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 收藏

登录

图书资讯 | 活动预告 | 最新上架 | 重点推荐 | 精彩书评 | 套书展示 | 在线阅读

孤独症儿童的行为教学

作者:刘昊

ISBN:9787508056371

出版时间:2010-08-01

开 本:小16K  页数:227页

定价:¥29

已有0人评价,查看评论

分享到:0

图书详情

献给世界孤独症日
         正确认识孩子  及时发现问题
         掌握先进方法  创造美好未来
  应用行为分析(ABA)一直是国内对孤独症及相关障碍儿童进行干预康复的主要方法,作者经过有针对性的教学实践,提供了系统完整的ABA训练课程。文字浅显易懂,适宜初学者阅读,并指导孤独症儿童的早期教育康复训练。
  作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以形象的比喻、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日常生活的中的案例,详细讲述了应用行为分析的基本理念和原理,并一一解答人们对它的疑问,使读者可以清楚的看到这种方法如何正确地应用在实际生活中,如何更有效地提高孤独症及其他障碍儿童的能力。
  本书提供了系统完整的ABA训练课程,有助于家长、教师、研究人员熟悉和了解应用行为分析的原理和操作规范,何时初学者知道孤独症及相关障碍儿童的早期教育与康复训练。 

章节目录

导读
认识ABA
第一章 ABA的概貌
1 为ABA全景定位
2 为ABA正名

第二章 ABA的内核——行为
1 了解行为——什么是行为
2 功能分析——为什么他/她会有这些行为
3 强化物和强化策略——拿什么来改变孩子的行为
4 行为改变策略:帮您成为孩子的行为管理者

第三章 后果控制策略
1 消退——“把坏行为的好果子拿走”
2 区分强化——“好行为有好果子吃,坏行为没有”
3 塑造——“接近好行为了就有好果子吃”
4 刺激控制——“给孩子搭个梯子”
5 链接——“把孩子的好行为串起来”
6 惩罚——“坏行为不光没有好果子,还会有坏果子”

第四章 前提控制策略
1 了解和应对孩子的感知觉特征
2 了解和应对孩子的行为习惯
3 视觉提示手段的运用

第五章 策略的综合应用
1 ABA策略的应用——综合运用实例
2 两种综合方法——行为契约和代币系统
3 教学方法:帮您成为孩子的教师

第六章 回合试验教学
1 何为“回合”
2 怎样练好“精要秘籍”
3 从单个的回合到整合的教学

第七章 在日常生活中使用ABA
1 情境教学——让生活充满学习机会
2 维持与泛化——保持和应用学会的技能

第八章 组织规划长期的教学
1 为孩子的发展绘制蓝图——制订教学计划
2 应用行为“分析”——做好记录,用数据来指引教学
后记
 

 

作者简介

刘昊,江苏徐州人,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先后获得特殊教育专业硕士学位和学前教育专业博士学位。2008年至2009年在美国马里兰大学人类发展系访学,研究儿童发展心理学。一只只关注和研究孤独症儿童的教育教学。硕士毕业后在国内某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机构担任一线教师,并承担教学督导、课程开发和家长培训等工作。

书摘插图

后记

    终于看到这本小册子付梓出版,诸多感慨难以尽言。本书初稿早在2007年就已完成,最初只是我做家长、教师培训的讲稿。在敬爱的良师、益友——杨晓玲教授的鼓励下,我将其撰写成文,并历经两年多的修改和充实,希望它现在展露给读者的是一副清新、清晰而亲切的面孔。
    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康复,是世上最需脚踏实地、来不得半点虚假和马虎的事业。在本书的撰写中,我时刻以此提醒自己,不敢有半点妄言。书中的理论和实例,都来 自于我在孤独症教育一线工作中的亲身体验和观察以及在硕士和博士学习期间的积累。在北京、河北、山东等地进行家长和教师培训时,我常将书中内容拿出来,和 广大家长、教师交流;在美国马里兰大学访学期间,我也曾多次向数位国际知名专家请教。凡此种种努力,都是为了做到“不妄言”,把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东西 献给读者。
    承蒙错爱,本书得到了很多家长、·专家的肯定和鼓励。其实我清醒地知道,他们所认可的,更多的是一种踏实、务实的精神。毕竟,我们亟需的不是更多的理论 家,而是脚踏实地的践行者,心无旁骛的探索者。在我的心目中,最伟大的践行者和探索者,是广大的家长朋友们,只有你们,才是真正的英雄!
 
插图:



    一位妈妈在给6岁的儿子做训练。孩子似乎对学习的内容不感兴趣,眼睛总是看着别的地方,嘴里还一直不停地哼着昨天在广告里听到的歌,一会儿又重复上午妈妈 和邻居交谈时说过的几句话。妈妈觉得他这样不停地说话也不错,也许能练练发音什么的,至少总比从不开口说话强,于是就不再继续训练了,任由孩子独自嘟嘟囔 囔。
    不说您也能想到,这都是反面的例子。但是两位母亲的误区在哪里呢?
    儿童在发育、发展过程中,要通过观察动作所引起的外部环境的变化来学习、理解事物。第一个例子中,按电灯开关实际上是一种探究环境的行为,但妈妈把这种恰 当的探究行为当成了问题行为,不仅不予鼓励,反而进行压制,显然是不恰当的。自言自语不是正常的、积极的语言表达方式,很可能是在进行听觉上的自我刺激或 是为了逃避训练。但在第二个例子中,妈妈却把这当成了好的行为,非但不加阻止,反而予以纵容。
    请您仔细回忆一下自己平时对待孩子的态度、方法,会发现有一些地方正是由于没有正确区分“好行为”和“坏行为”而进行了不妥当的处理。因此,当我们面对孩子的问题时,首先要冷静地回答这个问题:“这个行为到底是好还是坏?我要不要花费精力去减少它?”
 
  • 用户评论
  • 豆瓣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评论)

我要评论

您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发布评论! 登录

关闭

资料下载
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