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 收藏

登录

图书资讯 | 活动预告 | 最新上架 | 重点推荐 | 精彩书评 | 套书展示 | 在线阅读

格林斯潘心理育儿0~5岁

作者:[美]斯坦利•格林斯潘 Stanley Greenspan 南希•布鲁斯劳•刘易斯 Nancy Breslau Lewis著

译者:孙春晨

ISBN:9787508077871

出版时间:2014-01-01

开 本:16  页数:419页

定价:¥49

已有0人评价,查看评论

分享到:0

图书详情

教父母在婴幼儿成长各阶段了解孩子的特性,
读懂宝宝发出的信号,
关注宝宝的兴趣和敏感之处,
怎样的互动方式更加有效,
怎样利用黄金时间,
怎样发挥他们的特长弥补他们的缺陷,
怎样为他们设限,
怎样触摸宝宝,
怎样与宝宝进行肢体与语言的交流,
在地板时间里适合开展的游戏是什么,
……
为不知从何处入手育儿的懵懂父母们做出清晰、具体而系统的指导。

章节目录

引言:心智成长的决定因素 ... 001
第一阶段:平静、专注,并对世界充满好奇
(从出生到3个月) ... 001
第二阶段:建立亲密关系,感受温暖和愉快
(3~6个月) ... 039
第三阶段:有目的地互动,开始双向交流
(9个月左右) ... 077
第四阶段:在互动中模仿,萌发自我意识
(1岁~1岁6个月) ... 129
第五阶段:运用语言表达思想、感受和情绪
(2岁~2岁6个月) ... 205
第六阶段:形成联想,开始有逻辑的思考
(3~4岁) ... 263
地板时间:贯穿于六个阶段,培养智力与情感的全面发展345
结语:一分耕耘一分收获381
附录一:儿童能力发展测评图与问卷 389
附录二:六大发展阶段和大脑的发育 396
附录三:儿童居家环保十原则 398
作者简介 400

作者简介

斯坦利•格林斯潘医学博士(Stanley I. Greenspan, M.D.)
享誉国际的儿童发展专家。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精神病学、行为科学及小儿科临床教授,也是华盛顿精神分析协会的儿童心理分析指导专家,发展和学习障碍跨学科研究所主席,心理健康研究中心前主要负责人,国家心理健康协会婴幼儿临床发展项目主管。他还曾是美国“0~3”岁组织的创始人和前主席。
格林斯潘博士获得了很多美国国内和国际奖项,包括美国精神医学会颁发的儿童精神医学研究最高荣誉。他发表及参与撰写了上百篇学术论文,他的著作数量超过38本,并且被翻译成12种以上文字在全世界传播。
南希•布鲁斯劳•刘易斯(Nancy Breslau Lewis)
美国国家健康中心前医学作家,报纸专栏专题的特约撰稿人。她所编辑的书籍和文章主题非常广泛,涉及心理学、政治活动等等。同时,南希自己也是三个孩子的母亲。
全世界知名的婴幼儿发展方面的权威斯坦利•格林斯潘博士总结自己几十年的研究和临床经验,首次提出了对婴幼儿成长非常关键的六大发展经验。他呼吁父母给予孩子充分的亲密有爱的情绪互动体验,有意识的激发孩子最大的潜能,为孩子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并促进孩子智商、道德、社交、情感等全方面一同成长。
                        

 

编辑推荐

父母与孩子持续的亲密关系、积极的情感互动会成为推动孩子心智成长的决定因素。
对孩子的关爱、安抚以及亲密无间的沟通互动,比单独的智力开发更有效。
●为婴幼儿发展的六大阶段,提出明确的阶段育儿目标
●为父母规划详尽的育儿职责,使父母成为宝宝健康成长的最有力引导者
●阐述具体而有效的互动方式,育儿可以少走弯路,事半功倍
●提供幼儿阶段能力测评以供检验宝宝阶段性成长效果
●列举不同类别的经典育儿实例以供父母对照参考
●定制地板时间,以孩子为主导进行有针对性的互动,推动感官与思维全面发展。
●提倡进行假想游戏,鼓励情绪表达、开展对话和有逻辑的思考,培养宝宝的个人意志,并对宝宝失控的行为适当设限
 

书摘插图

              引 言  心智成长的决定因素
促进孩子智力和情感同时成长
    孩子是如何掌握关爱、思考、交流、创新,还有自控、同情种种能力的?许多儿童发展理论都只注重问题的某个方面,比如孩子的基因、认知能力,或父母的教育方式。而事实上,是父母与孩子持续的亲密关系,真正使这些方面有意义,并让孩子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在后面的章节中,我们会尽量向你说明,你所希望孩子拥有的这些美好的品质,并不是偶然形成的,也不是由直觉或基因遗传决定的,更不需要你花数小时看识字卡、教育类电视节目或电脑学习软件。相反,你将发现,只需要六种核心经验,就能同时促进孩子智力和情感的成长。而其中一些经验,甚至可能已经成为你们生活中轻松有趣的一部分了。
最大化地开发孩子的潜能,而又不破坏孩子的情绪和愉悦感
在家长们的期望清单上,排第一的当然是孩子能成为优秀学生,能克服学习上的挑战,并对世界充满好奇。我们也期望孩子待人接物热情亲切,投入各种丰富有益的人际关系中。此外,我们还想要孩子了解什么是正当的行为,学会分辨是非对错,面对陌生环境能做出明智的判断。他们最好还能独立面对问题,并表现出坚韧、灵活和创意。许多父母和教育家探索着“继续提升”的方法,希望最大化地开发孩子的潜能,而又不破坏孩子的情绪和愉悦感。
帮助孩子避免冷漠、过激或冲动行事
现在我们终于知道该如何与孩子互动才能达到这些远大的目标了。我们也知道如何将他们跑偏的可能性降到最低,不至于导致他们负面的行为和感受。我们可以帮助孩子避免冷漠、过激或冲动行事,并提供一些方法帮助他们控制自己。孩子的触感将变得更加敏锐细腻,能体会到生活中不同的色调,而不是非黑即白、“一根筋”地走极端。我们还能帮助孩子掌握解决问题的技巧,提高他们的判断力,这样就算他们跌倒了也不至于爬不起来。不然可能导致他们的冒险行为,或带来毒品、酒精、性方面的问题。而现在,他们反而学会把挑战转化为提高智力、品德和情绪健康的机会。
促进大脑神经连接发育
这些帮助建立健康心智的互动方式,还能促进大脑神经连接的发育。三、四岁以内的婴幼儿,大脑发育最快。在此阶段,他们大脑的脑容量可达成人的三分之二或四分之三水平。最近有研究显示,看顾者与婴幼儿活泼地互动,能确实地促进婴幼儿大脑的发育,弥补基因蓝图中的不足。举例来说,你亲切的笑容、声音和温柔的动作,不仅教会宝宝去看、去听、去爱;同时也刺激他大脑中掌管智力和社交的神经细胞产生连接。你轻柔的触碰,不单培养宝宝与你亲近,更能激发他的身体产生生长激素,促进他身体和大脑的生长。诺贝尔奖获得者托斯顿•威塞尔和大卫•休伯针对大脑发育初期的重要阶段做出了一些创新的研究。他们提出,婴儿在某些早期阶段,必须有机会运用视觉去看,这对婴儿认识和了解世界是非常必要的,并且可以减少他产生视觉学习障碍的概率。
    不过,不是所有的经历对塑造孩子的头脑与心智都有益处。人们在一项研究中发现,较大的孩子在学习具有情感意义的知识时,他们大脑的学习功能区会非常活跃。但若面对重复无聊的东西,或一时收到太多信息,他们大脑中同样的学习中心却没有被相应地激活。备感压力的经历会使大脑产生阻碍头脑和心智成长的通路。
可见,早期的经验就好像是一把双刃剑。所以我们必须了解,哪些经验可以建立我们期望孩子获得的能力。经过25 年多的调查研究,我们最终甄选出六种基本经验。在本书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些经验,以及它们给孩子的发展所带来的益处。

出生到3 个月  平静、专注,并对世界充满好奇

在宝宝出生的最初几个月里,当他对你所提供的画面、声音、味道和触摸产生兴趣并感到快乐时,你也要帮助他保持平静。保持平静的能力将帮助他组织自己的感官和动作反应,建立起深层的安全感。

3~6 个月 建立亲密关系,感受温暖和愉快

    在宝宝发育的第二阶段,就是3~6 个月间,他将发展出新的能力,
就是投入与你的亲密关系中。在你的陪伴下,他会经历到更多的温暖、
愉快和其他相关的感受。

9 个月左右 有目的地互动,开始双向交流

宝宝9 个月左右,进入学步期,他会有目的地与你比手画脚,这就是第三阶段的开始。在你的帮助下,他终于能把越来越多的表情、声音和动作联系起来了。你朝他做鬼脸,或逗逗他,比如用手遮住他喜欢的摇摇铃,都会启发他掌握婴儿阶段的逻辑和双向交流。这远比任何学习型玩具或图书更有效。

1 岁~1 岁6 个月 在互动中模仿,萌发自我意识

孩子1 岁~1 岁6 个月时,他将学习解决复杂的社交问题。孩子会拉着你的手让你帮他。在第四阶段,他正慢慢发觉世界运转的规律。他甚至可能咿咿呀呀说些儿语,夹带着几个正确的词儿,帮助你明白他的意图。当他拉着你的手,指向储物柜,想要自己的玩具,他正首次试图解决社交问题。看到你点头同意,他还会一直打手势,直到你把他举起来,让他拿到玩具为止。这时你的孩子不仅仅高兴和自豪,也渐渐走向小小科学家之路。孩子已经学会通过许多互相关联的步骤来解决问题。他也知道这个世界,包括他身处的环境、他自己的个性和你的个性,都由一定的模式构成。孩子在与你玩游戏以及肢体交流的过程中,快乐地学会了如何解决问题,这是任何五颜六色或者会发声发光的电动玩具无法比拟的。

2 岁~2 岁6 个月,运用语言表达思想、感受和情绪

第五种核心经验是关于孩子如何运用思想发挥创意。这种能力产生于好玩的假想游戏,而非纸牌游戏或没有人情味儿的拼图。你尽可以随着孩子的选择,一起扮演小狗小猫、国王皇后。

3~4 岁,形成联想,开始有逻辑的思考

    第六阶段,或者说第六种核心经验,是指在思想间创建逻辑关系,
或称为分析思考。可以通过比之前更复杂的假想游戏,比如针对吃饼干或上床睡觉讨价还价或是征求孩子的意见来培养这种能力。像“你为什么想出去?”这样的问题,比让孩子死记硬背字词或数字,更能有效地教会孩子联系思想和逻辑思考。我们与密西根大学的阿诺德•沙默渃夫教授合作的某项研究显示,拥有父母的关爱和充分情感互动的儿童,智力在正常以上到天才型的概率,比缺乏这些经验的孩子要多出20 倍。我们同时发现,就算孩子有某些严重的障碍,这些经验也能促进他们智力和情感的进一步发展。

    六大核心经验,以及由之带来的情感和智力的成长阶段,与婴幼儿大脑关键部位的发育是同时进行的。后面各章将一一讨论这种并行的发育过程,同时我们也在附录二的表格中做出了总结。孩子对六大核心经验的掌握,对他各方面的发育都很重要。所以我们在附录一中提供了儿童能力发展测评图及问卷,帮助你记录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里程碑,并可与正常的发展水平相对照。
儿童能力发展测评图有别于一般的图表,不像后者那样只是单独考察动作、语言或认知能力。从我们的这个测评图上可以看出,孩子如何综合运用各种智力与情感能力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和解决问题。它不仅体现出个别能力的发展情况,也揭示了孩子整合各项能力的水平。你可以借助问卷,在测评图上标出孩子达到某个里程碑的年龄,然后看看他的发展线是在预期线的上方还是下方。这个工具十分有用,能及时提醒父母、照顾孩子的人或教育专家,孩子在哪些方面发育得不错,而哪些方面需要额外的帮助。
    是先天重要还是后天重要
    尽管有充分的证据显示早期经验对儿童发育的重要性,但仍有人主张后期的经验也同样重要。只是他们没有把帮助孩子学会与人相处、理解外界信息和思考(就算以后经过多年治疗也无法弥补)的六大早期经验,与人毕生都在学习的态度、价值和学术知识区分开。也有人认为,基因遗传相对来说比经验更重要。许多针对同卵双胞胎的研究指出,行为是由基因决定的。但是,这些理论是有漏洞的。鉴于同卵双胞胎的体质和脾气性格非常相似,看顾者倾向于对他们做出相同的回应。同卵双胞胎即使由不同的家庭分开抚养,看顾者对他们的反应也差不多。而异卵双胞胎的情况就不太一样。可见,很可能不是相同的基因而是相似的互动方式,造成同卵双胞胎行为的相似性。当然,很多持基因决定论的研究,并没有考虑到这个因素。
    实际上,我们在临床工作中看到,婴幼儿生物遗传缺陷越多,环境对他发育的影响就越大。如果一个孩子的肌力较弱,对声音或触觉刺激有点儿迟钝,他就可能产生自闭倾向,或出现社交问题和智力障碍。因为看顾者发出的视觉声音信息、肢体动作都无法轻易抓住他的注意力,引导他与人互动。如果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我们便开始用活泼的方式吸引他,与他建立亲密关系,我们就能帮助他积极参与社交互动,促进他智力的成长。
    我们还发现,孩子的脾气性格与他的身体特征,比如对某种声音或触碰特别敏感,也有密切的关系。如果一个孩子对声音十分敏感,就算是小猫的叫声,在他听来也像是狮子吼一般。我们不难想象,相比那些对声音反应正常的孩子,这个孩子要胆小得多。但是,我们可以让他逐步接触各种各样的声音,并给予更多关心和保护。同时,我们可以鼓励他勇敢一些,比如伸手去拿高处的玩具,或与我们打打闹闹,而不要让他被动地等着别人帮他活动肢体。只要我们不断鼓励他要大胆坚强,在他渐渐能应付令人害怕的经历时,给予他额外的安全保证,孩子最终会变得外向而自信。与此同时,他又能保留原本敏感所带来的积极方面,比如富有同情心和关心他人。
    我们也把这些原则应用到在语言、动作、认知和社交方面有严重障碍的儿童身上,包括被诊断为自闭倾向的儿童。我们根据每个孩子神经系统对经验的接受、组织和反应方式,与他们进行有创意的学习互动。其成果让人振奋:就算是有严重障碍的儿童,取得的进步也远超我们的想象。许多孩子变得热情、有爱心、善于交流,智力也大有进步。
    当然,一种互动方式不可能适合所有类型的儿童。但我们的经验
是,只要配合每个孩子独特的身心情况,设计适合他的互动经验,就可以改善负面行为,巩固正面行为。
    就是说,虽然孩子独特的生物遗传(先天)可能把早期的亲子互动导向某一方向,但是通过调整育儿方式改变孩子的成长环境(后天)能够对孩子的发育带来深远的影响。毕竟,如果没有亲密互动的对
象——外界环境,基因本身是不会亲口说话或发挥影响力的。另外,关于基因如何在人体内工作的最新研究表明,基因的表现或影响,必须依赖它们与各种环境的互动,包括在细胞里、身体内以及社会和物质世界中;而且这些互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的行为。可见,先天和后天的因素就像是配合得天衣无缝的二重奏,影响着儿童发育的过程。
    我们常听到“基因决定一切”、“种不好”、“不打不成器”或者“先
天不足”之类的说法。从某些角度来看,似乎有那么点道理,但这些结论缺乏根据,运用到孩子身上只能使情况更糟。最近媒体上也热传同辈对孩子个性的影响比父母更大,这又是一个短视的想法。同辈关系确实有其重要意义,但也是建立在父母早期与孩子的互动经验之上。孩子从这些互动中学会与人相处、交流和思考的基本技巧。我们在从业经验中观察到,很多缺乏亲子互动的孩子,甚至交友都成问题,更别提处理复杂的同辈关系了。
    调动孩子心智情感、协同合作,才能发挥最大潜能
    近来关注多元智力、情绪智商或道德发展的书籍,对于父母如何根据子女的学习强项和学习方式来培养他们倒是有些指导意义。而现在,我们更是跳脱出单独强调大脑各种能力的老方法,帮助父母促进孩子在智力健康、道德健康以及社交方面一并成长。通过调动孩子“头脑团队”中所有成员的协同合作,我们将使孩子发挥出最大的潜能。只强调某方面特长的天才儿童的例子也屡见不鲜,他们在象棋、钢琴、数学方面的天赋可能一时非常突出,却很快停滞不前或陷入困境,因为他们在其他方面不会深入思考,或者情感上还不成熟。
    我们还了解到,孩子各方面的智力和社交天赋,包括创造力和抽象思考能力,不仅仅大都彼此相关,而且是建基于像搭积木这样普通的情感互动之上。经过一系列研究,我们对此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当我们观察一些自我意识强、反思能力优秀的儿童,发现他们大多拥有积极的自我评价、具有道德判断能力和推理分析能力,而且学习成绩好,与同辈的关系也不错。我们很想知道他们的这种特征是如何形成的,便与这些孩子以及具有相反特征的孩子聊了聊。最终得出的结论是:人们通常称之为智力、社交技能、道德意识的品质,都是从一个人婴幼儿时期的六种情绪互动中形成的。
我们随机抽选出一组8 岁儿童,问他们一些抽象问题,比如对公平的看法,他们的回答很有探讨价值。有些孩子会列举出一些行为“公平”的人,比如某个家长、老师或电视人物。但是,另一些孩子给出的回答明显经过更多的思考,比如说“哥哥先打我,我因为打还他而受罚,这就不公平。如果是我先动手,那么对我的处罚就是公平的。如果我不小心撞到他,就不应该受罚;如果我是故意的,那么受罚就是公平的”。
仔细观察这两种孩子,我们毫不意外地发现:只会列举的孩子在人际关系和学业上存在更多问题。回答更有创意、更抽象的孩子,在社交和智力上明显占优势。
    我们更进一步观察经过反思的答案,发现它们都含有两个要素。不管我们的测试题是关于公平还是其他抽象的概念,比如诚实、友谊、自由,结果都是如此。第一个要素是,孩子们的回答都是从个人的故事开始,描述亲身的情绪经验。第二个要素是,孩子们会把蕴含着抽象概念的经验放到某种框架和背景中加以分析。
    我们向青少年提出同样的问题,当然他们能列出更多的类型(比如五种不同的公平的例子),而且会使用更老于世故的分析框架。但是,尽管情况不同、年龄不同,回答也更复杂,两种要素依然鲜明:亲身的情绪经验,分析框架或背景。那些由于父母的育儿方式或语言等自身障碍而缺乏情绪经验的孩子,并不会叙述故事,他们多半倾向于做出具体列举式的回答。有趣的是,我们发现,要教这些孩子逻辑分析和抽象思考,最有效的方法还是提供更多的“亲身情绪经验”,让他们练习推理。
    我们还注意到,就算是有严重发展问题的儿童,包括自闭症儿童,如果看顾者增加与他的一对一互动,也能提高其创造力和反思能力。
    到了这里,我们更加清楚,这种情绪经验对产生抽象概念或思考非常有必要。如此简单的理念竟然一直被人们忽视,因为几百年来西方文明中固有的观念是:情感与智力是互相独立的。人们通常认为情感是身体的反应或激情,总是让人做出不理性的行为;而最近几年,人们更强调情感的社交功能,因为它让我们学会察言观色。而智力被认为是头脑中最敏锐的部分,让我们保持理性,并获悉周围的环境。
    情绪互动到底有多重要
    我们最新的观察显示,情绪互动在智力发挥功能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远比人们想的重要得多。这超越了霍华德•加德纳的重要理论,也超越了安东尼奥•达马斯奥关于大脑的研究结论。前者认为存在彼此独立的、多元的智力;而后者认为情绪对于人的判断力很重要,但与学习能力或整体的智力是分离的。就连认知心理学先锋让•皮亚杰也忽略了情绪与智力的重要联系。皮亚杰观察到,8 个月的婴儿知道了拉动系绳就能听到铃铛声,如果把系绳和铃铛分开,他就不会再拉绳子。皮亚杰由这种行为断定,婴儿已有因果概念,因为他是为了听到铃声才去拉动绳子。皮亚杰的观察是正确的,但他可能没想过,婴儿并不是在这时候才首次接触到因果关系。早在几个月前,当婴儿天使般的笑容拨动父母的心弦,得到父母回应的微笑,或其他喜悦的表情,他便了解到了因果关系的含义。然后,他便把这种因果关系运用到物质世界中,通过拉绳子、敲打物品等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我们发现在各个发展阶段,情绪互动就像是一个小宝宝的微笑会带来拥抱一样,让孩子认识到世界运行的规律,并最终学会思考,解决问题,克服学习难题。情绪就像我们头脑中的建筑师、指挥家和组织者,告诉我们如何思考和思考什么,什么时候该说什么、做什么。我们从情感经验中获得对事物的认知,然后用这些知识去认识世界。
    让我们举个例子,你就会更清楚此中的运作过程。试想一下,孩子怎样学会说“嗨”来跟人打招呼。孩子不会去记自己应该问候哪些
人,他只是把问候与心中温暖友好的感觉联系在一起。所以,当他看到别人笑脸相迎,就会对别人说“嗨”。如果孩子看到一个人,心中
有别样的感觉,比如让他害怕,他很可能就别过头去,或者躲到父母身后。
    可见,是孩子的感觉或感情使他决定是否要跟陌生人打招呼。我们应当鼓励孩子有这样的辨别能力,因为我们肯定不愿意他亲近坏人,而希望他能问候亲切的人,比如自己的奶奶。如果你的孩子不愿意问候奶奶,说明他对奶奶没有很亲的感觉。如果我们教奶奶如何唤起孙儿心中的爱意,她一定会得到孙儿甜蜜的回应。同样的,一个孩子若能对亲切的人问好,那他一定很快学会对老师或新伙伴问好。他心中一直记得曾经的温暖感受,帮助他从熟悉的环境到适应新的环境,并能区别对象,懂得在什么时候说什么话。
    不仅仅思考能力是从早期的情绪互动中而来,分辨是非的道德观念也是如此。体会他人心情、关心他人感受的能力,也只能从各种关爱的互动中产生。关于这点,我们将于后面的章节中详细表述。就算是纯学术的概念和知识,如数学和数量概念,也是在早期的情感经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比如“很多”这个词,对3 岁的孩子来说就是超过他想要的;“一点点”则意味着少于他的期望。以后,孩子才渐渐会用数字来表示这种对数量的理解。数学不行的孩子,如果能回顾幼年时关于数量的情感经验,也能有所进步。同样,孩子在等候妈妈或在另一个房间找到妈妈的经历中,能学会时空的概念。
    语言文字的意思也来源于情绪互动,这点从我们关于“公平”的例子中就可以看出。“公平”的含义,是从每一次公平或不公平的情感经验中得出来的。理解“苹果”这样的词,除了明显能看出苹果是红色的、圆的,还需要无数次情感互动,比如吃苹果、扔苹果、送给老师苹果。至于语法的使用,著名语言学家诺姆•乔姆斯基等人相信,大部分是源于天生,只需要一般的社交刺激就能掌握。而实际上,这也是以某种特定的早期情绪互动为基础的。比如,我们发现自闭症儿童不会使用正确的语法,只会重复名词,比如“门”“桌子”“牛奶”。但如果先帮助他们产生情感和意愿、让他们想要表达自己的意图,他们也能掌握正确的语法结构。当他们学会表达自己的需要或愿望时(比如当他们把我们拉到门口,要我们开门),他们就会准确地排列名词和动词(开门!)。
    我们发现在东欧一些孤儿院或美国贫困家庭中成长的孩子也带有类似特征,因为他们缺乏“表达意愿”的互动机会。即使是在普通环境中长大的婴儿,也需要为表达愿望而与看顾者互动(互相微笑,指来指去)的机会,才能使用正确的语法连接名词和动词。过去,大家都忽视了这种语法与情感经验之间的联系,因为日常的亲子互动很容易被当作是理所当然的,只有在成长环境更加极端的情况下,我们才发现这种互动并不会自然发生。
很不幸,后工业时代的社会分工让很多人以为,人的心智也应做同样的划分。当我们想让孩子学习,就向他们灌输知识;当我们想教孩子去爱,就简单地说句“我爱你”,或者拥抱一下就好了。正如我们去商店买衬衫,大多数人不会去想如何种植胡麻,然后采摘、纺线、织布,最后做成衣服;我们已经忘记如何培养孩子富有创造力和健康的心智,这不是到一站式商店,买来“充满知识”的经验的过程。就如你身上的亚麻衬衫,是出自植入土壤的亚麻种子;你给孩子提供的充满关爱的互动环境,正是孕育孩子个性的摇篮。

    孩子最需要的,就是对于亲密关爱的互动体验
    你越多地刺激孩子心智的整体发育,为他打下的基础越坚实,他以后才更有可能成为聪明、有逻辑、适应性强、有爱心的人。具备了持续互动的土壤,这些重要品质才能生根发芽。我们之前已经解释过,我们不会派给你大堆的户外活动或“开发智力”的练习,给你原本忙碌的生活更添乱。相反,我们希望激励你多与孩子相处,与孩子一起创造对他心智成长至关重要的六大经验。
    这些核心经验,也能从人类发展的历史中追根溯源。人类与灵长目动物或其他动物相比,在幼儿时期对父母的依赖时间更长。比如,我们的小孩学走路要比大部分动物慢。人类的大脑在这段较长的依赖期中飞速发育,达到极其复杂的水平。但是更多的机会也意味着更多的责任,父母必须花相当长的时间,在其他看顾者的协助下,妥当地抚养后代。
    因此,我们当在孩子独立前还依赖父母的时候,珍惜这个机会和义务,努力拓展孩子思想和情感的深度和广度。我们的孩子在白天,甚至有的在晚上也需要有固定的看顾者(相对于经常换人来说)给他关爱和互动。我们坚信,孩子醒着的时候,除去上学,如果能有一半时间与主要看顾者互动,对他们的成长最有利。可是,面对如今快节奏的社会,这样的要求甚至让人难以启齿。
    为什么很多父母无法给予孩子如此重要的互动?部分原因可能来自社会对进步的传统看法。我们总是偏重于本性中竞争或自信的一面,因为这些品质对于适应环境、振兴经济、自我生存非常重要。但是,这种对适者生存的片面强调,让我们忽略了人类文化沿袭中温存关爱的一面。而实际上,正是这方面的特性使人类创造出工具,获得如此成就。
    当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更多追求个人利益的时候,我们也不能无视孩子对于亲密关爱的互动体验的迫切需求。讽刺的是,我们能帮助孩子发展能力,或者说让他们拥有竞争优势的最好方法,正是与他们进行持续的情绪互动。这种亲子互动经验已经帮助我们培养出造福社会的栋梁之材,也将让我们的后代具备推理、反思、合作的素质,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如果我们的下一代消极、自我封闭、极端或充满敌意,缺乏反思能力和实验创新能力,可以想象我们将生活在怎样的世界里,也许会像诗人叶慈所描绘的那样:“一切四散,中心无法把持。”所以,培养出一个心智健康的子女,便是为社会的进步、文明、繁荣做贡献。我们今天的努力,将使未来的世界充满关爱同情、与人合作、创新突破、心智健康,自己也懂得培养下一代的新人类。

第一阶段 从出生到3个月
平静、专注,并对世界充满好奇

宝 宝 年 龄     从出生到3 个月
大脑的发育      宝宝一出生,神经连接即刻在大脑的某些部位产生,包括处理感官信息和帮助婴儿开始动作的部位,帮助婴儿对外界产生情绪反应的部位。
阶 段 目 标     保持平静,对外界的所有刺激感兴趣。
父 母 职 责     帮助宝宝看、听、活动,以及平静下来。
能 力 测 评     宝宝是否会东张西望,听到声音便转过头去,表示出对周围事物的兴趣?

    当胎儿还被安全地包裹在子宫里时,你最关心的是顺利生下一个健康的宝宝。如今,看着他躺在你的臂弯里,你还未好好享受初为人
母之乐,一大堆问题就涌上了心头。如何教导他成为一个懂事的好
孩子?有什么好办法来激发他的好奇心?如何培养他的洞察力?
    在宝宝成长的这个阶段,就是出生后的2~3 个月里,你所要做的是帮助他学习保持平静、专注,建立安全感,并对外界充满好奇。或许你的宝宝已经是一名熟练的小学员,随时接收着周围各种奇妙的画面、声音、味道、触摸和活动。有时这些感觉让他兴奋,你会发现他的眼睛睁得又大又亮,或看到他努力转动着小脑袋,想要看一看、听一听正在发生的事儿。而另一些时候,这些感觉让他沮丧,或者不知所措,结果他就哇哇大哭起来。这时,你与宝宝之间稳定的亲密关系,你熟悉的脸庞、安慰的声音、轻柔的安抚,都可以使他重获安全感,帮助他恢复平静。
    宝宝出生前的那9 个月,一直待在妈妈昏暗而温暖的子宫里,他的各种感觉是一点点形成的。宝宝渐渐熟悉妈妈心跳的韵律,动脉血液流动的声音,以及消化道里的咕噜咕噜声,这些声音都能给宝宝带来安慰。宝宝开始学会感知各种声音和它们各自的特点。平时,他漂浮在羊水中,周围黑漆漆的,什么也看不见。但如果有一束强光照向妈妈的肚皮,他马上就能感觉到。他的味觉也慢慢苏醒了。妈妈饮食中的酸甜苦辣,经过母体的稀释,进入胎盘,就好像给羊水加了调味料一样。宝宝吞咽羊水的时候,就能尝到这些味道。他也能察觉到一些动静。不过,包围他的羊水总是发挥着避震功能,除非遭遇最强的撞击。直到孕期的最后几周,随着身体渐渐长大,他的“小房间”越来越狭小,活动也受到更多的限制。
    当宝宝第一次呼吸,这位小人儿就准备好接收并处理各种不同的感官信息了。我们若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他已经开始运用他的感觉器官关注你,并同时学习保持平静而专注。
    在宝宝吃奶和小睡的间隔,就是他平静而专注的时候
你可以利用这段时间,花几分钟,充分享受与1~2 个月大的宝宝嬉戏玩闹。或者你会发现,他躺在小床上,对边上的玩具发生了兴趣。如果他正打量着整个房间,你可以轻轻地把他抱进臂弯里,注视他好奇的大眼睛。你也可以用手指逗弄他,点点他的小鼻子,说:“哎哟,我们宝宝的鼻子真好看!”他也许会睁大眼睛,表现出很有兴致的样子。那就再继续逗逗他,斜过脑袋蹭蹭他的小耳朵,说:“我们宝宝的耳朵好柔软哟!”他会把头转向你,就好像他要好好听听你的声音,看看你的脸。
    然后,你可以转向他的另一只耳朵,一边轻轻爱抚,一边喃喃细
语:“看,这儿还有一只漂亮的小耳朵!”宝宝会试图转动小脑袋,并
且发出高兴的尖叫声。当你伸直手臂将他举起来,注视他的眼睛,给他一个大大的笑容,你会发现他也张开小嘴,像是要模仿你的笑脸。看到宝宝可爱的样子,你不妨给他些鼓励:“哇,宝宝真厉害,会对妈妈笑了!”然后,你或许尝试着伸出舌头,因为你在哪里看到说这个月龄的婴儿会有样学样。你对他说:“我打赌你也会做这个!”接着再吐吐舌头。就像你期待的那样,宝宝也会动动小嘴,努力学你的样子。尝试了三四次后,他也许真能伸出小舌尖了。你一定会惊讶,宝宝这么小就这么厉害!
    你俩玩了几分钟后,面对面的互动可能让宝宝有点疲劳,他开始被附近电扇的嗡嗡声或头顶的灯光所吸引。你不妨把他抱进怀里,有节奏地、轻轻地来回摆动。他可能会有点犯困,张嘴打上几个哈欠。休息了几分钟,他看看你,眼神中跃跃欲试,好像在对你说:“我准备好了,我们再聊聊吧!”于是,你们又回到活泼的互动节奏中。你可以继续用丰富的面部表情和生动的语气和他说话。
    宝宝喜欢什么样的节奏
    你跟宝宝玩的时候,也许会注意到,他有时需要一段长时间的休
息。通常是他想要躺下小睡片刻,或者你们已经热烈互动了好一会儿,
你自己也觉得有点累了。有些宝宝特别容易被有节奏的摇动安抚,大概是每分钟12~15 次的频率,接近你自己休息时的心律。你的宝宝会发出哭声或扭动身体来告诉你,他是喜欢慢节奏还是快节奏。不一会儿,你会感到宝宝窝进了你的臂弯里,因为此时他的肌肉已经完全放松了。你意识到他的小脚仍抵着你的大腿,好像在暗示还要再摇一摇。当你继续摇动并对他说话,他闪烁的眼神会告诉你,他的兴致又来了。你如果把头转来转去,他甚至会追踪你的眼睛。这时你就知道,他又准备好开始下一轮互动喽。
    换尿布时的互动
    同一天的晚些时候,当你在做换尿布之类简单的事情时,你可以仔细观察宝宝的表情、声音、触碰和动作。他听到你逗他的声音,会很有力地蹬腿,还会把头偏过来,想要看清你的笑脸。有时你会发现他眼中闪过一丝光芒,那是他在告诉你,他不仅会用动作也会用眼神来表达愉快的心情。当你给他擦屁屁时,因他敏感的肌肤不太喜欢凉丝丝的感觉,他也许会做怪脸,甚至哭起来。他正是用这种方式来表达,他也会与你分享一些不愉快的感受。事实上,他哭的时候会直视你的双眼,似乎在说:“你不是我的朋友吗,怎么能这么对我呢?”你轻轻吻干他的泪花,再微笑着逗弄逗弄他,跟他玩闹,吹吹他的肚脐眼,直到他的眼里又充满笑意。你甚至可以与他玩挠痒痒的游戏,挠挠他的脚底心,看着他扭来扭去的样子。他的肢体语言清楚地传达给你一个讯息:“妈妈,我还要。再来,再来!”
    宝宝非常享受和爸爸妈妈同时互动
    如果你的另一半也加入你俩的游戏中,你会对宝宝能力的成长有更多发现。他能通过自己的眼睛、耳朵、鼻子、皮肤和肌肉收集各种信息。如果你站在门口,宝宝会热切地迎向你,想要你抱抱他。这时,你的另一半最好躲在你身后,一会儿左一会儿右地探出脑袋来对宝宝做鬼脸,发怪声音。你的宝宝会非常享受与爸爸妈妈同时互动。一边感受着妈妈温暖而有安全感的怀抱,一边与爸爸玩新的视觉和听觉游戏。
    宝宝所有这些惹人喜爱的行为都意味着,他已经开始运用自己的视觉、听觉、触觉、感觉和运动能力了。当他认真观察世界时,情绪上的反应便自然流露出来。在他平静的时候,他最容易跟你互动。他对你的声音表现出十分的关注,转来转去搜寻声音的来源。他可能还不会把你脸上的细节特征拼成一整幅图画,但却能清楚辨认出你的眼睛和你脸上的笑容,并试图把脸转向你的方向。他甚至能观察到某个动作,你如果伸出舌头,他也会照着做。这种有意识的反应可不是轻易能做到的。因为你的宝宝不仅是通过眼睛和耳朵接收信息,他进而运用自己的肌肉、用行动的方式模仿你的动作。不过你要记得,他目前还不会模仿复杂的动作。每一次宝宝眼睛里闪现的愉快神情,每一次小嘴的蠕动或每一次皱眉,都是他学到的新本领,也是情绪上对外界产生的反应。
    找到宝宝独有的互动方式
    许多宝宝似乎天生拥有较强的感觉和运动能力。而其他一般的宝宝要经过一番努力才能协调他们的各种感觉。听到某种声音,感受到某些触摸,或者暴露在一定的光照条件下,他们就会变得易怒、爱哭。因为他们的感觉很快就超负荷了。他们与外界互动时显得特别胆小,他们的父母因此需要花更多的精力安抚他们,好让他们集中注意力。比如说,一个对声音有些敏感的宝宝,他能感知到妈妈的声音,但却会被妈妈尖锐的嗓音所干扰。如果妈妈能刻意降低音调,轻声细语,也许她的宝宝会更容易接受安抚。
    运用肌肉做连续的动作,对一些宝宝来说会有点困难。他们的父母可能错误地以为,宝宝有点内向,或者冷淡。当父母把他抱起来,因为不会自动放松肌肉,他就不会去贴合父母手臂的形状。做连续动作有困难的宝宝,当妈妈的动作太快时,他们不会转动头部去看妈妈的面部表情。因此他就算知道妈妈来了也无法表现出来。一些宝宝毫不费力就学会吮吸自己的大拇指,而另一些宝宝想把指头伸进嘴里寻找安慰,却不断戳到自己的眼睛鼻子。
    我们完全可以想象,不同的宝宝从周围获得信息和运用他们肌肉的方式也会不同。这表明,没有一种普适的方法,可以帮助你的宝宝平静下来,关注世界。不过,只要留意你的宝宝,你将发现他有自己独特的生理构成和互动方式。所以,你只有找到适合他的方法,才能更好地帮助他认识世界,同时增加愉悦感,减少挫折感。甚至一些表面上看来固有的生理特征,比如宝宝遇到强光、高音、突然的动作会被吓一跳,也能因看顾者所使用的方法而改变。
    如果由于你自身的生理因素,无法满足宝宝的需求,当然也可以请其他人一起帮忙。比如说,你有一个极度敏感的宝宝,而你自己是个性急好动之人,那么就由好脾气的爸爸或慈爱的祖父母来给宝宝更多安抚,让他平静下来。在孩子以后的发展阶段中,当他已经变成一个自信、好奇的学龄前儿童,你充满活力的个性也许正能适合他那时的需求。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难免有些磕磕碰碰,你要不断教他克服新的挑战。有些挑战是他自己的生理因素造成的,也有些是生活带给他的惊喜。在你的帮助下,他将经历各种丰富的感觉和人类的情感。
而目前,我们最主要的目标是弄清楚如何让你的宝宝置身于最基本
的安全感中,鼓励他去处理周围的图像和声音。接下来的几页内容提供了一些方法,教你如何融入与宝宝的新关系中,以及如何营造一种安静平和、充满爱的氛围,有助于提高宝宝看、听、感觉外界的能力。

  • 用户评论
  • 豆瓣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评论)

我要评论

验证码:
提交 最多输入100字

关闭

资料下载
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