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 收藏

登录

图书资讯 | 活动预告 | 最新上架 | 重点推荐 | 精彩书评 | 套书展示 | 在线阅读

《菲丽布》译注

作者:柏拉图

译者:张波波

ISBN:9787508071145

出版时间:2013-01-01

开 本:32  页数:495页

定价:¥65

已有0人评价,查看评论

分享到:0

图书详情

 《菲丽布》是柏拉图晚期重要著作之一,探讨了“快乐”与“智思”的优先排序问题,即它们中的哪个在人类生活中扮演着决定性的角色。本书的译疏是译者根据柏拉图著作的希腊原文,参考了五种重要的英译本,并结合历代古典语文学学者的研究成果完成的。书中的注解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是针对文本中的个别词语或关键术语而作,译者标明了其对应的希腊原文,并注明了诸位英译者对它们的不同翻译和中文解释;第二类则针对文本的整句话或整段文字,旨在帮助一般的读者进一步把握字句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含义。本书译文准确流畅,注解详实,是一部非常扎实、富于启发的学术之作。

章节目录

总序
序言
菲丽布
《菲丽布》附释
《菲丽布》疏义
第一章 引论:乐与思之争
第一节 对所讨论问题的陈述:于人而言的“好”
第二节 快乐的“一”与“多”
第三节 苏格拉底的诉求
第二章 讨论的辩证部分:乐与思的分类
第一节 “一与多”的难题
第二节 苏格拉底之梦:一个折中的解决方案
第三节 量度理论:对一切存在之物的四重划分
第四节 宇宙论:乐与思各自所属的类别
第三章 讨论的批判性部分:对快乐与知识的批判
第一节 对快乐的批判:快乐和痛苦的本性
 第二节 虚假快乐之类型
第三节 真乐知多少
第四节 对知识的批判:纯与不纯
第四章 讨论的综合部分:混融的“美好生活”
第五章 讨论之结论:“诸好”的最后排名
附录
 (一)《菲丽布》与《创世纪》的关联:《创世纪》中的叙事 
(二)思想图表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介

 
 

 

书摘插图

    俗语说“酒香不怕巷子深”,柏拉图作品中的名篇无需推荐也有读者频频叩门拜访。然而,《菲丽布》却是柏拉图较不为人所知的对话录中的一篇;它虽神秘而富有 魅力,但其理论难度也令人生畏(《菲丽布》被学术界广泛认为是柏拉图最具有挑战性且极其复杂的对话录之一)。研究柏拉图晚期思想的学者大多认为,《菲丽 布》是柏拉图几部较为重要的对话录之一,它对我们准确理解柏拉图后来的本体论及其哲学的推理方法必不可少;有学者(如Lutoslawski)更是认为, “该对话不仅是柏拉图最为重要的著作之一,而且是整个古代哲学最为重要的著作之一”。深受其影响的众多后来者中,亚里士多德是一个,晚期希腊伦理学中的伊 壁鸠鲁学派也是一个。在踏入这座其繁复玄奥的殿堂之前,让我们稍说几句来阐发一下这部作品的重要意义以及使之变得有些难以接近的那些难题。《菲丽布》被公 认为是一篇论快乐的对话。不过它的核心的问题首先呈现为“什么构成了‘人类之好’”之问题———这是快乐(hedone) 还是智思(phronesis)?或者它们都不是,而是某种混合体?那么它们二者哪个才在这种“好混合体”中起决定性因素的角色,或者与至高之好最为接 近? 阅读过《理想国》的人都知道,在《理想国》第六卷中,柏拉图的讨论冲到了理论上的高峰:“相”以及“相”世界的顶端———至善(至高之好)。但是令读者失 望的是,柏拉图拒绝接下来对这个“至高之好”做出解释。尽管有人试图通过参考那些可以被独立理解的关于“好”的性质来还原地定义“好”,但柏拉图却对此前 景深表疑虑。《菲丽布》既然是柏拉图的晚期著作,而且一上来就表明要正面处理这个问题了,这确乎应当勾起人相当大的阅读兴趣,因为每位跟着柏拉图思考的读 者至少都想掀起神秘面纱去看个究竟,这个“难问题”最终是如何被决定的。更重要的是,跟《理想国》和《法义》不同,《菲丽布》并没有把对“人类之好”的寻 求埋置在对一个“理想共同体”的剪不断理还乱的探索中。相反,柏拉图在这篇对话中更关注的是“个体幸福”问题,即灵魂中的哪一种性状才能为我们每个人提供 “幸福”。然而我们一开始就要小心注意了。“好”也可以翻译为“善”。这已经可能涉及到两种事情的混淆:道德之好与个体之好。我们之所以选取“好”而不是 “善”翻译good,是因为这里讨论的不是道德、德性、正义,而是每个人自己最终需求的那个东西。但是这又涉及到另外两种事情:作为客观价值的好与作为个 人生活的好,后者在希腊和今天,都被定义为“幸福”。有人或许会说客观好与主观好是统一的。这当然是可能的,但是需要论证。实际上,在对话的开始, “菲丽布”主张的就是某种激烈的分离说:主观体验到的好就是好(幸福),客观好是一个没有意义(没有意思)的问题。这么激烈的主张的出现,除了理论上的考 虑,一定有政治的和历史的发展阶段的原因。我们今天的时代是否也处于类似的时代呢? 希腊人(和我们?)非常关心个体的幸福或者是否获得了终极之好。我们知道,《理想国》以“厄尔(Er)神话”结束,苏格拉底用这个故事告诫人们必须奋力学 习如何分辨好的生活与坏的生活,以便在生命历程开始之际就能在各种可能的生活中切实选到更好的那一种。看起来,《菲丽布》似乎在沿着《理想国》的思路继续 前行,因为《菲丽布》始于苏格拉底与菲丽布之间的一个争论,即“快乐”和“智思”哪一个与“好生活”的关系最为亲密。具体地说,“菲丽布” 宣布快乐是“冠军”。这是当时文化圈中喜欢的“打擂台”方式。苏格拉底则负责攻擂,论证快乐不仅在人类之好的排序中排不到冠军,而且亚军、季军、等等都排 不到,位置低得很呢。比快乐好的是知识。但是甚至知识也不是至高之好,而是别的某些事物。……这样的谈话构成了这篇对话的戏剧线索。
    适度了解柏拉图对话的读者恐怕都有这样的印象:严厉的柏拉图常常拒不把快乐看成一种适合于人的“好”,更不用说“好本身” 了。究其原因,无外乎快乐在他眼里是引诱灵魂偏离“德性正道”并使灵魂与各色冲突和混乱纠缠在一起的罪魁祸首。快乐因而在柏拉图最好的评价中也往往被看成 一种必要的恶;说它“必要”是因为我们人类似乎无法在成长的过程中摆脱它的协助,而说它是一种“恶”是因为它使我们的灵魂易受各种各样的危险,还有难以驾 驭的欲望的诱惑和搅扰。那么,快乐究竟有何种本性,使得它发挥了这样的作用?这是个非常复杂且令人困惑的问题。有时,柏拉图说快乐只是肉体的一种功能,它 存在于对生理需要(诸如饿、渴或性欲)的满足,与智慧互不相容,这点在较早和较晚期的对话录中有大量论述。譬如,在《普罗塔戈拉》中,苏格拉底推荐了一种 “快乐主义者的演算法”,其中美德(或知识)作为测量快乐(或痛苦)大小的技艺发挥作用(351b-e)。然而,柏拉图并没有在这篇对话中对这种令知识从 属于快乐的立场进行任何讨论或质疑。直到《高尔吉亚》中讨论有必要确立一种挑选好、坏快乐的技艺时,柏拉图才让知识居于统治地位(499b-e)。而在 《理想国》第六卷中,知识与快乐之间的争斗再次爆发,这时它们均以“至高之好”的应征者的身份应战。遗憾地,二者都因自身的匮乏性而丧失金牌。首先, “好”无法等同于快乐,因为既存在好的快乐也存在坏的快乐;同样,知识也由于种种原因不具备等同于“好”的条件。接着,他在第九卷中又进一步探讨了知识与 快乐之间的关系,这次他对二者的敌对关系作了缓和处理, 提出灵魂各个部分对应着不同层次的快乐,其中理智之乐层次最高,而且还声称,哲学家的理智之乐最好、最大。称得上哲学家的人肯定是正义的,因此在正义的人 拥有最好的生活这个范围内,他们同样也拥有最快乐的生活。换句话说,只要正义的人拥有最好的生活,那他们就拥有最令人愉快的生活。然而,《理想国》直到结 尾也没有再对这一论断以及快乐、知识各自跟“好”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进行更深一步的探究和追问。而《菲丽布》恰是继续这项未完成的事业,重新聚焦于快乐的本 性、种类以及用什么样标准评估它们的价值等问题。而且,柏拉图在这篇对话中启用了大量本体论的和辩证法的新工具去审查尚待解决的难题,这更给人以新的希 望:我们或许可以在此找到能更充分地处理《理想国》中关于“好”(the Good)的难题的最佳路径。

  • 用户评论
  • 豆瓣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评论)

我要评论

您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发布评论! 登录

关闭

资料下载
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