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 收藏

登录

图书资讯 | 活动预告 | 最新上架 | 重点推荐 | 精彩书评 | 套书展示 | 在线阅读

自私的德性

作者:[美]安·兰德 著

译者:焦晓菊

ISBN:9787508077642

出版时间:2014-01-01

开 本:16开  页数:160页

定价:¥29

已有0人评价,查看评论

分享到:0

图书详情

  俄裔美籍哲学家及小说家,世上最畅销的作家之一,也是20世纪美国最为知名的公共知识分子。安·兰德宣扬极端个人主义精神,是理性利己主义的倡导者,与利他主义和自我牺牲的伦理学形成最为尖锐的对抗。兰德最知名的追随者包括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甲骨文总裁埃里森、好莱坞明星安吉利娜·茱莉。本书是兰德丛书之一。

章节目录

导言
客观主义伦理学
与精神健康相对的神秘主义和自我牺牲
危急时刻的伦理学
人类利益的“冲突”
人不都是自私的吗?
愉悦心理
难道生活不需要妥协?
怎样在非理性时代过理性的生活?
崇拜灰色道德
集体化伦理学
人类的权利
集体化“权利”
政府的本质
自由社会中的政府资金
停滞不前是神圣的权利
种族主义
伪个人主义
胁迫式争论
索引

作者简介

安·兰德(Ayn Rand)是美国当代最有影响的作家、思想家和公共知识分子之一。安·兰德宣扬极端个人主义精神,是理性利己主义的倡导者,与利他主义和自我牺牲的伦理学形成最为尖锐的对抗。在美国,她的作品的销量仅次于《圣经》。有人说不了解安·兰德就无法理解美国精神。许多大名鼎鼎的人物,包括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甲骨文CEO埃里森都是安·兰德哲学的拥趸。

书摘插图

                    序言
  有一段时间,许多学界朋友有些怕接我的电话。那时我正对安·兰德着迷,状态有点像搞传销的,逢人必说,喋喋不休。光说不够,还张罗出版。鼓动起三个年轻编辑自发结成小组,各有分工。可惜领导没兴趣,只好散去。其中一员后来翻译了兰德的《致新知识分子》,算是弥补了一点遗憾。我把资料群发给对岸的同行们,希望他们先行一步。最近,对岸一个朋友来了兴致,确定要做。
  我曾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的行为、社会秩序与伦理道德等议题有兴趣,当时国内这方面的文献不多,只好独自摸索,这样就与安·兰德偶遇了,布莱克威尔商业伦理百科辞典就收列了她的条目。等到重视了这个人,就会发现其实在很多地方都能发现她的身影,《大不列颠百科全书》、《韦伯斯特文学词典》等工具书也都有她的条目。
  安·兰德的头衔是作家和哲学家,可在文学领域和哲学领域,不太容易“发现”她,在学院派的学脉叙述中,压根儿就没有她的位置,汉语文献更不用说了。北京一位学术名家写了大部头的《美国哲学史》,只能在索引中找到兰德的名字。受我之请,朋友还询问过哈佛的名教授,他对安·兰德的评价就两个字:疯狂。
  政治哲学领域对安·兰德稍微重视些,诺尔曼·P.巴利(Norman P.Barry)的《古典自由主义与放任自由主义》给了兰德一个专门的章节,可文中也说,在欧洲,兰德并不为人熟知。我很喜欢巴利的这本书,因为看到这本书的章目,心里有了底:独自摸索的路径,没有太大的偏差,尤其是后来(直到现在)我对休谟的追溯。
  走出学院高墙,跨越学科藩篱,就会发现安·兰德的影响力如此之大,实在令人惊讶。经济生活是美国主要的社会活动方式,安·兰德的影响力主要就在此域。大名鼎鼎的格林斯潘不用说,早在50年前,他就曾致函《纽约时报书评周刊》,表达阅读兰德著作后的感受。40年后,华尔街一位投资大师在其经典的投资理论著作中,坦言他的理论主要受了安·兰德的客观主义认识论的启示。类似波普尔之于索罗斯,只是安·兰德的影响力更强烈,更广泛,更加直接。登录网站,打开网页,就会发现已经去世25年的安·兰德依然有那么多的追随者。关于她的研究所、网站、期刊、书籍等资讯实在太多,甚至美国哲学学会东部会区下面还有一个安·兰德协会。这些都是自发的,追随者基本都是学院外的人,即便有一些高校学者,也比较边缘,副教授居多。去年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本比较学院化的研究兰德的著作,这或许意味着学院派开始重视兰德了。
  兰德的思想使其小说充满张力,张力大到一定程度,必然要突破文学的框架,以小说、剧本作为思想的载体已属多余,论文,访谈、专栏短文和即兴演讲来得直接、痛快。她给媒体写专栏,四处演讲,广播有其声,电视现其影,甚至还跑到西点军校给学员树立“爱国观”,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社会真有一股兰德旋风。我看过一部关于她的纪录片Ayn Rand:A Sense of Life,的确能感受到这个思想女强人的辐射力。这部片子是兰德思想的一位追随者自费拍的,1998年还获得了奥斯卡纪录片奖的提名。
  我喜欢读安·兰德,有一个令人惭愧的原因,兰德的书好懂,没有很多的专业知识障碍,加之简单明了的推理,毫不含糊的结论,特别适合我这样的半瓶醋阅读。如果有些相似的生活体验,读起来还能遐想联翩:顺其理路自行演绎,常常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兰德有足够强大的力道,使我在鼓动合作者的时候省了不少力。只是给他们一个名字,自己到网上去搜,不过数日即答应参与:“此人有意思!”当然,夸张的广告语也很诱人,其小说销量如何了得,仅次于《圣经》云云。其实,时过境迁,文学的华彩已然黯淡,至今熠熠生辉的是思想的内核。
  独自在暗处摸索,遇到电石火光,自然有一种发现的兴奋,喋喋不休里面还包括了炫耀。有一天我的老编辑部主任说,这个人名字很耳熟,这些道理也不陌生,之前我肯定看到过。没过几天,老主任就递过来一本小册子——《新个体主义伦理学——安·兰德文选》,1993年8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1一-2000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上海分店出版。这个洋相出得真是糗,自己单位出版的书,责编是隔壁办公室的哥们。这种尴尬是井底之蛙常有的体验。 原著书名简单醒目——《自私的德性》,却改名为拗口的《新个体主义伦理学》,成心不要更多的人阅读,难怪首印也只有2000册。1995年的《读书》上有一篇文章,对此举表示了理解,并发散开去,讲了一通“勿忘我”。此文的作者曾是庙堂学士,后来成为民间学者。他是为数不多比较早就阅读过兰德原著的人,对我的工作给予了帮助。他还和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的江怡教授一道,陪我去出版社,介绍兰德的思想意义和出版价值。江怡教授不仅亲自翻译兰德的《客观主义认识论》,而且在媒体撰文,介绍这个有趣而有张力的思想女强人。江教授的本专业是分析哲学,搞维特根斯坦的,本和兰德的“偏激”、“肤浅”不兼容,却全力帮忙,其中的原因可能是,他还保有一份公民的关怀与兴致。
  除了《自私的德性》,兰德哲学思想建构的核心著作《客观主义认识论导论》是必须列入的,这也是她构建哲学体系的代表作。兰德是思想领袖,常常围绕一个议题,兰德先发言,其追随者顺着她的思路接着讲,形成完整的阐释。
  兰德的小说大都文以载道,观念先行,如果先明了其思想主旨,那么其小说的文学性就不是特别重要了。她最有影响的两部小说出版于上个世纪40年代,都是大部头,卷轶浩繁,其中一部《源泉》已经翻译出版。还有一本比较有名、篇幅较小的小说《一个人》,也收入丛书,该书前几年在台湾出版,封面上赫然印着“在美国销售250万册”。
  如果有余力,还想出一本兰德的传记,她的传记已经有好多种,任一种都不错。有一本《兰德与商业》,很值得一读,该书作者出版了很多阐释兰德的著作,我愿意推荐这一本。兰德还有一本为“市场经济”辩护的书——《资本主义:不为人知的理念》,却不在我们的出版计划中。
  其实这四本书能出版,我就已经很知足了,这么多年的一桩心事算是有了交待。为此我要感谢华夏出版社,特别是于泽俊副总编、陈希米老师、李静韬博士。
2006年12月15日
书摘
  既然我要讲的是有关客观主义伦理学的话题,而<地球的颤栗>中的人物约翰·高尔特又是客观主义伦理学的最佳代表,那么我将引用他的话作为开始:
  “你们的道德规范带来了几个世纪的苦难和灾难,在此过程中,你们曾经哭喊,说你们的规范遭到破坏,而那些苦难就是破坏规范而招致的惩罚,还说人类太脆弱太自私,不能遵循这种规范的要求,为之抛洒每一滴热血。你们诅咒人类,你们诅咒生活,你们诅咒这个地球,但是却从不敢质疑你们的道德规范……你们继续叫喊,说你们的道德规范是崇高的,只是人类的天性不够善良,无法将这种规范付诸实施。没有人站起来提出这个问题:善良?它的标准是什么?
  “你们想知道约翰·高尔特的身份。我就是提出那个问题的人。
  “是的,这的确是道德沦丧的时代……你们的道德规范达到了顶点,那就是它发展尽头的死胡同。如果你们希望继续活下去,你们现在需要做的不是回归道德……而是发现道德。”
  什么是道德?什么是伦理学?道德就是一套指导人们做出选择和采取行动的价值规范——这些选择和行动决定了这个人的生活目标和道路。伦理学就是发现和定义这种规范的科学。
  要想定义、判断或者接受任何特定的伦理学系统,作为其前提,必须回答的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人需要一套价值规范?
  让我强调一下,第一个问题不是“人应该接受哪种特定的价值观规范?”而是“人需要价值吗?为什么需要?”

  • 用户评论
  • 豆瓣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评论)

我要评论

您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发布评论! 登录

关闭

资料下载
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