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 收藏

登录

无障碍入口

历史的代价如何补偿,历史的惰性又如何激活? ——《历史的季节:读史当明势》新书分享会在更读书社举行

【发布时间:2019-11-04 11:16:44】 【来自:华夏社】 【浏览:
0

         京城十月,天高云淡,枫叶正红,秋意正浓,《历史的季节:读史当明势》新书分享会在古典与现代交融,集图书馆、书店、文化活动中心为一体的融合阅读空间——更读书社(东城隆福寺店)举行。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作者冯敏飞先生与著名历史学家马勇先生联袂为四方赶至的读者做了“历史上的贸易战”主题分享。贸易是古往今来不同国家间、民族间文明交流的重要渠道和方式,历史证明,“贸易战”事关国运和大众的生活。两位嘉宾就中国历史上贸易战的焦点——长城内外的贸易战、明朝海禁与大倭寇、清朝闭关锁国与鸦片战争做了生动晓畅的史实爬梳,并对贸易战的内在原因和结构及其风险做了深刻的逻辑分析,引人深思!

        《历史的季节:读史当明势》聚焦中国14个长寿王朝,对其建国立朝70年前后这一历史节点作切片式分析,别开生面图解王朝兴盛衰亡之历史轨迹,并对如何走出“历史周期率”做了独到的思考。作者通过统计分析中国历史上的王朝样本,证实70年是王朝的“天花板”,抑或是“喇叭口”。大部分王朝都过不了这道“天花板”,少部分通过“天花板”的王朝则一般会延续很长时间,但问题仍然层出不穷。全书在确保基本史料引用准确的基础上,论从史出,同时充分发挥了文学叙事的优势,在冷峻严谨与饱含热情之间保持了适度的张力。

        历史上王朝政权的建立很少来自于和平,酷烈的暴力使人民为王朝更替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夺权之后的行动才分出统治者的高下。作者在自序《读史如观荷,只问是否华丽转身》里分析了大部分王朝都过不了70年“天花板”的关键原因。他巧妙引用欧文·斯通《梵高传》中的一个譬喻:“艺术家的作品和他的私生活就像正在分娩的妇女和她的婴儿,你可以看她的孩子,但却不可以掀起她的内衣去看她是否沾满血污。”王朝出生之状,要么是被遮掩的假相,要么是不忍直视的真相,这些不看也可以想象。是以读史如观荷,不必纠缠新政权出身多么泥浊,而应当着重看它是否及时“洗礼”,华丽转身,不再制造新的血污。有些开国帝王迅速告别暴力,华丽转身,即使当时没有形成盛世,也为王朝的长远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二三代之后步入盛世。更多帝王迟迟不肯转身,一根筋走下去,王朝没亡在自己手里也坚持不了多久。

        王朝韧性的强弱,或者说有没有盛世、稳定发展期的长短决定一个王朝寿命的长短。安史之乱从根本上动摇了唐朝的统治根基,使得唐朝处于濒临灭亡的危机境地,然而在不知不觉中,唐王朝却又稳住了阵脚,竟然又延续了一个半世纪的命脉。究其原因,应该说与蕴含在唐朝内部的柔性结构所具有的强韧性有关。这种蕴含在王朝内部柔性结构的“强韧性”,就是盛世的结晶。有了这种“强韧性”,唐朝能够承受意外打击。而秦统一中国虽然迅猛,但由于没有“强韧性”,看似无比坚硬,但其实很脆,一打就断。因此,新政权及时转身是增强王朝韧性、补偿人民在政权更替中所付出的巨大代价的应有之义。

        相比大多数短命王朝,那些能通过70年“天花板”的王朝是幸运的,但其发展的惰性也是共通的。中国古代王朝建立70年之际,“硬币”两面的图景截然不同。以西汉为例,汉初奉行“无为而治”国策,开创了“文景之治”,但潜在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司马迁《史记·平准书》记载:“至今上(汉武帝)即位数岁,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而董仲舒对此历史节点有另一种表达:“今汉继秦之后,如朽木、粪墙矣,虽欲善治之,亡可奈何。法出而奸生,令下而诈起,如以汤止沸,抱薪救火,愈甚亡益也……当更张而不更张,虽有良工不能善调也;当更化而不更化,虽有大贤不能善治也。故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

        司马迁、董仲舒为同时代的思想者,面对同一社会竟然得出如此不一样的观感,这到底哪面是真,哪面是假?对此,作者没有给予非此即彼的回答,而是借用千年之后的宋代名臣范仲淹一席话展开讨论。范仲淹说:“历代之政,久皆有弊,弊而不救,祸乱必生”,而“我国家革五代之乱,富有四海,垂八十年,纲纪制度,日侵月削”,现在“不可不更张以救之”。范仲淹和董仲舒一样都强调长寿王朝的积弊和惰性,即使处于兴盛期——“喇叭口”之外也必须坚持不断及时地深化改革。

        转身和改革是中国历史永恒的话题,历久弥新。作者对历史复杂性的冷峻思考、对中国古代政治兴衰和传统文化积弊的慎思与明辨才妙趣横生而又发人深省,使我们在玑珠妙语和另辟蹊径中感悟历史的沧桑与魅力:孔子的笼子从1.0版到4.0版,强而无韧的秦王朝,隐士之多与少,武则天那无字碑该补何字?“妇人之仁”与“明主之仁”,皇帝被后儒越宠越坏了,史上的“贸易战”等等,遍地金瓯,蕴藉风流。

        与一般历史通俗读物相比,《历史的季节:读史当明势》特色鲜明,它提出了新概念,采用了新的观察、分析方法,提供了新视角、新知识。我们一般都习惯说读史明智,本书开宗明义倡导读史明势。全书引言《读史明势》和结语《历代兴衰的天时地利人和》相互呼应一个核心观点:非读史无以明势,非明势无以致远。全球化时代,读史明势、开阔眼界比读史明智、谙熟潜规则更重要,诚如明末清初著名反清志士朱舜水说:“世人必曰‘古人高于今人,中国胜于外国’,此是眼界逼窄,作此三家村语。”其他新概念诸如历史的“天花板与喇叭口”“老鸡头与矮脚松”等,譬喻生动,引人深思。我们一般只关注王朝更替和少数盛世这些片段的历史,对漫长的王朝中期知之甚少,本书通过补充14个王朝70年历史节点的新知识让大众对中国历史有一个新的认识。

作者冯敏飞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多年来潜心于史,着重关注中国王朝的创世、盛世、危世与末世“历史四季”,已出版历史文化随笔系列《中国盛世》《家天下是如何倒掉的:中国12个王朝的最后10年》《危世图存:中国历史上的15次中兴》。《历史的季节:读史当明势》是冯敏飞先生长期治史的最新力作。著名历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马勇作序评价说:

        中国自来有文史不分的传统,冯敏飞先生《历史的季节:读史当明势》这部书在遵循基本历史事实基础上,充分发挥了文学创作的优势,叙事晓畅,充满情感,给人以阅读的愉悦。

“通鉴”是为了“资治”,这是中国学人久远的传统。冯敏飞先生也没有背弃这个传统,他在这部书中除了讲述一个又一个新颖的故事之外,更重要的还是他对历史的思考。任何一个王朝的建立都有传之久远的期待,一世二世以至于万世,但是为什么那么多的王朝最后倒在“天花板”下?他们为什么没有将“天花板”变为“喇叭口”,为王朝打开另一个上升空间,而是一个接一个倒下,成为“天花板理论”的证据呢?此外,国家上升到“喇叭口”之外又如何保持强韧的发展势头,走出兴盛衰亡的“历史周期率”呢?这是我读冯著久久无法释怀的深层原因。

  

        华夏出版社社长黄金山、副总编辑潘平,及在京的数十家媒体参加了新书分享会。著名出版家、前中国出版集团总裁、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聂震宁,著名文学评论家、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白烨,《文艺报》总编辑梁鸿鹰,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谢泳为《历史的季节:读史当明势》精心撰写了推介语。

 

 

 

 

 

 

附名家推荐语

 

        著名出版家、前中国出版集团总裁、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聂震宁评论:“历史是一个,历史又是无数个,其中的区别主要就在于叙述者。《历史的季节》是又一个叙述者独具慧眼和匠心的奉献。独具慧眼而见遍地金瓯,独具匠心而显蕴藉风流。至于转身和改革,虽然是中国历史永久的话题,然而却历久弥新,引发深思。”

 

        著名文学评论家、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白烨评论:“一般的历史书,多是平均使用笔墨,更为关注的是历史演进的‘线’,并不特别在意长寿王朝季节这样的‘点’。而冯敏飞紧紧抓住长寿王朝季节这样的最为精彩的‘点’,将‘点’与‘点’连缀起来,让人看到中国从西周开始,一直到清代,每个长寿王朝发展演进的历史全貌。这样的历史书写,非常有个性特点,在今天这样的时代也非常需要。”

 

        《文艺报》总编辑梁鸿鹰评论:“冯敏飞的历史题材创作走的是介于严肃讲史和民间讲史两者之间的第三条道路,既有对历史的细致考证探究,更有建立于史实之上的自我发挥,以古观今,以古证今,以古见今,可给人以不少有益启发。”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谢泳评论:“真实史料,生动叙述,把脉中国朝代兴衰 ,探寻古老帝国存亡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