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 收藏

登录

图书资讯 | 活动预告 | 最新上架 | 重点推荐 | 精彩书评 | 套书展示 | 在线阅读

人类学(修订版)——文化和社会领域中的理论实践

作者:[美]迈克尔•赫茨菲尔德 [Michael Herzfeld]

译者:刘珩 石毅 李昌银

ISBN:9787508070322

出版时间:2013-01-01

开 本:16  页数:381页

定价:¥49

已有0人评价,查看评论

分享到:0

图书详情

 本书旨在对社会和文化人类学做一个总览。它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教材,它试图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在人文视角与科学视角之间、在象征与实质之间开辟一片“积极的中间立场”。著名人类学家迈克尔·赫茨菲尔德摒弃传统的学科布局,将他的同行——那些在人类学各领域中的专家——纳入一个更为广阔的对话空间,来探讨如何让社会与文化人类学照亮并揭示那些隔岸观花的研究所无力企及的人类状况。

章节目录

序言
前言
第一章定位:作为理论实践的人类学
人类学:对常识的批判
历史及理论渊源之谜
人类学和认同政治
学以致用
从常识到多感知:在更宽泛的领域内进行理论
实践
第二章认识论
悬而未决的知识
探寻的认识论
选择立场
相对的相对论
建构文化
视觉主义
地区和自我
反思和后现代主义
经验的反思
动因和实践
第三章历史
各种历史的历史
方法论问题
使展演文本化
过去为什么会变得合法?
殖民主义及其持久影响
人类学和历史学的交会
过去之于现在就如同传统之于现代吗?
到处弥漫的二分法
第四章经济
情境中的经济
物质生活的地方理论
商品和礼物:物质的社会生活
没有用于贸易的商品
商业协作与家庭生产:社会生活的物质基础
经济体系:社会的、政治的还是文化的?
第五章政治
对“权力”研究的批判性回顾
权力与权力的表象
政治机构与政治网络
政治礼仪:仪式与权利
从后民族到多元文化:新的研究视点
第六章边界、交点与分类群体
支离破碎的定论
鳞片与孔隙
由城市到交点(Nodes)
必要的区分:多元文化主义与文化交流主义
对方法论所做的修正
交点、边界与群体的重新分类
第七章发展论
作为文化实践的干预行为
发展人类学中的文化与经济
措辞与关于发展的人类学
人类学与发展:实现新的实践理论、实现新的理论实践
实现全球化背景下后发展时代的人类学?
第八章环境论
作为范式的实践行为?
生态木偶剧:环境决定论的故事
文化生态学与文化唯物论
反应与分歧
文化相对论及其含义
什么是“自然”?
环境话语与人类学的观点
第九章宇宙论
在宇宙中生存
大众神正论与教义神正论
神话与宇宙哲学
时间与“瞬间”
仪式与宇宙秩序
宇宙哲学与表象
认知与宇宙哲学
第十章苦难与学科
学科、标准和关怀
古典遗产:重温神正论
苦难之为教育学
物与人
亲属关系与神正论
苦难政治经济学
司法制度和官僚体系对苦难的盗用
提供证词
第十一章感官
常识、感官
感官人类学?
受到挑战的三种假想
感官与系统知识
本领域的奠基工作
感觉未来
第十二章秩序的展示
秩序的工具
转换:仪式的超逻辑
官僚秩序和国家展演
呈现:展演的超逻辑
反抗之地,服从之地
第十三章美学
艺术之声
其他美学
第十四章传媒
规模宏大的密切关系
想象,身份,权力
媒体的背景
政治舞台:观众和选民
娱乐性与严肃性:对平凡的赞扬
参考文献
译后记

作者简介

  迈克尔·赫茨菲尔德,哈佛大学人类学教授,目前出版著作7本,论文数篇。曾任现代希腊研究协会会长和欧洲人类学学会会长、《美国民族学家》杂志主编。曾获斯特雷奖(1994)、皇家人类学学会里弗斯纪念勋章(1994)以及多项研究基金,其中包括古根海姆基金。
 

 

媒体推荐

这是一本非常棒的著作——它在各方面都为我们开辟了新的天地。这本处处闪耀着思想火花的作品并不是要讲述人类学从何而来,它告诉我们的是人类学目前的发展状况以及人类学将往何处去的问题。该书的发行是出版界的一件大事。
                                                          ——玛丽·道格拉斯 伦敦大学学院大学
这 是一本十分引人入胜的不寻常的著作!它既汇集了不同学者的思想,同时又是一部作者个人的作品。赫茨菲尔德不愧为“击剑”大师,他将同事的著作吸纳为已有, 但同时又巧妙地躲避开它们的“剑锋”。该著作处处充满睿智,使学者间的对话能够进行到底。像这样的“教材”应该更多一些才好。
                                                                  ——玛丽莲·斯特森 剑桥大学

书摘插图

    此外,分析他们在建构这些概念的过程中的行为并不需要将心理动机也包括进去。只需认识到他们的行为使很多文化产物同时兼具了形式和实质,其他人——通常是 他们的追随者——能够在其中感受到经过建构的秩序并产生共鸣且制定规范,而他们的批判者们则据此确认其身份。通过分析比较,我们还能获得更多的启示,比如 人类学功能主义和国家功能主义的相似之处、人类学有关种族的理论和神话起源(包括民族主义式的历史撰述)的异同(Drummond,1981)。此外,人 类学有关社会和文化的概念同国家倡导的将认同具体化的行为也可进行比较(Handler,1985)。
    心理动机这一问题——通常也被称作“意向”——既是雷区也是宝藏。试图弄懂“别人在想什么”极有可能徒劳无果、自寻烦恼,因为即便假设我们能够驾驭不同文 化并试图“理解”种种意图,这种“理解”也仅仅是自己的猜测和遐想而已。但这并不是说我们的这些猜测永远一无是处,而是意味着我们应该明确说明那些我们赖 以做出种种假设的文化背景(参见Needham,1972;可与Leavitt,1996作比较)。此外,我们完全可能借助这些文化背景寻求通向认识文化 习语的途径,因为种种情感就表现在文化习语之中。一些较好的分析地方心理并进行比较的作品为我们提出假设做了很好的铺垫,值得参考(参见Lutz&Abu —Lughod,1990;Heelas&Lock,1981;Rosen,1995)。我本人也尝试过这种方法,曾经描写过一位地方小说家的生 活。此时,了解并详细说明有关这位小说家的家乡、地区乃至国家的民族志研究和作品所透露出的千篇一律并将他本人的观点和一些批判性的看法置于这一背景之下 是很有益的(Herzfeld,1997b)。此外,这种方法的好处还在于使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了主观能动性的诸多形式是如何采取哪些方式来挑战“文 化”同一性这一假设的。
    事实上,文化不相关联这一概念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因为形形色色的种族民族主义观念总是将种族和民族主义相提并论并加以具体化,这种做法让人类学 家深感忧虑。此外,将种族一民族主义这一发展顺序颠倒过来并混为一谈的做法也很让人啼笑皆非,因为所有行政意义上的边界之间日益加剧的相互渗透恰好证明所 有实体都具有边界的观念根本无法让人信服。
    这一转变可能衍生出很多具有实践性质的结果。阿特鲁·埃斯科巴(Arturo Escobar)对此有精辟独到的论述。

  • 用户评论
  • 豆瓣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评论)

我要评论

您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发布评论! 登录

关闭

资料下载
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