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 收藏

登录

图书资讯 | 活动预告 | 最新上架 | 重点推荐 | 精彩书评 | 套书展示 | 在线阅读

一念一身心——要想拥有一个健康美丽的人生,我们该听哪些专家的意见呢?本书就借您一双慧眼,找出生命中的贵人来!

作者:朱晏

ISBN:9787508079059

出版时间:2014-04-01

开 本:16  页数:248页

定价:¥39

已有0人评价,查看评论

分享到:0

图书详情

现代社会虽然科技发达,然而,许多知识精英、文化名人却都英年早逝。问题出现在哪里呢?生活水平的提高了,跟随的却是生命质量的下降,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忧郁症等层出不穷,严重威胁国人的健康。对于健康与长寿的问题,如何正视它、面对它,是我们现代人需要学习的功课。作者以全新的健康理念告诉我们:皱纹只是岁月的痕迹,并不是衰老的标志;同样,年轻并不等于青春。要想拥有美丽人生,就要管理好自己的健康。在竞争激烈的当下,让我们慢下工作的脚步,静下心来,让自己的灵魂跟上来,陪伴自己,探寻生命的真谛,寻找健康的秘密。

章节目录

引 子/1

第一章 把握健康

第一节 关于健康/7
一、你健康吗/7
二、我们到底对自己的身体做了什么/12
第二节 疾病是怎么“制造”出来的/15
一、医学往往是建立在错误的假设基础上/17
二、医生是怎么诊出疾病的/17
三、健康人怎样变成了“病人”/21
四、将生命正常过程当作医疗问题/23
第三节 震惊世界的药物丑闻/28
一、你知道药物带给你什么伤害吗/30
二、疾病是怎样被制造出来的/33
第四节 我们被死亡了吗 我们被亚健康了吗/39
一、误诊带来的痛苦,谁能负责/40
二、死于不合理用药/41
三、器官都是有用的/42
四、西医,把身体当作生命/43
五、我们有自己选择的权利吗/43
第五节 认识自己的身体,你才能更健康/46
一、是“救死扶伤”还是“救疾扶康”/47
二、上万块钱诊断不出的疾病自己会痊愈/48
三、各个国家医院的误诊率/52
四、医学的使命 /56
五、人类正在过度对抗疾病/58
六、身体的本能/61
七、应变本能与抗生素剂量/63
八、人体的自愈能力/71
九、我的健康我做主/80

第二章 中国传统文化健康论

第一节 儒家生命健康论/93
一、仁者寿/93
二、修德以修身/96
第二节 佛家健康/102
一、佛陀的启示/102
二、佛教的医疗法/107
三、佛教对医学的贡献/112
第三节 道家健康养生法/113
一、道家养生基本理念/114
二、道家养生法/119
第四节 中医健康养生理念/135
一、中医养生的基本理念/135
二、七情与健康/142

第三章 心态、性格与健康

第一节 心态、性格与健康的关系/159
一、健康的真正敌人/159
二、从细微处呵护健康/160
三、性格可以决定健康/164
第二节 走出心灵牢狱——做自己的健康顾问/166
一、调整心态,掌控你生命的长度/167
二、美化心灵/170
三、接纳不完美的自己/174

第四章 生命的真谛

第一节 西方科学对生命的认知/179
第二节 西方的生命哲学/180
第三节 不同宗教对生命的理解/183
第四节 中国传统文化对生命的解读/186

第五章 生命健康总而言

第一节 生命健康/195
一、悟真的健康信念/195
二、信念的力量/202
第二节 有念与无念/209
一、无念的状态/210
二、人体自有大药/211
三、以淡虚求真气/212
四、求元神以由凡入圣/213
五、三界唯心万法为识/214
第三节 一念一身心/216
一、念力的力量/217
二、言语的力量/225
三、一念一世界/229

后记/235

作者简介

朱晏
童年在“西藏的江南”——美丽的林芝地区度过。
1990年在山东参军入伍。
1993转业后在山东某公安局从事刑侦工作。1997年到北京,从事影视文化传播业,参与演出、制作、营销多部影视作品,同时,热心于公益慈善事业,是贫困学童“免费午餐计划”慈善活动的发起人之一。
作为志愿者参加了5•12汶川地震、7•24北京暴雨的灾后救助工作,积极参与包括“善行使者圆梦活动”在内的诸多慈善活动。
2005 年,开始专注于中华传统文明,从中医健康养生到儒、释、道诸家文化,遍访名家,广读经典,并参加各种学术会议与交流活动。近年来致力于“生命健康养生”事 业,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中,汲取有益于促进人们身、心、灵健康的理论元素和实践方法,包纳百家,精心研发,创立了以文化为根、医理为用的“生命健康 度假式养生”新形式,从而服务于社会。

编辑推荐

古今中外,人类追求健康长寿、幸福人生的梦想似乎从未停止过,然而,衰老和死亡却始终是人们心中的最大恐惧。当今,生活水平的提高,并没能提升人们的生命 质量,各种身心疾病、亚健康问题严重地威胁着国人的健康。对此,应该如何正视它、面对它,是我们现代人需要学习的功课。作者在书中精辟地论述了人类健康、 介绍了丰富的医学实践,并广泛涉及各种疾病的治疗与具体解决方案,及现代“富贵病”病的防治与养生方法,对我们探寻生命的真谛、寻找健康的秘密大有裨益。
    本书的目标人群是珍惜生命、预防慢性病的健康人士,树立“预防重于治疗”的意识,坚信“大自然赋予人体的自愈再生功能就是最好的医生”,避免因为健康的无知而地掉入慢性病的沼泽中。本书通俗易懂,十分适合遭受环境及生活双重压力的都市白领阅读。

书摘插图

书摘
                              第一章  把握健康
    凡是生命,就必然会死亡。人,自然也不会例外。可但凡是人,都会害怕死亡。时常,有很多人在得病后,总是医治不好,其原因不可胜举。例如,本是劳累致病, 但病人无法休息;本是生活不节、嗜好无度的,而病人无法改变他的生活……尤其是老年人,使用了几十年的躯体,已不能与年轻人相比,面对身体某些器官出现异 样时,必然为之担忧。
    自古以来,从布衣百姓到帝王将相,也许最为惧怕的事情就是失去健康、生命消失,即使花费巨资也要去寻求长生不老的方法。实际上,对很多人来讲,对死亡的恐 惧超不过病痛的折磨,我们常常看到报道,一些得了绝症的病人,最后因为忍受不了病痛的折磨,要求安乐死或自杀的。这也说明,病痛的折磨已远远超越了人们对 死亡的恐惧。可见健康对于生命来讲,是多么的重要啊!
    约翰·纽曼曾说过一句非常智慧的警言:“不要惧怕你的生命终会结束,要担心它根本没有开始!”

               第一节  关于健康

                 一、你健康吗

    一直以来,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不断在倡导健康医学观念,并于1996年宣布:“21世纪的医学不能继续以疾病为主要研究领域,而应该以人类的健康为主要研究方向。”
    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召开的“医学目的的再审查”会议指出:世界性的医疗危机,是源于近代医学模式造成的长期以来技术统治医学的结果。如果说21世纪 的医学将如何治愈疾病转向如何维护健康,那么,我们是否也应该不再作为一个健康的旁观者,而要肩负起对自我健康管理的责任呢?
    2004年,国家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正式公布了《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分析报告》,中国人因健康引起的直接或间接经济损失仅2003年就高达8 000多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当年GDP比重的7%左右。(《中国卫生服务调查研究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分析报告》,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
    那么,健康的标准又是什么呢?
    世界卫生组织曾对健康下过这样的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即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 功能良好三个方面。最近,又具体提出了人的身心健康标准,它包括机体和精神的健康状态。学术界也提出过不同的标准,比较通俗的看法是,机体健康可用以下几 条参照,也可以叫“五顺三良好”。
    (1)食得顺。吃饭时有很好的胃口,顺利吃完一餐饭而不挑剔食物,食欲与进餐时间基本一致,这证明内脏功能正常。
    (2)便得顺。有便意时,能很快地排泄大小便,且感觉轻松自如,身体有一种良好的感觉,说明胃肠功能良好。
    (3)睡得顺。晚间有自然睡意,上床能很快入睡,而且睡得很深。醒后头脑清醒,精神饱满。
    (4)说得顺。说话流利,语言表达正确。说话内容有中心,合乎逻辑,能根据话题随机应变。
    (5)走得顺。行动自如、协调,迈步轻松、有力;转体敏捷,反应迅速,动作流畅。
    (6)良好的个性。性格温和,言行举止得到别人的认可,能够在适宜的环境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点,没有经常性的压抑感和冲动感,意志坚强,自我发展目标明确,工作学习具有自觉性和持续性。
    (7)良好的处世能力。看问题客观、现实,具有自我控制能力,与人交往的行为方式能被大多数人所接受。
    (8)良好的人际关系。有与他人交往的愿望,有选择地交朋友,珍视友情,尊重别人的人格。
    然而目前,大多数国人的身体状况难以达到这样的标准,身心亚健康的状态普遍存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将军肚”早现。30~50岁的人,大腹便便,是“成熟”的标志,也是高血脂、脂肪肝、高血压、冠心病的伴侣。
    (2)脱发、斑秃、早秃。每次洗发都有一大堆头发脱落,这是工作压力大、精神紧张所致。
    (3)频频去洗手间。如果你的年龄在30~40岁,排泄次数超过正常人,说明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开始衰退。
    (4)性能力下降。中年人过早地出现腰酸腿痛、性欲减退或男子阳痿、女子过早闭经,都是身体整体衰退的第一信号。
    (5)记忆力减退,开始忘记熟人的名字。
    (6)心算能力越来越差。
    (7)做事经常后悔、易怒、烦躁、悲观,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
    (8)注意力不集中,集中精力的能力越来越差。
    (9)睡觉时间越来越短,醒来也不解乏。
    (10)想做事时,不明原因地走神,脑子里想东想西,精神难以集中。
    (11)看什么都不顺眼,烦躁,动辄发火。
    (12)处于敏感紧张状态,惧怕并回避某人、某地、某物或某事。
    (13)为自己的生命常规被扰乱而不高兴,总想恢复原状。对已做完的事、已想明白的问题,反复思考和检查,而自己又为这种反复而苦恼。
    (14)身上有某种不适或疼痛,虽然医生查不出问题,但自己仍不放心,总想着这件事。
    (15)很烦恼,但不一定知道为何烦恼;做事情时也不能驱逐烦恼,也就是说,烦恼好像摆脱不了。
    (16)情绪低落、心情沉重,整天不快乐,工作、学习、娱乐、生活,都提不起精神和兴趣。
    (17)易于疲乏,或无明显原因感到精力不足、体力不支。
    (18)怕与人交往,厌恶的人多,在他人面前无自信心,感到紧张或不自在。
    (19)心情不好时就晕倒,控制不住情绪和行为,甚至突然说不出话、看不见东西、憋气、肌肉抽搐等。
    (20)觉得别人都不好,别人都不理解你,都在嘲笑你或和你作对。事过之后感觉是自己太多事了,钻了牛角尖。
    ……
    我们可以对照以上“信号”自我检查,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你,还健康吗?
    当下社会,人人都在追求成功。然而,一个真正成功的人,一定是有幸福感的人,这并不单是你的财富或者是社会地位决定了你的成功,这只能说明你的事业很成功。而真正的成功应该是:健康而又充满幸福感的人生的成功。
    而现今,我们大都忘记了自己工作的目的究竟为何。我们工作的意义是什么?是要让你和家人生活得更好,是要你自己的生活更幸福。可很多人却成了工作的机器,为了工作而工作——为了自己内心的成功满足感。最后,家庭不幸福,生活不快乐,身体不健康。
    往日生活工作中,常常会看到光鲜背后的苦恼,美丽背后的难堪,病痛的折磨……近年,逐渐听到中年早逝的越来越多,每每听到身边的朋友突然离世的消息,内心不胜唏嘘!
    而我习惯晚上十一点前睡觉,早上六七点钟起床,这与圈中夜夜笙箫、歌舞升平形成强烈反差的生活模式,竟使我成了圈中的异类。这里并非说哪种生活模式好或是 坏,只是我自己的健康收益越来越明显:没有便秘的困扰,没有失眠的苦恼,偶生小疾,也会通过饮食调理自愈,近十年来去医院的次数自然少之又少……
    我们常常说,有什么别有病,没什么别没钱。佛教中人生四种大苦便是:生老病死。由此可见,疾病在我们的观念里是多么可怕的一样东西!其实更多时候,我们害 怕的只是一些医学名词。很多人在没有检查之前,也没有什么事,可一旦检查出问题,整个人或许就马上垮掉了。人之所以得病后害怕恐惧,其实很多并不是源自于 病痛本身,这种恐惧绝大部分是源自对疾病的不了解。如同我们不知道世界末日的真相。所以,要相信自己,相信你也会很健康。
    瑜伽里有这样一句话:一定要对自己的身体好一点。
    诚然,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仿佛忘记了自己的身体,忽略了它的需要,错误地认为,不管怎样它过去是好的,现在和将来就都是好的。其实,我们真的太乐观了,事 实并非如此!善待自己,是我们每时每刻都应该注意的。除了善待自己外在的,即别人看得到的衣着形象,更应该注意自己的内在,那就是身心健康。爱我们身体里 的每一个健康的细胞,爱我们心灵里每一个美好的念头。我们自己的身体,自己不爱护,还能依靠谁来爱?会爱自己的人才懂得去爱别人。

               二、我们到底对自己的身体做了什么

    德国的最佳医药记者耶尔格·布勒写了一本《药品真相大揭秘》(南海出版公司,2008),在全世界范围内影响很大,其中谈道:

    在德国,义诊医生的足迹遍布全德国,他们免费服务,分文不收。广场上、教堂前……人们一个个被送进巡诊车里,接受熟练的全身检查。好些人出来时就变成了病 人——灰白色的骨质疏松症。巡回调查车2002年夏天首次巡游德国,从汉堡出发,在埃尔福特结束。60岁以上妇女听说有详尽的预防检查可做骨质密度检测, 纷纷被吸引过去。巡诊车的目的是找出深受老年骨头退化之苦的妇女。找出这群患有骨质疏松症的女性,可不是纯做公益,赞助者是一个基金会,基金会背后则是 14家药厂和医学用品制造商……
    药厂员工开着一辆蓝白卡车,走遍全德国约30个城市。卡车上写着几个大字:“健康男性。”卡车内的车厢板可以伸展开来,使其扩展为三倍的车内空间,这样就 有了五间小诊疗室和一个服务台。好奇的路人进车,由有医学背景的专业人员测量胆固醇、血糖、血压和体重,10分钟内完成健康检查。有一次,体检车停在某大 型高尔夫巡回赛场附近,就帮6 297名男性做了检查。再看看结果:受检者有一半血压过高,有44%的人血液指标超过正常值。骨质疏松症巡诊车似乎预示着整个社会将被某种医学渗透。
    ……
    今天的“疾病商人”就像中世纪四处游走的江湖郎中,不时出门猎寻病人。他们不管走到哪儿都能碰到似乎有病的人,其实一点也不奇怪。现在的德国人虽然是德国 有史以来最强健、最长寿的一代,但仍然不符合现代医学标准。因为致病风险因素的认定,已被刻意设计成人人都有某些毛病。
    方法如下:首先找来许多健康的人测量实验值,例如找捐血者、新兵和体育系学生来做。下一步是求出平均值,任意将中间95%定义为“正常区域”,剩下位于标 准区域上下的5%被归类为“超标区域”,数值在这一区域的人即使很健康,也被认为未达到健康指标。照这种算法,可能全人类都有病。如果每个实验值都有5% 的人属于超标群,那么每测验一个项目,超标群的百分比就跟着增加,例如求出20种实验值后,只有36%的人完全健康,做出100种后,只剩不到1%的人是 健康的。有的医生昧着良心根据这样的结果下结论:所谓健康的人,是还没做检查或没经过彻底检查的人。
    还有更严重的,部分致病风险因素的定义从一开始就有问题,认定不是只有5%的人属于危险群,而是直接把所有人一网打尽。就拿胆固醇来讲,几年前,德国的标准值设定,把多数人纳入“不正常”范围,只有少数人属于“正常”。
    某项大型研究在巴伐利亚州找了10万人,计算出平均每毫升血液含有260毫克胆固醇。而全国胆固醇协会(由13名教授组成的私人利益团体)却在1990年 建议将正常值设定为低于200毫克,并宣称将实际采用该数值。这群胆固醇协会的医生其实代表着几个利益团体,包括近似企业的德国抗高血压联盟、血脂联盟以 及德国实验医学学会。他们在一份“策略报告”中呼吁大幅扩张诊断范围:“每位医生都应该知道自己的病人胆固醇有多高。”
    在唯利是图的医生的宣传下,大多数德国民众变成高危险的潜在病人。根据前述随意定出的临界值,30~39岁的人群中,有68%的男性和56%的女性胆固醇 高得不正常;50~59岁这组中,不正常的男性甚至高达84%,女性则是93%。这样的临界值带来荒谬的结果:经检测有潜在风险的人,却感觉健康自在。若 真觉得有什么不对劲,那应该是对诊断结果感到异常不对劲。维也纳讽刺作家卡尔·克劳斯说得好:“诊断是常见的疾病。”
    德国从1989年10月开始进行全民健康检查,凡35岁以上的医疗保险纳保人,都有权两年做一次健康检查,费用由医疗保险公司负担。为鼓励人们体检,德国 医疗保险特约医生协会在1991年初办了一场全德体检教育活动,他们喊出的口号是:“不但活得长,更要活得愉快。”
    做一连串检查对健康者到底有没有用,至今仍未证实。我们只能确定,大量体检是医疗保险特约医生乐于接受的收入来源。杜塞尔多夫内科医生乌伟·海尔指出:“谈到体检,我们必须医生是否主要出于商业考虑才开展这项业务。”
    1991年《医生报》经济版(德国)有篇文章自曝企图:“若一切顺利,每家诊所只要来1 000名合乎资格的客人,每两年就大约多出7万马克营业收入,亦即每年35 000马克,每个月将近3 000马克。若同时做防癌筛查,营业收入将有更大的提升空间。太好了!”
    这类体检开始两年后,医保医生试图证明体检的好处。他们提出引以为傲的数据:受检者中,只有43%的人检查没病,其余57%落入医学大网。如前所述,随着 检验项目增加,患病风险群的比例自然也跟着提高。乌伟·海尔预言:“可以预见,再过几年,除了没参加体检的人以外,几乎没有人是健康的。”
    在美国,最重要的几个医生组织早已开始呼吁取消这类体检,这真值得我们深思。他们认为这种体检没什么用处,倒不如把钱花在有效的措施上。不过,要把预防检查赶出我们的世界已经不可能了,因为病人爱上了不必要的医学检查,要废除全民体检可能会遭到他们的反对。
    ……

    这的确值得我们深思。笔者有一个身体极其健康的朋友,平时每天都会坚持长跑,极少生病。前几天,来给我送小乌龟时说:“明天我要去做个胃镜和肠镜。”
    笔者很诧异,问道:“怎么了?你身体不舒服吗?”答:“没有啊!不过,到我们这样的年龄了,不是应该每隔一段时间都要检查一下吗?”
    笔者非常无奈地对他说:“我还是不建议你去做胃镜和肠镜,第一,你没有任何的不适,为什么要以外力去伤害它们?做肠镜和胃镜本身就会损伤原本健康的胃 肠……”当时,他笑盈盈地答应了。第二天发来一条信息说:“我做完检查了,一切都很正常,就是肚子不太舒服,因为做肠镜。”对此我只能无奈地苦笑。
    为什么我们必须要以现代医学的检查数字来判定我们身体的健康与否,而且常常建立在对自己的身体做无谓的伤害的前提下?为什么我们身体的本能根本就没有发出任何的警示,我们却要假想它会有不健康的前兆?
    我们到底对自己的身体做了什么?我们真的爱它吗?爱它,就请不要伤害它!

    第二节  疾病是怎么“制造”出来的

    哈佛大学医学院解剖学教授奥利弗·温德尔·霍姆斯说:“医学的耻辱在于,它始终是一个欺骗自己的庞大的理论体系。”
    其实,西医学并没有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而是一个支离破碎的假说凑成的沙堆。(《现代医疗批判》,[澳]霍恩,上海三联书店,2005)
    有位医生曾这样说:有一个朋友,上午打电话给我说,他妻子到医院里量血压,血压升得很高了,医生叫她马上吃降压药,怎么办。我说,别急急忙忙吃降压药,等 晚上再量一量告诉我。晚上他来电话说,血压下降了。事实上,每一个人的血压无时无刻不在变化。而有的人一量血压,超过了平均数,就被认为是高血压,医生就 吩咐服降压药,许多人很听医生的话,但是,如果真的照医生的办法去做,就马上变成一个长期病人了。长期服药的后果,就是肾功能被彻底损害。
    任何科学理论和假说都来自实践,没有系统的理论之前,把实践中的所得先设定假说,再以实践来证明,逐渐建立起相应的系统理论。假说就是假定的说法,再以实 践来证明它的正确或错误。如果假说被推翻,对物质科学来说,必定要损失很多的物质财富和经费;而医学假说被推翻,必然就会残害甚至剥夺很多生命。
    有人说,现代医学体系与解剖学一样,把人和生命分割开来看待。生命怎么能分成一块一块的呢?而且,无论人生什么病,细菌毕竟只是外因,人得病主要还是因为 内因。也就是说,生病的原因,主要是内因,不能过分强调外因。哲学亦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所以,过分强调外因,肯定会出现偏 颇。再如,利用统计学,大规模地进行调查,依据统计出的一个平均数来“制造”疾病的依据,例如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低血钙的确诊参数等数据,发明一些 仪器来测定,然后确定谁生了病。这种做法,忽视个体生命的特异性,其结果就是:大规模地制造“病人”。
    英国皇家学会会员约翰·马森·古德医学博士说:“医学所杀死的人,要比饥饿、瘟疫、战争加起来都多。”这说明什么?他还说:“我相信,现代医学不仅对疾病 没多大疗效,而且往往比疾病还危险。我相信,由于将危险的方法广泛应用于非疾病的治疗中,这种危险性又加大了。”或者,当人们为“医学成就”鼓掌和欢呼的 时候,这些检验和治疗的方法,同时在制造疾病和死亡,我们的健康和生存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一、医学往往是建立在错误的假设基础上

    著名老中医潘德孚先生说:西医学是市场医学,它是被市场扶植长大的。
    在医学界也有这样的说法:“现代医学如果要为市场服务,就不能为治疗服务。”也就是说,生产的药物,是通过医学来推销药物。如果所有的医生都很快把患者的 病治好了,那么很多生产出来的药物销售量就会减少。因此,在现代医学中必须要不断地制造很多长期的病人,才能使药物有销路。于是,有人说:现代医学的目的 本是治好疾病,使病人恢复健康,但市场干扰了医学的目的,使它变成了一个制造长期病人的工具。
    我们很多人并不懂得如何应对疾病,每次生病都是去大医院,哪怕是普通的小感冒也是如此。而我生病,就只去离家很近的社区医院,医院很小,有位老中医,每周 周六上午坐堂,但名气很大,周边社区的人生病都找他,他从不开昂贵的药,从不开大量的药,但往往难治的疾病,一般他用很便宜的药就能很快治愈。

    二、医生是怎么诊出疾病的

    我们身体的很多疾病都是以疼痛的形式来表现的,只有当生命消失后疼痛才会随着消失。死人有疼痛感吗?当然没有!人们怎样能通过解剖来认识呢?相反地,通过解剖尸体来认识与理解死亡的原因,其结果有一部分人就可能张冠李戴,找错对象,最后因误治而亡。
    很多内科疾病并不一定能找得到病灶的,例如高血压的测定血压、糖尿病的测定血糖、高血脂的测定血脂等,于是又一个方法出来了,这就是统计平均值。这种平均 值在统计学上是有一定意义的,但用之于治疗,把统计所得的平均数、规定了上限和下限的数据,作为确定的病名,然后再作为治疗的依据,再依此进行治疗、用 药,其结果在于忽视生命的特异性和动态性,以致制造了许多“病人”。
    目前,现代医学也发现,由于个体的差异,本不应吃药的人吃了药,便会吃出病来。西医现在提出一个血中毒的概念,是指大多数人因吃药、受药物的副作用影响而产生的中毒症。
    我们都知道,所有的生命都是个体,所谓特异性、动态性,是指每个个体生命都不一样,它们都按照自己的需要,随时在调整自己的血压、血糖,以及各方面的维持 生命所需要的物质和能力。所有服降糖药的人,其生命的控糖能力必然受到损害;所有服降压药的人,其生命的控压能力必然受到损害;所有服用“胃动力药”的 人,其胃动力必然受到损害;所有服感冒药的人,其抗感冒能力必然降低……
    美国的医学博士门德尔松说:“现代医学不仅对疾病没有多大疗效,而且往往比疾病还危险。由于将危险的方法广泛应用于非疾病的治疗中,因此,这种危险性又加大了。”
    所以,门德尔松又说:“我相信,如果90%以上的现代医学从地球上消失,即90%以上的医生、医院、药物和医疗设备从地球上消失,那么,这就会大大地增进我们的健康。”(《现代医疗批判》,第135页,[澳]霍恩,上海三联书店,2005)
    据统计,一般常规体检中的癌症筛查,检出率大约只有两成,有相当多的癌症病人被漏诊。但很多癌症患者被确认时,已经是中晚期了,尽管他们也按时参加了年度 体检。例如,目前在医院确诊的乳腺癌患者中,有84%的患者已经到了中晚期。(央视国际, 2004.4.15)
    大部分心脏病患者也有相同的经历:心电图检查只能发现处在发病期的心脏病,而隐形冠心病等早期心血管隐疾则很难被发现,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体检结果很正 常,不久却因心脏病发作猝死。事后身边的人回忆,患者死前的确有异常的表现,但因为体检指标正常就疏忽大意了。体检数据正常,只表示该项指标目前尚未发现 异常,有可能是身体健康,也有可能是疾病轻微,医疗仪器无法检测出来。
    很多常规体检结果正常的人,事实上已经患了糖尿病。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在常规体检中,一般只测量空腹血糖,这至少会导致60%的糖尿病患者漏诊,只有进行 餐后血糖检查,才能最后确认是否患上了糖尿病。由于糖尿病在早期无任何症状,所以很难被发现,等到出现明显症状时,已经给身体器官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害了。
    医学研究发现,一个人并不是被诊断为高血压、血脂异常、心脏病、糖尿病时,才开始受到猝死的威胁。事实上,当一个人各项体检指标都在正常范围时,随着血 压、血脂、血糖水平的上升,死亡的风险就开始增高了。尽管仪器检查非常流行,但其作用却值得怀疑,因为只有当身体出现明显病变时,仪器才能检测出来,许多 慢性疾病的潜伏期很长,但是从发作到恶化的时间却很短,年度体验未必正赶上发作早期。
    常规体验对亚健康和早期疾病的忽略,不能不算是一大遗憾。所以在常规体检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情况,增加有针对性的检查项目,是非常必要的。此外,注意身 体上任何异常的表现,有时比体检数据更能说明问题,甚至能早一点发现许多疾病。如胃部出现剧烈疼痛或有大块黑便的人,应考虑做胃镜检查。
    实际上,能教会人们如何识别潜在的疾病信号,远比写满数据的体检报告要有用得多。通常,人体自身对疾病的灵敏度,远比那些高科技仪器要来得准确,由自己的 感觉所捕捉到的身体变化,可能比体检数据可靠得多,亚健康状态就是最好的例证。很多时候,我们感觉身体不舒服时,到医院去做体检,但是检测数据却在正常范 围之内,于是医生会告诉我们一切正常。但实际上,我们此时可能正处于亚健康状态,甚至已经是疾病早期了。那些身体的不适症状是身体发出的报警信号,在提醒 我们健康出问题了。
    但是,由于我们常常完全依赖仪器和医生的判断,所以很容易忽略这些微小的症状。此时,大多数医生都不会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因为体检数据正常,不能确认为 某种疾病,而医院的药物都是用来治疗疾病的,而不是调整健康的。一般患者本人听到检查结果正常,也就放心大胆地继续原来的生活,绝对不会想到去做任何改 变。其实,此时正是改变的最佳时机,如果自己去调整是完全可以恢复到健康状态的。
    一直以来,现代医学的诊疗程序,总是先让患者做各种检查,只要拿不到代表疾病的数据指标,就属于健康的。患者要等到明确疾病诊断时,才会得到医生的治疗。 而许多疾病到了这个时候,即使花费再多的钱、使用最先进的手段、请最好的医学专家,也可能无法完全康复了,这与其说是医学的悲哀,不如说是我们对健康无知 的悲哀。
    其实,身体健康标准值只是一个大致的平均值,这个标准对每个人来说,不一定就是最合适的数值,它只是反映了我们体内正在发生的变化,但并不一定就意味着患 病。很多时候,这种指标异常都是暂时的、有原因的,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息、调整就能恢复正常。所以,我们在看体检报告时,需要分析这些异常数据的真正意义, 并结合自身的感觉以及症状表现来作判断,不要草率做出患病的结论,从而导致误诊和误治。
    人们普遍认为,年度体检的完成是以拿到体验报告为标志,这是非常错误的认识,其实,此时只完成了体检的第一步,最重要的部分是接下来的工作。大多数人对体 检过程比较重视,而很少重视体检之后的事情,很多人拿到体检报告后,一看各个项目都正常,没什么大毛病,就把报告随手一扔,这是很常见的情形。
    ……
    令人遗憾的是,这些重要的体检信息,却没有人在意,因为它们都在正常范围内。这“正常”二字让许多人产生错觉,也使许多人麻痹大意,更将许多人置于危险的 境地。难道我们非要等到它们超出正常值,甚至达到严重的程度,才愿意去重视它们吗?难道我们非要到无药可救的地步,才想到要改变自己的生活吗?为什么我们 不能早一点开始注意自己的健康呢?为什么不现在就做些改变,将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呢?

插图:

  • 用户评论
  • 豆瓣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评论)

我要评论

您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发布评论! 登录

关闭

资料下载
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