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 收藏

登录

图书资讯 | 活动预告 | 最新上架 | 重点推荐 | 精彩书评 | 套书展示 | 在线阅读

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丛书:公忠论

作者:张善燚著 李建华、李建国主编

ISBN:9787508072784

出版时间:2013-01-01

开 本:16  页数:207页

定价:¥25

已有0人评价,查看评论

分享到:0

图书详情

  从“‘公忠’思想溯源”、“公在心中,方为忠”、“忠于家国,忠于岗位”等方面,选择古代若干位杰出的“公务员”,通过他们忠于国家、忠于岗位的具体事迹,阐释“公忠”思想对于为官从政者的重要意义。同时,通过对各种反面事例的剖析,论述“公忠建设”,增强了“公忠”思想的深度和可操作性。本书通过介绍“公忠”各方面的内涵和外延以及基本要求,对中外关于“官德”中公忠的相关理论资源进行介绍,并就公忠作为 “官德”的一个范畴,应该怎样建设以及如何坚持“以德为先”等诸多方面,进行具体阐述。

章节目录


第一章 官德之本:公忠的伦理范畴
一、何谓公忠:公忠与私忠辨析 016
(一)公忠的伦理思想内涵 018
(二)公忠与私忠的区别 023
(三)公忠是官德之本 026
二、公忠意识:行政伦理观的核心理念 028
(一)公忠意识与行政伦理 028
(二)公忠意识能够提升行政人员的道德品质 030
(三)公忠意识有助于提高行政人员的执政能力 034
三、公忠原则:行政伦理体系的核心价值 037
(一)公忠之德内含的公平公正原则是行政伦理的基本价值诉求 037
(二)公忠之德提倡的执政为民原则是行政伦理的最高价值所在 040
(三)公忠之德要求的依法行政原则是行政伦理的价值保障 042
四、公忠规范:行政伦理实践的制度示范 044
(一)公忠规范是构建行政伦理制度的基础 045
(二)公忠规范丰富了行政伦理制度的内容 047
(三)公忠规范为行政伦理制度确立了坚定的政治品格 049
第二章公忠之源:公忠观的中西伦理变迁
一、公忠、私忠合一:我国古代公忠观的标志 053
(一)忠文化起源与萌芽——朴素公忠到绝对私忠 053
(二)忠文化的早期发展——绝对私忠到公忠私忠合一 056
(三)忠文化的封建定型与成熟阶段——公忠为表、私忠为本 064
(四)忠文化在曲折中缓慢前行——私忠为本极端化发展 070
二、崇尚公忠:西方社会公忠观的基本追求 073
(一)西方忠文化的萌芽时期——忠诚于集体、城邦 073
(二)西方忠文化初步发展期——忠诚于国家、法律、民主 074
(三)西方封建中世纪忠文化曲折发展期——忠诚于教皇、君主、国家 075
(四)资本主义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时期——忠诚于国家、君主、人民 076
(五)工业革命时期——忠诚于政治、行政以及组织 078
(六)二战后至今行政忠诚新发展时期——忠诚于自由、组织、公平、正义、人民 080
三、以公正为核心的公忠:现代行政公忠观的共识及形成 081
(一)中西方忠文化比较及价值判断 081
(二)现代行政公忠观的形成 088
第三章 公忠之鉴:公忠实践的异化与背离
一、公忠观念倒错:理性缺失 094
(一)忠诚对象错位,强化了个人忠诚 094
(二)“一言堂”现象突出,助长了明哲保身 096
二、公忠内容混乱:规则失范 099
(一)缺乏完善的公忠制度设计与实施保障 099
(二)缺乏社会公众的参与,公忠私忠混淆 107
(三)公共政策缺乏公共性,公忠效力备受质疑 109
三、公忠机制呆滞:奖惩失明 110
(一)奖励制度失范 111
(二)惩戒机制滞后 115
四、公忠文化保守:教育失当 122
(一)公忠标准、规范不尽科学、完整 123
(二)公忠教育相对落后 124
第四章 公忠之道:公正的伦理培育与道德评价
一、正义:政府的权能表现 135
二、公平:社会的伦理规定 145
(一)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146
(二)利益分配关系 150
(三)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152
三、正直:个体的德性要求 154
四、民意:公正的道德评价标尺 160
(一)民意的内涵 161
(二)民意的价值 163
(三)民意的表达机制 164
(四)公忠的民意评价 167
第五章 公忠之路:公忠建设的伦理整合路径
一、重塑观念:培育理性的公忠观 170
(一)忠诚方式的转换:由盲从到智从 170
(二)忠诚内容的转换:由无限到有限 171
(三)忠诚价值的转换:由单向到互惠 177
二、重构规则:公忠规范的效力与层次 178
(一)公忠规范的范围与冲突 178
(二)公忠规范的三个层级 181
三、加强制裁:加大违反公忠义务的道德、法律成本 184
(一)构建履行公忠义务的激励机制 185
(二)完善背叛公忠义务的惩罚机制 185
……
参考文献 205

作者简介

张善燚,男,1966年12月出生,江苏连云港人,中南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现任中南大学法学院诉讼法研究所所长,兼任湖南省诉讼法学会副会长、湖南省金融法学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刑事司法制度与法律伦理。往《哲学研究》、《哲学动态》、《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法学、法律伦理学论文5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等圈家、省部级课题5项,出版个人专著2部。
李建华,1959年生,湖南桃江县入,哲学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长江学者,现为湖南城市学院院长,曾任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兼任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应用伦理研究中心兼职教授等职。主要从事道德心理学、法律伦理学、管理伦理学、行政伦理学等领域的研究,其中道德心理学、法律伦理学研究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曾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九五”重点项目1项、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4项,曾获湖南省首届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优秀成果一等奖、第四届湖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等奖励。出版著作15部,发表学术论文130多篇。目前正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以德治国与执政党的伦理建设问题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法治社会中的德治问题研究”等。
李建国,1954年生,笔名李晖、方维、郑里、韩世荣,湖南省冷水江市人,原湖南人民出版社社长、编审。湘潭大学兼职教授,哲学、专门史专业硕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湖南省优秀中青年专家,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湖南省新闻出版业领军人物等。著有《辽沈战役研究》、《平津战役研究》、《淮海战役研究》、《编辑工作思与行》等。

 

 

书摘插图

                                                                                       4.儒家忠说
    儒家思想萌发于古代传统文化之中,在春秋战国时代由孔子阐发创立,最初主要强调司仪方面,后来逐步发展成为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在汉武帝时期,经董 仲舒改造后的儒家思想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变革中,一跃成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对中国、东南亚乃至全世界的文化发展都产生了极其 深远的影响。
(1)孔子之忠
    在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言行重要辑录《论语》中曾提到“忠”字18次,较为分散地分列于15篇中,涉及《论语》四分之三篇幅。虽然孔子没有明确论述“忠” 的内涵,但亦能从涉及篇幅窥见“忠”在孔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仔细研读《论语》“忠”之精髓,可以发现孔子对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有一条主线, 即讲求忠信、忠恕、忠事。
    《论语》中有6个“忠信”,占该书总共“忠”字的三分之一,足见孔子特别注重“忠”与“信”的内在联系。他认为,忠信是立人之本,据《卫灵公》篇记载: “子张问行。子日: ‘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由此可 见,孔子强调士君子应当“言忠信,行笃敬”,将忠的主体范围扩大到普通民众之中。后世儒学经典都大力宣扬“忠信”思想,例如:《礼记》中“忠”字出现31 次,以“忠信”形式出现的多达11处,占有关“忠”内容的35.5%。其后的“忠信”有了新的变化,被后世阐发为以下奉上的行为准则。
    《论语·里仁》中记载了这样一段对话: “子曰: ‘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日: ‘唯。’子出,门人问日: ‘何谓也?’曾子日: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众所周知,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但在这段话中,孔子的学生曾子却将“忠恕”理解为“一以贯之”的孔子之道,足见“忠恕” 在孔子思想中的重要地位,甚至可以等同于“仁”。孔子本人也对“恕”有过解释,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即讲求克己。虽然在《论语》中孔子没有给定“忠”的明确内涵,但在《论语·颜渊》中“子日: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的明确解释,联系前文孔子弟子认为的“忠恕”与“仁”基本同一的思想,那么“复礼”与“忠”则有莫大关系。 在“礼乐崩坏”的时代,孔子之忠极可能意指要恢复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仁义道德”之礼。

  • 用户评论
  • 豆瓣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评论)

我要评论

您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发布评论! 登录

关闭

资料下载
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