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 收藏

登录

图书资讯 | 活动预告 | 最新上架 | 重点推荐 | 精彩书评 | 套书展示 | 在线阅读

论荷尔德林

作者:沃尔夫冈•宾德尔(Wolfgang Binder)

译者:林笳

ISBN:9787508098449

出版时间:2019-11-01

开 本:880×1230 1/32  页数:4258页

定价:¥0

已有0人评价,查看评论

分享到:0

图书详情

荷尔德林诞辰200周年之际,宾德尔选编了这本论荷尔德林的个人专集,收入论文12篇,汇集了著者本人对荷尔德林研究的重要成果。 全书分为“专题论述”和“作品分析”两部分。专论部分有从思想渊源上研究荷尔德林与唯心论的关系,有理论上探讨荷尔德林作品中的语言与真实,有从艺术形式上阐述荷尔德林颂歌诗节的特色,有从阐释学的角度诠释荷尔德林诗歌中家乡形象与寓意以及对人的解释,也有从修辞学层面上对荷尔德林作品中名字象征的解读。作品分析部分既对荷尔德林的代表作《和平庆典》、《拔摩岛》作详尽分析,也对一系列作品中频繁出现的女主人公第俄提玛离别母题进行综合阐释,著者通过析赞歌草稿《你们,牢固建造的阿尔卑斯山》,揭示了诗人理想中的家乡,还对短诗《哈尔德之角》、《生命的年岁》、《生命的一半》进行分析,向读者呈现以长篇赞歌的韵律形式创作短诗的范例。作者研究的题目和内容非常广泛,有助于加深我们对诗人荷尔德林作品的理解,并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研究方法。

章节目录

"目录 中译本说明 1 前言1 专 题 论 述 荷尔德林唯心论时期的创作4 荷尔德林作品中的语言与真实21 荷尔德林的颂歌诗节42 荷尔德林诗歌中家乡的形象与寓意74 荷尔德林对人的解释114 荷尔德林作品中的名字象征135 作 品 分 析 离别与重逢260 荷尔德林的《和平庆典》293 荷尔德林的苏尔维亚赞327 荷尔德林:《哈尔德之角》 《生命的年岁》《生命的一半》353 荷尔德林的拔摩岛赞歌365 文章来源407 "

作者简介

沃尔夫冈•宾德尔(Wolfgang Binder, 1916-1986),德国著名的日尔曼学者,教授资格论文题为《荷尔德林作品中的诗与时间》,曾任荷尔德林学会首位会长、科伦大学近代德国文学史教授,并与Alfred Kelletat共同担任荷尔德林年鉴的主编。研究重点是荷尔德林,德国古典主义时期的诗与哲学。

编辑推荐

终于有一本书,可以帮我看懂一点点荷尔德林了!

书摘插图

"荷尔德林的家乡情怀与他的创作 [79]考察荷尔德林各时期家乡意识的发展及其文学塑造之前,先说一说荷尔德林的家乡情感与创作之间的关系;因为就他而言,这两者是直接联系在一起的。如果荷尔德林没有同时意识到在言说中完成诗人使命,他会一言不发,因此,他关于家乡所说的一切,也包含着对诗人与家乡关系的本质的看法。我们必须弄明白这种关系,尽管人们通常把它作为不言而喻的前提条件加以考虑。 请允许我从一段有关生平的回忆开始阐述。荷尔德林将尼尔廷根看作自己的家乡,按照他的思维方式,他喜欢从特定的一个点出发,然后扩大领域,因此,他的家乡有一个外部的范围,那就是施瓦本地区,而最大的范围是祖国,或者希腊诗人所称的赫斯培利恩(Hesperien)。[译注]Hesperien,古希腊文献中对西方国家的称谓,荷尔德林以此喻指德国。而内部一些的家乡范围是阿尔布兰特(Albrand)与内卡河之间的区域,最内部的点是家庭,或者干脆就是母亲的形象。父亲和继父早死,母亲将荷尔德林抚养大,因为他的职业生涯被确定为在符腾堡地区当牧师,所以他离开了尼尔廷根,去邓肯多夫(Denkendorf)和毛尔布隆(Maulbronn)的初等神学校读书,继而又在图宾根神学院学习。礼拜天和假期,他回尼尔廷根母亲那里,就像每一个外出读书的孩子那样,理所当然地在城市和家里使用家乡人的权利。 直到游学年代开始,深刻的生活问题才显露出来,问题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而最终的结果则是:到了男子汉必须奠定生活根基,为自己创立一个新家乡的年龄时,他却两者都还没有找到,因为他想成为诗人,没能下定决心担任牧师职务。他仍然是个漫游者,外表上是这样,内心中更是居无定所。直到陷入精神分裂时,他才找到人生中的“稳定住所”——图宾根内卡河边的一栋房子,但那只是一个避难所,不再是家乡,这给人的感觉就像悲剧的反讽。[80]人们不禁会问,这位“漫游的精灵”,“最飘泊的漫游者”,如里尔克在晚年的诗《致荷尔德林》(An Hlderlin)中对他的称呼,到底有过家乡吗?他有资格谈论家乡吗?因为,他不善于在外面建立新的家乡,同样,在担任不同家庭的家庭教师职位以及到外地作其他停留之间的郁闷日子里,也不会在尼尔廷根的家里享受无忧无虑的在家感和安全感。他像一个乘船遇难者,生活的希望从来没有得到实现。对于他来说,成为母亲负担的想法变得越来越重,此外,母亲也催促他定居下来当个牧师。他害怕,教会监理会有可能迫使他这个闲在家里的人接受牧师职位。更不要说隐藏着的深深的痛苦了,这种痛苦每次在异乡遭到失败后都必然出现,起初是为艺术和自己的创造力而拼搏,接着是因为第俄提玛而烦恼,最后是跟精神错乱斗争,他很早就预感到它的来临。“我感到寒冷,凝视着包围我的冬天。我的天像铁一般,我自己像石头。”他在给席勒的信中如此写道,当时,他精神崩溃,离开了耶拿,回到尼尔廷根歇息。StA VI, 181,并参阅《致母亲的信》,17961120, StA VI, 225。没有迹象表明,荷尔德林在而立之年在家里有家乡的感觉。他也没有想过,青少年时期的家乡应成为他人生的家园。法兰克福时期将近结束时,他写信给母亲,说: 请您不要因为思念儿子而打扰了您的安宁,他在外地生活,而且必须生活到他自己的天性以及外部情况允许他全身心地在任何地方都跟当地人那样。 StA VI, 260. 现在人们翻开他的诗,可以发现,当他处于这样返回家乡的情况时,诗中总能找到某些地方充满着温暖的感情、亲切的图像、深邃的思想,让人觉得上面所说的似乎难以理解。例如,从霍姆堡返乡后写的颂歌《故乡》(Die Heimath):[译注]中译本参阅《荷尔德林诗新编》,顾正祥译,商务印书馆,2012。 [81]清凉的小溪旁曾见水波嬉戏, 江河畔曾眺望船只滑行, 我即将重返故里;你们, 曾守护我的青山,神圣的 故乡疆界,慈母的房舍, 兄弟姐妹们的热情拥抱, 我向你们问好,你们的拥抱 如同绷带,治愈我受伤的心。 又如颂歌《还乡曲》(Rükkehr in die Heimath)的开头两段诗节: 你们,和煦的风!意大利的使者! 和你,白杨夹岸的亲爱的河流! 你们,连绵起伏的山峦!呵你们,座座 阳光普照的山巅,你们还是这般模样吗? 你呵,宁静的家园!无望的日子过后, 你曾闯入远方思乡者的梦里, 你呵,我的家舍,和你们昔日的游伴—— 山丘上的树木,对你们我记忆犹新! 这首诗以祷告结束: ……请再次接纳和赐福我的 生命吧,哦,故乡的苍穹! 一年后,荷尔德林又一次失落地从瑞士回到林道(Lindau),故乡的欢迎令他更受触动,他在哀歌《返乡》(Heimkunft)中写道: 一切都显得亲切,连匆匆过路的问候也 如同出自友人,每种表情都显得格外亲热。 理应如此!这是出生之地,故乡的土地, 你所寻找的,近在咫尺,相遇在即。 恰如归家的儿子,漂泊者伫立在 波涛喧哗的城门旁,眺望着, 用歌声为你寻找爱称,幸福的林道! 接着,内心的目光比肉眼更早地见到回到故乡的城市: 他们迎候在那里,城市啊,我的母亲! 你的声音触动我,唤起了久已忘怀的往事! 他们却依然如故!仍沐浴着阳光与欢乐。 [82]哦亲爱的人们!你们的目光比往常更亮。 是的,旧貌未改!万物在生长和成熟, 凡是活着的和相爱的,无不保持忠诚。 这种发自肺腑的故乡情,其语言之美在德语有关家乡的作品中无与伦比,怎么可能跟荷尔德林在尼尔廷根歇息期间每次陷入的郁闷、失望和灰心联系在一起?人们也许可以说:在还乡的那一刻,他重新振作起来,只有当他重新陷入故乡日常生活的藩篱时,他才意识到处境的艰难。但他的诗歌并不是那么直接地、印象主义地紧随生活之后,一个人如果不是在短暂的瞬间中生活和创作,而是对命运早有预见,并且对自身的来源深有了解,那么,他的诗歌总是在隔了一段时间后才产生,荷尔德林便是如此。但是,人们也许会说,这只是诗学的美化,缺乏现实内容的理想情景。这也许是一个无力的回答;因为,在荷尔德林的生存中,生活与创作并不是分离的。他并不是随意的这个或那个诗人,他的个性展现在创作当中。因此,他古典时期用优美风格写下的诗人话语,其特有的真实程度,丝毫不亚于后期用严肃风格写下的作品。他所说的一切是认真的,这一点不容怀疑。他言及人在众神面前的行为举止,尤其适用于他的作品及其在神与人之间的功用:“苍天面前不该试图偷懒。”《面包与葡萄酒》(Brot und Wein),第94行, StA II, 93。 我们必须走出直接经历和诗歌方法的领域,进入更深的领域,正如荷尔德林所说,深入到诗人的存在和诗人的职业之中,以便理解这种内心冲突。在这里,也许可以说:拥有故乡与歌咏故乡,不是一码事,对于荷尔德林这样的诗人,两者是排斥的。他自己这么说: 诗人们,如鲜花离不开阳光, 祥和地生活,乐于幻想 美丽的图像,既幸福又贫困。《致未婚妻》(An die Verlobte),第22及后续几行, StA II, 32。 [83]抛弃故乡——无论它是叫做尼尔廷根还是施瓦本或德意志,抛弃职业和家庭、荣誉和幸福,抛弃有限而短暂的、供人温暖藏身的任何此在的现实,这就是诗人为更高的自我实现付出的代价。他的任务是“赤头站立于……上帝的雷雨中,以自己的手握住天父的弧光,他本身,把这上天的礼物裹在歌中递给民众”。《宛如节日》(Wie wenn am Feiertage),第56及后续几行, StA II, 119 f。 因此,荷尔德林诗歌中的家乡图像不是诗意的虚构,表达的不是肤浅的体验,而是在困境中深刻认知的现实,荷尔德林之所以是故乡的歌手,皆因他是背井离乡的歌手。 岛屿啊!一位背井离乡的歌手 或将流落至此;因他必须漂泊 从他乡到他乡,这自由的大地, 真可惜啊!必须为他效劳, 而不为国尽力,只要他还活着。《美茵河》(Der Main),第25及后续几行,StA I, 304。 这是在完全无条件中获知并认可的命运。但这还不是荷尔德林就诗人与家乡关系所说的最后的话。荷尔德林接受了诗人职业给他造成的真实的背井离乡,并学习更深刻理解家乡的本质、更纯粹地描绘家乡的图像,这样,他便获得了故乡能给予的最顶级的东西,即故乡的“祝福”。一首后来写的残篇表达了这一点。(诗中虽然说的是“祖国”而不是“故乡”,但是,这两个概念在荷尔德林青年时期是一致的,后来的区别也只在于范围的大小。祖国观念包含的情感价值来源于家乡这个观念。)这首残诗《德意志之歌》(Deutscher Gesang),第30及后续几行,StA II, 203。是这样的: 如同父亲抚摸他的卷发, 在童年时期, [84]他惶恐地感觉到, 祝福如王冠加在歌手头上, 如果你,恰恰是你, 为了你的美,时至今日, 仍然无名,哦最神圣的! 祖国的优秀精神呵, 他歌中的词语提到你。 这个法则凌驾在荷尔德林与家乡的关系之上,只对他有效。再荒谬不过的是,有人从中得出普遍的结论,说黑贝尔(Johann Peter Hebel)、施蒂夫特(Stifter)、戈特赫尔夫(Gotthelf)是比荷尔德林差劲得多的乡土诗人,因为他们在家乡生活并创作,不像荷尔德林那样,陷入家乡与诗人使命之间的冲突。荷尔德林不是他们那样的乡土诗人,但他歌咏故乡,正如歌咏此在的其他生命和精神力量、歌咏自然与众神、歌咏希腊与赫斯培利恩的本质、歌咏心潮澎湃与共同精神那样。他与那些诗人不同类型,在精神上而不是时间上与他们相隔了一百年。"

  • 用户评论
  • 豆瓣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评论)

我要评论

您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发布评论! 登录

关闭

资料下载
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