。我们再看河图,8 3 5 4是由下而上一顺数来(因无9就不数9了),2 1 6 7是河图的横列数字,但顺序也很乱,不过好像与洛书右旋的数字相反。

正因为这五个要素,才把后天八卦如此排列出来。这也可以看出为什么说现代预测大法梅花易数使用先天之数,其实是使用横列八卦之数,后天八卦之定位了。

梅花易数是由宋代邵雍字康节所发明的。按一般说法,梅花易数使用的是后天八卦的方位、先天八卦的数。其实不然,卦数不仅仅是数,而且还包括了位和序数的走向。不然所谓先天之数不过是1 2 3 48 7 6 5,而横列八卦之数则是1 2 3 45 6 7 8,而且还是逆数。如按平常数来,则成8 7 6 54 3 2 1了。

 

2.《圣人则之》是什么?

《易经·系辞上传》曰:“天下之斖斖者,莫大于蓍龟。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在这里,圣人表现了四种不同的行为,以应天地。蓍草、龟板是古代最初、也是最灵验的占卜工具。大家认为这是“天生神物”,作为圣人,必然要用其神物,按其规则、程序进行占卜预测了。

“天地变化,圣人效之。”这反映了圣人不但要严格遵守古占卜的规则,而且还密切注视着天地的变化。规则不变,是因为天地不变。“天地变化”,规则当然也应随其而变。所以,“圣人效之”即是指周文王发现天地起了大的变化,于是“法随因缘”,规则跟着起了相应的变化。这变化就是后天八卦方位的诞生,后人称之为“文王八卦”。

“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天垂象”一方面指天空大气的一些异常变化,主要的还是指蓍草与龟板在占卜操作中的变化结果。既然这些结果已显示出吉凶来,那么圣人就应该如实地告之与人。

“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因为河洛在大众的头脑中过于神秘,几千年来人们一直认为其中的“圣人则之”是指圣人们从河洛中找出规律来制定八卦,这句话也成为几千年来文人一直争论不休的焦点。

几千年来,只有周文王做到了“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古来多少人都没有摸到周文王的脉搏。一些人坚信河洛是八卦之母,因此用多种方法进行推导,但证明结果却很难让人明白,所以扼腕长叹:河洛是千古之谜,是永久之谜!另一些人却因此怀疑“圣人则之”,并不是圣人根据河洛而画八卦,而是另有其意。

其中的问题出在对“河出图,洛出书”的理解上。他们把河洛认为是黄河和洛水,是河流,是地点,是名词。所以河洛就变成在不同地点、由不同神物贡献出来的天书了。我们研究的结果不是这样的(这在我们《天书何来》的文章中有较详细论述),我们认为河洛是动词,是合、落的音译。当初河图、洛书并无文字来定义,只不过有其音而无其字,否则谈何“无字天书”呢?河图是经纬相合之图,洛书是落笔书写之书。河洛中的很多奥秘因此展现出来。(当然,我们不可能完全破译出河洛之谜,它不应该,也不可能完全由一两个人来完成,这是一个巨大的信息工程,应由天下人共同努力,才有可能最后破译它。)

用现代语言来说,就是河洛已经摆在那里了,天地间的游戏规则已经明了,“顺天者昌,逆天者亡”,已不是凡人的圣人们当然懂得应该按照一种什么样的游戏规则来游戏人生了!这就是——天人合一,这就是顺其自然,这也就是“圣人则之”的本意。

 

十二、 龙图总汇

1.龙图中的阴阳表象

1)圈-点;

2)黑-白;

3)上-下;

4)左-右;

5)直-弯;

6)里-外;

7IO

8CD

9)左旋-右旋;

10)大小小大-小大大小。

2.河洛解析

1)名称:河图、洛书; 

2)时代:伏羲、大禹;

3)地点:黄河、洛水; 

4)媒介:白龙马、黑乌龟;

5)代表:天、地; 

6)类别:体、用;

7)图形:方、圆;

8)用途:对待、流行;

9)奇偶:合、分; 

10)五行:生数、相生; 

11)拆分:IOCD; 

12)特征:通道和15

3.八卦元素

1)卦名; 

2)卦象;

3)定位点;

4)卦序; 

5)走向;

6)卦数排列。

4.八卦类型

1)先天(伏羲)卦;

2)后天(文王)卦;

3)梅花(邵雍)卦;

4)二进制卦;

5)洛书配先天卦;

6)河图配后天卦。

 

先天(伏羲)卦       后天(文王)卦      梅花(邵雍)卦      

 

5.涡旋图

1)河图;

2)太极图,为天体的视运动,天左旋而为顺时针;其他图均为逆时针,右旋与银河系总旋向相同;

3CD图,洛书、先天卦、后天卦、梅花卦。

6.龙图出处

1)河图=传说+五色土+数五;

2)洛书=IOCD

3)先天图=太极图八分法、横卦+CD

4)梅花卦=横卦+反IO

7.龙图之数的用途

1)为五行排序定先后;

2)多个数为某图(洛书)定走向;

3)为八卦元素定数、定对应值;

4)数在平面的位置可为卦定方位;

5)数在空间的位置成为天体运行的数字模型;

6)三、四位数为其他物理量作定量描述。

8.测图术

竖排:

1)天之数,远近之象;

2)立轴,偏离之象;

3)地之数,极地之象。

横排:

1)天之数,运行之象,新月为右;

2)平面,波动之象;

3)地之数,转折之象,地之用。

斜排:

天地之数,地与天接,斜轴之象。

圆排:

1)天河之数,圆之象;

2)圆周之象,天河之数可用。

9.龙图符号

1)河洛:数字符号; 

2)八卦:线条符号;

3)太极图:图像符号。

10.破译之法

1)基础:五行传说;

2)密码:白龙马、黑乌龟;

3)口诀:河图、洛书; 

4)钥匙:饸饹面。

11.龙图相关

1)河洛:与天体有关,单体,动态;

2)八卦:与时空有关,离散,网;

3)太极图:与流体有关,连续,形。与五行有关,φ,变。

 

12.龙图所示

1)天神:太白金星、太上老君;

2)天将:哼哈二将,“哼”管自转,“哈”管群转;

3)天使:三位——圆周天使π:314、自然天使e2718、黄金天使φ:618

4) 七仙女:

赤衣仙子-241-太阳-圆周之象;

橙衣仙子-753-太阳-波动之象;

黄衣仙子-951-地球-偏离之象;

绿衣仙子-438-地球-极地之象;

青衣仙子-294-月球-运行之象;

蓝衣仙子-276-月球-远近之象;

紫衣仙子-258-北斗-斜轴之象。

 

13. 图像法

   

1)近地之象      (2)偏离之象      (3)圆周之象

  以天为单位        以年为单位         亿年为单位

  

 

后记

 

内容小结: 

一、天条

所有天体都曾经是风卷漩涡的中心。

天体演化,清升、浊降、简并、膨胀。

高密度排斥高温,排斥电磁场。

电子变轨而生光,速度、频率与场密度成正比。

宇宙是天旋地转、人老珠黄、地老天荒。

二、天体

远看——聚则成形、散则成气。

近看——二龙戏珠、龙凤呈祥。

内看——天旋地转、清升浊降。

长远看——人老珠黄、地老天荒。

三、基础参数

e与时俱进——无穷也——e=2.718

π天天向上——可比也——π=3.142

Ψ代代相传——突变也——Ψ=1.618

四、基本规律

站在漩涡外,别想往里拽。——万有引力

清升和浊降,天地要分开。——简并、塌缩

发光靠电子,没有就歇菜。——磁场、以太

时间中子衰,他快我也快。——密度、衰变

五、原子之变

原子因加热而电离,又因电离而聚为电场。电子流动而生磁,又因磁场变化而产生磁力线的不均匀。磁力线的不均匀将会调控电磁波,而形成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电磁波、甚至引力波。

六、涡论

古人说“形而上者谓之道,行而下者谓之器。”我说中间形者谓之太极。此为宇宙之形,是原图,很形象。形之上是文学描述,虚为道,我实之,为漩涡六大特点。形而下是万物生成,发展,变化之道。其中最为要紧的当然是三生万物,是黄金分割率了。

七、太极图

阴阳太极图——太阳系生成图。

来知德太极图——天体生成图。

经纬太极图——磁力线分布图。

 

每个人都是以自己的经历、思维方式和知识来认识世界的,但总的来说分成两大派,西方和东方。西方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做自然界的主人。而东方是认识世界,顺应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要想很好地认识世界,必须得有一个很好的思维方式,它既能照顾全局,又能钻研到每一个角落。可惜的是两者不能兼顾,一个照顾到方方面面,搞清来龙去脉,重点在外部环境,就以为能够把握住事物的发展、结局了。另一个则是分兵数路,长期钻研战斗在每一个细节的岗位上,直至量子世界。一种是直线思维,一种是曲线思维。

直线思维的西方人生活在大陆漩涡的尾部,是欧洲西风带区域。曲线思维的东方人生活在大陆漩涡的中心,亚洲是旋风的涡眼区域。在“天人合一”的长久影响下,西方人与西风相同而习惯于直线思维。他是单因素法,一多就乱,逻辑关系说不清,公式也就总结不出来了。就是单因素,科学家研究的也常常是浅波(注:浅波指近似直线的波动变化)、小温度梯度和低幅振动。因为离开这一个研究段,情况将会变得复杂起来。那样没有了适合的数学模型来表现它,如何研究呢?

东方人是曲线思维,这与风旋、地旋是一致的。东方不是人类的发源地,也不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但却是大陆漩涡的中心。于是就成为世界万物汇聚的中心,物质的精神的都会汇聚于此。连不好的东西也是如此。中国人讲究“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是非常重视天的作用的。这是东方几千年来的经验总结,是血的教训方自成一体的。它在探索“天人合一”的规律,本身并不符合西方的逻辑关系,倒与西方流行的星象学有相通之处。可惜的是西方科学完全不理会星象学的成果,连相信星象学的科学家也决不把星象学与科学并行研究。

本书破译的四大天书之谜(河图、洛书、太极、八卦)均是无字天书,每个天书的名字,八卦的卦名都是后加上去的,因为那时还没有文字。断裂文化的传播估计也只能如此。而河洛天书经过几千年文人的研究竟成了中华文化的源头,于是东方文化就从此离不开苍天大老爷了。

在宇宙中风卷满天星,当然大风也在不停地卷动着地球。地球之风由西向东刮,于是大风带动着洋流,洋流冲击着海岸,大陆缓缓地漂移。人类也随着地面的移动,伴随着人类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向东、向东、再向东。中国是漩涡的中心,是所有一切的归宿,所以必然是以包容、和谐为其主要的特色。

本书“涡论”的产生,当然源于牛顿、笛卡儿的漩涡理论。是他们在长期研究中特别注意到天体的漩涡现象。这是天体最常见的,也是天体最形象的运动状态。由此出发,本可以总结出天文、物理中很多有用的定理来。他们做出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和研究,但可惜的是在他们的头脑中一直有一条无法触动的原则。因为伽利略说过“数学是上帝书写宇宙的文字。”而数学对漩涡的研究恰恰又是无可奈何。作为物理学家,仰望头顶的星空,却使不上劲儿。可不用数学,只用语言,那还研究个什么劲呢!于是他们只好抛弃了漩涡。

其实认识宇宙需要数学也需要文学的描述。天文学家想知道宇宙的现状,因为历史看不见,将来不知道。既然只把握近期的观测数据,那就仔细研究好了。可大众不一样,他们希望了解宇宙是怎么回事,它是如何变成今天这个样子的。它的来龙去脉是什么,它和周围环境的关系如何。而这些问题,只需要一个合理的描述,合乎逻辑的说法而已。这些成果只要认真研究漩涡即可,完全不用那么多的数学知识就可以得出。它是可以满足大众的了解宇宙的渴望,还是有一些用处的嘛。

直线思维是想不到那么多的事情,曲线思维又得不出那么多定理、公式、数据来。两者各有所长,又各有所短,只有联合起来才能成为一种全面的研究方法。东方曲线思维是生存环境复杂的结果。一个斗士的成长,一定有一个强大的敌人。没有战争是锻炼不出一支钢铁的军队的。同样的没有复杂多变的战争环境,中华民族也出不了《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的光辉著作。

我们没什么可骄傲的,因为上苍给了我们大陆漩涡中心的生存环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必然现象。如果我们祖祖辈辈生活在欧洲,那头脑必然会与欧洲人一样。我们已经向西方学习了几百年,他们的研究也开始向东方思维模式靠拢。这的确是一件天大的好事。

本书是作者几十年的研究结晶,是想证明无字天书是东方的有系统的描述宇宙的工具。它具有最高普世性的太极图,有万物一理的道之理论。这是万物生存的法则,也是各种断裂文明之间唯一可传递的模式。我们关心宇宙,主要是关心宇宙变化对地球的影响。因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虽然“万物生长靠太阳”,“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但我们毕竟害怕改变这一切。古人曰“天不变道亦不变”,但近来天已经变了。虽然物理上的变化很微小,但人类的感觉却异常强烈。地球将走向哪里?我们拭目以待,同时也希望人类能有所准备才好。

 

陈安临

2018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