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 收藏

登录

图书资讯 | 活动预告 | 最新上架 | 重点推荐 | 精彩书评 | 套书展示 | 在线阅读

帝经三书通鉴

作者:李世民等 著 王成君 编

ISBN:9787508059211

出版时间:2010-09-01

开 本:32开  页数:378页

定价:¥22

已有0人评价,查看评论

分享到:0

同类图书购买排行

图书详情

《帝经三书通鉴》以古代中国的思想教化系统而言,从《论语》、《孝经》,到《颜氏家训》、《朱子治家格言》,到《女儿经》、《弟子规》,在各个历史时期,呈现出姿彩不同却神韵贯通的成熟而稳固的文化形态,其坚韧、顽强,水滴石穿般的谆谆教导,如同无所不在的空气,弥散在整个传统文化之中。历经沧桑的成人对后代儿孙寄予了殷殷切切的关注,已经成为了文化的自觉,这种如血脉般世代沿袭的教化意识,可谓功德无量。平民百姓尚且如此重视教化后人,那么,在处于封建社会金字塔顶端的皇宫里面,对皇权继承者的教化,无疑具有重中之重的意义。
  古代育人之思之切,无论是东宫太子还是民问布衣,无一例外地受到前人的深切眷顾。在那个输出输入渠道较为单一的时代,耳提面命、言传身教与拜圣贤师、读圣贤书具有同样的教化效力。当今资讯手段确是发达,但并不能成为否决传统教化手段的理由。放眼已经喧噪得几近沸腾了的生活,耳闻目睹,诱惑丛生,人们各的各的活法,但若静下心来细细品咂先贤遗训,或许深叹恍如隔世,抑或忽觉寒风从窗隙入,脊背生凉。
  如果说,不论中国、文化何等博大精深,它是依凭一代..

章节目录

 


帝范

卷一
君体第一
建亲第二
求贤第三
卷二
审官第四
纳谏第五
去谗第六
卷三
诫盈第七
崇俭第八
赏罚第九
卷四
务农第十
阅武第十一
崇文第十二

上篇 圣哲芳规
任贤图治——尧帝无而治
谏鼓谤木——尧帝虚心纳谏
孝德升闻——舜以孝感天
揭器求言——大禹广开言路
下车泣罪——大禹以德化人
戒酒防微——大禹见微知著
解网施仁——成汤仁慈爱民
桑林祷雨——成汤善心动天
德灭祥桑——大戊日日修德.
梦赍良弼——商高宗精诚寻大贤
泽及枯骨——周文王为仁至极
丹书受戒——周文王恭书座右铭
感谏勤政——周宣王得道者多助
入关约法——刘邦入秦以宽仁为贵
任用三杰——汉高祖用人恰如其分
过鲁祀圣——汉高祖礼敬先贤
却千里马——汉文帝拒绝奢华
止辇受言——汉文帝从善如流
纳谏赐金——汉文帝奖励直言
不用利口——汉文帝重实轻虚
露台惜费——汉文帝勤俭律己
遣幸谢相——汉文帝不以私害公
屈尊劳将——汉文帝激赏严治
蒲轮征贤——汉武帝重为轻言
明辨诈书——汉昭帝用人不疑
褒奖守令——汉宣帝重用贤良
诏儒讲经——汉宣帝重视教化
葺槛旌直——汉成帝旌表直臣
宾礼故人——汉光武帝礼贤下士
拒关赐布——汉光武帝赏罚分明
夜分讲经——汉光武帝以学为乐
赏强项令——汉光武帝知错就改
临雍拜老——汉明帝以身作则
爱惜郎官——汉明帝审慎授权
君臣鱼水——刘备屈尊朝圣
梦裘示俭——晋武帝坚辞奇巧
留衲戒奢——宋高祖以俭儆世
弘文开馆——唐太宗广纳雅言
上书粘壁——唐太宗勤奋至诚
纳箴赐帛——唐太宗大嘉诚恳
纵鹊毁巢——唐太宗不信邪
敬贤怀鹞——唐太宗轻重分明
览图禁杖——唐太宗仁道待囚
主明臣直——长孙皇后拨云见日
纵囚归狱——唐太宗大赦天下
望陵毁观——唐太宗知错便改即王者气度
撤殿营居——唐太宗巧施恩惠
面斥佞臣——唐太宗深戒小人
剪须和药——唐太宗视臣如手足
遇物教储——唐太宗言传身教
遣归方士——唐高宗不信方士
焚锦销金——唐玄宗绝弃沉溺
委任贤相——唐玄宗知人善任
兄弟友爱——唐玄宗善待兄弟
召试县令——唐玄宗亲孝属官
听谏散鸟——唐玄宗闻过则喜
啖饼惜福——唐玄宗珍惜粮食
烧梨联句——唐肃宗礼善贤才
不受贡献——唐宪宗节制欲望
遣使赈恤——唐宪宗薄己厚民
延英忘倦——唐宪宗乐于议政
淮蔡成功——唐宪宗头脑清醒
论字知谏——唐穆宗由字悟心
屏书政要——唐宣宗明辨贤佞
焚香读疏——唐宣宗用人先敬人
敬受母教——宋太祖敬畏庶民
解裘赐将——宋太祖体恤下情
碎七宝器——宋太祖崇尚朴素
受言书屏——宋太祖寡欲爱民
戒主衣翠——宋太祖防微杜渐
竟日观书——宋太宗好学不倦
引衣容直——宋太宗感念诤臣
改容听讲——宋仁宗敬师受教
受无逸图——宋仁宗不忘警示
不喜珠饰——宋仁宗巧戒奢靡
纳谏遣女——宋仁宗当机立断
天章召见——宋仁宗喜纳诤谏
夜止烧羊——宋仁宗约己戒奢
后苑观麦——宋仁宗体察农耕
轸念流民——宋神宗以民意为先
烛送词臣——宋神宗遗泽贤良
下篇 狂愚覆辙
 

 

作者简介

   
 
 

 

编辑推荐

《帝经三书通鉴》:华夏文史名著正点文库,图文本,皇子必读的东宫秘典,明主贤臣的拳拳之心。

     古代“育人”之思之切,无论是东宫太子还是民间布衣,无一例外地受到前人的深切眷顾。在那个输出输入渠道较为单一的时代,耳提面命、言传身教与“拜圣贤 师”、“读圣贤书”具有同样的教化效力。当今资讯手段确是发达,但并不能成为否决传统教化手段的理由。放眼已经喧噪得几近沸腾了的生活,耳闻目睹,诱惑丛 生,人们“各有各的活法”,但若静下心来细细品咂先贤遗训,或许深叹恍如隔世,抑或忽觉寒风从窗隙人,脊背生凉……

书摘插图

序言
    如果说,不论中国文化何等博大精深,它是依凭一代又一代的人生生不息地传承、发展的,那么,在这个由无数单环链拧结成的粗硕而漫长的链条中,作为每一个环节的个体,身上都会打着鲜明的时代/文化的印记,只是深浅有异,但绝无例外。
     以古代中国的思想教化系统而言,从《论语》、《孝经》,到《颜氏家训》、《朱子治家格言》,到《女儿经》、《弟子规》,在各个历史时期,呈现出姿彩不同却 神韵贯通的成熟而稳固的文化形态,其坚韧、顽强,水滴石穿般的谆谆教导,如同无所不在的空气,弥散在整个传统文化之中。历经沧桑的成人对后代儿孙寄予了殷 殷切切的关注,已经成为了文化的自觉,这种如血脉般世代沿袭的教化意识,可谓功德无量。平民百姓尚且如此重视教化后人,那么,在处于封建社会金字塔顶端的 皇宫里面,对皇权继承者的教化,无疑具有重中之重的意义。
插图:



    尽管秩序安定,如果频繁动武,那么国力就一定要衰竭。人口缺乏就难以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国力削弱就难以抵御贼寇的践踏侵凌。因此,战争一事,务求慎重, 既不能没有,也不能常用,一定要做到有备无患。所以做君王的要在四季农闲之际,不忘讲解和演习军事。春搜、夏苗、秋猕、冬狩,既是为了打猎,也是为了练 兵。历史上,越王勾践将要伐吴复仇,苦于找不到机会鼓舞士气。不料偶尔在路上遇到青蛙张腹而怒,于是认为这是发动战争的征兆。勾践借机行事,以对青蛙表示 深切敬意的方式,唤起军心,最终取得了伐吴的胜利。由此可见,只要适逢其时,该战则战,就会扭转乾坤复国兴邦。周穆王时期,有一个叫徐偃王的诸侯,一心只 知行仁义之道,不懂得以军事作为防备,别人虽然向他指陈利害,却没有引起重视,结果终因武备松弛而被文王攻灭。徐偃王临死之际,虽痛心疾首,可惜悔之晚 矣!为什么勾践明白战争的意义,而徐偃王却忘记武备的作用呢?孔子说:不预先教导和训练百姓,让他们知晓战争的价值,临到不测之时,急忙驱赶他们去迎战, 这叫做白白地把人民丢给了敌人。《孙子兵法》也说,军队不强大,装备不精良,战法不熟练,拿这样的武装去投入战争,也等于是在敌人面前白白送死。所以,只 有真正明白战争与武备的含义,才可以退得以守,进得以攻,常居不败,永保太平,这才是战争的深刻价值。
  • 用户评论
  • 豆瓣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评论)

我要评论

您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发布评论! 登录

关闭

资料下载
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