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 收藏

登录

图书资讯 | 活动预告 | 最新上架 | 重点推荐 | 精彩书评 | 套书展示 | 在线阅读

呀!印度

作者:阿驴

ISBN:9787508068817

出版时间:2012-04-01

开 本:小16  页数:226页

定价:¥39

已有0人评价,查看评论

分享到:0

同类图书购买排行

图书详情

没有计划,没有攻略,没有指南,没有盘缠,两个月,两个中国女人,从北到南、从东到西,在印度行走了将近三十个城市和村庄,累计行程逾万公里。在那里,作者看到了让人难以忍受的贫穷、肮脏和落后;在那里,作者也感受到了人们的淡然、乐观和宽容。印度,这是一个复杂的、多元的、缤纷的、让人无法用言语准确描述的国家,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国家。本书以文说图,以图补文,图文并茂,作者在描述沿途所见、所闻、所感的同时,还为读者详细描绘了她们的行走线路、交通工具和当地的食物。

章节目录

前 言
第一站 苦思纳迦
“今天是个好日子啊”
遭遇日本国际志愿者
图像琐忆
第二站 瓦拉纳西
通往恒河圣城的路上
丢鞋风波
“嗨,小姐,要不要来段一夜情”
图像琐忆
第三站 菩提嘠亚
夜宿街头
该死,又上当了
缅甸华裔和尚
遭遇海外藏人
图像琐忆
第四站 加尔各答
加尔各答的藏胞驿站
亚细亚的孤儿
突如其来的爱情表白
图像琐忆
第五站 科纳克
“我必须买到明天到浦里的票,我是联合国官员”
第一次破费看庙
图像琐忆
第六站 布巴内斯瓦
在“神庙城市”看病
图像琐忆
第七站 金奈
80岁的独行以色列老太
走马观花的金奈
图像琐忆
第八站 玛玛拉普仑
海边小镇的景趣
食物中毒
图像琐忆
第九站 哧驰
一石当关的小城
图像琐忆
第十站 坦焦尔
看多了荤的,便觉得还是素的好
图像琐忆
第十一站 马度来
无题
图像琐忆
第十二站 肯尼亚库玛丽
没有最南只有更南
一张明信片 一首老歌
图像琐忆
第十三站 特里凡德仑
“罗摩之治”的模范?
图像琐忆
第十四站 科钦
一个绅士的小岛
图像琐忆
第十五站 果阿
路上
遭遇大卫
Season has gone
图像琐忆
第十六站 憨皮
石头在歌唱
陪我看夕阳的朋友
猴神哈努曼的庆典
骑车寻古
图像琐忆
第十七站 孟买
你早,梦之都
遭遇民族主义者
图像琐忆
第十八站 阿兰戈巴
王者的低调
图像琐忆
第十九站 德里
初识德里:要命的停电
错过的风景
图像琐忆
第二十站 阿格拉
到处都是围城
“外国的月亮比较圆”
迷途的羔羊
图像琐忆
第二十一站 斋浦尔
在这里,我看到了最美的落日
印度也有长城
图像琐忆
第二十二站 普诗噶尔
遭遇莲花居士
图像琐忆
第二十三站 达兰萨拉
一碗热汤
他们?那里
他自台湾来
图像琐忆
末站 阿姆利泽
一个“共产主义”社会
“凭什么不让中国人徒步通关”
图像琐忆
再见了,印度
附 录
如何在尼泊尔取得印度签证
如何从尼泊尔陆路进入印度
吃篇
行篇?火车1
行篇?火车2
行篇?汽车
行篇?其他交通工具
行篇?交通费用

后 记

作者简介

     阿驴,本名谭斯颖。原西藏媒体工作者,后去了被誉为“微笑国度”的泰国游学两年,今北漂大军中的一员。一个坚定的梦想追求者。在荆棘丛生的人生道路上秉持“阅透人生知纸薄,踏破世路觉山平”的父训,努力探索一条张弛有度的自在生活之道。自十五岁始爱上独行,迄今行走足迹已触及祖国大陆的东南西北之最;徒步过梅里雪山、虎跳峡和墨脱;游走过东南亚各国,也去过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不是装备派,是感悟派。爱陌生、爱远方、爱自由、爱体验不同的文化生态。希望未来的人生路能走得更加游刃有余。

书摘插图

前言
    故事从哪里开始呢?
    从拉萨吧。是的,从拉萨。这是发生在几年前一个夏天的故事。故事的主角阿驴——我——那年幸运地得到了一个出国留学的机会,却因在细节上的纰漏而致使一波 三折。在结束为期三个月的北京英语培训后我返回拉萨静候音讯,等待一封留学国家未明、学校未明的录取通知书。孰料回拉萨后却发现我那亲切的小窝——站在阳 台能看到远处拉萨河边的宝瓶山,推开窗户能感受春夏秋冬的小窝在没有被告知的情况下已成他人居室。我成了一个无家可归者,抱歉的是我还带了一个准备到西藏 为而立之年庆生的邯郸女友。让人唏嘘的是,在落魄时,接纳我的是一个更落魄的朋友。在哲蚌寺一个流浪画家百元租住的乡间院落里待了七天,待从罗布林卡路的 尼泊尔领事馆拿到了签证后,走!
    走得相当狼狈。手里仅有皱巴巴的2000元,想取点钱,可银行卡的账户显示只有三块五毛三,余粮全砸进了股票,又被狠狠地被套牢。拉萨民族商城的一个阿佳 (藏语:大姐)告诉我,2000元足可以在加德满都待一个月了。我想,这一个月,我的国外研究生录取通知书也应该有下文了。于是带着那个到西藏来庆生的姐 们儿头也不回地往西南的方向出发,因为那里有郁郁葱葱的森林,那里有印度洋的暖气流的滋润,也就是葛优在电影《不见不散》里曾经梦想的喜马拉雅山的那一 头。
    往南,再往南。脑里萦绕的一首歌是朱哲琴的 “牛儿,往南走”。途经日喀则,途经定日,珠穆朗玛在路上犹如一个撒了淀粉的白色小馒头。车上的一个在香港读博的巴西人和一个北京网络编辑美眉欢欣雀跃, 还有我那以晕车为由坐在副驾驶座的姐们儿。路边的壮阔之景填补不了我心中的无奈和疲惫。我是在出走,没错,是窝居被没收后无助的出走。没有眼泪,只有委 屈,还有倔强。走,像罗拉一样坚决。
    走了两天。从一个褐色的平面世界到了一个郁郁葱葱的,高低错落的植物王国,我那疲惫的心被滋润了,如同久旱逢甘露。我笑了。在大桥上,我举起了一罐青稞酿的拉萨啤酒。干,为再见拉萨干杯!
    到了尼泊尔,“印度就在山的那边”,我听到了心的召唤。
    没有盘缠,没有指南,能成吗?谢天谢地!我结识了一个完美的旅伴——阿华。是在尼泊尔南部的博卡拉那家“甜蜜的回忆”咖啡屋遇上的她。她来自广州,老乡;她1980年代去过拉萨,我刚从那出来。“印度在那嘢!”不用太多言语,我俩心有灵犀,结伴一起走吧!
    返回加德满都当晚,我在落脚的龙游旅馆II认识了两个从广州骑自行车过来的老人——靓伯和胡姨。萍水相逢的两位老人把剩下的400美金借给了我。在关键时刻,阿华的朋友阿秋在返回深圳时留给了我们一张空白的VISA卡。就这样我和华姐带着这点盘缠上路了。
    在佛陀释迦牟尼的诞生地蓝毗尼,我抱着那本厚达1140页、被全球旅行者们奉为“圣经”的英文旅行指南书《孤独星球》(LonelyPlanet)“啃 读”了三天。大致勾勒了这么个线路图:先去朝觐四大佛教圣地,然后沿着东海岸线到达印度半岛最南端的肯尼亚库玛丽,绕西海岸线北上到德里,经拉贾斯坦邦抵 达旁遮普邦,最后由闻名遐迩的金庙城市阿姆利泽进入巴基斯坦。有几个地方是必须要去的:瓦拉纳西、加尔各答、肯尼亚库玛丽、孟买、德里、泰姬陵和达兰萨 拉。其实,这些“必去”的地方只是因为听说过,对于一个像“小马过河”般的旅者,“听说过”的地方往往成了没有头绪时的必然选择。
    这是一趟让我今生难以忘怀的旅行。如同唐僧师徒西天取经要历经九九八十一难,这趟印度之旅也是让我吃尽了苦头。初始两周,潮热的天气、糟糕的卫生、不洁净 的水、不可口的食物让我几近天天拉肚子,手脚被蚊虫叮咬感染了细菌长了脓疮,举步维艰。我也曾泄了气,动了提前结束行程的念头。但随着旅程的深入,这个国 家展示的魅力让人欲罢不能。它如此多元、复杂、缤纷、与众不同。以至于旅程越走越远,越走越欢。我们从佛陀的生死之地进入,从北到南又到北,从东到西,竟 然环绕它一圈,途经将近三十个城市和村庄。
    这几年,越来越多的人徒步进入了这个国家。有人赞有人弹。对于我而言,这个国家很难用一言两语来概括它。身体会抗拒它,但心灵会贴近它。 虽然差不多环绕了印度一圈,但感觉还是不够。
    现在想来,这是一趟不可思议的旅行。我想,这可能是我和这个国家的缘分。不管有没有钱,有没有计划,缘分到了,水到渠成。几年过去了,这个“不可思议”的 国家和这段“不可思议”的旅行时不时跳进我的脑海。在北京的这段日子似乎又听到了它的召唤。于是乎,我重新打开记忆库,厘清头绪,把那一段印度的旅行故事 记录下来,希望能把这段缘分继续下去,希望更多人走进这个神奇的国度,去认真地感受它。
   它或有偏见、或有情绪,但毋庸置疑,它很真情实意。
书摘
                                   第十四站 科钦(Kochi)
                                         我行
                    特里凡德仑(Trivandrum)—6小时汽车—科钦(Kochi)
    早在600年前,中国的第一个环球商人郑和就来到这里,并带来了中国渔网。葡萄牙人达伽玛从这里带走了珠宝和香料,而郑和带来了瓷器和友谊。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于渔,富裕的科钦人显然得益于这些先进的捕鱼器具和捕鱼技术。
    600年后,因为这些渔网前面标记的“CHINESE”,我,来了。 

                              一个绅士的小岛
    没做功课的旅行难免会留遗憾。从特里凡德仑到科钦,我错过了那个被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人的一生必去的50地之一的椰城阿拉普扎(ALAPPUZHA)。
    又是6个小时的车程。从特里凡德仑(Trivandrum)开往科钦的汽车实际上是在它的姊妹城额纳库兰(Enakulam)停靠。
    在额纳库兰汽车站一家名为“旅行者之家”的家庭旅馆度过了梦魇的一宿。三更下起了大雨,雨打破纸窗飘洒进来,更倒霉的是,天花板不偏不倚在床的位置滴滴答答落起雨,同时我还得跟凶狠的蚊子奋战。这一夜,我是靠打坐和冥想度过的。
    天一亮,走人,绝不多停留一分钟,尽管这个旅馆的老板态度还不错,并且主动提出要给我们降低房费。
    前往科钦堡(Fort Kochi),一个伟大的中国商人郑和曾经踏足过的小岛。
    有意思的是,我是因为这里的中国渔网而来,拜会一下老祖宗郑和,来到这里才知道这里安葬了一位伟大的世界航海家达•伽马;而更多的外国旅行者来此地是因为 这里是达•伽马逝世的地方,并且这里有印度第一座欧洲人建造的教堂——建于1503年的圣佛朗西斯教堂,但他们更多的人不知道带来中国渔网的中国商人叫郑 和。
    看着佛朗西斯教堂,心情不能平静,为什么印度人对待一位抢走他们钻石珠宝香料丝绸的殖民者要如此尊重呢?这让从小接受了批判封建主义和殖民主义教育的我在 相当程度上对这个问题觉得费解。LP对待这两位航海家显然是不够公允的。对来自欧洲 的航海家达?伽马,郑重其事地告诉读者他于1524年在这个小岛去世;而对于这个小岛上最著名的景点中国渔网是谁带来的仅用了轻描淡写的“中国商人”。其 实,郑和七下西洋,比葡萄牙人要早近百年到达这个地方。但郑和这个中国的穆斯林航海家太低调了,不去争这个第一。郑和去世七十年后,葡萄牙人才抵达了这 里。巧合的是,两代伟大的航海家都在克拉拉邦结束了自己的人生旅程。1433年,宣德八年 癸丑, 62岁的郑和在七下西洋的归国途中,积劳成疾,在古里(今印度卡利卡特 (Calicut)病逝。卡利卡特距离科钦只有5个小时的火车里程。两位英雄既然生不能际会,那死就干脆在一起,这个巧合颇耐人寻味。
    科钦岛无疑是一个富裕的小岛。岛上的居民大多住在两三层的小别墅里,别墅群掩藏于绿色的林木丛中,红色屋顶从绿色丛林冒出,就像一朵海棠花,很是漂亮。我 想,郑和是伟大的航海家、商人是毋庸置疑的,但他同时是杰出的发展学家,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于渔”,富裕的科钦人显然得益于他带来的先进的捕鱼器具和 捕鱼技术。
    选择在科钦住一宿,看来是绝对明智的选择。
    这一夜,在Santa Cruze Baslica教堂对面的San Mike Tour Home Stay家庭旅馆,我狠狠地做了一个与爱情有关的美梦。男主角很熟悉,在纳木错认识的小C,我一见钟情的IT程序员。在梦里,他很主动、很热情地邀请我跳 了支探戈,抱着我转了好几个圈……
     第二天,枕头是湿的,我知道,在梦里我淌口水了。我相信,美梦肯定和这床有关系。在结账的时候,我禁不住问旅馆老板,我之前的客人是来自哪里的?我把我的 梦告诉了他。老板很兴奋:“是的,是的。上一对客人在我这里住了一个月,昨天刚走的。他们是一对年轻的西班牙夫妇,非常漂亮,非常恩爱,非常热情。”我听 了这个故事,心情更加激动,感谢在额纳库兰的梦魇,上帝在科钦给了个甜蜜的补偿。真希望这样的好梦时时有,天天有。这样的旅途才更加让人愉悦。
    美梦是美好的开始。
    从科钦坐渡轮到对岸的岛上。下了船,像个无头苍蝇,不知去哪,看见港口正好停了一辆中巴车,索性便上了车乘车环岛。这是一辆破旧的公交车,但车上看到的景 象让我难以忘怀,我第一次如此强烈地感受了什么叫绅士文化,不是在英国,而是在印度科钦的一个不知名的岛上。女士先上,女士请坐,哪怕是老人和残疾男子, 只要看到有女士站着,他们立马站起来,微笑并请女士就坐。这些男士们就连站着,都自觉主动站在车的后半部。
    车莱(Cherai)海滩其实是在车上的不期而遇。不知中巴车行驶过第几个站时,发现一个密密匝匝的椰林路口挂了一个“车莱海滩”标志的路标,几名青年男 女拿着游泳圈有说有笑地踩着沙子消失在椰林中。在下一站赶紧下了车,椰林太深,望不到海。一筹莫展时,一个骑着摩托车的男青年看见在路边的我们,主动停了 下来,问:“女士,你们要去哪里?我来载你们吧。”这是一张没有恶意的脸,我毫不犹豫,跨上了他的座驾,驶向海滩。
    这是一片静谧、安全而快乐的海滩。不少锡克人更是远道而来,到这片静谧的海滩来度假。外国人不多,只见有三两个白人女性半裸着躺在沙滩上晒太阳,与之相映 成趣的是,旁边几名裹得严严实实的穆斯林妇女在照看着孩子。年轻的男人们个个皮肤黝黑,牙齿洁白。他们发明了很有意思的踏浪方式,当浪涌来的时候,他们站 成一排或正面俯身跃进浪里或采用跳高的背跃式,能准确踩着浪点的总是少数,他们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一次又一次地继续戏浪;在岸边的女友们看着他们男友们一 次又一次摔在浪花里,发出一阵又一阵的笑声。空气中洋溢着他们那甜蜜的咯咯咯的笑声,观者如我,也不自觉地嘴角向上扬起。   
    在海滩上呆了大概两个小时,天空雷声隆隆,要下雨了。年轻人迅速骑上他们的摩托回家;游客则赶紧躲进了他们的度假旅馆。可怜我和华姐这两个外乡人,在滂沱 大雨下找不到返回的路,而今晚还得赶回额纳库兰坐火车到果阿。又是他,来时送我们过来的小伙子,他简直就是我的英雄佐罗。只见他骑着摩托车在我们前面突然 停下,双脚撑开,稳稳地抓住车把,“快上来!”示意我们上他的摩托。雨太大,也顾不得男女有别,紧紧抱着他的腰,任那劈头盖脸的雨点敲打,很温暖,真的很 温暖。这一次,他把我们送到了渡轮边,二十多公里的路程。当我把100卢比塞给他,他断然拒绝后,我声音哽咽道“谢谢,谢谢!”是雨也是泪。那时,恨自己 身上没有值钱的东西,对待这样的好人,如果我有,我定毫不犹豫送给他。我摘下帽子,我唯一的一顶帽子,虽不能挡雨,但能遮阳,送给了他。他拒绝,不行,你 必须戴着,我的心意。他戴上了,冲进了雷暴雨中。雨太大了,以至于我没能听清他的名字到底是穆马瑞什(MUMERISH )还是穆马什(MUMESH)。
    再见了,我的“及时雨”先生。你让我领教了科钦的绅士风度。
  

  • 用户评论
  • 豆瓣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评论)

我要评论

您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发布评论! 登录

关闭

资料下载
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