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 收藏

登录

图书资讯 | 活动预告 | 最新上架 | 重点推荐 | 精彩书评 | 套书展示 | 在线阅读

冥想者日记——在修行的路上,我们不仅需要大师的指导,更需要资深道友的真实分享:从零开始学习冥想的心灵体验全纪录!两度获诺贝尔和平奖提名女记者倾心之作!

作者:[美] 简•汉密尔顿-梅里特

译者:廉海东

ISBN:9787508075938

出版时间:2013-07-01

开 本:32  页数:182页

定价:¥29

已有0人评价,查看评论

分享到:0

图书详情

泰国的佛教寺院极少接纳外国女性参加其的冥想培训班。简•汉密尔顿-梅里特作为少数能参与其中的幸运儿之一,在本书中叙述了她在这里所经历的不平凡的自我探索之旅,再现了她的意识拓疆历程。她毫无保留地向我们倾诉她的挣扎、恐惧和体验。这种体验,有的欣快,有的可怕,有的呈现为美轮美奂的“心景”,有的则会让心灵惊悚。
   《冥想者日记》在同类书中可谓无出其右者。通过冥想,作者终于到达了“无牵无挂的慈悲”境界,感受到了个体生命与宇宙的交流,实现了心灵与身体的蜕变。本书也将改变许多读者的生命历程。
  《冥想者日记》是对心灵的缜密“调查”,在这个“调查”的过程中,作者带领我们努力领悟佛教的冥想“技术”,进入它的“秘境”,对于陷身一个濒临毁灭循环的西方人来说,无疑是生命的良方。

章节目录

推荐 冥想,而后熄灭妄念 / 001
前言 奇妙的缘起:一个西方女子的禅心之旅 / 006

第1章 王宫寺初见方丈 / 001
止观是佛教的重要思想。

第2章 杂念来袭,如何感知平静 / 019
冥想并不是任何人的发明,也不是任何人的创造,它是人类童年时期就具有的经验,只不过它在每一种文化和人类文明的每一个时期都被挖掘出来了。

第3章 生活就是一场战斗 / 041
每一个人今生的生活都是他们自己前生所造作的业力的结果。

第4章 消灭了嗔恨,就能得到愉悦 / 077
人们对世界的欲望导致他们生活在痛苦与迷幻之中。

第5章 抵达清迈,了然生命的不断轮回 / 085
西方人恐惧死亡,他们尽力避免死亡,在死亡来临的时候他们会感到非常不安,但是东方人对死亡的态度则平和得多。
第6章 蒙曼寺,一段不一样的内观之行 / 099
任何人如果有机会修行内观,哪怕仅仅几天,都会给这个人的生命质量带来极大的提升。

第7章 要耐心,冥想就必须耐心 / 109
人们之所以尊重、崇拜佛陀,就是因为佛陀给我们指出了达到涅槃境界的方法,这是世界上任何其他导师都不可能教给我们的。

第8章 这是一个苦乐参半的时刻 / 127
西方人靠书本生活,而泰国人靠经验生活。

第9章 一个人应该活在当下,活得超脱 / 147
人们和自己身外的世界进行战斗,却从来没有意识到,真正的生活要在一个人的内心中寻找。

第10章 归来,冥想的正能量 / 159
跟着书本学习会将人变成一个机器,学习禅修最好的方法就是找一个安静的地方自己练习。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美] 简•汉密尔顿-梅里特(Jane Hamilton-Merritt)
   曾在越南、老挝和泰国担任战地记者,因其对越南战争的报道,于1969年获得普利策奖提名。又因对老挝苗族人的贡献,于1998年与2000年两度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提名。
译者简介
廉海东
   新华通讯社编辑,曾任驻印度及非洲记者,负责金融及相关新闻报道,荣获过数项新闻奖项,拥有金融、数学、新闻学等多个名校学位,北大MBA,有律师资格,探访过全球诸多美景,喜欢阅读、旅行和美食,完全素食主义者,坚持有机和环保的生活理念。

 

编辑推荐

传奇冥想书三十年后再版
两度诺贝尔和平奖提名女记者倾心之作
陷身物质文明世界的生命良方

书摘插图

    哈利森•索尔兹伯里(Harrison E. Salisbury),世界著名记者,做过驻莫斯科特派员,以《列宁格勒九百日》一书享誉全球,普利策奖得主,哈利森曾随尼克松访华,于1973年出版 《到北京及更远处:对新亚洲的报道》(To Peking and Beyond: Report on The New Asia)。
    幻想让我们充满欲望,冥想则教会我们熄灭妄想,
    在当今的西方,人们普遍发现,我们视为真理一般的西方哲学、心理学、宗教其实并不能解决我们后工业化时代所遇到的种种复杂的问题,于是,一股新的思潮开始出现。
    起初我们很自信,觉得西方的思维和逻辑很具有优势,可以解决我们人类遇到的任何问题,但是随着科技在解决人类根本需求方面的失败越来越多,我们的这种看法已经开始动摇。
    如今,从克伦威尔的实证主义、18世纪罗马教廷的极端主义到19世纪的新教主义都已经烟消云散了。现今人们越来越感觉到自己所生活的现实世界与心目中的理 想现实之间的鸿沟越来越大。毋庸置疑,随着西方的经验和理论在解决现实问题方面的失败,人们对东方宗教与哲学的兴趣日益增加。
    当然,这并不是我们第一次对东方文明的探索,事实上,西方世界对东方文明的探寻由来已久,长久以来,人们对东方文化知识非常感兴趣,比如对印度文化的关 注,对中国儒学的热情,西藏和蒙古的神秘主义也长久地吸引着西方世界的目光,但我们对日本文化以及其他东南亚的文化了解得并不是很多。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佛教思想开始在西方世界流行,特别是佛教的核心概念“冥想”(皈依、发心、戒律、正见、止观是佛教的五大核心概念,冥想是止观的一 种),已经以风靡之态呈现出来。而佛教的禅宗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随着突然兴起的嬉皮士运动,也成了很多人的关注点。
    人们对冥想的兴趣一旦被激发出来,就以燎原之势风靡了整个西方,这种现象的产生无疑有许多原因,但其中最显著的一个或者说对我来讲最重要的一个缘由就是西方人文与科技之间的鸿沟日益变大。
    毋庸置疑,我们正置身于技术社会,技术社会的典型特征是过度重视科学教育,无限制地激发人们的欲望,甚至还有反宗教的特征,仿佛技术能解决宇宙间所有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或者可以这样说,其实技术社会创立了一种迷恋物质主义、世俗主义和都市主义的宗教。
    在当代的技术社会环境下,你会发现人们很难保持平静,生命似乎越来越没有意义,人们的生存状态既不轻松也不舒适,人们感到越来越孤单,很多人会反问自己: “我是谁?”这无疑是一种个体危机的体现。很多人也会思考“我们要去哪里?”这样的疑问,在我看来是一种关注人类文明的思考,更有人会深度思索“为什么会 发生这一切?”并直接拷问我们存在的意义。
    这些问题我们在纽约、巴黎、伦敦、莫斯科、罗马、洛杉矶等地球上的地方一再被听到,但是无人能回答,西方文明似乎已经不能回答这些问题以及回应这样的现实,这使许多人到古老的东方去寻找答案。
    在今天这个时代,你会注意到心灵导师日益受到大众欢迎甚至成为了新的公众偶像,迪卡•卡维特把冥想带进了电视节目,结果出乎意料地异常火爆,美国国家广播 电视网将禅宗引进了有线电视和广播网络,结果促成了禅宗的普遍流行,但是在电视和社会的鼓噪声背后,很少有人会注意到东方哲学的内涵,有谁能够真正领悟东 方佛教中冥想的真谛呢?
    可能这就是本书作者简•H. 米尔顿想解决的核心问题。她有信心,有目标,也有信仰去学习,她所学习的不只是老师所教的佛教课程,也收获了很多个人的经验,她几乎是唯一一个到泰国北部 寺院禅修过的人,她曾经谦卑地匍匐在心灵导师的脚下,也曾在恶劣的环境中度过了孤寂的日子,她用如此感性而精确的笔调描述出了她的感受与经验,以至于我们 透过她的笔触可以像她本人一样捕获到冥想的感觉,或者和她一样体验到生命中那种悲悯万物的慈悲情绪。
    我们知道冥想并不容易,她也很难被理解,尽管所有人都有可能从冥想中受益,但它并不适合所有人,它需要耐心和坚持,并不是你简单盘腿一坐将目光望向远方就 可以的,它是有难度的,需要通过刻苦的学习与练习,但收获是巨大的,虽然这样的收获难以被描述甚至难以企及,但它总能带给冥想者智慧、自省和轻松,甚至让 冥想者遇到一个全新的自我,以至于让冥想者在这样一个无常的世界中也能够产生生命深处的转变。

    冥想是佛教的中心思想之一,它给生命带来的财富远比其他任何人类活动都丰富,它可能无法带来科技进步,但它能给予人类一些技术不能给予的东西,冥想可能是我们解决生命深层问题的最佳方式,它是唯一一种能让正处于后工业时代的世界变得和谐的方法。
    简•H. 米尔顿的经验将使每一个人受益!
前 言
奇妙的缘起:一个西方女子的禅心之旅
    从我的出生地印第安纳州到东南亚的神圣佛教寺院,我的生命之旅跨越了半个地球。这个旅程是漫长而枯燥的,很多时候甚至还是痛苦的。正是在这条道路上,我在 日本获得了研究生学位,在柬埔寨、缅甸、老挝和那里的人民生活在一起,在越南采访和报道关于越战的消息,最终在泰国的佛教寺院成为寺庙的一员,学习南传上 座部佛教和冥想。
    东南亚以南传上座部为主的佛教,主要传播于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印度尼西亚,以及越南中南部的部分地区。据有关史料记载,公历纪元前后,上座部佛教 已在东南亚流行。南传的上座部佛教和北传的小乘佛教在教义、学说上因有不同的发展而各具特色。其主张“心性本净,为客尘染”的思想,也符合南天竺一乘宗 “含生同一真性,客尘障故”的初期禅宗的根本思想。近代研究发现,南传巴利语系佛教与大乘佛教具有深厚且错综复杂的关系。
    产生这趟旅行的灵感由来已久,赛珍珠关于中国的作品特别是那部翻译成英文的《水浒传》让我从小就看得心潮澎湃,我相信终有一天我会亲历这片神奇的土地并与 那里的人民成为朋友,可惜等我长大成人,美国人却被禁止到中国旅行。政治的高墙并不能磨灭我了解亚洲文化和亚洲人民的愿望,但我的确没有想到有一天我能有 机会到泰国的寺院生活并在寺院的和尚座下学习佛教冥想。
    当我学习到越来越多的东南亚文化,特别是缅甸、柬埔寨和泰国的文化时,我就越来越意识到佛教在这些国家人民灵魂深处的重要性,佛学思想是理解生活在这里的 人民的一条捷径,从这条捷径你能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我对东南亚佛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上座部佛教非常感兴趣,也能够亲身体验这种佛教文化,但这个 过程也很艰难,我经常去寺院,经常和我的亚洲朋友出席各种宗教仪式,也经常和虔诚的佛教徒交流,但我从来没有变成他们中的一分子,因为对于他们而言我始终 是个外国人。
    在泰国,黄色、白色和藏红色的寺庙,往往都镶嵌着蓝色和绿色的玻璃,这样的寺院大约有两万四千座,一些由王室出资兴建的寺院非常宏大壮丽,但大多数寺院都 非常简朴,无论奢华与否,他们的设计都非常优雅,泰国大约有四千万佛教信徒,这些信徒以虔诚的供养来支持这些寺院。每个村庄的寺院都是泰国人的社区中心, 这些地方既是旅行者的下脚处,是学校,是本地人的节庆场所,还是孩子们的运动场、人们的精神家园,当然也是僧人们的家。
    和天主教的神职人员不一样,一个僧人不一定要一生为僧,当一个人能够证明自己没有犯罪,没有负债也不是企图用出家来逃避世俗责任的时候,他就可以出家为 僧,他也可以随时离开。正是因为这种离开和加入僧团的灵活性,使得人们很难确切统计“泰国僧人”——比丘的数量。估计泰国的寺庙里至少有15万比丘僧,9 万多20岁以下的沙弥,另外还有12万以上的小孩子在寺庙里学习。
    大多数泰国人都希望自己能够有成为僧人的经历,理论上讲,每个泰国人在21岁之前都应该出一次家,有一些人仅仅在寺庙里待几天,也有一些人会参加为期几个 月的守夏节安居,也有很多人在寺院里为僧数年乃至终身,没有任何外界压力影响他们在寺院的停留或者离开,唯一具有决定性的是个人意志。
    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在年轻时成为僧人,有些人在孩子长大以及自己的家庭责任尽到之后才出家为僧,我曾经看到一个老年的泰国人,在剃度仪式上从他孙子的手中接 过了饭钵和僧袍,从此成为一个专职学习佛陀教法的僧人。对于泰国人而言,生命的过程就是积功累德的过程,通过艰苦的修行来积功累德可以使一个人获得特殊的 能力,可以确保他最终达到佛教徒的终极理想——涅槃,也就是斩断轮回。
    既然南传佛教中比丘尼的法脉已经中断,对于女人而言,送自己的儿子出家,使他们加入僧团成为僧宝更是极其重要的事。
    关于泰国人起源及历史的资料非常少,直到近些年,一些学者的研究才展示出这一地区的某些历史。不久前,考古学家在泰国北部的乌隆府挖出了一些陶罐,这个陶 罐应该制造于公元前4500元,也就是大约六七千年前,学者们不能确定这些古老的陶罐是出于谁之手,但是这些陶罐上红色的图案使人们推断泰国文明具有悠久 的历史,学者们继续在这一地区进行考古挖掘,历史学家们也试图进一步研究泰国的历史。根据现有的资料,很多泰国人包括掸族人、老挝人和泰族人起源于中国南 部扬子江流域。后来,他们迁徙到了中国现今云南省的山地,在十三世纪,忽必烈横扫整个南部中国的时候,这些先民又越过高山与大河继续向南迁徙,终于抵达此 地,几个世纪的时间里,泰国的先民们为逃离中国的战乱不断向南迁移,并在新的土地上生存下来。直到今年,还有一些人数很少的部族,特别是生活在山区的部族 依然沿着泰国先民的迁徙路线进行迁徙,以寻求更好的生活。
    这些迁徙到泰国的难民们带来了他们家乡关于祖先崇拜和万物有灵的信仰,万物有灵论者相信,自然界中的每个组成部分,诸如树木、岩石、河流、山脉等都有灵 魂,他们都应该受到尊重和崇拜。在湄南河岸的新家园里,这些移民也接触到了很多印度文化与宗教信仰。这些移民是从他们以吴哥为首都的高棉人那里了解到印度 文化与佛教的,而高棉人则是在征服孟族人的过程中接触到上座部佛教文化的。孟族人的祖先居住在缅甸南部,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语言,高棉人和孟族人的文 明深受印度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印度教和佛教。孟族人拥有先进的文明,在大约11世纪时,其文明的繁盛程度在东南亚地区声名显赫。它的富裕最终引起邻国的觊 觎,邻国一点一点啃蚀其边境,经过数百年的战乱,最终受缅甸入侵并被削弱殆尽。至18世纪,孟族人的土地最后淹没成为缅甸国土的一部分。
    虽然泰国人的起源能够追溯到中国,但他们并不认为自己是中国人的后裔,他们早已离开了自己祖先的土地,泰国文化受印度文化的影响远远胜于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泰语吸收大量的巴利文和梵文词汇,泰语有44个辅音和24个原音,这种语言对西方来说非常难学。
    西方人很难理解上座部佛教和大乘佛教的区别,上座部佛教比较接近佛教的原始形态,他们主要关注个体解脱及涅槃,在上座部佛教中,佛陀是导师而不是神,他们 非常重视在寺院中的学习,而大乘佛教则引入了菩萨道的概念,他们更看重帮助更多人获得解脱。在西方,上座部佛教也被称为小乘佛教,而大乘佛教主要繁荣于西 藏,中国内地、日本、韩国、越南和印度共和国锡金邦等地。
    由于更接近于原始佛教,小乘佛教徒经常读诵巴利文经典而不是梵文经典,小乘佛教徒使用的诸如涅槃、达摩等词汇都是巴利文的拼写形态,巴利文据说是早期僧团 曾经使用的一种语言,而大乘佛教徒所使用的相同的词汇则大多来自梵文。在泰国人看来,佛教思想和他们长期信仰的万物有灵论并不矛盾,他们并没有抛弃自己的 传统思想,而是把佛教概念和他们从自己祖先那里继承来的思想加以融合,比如他们依然相信鬼神的存在,在泰国的每一处房屋里都有一个小神龛供奉土地神,土地 神被认为是这片土地的庇护者,他们向土地神供养香花蜡烛。
    二十世纪的科技已经改变了泰国的生活,特别是在曼谷,电影、广播、汽车和西服等已经流行起来。但是对于大多数泰国人来说,他们传统的信仰和文化并没有受到 西方的影响,在柬埔寨人统治今天的泰国和老挝等地的时候,君权神授的观念被带入了这一地区,但这一观念被佛教概念所修正,佛教徒认为一个人能有高贵的出身 是因为他前世的善业,因此人们认为国王能够获得尊贵的地位一定是因为前世积累了很多功德,所以国王不仅是尊贵的,而且成为人们今世行善的榜样与目标。人们 相信,只要自己能够积累很多的善业,那么他来世就能过上更好的生活,受到更多的尊敬。
    三年前,我发现只通过阅读佛学书籍来学习佛教非常困难,因此我决定到东南亚通过亲身体验来学习佛教。我清楚地知道,我对佛教的理解非常肤浅,我阅读了很多 佛学著作,大多数书籍的作者是西方人,但是读得越多,我的疑问也就越多,因为就我的观察而言,注重亲身实践的佛教和注重概念的西方学术理论有本质的差异。
    我发现要想更好地理解佛教,亲身实践冥想或许是一条途径,我有些美国朋友是心理冥想的参与者,但我认为冥想——通常所说的禅修——会比心理冥想更深入。我 想,如果有机会能够亲身体验冥想禅修将会是非常有益的经验,这也能扩充我的文化视野。于是,我试图加入到佛教信徒团体的活动中。但我发现,几乎没有泰国的 佛教寺庙愿意接收我这样一个外国女人成为他们中的一员。我持续努力了一年都没有结果。这些寺院的负责人经常会告诉我,我可以随时参观他们的寺院,但却不能 在那里住下来,因为这些寺院没有供女性生活的设施。
    在我几乎决定放弃努力,决定从此乖乖待在自己位于美国康纳迪克州的家里时,我获悉曼谷一家寺院愿意接受外国学生参加全日制的冥想禅修。我非常激动,觉得自己终于发现了一条能够与佛教僧众共同生活并学习禅修的道路,我决定立即去那家寺院申请成为学生。
    当我即将开始这样一次神秘的精神旅程的时候,我才意识到我的佛教知识是如此匮乏,我对这片土地上的风俗、文化以及语言的了解是如此不足,我对于冥想禅修的理解也如此肤浅,以至于这些都让我的内心充满忐忑。
    事实上,我所认识的修习过禅修并愿意与我谈论这个话题的人非常稀少,这些人中的确有一些有了成功的经验,但大部分人的经验并不成功。
    我不知道在禅修中将会发生些什么,我获知的关于禅修的信息仅仅是:通过禅修,一个人能够获得内心的宁静,能够更好地理解自身,能够经历一段平和的时光。这 些说法听起来当然不错,我也希望自己能够获得这些好的经验,但是我对具体的修习方法与修习经验却一无所知。不幸的是,或者也可能是最幸运的是,我从来没有 读过一本禅修者介绍禅修经验的书。
    另一方面,我也认为自己在像一张白纸一样不带任何思维定式的情况下进入禅修的学习过程,可能也是有益的。因为我既没有先入为主的成见,也没有基于他人经验而建立的不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目标。
    我房间里关于禅修的书籍非常稀少,这些书籍描绘的世界在时空与组成方面和我们的世界有着明显的不同,一个人无论是用英语,还是其他语言都很难精确地描述这 样一个世界。至少我认为,描绘这样一个世界可能是任何一个英语写作者都力所不能及的事。当我打包准备离家去泰国的时候,两年前与我结婚的丈夫和我探讨我在 未来这段时间里将进入一个怎样的世界,但我们对此都没有经验。面对我的计划,我的丈夫和我一样激动,他对我即将进行的冒险非常支持。他的支持给了我更多信 心,但我们的确都不知道我即将参加的禅修学习将给我们未来的生活带来怎样的改变。
    我想强调的是,这本书将主要聚焦于冥想的理念与实践。它不同于流行于日本的禅宗,这本书也并不像其他在西方流行的宁静冥想及瑜伽著作一样聚焦于某种流行概念。
    冥想与禅修存在于佛教的很多宗派中,它是佛教的核心内容之一,但是在每种不同的文化中发展出来的禅修实践的侧重点则有所不同。
    一般而言,在泰国存在着两种禅修方法,一种是三摩地冥想,也就是寂止禅。另一种是内观禅,这两种禅修方法都能够使一个人的内心得到更好的发展,能够使一个人的杂念变得更少、更加平静,能够更好地理解世界,更好地理解无常与痛苦。
    人们,特别是很多男人,一直希望自己的思想能够得以扩展,探索未知的领域,这种思想在西方发展的极端形式就是西方人越来越喜欢使用致幻药剂以获取兴奋的感 觉,但是滥用致幻剂的恶果是明显的,很多悲剧不断发生,禅修则可以使一个人不通过药物手段自然地扩展意识边界。在禅修中,一个人能够打破知识的边界,进入 多维空间,发现自己以传统的思维无法领悟的世界。
    佛教禅修的目的并不在于获得神通、预测未来,或者预知六合彩的号码。事实上,这些都是为佛教戒律所禁止的行为,禅修的目的在于让一个人能更好地认清世界的 真相,也就是苦、无我、无常的真理,根据上座部佛教的思想,如果一个人能够很好地理解上述真理、概念,那么他就能够在身、语、意上消灭那些能够引发业力的 因素。
    在我开始禅修学习的日子里,我坐在位于泰国曼谷的王宫寺的树荫下开始思考佛陀和佛教历史,佛陀是一个印度王子,他的名字是乔达摩•悉达多,他在开悟之后,被人们称为佛,也就是知晓一切宇宙真相的圣者,他出生在今天尼泊尔的蓝毗尼,佛陀住世约80年。
    据说,他在开悟之后花了40多年的时间向人们传授获得智慧与摆脱痛苦的方法。佛陀坚持众生平等,向印度各阶层的人们解释宇宙的真相。当他刚刚出家做沙门的 时候,年轻的王子采用苦行的修法,但后来他发现身体上的苦行并不能带来彻底的解脱,享乐主义和苦行主义这两种极端的修行方式都不可取,因此他主张中道。他 是在印度菩提迦叶的一棵菩提树下开悟的,他开悟后,向弟子们宣说了佛教中的基本原则——四圣谛。
    “谛”的意思就是:如是不颠倒,即是真理。“圣谛”是圣人所知之绝对正确的真理。“四圣谛”说四种真理:一者,苦圣谛;二者,集圣谛;三者,灭圣谛;四 者,道圣谛。“苦”是指世间的苦果;“集”是苦升起的原因——世间因;“灭”是苦熄灭的果——出世间的果;“道”是灭苦的方法,通往涅槃的道路——出世间 的因。佛陀阐释四圣谛,其目的是要告诉我们世间的因果以及出世间的因果。
    在我学习的最初几天里,我对四圣谛感到非常好奇,但也很难理解,我想只有通过禅修我才能更好地理解这些思想。
    我非常怀疑我是否有能力理解佛陀的教法、佛教的历史以及相关的知识。佛教最早繁荣于印度和尼泊尔,而后又传播到了缅甸、柬埔寨、老挝、斯里兰卡、泰国、越 南、西藏、印度共和国锡金邦、中国内地、韩国、阿富汗,甚至东欧,虽然我头脑里有很多疑问,但我也对禅修的学习很有兴趣。
    佛陀并不要求自己的信徒盲目跟从他的教法,与此相反,佛陀要求每一个人通过实践那些教法来亲身体悟并发现真理,对达摩也就是正法的学习和领悟,完全是自由 的,现在的上座部佛教徒依然在实践这些获取正法的方法。这给了我很大的鼓励,佛教思想和那些强调自己的教义是唯一真理的宗教,有多么不同啊!

  • 用户评论
  • 豆瓣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评论)

我要评论

您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发布评论! 登录

关闭

资料下载
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