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 收藏

登录

图书资讯 | 活动预告 | 最新上架 | 重点推荐 | 精彩书评 | 套书展示 | 在线阅读

孔子文化奖学术精粹丛书·牟钟鉴卷

作者:主编 杨朝明 编选 段海宝

ISBN:9787508085821

出版时间:2015-10-01

开 本:16开(170*240)  页数:500页

定价:¥108

已有0人评价,查看评论

分享到:0

图书详情

  牟钟鉴先生是一个没有门户之见的人,他常常说自己是一个杂家。他这样说既不是自贬之词,也非自诩之语,而是对自己所涉猎学术领域的如实描述和对文化创新态度的清醒自觉。“杂”在牟钟鉴的理解中具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为多元并进,二为综合创新。牟钟鉴的学术成就是多方面的,但有一个底色和主调,这个底色和主调便是儒道两家的思想精华以及两家融通互补后形成的一种新的智慧。
  本书是牟钟鉴学术文章的选集,在兼顾牟钟鉴杂家特点的同时,更突出他在儒道两方面尤其是儒学方面的贡献。因而,全书共分为儒学篇、道家道教篇、民族宗教篇、宗教理论篇、综论篇等五篇,但仍以儒学篇的比重最大。  

章节目录

第一编  儒学篇
儒学在思考 / 3
儒学是什么样的学问 / 15
儒学在近现代面临的挑战与复兴之路 / 18
儒家天人之学与生态哲学 / 35
儒家诚学及它的重建 / 50
儒家人性论与新人性论构想 / 62
儒家伦理观与当代的取舍 / 90
儒家宗教观与新人文精神 / 115
儒家朋友论与新人际关系 / 140
儒家中庸之道与人文理性精神 / 160
孔子的中和之道与当代温和主义 / 167
弘扬儒家仁爱通和之学 / 178
儒学在中华文明多元通和模式形成中的地位和作用 / 183
儒学继承与创新的三种途径 / 188
新仁学构想——爱的追寻 / 194
谈谈“读经” / 254
社会德教——儒家的过去和未来 / 261
孔子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导师 / 272
牟钟鉴、安乐哲对话录 / 290
第二编  道家道教篇
道家学说与流派述要 / 305
道家与道教同异比较 / 326
道教精神略论 / 334
《红楼梦》与道家和道教 / 345
以道为教多元通和 / 359
第三编  民族宗教篇
民族宗教学的创立 / 369
试论民族理性与宗教理性 / 385
第四编  宗教理论篇
研究宗教应持何种态度 / 397
中国宗法性传统宗教试探 / 408
宗教文化论 / 428
尊重宗教是无神论的新高度 / 442
第五编  综论篇
论儒道互补 / 449
儒、佛、道三教的结构与互补 / 466

编选引用参考文献 / 473
牟钟鉴先生学术年谱 / 475
编选后记 /482

作者简介

  杨朝明,1962年出生,当代著名学者、儒学家、史学家。现为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任山东孔子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和《孔子研究》编委。山东省儒学研究基地主任、首席专家、学术带头人,《孔子文化研究》主编、《孔子文化》编委会主任。著有《论语诠解》等。

编辑推荐

  他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史家、宗教学家。
  他四十余年来默默恪守一个学者的本分:为人谦恭、温和,治学严谨、扎实;著书立说,培养人才;有爱心,有担当;扬正气,讲正学,走正路,办正事;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纯粹儒者的气象。
  他沉潜涵泳于中国哲学、宗教学的汪洋大海,着力研究儒学的内涵与价值,关注儒学的现代命运和发展前景。他将仁爱、中和、尊生、诚信等理念融入当代人的生活之中,构建了“新仁学”理论,提出返本开新、综合创新、推陈出新的“三新之路”,以期实现儒学的现代转化。宏论高见,启人心智。
  他潜心研究中国宗教的历史与现状,积极探索儒释道三教文化,提出了“宗法性传统宗教”新概念,创立了“民族宗教学”新学科,为中国宗教学学科建设做了具有开拓创新意义的工作,成绩斐然,贡献卓著。
  他是本土文化的守望者,具有包容的胸怀、开阔的视野。在多元文明并存互动的今天,他一方面致力于振兴中华学术,探索当代中国文化发展道路,提出了中华文明“多元通和模式”新论断;另一方面坚持孔子的“和而不同”思想,倡导多元文明平等对话,主张会通中外,融合百家,汲取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为我所用,再创中华文明的辉煌。
  他修德讲学,知行合一,参与创办尼山圣源书院,并担任首任院长,为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为推动学术事业的进步,殚精竭虑,不遗余力。
  他深研中华文化,志于光大儒学,勇于开拓求新,是中国文化的守望者、探新者。(2012年度孔子文化奖颁奖辞)

书摘插图

自序
  孔子文化奖是由国家文化部和山东省人民政府联合设立的国际性奖项,被认为是儒学和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传播领域的最高奖之一。我认为许多人做得比我好,成就比我大,从未想过这项大奖能降临到我的头上,奖轮不到我,所以2012年得知获奖时深感意外。当然,获此殊荣后我是颇受鼓舞的,从心里感谢家乡山东省政府和学界对我的学术事业的高度关注和肯定,并把此奖看作是一种鞭策和期待。我是来自山东烟台的北京学者,长年从事孔子儒学与中华思想文化的研究,领奖又专程回到孔子故里曲阜,在世界儒学大会上接受以孔子命名的大奖的颁发,使我集中感受到自己的文化生命已与孔子思想融为一体了。我走出山东已有半个多世纪,然而我的精神家园的源头活水仍然在尼山和曲阜。
  我这大半生走了一条中华人文学术研究和教书育人之路。走这条路没有大富大贵,又要长期积累和不断爬坡,充满了曲折与艰辛,但我无怨无悔,而且乐在其中。国学成为我精神生命的寄托,也是我服务社会的最好方式。我是如何走上这条人生之路的呢?可以说是各种因缘际会的结果。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在青岛上小学的时候,学校教学已经取消了经典训练,无缘接触中华元典,但中华文化作为世代相传的民族性格和道德规范却保存在民间风俗与家教之中。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向往和亲近,根源于家庭的熏陶,入学后又有烟台二中学校教育的推动,直到在北京大学接受学术大师们的教导。我出生在山东烟台近郊芝水村一个小康之家。先辈农商兼务,却无一人为官。我首先要感谢祖父牟锦堂。他曾在山东烟台电灯公司任高级会计师,每月工资五十大洋,属于高薪阶层,但他不置产业,只保守着祖上传下来的十五间旧房和十亩多地,再传给父亲、二叔、五叔三家共有,把攒下来的钱捐给慈善机构,用于救助贫困的公益事业。他乐善好施,经常为邻里穷人和外来流浪人家慷慨解囊,赠送物品,甚至冬天在路上把棉鞋脱给受冻的乞丐,自己光脚走回家。由于家境普通,土改时我家被定为上中农。而祖父的三个兄弟皆因经商有积蓄,在村里盖房置地,比较阔绰,土改时一律划成地主,全家扫地出门。祖父积的阴德使我们姐妹兄弟上学、工作没有因家庭成分而受到负面影响,祖父的慈悲心怀为后人树立了好的家风。祖父与父亲有中等文化程度,古文底子很好。家中保留下一些四书五经、家训和来往的家信,使我从识字起就常常翻阅,从中吸取滋养。我父亲牟广熙厌烦商业而喜欢古典文化,尤其敬崇孔子、孟子和儒学,认为社会道德离不开孔孟之道,经常对我讲忠厚传家、诗书继世的为人处世道理,对我有很大影响。父亲是位民间儒者,在任职农村生产队会计的空闲之时,结合现实,研究儒家文化,写些小文章,用以教育后代。他在八十岁撰写家史“自叙”时写道:“我平生笃信儒学,终身不改父志,以为孔孟之道乃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必经之路。中华民族的道德品质及良风美俗,皆由两千年的儒学教化而形成的。故我晚年,专心致志,锐意研究攻读,颇有心得。今我写有《论孔子之道》《原仁》《论儒家之忠君》《性善情恶论》《德才兼备论》《剖析仁》《论消灭战争》《孝道》《治心》《人才论》等,甚望后人熟读学习之,如有继我志者,更所望焉。我的信条‘座右铭’:知儒不疑,信教不惑,居仁由义,尊道而贵德,力虽薄而气勇,识虽浅而志坚。”我在中学时受社会激进风气影响还批评父亲思想保守,后来慢慢被他的言行所感化,成为他的同道。母亲是典型的贤妻良母,慈俭勤劳,为子女所敬重。父母善良老实,乐于助人,与邻里和谐相处,远近声誉载道。家庭内部,慈孝盈室,七个姐弟皆能孝顺,彼此爱敬,从未发生因争吵而使父母生气的事情。我从小生活在这样一个知书达礼的道德家庭,养成了温和善良的性格和好读书、勤思考的习惯。我幼时经历过抗日战争和内战,体验到社会动荡的痛苦。幸运的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我遇上了和平环境,并于1951年考入烟台二中,在少年时代接受了高质量的教育。烟台二中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是名校,有一流的校长和老师,教学质量很高;学校认真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使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没有后来应试教育的弊病。学校生活朝气蓬勃,个性可以自由舒展。除了课堂学习,同学们还大量阅读中外古典与当代名著,还可以自由参加各种文体活动,跳集体舞、交谊舞,自编自演话剧,每日下午四点以后操场上到处都是同学在锻炼。高中《文学》课本重视古典文本训练,从《诗经选》开始,老师一字一句地讲解,同学们一首一篇地背诵,在我心中植下了古典文化的种子(这个课本后来被扣上“厚古薄今”的罪名而取消了)。我就是在这种氛围中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发生了兴趣。我在高中的学习成绩是文理兼优的,当时流行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说法并未影响我报考大学哲学专业的选择,因为我从内心强烈地喜欢哲学尤其中国哲学,学校和老师也非常尊重学生个人的志愿。我感谢烟台二中对我的培育,它使我健康地成长起来,在毕业前获得全校“三好学生”称号,并以优异的成绩被北京大学录取,从而决定了一生的路向。1957年9月我进入北京大学哲学系读书,五年之中读哲学专业本科,三年之中读中国哲学史方向研究生。其时哲学与哲学史大师云集北大哲学系,如冯友兰、汤用彤、张岱年、洪谦、朱谦之、朱光潜、黄子通、宗白华、郑昕、熊伟、王宪钧、冯定等前辈,还有处于中年的张世英、朱伯崑、任继愈、汪子嵩、黄枬森等名家。我接受他们的熏陶或指导,加上自己勤奋努力,在哲学理论和基础知识方面打下坚实基础,养成了理论思维习惯和逻辑推理能力。在研究生学习期间,我多得冯友兰先生指教,对于中华哲学传统及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老子、庄子、二程、朱熹、陆九渊、王阳明等人的思想有了较系统的把握,为自己后来独立进行国学学术研究创造了优越的条件。冯友兰先生给予我的启迪主要有:一是“阐旧邦以辅新命”的家国情怀,二是“融会中西”而创新中国哲学的时代精神,三是涵泳古典、深入觉解的求真功夫,四是“仇必和解”、与时俱新的贵和哲学,五是“要言不烦”、简洁通达的文字表述。汤用彤先生辅导过我,使我初步走近佛学,他提出的“同情之默应、心性之体会”的治学之道还成为我后来探讨当代中国宗教理论的基本态度。张岱年先生学术上给我的影响有四:一是他把中华精神归结为“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二是提出“综合创新”论,三是把中国哲学分疏为宇宙论、人生论、致知论三大系统,四是发掘儒家文化中“强调独立人格的人文精神”。后来我与张先生合作为《中国思想文化典籍导引》写序,共同阐释了经典训练的重要性,并对中华要典做了新的分类。应当承认,我既没有北大师长辈深厚的国学根基,又没有他们对西方语言的纯熟运用的能力和出国留学的经历,自身天资平凡,无法自如地融会中西、贯通古今,只是受师辈滋润,有所领悟而已。1966年春,我从北大研究生毕业,进入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后升格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工作,在那里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两个截然不同的时期。“文革”十年是灾难、是浩劫,我曾经从死亡边缘上走了出来,但经过总结和反思,坏事变成好事,它使我得到磨炼,由幼稚变得成熟,坚决地从反传统思潮中摆脱出来,在情感上回归中华民族文明,开始有了文化自信和自觉。改革开放后迎来学术的春天,它给予我独立思考、发挥潜能、探索文化的广阔空间,开拓出中华主体、世界视野并个性化的学术之路。我在世界宗教研究所工作二十二年,从事哲学与宗教学的研究,都有很大收获。1987年底,我来到中央民族大学哲学系(后升格为哲学与宗教学学院)工作,至今已二十七年之久。它使我生活在多民族人才汇聚的友爱大家庭之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与和谐性,体验到人民教师的光荣,在学术上开拓出民族宗教研究的新天地。我是幸运儿,找到了安身立命之所,那就是我热爱的中华学术研究和教书育人;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日渐改善;中国社会逐渐从挟洋自重的民族虚无主义中挣脱出来,开始礼敬自己的民族文化及其代表,我所从事的国学研究走出低谷,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我又生活在作为文化中心的北京,随时可以得到师友相助,因而自己得以在儒学、道学、宗教学这片学术沃土上放手耕耘,取得一些成果,获得社会认可和好评,没有辜负国家和人民对我的培养与期望。当然,我有自知之明,我没有过人的才华和了不起的业绩,不足之处尚多,只不过是尽心尽力而已,学问是没有止境的。我在长年的学术研究中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我不喜欢深奥与晦涩,而喜欢深刻与明达;我不喜欢虚玄与细琐,而喜欢切实与中肯;我不喜欢偏激与武断,而喜欢平和与周全;我不喜欢食洋不化,而喜欢文化自尊。
  我在研究、教学和社会工作上值得肯定的成绩,主要有以下几项。
  第一,与张践教授合作,以九年之功,撰写了一部九十万字的《中国宗教通史》。以往也有几部类似作品,但很简略,或者欠缺较多。这部书则具有广博性、整体性,包含了中国历史上各类宗教及其演变的全过程,并建立了一个动态的连贯的体系,其中特别揭示了“敬天法祖”的宗法性传统宗教乃是中国人的基础性信仰。该书对各少数民族的宗教和处于底层的民间宗教给予较多的篇幅论述,也介绍了历代政权的民族宗教政策,还总结出中国宗教的历史特点。该书出版之后,获得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宗教学一等奖,成为许多大学宗教学专业必备参考书和研究生考试主要参考书之一,受到广泛欢迎。中国宗教是长期被中国历史学和文化史学所忽略、所贬抑的领域,西方学者也多有曲解和漠视。《中国宗教通史》对于中国人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宗教传统和外国人更准确地认识中国宗教文化,起了重要作用,该书在美国已受到重视。
  第二,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为我国宗教事务管理工作提供新思路和理论支撑,受到有关部门和干部的欢迎,为建设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做出了自己的努力,写作出版了《探索宗教》《宗教与文化》等专书。在《当代中国特色宗教理论探讨》一书中,我把自己的成果凝结为九论:宗教社会论、宗教文化论、宗教和谐论、宗教促进论、宗教生态论、宗教传统论、民族宗教论、民间宗教论、温和无神论。此举意在清理苏联模式“宗教鸦片论”、“宗教残余论”的影响,重新解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并把它中国化,强调中国社会主义者要以理性和包容的态度对待宗教,并引导宗教发挥积极作用。作为国家宗教局干部培训中心的兼职教授,我经常应邀为各地民族宗教工作干部讲解宗教理论与政策。2007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学习研究宗教问题,我应邀参加了这次学习活动。新华社19日电是这样表述的:“中共中央政治局这次集体学习安排的内容是当代世界宗教和加强我国宗教工作。中国社会科学院卓新平研究员和中央民族大学牟钟鉴教授就这个问题进行了讲解,并谈了对做好新形势下宗教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各位同志认真听取了他们的讲解,并就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这次学习之后,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对宗教工作和宗教研究的重视程度大大提高了。
  第三,在研究中国哲学史和宗教史的基础上,提炼出中华文化与宗教生态的“多元通和模式”,其中儒家是主干,儒道互补是底色,儒佛道三教共生是核心,民间信仰是土壤,然后接纳各种外来宗教和文化,形成多样、和谐、互摄的良性生态。它在世界上是独具特色的,具有仁和、尚德精神。在中华民族和平崛起和当今世界强权主义横行、极端主义泛滥、文明冲突不断因而人类和平受到威胁的情况下,中华文化多元通和模式可以为中国文化重建提供资源,为世界文明对话、交流、合作做出榜样,展示中华文明在当代的伟大意义。用“多元通和”来表述中华思想文化生态模式,已为越来越多的学者所采用,并在实际上推动了文明对话。在此基础上,我提出了“多元通和,固本化外”的文化战略构想。表现多元通和优良传统的作品《中国宗教与中国文化》四册(其中我撰写了一册半)获第五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被列入首批国家社科基金文库。
  第四,从1979年起,参与中国宗教学的创建与发展,努力使它成为高校重要人文学科之一。在中央民族大学从事民族宗教和中国哲学研究与教学期间,与朋友一起着手建设宗教学专业,使中央民族大学的宗教学学科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建立了硕士点和博士点,在培养人才、服务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因而在宗教学界有了一席之地。又为研究生和本科生授课,亲自指导了29名博士和13名硕士(包括政法大学两名硕士),他们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都有出色表现,自己甚为宽慰。在实施“985二期工程”中,担任中央民大当代重大民族宗教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将民族学与宗教学结合起来,创立中国民族宗教学,主编《民族宗教学导论》,搭建起初步框架结构,为宗教学增添一个新的学科分支,已得到学界认可,并开始对民族宗教工作发生积极影响。民族团结是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正确处理民族宗教问题又是维护民族团结的必要条件。鉴于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相互交织,建设好民族宗教学便有重大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我在中央民族大学的工作得到很多奖励,从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并先后获得北京市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宝钢教育奖优秀教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等荣誉称号。
  第五,我长期致力于儒家文化研究,把它看作是弘扬中华精神的首要任务。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参加了中国孔子基金会的工作,90年代中期又参与国际儒学联合会的工作,曾任儒联学术委员会主任,在谷牧会长领导下,努力推动儒学研究,并使之服务于当代精神文明建设。曾赴美国、韩国、日本与新加坡访问,在哈佛大学讲论,推动孔子儒学走向世界。我致力于打破国粹主义的固陋,也超越反孔批儒的偏激,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探索儒学新的理论形态。我提出了“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不能留,五常(仁义礼智信)不能丢,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都要有”的论断,得到广泛认同。我认为仁学是儒学的精华,写出了《新仁学构想》的专著,试图构建新的仁学理论体系,提出“以仁为体,以和为用;以生为本,以诚为魂;以道为归,以通为路”的基本命题,论述了“仁性论”“论修论”“仁德论”“仁志论”“仁智论”“仁礼论”“仁事论”“仁群论”“仁力论”“仁艺论”十大专论,发表后引起热议,推动了儒学的创新。我阐释了儒佛道三家的中和之道,重点阐发儒家的协调理性,向社会发出“让温和主义在当代流行起来”的呼吁,推进文明和谐。朋友们在山东泗水创建尼山圣源书院,推举我为首任院长。五年后我退居二线,给中青年学者提供充分发挥作用的中心舞台。书院为弘扬儒学精华、开展文明对话、培养国学人才,做了许多有益工作,尤其近年书院新一代骨干在孔子诞生地开展乡村儒学建设,努力使中华文化之魂与民众身上文化之根对接,在省内外产生了积极广泛影响,证明年轻学者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我先后承担了孟子公开课和孔子公开课的开课讲座,把孔子定位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导师”,推动人们重新认识和敬重伟大的孔子,提倡做新时代的君子,为美德山东建设尽自己一份力量。
  第六,我长期研究道文化,认为孔老相携、儒道互补是中国精神的一体两面。出版了《老子新说》,对《老子》八十一章做了新的解释。由于贴近现实,此书成为热销书。道家和道教的关系错综复杂,学界众说纷纭。我撰文论述道家与道教的异同,并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说明道家如何道教化,道教又如何不断回归道家,澄清了一系列误解。我写了《中国道教》,参与主编了《道教通论》,并与山东学界朋友一起申报实施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写作出版了《全真七子与齐鲁文化》。这部书起了为山东全真道研究开路的作用,获得北京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我被聘为中国道教学院讲座教授,为之培养研究生,与道教界爱国人士结下深厚友谊。我参与了2007年在西安和香港举行的国际《道德经》论坛的筹划和活动,并在论坛上做了《道——通往和谐之路》的发言,感受到老子走向世界的步伐正在加快。我写过《丘祖精神不朽》的文章,表彰丘处机远赴雪山、劝戒成吉思汗、一言止杀的功绩和“志道苦修”“仁厚爱民”“慈勇自尊”“朴实纯正”“谦和包容”的精神,又以此题在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主办的“京师人文宗教讲堂”上做了演讲,受到欢迎。前些年我常去香港青松观道教学院讲学,也常去台湾做学术访问,参加两岸道教文化交流研讨,为加固两岸文化纽带做了一些实事。
  我自称是一个杂家,由于社会的多种需要和时势的推移,我不得不拓宽自己的专业领域,涉猎许多学科,往往在学科交叉的部位探索,眼界虽然开阔一些,专精程度必然不足。我罗列上述自认为可以肯定的成绩,并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以此向山东和烟台家乡父老、烟台二中的师长做一次汇报,交一份答卷,说明自己作为生活在北京的山东人,在做人做事上对得起他们的栽培,只是做得还不够好、不够多,如果乡亲们能给一个合格或良好的评语,我就满足了。我知道,我的上述事迹若放在中华复兴的大事业中看,那是微不足道的。我还知道,自以为好的观点、好的事情未必是圆满的。老子说:“大成若缺”,最好的事物都有欠缺。我不是完美主义者,我了解自己的局限性,我之所想所说只能是一家之言,而且其真理性要接受社会实践的反复检验和学界的研判。但我能自信地说,我的言说发自内心、出于真诚,饱含着人生体验和文化理想,它是我的生命的有机组成部分。我认为社会给予我的关照和荣誉超过我对社会做出的贡献,需要怀抱感恩之心。我把自己定位为一个中华文化的探索者,在探索中反思,在反思中创新。我已过古稀之年,只要生命不息,就会探索不止。我将继续在中华学术沃土上耕耘,尽量多撒播文化良种,让它们发芽生长、开花结果,供给人们一些有益的精神食粮。
  我感谢世界儒学大会秘书处和孔子研究院给我编选文集的机遇,也对段海宝博士为我拟定篇目、辑选论文、整理成书所付出的辛勤劳动表示谢意。文集所收“儒学篇”“道家道教篇”“民族宗教篇”“宗教理论篇”“综论篇”中的文章,基本上涵盖了我的主要学术领域和主要论点,当然不能周全。由于前后时间跨度较大,表述上不免有些差异,此次除文字校订外不做修改,以保持原貌,这样可以留下历史的足迹,供读者评析。

弁言
世界儒学大会执行秘书长/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  杨朝明
  2013年11月26日,是中国当代文化史上值得永远记取的日子。这一天,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来到孔子故里,在孔子研究院召开座谈会,发出了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信息。这里,正是历届世界儒学大会的举办地。
  习近平主席视察孔子研究院并作重要讲话,这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大事件,中国由此进一步坚定而自信地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快了构建时代新文化的步伐。
  在视察曲阜之后,习近平主席又多次就传统文化发表讲话,并站在世界文明与国际关系的高度,深刻论述了“思想”对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意义,他指出,中国传统的爱好和平的思想直到今天依然是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理念。习近平主席不止一次地谈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大楼前石碑上的那句话:“战争起源于人之思想,故务需于人之思想中筑起保卫和平之屏障。”此言正深度契合孔子儒学思想的精髓。
  中国先人早就看到“人心惟危”,人不能“好恶无节”,要明理修身,推衍亲情,放大善性,“允执厥中”。孔子说:“凡夫之为奸邪、窃盗、靡法、妄行者,生于不足,不足生于无度。”又说:“人藏其心,不可测度,美、恶皆在其心,不见其色。”既然“有度”与“无度”全在“人之思想”,那么,中华文明“以礼制中”的意义便不言而喻。
  中国儒学是在继承孔子以前数千年文化传统的基础上产生的,具有突出的包容性气质与特征。春秋时期就有人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孔子儒家集古代文化之大成,形成了“和而不同”的主张,虽不苟同,但相互尊重,和平共处。世界文明多姿多样,不同文明之间应当平等与相互尊重、互鉴而相互包容,只有这样,人类文明才能不断发展和进步,也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参透其他文明的奥妙,进而求同存异,互相涵摄,和谐相处,共同前行。所以,大力宣传孔子儒学,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国建立民众共同价值信仰体系的需要,而且正符合世界的需要与时代主题。如果能将孔子儒学精髓更好地传承下去进而传播出去,这将是中国献给世界的最伟大礼物。
  在两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国儒学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先秦时期,即通常所谓“原始儒学阶段”,这是儒学创立时期;二是秦汉以来至近代以前,这是“帝制中国时代”,是儒学与社会历史文化密切结合的时期,可概略称为“儒学发展阶段”;三是近代以来,尤其甲午中日战争以来,这可称为“儒学反思阶段”或者“儒学反省阶段”。
  对中国儒学进行这样的划分,有助于对儒学价值的认识。作为思想文化,孔子儒学的影响之大可以说罕有匹敌,而对其价值认识的分歧之大竟然也无与伦比。这已被视为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景观”。然而,正如一位西方学者所言,因为有了孔子的学说,“伟大的中华民族比世界上别的民族更和睦和平地共同生活了几千年”,这是一个客观的历史事实。时间虽然过去两千多年,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人们仍然必须立足于孔子所确立和阐述的那些价值观念。
  人们之所以对儒学认识存在分歧,原因很多。近代中国社会特殊的历史变动,促使人们反思自己的民族文化。在帝制时代,孔子被尊崇到极高地位,儒学是统治学说,新文化运动的矛头自然直指孔子,借以打倒儒学和传统文化。这种“全盘性反传统主义”运动,其思维方式上存在着偏颇是显而易见的。不过,这场“思想启蒙运动”以鲜明的反传统形式出现,但仍然有人看到孔子与后儒的不同,明确指出不能完全否定孔子和传统,主张分清“真”“假”孔子。如李大钊说:“余掊击孔子,非掊击孔子本身,乃掊击孔子为历代君主所雕塑之偶像的权威也;非掊击孔子,乃掊击专制政治灵魂也。”
  随着学术的进步,人们对儒学的变化看得更清楚了。在儒学“创立”时期,儒家思想带有明显的“德性色彩”,早期儒家强调“正名”,主张“修己安人”和“仁政”“德治”;汉代以后则有不同,为适应专制政治制度的需要,逐渐强调君权、父权和夫权,儒学慢慢蜕变,染上了显著的“威权色彩”,呈现出为后世所诟病的“缺乏平等意识和自由理念”,也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
  了解这一点十分重要!原来,强烈“保守”传统的人多看到了原始儒学的真精神,而对孔子儒学持“激进”立场的人则更多看到了作为“专制政治灵魂”的那个“偶像的权威”。难怪“新启蒙运动时期”有学者提出要“打倒孔家店,救出孔夫子”,我们确实更应该关注原始儒学,分清“真孔子”和“假孔子”,澄清误解,明辨是非,正确对待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我们应当感谢世界儒学大会,感谢“孔子文化奖”的设立,她对于推动孔子儒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起到了积极作用,做出了重要贡献。自2007年举办发起国际会议以来,世界儒学大会已成功举办了六届七次。先后有二十七个国家和地区的近一千一百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提交论文八百余篇,出版了六部学术论文集。经过八年多的建设,世界儒学大会在国内、国际上都产生了积极而广泛的影响,成为汇聚海内外儒学研究权威机构、知名学者以及各界人士的全球性儒学盛会,搭建了跨地域、跨学科、跨行业的国际儒学研究与文化交流的高端平台,并成长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载体。
  从2009年开始,每届世界儒学大会期间,还有一个重要的盛典,这就是颁发“孔子文化奖”。该奖项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同设立的我国儒学研究和推广领域的最高奖,旨在表彰鼓励世界各地为儒学研究和孔子文化传播做出贡献的团体、个人和非政府组织。获得“孔子文化奖”的学者和机构,2009年度为杜维明先生和孔子基金会,2010年度为庞朴先生和国际儒学联合会,2011年度为汤一介先生和汤恩佳先生,2012年度为牟钟鉴先生和韩国成均馆,2013年度为李学勤先生和安乐哲先生。
  为保证“孔子文化奖”的公正性、神圣性,“孔子文化奖”组织委员会制定了科学严密的推选程序。从推选委员会的专家组成,到具体的推选实施方案;从推选委员独立匿名提名,到汇总后再次提请推选委员进行选举,都十分严谨、公正、细致,这是对“孔子文化奖”的尊重,更是对“孔子文化”的敬重。因此,每一次“孔子文化奖”颁奖,都成为人们讨论最热烈的话题,得到学术界的高度认可,受到社会的广泛赞同。
  可以说,每一位“孔子文化奖”获奖学者都立足于学术前沿,深刻思考中国传统文化问题。在他们之中,有的着力阐发儒家传统的内在体验,显扬儒学的现代生命力;有的致力于解读中华文化密码,阐发中华智慧;有的用心考察儒、释、道三家,以独到的见解丰富深化儒学认知;有的笃行儒道,胸怀天下,在弘扬孔子文化和推广儒道上不遗余力;有的探源古代文明,解读早期中华文化的高度与深度,彰显孔子思想与儒家学说形成的广阔舞台;也有毕生钟情于中国文化的西方儒者,以比较的视野阐发儒学的价值,向全世界介绍儒家学说。这些获奖学者的贡献有目共睹,他们获得孔子文化奖乃众望所归。
  为了更好地展示“孔子文化奖”获奖学者的风采与成就,回顾和宣传他们的学术贡献,在孔子文化奖组织委员会的领导下,世界儒学大会秘书处组织选编了这套“孔子文化奖学术精粹丛书”,这同时也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世界儒学大会,了解“孔子文化奖”。
  本次出版的是前五届获奖学者的学术文粹。以后随着世界儒学大会的继续举行,随着新的“孔子文化奖”获奖者的产生,该“文粹”还会继续编辑下去。

  • 用户评论
  • 豆瓣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评论)

我要评论

您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发布评论! 登录

关闭

资料下载
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