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 收藏

登录

图书资讯 | 活动预告 | 最新上架 | 重点推荐 | 精彩书评 | 套书展示 | 在线阅读

道门精要——道教黄元吉内丹修炼典籍

作者:(清)黄元吉 著 董沛文 主编 高诚 点校

ISBN:9787508088174

出版时间:2016-06-01

开 本:16开 170*240  页数:460页

定价:¥69

已有0人评价,查看评论

分享到:0

图书详情

  黄元吉是清末著名丹道修炼家,学究天人,达金液还丹的境界。光绪年间在四川富顺乐育堂传道讲学,著有《道德经注释》,编纂有《乐育堂语录》《道门语要》二书,将高深的神仙修炼秘笈和千古口口相传的返本还原之法宣泄无余,是道教内丹学研究上非常重要的珍贵文献。
  本次点校整理,务求善本,以晚清木刻本为底本,参校民国年间铅印本等,必致精良,应该对理解道门的修炼秘诀会有所帮助。

章节目录

序一  任法融(001)
序二  康志锋(003)
序三  董沛文(005)
前言  (011)

第一编 《道门语要》
《道门语要》序  (002)
《道门语要》  元吉黄裳 著(003)
一、探性命之原  (003)
二、论精气神之实  (004)
三、见性量之大  (005)
四、言立命之要  (006)
五、详守中采取之义  (008)
六、运小周天之法  (010)
七、行大周天之工  (012)
八、重炼虚之学  (013)
九、明修炼之序  (014)
十、明炼己之功  (016)
十一、分火药之功用  (017)
十二、论人及早修持  (019)
十三、训及门语录  (020)
十四、励及门语  (022)
附录  (025)
自解妙悟  (025)
了了子自记  (025)
有感而作  (026)
夜间悟道忽笑作此以记之  (026)
李西月  (026)
第二编 《乐育堂语录》
《乐育堂语录》序  萧天石(028)
弁言  王道源(030)
重印《乐育堂语录》序  韩佛果(031)
《乐育堂语录》序  果圆居士(033)
柳云亭序  柳云亭(035)
黄元吉先生语录序  乐育堂弟子(036)
《乐育堂语录》卷一  (037)
一、见明道理,矢志修道  (037)
二、阳生之道,真机勃发  (038)
三、人生境遇,回心向道  (039)
四、先天水火,分辨清浊  (040)
五、明心见性,修道先务  (041)
六、玄关一窍,炼道丹头  (042)
七、下手识虚,炼心之道  (043)
八、外物害道,惜福修炼  (044)
九、神宰太空,心同太虚  (045)
十、进火采药,运用河车  (046)
十一、真火凡火,煅炼此身  (047)
十二、安心久坐,深造以道  (048)
十三、顾諟上田,神气周身  (049)
十四、积功累行,舍财积德  (051)
十五、玉液炼己,筑固丹基  (052)
十六、玄牝的旨,炼丹之本  (053)
十七、去欲存诚,交媾玄黄  (054)
十八、火候大端,文武养固  (055)
十九、调和水火,采取烹炼  (056)
二十、天罡斗柄,进火退符  (057)
二十一、防火伤丹,始终工法  (058)
二十二、后天尸气,先天元气  (059)
二十三、虚无一气,庶几近道  (061)
二十四、真灵之知,造化根本  (062)
二十五、性命双修,虚无妙道  (063)
二十六、修性修命,最上乘道  (065)
二十七、精气与神,三品大药  (066)
二十八、火候神息,炼剑铸镜  (067)
二十九、阴阳之气,太极之理  (068)
《乐育堂语录》卷二  (070)
一、除欲克念,凝神交气  (070)
二、最忌邪火,守拙顺应  (072)
三、炼心伏气,道在其中  (073)
四、炼己事大,忍辱苦行  (074)
五、有无气机,神气之要  (075)
六、认清元神,才有作用  (076)
七、跳出牢笼,得药火候  (077)
八、真一之气,成仙成佛  (078)
九、玄关窍开,天仙地位  (079)
十、收敛目光,集神玄窍  (080)
十一、归根复命,凝神调息  (081)
十二、胎息凡息,真意为主  (082)
十三、阳生阴含,主翁中镇  (084)
十四、存神听息,修炼良法  (085)
十五、慎独静观,炼精化气  (085)
十六、积功累德,见本来人  (087)
十七、真阴真阳,太和元气  (088)
十八、内药外药,采取河车  (089)
十九、元神作主,归真返本  (090)
二十、炼己于尘,积功累行  (091)
二十一、修炼要诀,明君臣使  (092)
二十二、进退火符,卯酉沐浴  (093)
二十三、玄关一窍,真觉真意  (094)
二十四、气穴炉鼎,养丹持念  (095)
二十五、炼己修性,水火既济  (096)
二十六、真一之气,药生消息  (098)
二十七、真空妙有,借假修真  (099)
二十八、真药真火,安炉立鼎  (100)
二十九、志愿金仙,神水神火  (101)
三十、性命交会,始产真种  (102)
《乐育堂语录》卷三  (104)
一、道贵真传,首务功德  (104)
二、道合虚无,踏实守中  (105)
三、温养两般,内外符火  (107)
四、夜半声雷,玄关诀要  (108)
五、火候药物,丹家秘传  (109)
六、药物老嫩,结丹于无  (110)
七、先有乐地,炼性见性  (111)
八、展窍开关,真药成丹  (113)
九、温养本原,清真药物  (114)
十、道即太极,山根玄膺  (115)
十一、周天工法,子午卯酉  (117)
十二、志心修道,采取抽添  (118)
十三、道不轻传,顺受其正  (119)
十四、河车要诀,道即在虚  (120)
十五、生身受气,本来之人  (121)
十六、素位而行,随时觉照  (122)
十七、阴极阳生,神气交合  (123)
十八、缉熙之法,养气之道  (124)
十九、乾坤交媾,绛宫寒泉  (125)
二十、女子丹法,贞静淑端  (125)
二十一、上乘妙道,扶衰救老  (126)
二十二、止念之功,无思无虑  (127)
二十三、杳冥有精,真阳发生  (128)
二十四、玄关一动,仙家真种  (129)
二十五、动处炼性,静处炼命  (130)
二十六、返赤子心,由渐而入  (132)
《乐育堂语录》卷四  (135)
一、筑基了性,还丹了命  (135)
二、性圆阳生,炼精化气  (136)
三、精生玄关,气动玄关  (137)
四、一窍玄关,安炉立鼎  (138)
五、得见本来,再定久养  (139)
六、主静立极,天罡斗柄  (140)
七、凝神于虚,合气于漠  (141)
八、宝镜高悬,慧剑时挂  (142)
九、参赞化育,上品丹法  (143)
十、持盈保泰,勉力用功  (144)
十一、真性真命,舍财求道  (146)
十二、神聚玄窍,集义生气  (147)
十三、性命阳生,不理景象  (148)
十四、造端夫妇,百日筑基  (149)
十五、小药大药,内外二火  (150)
十六、觉照之心,炼丹之主  (152)
十七、勘破世情,回天妙剂  (153)
十八、炼铅尘世,知不如行  (154)
十九、朝屯暮蒙,琴剑刚柔  (156)
二十、气质之性,薰陶温养  (157)
二十一、法效天地,性命之药  (158)
二十二、元神主宰,动处炼性  (159)
二十三、天机之发,元精化生  (160)
二十四、胎息元气,修炼工夫  (162)
二十五、时将解馆,详示诸说  (163)
二十六、天根月窟,换骨洗髓  (168)
重刊《乐育堂语录》跋  龙腾剑(171)
《乐育堂语录》卷五  (172)
《乐育堂语录》序  (172)
一、尽性立命,先后天气  (173)
二、清静神息,制外养中  (174)
三、尽其在己,不著形象  (175)
四、清烦制欲,敛神为本  (176)
五、有欲观窍,无欲观妙  (177)
六、欲起情生,坐镇中庭  (178)
七、温养为先,有进无退  (179)
八、动处炼性,静处炼命  (180)
九、玄关一窍,积铅添汞  (181)
十、清源复本,取坎填离  (184)
十一、混沌一觉,仙家根本  (185)
十二、不动之心,本来之人  (186)
十三、进德修业,养心自然  (188)
十四、摄心之法,觉照常惺  (189)
十五、存心养性,洞彻源头  (190)
十六、明心见性,虚静觉常  (192)
十七、先得性真,继加命学  (194)
十八、三才一气,修德回天  (195)
十九、同源异流,天人一贯  (197)
二十、主宰在我,须常把持  (198)
二十一、玄关一窍,动静之间  (198)
二十二、豁然一觉,玄关窍开  (200)
二十三、打起精神,整顿志气  (201)
二十四、抝命之学,不二其操  (201)
二十五、炼丹之道,进退火符  (202)
二十六、玄关窍开,胎息元神  (204)
二十七、炼气工夫,周天法程  (206)
二十八、修炼性命,和光同尘  (209)
二十九、听天安命,顺其自然  (209)
三十、时将解馆,临别叮嘱  (211)
第三编 《道德经注释》
《道德经精义》例言  萧天石(218)
翻印黄注《道德经》序  马杰康(220)
重印《道德经讲义》序  江起鲲(222)
《道德经注释》序  朱有芬(224)
《道德经注释》序  受业弟子(225)
《道德经注释》序  黄元吉(226)
《道德经》总旨  (227)
卷上 道经  (228)
第一章 众妙之门  (228)
第二章 功成弗居  (230)
第三章 不见可欲  (232)
第四章 和光同尘  (233)
第五章 不如守中  (235)
第六章 谷神不死  (236)
第七章 天长地久  (237)
第八章 上善若水  (238)
第九章 功成身退  (240)
第十章 专气致柔  (241)
第十一章 无之为用  (243)
第十二章 去彼取此  (244)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  (246)
第十四章 无象之象  (247)
第十五章 微妙玄通  (249)
第十六章 虚极静笃  (251)
第十七章 功成事遂  (252)
第十八章 大道之废  (254)
第十九章 少私寡欲  (255)
第二十章 独异于人  (257)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  (259)
第二十二章 全而归之  (260)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262)
第二十四章 跂者不立  (264)
第二十五章 道法自然  (265)
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  (266)
第二十七章 常善救人  (269)
第二十八章 常德不离  (270)
第二十九章 去奢去泰  (272)
第三十章 故善者果  (274)
第三十一章 恬淡为上  (276)
第三十二章 知止不殆  (277)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  (279)
第三十四章 终不为大  (280)
第三十五章 往而无害  (282)
第三十六章 国之利器  (283)
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  (285)
卷下 德经  (286)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  (286)
第三十九章 以贱为本  (289)
第四十章 有生于无  (290)
第四十一章 大器晚成  (291)
第四十二章 冲气为和  (293)
第四十三章 无为之益  (296)
第四十四章 多藏厚亡  (298)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  (299)
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  (300)
第四十七章 不为而成  (301)
第四十八章 为道日损  (303)
第四十九章 圣无常心  (304)
第五十章 生生之厚  (305)
第五十一章 尊道贵德  (307)
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  (309)
第五十三章 行于大道  (310)
第五十四章 修之于身  (312)
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  (316)
第五十六章 为天下贵  (318)
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  (319)
第五十八章 祸兮福倚  (322)
第五十九章 长生久视  (324)
第六十章 两不相伤  (327)
第六十一章 大者宜下  (328)
第六十二章 为天下贵  (330)
第六十三章 终不为大  (332)
第六十四章 无为无执  (334)
第六十五章 善为道者  (336)
第六十六章 为百谷王  (338)
第六十七章 我有三宝  (339)
第六十八章 不争之德  (342)
第六十九章 哀者胜矣  (343)
第七十章 被褐怀玉  (344)
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上  (346)
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  (347)
第七十三章 不召自来  (349)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  (351)
第七十五章 贤于贵生  (352)
第七十六章 柔弱处上  (353)
第七十七章 为而不恃  (354)
第七十八章 受国之垢  (355)
第七十九章 常与善人  (356)
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  (358)
第八十一章 为而不争  (361)
附录 唱道真言
鹤子序  (366)
青华老人自序  (367)
青华老人题词  (369)
唱道真言卷一  (371)
唱道真言卷二  (383)
唱道真言卷三  (395)
唱道真言卷四  (407)
唱道真言卷五  (418)
万清和跋  (431)
郁教宁跋  (433)

作者简介

主编简介:
董沛文
     河北滦县人,1958年出生。全真龙门派第二十六代传人,道号董崇文,号文道子。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博士。现任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河北省道教协会会长、河北省道学院院长、唐山玉清观住持。
     自幼受传统文化熏陶,经商活动之余喜读道家经典,尤其对商祖陶朱公(春秋时期道家代表人物范蠡)推崇备至。在经商活动中,自觉运用道家玄妙思想于为人处世中,且有自己的独到体会。亦好道家养生文化,遍游道教洞天福地,寻仙访道,拜师学艺研习养生术,体悟道教之奥妙精深。荏苒光阴,人生如梦,世间芸芸众生求财、求禄、求寿、求平安者,如过江之鲫!然其最难求者就是“寿”。千古一帝秦始皇,权倾天下,富有四海,却求“寿”无门,望“寿”而叹!而道教之仙学养生文化(内外丹术)中,服食、服药、辟谷、导引、胎息诸术,恰是养生长寿、长生久视之妙术。
     遂于经商致富后,出巨资复建唐山玉清观,整理道学经典,助印道教圣典善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执行主编简介:
盛克琦(曾用名盛克奇)
     1972年生,河北唐山人。全国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河北省道教协会副秘书长、唐山市道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全真龙门派第二十七代、大江西派第六代。早年得到当代内丹学家陈毓照先生(1926—2012)传授西派内丹口诀,并得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生导师胡孚琛教授指导道学文化。

编辑推荐

  本书是清末丹道修炼家黄元吉所著神仙修炼秘笈,阐微释幽,皆为珍品,明示法理真传。
  本次点校以晚清木刻本为底本,参校民国年间铅印本等,内容质量必致精良。
  是道家养生、养心之精品,修行必读书籍!

书摘插图

唐山玉清观道学文化丛书
序 一

任法融

  董君沛文,余之旧知,修太上之大道,传龙门之法脉,以道士身,扶玄元教。悟大道之理,兴实业以济世;契圣祖之心,用慈俭而化人。投数千万巨资,复兴玉清名观;历五六载苦功,重塑仙真金身。昔日捐资于学府,助学者编辑圣典;今则统众于京都,携道友点校仙经。经书流通,可辅正道之传承;道术修炼,能健国民之身心。
  道依教传,法随文化,经能载道,书可救世。道法经书,玄门之珍宝;历祖仙真,太上之法裔。余注《道德》,讲《参同》,解《阴符》,冀弘道于斯世;栖楼观,住白云,理道协,愿兴教于十方。文字之功不可没,经书之教不可废,道院之根不可除,祖师之业不可亡。今董君发愿,出版圣祖仙真之经书,建立养生修真之道院,乃振兴玄宗之作为,实双修功德之正道。山人闻之,随喜赞叹!
  是书系总名曰:《唐山玉清观道学文化丛书》。言道学则道教在其中矣,论文化则经法在其中矣。三百年来,道门未能大兴;一甲子际,经书不见普印。虽曰气运,亦关人谋。人能弘道,众志成城。方今之世,政通人和,宗教复兴,信仰自由,正我道门光大之时也。董君应缘而出,邀学界之名流,统道门之同修,整理仙经,出版道书,化道教于日常,传正法于当世,使道流有道书可读,冀信众有道法可习。功益斯民,德泽后昆。
  仙学丹道,摄生要术,最宜普世而利民者也。今以吕洞宾、张三丰仙书为发端,继则编陈图南、李道纯、陆潜虚、李涵虚、傅金铨、闵小艮诸仙全集。是则道门罕印之书,名山深藏之典,如能精编精校,广传广化,则太上之道脉能扶,仙真之正法可续。道济天下,德化苍生,斯功巨矣。
  唐山玉清观,古仙葛洪访道之处,真人三丰隐修之地。仙迹随道书以神化,大道借名观而传承。经千年风雨以护道,因国初地震而败落。董君沛文,睹道观之残垣,望断壁之朽木,不忍坐视,乃发心重建玉清道观,再塑三清真容。今则观成而道化,复思经教而民敦。劝善化人,移风易俗,敦伦尽诚,此道教之所当为也;养生强身,修真还丹,羽化飞升,此道士之所当修也。劝善当藉经教,修真须知法诀。道观容道流而弘化,道书载道法而育仙。则知胜地非常,经书宝贵,仙诀难得,因缘殊胜。
书将成,董君索序于余,乐而述之,与共勉焉。

岁在戊子年古历八月十五日于京华白云观
(作者系中国道教协会咨议委员会主席)


序二

康志锋

  道教既是一种宗教也是一种文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以道学文化为根基。博大精深的道教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祖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道教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言简意赅,是道教对宇宙万物对立统一规律的高度总结概括。道教中的诸如道法自然、尊道贵德、清静无为、返璞归真等理念,为许多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教育家乃至普通百姓所尊崇。古往今来无数人都从道教文化、从《道德经》汲取过智慧和营养。
  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瑰丽的中华文化,作为土生土长的道教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积累了众多的经论典籍,对于哲学、文学、艺术、医学、化学、天文、地理等方面都产生过重要影响。《道德经》可谓道教文化的奠基和代表之作,《道德经》在中华文化史上产生的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道教的宗旨是修仙成道、济世利人。道学文化的菁华在于其性命学说,也即道教养生。作为祖国传统文化根柢的道教,挖掘利用其积极因素,为人生服务,为社会服务是道教义不容辞的责任。
  董沛文道长自皈依道教以来,信仰虔诚,道风纯正,学识丰富,一直热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长期致力于道家典籍的保护整理工作,且学以致用,尤其对道教养生情有独钟,无论是经商还是修观都乐此不疲,精神实在可嘉!近年有缘与董道长相识,深感其对道教事业热忱,近知他再次斥资策划编纂《唐山玉清观道学文化丛书》,颇为感慨,略叙管见,是为序!

(作者系河北省民族宗教事务厅副厅长)

 序 三

董沛文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文化丰富璀璨,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华夏文明据传说肇始于轩辕黄帝,教导民众播五谷、创文字、制衣冠、作历律、定算数、立音律、造舟车、创医学,开创了中华民族的古代文明之河。黄帝战蚩尤,平叛乱,立为天子,居五帝之首。访天师岐伯,问疗病之方,作《内经》,用以解除人民的疾病痛苦。登空同山,拜广成子问道学仙,佐五谷而养民人,用以强健黎民的体魄,延长民众的寿命,道统仙学由此而滥觞,道教也由此而初具雏形。
  民族的根基在于传统,一个民族之所以成为独立的民族,关键在于他的传统,它是民族的旗帜,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显著标识。没有自己独特传统的民族,不能保持自己民族传统的民族,已经不是一个独立的民族,更不会有独立的民族精神和民族个性。华夏民族的传统,就是五千年的历史,就是民族一脉相承的国学文化。弘扬国学,弘扬传统文化,就是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是民族精神的皈依,民族精神得以独立,才能将中华民族腾飞于世界民族之上!
  从文化角度看,中华民族的传统来源两个方面:一是道家,创立于史官,以《老子》为代表,崇阴尚柔,提倡静、柔、谦、弱、下、和之六德。道学文化,实际是继承了母系氏族文化传统,拥有几十万年的实践和发展经验,是成熟的“传统文化”,是华夏民族的“老传统”,是我们民族文化的原始基因。二是儒家,创立于孔子,曾问礼于老子,以《诗》、《书》、《礼》、《易》为代表,贵阳贱阴,推行仁、义、礼、智、信之五常。儒学文化,是继承了夏商周三代的父系氏族文化传统,仅仅拥有四五千年的实践经验,是渐进成熟的“传统文化”,是华夏民族的“新传统”,是我们民族文化原始基因的外延和发展。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不过都是在祖述道家,我们应向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文化中发掘智慧!
  鲁迅先生(1881—1936)在《致许寿裳》的信函中说:“中国根柢全在道教……以此读史,有多种问题可以迎刃而解。”在《而已集·小杂感》中诠释此义云:“人往往憎和尚,憎尼姑,憎耶教徒,而不憎道士,懂得此理者,懂得中国的大半。”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史的著名学者、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李约瑟博士(1900—1995)也曾强调:“中国如果没有道家思想,就会像是一棵某些深根已经烂掉了的大树。”(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2卷,第178页,科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出版)这些论断,可以说“一语中的”,显然道教和道家是解开全部中国历史之谜的钥匙。
  东汉时期张道陵以道家之学为基础,吸纳原始巫觋之术创立“五斗米道”,和以《太平经》为经典的“太平道”,都是早期的道教。从此,道学与道教合流,道学与道教并行不悖,不明道学不足以识道教,不知道教不足以悉道学。
  道学和道教不是普通民众眼中的消极、陈腐、浮妄的封建迷信学说,更不是教人离群寡居、消极厌世、不近人情、行径怪异的乖巧邪说,而是完全非常积极的文化,解决人们日常生活中方方面面的所想、所需和所求,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上到朝政辅国,下到衣食住行,是非常注重实践的实用文化,堪称经天纬地之学。道家之学,有帝王御政之术,有辅国经世之略,有强兵战胜之策,有经商治业之谋,有冶炼烧制之方,有却病延年之药,有服食驻颜之饵,有导引强身之技,有御敌抗辱之功,有夫妇床笫之戏,有预知未来之占,有趋吉避凶之法,有长生不老之丹,有修心养性之道,有飞升轻举之秘,有祭祀先人之礼,有超度亡魂之仪,有祈祷太平之醮,有怡情冶性之乐,可见道学、道教覆盖面之广,凡是人们之所想,必有与之相应的技术和方法。因此道学、道教,是以人为本之学,是人性化之教,是人生不可缺少、不可不学、不可不明的文化和信仰。道教经典《度人经》中说:“仙道贵生,无量度人”,充分体现了道学和道教贵生度人的特点。仙学养生大师、前道教协会会长陈撄宁(1880-1969)就曾指出“仙家惟生的宗旨”,并且说:“神仙之术,首贵长生。惟讲现实,极与科学相接近。有科学思想科学知识之人,学仙最易入门。”(陈撄宁《读〈化声自叙〉的感想》)
  古代道家道教圣贤真人,无不利用自己的道学智慧建功立业,标名青史,垂德后世,为道家学子立行的典范。黄帝为天子,“且战且学仙”,登空同问道广成,鼎湖跨龙升举。太公吕望辅佐武王,立周天子八百年基业。老子为柱下史,走流沙而化道西域。范蠡献妙计帮助越王勾践复国,三年灭吴,后封金挂印,乘舟泛五湖而去,遵循了道家“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的教诲。后定居于陶,自称陶朱公,经商积资巨万,后散给黎民,曾“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真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陶弘景归隐山林,心存魏阙,梁武帝“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南史·陶弘景传》)吕祖曾中进士,刘海蟾为燕相,重阳应武举,三丰做县宰。诸葛亮、徐茂功、刘伯温等,更是人们耳熟能详的道家人物。
  道教中的仙人、真人的境界更是让人魂牵梦绕,遐想向往。《庄子·大宗师》中说:“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是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古之真人,不知悦生,不知恶死,其出不欣,其入不拒;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这就要求真人能看破世俗的成败得失,能看破生死以及人生旅途上的生命价值,在行为状态上与道合真。能够树立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生态观,不掠夺大自然,不戡天役物,要与自然界万物和睦共处。真人在生活态度和精神面貌上更要保持一股中和之气。《汉书·艺文志》叙神仙云:“神仙者,所以保性命之真而游求于其外者也。聊以荡意平心,同死生之域而无怵惕于胸中。”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瞋之心,行不欲离于世,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辩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揭示了仙人、真人是“此其道生”,是可以通过修炼达到的,不仅仅是神话小说中编造的美丽故事。南宋陈泥丸在《翠虚篇·丹基归一论》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道即金丹也,金丹即是也。古仙上灵,诏人炼七返九还金液大丹者,是乃入道之捷径耳。”白玉蟾《紫清指玄集·鹤林问道篇》中也说:“夫金丹者,金则性之义,丹者心之义,其体谓之大道,其用谓之大丹,丹即道也,道即丹也。”因此道教内丹学就是通向仙人、真人境界的阶梯,人们只要修炼成大丹,便成了驻世逍遥快乐的仙真。
  道教内丹学是参天地、同日月、契造化的金丹大道,又是返自然、还本我、修性命的天人合一之学,源远流长,肇始于伏羲、神农、黄帝上古时期,与道学同源,乃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老子、庄子集其成,阴长生、魏伯阳、葛洪、魏华存奠其基,钟离权、吕洞宾、陈抟、刘海蟾将内丹学理论体系发展成熟,大开法门传道,从此内丹流派纷呈。北宋以来,直至明清,丹道流派大多都上溯钟(钟离权)、吕(吕洞宾),宣称是钟吕门下,由之又分为南、北、中、东、西五大流派。南宗创始于浙江天台张紫阳(984—1082),名伯端,有《悟真篇》、《金丹四百字》、《青华秘文》等;北宗创立于陕西咸阳王重阳(1112—1170),传全真七子,尤以长春真人丘处机创立的龙门派,广开教门,至今传承不衰; 中派肇始于元朝李道纯,其本是南宗白玉蟾门人王金蟾的门人,入元后加入全真道,因之调和南北两派之学于一炉,被丹家尊为中派。东派创立于扬州陆潜虛(1520-1606),名西星,著《方壶外史》、《三藏真铨》等。西派创立于清道咸年间李涵虛(1806-1856),著有《道窍谈》、《三车秘旨》等。
  世间芸芸众生求财、求禄、求寿、求平安者,如过江之鲫。然其中最难求者就是“寿”,千古一帝秦始皇,权倾天下,富有四海,却求“寿”无门,望“寿”而叹。而道教之内丹仙学文化中服食、服药、辟谷、导引、胎息诸术,恰是养生长寿、长视久生之妙术。内丹学,陈撄宁会长早年称之为“仙学”,“盖神仙者,乃精神与物质混合团结煅炼而成者”(陈撄宁《答覆浦东李道善君问修仙》),更是道教修炼养生文化中的核心精华,不明内丹则难明道学,不懂道学则难识道教。丹道之学,以法、侣、财、地为修仙炼丹的四大条件。法,就是丹道法诀,是内丹修炼的具体操作功程,其理法存于丹经道书,其关键秘密处则在于口诀,必须由师父口传才能掌握丹诀次第和火候细微。侣,就是修真的道侣丹友,结伴共修大道,同参玄机,互相扶助,过大关防危虑险之时更是不能缺少;阴阳丹诀中的金鼎、火鼎、水鼎,也属于侣的范畴。财,就是修道用的资财,一是访师之用,有“法财互施”之说;二是备制炉鼎器皿之资;三是在日常生活中的支出。地,就是适宜从事修炼的洞天福地。从事修炼,首先必须要培养积功累德,以增福培慧,所谓“道高降龙虎,德重鬼神钦”,更有“有道无德,道中之贼”之说。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才是一个完整的“全人”,才有资格修炼丹道,仙经谓:“欲修仙道,先尽人道;人道不修,仙道远矣。”所以内丹学不是普通的信仰,是真知践履之学,不仅仅是养生全形、延年长寿之学,更是“一套凝炼常意识(识神),净化潜意识(真意),开发元意识(元神)的心理程序”。丹道具有净化人之心灵,塑造人之道德,化解心中之恶,走向至美之善。内丹学可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培塑人们的道德情操,必然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她积极的作用。
  在从事道教仙学丹道养生修炼的过程中,访师求诀自不可少,但是真师难遇,真诀难得。陈撄宁会长早年耗费五六年的时间寻师访道,结果“都是空跑”,自思“这样的寻访,白费光阴,还不如自己看书研究,因此遂下决心阅览《道藏》。”(陈撄宁《自传》)历经数年苦读,参悟《道藏》中所秘载的丹诀道法,终成为一代仙学巨子、养生大师,新中国成立后参与筹备道教协会,曾被选举为会长,教内有“当代太上老君”之美誉。丹道法诀尝隐藏于丹经道书之中,博阅丹经,广参道典,不失为没有条件访师者的首选。近年虽然有《道藏》、《藏外道书》、《道藏辑要》、《道藏精华》、《道书集成》等大型丛书影印刊行,然而仅一部《道藏》就五千四百余卷,浩如烟海,普通读者焉有时间逐卷研读?另外,这些丛书都是影印出版,竖版繁体,不利于阅读,同时价格昂贵,普通读者购买颇为吃力。
  余自幼就非常爱好传统文化,对于古籍经典苦读孜孜不倦,常通宵达旦,乐之不疲。及长进入工作岗位,每以微薄薪金购书渴读。因缘所致,弃职经商,尝将所学到的道家玄妙思想用于为人处事之中,事半功倍。庚辰年皈依道教,承嗣全真龙门派二十六代薪传。从之深研道家文化,遍游洞天福地,寻仙访道,拜师学艺,研习养生术,体悟道教之奥妙精深。甲申冬月,斥资复建唐山玉清观,再塑三清真容。古时玉清观,在开平古建筑中,是规模较大的一座庙宇。坐落在开平西城门外,火神庙与关帝庙之间。坐北朝南,始建于汉代,初毁于宋。复建于明。后毁于唐山大地震。再建的玉清观,坐落在开平老城遗址北门外,坐北朝南,由政府拨地二十余亩,总体建筑面积约九万六千平方米。完成建筑后的玉清观与开平古艺文化街遥相呼应,形成浓厚的古文化氛围。丙戌年,唐山道众发起筹建唐山市道教协会,被推选为道协负责人。
  宫观虽立不可无文化,道士虽众不可无道统。文以载道,书以救世。且玉清古观,乃古仙合药炼丹之地,三丰隐居修炼之所,与丹道仙学早已结下千古之殊缘。故邀请专家学者为顾问,携手道门同修为编纂,将浩如烟海的道书古籍加以整理校订,首以吕祖、三丰之仙书为发轫,继理陈抟、李道纯、陆潜虚、李涵虚、傅金铨、闵一得诸仙书道籍,编纂为《唐山玉清观道学文化丛书》。丹经道书,几经传抄翻刻,鲁鱼豕亥之处颇多,影响阅读,也不利于道教文化的传播。本次点校整理,务求善本,必致精良,努力使《唐山玉清观道学文化丛书》成为名山深藏之宝典、道流渴读之仙籍,予愿足矣。
  在编纂本丛书的过程中,先后得到中国道教协会任法融、张继禹、黄信阳三位会长的鼓舞,得到中央民族大学牟钟鉴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胡孚琛教授的赞许,也得到中共河北省常委统战部刘永瑞部长、河北省民族宗教事务厅陈会新厅长、康志锋厅长、王兴社处长等领导的支持,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岁在戊子识于唐山玉清观
(作者系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河北省道教协会会长、唐山市道教协会会长)


前 言

  明清以来,道教仙真辈出,如伍冲虚(1574—1644?)、柳华阳(1736—?)、刘一明(1734—1821)、闵一得(1749—1836)、傅金铨(1764?—?)、李涵虚(1806—1856)等等。其中最具神秘的当系清咸丰(1851—1862)至光绪(1875—1908)年间的黄元吉,他神秘之处在于神龙见首不见尾,查阅史书笔记之类鲜有记载,生平事迹所知甚少,被后世丹家群目为“隐仙派”的宗师。
  据记载,黄元吉,名裳,字元吉,江西丰城人,曾在清光绪年间于四川富顺一个名为“乐育堂”的地方传道讲学,著有《道德经注释》,以及在传道讲学时由门下弟子们笔录编纂而成的《乐育堂语录》和《道门语要》二书。据说尚有《玄宗口诀》、《醒心经注》、《求心经注》等书,可惜未见流传,或许早已失传了吧!
  黄元吉学际天人,达到金液还丹的仙人境界。他将高深的神仙修炼秘诀和千古口口相传的返本还原之法,阐述得清晰明细,可以说修炼秘密的十之八九都在《道门语要》、《乐育堂语录》和《道德经注释》三书之中给予宣泄了。
  《道德经注释》一书,萧天石先生评价甚高,称“黄元吉先生本书,成于前清道咸之交,故能畅述玄秘,大露宗风,举往圣之所不泄者而泄之,尽往圣之所不传者而传之。就丹法言丹法,即此一编已括尽千经万典之要蕴而巨细无遗矣!”“每章首揭常道,次述丹道,首揭世法,次述丹法。道学精微,文理密察;本末兼赅,体用咸宜。其要尤在其融儒入道而能凿空无痕,因道弘儒而能浑全一体。明道修德,可端天下之风尚;养心养气,足正万世之人心。本人道以明仙道,字字金科玉律;体圣学以阐玄学,言言口诀心传。道为千古之大道,理为千古之至理,文为千古之奇文,义为千古之圣义。穷身心性命之理以端其大本,究天人物我之原以立其大宗。深入浅出,亲切平实。以之为用,可以明心养性,可以入圣登真,可以明哲处世,可以治国平天下。守藏可用,仕隐咸宜。衡情而论,确为《道德经》解本中之不朽名著,而无论道家儒家,皆可奉为无上圣经,视作修圣修仙之不二法门也。”
  《乐育堂语录》一书,萧天石先生评价也非常高,“先生讲道于乐育堂时,先后入门弟子数千人,其《乐育堂语录》与《道门语要》早已风行,为世所重。”“《乐育堂语录》一书,乃黄元吉先生讲道于四川乐育堂时传授道门心法,由其门弟子记载并经核正而流传于世之巨构。言言通大道,字字值千金!且多泄千古来丹经之所未泄,指千古来道典之所未指。本书纯为讲切性命双修之学,始之修性以立命,继之修命以了性,终之福慧双圆、性命合一而证入圣登真之功。其论道概自人生日用常行处入手,既不立异为高,亦不弄玄干誉,故说理朴实而不奥,述义精深而易明。传绝学,极尽简易晓畅之能,尽人可解;谈工夫,极尽条理畅达之妙,尽人可行。既可由此以领悟,亦可本此以修证。深者能得其深,浅者能得其浅,无论上智下愚,皆可循此而升堂入室,诚性学之梯航,命宗之津逮也。”
  《道门语要》一书,比较有条理,略有门径可循。工夫从守中入手,讲究采取烹炼之工、运行周天之法,似详说命功,其要仍归性学。该书大概也是黄门弟子按照笔记整理而成,较之《乐育堂语录》为精简明朗,所以本书将之列为第一编。
  黄元吉先生的著作在晚清、民国间非常流行,尤其《乐育堂语录》一书,曾被多次翻刻,所以版本众多。本次整理以早期木刻本为底本,参校民国年间铅印本等,并且参考了蒋门马先生点校的《道德经注释》和《乐育堂语录》二书的工作成果,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附录了《唱道真言》一书原文,可以与黄元吉著作相互研读,对理解道门的修炼秘诀会有所帮助。

编 者
2015年11月28日

  • 用户评论
  • 豆瓣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评论)

我要评论

您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发布评论! 登录

关闭

资料下载
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