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 收藏

登录

图书资讯 | 活动预告 | 最新上架 | 重点推荐 | 精彩书评 | 套书展示 | 在线阅读

残疾人身心健康指导读本

作者:王晓东等 著

ISBN:9787508076492

出版时间:2013-05-01

开 本:32  页数:278页

定价:¥30

已有0人评价,查看评论

分享到:0

图书详情

本书适合残疾人、残疾人家属以及残疾人工作者阅读,可以帮助残疾朋友保持身心健康,创造美好生活。

章节目录

第一章残疾人的心理健康与康复
第一节揭示心理现象的奥秘/2
一、心理现象不神秘/2
二、揭示心理现象的原理/3
第二节科学认识残疾人的心理健康/27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27
二、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29
三、怎样判断您是不是患有心理障碍/30
四、怎样判断您所患心理障碍的轻重/31
五、有了心理障碍,您该怎么办/32
六、在哪里寻求专业心理帮助/32
第三节残疾人的心理健康现状/33
一、残疾人的心理特征/35
二、残疾人的常见心理问题/36
第四节正视残疾人的心理问题/43
一、残疾人自我心理调整写自测/43
健康情绪自我心理测试/53
案例分析1/56
案例分析2/58
第五节残疾人如何进行心理康复/61
一、残疾人的心理康复常识/61
二、生理和心理功能康复训练/68
三、怎样判断残疾人是否需要心理康复/70
四、如何做好残疾人的心理卫生工作/72
五、让每个残疾人心里都有一片阳光/73
第二章残疾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与教育
第一节 了解青少年的心理/80
一、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规律/80
(一)婴儿期的心理发展/80
(二)幼儿期的心理发展/82
(三)青少年的心理发展/84
第二节残疾青少年面临的成长问题/97
一、残疾青少年的受教育情况/98
二、残疾青少年的家庭教育现状/99
三、困扰残疾青少年的成长问题/104
第三节残疾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121
一、智残儿童常伴有的心理问题/121
二、聋童常伴有的心理问题/123
三、盲童常伴有的心理问题/125
四、肢残儿童常伴有的心理问题/134
五、导致残疾青少年心理问题的主客观因素/139
六、残疾青少年应具有的健康心理特征/140
第四节各类残疾青少年的教育策略/141
一、智残青少年的家庭教育策略/141
二、视力残疾青少年的家庭教育策略/148
三、听力残疾青少年的家庭教育策略/155
第三章残疾人的性心理与婚姻生活
第一节残疾人的性心理/164
一、什么是性心理/164
二、残疾人的性心理特点/166
三、残疾人有性生活的权利/168
第二节残疾人的性生活/171
一、不要忽视残疾人的性能力/171
二、残疾人的性欲和性满足/172
三、夫妻配合是残疾人性和谐的保证/176
第三节残疾人的性功能障碍/180
一、性功能障碍及原因/180
二、残疾人性功能障碍的调适和治疗/181
第四节残疾人的婚姻/185
一、婚姻是残疾人的幸福港湾/185
二、正确认识残疾人婚姻中出现的问题/186
第五节残疾人的生育/189
一、残疾人有生育的权利/189
二、残疾人要做好计划生育/190
……
第四章残疾人再生能力的自我训练
鸣谢/278

作者简介

   
 

书摘插图

序言
多年来,我们一直想为残疾人的身心康复、咨询、治疗做点事,但始终没有勇气动笔。因为据调查,到目前为止,在国内外都还没有可供参考的专著。
2008年,残疾人奥运会在我国成功举办,残疾运动员的表现令世人深受震撼。他们参与社会生活的强烈愿望,化解来自四面八方压力的坚定意志,超常的信念以及由此激发的无限潜能,无不让人惊叹:没有手就把球拍绑在前臂上参加乒乓球比赛,没有双脚就安上假肢参加100米短跑比赛,一群残疾女孩不能站立,就坐着轮椅打排球……这些场面都充分反映了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创造才能。
其实不只是残奥运动员,还有许多残疾人通过自身努力,创造出独特的生活、学习和职业技能,没有手就用脚趾夹笔写字、作画,一群聋哑少女随着优美的音乐跳出“千手观音舞”等等,引起世人惊叹。
我们深深感到:全社会都应该共同努力,探讨如何创造条件为残疾人提供广阔的创造空间,使残疾人成为最感人、最精彩的社会生产力。使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绽放异彩,在全世界显示我们伟大祖国的人性化和人权保障的卓越成果。
为此,我们组织几位志同道合的心理学和医学工作者,为我国8300万残疾人朋友编写了这本名为《残疾人身心健康指导读本》的工具书。
我们的本意是为残疾人和残联工作者提供一本通俗易懂、读后自通的读物。当然,我们也愿意为残疾人的身心康复提供咨询和治疗服务。
由于水平所限,书中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望读者指正。
王晓东
2010年6月
书摘:
盲童恐惧情绪的产生,和健全儿童害怕黑暗类似。我们知道,许多小孩子都不敢独自一人处在黑暗中;就是成年人,在黑暗中的感觉也不如有照明的时候踏实,黑暗对人似乎有一种无形的威胁。这种威胁是因为人们怀疑、害怕周围会突然发生预料不到的变化,而不是害怕黑暗本身。因此,虽然有的盲童眼前不是一团漆黑,而是有光感,甚至有一定的视力,他仍然会因为无法认清环境,无法把握环境中发生的变化而产生不安全感。安全感是人的一种很基本的需要,盲童的这种需要如果得不到满足,必然会对他们的生活有消极影响,给他们的心灵蒙上一层阴影。
2.自我封闭的倾向
盲童独立活动能力差,本身就害怕接触新环境。如果家人因为害怕孩子出意外或怕丢人而一直把他们限制在范围很小的环境中,不但妨碍了其活动能力的发展,在心理上也更容易使盲童产生退缩、被动、胆怯等自我封闭的倾向。
有这样两个盲童,他们年龄相仿,都是全盲,进入盲校后却表现出很大差别。其中一位,入学后很长时间内不敢、不愿与别人交往,经常一个人独处;在不得不参加集体活动时,拘谨,呆板,缺乏主动性,总认为自己什么都做不好。另一位则完全相反,他对什么都表现出主动态度,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愿意接触新事物、陌生人,几乎和健全儿童一样活泼好动。为何生理条件相同的两个盲童会表现出如此大的差异呢?经了解,前者一直受家人过度保护,处于封闭状态;后者则未受很大约束,经常与健全孩子一起玩耍。由此可见,盲童的被动、胆怯等倾向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封闭性生活中形成的。
3.“自尊”与自卑
盲童虽然眼睛失明,但心里对一些问题知道得很清楚,也很敏感,很在乎别人怎样对待他们,往往表现出一种过度的“自尊”。他们很忌讳别人对其生理缺陷的嘲笑、捉弄、歧视,如起侮辱性绰号,对他们围观、指指点点,摆出高高在上的姿态用怜悯的语气对他们说话等。当自尊心受到伤害时,盲童就会产生敌对情绪,甚至引发强烈、失去理智的攻击性报复行为。比如一个年龄比他小很多的孩子嘲笑他,他可能就不会考虑到孩子小不懂事,而是恼怒以至动手打人。

  • 用户评论
  • 豆瓣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评论)

我要评论

您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发布评论! 登录

关闭

资料下载
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