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 收藏

登录

图书资讯 | 活动预告 | 最新上架 | 重点推荐 | 精彩书评 | 套书展示 | 在线阅读

英雄大爱 ——邓稼先与许鹿希的旷世爱情

作者:胡银芳

ISBN:9787508054209

出版时间:2010-01-01

开 本:16开  页数:258页

定价:¥29

已有0人评价,查看评论

分享到:0

图书详情

  “两弹”元勋邓稼先夫人许鹿希50年后首度披露隐姓埋名,最高机密背后的寂寞人生跨越一生的爱情信仰   震撼心灵的真爱点滴
   1958年,邓稼先接受国家最高机密任务——秘密研制原子弹。随后他人间蒸发,隐姓埋名,进入与世隔绝的西北戈壁。28年间,他带领团队,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研制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第一颗中子弹。
  整整28年,邓稼先生死未卜不知去向,他的夫人许鹿希信守离别时相互托付的诺言,无怨无悔痴情等待。28年后的1986年,夫妻再度重逢,邓稼先却因为核辐射身患重病,一年后在妻子怀中离开人世。
  至今,许鹿希依然以对丈夫绵延无尽的柔情,演绎着一段人间少有的高浓度的至爱。这份爱情中折射出的生命之绚烂、信仰之圣洁、品格之纯净让人不禁热泪奔腾。

章节目录

代序 邓稼先
序 接触、了解.信任.赞赏,四大步
第一章 1986,邓稼先陨落北京
第二章 我跟他可能是前世的姻缘
第三章 老邓一家亲
第四章 进入寂寞人生
第五章 马兰基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这里引爆
第六章 忍耐,忍耐,忍耐
第七章 家有儿女初长成
第八章 选择爱人时,什么最重要?
第九章 忠和孝不能两全
第十章 原子弹要有,氢弹也要快
第十一章 终身难忘两件事
第十二章 我的父亲母亲
第十三章 “两弹”解密(上)——为什么选择了邓稼先
第十四章 “两弹”解密(下)——书的封皮都不让看
第十五章 天上人间情未了
第十六章 邓稼先和杨振宁
第十七章 最后的时光
第十八章 解读照片中的故事
第十九章 永远的思念
后记 走不出的感情
参考书刊目录

作者简介

  胡银芳 主任记者,现供职于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曾发表《徐霞客》《上官婉儿》等文史作品若干篇。

  合作编辑出版《饮食文化漫谈》小说《壁画迷雾》。 

编辑推荐

  “两弹元勋”邓稼先和夫人许鹿希的故事是一个世界级的故事。这里面有奇迹——邓稼先带领团队完成了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研制出第一颗原子弹;这里有旷世的爱情——生离死别50年,此情不渝;这里有凝结中国文化至高精神内涵的人性品格——热爱生命、诚实、坦白、谦逊、宽厚、风险;这里有自心性深处的智慧和创新精神;也有人世间难以排解的缺憾和创伤。走进他们的故事,就是走进一次精神和情感的探索之旅。

书摘插图

序言
     在2007年9月7日,我与胡银芳同志首次相识。那天,她来到我家,录制一段听后感。北京新闻台828千赫的《纪实广播小说》栏目,我很喜爱,特别是在2007年播放《596秘史》时。我知道“596”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代号,因此十分关心,每天都听两遍,而且受感动。
     所以答应电台来我家中录音,谈谈听后的感想。这天,看见胡银芳他们那种认真、求实的工作态度,颇有好感,就赠送她一本我著的《邓稼先图片传略》,作为纪念。
     有了初次接触的良好基础,在一年多后,胡银芳打电话给我,说她想做一个关于邓稼先和我的节目,我就爽快地答应了。从2008年11月28日起,到2009年5月,前后6个月的时间,她带着提纲、笔记本、录音机和话筒多次来我家中采访、录音、做笔记。
     一开始,我有些担心她是否能够了解一个耄耋老人的心怀。毕竟我已经81岁了,而她刚刚才是人到中年。我们之间会有代沟吗?我问她,我是既见过洋鬼子又见过外宾的人,而你只见过外宾,你能懂得我们这一代人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吗?她如实地谈了父辈的抗美援朝经历和自己在成长及工作中的历练。我俩通过长时间的交谈、沟通,逐渐感觉到她能够了解我的心意。
     来采访之前,她做了充分的准备。阅读了网上和其他很多资料,归纳出条目,然后逐条向我提问,以求获得真实的内容。好像做科学研究一样,每件事都要达到恰如其分,不故意抬高,也不人为地压低。后来,她告诉我说,已经整理出来了十多万字。一系列的采访不但可以有录音报道,还可以出一本书。为了更好地帮助她,我把《邓稼先传》和《邓稼先文集》两本书也送给她作参考。

后记
     写完《英雄大爱——邓稼先与许鹿希的旷世爱情》,已经是暮春时节。我以为,将这个真实的故事告诉大家后,我的内心会释然。但是,书中主人公一生一世的纯洁感情似乎依然缠绕着我,让我难以摆脱,无法走出。
  从接触许鹿希老人到写完这一作品,有两年的时间。在这两年里,曾有很长一段时间我在思考:许鹿希为什么一生都深爱着邓稼先、支持邓稼先。
     半个世纪过去了,在岁月的流逝中,在无数的男女追问爱情在哪里时,他们的爱情故事给渴望并追求爱情的人以希望和信心,它告诉人们,真正的爱情可以永恒,同时也让我们思考了很多在情感上忽略的问题。
  最早知道他们的故事,是在军旅作家梁东元的纪实作品《596秘史》中读到的。从收集资料到和许鹿希见面,到多次采访她老人家,那永存人间的大爱,那不离不弃的忠诚,对爱人永远的奉献,你只需走近他们,就会感受到,并感动着。





 

 相见竟成永别

  1986年6月24日(农历五月十八),星期二,一个本来十分平常的日子。
     上午,灿烂的阳光让刚刚进入初夏的人们感到了一丝难耐的热度。人们发现,坐落在北京街头的许多报刊亭,往日被小报占据的抢眼位置,这一天却摆上了《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并很快被人们买走了。也就是这一天的《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在头版头条刊登了“两弹元勋--邓稼先”的长篇报道。报道介绍了两弹元勋邓稼先为了研制我国原子弹、氢弹等核武器,与爱人许鹿希分别28年,隐姓埋名,艰苦创业,谱写“精忠报国”新曲的感人事迹。
     这一天的报道,把科学家邓稼先推到了公众的面前。
     邓稼先和他夫人许鹿希的许多亲友手拿报纸,激动万分。在北大医学部,不少年轻人一边挥舞着报纸一边跑过来说:“许老师,许教授,您看看邓稼先上报了。”可是等他们跑到许鹿希面前的时候,却看见许鹿希在掉眼泪,年轻人奇怪地愣在那里,被眼前教授伤心落泪的情景弄懵了。年纪比较大一些的亲戚朋友,这时也从各个地方打来电话询问,几乎都是那句话:“一个人20多年来一点都不知道他干什么,现在报纸上突然一下把他造原子弹和氢弹的事情全部宣布出来,太突然了。”还有人问:“邓稼先这人还在世不在世?”面对亲友的提问,许鹿希的内心充满了哀伤。她含着眼泪默默地翻看着日历。明天,6月25日是她的爱人邓稼先62岁的生日??
     而此时,在解放军301医院南楼5层的16病床上,虚弱的邓稼先正躺着接受输血。他的生命已经进入最后阶段。接近中午时分,外出为邓稼先购买用品的许鹿希,急匆匆地赶回了医院。由于天气比较热,加上她走得又急,额头上已经沁出了汗水。快到病房时,她放慢了脚步,抬手贴了贴满是汗水的额头,轻轻地走进邓稼先的病房。
     邓稼先还在昏睡中。自从邓稼先住院,特别是进入病危期以后,许鹿希每天都到医院照顾丈夫邓稼先,有时连续几昼夜不睡觉地陪伴。她要在邓稼先最后的日子里,陪他走完生命的旅程。20多年来,聚少离多。几乎没有机会这样近距离地照顾他。现在的相聚,虽然令人心酸,但也弥足珍贵。
     一位值班护士手里拿着《解放军报》和《人民日报》走了进来。这时,昏睡中的邓稼先醒了,他看着面带倦容的妻子刚要说什么,许鹿希摆手示意,让他不要说话。近些日子,晚期直肠癌带来的疼痛越来越频繁,把一个高大、健壮、智慧、幽默的邓稼先折磨得瘦骨嶙峋。邓稼先的目光又转移到护士手里的报纸上,许鹿希注意到了这一细节,她轻轻地握了握丈夫的手,迟疑了一下,转身从护士手里接过报纸,慢慢地、轻声地给他念了起来:
     许多前辈科学家都还记得,本世纪40年代有一段时间,国际上一批杰出的核物理学家忽然“失踪”了。直到美国爆炸成功第一颗原子弹,这批科学家才又在公开场合露面。中国也有这样类似“失踪”的科学家。邓稼先就是其中的一位。他所从事的工作,在一段时期属于国家的高级机密。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一声巨响,浩瀚的戈壁滩上冉冉升起了烈焰翻滚的蘑菇状烟云。这震撼世界的惊雷向人们宣告:中国人任人欺凌的时代结束了!
     在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之后,邓稼先激动的心情还没有平静下来,一件难度更大的工作又落在了他和其他科技人员的肩上--研制氢弹。
     在艰苦困难的条件下,中国人要想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掌握这些技术,除了党和国家给予必要的支持外,邓稼先等人作为直接参加研制工作的科学家,付出了一般人难以想象的巨大代价。
     许鹿希念着,渐渐地,她的声音哽咽了,在她抬起头的那一瞬间,她看到,病床上邓稼先的泪水也慢慢地溢出了眼角。许鹿希放下报纸,轻轻地用手替邓稼先擦去泪水,此时两个人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也许是他们握手时太用力了,邓稼先又感到浑身疼痛,慢慢地,身体在床上扭曲成一团。许鹿希知道,晚期癌症疼痛的频繁复发,像个恶魔一样又开始折磨自己的丈夫了。
     这位医学教授,看着丈夫如此痛苦,自己却没有任何办法,她痛苦地把自己的脸贴在邓稼先的脸上,她真想大声地痛哭,但是,她知道,此刻她应该给予邓稼先的是抚慰。她强忍着没有让泪水流出,紧紧地抱住邓稼先,不停地为他擦着虚汗,安慰着。不知过了多久,邓稼先的疼痛好像减轻了,扭曲的身体又恢复了舒展。
     许鹿希望着躺在自己怀里的邓稼先,她怎么也不愿相信,这个曾经让东方产生巨响的丈夫会这样倒下!
     一个多月后,也就是1986年7月29日,着名科学家、两弹元勋邓稼先因癌症晚期全身大出血逝世。许鹿希紧紧地抓住丈夫邓稼先的手,悲痛地说:“你的血流尽了!”在她绝望的哭泣中,丈夫邓稼先的手慢慢地冰凉了。她不相信地问:“20多年的等候,就是这样吗?”
     其实,许鹿希和邓稼先最后诀别的场面是我们无法用语言描述的,那种刻骨铭心的悲痛也是外人无法想象的。
     那一年邓稼先62岁。
     说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人们就会想起邓稼先,想起他为了国防建设,28年在戈壁沙漠中隐姓埋名的奉献。但是,许鹿希与邓稼先28年聚少离多,长时间分居,28年之后,他们夫妻团聚仅一年,邓稼先就去世的凄美故事,许多人却不知道。邓稼先的夫人许鹿希为了守住一种精神,至今都还过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简朴生活。他们的故事让我们看到,“这个社会还有那么一批人,他们的灵魂始终像天使一般纯洁,他们来到这个世界只是为了奉献,只是为了让别人活得更好??”
  房间的摆设仍然定格在邓稼先去世前的状态
     2007年9月7日的下午,我和第9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医科大学博士生导师、两弹元勋邓稼先的夫人许鹿希见面了。在和她见面之前,我曾多次地想象过这位不寻常的女性应该是什么样。
     在一座上个世纪60年代的老式楼房里,许鹿希接受了我的第一次采访。
     许鹿希米的个儿,一身浅色的秋装,一句和蔼的问候,让我感受到这位80岁高龄的老人素雅温婉的气韵。从她的言谈话语中,我很快就能发现,她独特的生活经历,形成了她独特的气质,而这独特的气质中一定隐藏着许多精彩的故事。她让我坐在客厅的沙发上,她自己却坐在简易的折叠椅上。谈话间,她不时地向我投来温和的目光。9月初的天气已经不再炎热,听许鹿希谈她的爱人着名科学家邓稼先如何接受制造原子弹任务以及他们最后诀别的情景,至今让我挥之不去。

 

  • 用户评论
  • 豆瓣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评论)

我要评论

您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发布评论! 登录

关闭

资料下载
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