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 收藏

登录

图书资讯 | 活动预告 | 最新上架 | 重点推荐 | 精彩书评 | 套书展示 | 在线阅读

中国格调(修订版)

作者:刘彦庆

ISBN:9787508062129

出版时间:2011-05-01

开 本:16开  页数:367页

定价:¥39.8

已有0人评价,查看评论

分享到:0

图书详情

格调,由人创造,反过来又影响着人群。中华泱泱五千年,中国格调的种种可言传与不可言传之处,早已融入呼吸,烙进骨血,化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通的气质涵养与生活情趣。
  本书力图解读“中国的格调”,是一部中华传统文化的大众普及读物。通过诗歌、散文、小说、乐舞、戏曲、书画、建筑、装饰、饮食、养生、民俗等十一个点入手,择取精华,辅以图文,推崇国粹,唤起国人与生俱来的文化认同。正如许地山先生所言,把祖先的好的故事与遗物说出来、拿出来,使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华民族过去的成就,激励大家更加努力向更成功的路途迈进。

章节目录

第一章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歌
赋比兴:诗歌审美传统的发端/
抒忿之《离骚》/
虚笔传神采桑女/
三曹七子的建安风骨/
啸吟名士“旨遥深”/
两曜邂逅盛唐音/
炼字苦吟亦如禅/
苏轼的人格精神/
如是悦人如是诗/
凄哀唯美纳兰词/

第二章 粹灵气,散为文: 散文
奥义难懂上古书/
诸子散文的审美格调/
史记人物开先河/
桃花源:审美乌托邦/
唐宋“古文运动”三人行/
东坡赤壁赋风流/
与张岱同宿夜航船/
妙肖韶秀沈复造/

第三章 熏浸刺提,文学上乘:小说
天人合一话搜神/
名士风度刊世说/
太平览书小/
妙演三国/
英雄末路上梁山/
漫话西游/
市井细民的“审丑”/
雪芹悲情写世相/

第四章 被以管弦,动以干羽:音乐舞蹈
野性高蹈之舞/
虞舜韶乐再起/
伯牙鼓琴遇知音/
践盘鼓,舞轻盈/
娱佛的审美想象:飞天伎乐/
“声无哀乐”嵇康音/
公孙剑舞/
盛世的空寂:《霓裳羽衣》曲/

第五章 世味的诗剧,意象的沉醉: 戏曲
瓦舍勾栏的喧响/
元杂剧成熟的前夜/
南戏的春潮/
关汉卿与“元曲四大家”/
乱世情爱调《西厢》/
因情成四梦,因梦成大戏/
“南洪北孔”呈双璧/
国剧诞生与审美/

第六章 笔性墨情,书画同品:书法绘画
隶书的绝响:石门十三品/
天下第一行书/
格调缠绵画洛神/
青山绿水游春图/
仕女画的代言人:张萱与周昉/
唐初书风见四家/
颠张醉素/
颜筋柳骨/
“超妙入神”米芾书/
宋徽宗赵佶的耻与荣/
北宋社会风俗的微缩景观/
“书画同源”赵孟頫 /
倪瓒山水写逸气/
文徵明书画光耀吴中/
“白眼向人”寄悲情/
板桥墨竹的审美意象/

第七章 凝固的音乐,定格的情感:建筑园林
“紫微正中”一禁城/
世界最高宫堡建筑:布达拉宫/
借景造境的皇家宫苑:颐和园/
叠山理水的图画:苏州“文人园”/
中和天人的审美典范:天坛和孔庙/
道观天下奇/
佛塔的多重审美境界/
四大名窟格调庄严/
北京四合院的生活味/
徽州民居的诗画意境/
生土建筑艺术瑰宝:客家土楼/



第八章 周鼎饕餮,美饰嘉服: 装饰艺术
立体的历史:秦兵马俑/
秦砖汉瓦/
丝织品与丝绸之路/
唐三彩/
性感唐朝/
景泰年间景泰蓝/
景德镇的青花瓷/
琉璃九龙壁/
四大名雕与佛缘/
明清屏风的魅力/
撩开四大名绣的面纱/
亲尊等级话着装/
由祭服观祭礼/
吉服和凶服/

第九章 茶淫酒颠,珍馐味美:饮食文化
筵宴礼仪/
由青衣行酒看酒礼/
李白与“饮中八仙”/
快乐酒令/
陆羽与《茶经》/
唐诗中的茶缘情/
斗茶/
名士品茶/
中国茶道/
烹饪艺术的流变:八珍/
满汉全席/
从僧尼素食说起/
肴馔掌故/
地方美食的审美格调:八大菜系/

第十章 虚静淡和,修身怡性:养生文化
东方自然养生法的发轫:彭祖养生术/
天人相应的四时养生/
淡和清寂的庄子养生观/
陶渊明的淡适人生/
布袋和尚的释然/
精神养生:百忍歌/
人生欢爱《大乐赋》/
快乐才子金圣叹/
东方“四雅”养生/
乐赏文房四宝/

第十一章 信仰风习,文化根脉:民俗精粹
龙凤中国/
观音菩萨在民间/
财神赵公明及其他/
海神妈祖/
十二生肖/
春节习俗/
正月十五闹元宵/
二十四节气与清明节/
毒月毒日话端午/
中秋月圆时/
九九重阳/
腊八祈福/
祭灶扫尘/
民族节日文化面面观/
民俗事象的审美愉悦:游艺活动/
洗三与满月酒/
抓周与起名/
婚俗中的闹洞房 /
人生的谢幕:丧礼/

作者简介

刘彦庆,号白猿髯客。陕南山里娃。狗相金牛座。笔耕十余载,寓京九年,忝列文化行列,从事媒体出版工作,了无出息,遂退居在家从事自由写作。著有《中国格调》、《我的快乐禅》、《臭虫辞典》、《心灵28书》、《素养》、《做自己的贵人》、《风雅》、《幸福的5个密码》、《唐宋风尚》等。2007年底从北京回到素有“汉水之源、羌族故里”之美称的山水小城——陕西宁强工作。

 

书摘插图

序言
                                                             正视中国格调
                                                               (代序)
    自 从学贯中西的晚清名士、怪儒辜鸿铭先生提出《中国人的精神》,学者林语堂先生写出《吾国与吾民》后,近一个世纪以来,没有人提过中国人的审美格调问题。中 华民族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可每每谈起中国传统文化,人们无不为一种忧患和落寞的情愫所困扰。原因何在?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精华正 在消失!严格地说,是我们正在离弃老祖宗留下的一些好东西。这种好东西,就是顶级的文化。一端是正淡出我们视野的传统文化大雅,一端是全球化带来的审美庸 俗。就拿建筑来说,试想,倘若全球都建一样的钢筋混凝土高楼大厦,那还谈什么地域、民族、风格、美学?城市正在被新的钢筋混凝土森林湮没!庄子曰:“天地 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英国学者李约瑟曾在《中国之科学与文明》一书中说过,“中国建筑总是与自然调和,而不反大自然”。这是“天人合一”的古代哲 学思想对中国传统建筑产生的深刻影响。可现在呢?新中国第一代建筑家梁思成先生说过,“建筑是人类一切造型创造中最庞大、最复杂也最耐久的一类。所以它所 代表的民族思想和艺术,更显著,更多面,也更重要。……从建筑上可以反映建造它的时代和地方的多方面的生活状况”。梁先生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呼 吁,在今天,哪怕是“文物北京”也只有叹息了。
    21世纪是一个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是一个时时事事讲求格调的年代。但什么是格调?恐怕很多盲目追赶风潮的男女说不出来。有人认为,格调就是小资;有人认 为,格调就是附庸风雅,故作姿态;当然,也有一些人认为,格调就是高品位、高层次。不事雕琢,气韵高古,古人称之为格调高雅。一句话,格调就是一个民族精 神世界的自然流露。中国格调是中国人的人格、修养、品行、境界、哲思、文化、艺术的高度统一的综合审美。
    也有学者认为,格调同风格一样,具有时代、民族和阶级的烙印。也就是说,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和不同阶级,在文化艺术审美格调的追求上,有着不尽相同的 倾向和标准。然否?我们姑且不去作美学意义上的探讨,只是想采取中国古代文人画的“散点透视”技法,选取中国传统文化中能昭示中华民族传统审美格调的“碎 片”,来为读者提供一道既养眼又蕴藉隽永、雅俗共赏的文化盛宴。所谓散点透视法,即画面中有多个视点,以描绘空间跨度较大的景物。
    正如学贯中西的美学家宗白华先生所说:“中国画的透视法是提神太虚,从世外鸟瞰的立场观照全整的律动的大自然,他的空间立场是在时间中徘徊移动,游目周览,集合数层与多方的视点谱成一幅超象虚灵的诗情画境。”
    林 语堂先生认为,人生是一道感官的盛宴。被誉为“文化昆仑”的钱钟书先生则将这场人生的盛宴上升到精神层面,认为精神是一切快乐的源泉。诚然,探寻一个民族 的精神不断成长的历程是最有意义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与情感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华文明的基础。作者本着对传统文化艺术审美的膜拜,加上近几年对 中国传统文化的探讨和思考,有了这部游离于美学之外的文化休闲读物《中国格调》。《中国格调》就像中国的文人画,需要从一篇篇美文中去领悟那浸润着千年文 化的民族心灵一隅,需要从一幅幅精美的图画中去透视中国人的审美情趣……
    《中国格调》涵盖两个方面: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和民间传统文化。主 要包括中国诗歌、散文、小说、音乐、舞蹈、书法、绘画、戏曲、建筑园林、饮食文化、养生文化等。旨在通过对传统文化遗产“碎片”的萃取,反思当代中国漠视 传统文化审美造成的民族文化悲哀,唤醒人们的文化良知,以及对格调中国的正视!
    发现中国格调,摒弃庸俗思潮,回眸传统文化,走精英文化之 路!这是一个民族在全球化格局下应当保持的正念,这需要一代代中国人的努力。我们期待着中华民族的审美格调能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所认可,就像近年 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昔日连接东西方文明的“丝绸之路”称作“对话之路”,以促进21世纪东西方的对话与交流一样。
刘彦庆   
2004年6月 

                                                              再 版 序
    中 国传统文化浩如烟海、博大精深,要想从中发现点什么,还真不容易。专家学者们在汗牛充栋的文献资料库里经年累月、皓首穷经地研究耕耘,做出了大量的贡献。 可是,对于初入门者来说,更需要的是梳理出一个通俗易懂、有纲有目有内容的传统文化脉络。这是笔者老早就产生的一个想法。
    自2003年 起,笔者开始着手搜集整理大量文史资料,进行了分析归类、消化整合,集中了大半年时间,编撰出版了《中国格调》。《中国格调》自2005年出版后,在读书 界引起了一阵不大不小的反响,高深者不屑一顾,粗浅者不知所云,倒是相当一部分青年学生读者和传统文化的拥趸,将此书视若知音。《中国格调》一书在海淀图 书城国林风书店“最受欢迎的70本书”排行榜上停留了半年之久。很长一段时间过去,笔者从网上得知还有不少读者在苦苦寻觅这本书。欣喜之余,也多少有些遗 憾。因为该书的出版社是以经济管理书为主打,况且那几年只求以多品种图书去冲击市场,了无重印的打算,重印再版遂罢。
    恍惚5年过去,笔者 已从喧响而又大气的京华退居至秦巴山区的一个山水小城生活。成年累月上着百无聊赖的班,每天浑浑噩噩度日,没有图书馆,没有书店,没有咖啡馆,耳中只有市 音,眼中只有世俗。当权者只知道弄权贪腐,投机商人只忙着官商勾结大赚,小市民对于小县城的高房价、高菜价和高消费满腹愤懑,但又无可奈何,只好成天泡在 茶馆搓麻将消遣时光……时间,仿佛静止凝固了一般。没有了都市的快节奏,没有了那种文化氛围,人就很容易变得怠惰起来,安于现状,无所谓奋斗,无所谓精 神,也就无所用心了。读书已成了一种奢侈的享受。
    但就在这样一个极易令人沉沦的环境里,良心总是在半夜醒着,吞噬着腐朽的、痛苦的灵魂。冥冥中,一个声音在耳畔萦绕——
    彦庆,该做点什么了!
    做什么呢?写小说,娱人娱己?抒性灵,谈何容易。思来想去,还是得重振精神,调整心态,从小处着手。于是强迫自己静下心来重新修订《中国格调》。不管前路在何方,不管未来命运如何,应该重新审视和规划生活了。
    从 构成中国传统文化审美的基本框架和内涵开始,笔者又对《中国格调》进行了精心构思和斟酌,认真梳理一篇篇文字,细心斟酌每一段词句,这才发现问题和错讹缺 漏还真不少,忏悔不已。文章是功德事,一逗一点不得马虎。这是为文的基本责任。在修订《中国格调》的过程中,笔者时时都在内疚、忏悔中度过,想通过细心修 改校正,用心补充完善,来弥补自己的过失。几番忙碌,几多辛劳,自不必言,反倒觉得:原来有充裕的时间来咀嚼、检视、匡正自己以前的文字,也可称得上是一 次心灵的修行。
    《中国格调(修订版)》旨在重新梳理中国传统文化脉络,完美诠释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格调。通过整整3个月的潜心修订,校正 了以往书中的错误,借鉴了一些最新研究成果,弥补了某些观点表述上的不足,丰富和扩大了个别文章的浅薄内涵,尤其是在原书9章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装饰艺 术”和“民俗文化”两个章节,使得整个书稿的构架臻于完善,文字表述更加生动活泼。此外,更换和添加了大量的唯美插图,也使该书能为读者带来几分审美愉 悦。
    笔者相信,《中国格调(修订版)》能给读者带来一些全新的“悦”读享受,亦能使读者从中华优秀文化的独特审美格调中启发心智,有所受益。
    最后,真诚感谢华夏出版社的陈振宇先生,是他与我一次次的交流,最终促成了《中国格调(修订版)》的出版。同时,还得感谢多年以来关心和支持我的广大读者,谢谢你们!
刘彦庆       
庚寅年荷月中浣于古羌州髯庐

                                         第6章  笔性墨情,书画同品:书法绘画

    刘熙载在《艺概》之“书概”中指出:“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是则理性情者,书之首务也。书与画异形而同品。画之意象变化,不可胜穷,约之,不出神、能、逸、妙四品而已。”

    隶书的绝响:石门十三品
    汉 魏碑刻历来被学隶书者和正书者视为圭臬。隶书中最有名的四碑是《张迁碑》、《礼器碑》、《史晨碑》、《乙瑛碑》,而汉中褒斜栈道的“石门十三品”碑刻足以 令其黯然失色。它被誉为“国之瑰宝”,又称“汉魏十三品”,近年来,愈来愈受到书法界重视。石门十三品包括:一品《石门》碑,二品《鄐君开通褒斜道》摩 崖,三品《鄐君碑释文》,四品《李君表》摩崖,五品《石门颂》摩崖,六品《杨淮表记》摩崖,七品《玉盆》摩崖,八品《石虎》摩崖,九品《衮雪》摩崖,十品 《李苞通阁道》摩崖,十一品《潘宗伯、韩仲元》摩崖,十二品《石门铭》摩崖,十三品《重修山河堰》摩崖。其中《石门颂》、《石门铭》摩崖和传为曹操手笔的 “衮雪”二字尤为著名。
    褒斜道是一条古栈道,起自汉代褒中县褒口,经三交城、赤崖,溯褒水河而上,出斜谷至眉县,进入关中。是古代连接关 中、汉中和巴蜀的一条要道。因取道褒水、斜水两河谷,贯穿褒斜谷而得名。史载这条栈道为秦昭王时所开,当时人们凿石架木修筑栈道,经历代多次增修,终于建 成,沟通了秦岭南北,加强了中原与西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公元前206年,汉王刘邦依张良计,派樊哙率众修复这条曾被烧掉的古栈道,大将军韩信则 精锐之师暗度陈仓,一举拿下关中,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战例“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在褒斜谷两端有石门。北端为大石门,在眉县;南端为小 石门,简称石门(即汉中石门)。石门大约是在战国时期,为修褒斜栈道,采用火烧水激法开山破石修凿而成的。石门洞长13.6米,宽4.2米,南口高 3.45米,北口高3.75米。“汉魏十三品”摩崖石刻就出于此处。

    《石 门颂》全称《汉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又称《杨孟文颂》,是汉中太守王升为司隶校尉杨孟文数次奏请朝廷修复褒斜道有功而撰写的一篇颂词。东汉桓帝建和二年 (148年)刻于褒斜道石门崖壁上。《石门颂》为汉隶奇纵恣肆风格的代表,素有“隶中草书”之称。其结字极为放纵舒展,体势瘦劲开张,意态飘逸自然。隶中 带篆,圆转方折并有。运笔遒劲沉着,笔画古拙含蓄而富有弹性。通篇看来,字随石势,参差错落,纵横开阖,动感十足,意趣横生。其中有个别字因石就笔,如 “命”字的末笔拖得很长,打破了隶书行列整齐的常规。清张祖翼跋此碑云:“然三百年来习汉碑者不知凡几,竟无人学《石门颂》者,盖其雄厚奔放之气,胆怯者 不敢学,力弱者不能学也。”清末杨守敬《平碑记》云:“其行笔真如野鹤闲鸥,飘飘欲仙,六朝疏秀一派,皆从此出。”康有为认为:“《杨孟文碑》劲挺有姿, 与《开通褒斜道》疏密不齐,皆具深趣。”
    《石门铭》书法飞动疏宕,历来有“不食人间烟火”之称。此铭出自《石门颂》、《西狭颂》等碑,王 远书丹,刻于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509年),是当时秦梁二州刺史羊祉诏遣左校令贾三德再度开通关中至四川的褒斜栈道,为纪念而立的。虽是正书,却写得不 甚平正,大大小小,歪歪斜斜,随意性很强,有的方框信手拈来,几乎成了圆圈,心中无法度,笔下无规矩。无意于佳而自佳,给人一派“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 饰”之感。康有为称《石门铭》为“神品”。

  • 用户评论
  • 豆瓣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评论)

我要评论

您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发布评论! 登录

关闭

资料下载
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