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 收藏

登录

图书资讯 | 活动预告 | 最新上架 | 重点推荐 | 精彩书评 | 套书展示 | 在线阅读

论诗术中篇义疏

作者:[阿拉伯]阿威罗伊 著

译者:巴特沃斯英 刘舒汉

ISBN:9787508052663

出版时间:2009-08-01

开 本:大32开(148*210)  页数:183页

定价:¥23

已有0人评价,查看评论

分享到:0

图书详情

  阿威罗伊为亚里士多德的《论诗》作注,有明确的道德目标。为使自己的同胞理解,他将重点放在他们所熟悉的事物上。因此他用"颂诗"代替"悲剧",用"讽刺诗"代替"喜剧"。阿威罗伊不一定同意亚里士多德的所有论点。他额外的解释、暗示、以及他引用的阿拉伯诗,传达的东西超过了诗艺所论内容。《论诗》为他提供了普遍原则,他根据这个原则对阿拉伯诗进行独立的考察。虽然他的解释中不无矛盾之处,他强调诗性摹仿的目的是劝善诫恶,如巴特沃斯所指出,"阿威罗伊对诗歌功能的理解比亚里士多德狭窄得多,而比较接近苏格拉底在《王制》中所提出的"。
  《论诗术中篇义疏》:“盛世必修典”——或者说,太平盛世得乘机抓紧时日修典。对于现代之后的中国学术来说,修典的历史使命当不仅是续修中国古代典籍,同时得编修西方古典经籍。
“亚里士多德注疏集”旨在成全注疏体汉译亚里士多德著作集,亦选译义疏性专著或文集。
  

章节目录

中译本前言
英译本前言
英译本导言
论证顺序
第一章 介绍诗艺
第二章 摹仿和比喻的种类
第三章 诗的类型的演化
第四章 颂诗艺术及其成分
第五章 如何完善诗的成分
第六章 颂诗艺术中与量相关的成分及其包含的话题
第七章 表达的要素,名词的使用,以及对诗人的指责
参考书目
阿-英词汇表
英-阿词汇表
索引
附 录
评巴特沃斯的《(论诗术)中篇义疏》译本
阿威罗伊的《论诗术》中篇义疏在中世纪批评史上的地位
阿威罗伊论诗

作者简介

     阿威罗伊为亚里士多德的《论诗》作注,有明确的道德目标。为使自己的同胞理解,他将重点放在他们所熟悉的事物上。因此他用"颂诗"代替"悲剧",用"讽刺诗"代替"喜剧"。阿威罗伊不一定同意亚里士多德的所有论点。他额外的解释、暗示、以及他引用的阿拉伯诗,传达的东西超过了诗艺所论内容。《论诗》为他提供了普遍原则,他根据这个原则对阿拉伯诗进行独立的考察。虽然他的解释中不无矛盾之处,他强调诗性摹仿的目的是劝善诫恶,如巴特沃斯所指出,"阿威罗伊对诗歌功能的理解比亚里士多德狭窄得多,而比较接近苏格拉底在《王制》中所提出的"。

     《论诗术中篇义疏》:“盛世必修典”——或者说,太平盛世得乘机抓紧时日修典。对于现代之后的中国学术来说,修典的历史使命当不仅是续修中国古代典籍,同时得编修西方古典经籍。
“亚里士多德注疏集”旨在成全注疏体汉译亚里士多德著作集,亦选译义疏性专著或文集。

  在马其顿宫廷长大的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年,其父曾任亚历山大大帝祖父的御医)17岁赴雅典留学(公元前367年),师从柏拉图凡二十年,直到先师去逝;公元前343年,亚里士多德回马其顿任亚历山大傅保。亚历山大登基后,亚里士多德重返雅典开办吕凯昂学园(公元前335年),讲授诸学,流传下来的讲稿奠定了西方学问的基本形态,史称西方学问的第一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的好些哲学术语,如今也已成为我国学述的常用词。
  在我国的西学研究中,古希腊学术研究一向寂寞,唯亚里士多德例外,从未遭受冷落:吴寿彭先生自知天命之年发奋翻译亚里士多德,历时三十年,垂译后学,其懼滋甚;苗立田先生主持翻译亚里士多德全集,嘉惠学林,模范昭明。
  “知典型之在望,亦可以感发而兴起。”观当今西方学界亚里士多德研究进展,始知我国研究之差距不可谓不大。我辈后学理当追前辈德范,自励身心,再图精进。“亚里士多德注疏集”旨在从两方面推进我国的亚里士多德研究:从笺释人手完善亚里士多德汉译全集,采西人各家经诂纬织亚里士多德诠解——汉语学术欲究西学根柢,非如此不可。

    阿威罗伊被认为是最著名的亚里士多德注家。他为亚里士多德的几乎所有作品作过注,只有《政治学》除外,因为中世纪穆斯林哲学家没见过这部著作。为填补这一空白,阿威罗伊为柏拉图的《王制》作注。他为《论诗术》所作的这篇义疏,其英译本“不仅是译自阿拉伯原文的第一个英译本;它也是除中世纪希伯来文或者拉丁文之外、所有语言中第一个译自阿拉伯原文的译本”。        ——纳贾尔  

    阿威罗伊似乎不满足于阿拉伯文化中众所周知的诗的原则,这促使他作一篇中篇义疏来解释亚氏这篇著作。在注疏过程中,他表现出一种引导阿拉伯诗本身转向的愿望,希望它抛弃琐碎、不负责、甚至纵欲、放荡的关注点,转而服务于道德目的。正是因为人们能从诗人富于想象力的表达中获得愉悦,能从朗诵押韵的整齐诗行中享受快乐,诗可以成为一种强有力的说服工具;诵读诗句最初是因其悦人的形象或者动听的声音,现在除这个功用外,还可以用它来形成意见和思维模式。        ——巴特沃斯

部分书摘:

第二章 摹仿和比喻的种类
     8.他说:因为象征者和比喻者意在鼓励一些意志行为而劝阻另外一些,所以他们摹仿的东西必然非善即恶。也就是说,每一种行动和道德习惯都归为这两类——善和恶。如果人要摹仿的每一种意志行为非善即恶,那么善必然只为善和善者所摹仿,恶必然只为恶和恶者所摹仿。如果每一种比喻和描述①都只关乎高贵与低贱,那么显然每一种比喻和描述都意在赞扬②或指责③。此外,摹仿善的人——我指那些天性倾向于摹仿善的人——必然更具德性,而摹仿恶的人自然比摹仿善的人欠缺、更近于恶。赞颂和讽刺——即颂善讽恶——起自这两类人。因此有些诗人擅赞颂但不擅讽刺,而另外一些人则相反——擅讽刺而不擅赞颂。[67]因此,这两类④——我指赞颂和指责——必然存在于每一种比喻和描述中。的确,这两类只存在于比喻和言语的摹仿中,不存在于节奏或者曲调的摹仿中。言语的比喻还有第三种类型,它的目的不在赞颂和指责,而只在于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共同点,只求相像。这种比喻如可塑之材,能够任意转化成两极——我是指,稍作增添它就可能转化成赞颂抑或指责。(1448a1-11)。

  • 用户评论
  • 豆瓣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评论)

我要评论

您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发布评论! 登录

关闭

资料下载
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