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 收藏

登录

图书资讯 | 活动预告 | 最新上架 | 重点推荐 | 精彩书评 | 套书展示 | 在线阅读

和哲学:和合、和解、和谐之道

作者:杨尚懂

ISBN:9787508094595

出版时间:2018-05-01

开 本:16开 170*240  页数:220页

定价:¥39

已有0人评价,查看评论

分享到:0

图书详情

  现代社会遇到了这样的困局:以物质财富为标准来衡量人的价值和意义,人类对于善和自身德性完善的需求得不到应有的观照,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环境之间的精神和解不能实现。但是,在这个困局的迷茫之中,也逐渐露出了新时代的曙光,更好和更高的精神文明将成为时代的重要主题。在这个时代,每个个体都应该懂得精神和解、学会精神和解,与现实共舞,与时代共舞,与历史共舞,与天地、万物、环境共其和,与规律、规则共其和,最大可能地实现相互间的精神和解。这是人类乃至世界更好生存和更好发展的立足点,也是每个人获得更多、更大的快乐和幸福的最好途径。

章节目录

第一章 精神和解
第一节 一体两赋(1)
  一、人类的禀赋特征(1)
  二、工具理性·感知理性·价值理性·意义理性(4)
    夏日怀伊(13)
第二节 精神和解的要义(18)
  一、精神的文化寄寓方式(18)
    精神的诗意,精神的诗(28)
  二、和合效应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古典表达(29)
第三节 德性需求(34)
  一、现代生产生活方式的失和问题(34)
  二、物欲需求的局限(37)
  三、德性需求及其特征(38)
    同心圆,恍若十岁的中秋(43)
第四节 孔子定理:富而教之及精神生活的改善(44)
    庐山吟(45)
    高远赋(48)

第二章 和合效应
第一节 精神素地与精神和解(49)
  一、生命留白与精神和解(49)
    生命的留白(51)
    竹 记(56)
    人生如写(58)
  二、德性之间的和合效应(59)
    风,时间,还有月(59)
    风 铃(64)
  三、德性的个性化和合效应(65)
    南山志(68)
第二节 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高地(69)
  一、易道同源(69)
    上善若水(77)
  二、道与真、善、美的同源性(78)
  三、人心与道心(82)
    大哉,尧之为君(87)
  四、君子文化理念(88)
    中华传统文化理想人的信仰之道(94)
    大行若丽(95)

第三章 和合之道
第一节 从天下为公到天下共和(97)
第二节 文物之和(108)
  一、意义领掖,直开新面,以德相馨,和合天下(108)
    盘 管(110)
    嘉 禾(119)
  二、价值理性化(119)
    和《香云纱之歌》(125)

第四章 善与美的辩证关系
第一节 晴空朗月,一善万有,众体分殊(128)
    静夜思·月出·各得其所(129)
第二节 美、德性与和(131)
  一、美、德性与和的辩证关系(131)
  二、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善与丑的辩证(134)
    夏日怀伊(140)

第五章 时空的非均质性
第一节 空间差序效应(141)
  一、环境的空间差序效应(141)
  二、费用曲率平化与均质化效应(145)
第二节 时间差序效应(150)
  一、自然生态的时间差序效应(150)
    秋 意(154)
    达观与审慎乐观(154)
    青春祭文(155)
  二、生态的超限性异化(156)
第三节 生态力与时间的自然律动(159)
    生态力(162)

第六章 社区社会
第一节 古代社区社会的意义性(169)
第二节 社会与社区社会(178)
    秀水之湄(182)
第三节 社区社会的失落与重建(182)
  一、工具理性崇拜(182)
  二、资本叙事的价值理性窄化(184)
    甘 棠(187)
  三、社区社会的现代失落与重建(187)
    生 命(193)
    难得相证(194)
    有一种风叫作勇气(199)

主要参考书目(201)
后 记(203)

作者简介

        杨尚懂,男,1965年生,广东英德人,经济师职称。业余时间对中国古代史特别是上古史做了大量深入研究,著有专著《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制度及其文化内涵》《道德违约与先秦社会的政治变迁》《个人文明与文明的多元辩证》等。

书摘插图

绪 言
———从物质生活小康到精神生活小康

        本书最早以“向度论” 作为论题,研究事物含有的或发展演进的指向性及其维度结构,意在构建一个用于解释人类历史演进但又有别于生物“进化论”的基础理论。但是论题过于宏大,随着研究的进展而有所收缩和删减,最终立足于“和哲学”———以事物及事物之间的意义性、意义理性、人的精神和解、德性完善的需求、感知和认知等作为基点,以社区社会作为重要的承接点,以和乃至与天下共和作为价值引领。其中的基本规律和法则是:万物得其善而和,因其和而生,失其和则弊。故而需要不断地祛其弊、和其善,日臻完善,走向天下和合。由此我们不难理解“和”的综合尺度作用和意义以及系统思维的独特魅力。简言之,所谓和哲学,就是以事物以及事物之间的意义性、意义理性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问。
        鉴于人类既有物质性又有精神性的“一体两赋” 特质,本书借助社会人文学和生物学这两个基本视阈来加以考察和探讨。当然,说是两个基本视阈,其实更像是这两个或多个视阈的交叉视阈。也就是说,人类作为一种独特的动物,同时也是一种独特的生物,需要有一种独特的交叉视阈——生物学与社会人文学的视阈——来进行考察和探讨,因此无论是理论结构还是价值理念与取向都有其相应的维度。
        本书的基本理念是:
        1.万物皆有其善,都有其相应的意义理性。
        事物如何表现或表达其德性之善呢?本书的观点是,“和”是“善”的打开与表现方式,“善”与“和”可视为事物的“一体两赋”。
       上述关于事物的德性以及善与和的解释,应当有助于弥补现代学术简单地把事物的物质属性和内在机理(或德性)割裂开来的不足。
       另外,一体两赋,主要指称两个相对而言的范畴具有一体性或同体性特征,并不意味着一体只有两赋。例如,物质性和精神性,感性和理性,都是人类本质意义的一体两赋。所以,所谓一体两赋,实际上就是对事物的相对而言的禀赋所做的简易表达,因而可以称为关于事物相对禀赋意义的“一体两赋”观。
       2.“精神和解” 是人类根据自身的德性和合万物之善做出的判断与表达,是人类本质特征的反映和体现。
       个体懂得精神和解、学会精神和解非常重要,它不仅能改善精神生活,在机缘契合下,甚至可以把人的意义,把人生的精神素地有效地转化为艺术高地、精神高地。精神和解,亦可谓个体能够与天地共其和、与万物共其和、与环境共其和、与天下共其和的表征。海德格尔所谓“诗意栖居”,大体上不外如此。
       从更本质的角度来看,所谓“诗意栖居”,实际上就是人的精神拥有诗意,能够与自身的德性、与天地、与万物、与环境共其和。正因如此,人类从洪荒时代的简单适应环境,转而成为拥有丰富主体性的行动实体,成为能够不断改善自身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文明人。进而我们不难理解,正是精神的属性和意义,精神的诗意、精神的诗,在本质上反映了人类历史的创造性和发展性,反映了人类历史创造性和发展性的更大可能性。
       3.事物的内在规定性和规律性可以表达为:万物得其善而和,因其和而生,失其和则弊。
       4.“善”就是事物得以存在的德性及其让人满意的和合度。
       5.“和” 就是对事物以及事物之间最宝贵的东西,是事物遵循其德性的打开方式以及自身与环境之间关系性的呈现。其中的“成性存存” 者,实际上就是精神的诗意、精神的诗,物之所由生的善。
       6.和合效应就是事物得其善所产生的反应及其效果。
       7.“德性” 包括人的先天德性与后天德性。先天德性主要指人类与生俱来的各种感知功能(包括眼、耳、鼻、舌、身、意〔脑〕等) 及其禀赋;后天德性主要指个体所处的环境、知识结构、认知力、性格与品性的养成程度,是人类追求德性的自我完善与圆满的重要表现,是人的“一体两赋” (物质属性和精神属性)的集合体特征的多维度显示。
       与目前人们常说的“理性” 相比,德性把人当作感性和理性的集合体,认为除了物质和精神的“一体两赋”之外,人还是感性和理性的“一体两赋”,任何简单化、单一化的感性或理性都无法取代人的主体性意义。这对于人的理解无疑是比较全面而完整的,拥有更为丰富的内蕴和维度。
       由此我们不难进一步意识到,以“理性” 作为最高范畴的各种思想、理念和理论,为什么会顾此失彼,甚至造成这么多的思维和行为活动的混乱。仅凭这一点来看,所谓的现代社会其实还是一个很不成熟的社会,还有许多有待改进和完善的空间。
       8.为了便于统一理论的思想内蕴,本书对理性做出这样的定义:理性就是人的“德性”与“和”之间达成的辩证关系及其判断,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人与环境之间所达成的精神和解。它的本质就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理性,包括感知理性、工具理性、价值理性、意义理性、和谐相处、和合共生等。
       9.德性需求主要是指,在一定环境和条件下,由兴趣及有关信息激发的心理需求在实现或满足过程中获得的心理舒适和满足感,以及由此产生的精神和解与和合之乐。进一步说,作为具有物质属性和精神属性“一体两赋”特征的人类,除了物欲需求之外,还有精神和意义理性需求,而且这两方面的需求需要得到较好的满足与平衡。
       如果以此考察现代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我们不难发现,如今的教育高度工具化,生产和工作高度组织化,本应满足较高精神生活需要的人文素养、人文环境和制度安排还存在诸多缺陷。这说明,人们要想从物质生活小康走向精神生活小康,最大可能地实现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环境的精神和解,得到更多的快乐和幸福,还有许多事情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唯其如此,人们才可能进入与现代技术和生产力水平相匹配的精神生活新境界。
       这很好地说明了,除了功利的角度,人们还需要从意义的角度考虑问题,思考人生、思考生活、思考社会、思考人类命运等莫不如此。不然的话,我们不但不能认识自己,对人生、社会和人类的理解也会顾此失彼,百思不得其解。
       10.间性,主要是指事物之间的意义性或关系性,用于解释事物之间的“和”以及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环境、物与物的和合度(间,读如“间隔”的间)。
       事物或者事物之间的意义常常含有丰富的内蕴与维度,所以,用意义性或意义间性解释事物以及事物之间的和合关系,具有独特的作用。我们不难发现,事物或事物之间意义性的释出,其实就是意义理性和价值理性生成的重要过程显示。同理,意义性的流失或失落,以至于意义理性和价值理性的流失或失落,也可以由此得到揭示。
       通过考察人类历史的演进过程,我们不难发现:拥有较高的智力基础——主要表现为拥有较高的意义性及意义理性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使人类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开展审美活动以及各种创制活动,拥有巨大的精神意志和精神力量,并与其他动物区别开来。
       这说明,人类只有功利性意识和思维是不够的,还要懂得事物的意义性,还要懂得意义性思维。不然的话,我们甚至连人之为人而不是别的动物,都无法找到相应的边界和底线。而人的德性完善的需求,实质上就是对事物存在的意义性具有持续认知的需要,以及对自身意义性完善的需求。从这一角度来看,我们甚至可以说:人类就是懂得事物的意义性、懂得意义性思维的动物,这是人类拥有文明生活和文明得以持续进步的根本所在。
       11.絜矩之道,亦即简明的方式方法与行为准则:(1)祛其弊,和其善;(2)知其性,识其情,和其意,合其度,悦其美,尚其德;(3)格物致知,明德致善,以德相馨,和合天下。可谓小成以智、大成以和。
       12.《嘉禾》——德大能和:禾虽小,却能与天地共其和,与万物共其和,与环境共其和,与天下共其和。禾之德,其大矣哉!故物之大,匪唯形体之大,亦唯德之能大。夫唯德大,是以能和。
       13.金字塔法则:(1)反比法则:高度与所占面积的大小成反比,亦即越高的部分所占面积与基础总面积相比就越小;(2)正比法则:高度越高,需要的基础含量或基础总面积就越大。
这说明,懂得精神和解,学会精神和解,懂得欣赏别人,懂得欣赏崇高和伟大,是人生的一种福分,是人类的一种福分。
       总的来说,现代社会正处于这样的大困局之中:以物质财富为标准来衡量人的价值和意义的大小,人类对于善和自身德性完善的需求、相互间的精神和解并没有得到应有的观照,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环境的精神和解方面还有许多事要做。但这个大困局并非没有出路、没有选择,相反,在这个大困局的迷茫之中,人们逐渐看到了新时代的曙光,看到了人类生存和发展更为本质的出路。在这个新时代,人们从物质生活小康走向精神生活小康,更好和更高的精神生活和精神文明将成为时代的重要主题。它要求每个个体都把自己拿出来,与现实共舞,与时代共舞,与历史共舞,与天地、与万物、与环境共其和,遵循有关的规律和规则,与规律、规则共其和,最大可能地实现相互间的精神和解。没有谁能够成为旁观者。不因为别的什么,因为它事关每个个体能否获得更多、更大的快乐和幸福。所以,这是我们的时代,这是所有人共同的时代,没有谁可以缺席,实可谓“远方擘画出朦胧的憧憬,仿佛在迎接隐约的奇迹”。
       在内容和结构的安排上,本书采用正笔和闲笔并用的方法,以期达到文与道互证之效。本书所立论题可谓宏大,理所当然需要相应的内容来充实。但因个人才具和精力所限,这里所做的工作更多是基础理论框架的构建,甚至只是这一论题的某种思路。但愿有更多的人为此努力,把它做得更好,同时欢迎专家学者多多指正。

版权页:

  • 用户评论
  • 豆瓣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评论)

我要评论

您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发布评论! 登录

关闭

资料下载
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