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 收藏

登录

图书资讯 | 活动预告 | 最新上架 | 重点推荐 | 精彩书评 | 套书展示 | 在线阅读

总想逃跑的席拉——“爱的奇迹天使”桃莉海顿疗愈成长之旅系列丛书之一,桃莉·海顿名作《她只是个孩子》的后续故事,源自真实案例,美国图书协会强力推荐,荣获台湾“好书大家读”奖和中小学生推荐读物。

作者:[美]桃莉·海顿 著

译者:缪静玫

ISBN:978-7-5080-8375-9

出版时间:2015-04-10

开 本:32开 148x210 mm  页数:334页

定价:¥39.8

已有0人评价,查看评论

分享到:0

图书详情

  六岁就成为绑架案主角的席拉有机会走进桃莉·海顿的特教班,从此她与这位老师亲密无间、难舍难分。
  但席拉一直无法走出被母亲遗弃的阴影,她不明白为什么爱她的人都会“遗弃”她,甚至是特教班结课后离去的桃莉。不断成长却无法打开心结的席拉,仍然是大人眼中的问题少女:因为同情,十四岁的她带走了桃莉诊所里的小男孩;在报上刊登广告寻找母亲……这一切都是因为席拉陷入悲伤的往事,不能自拔。
  桃莉已经习惯了席拉的不辞而别和情绪的反复无常。她总是将席拉从困境与幻象中一次次拉回现实,席拉也经常把桃莉当成是自己的母亲。终于有一天,长大成人的席拉怀揣着桃莉赐予她的力量和勇气,走出崭新而精彩的人生。

章节目录

前言_ 001
         第一部
      1  绑架案主角_ 003
     2  被母亲遗弃的阴影_ 016
    3  留住席拉_ 022
   4  告别特教班_ 030
  5  收到席拉的信_ 038


         第二部
      6  完成第一本书_ 049
     7  私人诊所_ 054
    8  与席拉重逢_ 059
   9  阅读自己的故事_ 068
  10  迷路_ 076
11  助手席拉_ 087

            12  亚雷赫上树了_ 098
     13 “引导作画”练习_ 109
    14  另类着装_ 120
   15  席拉的画作_ 128
  16  生日礼物_ 141
 17  故地重游_ 147
18  糟糕的野餐_ 159

      19  席拉的道歉_ 172
     20  为亚雷赫争辩_ 181
    21  意外访客_ 191
   22  失踪_ 206
  23  虚惊一场_ 222
 24  被混淆的记忆_ 230
25  不辞而别_ 242
      
        第三部
      26  席拉给母亲写信_ 251
     27  农场重逢_ 262
    28  登广告寻母_ 274
   29  男人和性_ 285
  30  商店发来的传真_ 297
  31  重提旧事_ 309
32  去麦当劳工作_ 322
          后记_ 333

作者简介

     桃莉·海顿,心理学专家、教育学家。她不但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更有风格独特、充满真爱的教育方式,因此被美国教育界推崇为“爱的奇迹天使”。
  桃莉老师的文字细腻、发人深省。她的创作都是根据自己的真实案例改编而成,没有说教,更多的是用故事去影响读者,让人们发自内心地体验和感受。

编辑推荐

她是智商超过180的女孩
喜欢读《小王子》
热爱莎士比亚
但她也是没有安全感的女孩
桃莉的怀抱是她永远的归宿

     席拉是个智商超过180的小女孩,她喜欢读《小王子》,而且无比热爱莎士比亚的《安东尼和克里奥佩特拉》。可她的童年并不快乐,生活潦倒不堪,年轻的母亲抛弃了她,带着弟弟从她的生活中消失,与她相依为命的父亲却酗酒嗑药,屡教不改。
  席拉在六岁的时候,把邻居家的小男孩用火烧伤……成为问题儿童的她有机会走进桃莉·海顿的特教班,从此她和桃莉很难再分开,她的生活将因此改变吗?
五个月后,特教班结束,桃莉走出了席拉的生活,席拉的人生因桃莉得到救赎了吗?多年后她们再相见,席拉居然忘记了当年的很多事情……那样美好而理应记忆深刻的事情,她为什么会遗忘?!这一次,桃莉还依旧可以走进她的内心吗?

     桃莉·海顿,心理学专家、教育学家,是特殊教育领域的权威。她不但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更有风格独特、充满真爱的教育方式,因此被美国教育界推崇为“爱的奇迹天使”。她以好奇心、慈悲心、永不放弃的心,一次次叩开孩子的心门,每个故事都来自真实人物奇迹般的成长和改变,她的作品译成30种以上的语言,影响了世界亿万父母和老师。受到美国图书协会强力推荐,荣获台湾“好书大家读”奖和中小学生推荐读物。
桃莉的第一部作品《她只是个孩子》诞生于1980年,她只用了8天就完整地写下了这个故事,决定出版之后也仅用了42天梳理修订。正式出版后,立刻成为《纽约时报》畅销书。这本书不但持续畅销,更获得全世界读者的关注。她的创作都是根据自己的真实案例改编成的故事,没有说教,更多的是从一种关爱的角度,让你学会聆听。
  而这本《总想逃跑的席拉》是《她只是个孩子》的续篇,台版译名《又见席拉》。那个曾经六岁饱经人生苦难的女孩子长大了,她依然有摆脱不掉的心结与梦魇,多年后与桃莉重逢,她仍是那个需要帮助的女孩。

书摘插图

推荐序
                                   学习倾听孩子的声音
  21世纪,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世界愈加扁平,各种资讯以及教育理念以前所未有的强度冲击着我们。 育儿的话题在当今的中国变得越来越引人关注,也越来越重要。第一代的独生子女如今已经为人父母。在仍然以传授知识、考试测评为教育主线的中国,孩子的压力越来越大,反抗也越来越大。家长们一方面渴望孩子快乐成长,另一方面又难以抗拒整个社会的潮流,站在孩子的身后,举着考试的大旗打压着孩子们。
  前日参加一个活动,有一个讨论是关于“如何做高效能父母”的话题。家长们七嘴八舌,提出了一大堆的建议。我却在想,也许,我们都需要安静下来,学习倾听孩子的声音。
  桃莉·海顿,被美国教育界盛誉为“爱的奇迹天使”,她的这套“桃莉老师疗愈成长之旅”都是从孩子的角度展开的,让我们这些糊涂的自以为是的大人有机会听到孩子们的声音,帮助我们贴近孩子那颗敏感的心,了解他们的需要和被爱的方式。
  我非常感谢自己在芬兰的育儿经历,因为是个“外来母亲”,什么都不懂,所以必须倾听(即使如此,也常常做不到很好的倾听)。在某种程度上,女儿教会了我很多。记得女儿12岁左右的时候,喜欢上了一个西方的摇滚歌星。这个歌星的所有造型,都让我有一种心惊肉跳的感觉。我非常担心女儿的“喜欢”,试图了解她为什么会以这样一个“不正派”的歌星为偶像。女儿却说,他在台上的打扮和表演只是一种渲泄,是他情绪或生命中的一个部分。她还批评我(和很多中国家长) “以貌取人”。可是,我依然不明白,这个摇滚歌星渲泄的哪一部分引起了一个12岁孩子的共鸣,当时非常担心(现在我越来越理解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困扰)。此后,我们也偶尔会为这件事展开讨论,直到她15岁的某一天,我们又谈起这个歌星,她跟我说了不久前发生的一件事:有一个青少年持枪伤人,而他恰是这个歌星的粉丝。这件事引起各方媒体的关注,甚至有一种声音置疑他的音乐对青少年的负面引导。有人采访他,问:“如果你有机会对这个孩子说几句话,你会说什么?”他静默片刻,回答道:“我什么也不会说,我会倾听。” 女儿说:“妈妈,你不觉得他是一个很有智慧的人吗?”
  是的,倾听的力量超出你的想象!在这个充斥着各种声音和各种理念的嘈杂的世界里,“倾听”也许是我们需要学习的一个重要技能。
  无论你是家长还是老师,如果你心里有爱,并愿意用对的方式支持到你所爱的孩子,不妨打开这本书,在桃莉·海顿的帮助下,走进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开始学会倾听。看看你是否能够听到他渴望长大的声音,听到他的需求和内心的无助,他的自豪和喜悦,体会到他在生命初期学习生存技能的那份努力和不易。
  如果我们能够带着深深的爱,细心地倾听,全然地信任,耐心地陪伴,也许,生命就会展现给你一个奇迹!

                                                 芬兰富尔曼儿童技能教养法中国推广第一人:李红燕

前言

  那一刻似曾相识。

  我回到蒙大拿(Montana)探访家母。一个周日早晨,趁着母亲和小女儿去游泳时,我独自到外面走一走。我穿过购物商场时刚过十一点,大部分的商店都还没有开始营业,因此大广场上还很暗,只有保全照明还亮着。

  突然间我看到了她。她就站在一棵巨大室内盆栽的阴影下,在我前面的商场里,离我有一段距离。那一头长长的、未梳理的头发垂在肩膀上,刘海覆盖在眼睛上,厚而有肉的嘴唇噘得高高的。她站着,两只手臂紧紧地抱在胸前,双肩高耸,一脸极为不悦的挑衅表情 ;然而,那副不悦的表情之下隐藏了一种强烈的悲痛。我想她已经知道自己输定了。刚见到她时,我正好在商场里,可是我立即就认出她来,肾上腺素立刻涌入我的血管里。席拉。

  一两秒钟之后,我恢复了理智。那个人当然不是席拉。自从我看着席拉在那个温暖的六月午后离开我的教室以来,已经过了二十几个年头。我已经不是从前那个年轻气盛的老师。我已放下教鞭,至少目前是如此,而且我也从青年,多少有点不情愿地步入了中年。然而,在购物商场那短短的几分钟里,那二十几个年头消失了。我被拉回到七十年代,回到我二十几岁、成天拼命工作的那段时间,再次感受到当时的我和当时的环境,但是那一刻相当短暂。

  接下来发生的事是真的,现实自动重叠在那件事上,有点像是有人放了一张幻灯片在一张纸上。我很好奇,于是朝那个女孩走去,走到和她平行的地方停了下来,假装很有兴趣地观看附近一间商店的橱窗,那样我就可以在不引起注意的情况下研究她。她比当年的席拉年纪要大些,可能有七岁或八岁。她的发色较深,说它像金色,倒不如说比较像灰褐色。

  我的接近并没有让她不悦的脸色稍微缓和一点。我是陌生人,所以她并没有理会我,她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我身后那家大型百货公司打开的出入口上。我没办法知道是什么人惹恼了她,他们已经消失在百货公司里,可是她仍然站在那里,小小的拳头紧紧地握着,乱乱的头发披散在前面,散发出绝望、无助的愤怒。我不露声色,继续留在那里,保持大约六尺的距离。一个如此平凡的偶遇竟然能让我回到那么多年前的记忆,而席拉竟然还能让我的心跳加速,真是太神奇了。

  我担任席拉的老师只有五个月的时间。在那短短的时间里,我们的关系让席拉的行为有了戏剧性的转变,也大大地改变了她的人生方向。虽然当时并没有那么明显,但我们的关系一样戏剧性地改变了我,也使我的人生方向转了个大弯。这个小女孩对我的影响深远。她的勇气、她的弹性,还有我们全都感觉到的她表达出强烈被忽视、需要被爱的那种能力——简言之,就是她的人性——引导我接触自己的人性。

  席拉在我班上那五个月的点点滴滴,我全部记录在《她只是个孩子》(One Child)那本书里。这是一本私人的著作,原先我并没有打算出版,只是为了更进一步完整了解这层深刻关系。关于这点,我要特别感谢当年我在一所大学的研究班教授特殊教育时的一位学生,她在最后一堂课上送给我一本隆恩·琼斯(Ron Jones)的《橡子人》(The Acorn People),还在首页题上 :“给桃莉,期盼将来有一天你会将有关席拉、莱斯礼和其他人的故事写成书。”

  《她只是个孩子》现在以二十二种语言在全世界各地发行,让我有机会接触到欧洲、非洲、美洲和亚洲等地的读者。曾经有位读者从南极洲的基地写信给我 ;铁幕(Iron Curtain)倾倒之前,有几封来自那里的信件 ;而我最近则刚刚从中国大陆收到关于《她只是个孩子》的第一封信。看着席拉成长和改变,大家不禁要问 :后来呢?

  《她只是个孩子》是个根据真人真事所写成的真实故事。我之所以一直犹豫而未下笔写续集,纯粹是因为六岁大的席拉非常吸引人,而我们相处的那段时间非常真实。事实上,《她只是个孩子》的编辑甚至建议我不要在后记里提到席拉在我们分开之后的情况。真实人生并没有小说那么令人满意,也不像经过审慎编辑的非小说那么讨人喜欢,而且感觉上,从我担任老师到我写《她只是个孩子》这段期间,会使一个非常乐观进取的故事结局太过严肃,因此,故事是以席拉美丽的诗作为结尾,并没有详述细节。

  为了响应无数读者的疑问,同时也为了响应席拉,我现在改变心意了。席拉在饱受人生挫折后,已经成长为一个有魅力、口齿清晰有条理的青年女性。我们相处的那五个月确实对她影响深远。《她只是个孩子》同时也叙述了我的故事,即便我原先并没有那个意思。席拉的经验十分独特,而接下来——引用保罗·哈维(Paul Harvey,美国著名的新闻播报员)的话——就是故事的后续发展。

 后记

      自从那天下午在那家比萨餐厅和席拉碰面到现在,差不多过了十个年头,她现在的年纪比当年我担任她的老师时还要大。她仍然在快餐业工作,然而,她不端汉堡了。她有精明的生意头脑,已经是一家分店的经理,而且很快将成为全国最年轻的经销商之一。

     我必须承认,她的成功或许仍旧不是我会为她做的选择,而且要我接受那么聪明的人奉献给汉堡,真的还是有点难。席拉有心情说双关语时,她会说她在品尝她的工作。我在想,她也是在品尝我的挫折,这么说或许是最好的表达方式。她独立了,能够自在地接受现在的自己,她的决定、她的计划、她的自我价值并不是取决于我或任何人的肯定。

     当然,席拉偶尔还是会遇到困难。她的童年相当贫苦,而且还曾是受虐儿,认为她不会受那些经历的影响是不切实际的。这种情况在她的人际关系里尤其明显。她在关系能够清楚界定的职场里,尤其是在个人不干涉专业的管理工作上,似乎表现得很不错。然而,她的私人生活却不断受到挑战,和男人建立亲密关系尤其困难。不过整体而言,她已经成为一个相当稳定和有竞争力的青年女性。

     或许席拉写给我的最后一封“亲爱的妈咪”信件就是本书最好的结局。她在少女时期那几年保有一本日记,她把它们影印之后寄给我,就成了“亲爱的妈咪”那些信。几年前,她无意间看到自己的旧日记,而且在读完那些信后,写信告诉我那件事。她在信后面附上下面这张短笺 :

 亲爱的妈咪 :

      我现在的生活相当圆满,有一份很棒的工作,一间我自己的公寓和一只名叫麦克的狗。很抱歉,我不再那么想你。我是想,可是我就是没有时间。很可惜你从来都没能了解我。我想你会喜欢我,会觉得骄傲的。

                                                                                   爱你的席拉

 书摘:

 第一部
                      1
                                      绑架案主角

  就犯罪案件来说,报纸上的那篇报道实在很小。文中叙述一名六岁大的女孩把一名当地刚学会走路的小男孩从他家庭院拐走,将他带到附近一处林地,把他绑在一棵树上放火烧他。受到严重烧伤的小男孩现在躺在医院里。这段内容就刊登在报纸的第六版,连载漫画下方一块空白补白处。我读到这篇报道,十分反感,就翻过那一页,继续看其他页。
  六个星期后,特殊教育主任艾德打电话给我。当时是一月初,我们刚放完圣诞节假期回来。“你班上将会有个新来的女孩。记得十一月放火烧小孩的那个小女孩吗?”
  我教的那个班级在我们那个地区被称为“垃圾班”。那是国会法律引进“主流教学”前的最后一年,它要求所有有特别需求的孩子都要在最没有限制的环境下受教育 ;因此,我们这个地区仍然拥有无数小型的特教班,每个班级对应不同残障学生的需求,有生理残障班、心理障碍班、行为失调班、视障班……只要你说得出来的,我们都有。我班上那八名学生是剩下的,是别人不愿分类的。他们全都有情绪失调的问题,但是大部分也同时有心理或生理上的障碍。我们共有三个女孩和五个男孩,其中有三个不会说话,一个会说话但拒绝说话,而另外一个只会重复别人说的话。其中三个还在包尿布,另外还有两个经常出意外。因为我班上的学生人数已经达到州法律所规定的重度残障儿童班级的满额人数,学期开始时,我分配到一名助理 ;不过他原本不是我所期待已被学校聘雇、聪明又吃苦耐劳的那一类人。他是位墨西哥裔美国移民,名叫安东,是从当地福利事业名单中挑出来的。他没有高中毕业文凭,甚至没有整个冬天都留在北方的经验,当然也不曾帮七岁大的小孩换过尿布。我唯一其他的助力来自惠妮,她是名十四岁的初中生,放弃了自习时间,自愿到我们班上帮忙。
根据大家的说法,我们是个没有什么希望的团体,而初期,混乱更是众人的笑柄。然而,几个月之后,我们改变了。事后证明安东是个细腻、吃苦耐劳的人,几个星期内,他对孩子们的奉献就变得十分明显。孩子们对于班上有个男人也有不错的反应,他们互相支持。惠妮的青春活力偶尔使她比较像学生而不是教职员,不过她的热诚是有感染力的,让我们能用较轻松的心情把发生的事件看成冒险而不是灾难。孩子们成长并改变了,到了圣诞节时,我们变成一个有凝聚力的小团体。现在,艾德却要把一个六岁大的危险人物送到我班上来。

  她的名字叫席拉。接下来那个星期一,她到了,是被艾德拖进教室的,而校长则忧心忡忡地跟在后面,他用手在她后面赶,像是要把她扇进教室一样。她十分娇小,眼神里充满了怒火。她有一头长长的、没有光泽的金发,还有一股很难闻的味道。我很讶异她竟然那么小。由于她的恶名昭彰,我原本以为她是力大无穷的。事实上,她大概不会比她绑走的那个三岁男孩大多少。
  绑架?我很谨慎地打量她。
  因为学区的官僚式繁文缛节,席拉的学校档案并没有在她到校之前先送达学校,所以当她第一天去用午餐时,安东和我就趁机到楼下办公室迅速翻看了一下她的档案。即使以我这个班的水平来看,她的档案读起来还是很凄凉。
  我们这个小镇玛丽斯维尔(Marysville)邻近一所大型精神病院和一座州立监狱,而这种情况造成了这里除了移民之外,有相当比例的下层阶级,这些人很多都生活于十分低劣的贫困中。移民营里的建筑物原本是建来当作临时夏季住宅的,里面除了木头和防潮纸之外,实际上一无所有,甚至连基本的设施都付之阙如,可是在冬天时却挤满了那些没有能力负担更好生活的人。席拉和她的父亲就住在这样的地方。
  席拉的父亲因为嗑药和酗酒问题,在她小时候的大部分时间里不断地进出监狱。他是个无业游民,目前正处于假释期间,除了上戒酒课外,其他连一点小事都没做过。
     席拉的母亲离家出走的时候只有十四岁,她和席拉的父亲交往,并怀了孕。席拉是在她母亲十五岁生日前两天出生的。十九个月后,她母亲又生下第二个孩子,这次是个男孩。虽然档案里不难看到毒品、酒精和家庭暴力等字眼,但对她母亲的叙述并不多。不管怎么样,她最后一定是受够了,因为席拉四岁时,她离开了那个家。档案里简短地叙述了她似乎原本打算把两个孩子一起带走的,可是后来有人发现席拉被弃置在小镇南方大约三十里的高速公路上。从此,席拉的母亲和她的弟弟吉米就再也没有任何消息。
  档案大部分的内容都在描述席拉的行为。在家中,父亲显然一点都没有约束她。一再有人发现她深夜时在移民营附近晃荡。她曾有纵火的记录,还曾因为刑事损害,三度遭到当地警察传唤至法庭——对一个六岁大的孩子来说,这种记录可谓令人叹为观止。席拉在学校里经常拒绝说话,正因为如此,档案里几乎没有资料可以让我了解她曾学了什么或如何学习。她曾经上过幼儿园,之后又在移民营附近的一所小学读一年级,直到发生小男孩的那个意外事件为止,不过档案里没有评估记录。一般测验结果和学习情况摘要栏上是一长串可怕的记录,详述席拉具破坏力而且通常有暴力倾向的行为。
  档案最后是一段关于那件绑架案的简短总结。法官的结论是,席拉要脱离父亲的管教,最好安置在一个安全的机构里,让她的需求得到更充分的满足。就这个情况来说,法官的意思是州立精神病院的儿童部。不巧的是,那个部门还处于听证会的阶段,如此一来,席拉必须等待它的开放。档案里附加了一张最近日期的备忘录,上面详细说明,基于她的年纪和法律方面的问题,需要给她提供某种形式的教育,但没有人费心地表示意见。她的安置属于监管性质,这表示,她必须暂时被安置在学校里,可是我不必觉得有任何义务教她。
  随着席拉的报到,我的教室就成了一所临时监狱。
  青春活力是当时我事业上最大的本钱。由于满脑子理想主义,我强烈觉得没有所谓问题孩子,只有问题社会。不过,一开始我是勉强接下席拉的,那是因为我的教室已人满为患,而且我的资源已经过度延伸,而不是因为孩子本身的问题。因此,一旦我接下她,我就把她当成我的学生,而且我的班级也不是临时监狱!我对人的诚实,以及每个人和我班上每个孩子所拥有的不可剥夺的权利,是深深相信的。
嗯,情形几乎是这样。在席拉改变之前,她给了我所有的信念一次很大的震撼,而且是在她到达的第一天就开始了。那天午餐时间,当安东和我坐在前办公室查看席拉的档案时,席拉就在我们的教室里把鱼缸里的金鱼一条一条舀出来,还把金鱼的眼睛戳出来。

  席拉穿着过小的连身工作裤和一件褪色的T恤,看起来乱七八糟。她说的每一件事都是尖叫出来的,她碰到的每样东西都是被弄坏、被打坏、被压扁,或是被弄得支离破碎的,而每一个人,包括我在内,全都是“敌人”。至于她的行为,安东把它们形容为“动物模式”,最初那段日子并没有出现太多“儿童模式”。别人的动作只要稍微超出她的预期,她就视之为攻击,眼神会变得阴沉,脸涨红起来,身体变得僵硬,接下来她不是打架,就是惊慌失措地跑掉。当她处于“动物模式”时,我们的方法比较像是驯服而不是教导。
  然而……席拉是独特的。她身上、她的眼神中,甚至在大多数凶悍时刻她行动的敏捷里,存在着某种有电的东西。我无法确切说明那是什么,但是我能感觉到。

  我非常爱我班上的孩子,可事实是,他们并不聪明。大部分的孩子都有情绪上的障碍,由于花了太多的精力在处理这些障碍上,因此没剩多少时间可以学习。此外,其他症状也常常会成为产生心理问题的助因或原因。例如,其中有两个患有胎儿酒精症候群,另外一个有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缓慢退化的神经疾病。因此,虽然有几个孩子智力很正常,但所有孩子的活动力都未达到同龄孩子的平均标准。因此,在席拉刚加入我的班级时,发现她的加减法很不错,我感到惊讶,毕竟她只上过三个月的一年级课程而已。
  几天之后,又有一件令我更惊讶的事。我发现她竟然懂得稀有名词的意思,其中之一是“动产”。
  “你究竟在哪里学到像这样的名词?”我终于忍不住好奇而问她。
  个头娇小、浑身脏兮兮,而且味道相当臭的席拉弓着背坐在我桌子对面的椅子上。她透过一头乱发向上盯着我看。“《爱的动产》(Chattel of Love)。”她回答,接着用她特有的方言加了一句,“那是我发现的一本书的名字。”
  “书?什么地方?什么书?”
  “我没有偷,”她防卫性地反驳道,“它是在垃圾桶里,我发现的 。”
  “什么地方?”
  “真的是我发现的。”她又说了一遍,她显然认为这是我要的答案。
  “是的,好,”我回答,“可是在什么地方发现的?”
  “在巴士站的女生厕所里,可是我没有偷它。”
  我露出微笑 :“对,我确定你没有偷。我只是很想听听关于它的事。”
  她用疑惑的眼神盯着我。
  “你对那本书做了什么?”我问。
  席拉显然不明白我为什么想知道这些事 :“嗯,我拿来读。”她说,声音中充满了不信任,就像我问了一个很蠢的问题一样。然而她还是很担心,仍然认为那是一种指责。
  “你读了那本书?它听起来像是大人看的书啊。”
  “嗯,我没有全部读。可是它的封面上印有‘爱的动产’几个字,所以我真的对它很好奇,因为那张图片,因为那个男人对封面上那个女人做的事。”
  “我明白了。”我的回答也不是很确定。
  她耸耸肩 :“可是我在书里找不到什么好东西,所以我又把它丢掉了。”
  我们不久就发现席拉的智商超过一百八,像是充了电似的。事
  实上,她更像核子武器。

  席拉是个天赋极高的孩子,但这对于改变她的贫困、她受虐的背景、她持续无法无天行径的事实并没有帮助。她有太多需要改善的地方,我不知道该从何处着手,只好从很小的事情,从那些我知道自己的能力可以改变的事情开始。
  席拉的卫生状况令人不敢恭维。她实际上只有一套衣服 :一件褪色的棕色条纹T恤和一件穿得很旧的牛仔布连身裤,全都太小了。她穿了一双红白相间的帆布鞋,脚趾处还有破洞。她穿了内衣,但没有穿袜子。就算这些行头曾经清洗过也不太看得出来。
  席拉当然也没有洗澡。她的双手和手肘还有脚踝附近全都是污垢,所以这几个部位的皮肤上都已经出现一条一条黑黑的线。更糟的是,她还会尿床。席拉所到之处都有一股尿骚味。我好奇地问席拉有关她家的清洗设备时,才发现他们没有自来水。
  从这个地方着手似乎最理想不过。靠近席拉令人感到很不舒服,所以大家都离她远远的 ;于是我带来毛巾、肥皂和洗发精,开始在教室后面的大水槽里帮席拉洗澡。
  我在帮她洗澡时第一次注意到她身上的疤痕。那些疤小小的,圆圆的,而且相当多,尤其是她的上臂和下臂内侧。那些都是旧伤疤,而且早已愈合,可是我看得出那是什么疤 :是香烟烫伤皮肤后留下来的。
  “这些是你爸弄的吗?”我问,试着尽可能让语气听起来很平常,像对话的样子。
  “我爸,他才不会这样!他不会伤我伤得那么重。”她回答,语中带刺,“他爱我。”我明白她知道我在问什么。
  我点点头,把她抱出水槽擦干身子。席拉沉默了一会儿,接着扭过身子看着我的眼睛 :“不过,你知道我妈妈做的事吗?”
  “不知道,什么事?”
  她抬起一条腿,把它转过来给我看。那条腿的外侧,就在脚踝上方,有一道大约两寸长的疤 :“我妈妈,她把我推出车外,我跌了下去,因此有块石头割到了我的脚。看到了吗?”
  我弯腰向前检查那道疤。
  “我爸,他爱我,他不会把我丢在马路上。她不应该那样对小孩子的。”
  “是的,是不该。”
  我帮她擦干身子,开始梳理她刚洗好的头发,这期间,我们都没说话。席拉闷闷不乐起来,“我妈妈,她不是那么爱我。”她说。她的声音很认真,但是冷静又实际。她像是在讨论班上一个孩子、一张作业,或是像天气那类的事情 :“我妈妈,她带吉米到加州。吉米,他是我弟弟,他四岁了,只是我妈妈离开时,他只有两岁。”过了一会儿,席拉又看了一下她的疤 :“一开始,我妈妈带了吉米和我,只是她厌倦我了。所以,她就打开车门,把我推出去,有块石头就割到了我的脚。”

  • 用户评论
  • 豆瓣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评论)

我要评论

您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发布评论! 登录

关闭

资料下载
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