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一身心
作者:朱晏

第一章  把握健康

    凡是生命,就必然会死亡。人,自然也不会例外。可但凡是人,都会害怕死亡。时常,有很多人在得病后,总是医治不好,其原因不可胜举。例如,本是劳累致病, 但病人无法休息;本是生活不节、嗜好无度的,而病人无法改变他的生活……尤其是老年人,使用了几十年的躯体,已不能与年轻人相比,面对身体某些器官出现异 样时,必然为之担忧。
    自古以来,从布衣百姓到帝王将相,也许最为惧怕的事情就是失去健康、生命消失,即使花费巨资也要去寻求长生不老的方法。实际上,对很多人来讲,对死亡的恐 惧超不过病痛的折磨,我们常常看到报道,一些得了绝症的病人,最后因为忍受不了病痛的折磨,要求安乐死或自杀的。这也说明,病痛的折磨已远远超越了人们对 死亡的恐惧。可见健康对于生命来讲,是多么的重要啊!
    约翰·纽曼曾说过一句非常智慧的警言:“不要惧怕你的生命终会结束,要担心它根本没有开始!”

               第一节  关于健康

                  一、你健康吗

    一直以来,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不断在倡导健康医学观念,并于1996年宣布:“21世纪的医学不能继续以疾病为主要研究领域,而应该以人类的健康为主要研究方向。”
    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召开的“医学目的的再审查”会议指出:世界性的医疗危机,是源于近代医学模式造成的长期以来技术统治医学的结果。如果说21世纪 的医学将如何治愈疾病转向如何维护健康,那么,我们是否也应该不再作为一个健康的旁观者,而要肩负起对自我健康管理的责任呢?
    2004年,国家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正式公布了《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分析报告》,中国人因健康引起的直接或间接经济损失仅2003年就高达8 000多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当年GDP比重的7%左右。(《中国卫生服务调查研究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分析报告》,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
    那么,健康的标准又是什么呢?
    世界卫生组织曾对健康下过这样的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即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 功能良好三个方面。最近,又具体提出了人的身心健康标准,它包括机体和精神的健康状态。学术界也提出过不同的标准,比较通俗的看法是,机体健康可用以下几 条参照,也可以叫“五顺三良好”。
    (1)食得顺。吃饭时有很好的胃口,顺利吃完一餐饭而不挑剔食物,食欲与进餐时间基本一致,这证明内脏功能正常。
    (2)便得顺。有便意时,能很快地排泄大小便,且感觉轻松自如,身体有一种良好的感觉,说明胃肠功能良好。
    (3)睡得顺。晚间有自然睡意,上床能很快入睡,而且睡得很深。醒后头脑清醒,精神饱满。
    (4)说得顺。说话流利,语言表达正确。说话内容有中心,合乎逻辑,能根据话题随机应变。
    (5)走得顺。行动自如、协调,迈步轻松、有力;转体敏捷,反应迅速,动作流畅。
    (6)良好的个性。性格温和,言行举止得到别人的认可,能够在适宜的环境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点,没有经常性的压抑感和冲动感,意志坚强,自我发展目标明确,工作学习具有自觉性和持续性。
    (7)良好的处世能力。看问题客观、现实,具有自我控制能力,与人交往的行为方式能被大多数人所接受。
    (8)良好的人际关系。有与他人交往的愿望,有选择地交朋友,珍视友情,尊重别人的人格。
    然而目前,大多数国人的身体状况难以达到这样的标准,身心亚健康的状态普遍存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将军肚”早现。30~50岁的人,大腹便便,是“成熟”的标志,也是高血脂、脂肪肝、高血压、冠心病的伴侣。
    (2)脱发、斑秃、早秃。每次洗发都有一大堆头发脱落,这是工作压力大、精神紧张所致。
    (3)频频去洗手间。如果你的年龄在30~40岁,排泄次数超过正常人,说明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开始衰退。
    (4)性能力下降。中年人过早地出现腰酸腿痛、性欲减退或男子阳痿、女子过早闭经,都是身体整体衰退的第一信号。
    (5)记忆力减退,开始忘记熟人的名字。
    (6)心算能力越来越差。
    (7)做事经常后悔、易怒、烦躁、悲观,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
    (8)注意力不集中,集中精力的能力越来越差。
    (9)睡觉时间越来越短,醒来也不解乏。
    (10)想做事时,不明原因地走神,脑子里想东想西,精神难以集中。
    (11)看什么都不顺眼,烦躁,动辄发火。
    (12)处于敏感紧张状态,惧怕并回避某人、某地、某物或某事。
    (13)为自己的生命常规被扰乱而不高兴,总想恢复原状。对已做完的事、已想明白的问题,反复思考和检查,而自己又为这种反复而苦恼。
    (14)身上有某种不适或疼痛,虽然医生查不出问题,但自己仍不放心,总想着这件事。
    (15)很烦恼,但不一定知道为何烦恼;做事情时也不能驱逐烦恼,也就是说,烦恼好像摆脱不了。
    (16)情绪低落、心情沉重,整天不快乐,工作、学习、娱乐、生活,都提不起精神和兴趣。
    (17)易于疲乏,或无明显原因感到精力不足、体力不支。
    (18)怕与人交往,厌恶的人多,在他人面前无自信心,感到紧张或不自在。
    (19)心情不好时就晕倒,控制不住情绪和行为,甚至突然说不出话、看不见东西、憋气、肌肉抽搐等。
    (20)觉得别人都不好,别人都不理解你,都在嘲笑你或和你作对。事过之后感觉是自己太多事了,钻了牛角尖。
    ……
    我们可以对照以上“信号”自我检查,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你,还健康吗?
    当下社会,人人都在追求成功。然而,一个真正成功的人,一定是有幸福感的人,这并不单是你的财富或者是社会地位决定了你的成功,这只能说明你的事业很成功。而真正的成功应该是:健康而又充满幸福感的人生的成功。
    而现今,我们大都忘记了自己工作的目的究竟为何。我们工作的意义是什么?是要让你和家人生活得更好,是要你自己的生活更幸福。可很多人却成了工作的机器,为了工作而工作——为了自己内心的成功满足感。最后,家庭不幸福,生活不快乐,身体不健康。
    往日生活工作中,常常会看到光鲜背后的苦恼,美丽背后的难堪,病痛的折磨……近年,逐渐听到中年早逝的越来越多,每每听到身边的朋友突然离世的消息,内心不胜唏嘘!
    而我习惯晚上十一点前睡觉,早上六七点钟起床,这与圈中夜夜笙箫、歌舞升平形成强烈反差的生活模式,竟使我成了圈中的异类。这里并非说哪种生活模式好或是 坏,只是我自己的健康收益越来越明显:没有便秘的困扰,没有失眠的苦恼,偶生小疾,也会通过饮食调理自愈,近十年来去医院的次数自然少之又少……
    我们常常说,有什么别有病,没什么别没钱。佛教中人生四种大苦便是:生老病死。由此可见,疾病在我们的观念里是多么可怕的一样东西!其实更多时候,我们害 怕的只是一些医学名词。很多人在没有检查之前,也没有什么事,可一旦检查出问题,整个人或许就马上垮掉了。人之所以得病后害怕恐惧,其实很多并不是源自于 病痛本身,这种恐惧绝大部分是源自对疾病的不了解。如同我们不知道世界末日的真相。所以,要相信自己,相信你也会很健康。
    瑜伽里有这样一句话:一定要对自己的身体好一点。
    诚然,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仿佛忘记了自己的身体,忽略了它的需要,错误地认为,不管怎样它过去是好的,现在和将来就都是好的。其实,我们真的太乐观了,事 实并非如此!善待自己,是我们每时每刻都应该注意的。除了善待自己外在的,即别人看得到的衣着形象,更应该注意自己的内在,那就是身心健康。爱我们身体里 的每一个健康的细胞,爱我们心灵里每一个美好的念头。我们自己的身体,自己不爱护,还能依靠谁来爱?会爱自己的人才懂得去爱别人。

                二、我们到底对自己的身体做了什么

    德国的最佳医药记者耶尔格·布勒写了一本《药品真相大揭秘》(南海出版公司,2008),在全世界范围内影响很大,其中谈道:

    在德国,义诊医生的足迹遍布全德国,他们免费服务,分文不收。广场上、教堂前……人们一个个被送进巡诊车里,接受熟练的全身检查。好些人出来时就变成了病 人——灰白色的骨质疏松症。巡回调查车2002年夏天首次巡游德国,从汉堡出发,在埃尔福特结束。60岁以上妇女听说有详尽的预防检查可做骨质密度检测, 纷纷被吸引过去。巡诊车的目的是找出深受老年骨头退化之苦的妇女。找出这群患有骨质疏松症的女性,可不是纯做公益,赞助者是一个基金会,基金会背后则是 14家药厂和医学用品制造商……
    药厂员工开着一辆蓝白卡车,走遍全德国约30个城市。卡车上写着几个大字:“健康男性。”卡车内的车厢板可以伸展开来,使其扩展为三倍的车内空间,这样就 有了五间小诊疗室和一个服务台。好奇的路人进车,由有医学背景的专业人员测量胆固醇、血糖、血压和体重,10分钟内完成健康检查。有一次,体检车停在某大 型高尔夫巡回赛场附近,就帮6 297名男性做了检查。再看看结果:受检者有一半血压过高,有44%的人血液指标超过正常值。骨质疏松症巡诊车似乎预示着整个社会将被某种医学渗透。
    ……
    今天的“疾病商人”就像中世纪四处游走的江湖郎中,不时出门猎寻病人。他们不管走到哪儿都能碰到似乎有病的人,其实一点也不奇怪。现在的德国人虽然是德国 有史以来最强健、最长寿的一代,但仍然不符合现代医学标准。因为致病风险因素的认定,已被刻意设计成人人都有某些毛病。
    方法如下:首先找来许多健康的人测量实验值,例如找捐血者、新兵和体育系学生来做。下一步是求出平均值,任意将中间95%定义为“正常区域”,剩下位于标 准区域上下的5%被归类为“超标区域”,数值在这一区域的人即使很健康,也被认为未达到健康指标。照这种算法,可能全人类都有病。如果每个实验值都有5% 的人属于超标群,那么每测验一个项目,超标群的百分比就跟着增加,例如求出20种实验值后,只有36%的人完全健康,做出100种后,只剩不到1%的人是 健康的。有的医生昧着良心根据这样的结果下结论:所谓健康的人,是还没做检查或没经过彻底检查的人。
    还有更严重的,部分致病风险因素的定义从一开始就有问题,认定不是只有5%的人属于危险群,而是直接把所有人一网打尽。就拿胆固醇来讲,几年前,德国的标准值设定,把多数人纳入“不正常”范围,只有少数人属于“正常”。
    某项大型研究在巴伐利亚州找了10万人,计算出平均每毫升血液含有260毫克胆固醇。而全国胆固醇协会(由13名教授组成的私人利益团体)却在1990年 建议将正常值设定为低于200毫克,并宣称将实际采用该数值。这群胆固醇协会的医生其实代表着几个利益团体,包括近似企业的德国抗高血压联盟、血脂联盟以 及德国实验医学学会。他们在一份“策略报告”中呼吁大幅扩张诊断范围:“每位医生都应该知道自己的病人胆固醇有多高。”
    在唯利是图的医生的宣传下,大多数德国民众变成高危险的潜在病人。根据前述随意定出的临界值,30~39岁的人群中,有68%的男性和56%的女性胆固醇 高得不正常;50~59岁这组中,不正常的男性甚至高达84%,女性则是93%。这样的临界值带来荒谬的结果:经检测有潜在风险的人,却感觉健康自在。若 真觉得有什么不对劲,那应该是对诊断结果感到异常不对劲。维也纳讽刺作家卡尔·克劳斯说得好:“诊断是常见的疾病。”
    德国从1989年10月开始进行全民健康检查,凡35岁以上的医疗保险纳保人,都有权两年做一次健康检查,费用由医疗保险公司负担。为鼓励人们体检,德国 医疗保险特约医生协会在1991年初办了一场全德体检教育活动,他们喊出的口号是:“不但活得长,更要活得愉快。”
    做一连串检查对健康者到底有没有用,至今仍未证实。我们只能确定,大量体检是医疗保险特约医生乐于接受的收入来源。杜塞尔多夫内科医生乌伟·海尔指出:“谈到体检,我们必须医生是否主要出于商业考虑才开展这项业务。”
    1991年《医生报》经济版(德国)有篇文章自曝企图:“若一切顺利,每家诊所只要来1 000名合乎资格的客人,每两年就大约多出7万马克营业收入,亦即每年35 000马克,每个月将近3 000马克。若同时做防癌筛查,营业收入将有更大的提升空间。太好了!”
    这类体检开始两年后,医保医生试图证明体检的好处。他们提出引以为傲的数据:受检者中,只有43%的人检查没病,其余57%落入医学大网。如前所述,随着 检验项目增加,患病风险群的比例自然也跟着提高。乌伟·海尔预言:“可以预见,再过几年,除了没参加体检的人以外,几乎没有人是健康的。”
    在美国,最重要的几个医生组织早已开始呼吁取消这类体检,这真值得我们深思。他们认为这种体检没什么用处,倒不如把钱花在有效的措施上。不过,要把预防检查赶出我们的世界已经不可能了,因为病人爱上了不必要的医学检查,要废除全民体检可能会遭到他们的反对。
    ……

    这的确值得我们深思。笔者有一个身体极其健康的朋友,平时每天都会坚持长跑,极少生病。前几天,来给我送小乌龟时说:“明天我要去做个胃镜和肠镜。”
    笔者很诧异,问道:“怎么了?你身体不舒服吗?”答:“没有啊!不过,到我们这样的年龄了,不是应该每隔一段时间都要检查一下吗?”
    笔者非常无奈地对他说:“我还是不建议你去做胃镜和肠镜,第一,你没有任何的不适,为什么要以外力去伤害它们?做肠镜和胃镜本身就会损伤原本健康的胃 肠……”当时,他笑盈盈地答应了。第二天发来一条信息说:“我做完检查了,一切都很正常,就是肚子不太舒服,因为做肠镜。”对此我只能无奈地苦笑。
    为什么我们必须要以现代医学的检查数字来判定我们身体的健康与否,而且常常建立在对自己的身体做无谓的伤害的前提下?为什么我们身体的本能根本就没有发出任何的警示,我们却要假想它会有不健康的前兆?
    我们到底对自己的身体做了什么?我们真的爱它吗?爱它,就请不要伤害它!

                   第二节  疾病是怎么“制造”出来的

    哈佛大学医学院解剖学教授奥利弗·温德尔·霍姆斯说:“医学的耻辱在于,它始终是一个欺骗自己的庞大的理论体系。”
    其实,西医学并没有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而是一个支离破碎的假说凑成的沙堆。(《现代医疗批判》,[澳]霍恩,上海三联书店,2005)
    有位医生曾这样说:有一个朋友,上午打电话给我说,他妻子到医院里量血压,血压升得很高了,医生叫她马上吃降压药,怎么办。我说,别急急忙忙吃降压药,等 晚上再量一量告诉我。晚上他来电话说,血压下降了。事实上,每一个人的血压无时无刻不在变化。而有的人一量血压,超过了平均数,就被认为是高血压,医生就 吩咐服降压药,许多人很听医生的话,但是,如果真的照医生的办法去做,就马上变成一个长期病人了。长期服药的后果,就是肾功能被彻底损害。
    任何科学理论和假说都来自实践,没有系统的理论之前,把实践中的所得先设定假说,再以实践来证明,逐渐建立起相应的系统理论。假说就是假定的说法,再以实 践来证明它的正确或错误。如果假说被推翻,对物质科学来说,必定要损失很多的物质财富和经费;而医学假说被推翻,必然就会残害甚至剥夺很多生命。
    有人说,现代医学体系与解剖学一样,把人和生命分割开来看待。生命怎么能分成一块一块的呢?而且,无论人生什么病,细菌毕竟只是外因,人得病主要还是因为 内因。也就是说,生病的原因,主要是内因,不能过分强调外因。哲学亦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所以,过分强调外因,肯定会出现偏 颇。再如,利用统计学,大规模地进行调查,依据统计出的一个平均数来“制造”疾病的依据,例如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低血钙的确诊参数等数据,发明一些 仪器来测定,然后确定谁生了病。这种做法,忽视个体生命的特异性,其结果就是:大规模地制造“病人”。
    英国皇家学会会员约翰·马森·古德医学博士说:“医学所杀死的人,要比饥饿、瘟疫、战争加起来都多。”这说明什么?他还说:“我相信,现代医学不仅对疾病 没多大疗效,而且往往比疾病还危险。我相信,由于将危险的方法广泛应用于非疾病的治疗中,这种危险性又加大了。”或者,当人们为“医学成就”鼓掌和欢呼的 时候,这些检验和治疗的方法,同时在制造疾病和死亡,我们的健康和生存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一、医学往往是建立在错误的假设基础上

    著名老中医潘德孚先生说:西医学是市场医学,它是被市场扶植长大的。
    在医学界也有这样的说法:“现代医学如果要为市场服务,就不能为治疗服务。”也就是说,生产的药物,是通过医学来推销药物。如果所有的医生都很快把患者的 病治好了,那么很多生产出来的药物销售量就会减少。因此,在现代医学中必须要不断地制造很多长期的病人,才能使药物有销路。于是,有人说:现代医学的目的 本是治好疾病,使病人恢复健康,但市场干扰了医学的目的,使它变成了一个制造长期病人的工具。
    我们很多人并不懂得如何应对疾病,每次生病都是去大医院,哪怕是普通的小感冒也是如此。而我生病,就只去离家很近的社区医院,医院很小,有位老中医,每周 周六上午坐堂,但名气很大,周边社区的人生病都找他,他从不开昂贵的药,从不开大量的药,但往往难治的疾病,一般他用很便宜的药就能很快治愈。

                       二、医生是怎么诊出疾病的

    我们身体的很多疾病都是以疼痛的形式来表现的,只有当生命消失后疼痛才会随着消失。死人有疼痛感吗?当然没有!人们怎样能通过解剖来认识呢?相反地,通过解剖尸体来认识与理解死亡的原因,其结果有一部分人就可能张冠李戴,找错对象,最后因误治而亡。
    很多内科疾病并不一定能找得到病灶的,例如高血压的测定血压、糖尿病的测定血糖、高血脂的测定血脂等,于是又一个方法出来了,这就是统计平均值。这种平均 值在统计学上是有一定意义的,但用之于治疗,把统计所得的平均数、规定了上限和下限的数据,作为确定的病名,然后再作为治疗的依据,再依此进行治疗、用 药,其结果在于忽视生命的特异性和动态性,以致制造了许多“病人”。
    目前,现代医学也发现,由于个体的差异,本不应吃药的人吃了药,便会吃出病来。西医现在提出一个血中毒的概念,是指大多数人因吃药、受药物的副作用影响而产生的中毒症。
    我们都知道,所有的生命都是个体,所谓特异性、动态性,是指每个个体生命都不一样,它们都按照自己的需要,随时在调整自己的血压、血糖,以及各方面的维持 生命所需要的物质和能力。所有服降糖药的人,其生命的控糖能力必然受到损害;所有服降压药的人,其生命的控压能力必然受到损害;所有服用“胃动力药”的 人,其胃动力必然受到损害;所有服感冒药的人,其抗感冒能力必然降低……
    美国的医学博士门德尔松说:“现代医学不仅对疾病没有多大疗效,而且往往比疾病还危险。由于将危险的方法广泛应用于非疾病的治疗中,因此,这种危险性又加大了。”
    所以,门德尔松又说:“我相信,如果90%以上的现代医学从地球上消失,即90%以上的医生、医院、药物和医疗设备从地球上消失,那么,这就会大大地增进我们的健康。”(《现代医疗批判》,第135页,[澳]霍恩,上海三联书店,2005)
    据统计,一般常规体检中的癌症筛查,检出率大约只有两成,有相当多的癌症病人被漏诊。但很多癌症患者被确认时,已经是中晚期了,尽管他们也按时参加了年度 体检。例如,目前在医院确诊的乳腺癌患者中,有84%的患者已经到了中晚期。(央视国际, 2004.4.15)
    大部分心脏病患者也有相同的经历:心电图检查只能发现处在发病期的心脏病,而隐形冠心病等早期心血管隐疾则很难被发现,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体检结果很正 常,不久却因心脏病发作猝死。事后身边的人回忆,患者死前的确有异常的表现,但因为体检指标正常就疏忽大意了。体检数据正常,只表示该项指标目前尚未发现 异常,有可能是身体健康,也有可能是疾病轻微,医疗仪器无法检测出来。
    很多常规体检结果正常的人,事实上已经患了糖尿病。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在常规体检中,一般只测量空腹血糖,这至少会导致60%的糖尿病患者漏诊,只有进行 餐后血糖检查,才能最后确认是否患上了糖尿病。由于糖尿病在早期无任何症状,所以很难被发现,等到出现明显症状时,已经给身体器官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害了。
    医学研究发现,一个人并不是被诊断为高血压、血脂异常、心脏病、糖尿病时,才开始受到猝死的威胁。事实上,当一个人各项体检指标都在正常范围时,随着血 压、血脂、血糖水平的上升,死亡的风险就开始增高了。尽管仪器检查非常流行,但其作用却值得怀疑,因为只有当身体出现明显病变时,仪器才能检测出来,许多 慢性疾病的潜伏期很长,但是从发作到恶化的时间却很短,年度体验未必正赶上发作早期。
    常规体验对亚健康和早期疾病的忽略,不能不算是一大遗憾。所以在常规体检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情况,增加有针对性的检查项目,是非常必要的。此外,注意身 体上任何异常的表现,有时比体检数据更能说明问题,甚至能早一点发现许多疾病。如胃部出现剧烈疼痛或有大块黑便的人,应考虑做胃镜检查。
    实际上,能教会人们如何识别潜在的疾病信号,远比写满数据的体检报告要有用得多。通常,人体自身对疾病的灵敏度,远比那些高科技仪器要来得准确,由自己的 感觉所捕捉到的身体变化,可能比体检数据可靠得多,亚健康状态就是最好的例证。很多时候,我们感觉身体不舒服时,到医院去做体检,但是检测数据却在正常范 围之内,于是医生会告诉我们一切正常。但实际上,我们此时可能正处于亚健康状态,甚至已经是疾病早期了。那些身体的不适症状是身体发出的报警信号,在提醒 我们健康出问题了。
    但是,由于我们常常完全依赖仪器和医生的判断,所以很容易忽略这些微小的症状。此时,大多数医生都不会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因为体检数据正常,不能确认为 某种疾病,而医院的药物都是用来治疗疾病的,而不是调整健康的。一般患者本人听到检查结果正常,也就放心大胆地继续原来的生活,绝对不会想到去做任何改 变。其实,此时正是改变的最佳时机,如果自己去调整是完全可以恢复到健康状态的。
    一直以来,现代医学的诊疗程序,总是先让患者做各种检查,只要拿不到代表疾病的数据指标,就属于健康的。患者要等到明确疾病诊断时,才会得到医生的治疗。 而许多疾病到了这个时候,即使花费再多的钱、使用最先进的手段、请最好的医学专家,也可能无法完全康复了,这与其说是医学的悲哀,不如说是我们对健康无知 的悲哀。
    其实,身体健康标准值只是一个大致的平均值,这个标准对每个人来说,不一定就是最合适的数值,它只是反映了我们体内正在发生的变化,但并不一定就意味着患 病。很多时候,这种指标异常都是暂时的、有原因的,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息、调整就能恢复正常。所以,我们在看体检报告时,需要分析这些异常数据的真正意义, 并结合自身的感觉以及症状表现来作判断,不要草率做出患病的结论,从而导致误诊和误治。
    人们普遍认为,年度体检的完成是以拿到体验报告为标志,这是非常错误的认识,其实,此时只完成了体检的第一步,最重要的部分是接下来的工作。大多数人对体 检过程比较重视,而很少重视体检之后的事情,很多人拿到体检报告后,一看各个项目都正常,没什么大毛病,就把报告随手一扔,这是很常见的情形。
    ……
    令人遗憾的是,这些重要的体检信息,却没有人在意,因为它们都在正常范围内。这“正常”二字让许多人产生错觉,也使许多人麻痹大意,更将许多人置于危险的 境地。难道我们非要等到它们超出正常值,甚至达到严重的程度,才愿意去重视它们吗?难道我们非要到无药可救的地步,才想到要改变自己的生活吗?为什么我们 不能早一点开始注意自己的健康呢?为什么不现在就做些改变,将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呢?

    三、健康人怎样变成了“病人”

    根据澳大利亚药物学家的描述,把健康人变成病人的手段有五种:
    · 把生命正常过程当作医疗问题;
    · 把个人问题和社交问题当作医疗问题;
    · 把致病风险当作疾病;
    · 把罕见症状当作四处蔓延的流行病;
    · 把轻微症状当作重病前兆。
    所以,澳大利亚药物学家呼吁:不要贩卖疾病(《药品真相大揭秘》,[德]耶尔格·布勒希,南海出版公司,2009)。
    人们将自己健康的责任交给医生,却不知道,医生对你的健康的作用是极其有限的,医生既不能控制你的情绪,也不能左右你的生活。

    三个世纪以来,人类一直把细菌看作不相容和可怕的东西,即使富有经验的医学教授和献身于医学的学生也持这种观点。多数人仍认为这些微生物是病菌和病原体。 人们经常根据它们(有时)引起的病症来加以命名:梅毒螺旋体、鼠疫菌、霍乱弧菌和军团菌等。索林·桑尼博士曾与自己的同事莫里斯·潘尼塞特博士一起开始了 矫正上述说法的工作。他们认为,这些生物不仅是人类的祖先,而且也是人类维持生命的基础。它们为人类供给空气、净化饮用水源,总之,它们为人类提供了适宜 的环境。(《现代医疗批判》,[澳]霍恩,上海三联书店,2005)

    《现代医疗批判》一书中曾说:细菌被故意宣传得如此可怕,以致人们忘记了细菌就是自己的祖先。因此,生了病之后就把“炎症”挂在嘴上,把“感染”挂在嘴 上,千方百计地用药物消灭细菌,却不知自己体内的许多微生物也被消灭了。但是,人的生命却是必须有这些微生物才能生存的。因消灭了自己体内的细菌而生病的 人,比因细菌的感染而生病的人多得多。更有意思的是,因为“炎症”、因为“感染”,医生还主张把生“炎症”、被“感染”的部位切除。切除了这些有“炎症” 的部位,人就一辈子残疾。变成残疾的人还以为医生救了他的命,而不认为是被伤害了。这是什么道理?因为,医学掌握了宣传机器,把害人的机器打扮成了一个天 使。
    2012年2月8日,《新闻晚报》报道:

    儿童感冒千万别乱吃药,我国抗菌药致聋儿每年以2~4万人递增。
    在今天上午举行的上海市社区健康大讲堂上,上海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总监杜文民博士发出警告:据《2010年中国家庭药箱调查》,“滥用抗菌药”居错误用药行为的首位。在儿科急诊患儿中,80%使用抗菌药,远高于30%的国际水平。
    杜文民表示,儿童感冒如果用药不合理,将会带来严重危害。据统计,在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或普通感冒时,使用抗菌药者高达99%。之前20年的数据表明,我国 已有180万聋哑儿童,60%以上是由于不合理用药所致,并以每年2万~4万的速度递增,主要原因就是抗菌药致聋,其中氨基糖苷类(包括庆大霉素、卡那霉 素等)占80%。据《2010年中国家庭药箱调查》显示,79.4%的居民有自备抗菌药物的习惯,“绝大多数感冒发烧的病人在来医院之前就已经用过药,这 个比例占九成,甚至更多”。

                  四、将生命正常过程当作医疗问题

    关于医药营销,这里以脱发问题为例,就在美国默克公司发现第一种有效生发剂的同时,艾德曼这家全球公关公司也展开了一场宣传活动,活动宣称:“1/3的男 性必须和脱发问题作斗争。研究证实,脱发会引起恐慌和情绪问题,头发稀疏的外貌可能在面试时降低录用机会。”但是大家有所不知,这项研究其实就是默克公司 赞助的,而当着记者的面讲出上述话语的医学专家,则是艾德曼花钱雇来的。(《药品真相大揭秘》,[德]耶尔格·布勒希,南海出版公司,2009)
    比较典型的现代医药(包括医疗器械与药品)公司的营销手段有以下几种。
    1. 把个人问题和社交问题当作医疗问题。
    以商业营销的手段,将健康人变成病人,其最成功的案例出现在神经医学领域。
    汉堡精神科医生杜纳就曾得意地表示:“认定几乎所有人都不健康的理论,全部无懈可击。”比如所谓的“社交恐惧症”。我们从前形容一个人的害羞现在已经被罗 氏药厂讲成是社交恐惧症,而这些患者则都需要服用抗抑郁的药物治疗。于是乎,接受委托的广告商就宣告上百万德国人患有“社交恐惧症”。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把一个正常人说成有精神疾病是多么简单的事啊!瑞士巴塞尔大学附属医院精神科医生方岑博士说:“事实上,部分精神科医生的诊断已经过分到最后每个人都有毛病。”目前,在美国,精神疾病的种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已从26种增加到395种。
    2. 把罕见症状当作四处蔓延的流行病。
    案例:勃起功能障碍
    在原本用于治疗心脏病的枸橼酸西地那非片(后来的“伟哥”)被发现具有显著的壮阳作用后,“性无能”马上以惊人的速度在男人世界散布开来。万艾可制造商的 网站上写着:“勃起障碍是必须严肃看待的常见的健康问题——40~70岁男性有此障碍者约占50%,即每两人当中就有一人。”对男人来说,这是多么骇人听 闻的不幸啊!可是,世界顶尖性功能研究者之一、汉堡的泌尿学家哈姆特·波斯特教授对此表示:“一派胡言。”他认为这是药厂的泛泛说法,有夸大之嫌。

    试图用同一套方法,把女性缺乏“性”致讲成一种患者超级多的专门疾病——根据制药行业的说法,患有“女性性功能障碍”的女性占43%。女性对性缺乏兴趣的 问题当然存在,但是患者人数却被夸大得不可思议,吕贝克妇科教授迪特理希说:“乱指一半的女人有性功能障碍是非常过分的事。”
    3. 把轻微症状当成重病前兆。
    案例:肠易激综合征
    这个病会伴随好几种症状出现,各种症状每个人都经历过,许多症状则属一般的肠胃小问题,像胃痛、拉肚子和胀气。弗尔瑟指出:“60%~70%的德国人有诊 断标准中某一种或好几种症状。所以,完全没有这些症状才真的不正常。”这些模糊的病痛主要出现在女性身上,过去长期被归类为“心身症问题”。直到准备开发 新药时,制药业才对所谓的肠易激综合征产生兴趣。制药业凡事关起门来做,开发过程很少对外曝光。2002年4月《英国医学杂志》登出一份机密文件,十分具 有参考价值,内容是一家公关公司的内部策划文件。
    那是一份“医学教育计划”,预定实施三年,目的是把肠易激综合征从心身症的“恶名”中抢救出来,让它成为“人人相信而且常见的真正疾病”。这个构想是为某医药公司的药物所做的营销。
    该教育计划目标明确:“肠易激综合征必须烙印在医生的脑海里,让他们认定这是重要的专门疾病,也必须让患者深信许多人都会得肠易激综合征,这是一种已经认 定的医学疾病。”其他宣传信息着重强调经临床证明的新药:洛曲尼斯。制药厂打开澳大利亚市场的第一步是成立一个咨询委员会,从澳大利亚每个省找出一位著名 医生担任咨询顾问,并计划广发通知函,除方便“开拓市场”外,也让消化科医生了解“这种病很严重,是确实存在的”。
    为扫除某些一般医生的疑虑,这家公关公司建议在知名医学杂志刊登文章,最好是医学界舆论领袖的专访稿件。有这些医生顾问出面,信息便能显得“具有临床效 力”,等于获得了“难以估计的价值”。另外,药剂师、护士、病人和医学协会一个也不能放过,要用一堆广告资料淹没他们。万一竞争对手的药品上市,另一份 “患者支持计划”则能确保公司从消费者身上连本带利捞回来。这家公关公司强调,为实施计划,“做好公关工作和保持在媒体上的活跃程度是两大关键,尤其要主 攻消费者意识” 。
    许多医学专家和病人团体爱听不带功利性的动机,因此行动计划揭示营销方式应该迂回:借助看似独立、实际上由药商赞助的医生和组织,来影响公众对某种身体或心理状态的看法,而且要挑新药刚上市的时机。
    不过,这场肠易激综合征宣传行动最后被迫停止。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发现洛曲尼斯有严重副作用,从2000年11月起禁止在美国市场上出售。直到2002 年6月才在限制营销和更严谨的标志下,再度获准销售。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提醒药厂:“肠易激综合征病例中可视为严重者仅占所有患者的5%以下。”在德国, 这种药物是不准出售的。

    肠易激综合征的例子并非特例,而是司空见惯的。英国《药品营销》杂志推荐读者看一本《医学教育实用手册》,以说明治疗疾病的方法。该杂志还说,在产品打入市场前,必须先“建立需求”,并从开处方的医生下手,“创造开药需求”。
    赫胥黎说:“医学已经进步到这样的地步,再没有人是健康的了。”
    现代医学越来越强烈地受到仪器公司和制药公司的控制,美国的医药公司每年仅为“培训”医生就要花费两亿美元。形形色色的、不同检查目的的生化指标,越来越 多的各种检查仪器,使得临床诊察费用直线上升。美国斯坦福大学内分泌专家杰拉尔德里文教授指出:“当前,医生受的许多教育来自医药公司,他们之所以知道胆 固醇,是因为每个公司都在关心这一问题。但许多医生对胰岛素抵抗及其后果却知之甚少,这真令人遗憾。”
    直到今天,人类不仅处在各种疾病的威胁之中,医药带来的伤害更是日益增多。
    1977年,美国医学家恩格尔博士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他强烈地批评长期统治着西方医学领域的教条主义模式疾病模型(即生物医学模型),正是这种医学模式带来了下面两个结果:
    (1)加速了药物的淘汰;
    (2)对服用的药物产生依赖,如降压药、降血糖药必须天天吃,一旦停药就会反弹。抗生素剂量越来越大,导致病毒有抗药性,变异速度加快。
    德国最佳医药记者耶尔格·布勒希在其经典力作《药品真相大揭秘》里,从另类的角度来看西方医学与医药的关系,特别是在医学快速企业化、商品化及世俗化的时代,部分医生及药厂的不当行为已经扭曲了医学的真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疾病的模式在发生变化:第一,食源性疾病增多。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全世界因营养过剩死亡的人数,首次超过因营养不良而死亡 的人数。第二,药源性疾病不断增加。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约1/3的患者死于药物的滥用。我国有关统计资料表明,如果住院病人平均每天合并用药五种的 话,不合理用药发生率为21%,伴随化学合成药物特别是抗生素的滥用,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难以治愈的疾病会不断出现。第三,医源性疾病增加。医疗模 式的商业化倾向日益严重,医源性疾病不断增加。
    最近,国际医学界有人批评中国临床过度输液的问题。解放军总医院护理部联合研究结果发现,输液问题不能忽视。香港保健协会周文轩主席指出,由于化学合成药 物有非常明确的作用点和药物作用效果,因此往往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副作用很难避免,所以老年人用药后往往出现较多的副作用,导致药越用越多,病越来越 多。
    在现代医药取得炫目成绩的今天,人们却越来越不安地发现,那些神奇的药片正在威胁着我们的生命健康,它们对人们的伤害隐秘而广泛。
    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服用过药物,而且从未有人怀疑过这些药物,更没有想过它们还会伤害到自己的身体,因为我们相信科学、相信医学研究、相信医院的医生。
    1998年底,美国150家医院提供了39项研究报告,得出的结论是:即使按照医嘱正常用药,全美国每年仍然会有10万人因为药物而死亡。据美国疾病控制 中心估计,美国50%以上的抗生素使用不当,正在导致严重的公众健康危机。(《中国民康医学》杂志,2008.5)

                 第三节  震惊世界的药物丑闻

    有人说,食物是神造出来的,药片是人制造的。但是一直以来,人们却相信,人类制造的药片是神奇的,是能从中获得健康的。
    自古以来,妇女怀孕后有妊娠反应是非常正常的,甚至有反应严重者从怀孕初期一直持续到生产,还有些妇女因为妊娠反应太严重而不得不停止妊娠,堕掉已经好几 个月大的胎儿。中医治疗妊娠反应常用“伏龙肝”(即农村烧柴的灶心土)煎水喝,但西方不知道这个方法,而且很多职业妇女还不想因此而影响工作,于是德国格 律塔尔公司生产了合成药物“反应停”(困特甘),这个药物做了许多试验,据说在老鼠、猴子身上都试验过,也都取得了疗效,但人类广泛食用之后,其后果是: 全世界诞生了两万多个“海豹儿”——生下来的孩子没有手、没有脚,像海豹一样。“反应停”事件成了20世纪全球最大的药物丑闻!
    再就是拜耳药厂新的降脂药“拜思亭”带来的教训,全球有31人因服用此药发生横纹肌溶解症而死亡。解热镇痛药“扑热息痛”(乙酰氨基酚)如今被了解真相的 医生称为“无声杀手”,比如,英国每年因药物中毒住院的患者有48%是服用了“扑热息痛”而造成的,其中有200~300人死亡。(《药物与人》杂 志,2000.6)
    同样令人震惊的是,据统计,中国现在的180万聋哑儿童中,有60%以上是由不合理用药造成的。
    人们都知道,中国每年因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数大约有10万,可是有多少人知道,中国每年因药物不良反应而住院的病人有多少?这个数目会让你目瞪口呆:多达 250万人!约20万人因药物不良反应而死亡,其中死于抗生素滥用的人占40%。(《健康报》,杨志寅——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主任委 员,2011.1.3)
    现在的人因为不懂医学常识而盲目地信赖现代医疗和先进的尖端科技,而对它们先进技术背后所隐藏的看不见的危险却一无所知,最终必然导致悲剧的发生。为了适 应生存和竞争的需要,许多人都说:没有时间休息啊!即便感到身体不舒服,已经感知其端倪,也不愿意停下手头的工作来休整自己已经疲惫不堪的身心,而只是用 药物来压制目前所显现出来的不适症状。于是,现代医药满足了大家的这种方便面式的快速生活,当身体有了健康警告时,没有停下自己的脚步与自己的身体沟通, 调整身体机能,维修身体的各种本能系统,而是在药物的帮助下,无情地透支与压制着自己的身体,直到衰竭。
    在正常状况下,如果我们的脚扭伤了,我们的身体马上发出疼痛的信号,于是,我们应该马上停下脚步,休息养伤,等伤养好以后再走路。可是,运动员在比赛时扭 伤了脚,为了比赛,常常是用药物止痛,打封闭针,然后继续比赛,等比赛完毕,受伤的脚可能已经完全不能恢复。看看有几个运动员身体没有永久性的运动创伤? 有几个运动员能像刘翔、姚明那般,可以动用全世界的医疗手段去医治?
    现在,吃药用药已经成了我们习惯性的选择。尽管有些药物能减轻病症,但也能损害健康,会导致本来已经衰弱的身体负担更重,导致人体内循环更加恶化,甚至带 来新的疾病症状,而这些症状则被现代医生轻松地称为“副作用”。所以中医常常警告我们:“是药三分毒,药疗不如食疗。”

              一、你知道药物带给你什么伤害吗

    哈佛大学西西恩利普博士指出:“药物事故是医学进步带来的一种疾病。”
    随着现代医学的迅猛发展,每年各种新药纷纷面市。现在到医院就医,一张处方上开四五种药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甚至有的药品在广告中大肆宣称:中西医结合,疗效好!而多种药物联合使用,真的会获得理想的疗效吗?
    大量研究表明,联合用药越多,不良反应率越高。研究数据表明,2~5种药物联合用,不良反应率为35%;而6~10种药物联用,不良反应率竟高达78%。 许多人都深信药物的作用,那么这些药物究竟有多大疗效呢?有一项调查显示,在成千上万的药物中,确实有疗效的仅占10%,可有可无的占30%,根本无效的 占60%。(广东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2010.9)
    我们每个人到医院就诊,离开的时候手上都会拿着一些药品,这里面除了医生的缘故外,也有病人的原因。许多医生发现,如果不给就诊的人开药,病人就会感到不安,就会不满。结果是,数以百万计的人,正在吃着他们可能并不真正需要的药,使自己的身体遭受着不必要的损害。
    1897年8月21日,拜尔公司的化学家费利克斯·霍夫曼在实验室里合成了一种叫二乙酰吗啡的物质。对此他的老板们喜出望外,他们认为这种东西可以替代能让人上瘾的止痛药吗啡。于是在合成后不到一年,公司便将它上市销售。
    现在,这种药被称为“海洛因”。当年,拜尔公司的决策者们认为合成这一物质是“英雄般”的事迹,因此取了这个名字(“海洛因”在德文中意为“英雄”)。直 到20世纪30年代,拜尔公司还在销售高纯度的名牌药海洛因。世界各地都对这种药效强劲、用途广泛的药品欢呼雀跃,成千上万的病人争相服用。
    拜尔公司的总裁们自豪地说:“海洛因真是个好生意。”大部分医生称赞它是高品质、安全的药物,具有神奇的药效,能止咳、止痛和治疗其他所有疾患。从婴幼 儿、成年人到老人都是海洛因的消费者。它以粉末、混合剂或栓剂的形式被服用,妇女还使用含有海洛因的卫生棉条。海洛因无处不在——为得到它不必铤而走险去 犯罪,因为拜尔公司的海洛因在药店里库存充足,且不是用锡箔纸遮遮掩掩包成小包,而是装在考究的药瓶里,一瓶就有25克,这种剂量在今天足以造成数十人吸 毒过量,危及生命。
    早在1902年,海洛因的利润就占整个药品行业的5%,销售量急剧增长——1898年为45公斤,10年之后达783公斤。在《德国医生报》的广告中,拜 尔公司要求医生们用“公认的出色的”海洛因医治当时泛滥的吗啡瘾,称海洛因不管怎么说也是吗啡的下一代产品,并且不会让人上瘾。
    海洛因以药物形式公开大量引进到许多国家和千家万户,从此名声大震。海洛因被世界各地的专家们称为“灵丹妙药”,并被当作一种非上瘾性万灵药物广泛发放, 很快变成了市场上很受欢迎的成药。圣路易斯一家药品公司给“内科医生免费提供”触舌即溶的退热止痛药海洛因片剂。1906年,美国医学学会批准海洛因的广 泛使用,并建议用它来代替吗啡,以缓解各种疼痛难忍的疾病。
    由于医生和药店的无限制售用,造成了海洛因的严重滥用,出现了一批上瘾者。1924年,仅就美国联邦麻醉品官员估计,在美国就有20万名上瘾者。美国纽约 市警察局报告,因各种犯罪被捕上瘾者中,有94%是使用海洛因的。日趋恶化的海洛因上瘾现象和犯罪事实,终于使当局认识到海洛因的危害大于其医疗价值。 1924年,美国参众两院一致通过立法,禁止生产和进口海洛因。
    经过四分之一世纪的生产、滥用海洛因之后,国际医学界终于认识到无限制地使用海洛因的种种危害。
    著名的聋哑人舞蹈《千手观音》中,21名演员里竟然有18人是因为药物致聋,而且绝大部分都是在两岁前后。抗生素可以说是西药中最大的品种,西医把抗生素 看成是“万能药”。但是,就是这种所谓“万能药”,对患者的伤害也是触目惊心的:我国现有的2 000万耳聋者中,有近80%是与使用链霉素、庆大霉素有关。(其他更深远或暂时未显现的副作用有多少我们目前还不得而知。)
    《美国医学会杂志》有文章称:长期服用维生素明显增加死亡率(曾几何时,有多少所谓专家推荐过服用维生素?)。
    《华盛顿邮报》称:超级肺结核可能肆虐全球,滥用抗生素引细菌变异。
    ……
    看看这些谁又敢断言,今天你们吃的药物,明天不会被列为禁药,成为明日的海洛因和冰毒?
    有时候药物效果越好,潜在的不可知的副作用越大,然后,为了抵制这些副作用,又需要服用更多的药物,就这样形成了恶性循环。殊不知,过量的滥用药物是毒素积累的最佳方式,也是加速机体衰败的最佳途径,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医疗行为会导致那么多的人死亡了。
    我们从小就大量服用药物或注射,从童年到少年,从成年到老年,在我们的一生里,总共有多少各种各样的药物供我们选择,很多人没有死于疾病本身,却死于为治疗疾病而过度使用的药物。
    毫无疑问,我们知道,使用不对症的药物或品质不合格的药物,肯定会损害健康。然而,统计数据表明,在恰当的时间,用正确的方式,使用了对症的药物,依然可 以造成死亡!因为,无论药物的效果如何,任何的化学合成药物,只要进入血液,都会被身体看成有毒物质,并设法尽快中和、排出。承担这项工作的是肝、肾、免 疫系统和其他重要的器官。很多慢性病人服药多年后,身体的某个重要器官就会损坏,接着,死亡会随之而来。对于这些病人的死亡,人们大多认为是长期患病的结 果,其实,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这种死亡是长期药物中毒的结果。
    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庄严宣布:21世纪的医学不能继续以疾病为主要研究领域,而应该以人类的健康为主要研究方向。毫无疑问,现代医学的医学模式应当 向健康医学、生态医学、稳态医学的方向转化。中医学在几千年前就提出的基本理论,与世界卫生组织倡导的健康医学观念极为接近。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召 开的“医学目的的再审查”会议指出:世界性的医疗危机,源于近代医学模式造成技术统治医学的长期结果。(中华中医药学会网,2010.12.31)

    二、疾病是怎样被制造出来的

     (一)现代医学先进之所在
    现代人身体稍有不适,先选择去医院用现代的医疗手段治疗,可往往是治而不愈,甚至切除了很多的器官,遭受了巨大的痛苦,也不能再度恢复身体的健康。这不能不令我们深思,现代医学究竟先进在何处?
    一项国际调查数据显示,目前世界各国住院病人中,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20%,其中5%出现致残、致畸、致死、住院时间延长等严重后果,住院死亡 人数中,3.6%~25%是吃药吃死的——属于药源性致死。国内的一项统计显示,药源性致死的国内住院病人至少在20%以上,即每年有20万人死于药品不 良反应,其中又有40%死于抗生素滥用。(《健康报》,杨志寅——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主任委员)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在医院死去的病人中,每四个人就有一人是因服药而死去的。
    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中心的材料,美国50%以上的抗生素使用不当。而中国这个世界公认的滥用抗生素大国,有180万聋哑儿童,60%以上是不合理用药造成的!让人心痛!让人悲哀!
    1987年,美国一项调查发现,当时的医院误诊率在15%~41%之间,而在40年前,医院的误诊率是40%。也就是说,在这40年间,大量先进的诊断仪器已经广泛应用,却没有使误诊率明显下降。
    反过来想想,现在我们拥有大量先进的诊断设备,可仍然发生如此高的误诊率,这到底是为什么?
    不可否认,先进的诊断仪器能帮助医生了解许多重要疾病信息,为正确诊断疾病提供了科学依据,但是由于各种诊疗仪器、试剂的品质不同、型号不同,再加上操作 人员的水平也不同,检查结果可能有很大差异,如果只是凭着这些仪器测出来的数据去下结论,就很难保证结果的正确性。
    人们大多认为,去大医院做检查越多,就越能查出病来,其实这是个误解。
    医院拥有仪器设备的数量和医疗质量并不是一回事,再高级的仪器设备,也不能查出所有的问题。20世纪40年代,还没有冠状动脉造影技术,美国心脏学会奠基 人、心脏病学之父、总统保健医生怀特博士,就是凭问诊和人工体检进行检测,其正确诊断率在92%以上!一个有经验的普通医生,即使仅仅通过与患者的对话, 正确诊断率亦为60%左右。
    用“食疗”进行调理,广泛推广中医针灸,既实用有效,又非常廉价,易于掌握,充分体现了实用、简单的原则。
    实践证明,由患者提供全面信息,再加上专家的经验和判断,能够发现重大疾病。相反,如果完全依赖仪器设备,可能会漏掉很多重要的疾病信息,没有完全准确的信息,怎能不产生误诊呢?
    误诊必然会带来误治,这不仅仅会延误疾病的治疗,还可能制造新的疾病,成千上万的人已经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然而,全世界依然有成千上万的人,将自己的生命健康全部交给医院,交给不了解你生命、不了解你身体的大夫,并相信这是最安全的!
    (二)从投资健康到投资医学
    在所谓的高科技时代,我们首先需要面对的问题就是:依靠高科技,我们就能健康长寿吗?
    伏尔泰说:医术的高明之处,在于能不断玩弄病患,直到病痛自然痊愈为止!
    现代医学无所不能吗?否,它可能会损害你的健康。
    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助理、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校长助理、继续教育学院院长黄建始教授,他在2004年5月出版的著作《最大回报:健康投资》一书中告诉我们,美国人之所以在总体上比中国人健康水平高,其原因是许多美国人一生都在不断地进行健康投资。
    投资的目的即是为了回报,那么美国人的健康投资,从总体来看得到了怎样的回报呢?
    在20世纪,美国人的平均寿命延长了30岁,您也许认为这是先进发达的现代医学科技带来的。事实上,美国的医疗服务系统只使美国人的寿命延长了五年;而正 是健康教育、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各种服务于民众的预防和公共卫生措施,使得当今的美国人多活了25年!对广大民众而言,现代医学科技和庞大的医疗系统并 没有对其健康帮太多的忙,真正使群众受益的却是健康教育传递给他们的科学信息,正是这些信息指导人们如何进行健康投资,以在亚健康和疾病状态下及时寻求真 正有效的帮助。
    这是人们关注健康的愿景,也是人们一直在努力做的投资。可出人意料的是,愿景似乎变成了远景,人们用于自身健康的投资,正逐渐身不由己地转移了方向。
    一种疾病的诞生,常起源于某个医生宣布观察到了异常状况。起初,只有少数医生相信新病征,接着,这些少数认同者出席某场会议,会中任命一组委员会负责出版 文集,借由文集扩大新病征的知名度并引起各方兴趣。至此,其他医生也注意到新现象,然后刻意寻找症状相符的病人。在这样选择性看病之下,有可能出现一场小 流行病。接着许多文章和研究报告开始让大众产生一种印象:医生真的发现新病了。这群医生自创专业期刊发表自己的研究结果——其中保证没有批评性报告。
    一些期刊专门收录证实新病的根据而不证伪,不找出反对该病的证据。在医生和科学家彼此相互证实和保证下,伪结论出炉:真的发现了一种疾病。遭受这所谓疾病 之苦的人也助长它的传播。他们成立自救团体,向大众诉说困难,等媒体一报道,所谓的病人又继续增加。病人的增加也就意味着健康投资的加大。
    从1896年血压计的发明开始,现代医学对血压计的研究已经有一百多年,治疗高血压的新药琳琅满目,科学家们的研究也已经深入到基因分子水平了,但迄今为 止,人类并没有战胜高血压。直到今天也无法治愈这种常见病。相反,高血压由20世纪的非常见病,演化成世纪末的大流行病,患病人数超过6亿。(《高血压诊 断与治疗手册》,科学出版社,2006)
    2002年,全球人口62亿,中国要为占全球人口20%以上的13亿人提供医药服务,但我们所掌握的卫生资源却只占世界卫生资源总量的2%。20年来,职 工工资提高了10~20倍,但医药费用上涨的幅度却达到了100~200倍。(《南京日报》,2005年1月19日)
    在过去的一百年里,现代医学所取得的成就,超过了过去的总和,许多曾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疾病,突然之间变成了可治愈的,特别是感染性的疾病。许多传染病也 得到有效控制,人们有理由相信,现代医学几乎无所不能!可现实情况却同人们的期待恰恰相反,人类依然处在各种疾病的威胁之中;医生们能真正治愈的疾病并不 多;而医药本身带给人类的伤害正在日益加剧。无论人类有多么尖端的医疗技术,能够治愈的疾病仍然是少数。
    《脑内革命》(江苏文艺出版社,2011)的作者、医学博士春山茂雄说:“不要太依赖医生,如果有治病率超过30%的医生,那他就是名医了。”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现代医学治疗患者疾病的能力只在20%左右,剩下的80%明明知道不能治疗,但假装能治疗,只是做做样子而已。以此浪费的医疗费真是天文数字”。
    医学的使命原本应该是治愈患者的,而不仅仅是治疗疾病,但现代医疗却不断地背离了医学的使命。(《脑内革命》,江苏文艺出版社,2011)
    美国的一名医学博士曾在演讲中说道:“中世纪大疫病(瘟疫,黑死病)席卷欧洲的时候,人死亡更多的原因,是因为治疗这些病所使用的药物。如果不去治疗,也许减少了一半的死亡人数——实在是叫人痛心的事情。”
    对此,人们对现代医学的认识是否应该发生根本的改变呢?

                    第四节  我们被死亡了吗
                       我们被亚健康了吗

    被尊为“医学之父”的古希腊著名医生、欧洲医学奠基人的希波克拉底(约公元前460—前377)有句名言:“首先,应以不伤害为原则。”

    一、误诊带来的痛苦,谁能负责

     ……
    二、死于不合理用药

    全世界,每天有两万人死于癌症。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全球癌症死亡人数高于艾滋病、结核病和疟疾死亡人数的总和。1971年,美国尼克松总统签署了“向癌症宣战”的国家计划,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CI)为此获得了651亿美元的巨额研究经费。
    然而,不幸的是,2002年,国际癌症预防联盟(CPC)无奈地声称:“我们输掉了这场战争。”
    世界卫生组织曾做过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全球有一半的药物在被不合理使用,这有可能使患者产生耐药性,造成疾病久治不愈甚至死亡;全球的死亡患者中有 1/3不是死于疾病本身,而是死于不合理用药,这种现象特别是在肿瘤医疗领域最为突出。(《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04.6 )
    2006年6月,美国亚特兰大临床肿瘤学术会议传来一个权威信息:美国癌症患者死亡人数从去年开始首次出现下降趋势,美国的肿瘤患者五年生存率已经达到 65%,患者的幸存总人数从1971年的300万增加到2001年的1 000多万。(孙燕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和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国家新药[抗肿瘤药]临床研究中心主任,《新闻晨报》,2006.6.28)

    三、器官都是有用的

    现在,很多人认为人身上有一些无用的器官,认为它们带着细菌或毒素,使人中毒,祸害人的生命,所以,只要通过外科手术把它们切除,就可以消除很多疾病的困 扰。这些都是一个叫莱恩的外科医生的假设。这个假说被很多医生接受后,也就被传播开来,并被用于治疗,结果就造成了灾难。
    可是最近的研究又发现,其实,人身体中的任何器官都是有用的,都不应该随意切除,除非万不得已。例如阑尾,它位于小肠与大肠的接口处。它分泌一种激素,滋润大肠,促进肠蠕动,提高肠吸收能力。
   现代最新的研究认为,阑尾就像大肠细菌的“复印机”。大肠时时会因腹泻或食物、药物的干预,使一部分细菌消失,阑尾就马上将它们复制出来补充,避免了微生 物的失衡。这只是现在能知道的,还有我们未知的,例如它与其他器官所产生激素的相互关系。如果我们随意切除,尽管我们的生命有可能会安排“代偿性”补救, 但毕竟与“原装”的不同。(《后现代理论医学》,2011)
   所以,治病首要考虑的是,尽可能地避免手术解决。手术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例如阑尾已经腐烂,将近穿孔,为了避免腹膜炎发生,那只能做手术。我们应该避免的 是那些不必要的手术。人体的任何一个器官都是有用的,手术后就不会再生。而现在许多人,鉴于手术的成功率高了,医生与病人一样,都是首先考虑手术治疗。这 是大错特错的。尽管有一些急性病是应该动用手术治疗的,但在考虑程序上应该摆在最后,这点毋庸置疑。可以认为,手术治疗必然使寿命大打折扣。

    四、西医,把身体当作生命

    在20世纪初,西医对内科病如十二指肠溃疡、膀胱疾病、类风湿关节炎、结核病、精神分裂症、高血压、动脉硬化以及肠道癌症等,都把它们归罪于“自身中 毒”,归罪于“结肠”。于是,把结肠当替罪羊,予以切除。这说明,西医在20世纪初,还不知道内科病是怎么产生的。他们凭借细菌学,加上在人腹中的细菌的 发现,就猜想:毛病是因为腹中有细菌才会生起来。联系他们能做手术的技术,就提出把结肠切除、避开细菌的方法。外科医生想出治疗内科疾病的主意,当然是个 馊主意。为什么他们就想不到呢?关键是西医学把身体当作生命了。外科医生为什么会成为内科治病的主宰呢?这当然跟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也跟人们把技术与医 学两个不同的概念混淆有关。这种混淆,就是导致把病灶作为定病名的主要条件之一。因此,内科医师才会极其重视寻找病灶作为诊断的手段,才会忽视疾病的动态 性。
    不少人通过手术摘除了扁桃体,却因而降低了对感冒感染的抵抗力,现在很多的扁桃体摘除者的抗感冒能力都不好。
    “评价任何环境,都应始终记住:结果往往与最初的预想不同,‘现象背后有文章’。错误是人为的,匆匆做出结论,其结果经常是错误的。行医无法实现的原因, 即无法消除人类疾病的原因是,行医理论几乎完全建立在谬误的基础之上。”(《现代医疗批判》,[澳]霍恩,上海三联书店,2005)

    五、我们有自己选择的权利吗

    何裕民教授(博士,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曾讲过这样一个病例。

    陈工是位退休的高级工程师,65岁,稍通医学。2004年2月的一天,晨起咯出大口痰血,紧张不已。CT一查,左下肺有个3厘米的占位,边缘呈毛刺状,被 确诊为肺癌。他与儿女辗转找到我,请我帮助会诊一下。我建议先行手术切除,看病理后再作中西医结合诊治。他反问道:“为什么所有的医师都要我开刀?我能不 能不开刀?我有没有选择不开刀的权利呢?”我无言以对,只是说:“开刀也许对您来说,是最佳的选择。”
    两天后,他被子女强行送进了一家专科医院,在医师会诊后,决定准备动手术。老人倔强地说,我就是不开刀。医师说,那只能用化疗了。老人又坚决地说:我也不 化疗……医师愣住了,又问道:“你不开刀,不化疗,住医院干什么……”倔强的他等医师一走,就独自逃回了家。他再次找到了我,恳切地对我说:“我只选择中 医药治疗,这是我自己的选择,即使失败了,也与您无关,您放心地治疗吧。”
    类似的不愿接受手术、化疗的患者,我们倒是见得不少,但大多属文化层次不高者,知识分子很少很少。他的理由不是畏惧,而是认定西医治疗5年生存率最多也只有50%,中医或许还不低于此。病生在我身上,开不开刀,是关系到我的大事,难道我没有权利选择吗?!
    以此方式诘问和捍卫自己的权利,我倒是生平第一次碰到。其结果也十分喜人,以中医零毒化疗治疗一周后,咯血便止,九个月后,CT显示病灶明显缩小。目前已过了20个月,近半年来还经常郊游、垂钓、参加舞会等,一如正常人,活得有滋有味。

    这些案例给了我多项启示。
    其一,病人有没有选择治疗方法的权利?
    如果有选择权,医师的科学推论(诊疗意见)与病人的自我选择之间有矛盾时,又应作怎样的协调平衡——如何取舍?!这不仅是医学伦理问题,也涉及医学决策中 的如何评估及有冲突时怎样权衡的问题。对此,我个人认定:意识清晰、有一定文化水平、获悉了病之实情及各种治疗方案利弊的患者,应该有这么一个不容剥夺的 选择权利。医师这时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地帮助他分析病情及各种疗法的利弊,以利于病人做出更理性的选择。
    其二,违拗了病人的意愿,强行实施,动机好,治疗效果就好吗?
    曾看过一个医生这样描述:我治疗一个瘦弱的72岁老妇人,亦被诊断为肺癌,无特殊不适。老人反对手术,家属却特当回事,特地从北京请来医师主刀,结果,过了三个月,病妇瘦得更甚,又徒增胸痛、咳嗽等。天天埋怨子女,如此情绪,何从谈及康复?
    因此,在肿瘤治疗中,应认可病人有自我选择的权利,应在一定程度上尊重病人的意愿,这才是人性化的医疗。
    近来,世界卫生组织和一些重要的人士或组织也不断表达对癌症的新认识,认为在多数情况下癌症是一种可控可治愈的慢性病。
    严复、冯友兰等哲人指出,宗教总体上说是教育教徒们如何从容面对死亡。而国人的宗教感相对薄弱,故中国人较之其他众多民族,对死亡高度恐惧(这一点已为跨 文化的比较研究所证实)。而现在国人对癌症极度恐惧——“癌症就是死亡”的观点尘嚣日上,再加上媒体的各种宣传,特别是一些商家的炒作,人们认为患癌就是 “一切都完了”的观念深入人心,癌症成为人们心中抹之不去的魔影。
    因此,有相当数量的癌症患者是被“吓死”的,根据20世纪90代末的统计,30%~ 40%的肿瘤患者死于心理因素,包括恐惧、绝望、极度悲哀等情绪。(《常州晚报》,2009.6.22)

    21世纪,人类面临的一个大危机是健康危机。2003年,世界卫生组织调查,世界总人口的95%是不健康的!而这个数字是逐年递增,逐年上涨!
    我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高,而我们的健康问题却越来越多,如同一个最后饿死在自家豪宅里的富翁。

                 第五节  认识自己的身体,
                       你才能更健康

    英国的生物学家、人道主义者朱利安·赫胥黎(1887—1975)说:“人类对于外界的探讨和征服远远超过人类对自身的了解。”
    在西医眼里,人得“病”为“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西医从解剖学研究人体,解剖的是死人,死人和活人有很大的不同。西医往往眼里看到的就是人得的“病”。
    现代临床医学之父威廉·奥斯勒指出,专精必须辅以大眼光、大思维,否则就可能陷入所谓“专家的峡谷”,有深度而无广度。
    ……
    也许,这就是现代医学对人类疾病的认识。虽然学科林立,但相互割裂,病人被视为工业流水线上的机器。由于专业学科之间壁垒森严,医生们往往画地为牢,困守 在各自的小天地内,视野越来越窄。所以,有人虽然成了某一领域的专家,但只要跨出圈子半步,就成了外行。尤其是对于一些不典型的疾病,很容易造成误诊,使 病人处于住院和出院的反复循环中,既耗费了金钱,又增加了痛苦。

     一、是“救死扶伤”还是“救疾扶康”

    首先,现代医学的医疗费用很高,简单的感冒也会花掉上千元,从诊断、检查、验血、输液……最后,是否真的是医药把感冒治愈的我们不得而知。
    最近你去过医院吗?因为头疼、肚子疼,还是感冒?虽然去医院的理由很多,但是大家共同的希望就是快点治好自己的病。
    然而,往往我们把全部生命、健康交付给医院的时候,医院和诊所却并没有像我们所期待的那样,成为能给我们治好病痛的地方,事实上,很有可能适得其反。
    为什么会这样说呢?医院和医生的职责是“救死扶伤”,可“救疾扶康”是不是也应该是他们的重要职责?
    在现代的医疗体系中,医院和诊所都是做多少检查收取多少费用,开了多少药就收取多少费用,也就是说,医生并不是治好了病才能获得报酬,而医院则是靠检查、 化验、售药、手术等具体的医疗行为来获得报酬的组织。当然,我并不否认医生、护士们是怀有治病救人的精神的。可是,在医院日常诊断治疗的过程中,医生为了 搞清楚患者到底得了什么病,通常是要患者接受各种检查,通过检查来判定所患的疾病,然后再对患者进行相应的治疗,最后开出对症的药物。
    这个诊断程序大家司空见惯,但有没有人置疑这些治疗究竟有没有效?药物有没有副作用?我的病因是什么?最佳、最好、最没有副作用的方案是这个吗?和患者沟 通过他的意愿是什么吗?由于这些至关重要的问题似乎和我们日常医疗过程扯不上关系,因此医生也没有必要去认真考虑了。
    我们常常也会在得了疑难杂症或绝症时,遍访名医,跑各家医院。一般而言,医院是不会聘用那些只专心问诊,却既不安排各种检查、治疗,又不开药的名医的,因 为储备这些名医,医院基本上是无法经营下去的。当然,很多人去了医院后,病的确治好了,在心存感激和信任的同时,也请你好好想想,你的康复是因为你服了某 种药,还是因为你接受了某种手术?康复的决定因素是什么?其实,不管你服的药或接受的手术威力有多大,如果你自己的身体不选择康复,那么你的病也是不可能 痊愈的。所以,很多医生会清楚地告诉你:康复与否,取决于你自己身体的力量,只有你发挥自身的力量,病情才能好转。换句话说,并不是医生治好了你的病,是 你自己“治”好了你的病,是一种你自身就拥有的“自愈力”击退了病魔。(《相信你的自愈力》,浙江科技出版社,2006)

    二、上万块钱诊断不出的疾病自己会痊愈

    我的好友陈先生,本是医学世家出身,自己也是某三甲医院的高级脑神经外科教授。有一次,他上中学的女儿突然发低烧,而且一直不退,于是住进医院,各种现代 医疗设备为其检查,一周下来,花了上万块,依然没有找到任何病症,所有的检查数据都显示其机体是健康的,可就是无法解释长期低烧的原因。过了一周,孩子在 还没有找到低烧的原因、大夫们还没对其实施治疗时,身体又恢复正常了。
    日本的医学博士篠原佳年曾说过,“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代医学只关注检查结果上那几个数字和患病的部位,却并没有看到你这个人。它忽视了你作为生命管理 者的作用,并试图将身体发出的信息找地方藏起来。那是掩盖事实!(《病能自己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比如,我们的身体突然发高烧,这就是在报警,发出信息告诉我们,我们身体的某个部位出现了炎症。而我们通常做的不是作为一个生命的管理者对自己的身体仔细观察、休息、疗养、修复,而是吃退烧药把身体传达给我们的事实掩盖起来。
    在日本古时候,有些被称为药师的专业人员,他们能够利用有药效的动植物制药来救人,扮演了医生的角色。
    在中国古时候,类似这样的名医更是数不胜数。
    读者看到这里,一定不要误会,我并不是说医院进行的一切医疗行为都没有意义,只要外在原因明确的状况下,现代医学在很多情况下都能发挥快速明显的威力!关 键是,现代人所患的慢性病往往不是由一个明确的原因导致的。在这样的情况下,现代医疗的救治到底能够产生什么效果呢?
    与对身体产生的副作用相比,医生和患者似乎都更关注血糖是否下降,血压是否下降。医生也好,病人也罢,好像都被数字摆布,陷入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怪 圈。对抗性地用药物降低血糖之后会发生什么?强行用药物降低血压之后,身体到底会如何反应?你是否考虑过服药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呢?
    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表明:2008年慢性病病例数达到2.6亿。过去10年,平均每年新增近1 000万例慢性病病例。如不从源头花大力气减少人群中的慢性病危险因素,提高整体人群的健康水平,等发生了慢性病再去处理,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黄建始介绍说,美国1/4的人口至少患一种慢性病,消耗了美国3/4的医疗卫生资源。中国现在是1/5的人患慢性病,而且 这个比例每年都在提高。可以说,忽视慢性病的上升和蔓延趋势,只关注医疗服务,其实是对我国有限医疗资源的极大浪费,因为投资慢性病治疗的健康回报率是极 低的。只有10%的疾病需要到现代化的大医院救治。(《南方周末》,2009.4.16)
    随着社会进步与医药科学的发展,单纯生物医学模式已不能解释人类健康与疾病的全过程。1977年,美国精神病学家恩格尔教授正式提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概念,为医学界所接受。
    事实上,人们大部分的疾病不需要在医院进行治疗,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只有10%的疾病需要到现代化的大医院救治。良好的生活方式、及时的保健服务、健康的 心理状态、尽量减少危险因素对身体健康的伤害等等,比医药更加重要。有些反映人体自身机能衰退的疾病,我们是无法避免的,只能通过维护健康来延缓它们的发 生。这些慢性疾病涉及千头万绪的调控机制,往往是身体在作了各种维持正常运行的努力都失败之后才会出现病症。因此,一旦疾病出现,往往难以彻底治愈。而厘 清这些疾病的来龙去脉也非常复杂,直到现在科学家还在不断摸索中。其实,对于目前人类常见的疾病,医学上能认清的不足20%。
    公众对医学技术的认识局限性和医疗差错存在的客观性认识不足。目前,人类常见的疾病有3 700多种,而医学上能认清的只有700种,不足20%,任何医疗机构的诊断准确率和抢救成功率都是有限度的。医疗意外与医疗差错的发生也不可能杜绝,但 目前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水平较低,主观期望值较高。部分患者认为付出了费用就一定能有好的治疗效果。(江小波: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宏观思考,中华医院论 坛,2007.12.3)
    世界卫生组织进行的一项全球性调查结果表明,全球有48亿人虽没有被诊断出患任何疾病,但却在忍受着几十种亚健康症状带来的烦恼与痛苦。有数据显示,我国慢性病死亡人数已占总死亡人数的80%,约25%的城市居民患有不同程度的各种慢性病。
    近年来,中国冠心病介入治疗每年以30%的速度递增。实际上,支架的植入有严格的适应范围,比如狭窄程度小于50%的血管不宜使用支架;狭窄发生在某些分 支部位,也不宜使用支架。由于这些问题太专业,病人自己无法做出判断,而医生很少如实、详尽地把治疗风险和治疗效果告诉病人。有些医生甚至随意扩大支架的 使用范围,许多血管狭窄程度小于30%的患者也被植入支架,还有些狭窄部位不适合放支架的患者也被建议安放支架。虽然最终是否手术还是由病人自己做决定, 但现实的情况是:一方面手术的优势被过分夸大;另一方面病人经常不知道自己还可以有别的选择。(《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5.1)
    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医生开始质疑,有些手术究竟值不值得做。《最后的健康人》一书的作者诺丁·哈德勒博士指出,夸大治疗效果的现象并非仅限于心脏介入领域, 这是当代医疗行业的通病,许多正常的生理变化被当成需要治疗的疾病;许多疗效不确定的治疗方法被用在病人身上。美国的一项调查表明,有30%~40%的手 术是不该做的,手术的滥用极大地损害了人们的健康。美国西海岸一位外科医生用笔名撰文写道:每2000个病人就有1人死于麻醉剂;每200个病人中,手术 对其中1人是致命的。一位医生建议:在医生向你推荐手术治疗时,你要三思而后行。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剖腹产率在20%为正常水平。但是近年来,在中国大城市中,每10个产妇中就有6人是剖腹产,而且这一比例正在呈急剧上升趋势,中国母 亲选择自然分娩的越来越少。剖腹产作为一种医疗急救措施,曾挽救了无数母亲和婴儿的生命,但现在却在被滥用。有资料显示,剖腹产产妇感染率是自然分娩的 10~20倍,孕产死亡率为自然分娩的5倍,而且剖腹产的孩子容易产生情绪敏感、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问题。(《海口晚报》,2011.8.26)
    在一项有关高血压的试验中,美国研究人员对35万名男士进行长达6年的观察,同时对这段时期出现的死亡情况进行了个案分析。结果发现,使用药物降低高血压 患者的胆固醇之后,高血压病人中风的概率随着胆固醇水平的下降反而升高了。如果可以有两种不同的方式来改善胆固醇水平,即以药物降低胆固醇数值,或者通过 改变生活方式改善胆固醇水平,你会怎样做呢?
    无论多么先进的医疗设备,诊疗过程最终还是人对人的行为,也就是说,无论我们怎么努力和注意,都有可能出现过失,医生也是人,有追求生活品质的欲望和需 求;有个体能力上的差别;有情绪上的不安与紧张;有生活中的压力和烦恼;有身处医疗体制中的困惑与无奈。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人类自身的不完美性、脆弱性和 局限性。
    但是也有个别医生却是在牺牲患者健康的基础上提高医术的。比如,医生常常会遇到某些难度很大的手术,或是明知成功率很低的手术,但还是抵抗不了挑战的诱 惑。有这样一位骨科主任医师,曾建议他的许多病人做腰椎手术,并极力夸大手术的好处,以及不做手术的可怕后果。但是当他母亲也遇到同样的腰椎问题时,他却 不容置疑地选择了保守治疗。

            三、各个国家医院的误诊率

    法国1963年报道了10 000例尸检结果,结果发现误诊率高达45%,也就是说,100位走进医院的病人中,很可能有近一半人被误诊,那么,误诊的结果必然是错误的治疗。
    1990年初,美国的一家医院又报道了1 000例尸检结果,统计后发现,误诊率也高达40%。虽然医疗科技获得了发展,医疗技术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但西医的误诊率却一直居高不下,这又是什么原因 呢?这是因为西医以人体数据的变化为诊断结果,却忘记了人体数值的变化是因个体而论的。只凭几个数值的出入去判定每个人的器官是不是出了问题,关注的是每 个不同人的“病”,其结果必然导致误诊。(《人类一半是外星人,一半是地球人》, 上海文艺出版集团发行有限公司,2010)
    德国的医药记者耶尔格·布勒希曾经在《药品真相大揭秘》中描述了一项自我实验——加州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罗森汉1968年做了一项自我实验:当时40岁的 他,好几天不洗澡不刷牙,胡子拉碴的也不刮,还穿着一身脏兮兮的衣服,然后找了一家精神病院用假名预约就诊,请老婆载到病院大门放他下车。
    罗森汉在接待室向医生陈述说自己听到一些声音,几乎听不出是什么,但是有“空空”、“沉沉”、“嗡嗡”的声音。那些精神科医生根本没想到罗森汉竟然故意描 述精神病文献没提过的症状。罗森汉被安置下来后,言行马上恢复正常。他找其他病人及工作人员讲话,就这样耐心等下去。
    往后几年,实验又重复数次。罗森汉和七名精神正常的“战友”用假名进了12家精神病院,讲了同样的症状。根据实验计划,假病人应试图凭自己的力量出院。所 以他们表现完全正常,也展现乐于助人的态度;他们遵守医院内生活规定,乖乖吃医生开的药——当然,只是假装吃,他们事前做过练习,能把药片夹在舌下,假装 已经吞下。
    每次都有一个有意思的问题:精神科医生要多久才能揭穿假病人,把他们赶出去?结果没有一个假病人被拆穿,留院时间平均三周,出院时全被诊断有精神疾病,大部分是缓解性精神分裂症。
    假病人共得到2 100颗药片。虽然他们症状相同,却拿到各种不同的药剂。罗森汉甚至被其中一家医院留了52天。“那段时间好长,”他回忆说,“但我已经很习惯医院生活了。”
    后来罗森汉又用相反的实验再度捉弄了精神病院。这回他提前告知精神病院医生,说将在三个月内陆续送假病人过去。事实上,送去的不是健康人,而是193名真正的病人。但其中10%被精神病医院请了出去,理由是:他们都很健康。
    1973年,实验报告在《科学》杂志发表,题为《在疯癫环境下保持正常》,令精神医学的可信度大为动摇。这项自我实验揭露了精神科医生诊断的随意性。他们 根据什么标准画定健康和生病的界线?心理学家罗森汉的答案值得深思:“只要我们肯相信自己能划清正常和异常,根本不必强求证明。”
    古希腊医学先驱希波克拉底曾说过:“关心病人比关心病更重要。”一名好医生只是治疗疾病,一名伟大的医生则是治疗病人。(“正在消失的医学人文精神”,《健康启示录》,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由于医学的目的是救助饱受疾病折磨之苦的人,因此一直被认为是最具人文精神的一门学科,而医生则是最富有人情味的职业,医院也成了仁慈、博爱精神的象征。所谓人文精神,就是尊重生命、保护生命,给予他人关怀与照料。
    马克思·舍勒说:“强者对弱者、富人对穷人、较完美的生命对较不完美的生命的态度应该是,能够表示怜悯,给予帮助。”(《人在宇宙中的地位》,贵州人民出 版社,2000)那些长时间处于病痛折磨的人,无论从身体上还是心理上,都处于衰弱的状态,无法仅仅靠自己的力量维持生命的尊严,因此更需要仁慈的对待。
    希波克拉底认为:“医术是一切技术中最美和最高尚的。”
    著名医学家奥斯勒医生也指出:“作为医生,需要不断提醒自己,在看病人时,应当坐下来,哪怕只是30秒钟,病人会因此而放松,更容易与医生交流,至少感到 医生愿意花时间对他的病人,这是医生的基本态度。”(“现代医生的基本技能和职业素养”, 《中国全科医学》杂志, 2011.19 )
    据说,有一次,许多实习医生簇拥奥斯勒医生来到病房,学生们仔细观察着奥斯勒医生,只见他走到病床边,握住病人的手。一位年轻的实习医生感到不解,很想知 道这位著名医生是怎样通过握手获取诊断信息的。于是问道:“教授,您收集到什么诊断信息?是手的颜色、温度,还是脉搏?”奥斯勒医生回答道:“我没得到任 何诊断信息,我只是和另一个人握手致意。”
    奥斯勒医生经常说,医生诊断的不是患者的器官,而是患者这个人,如果对人没有浓厚的兴趣,如果缺乏博爱精神,就不能胜任医生的职业。医学不仅仅是治疗疾 病,而且需要对病人的关怀和照料。医学应该如撒拉纳克湖畔的名言所说:“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是一份理性的谦卑,也是医学人文 精神的实质。
    然而,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医学的目的正在悄悄发生改变,从过去的帮助病人,变成了治疗疾病,渐渐背离了以人为本的初衷。医院,这一原本最有人情味的 地方,已经变成了最无情的诊疗流水线,病人只是某种疾病的载体,是实施医疗技术的对象,是医生与疾病斗争的战场。
    现代化医院里装备了各种诊疗仪器,X射线、心电图、电镜、内窥镜、超声诊断仪、CT扫描等等,医生们凭借这些仪器,快速进行着疾病诊断。随着高科技诊疗仪 器的广泛使用,医生们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仪器检测数据上,认为它们比病人的主观感受更重要。医生更多关注的是病人的躯体,而不是病人的情感,医患间过去那 种相互信赖的关系,正在悄悄地发生着改变。
    其实,医生的态度对于患者的康复是至关重要的。哈佛心脏病学专家伯尼罗说:“当医生在急诊室见到心脏病人时,告诉病人一切都在控制之中、一切将会好起来,可能是最重要的治疗。”医生的语言会极大地影响病人的情绪,对治疗效果产生很大影响。
    我国古代医学经典《灵枢》,对此早有精辟的论述:“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 听者乎。”意思是说,人都是珍惜生命的,医生耐心向病人讲明病情,并将治疗方法告诉病人,开导病人的情绪,病人会欣然接受医生的建议。
    令人遗憾的是,现在的许多医务工作者,意识不到他们的态度是多么重要,他们已渐渐不习惯用语言作为治疗工具了。

          四、医学的使命

    由于生物医学的发展,病人可能以某种方式延长生命,但是也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形:病人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还在接受创伤性的治疗,在万分痛苦中离开人世,难道医学的使命只是使人活着吗?
    现代医学技术能延长人的存活期,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现代医学在这方面的成就,又给人们带来新的困惑:新的医疗技术能延长患者的寿命,但却常常伴以更多的病痛,以及更昂贵的医疗费用。
    昂贵的治疗虽然挽救了一些病人的生命,延缓了死亡的进程,但却不能有效改善生命质量和健康状况,甚至给病人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美国一项调查显示,在所有 医疗费用支出中,50%被用于仅存活半年的病人身上。人们已经开始认识到,单纯依靠医疗技术来延长生命的行为,其实际意义是值得怀疑的。
    迪福斯在《谈健康和疾病》一书中说道:“慢性疾病的比例正大幅度地增大,随着长寿者的增多更是有增无减。因此不由得联想到,无论在家庭、医院,还是疗养 院,那些受病痛折磨的老人肯定会日益增多。这是由于现代医学勉强延长了病人生命,但没有使其恢复健康的缘故。”(《我的人学》,池田大作,北京大学出版 社,2010)这席话一针见血地揭示了现代医学的状况。
    由于生物医学技术的发展,病人有可能以某种方式延长生命,这是过去的医生根本无法想象的。有时候会出现这样的情形:生物学意义的生命还在继续,而有人生意 义的生命已经停止了。有些病人生活在不可逆的昏迷中,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植物人;还有些病人生活在剧烈疼痛和药物性昏睡之间。从医学角度看,人的确还活着, 但毫无生命品质可言,生命已经失去了意义。这使人们对现代医学的目的产生了疑问,医学的使命是拯救病患的生命、维护生命的尊严、解除疾病痛苦、提高生命品 质,还是仅仅使人活着?
    类似的情形正在许多医院发生着:一位遭遇车祸的男孩被送进了监护室,此时他生命垂危,几乎不能说话。然而,在长达三个小时的时间里,医院不允许父母进去看 望这个随时会告别人世的孩子。三小时以后,也只允许一位亲人进去看望五分钟。父母一直在监护室外焦急地等待,直到护士出来通知他们,孩子已于几点几分身 亡。此时父母想到没能在最后时刻陪伴孩子,让孩子孤独地离开这个世界,那份愧疚、遗憾与悲痛是可想而知的。
    最残忍的是,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许多病人还在被动接受过度治疗,有些病人直到最后,还在接受创伤性的治疗,无法表达自己的意愿,在万分痛苦和无奈中离开人世。
    正如美国医学批评家罗伊·波特所说:“医学已经征服了许多疾病,缓解了疼痛,但是现在,它的目标已经不再那么明确,它的授权已经变得混乱。它的目的到底是 什么?它的界限应该在哪里?医学可能迷失了方向,或许需要重新定义它的目的。医学的主要责任,是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尽可能使人活着吗?或者它仅仅是一种 服务产业,去满足它的顾客提出的各种稀奇古怪的要求呢?”

           五、人类正在过度对抗疾病

    1973年,以色列医生罢工期间,病人的死亡率降低了50%;1976年,哥伦比亚首都的医生罢工,这期间病人的死亡率下降了35%;1976年,美国洛 杉矶的医生举行怠工,这期间病人的死亡率下降了18%。(《大河报》,2010.2.9)这组令人震惊的数字提醒我们:就像人类过度征服自然一样,现代医 学是否也存在着过度对抗疾病的现象呢?
    人们大都认为,医疗费用的增加和人们健康(不是疾病)的改善一定是成正比的,也就是说,比较贫困的地区,因为缺少医疗设施和治疗费用,人们的健康状况肯定相对较差。
    但是埃利奥特·费希尔博士的研究却发现,结论正好相反。他说:“如果患者在医疗费用较高的地区接受更多的治疗,死亡的风险反而大大增加。”其中一个原因就 是,过多的检查和治疗常常导致不必要的手术和住院,由此增加了健康的风险。费希尔博士说:“我手中的数据表明,有30%的医疗费用浪费在对我们毫无用处甚 至有副作用的医疗上。”
    更有意思的是,在国外,近些年来,只要有医生罢工,病人的死亡率就会急剧下降。这是不是说明,医药治疗所导致的并发症是大量病人死亡的原因呢?
    资料显示(医学健康网,2012.9.17):
    1973年,以色列的医生罢工,每天就诊的病人由65 000人减少至7 000人,据以色列耶路撒冷殡仪馆统计,这次罢工持续了一个月,而这期间病人的死亡率竟然降低了50%。
    1976年,哥伦比亚首都的医生罢工,这次罢工持续了52天,这期间病人的死亡率下降了35%。
    1976年,美国洛杉矶的医生举行怠工,导致病人的死亡率下降了18%。如果这次是罢工,死亡率可能会更低。
    多么令人惊讶、讽刺的数据啊!
    其实现在我们慢慢都会了解到,人体自身是有完美的自我调节机制的,正常情况下,一般的小疾人体是能够治愈的。但是现代医药在对抗疾病的过程中,却是对人体 进行过度的干预,破坏了人体的自然健康状态。就像人类过度征伐自然,造成了气候恶化、环境污染一样,人类是否也存在着过度征伐疾病的现象呢?
    大概我们周围很多人都遇到过类似的事:一些医生不顾患者的实际需要,滥开检查单,滥施不必要的手术以及价格昂贵的新疗法。例如:只是有点拉肚子,就给你开 出好几种药;患了普通的感冒,给你开最好当然也最贵的抗生素;碰破一点头皮,给你来个CT、磁共振检查;门诊可以解决的问题,却说必须入院治疗;对已经无 法康复的晚期癌症患者,进行毫无意义且费用昂贵的手术和化疗;特别是心脏的支架手术的滥用。支架的使用被视为心脏介入治疗的一个重大突破,曾是冠心病治疗 的高新技术之一,目前已被广泛使用。到2000年,全球冠状动脉支架的市场总额已达21亿美元。然而,在越来越多的支架植入人体的同时,医学界也出现了对 这项技术质疑的声音。哈佛医学院教授罗杰·莱姆博士认为,在美国每年开展的100万例心血管介入治疗中,有40万例是没有医学根据的。他说:“我可以确 认,我们对病人存在着明显的过度治疗现象。”(《中国新闻周刊》,2005.8)与其他各行业的情况一样,医生也存在诸多人性的弱点,医生也会犯错误。
    美国的一项调查表明,有30%~40%的手术是不该做的。(中国新闻网,2006.12.26)诺丁·哈德勒博士指出,夸大治疗效果是当代医疗行业的通 病,太多效果不确定的治疗手段被用在病人身上,有时当病人拒绝医治时,他们可能会活得更久。(新浪新闻中心,2006.11.24)
    有一个现象非常令人困惑:如今在医学技术高度发达、人类寿命大为延长的社会,人们却发现,自己所面临的疾病比任何时候都多了,其中许多疾病是过去从未听说过的。按照现在的医学标准,真正健康的人可谓是凤毛麟角啊!!!
    据世界卫生组织一项全球调查显示,全世界真正健康者仅5%,疾病患者占20%,亚健康者占75%。(《中国职工教育》,2008. 11)如此说来,中国目前有7亿多人处于亚健康状态。难道是今天的人比过去更容易生病了?
    突然之间,我们发现自己已经被各种疾病信息所包围,生活中到处都充斥着这类那类的广告,它们无时不在提醒我们,我们可能会患上各种疾病,它们将导致各种恶 果。为了消除我们内心的恐惧,大家都要去医院进行各种检查。于是大多数人的检测结果也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到最后医生会给你开一大堆昂贵的、包装精美的药 片。也许这会给你带来稍许的安心,不管怎么样,可以安慰自己说,我已经为自己的健康做了些什么。但是,这么做真的会使你拥有健康吗?
    据了解,很多医生都不做常规体检,很少有人去照X射线,家里的人发烧,也很少服用抗生素。这是否意味着,医生和他们的家人患的病比其他人轻吗?或许他们知道,如今过度的医疗、过度的用药,正在使人类失去他们原本拥有的健康,人类正在日益丧失抵抗疾病的能力。
    当今医学飞速发展,几乎每天都有新的诊断方法、治疗方法问世。但每一种治疗方法都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并非适合所有的人。俗话说,没有最好的疗法,只有最合适的疗法。对每一个病人来说,最合适的治疗方案,未必是最尖端的技术或最昂贵的药物。
    医疗机构的临床统计数据表明,除非是对少数病情严重的病人,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对于大量病情平稳的冠心病患者来说,既不能延长他们的寿命,也不能防止心脏病 突然发作。心血管介入治疗也是这样,它仅仅在急性心梗发病的情况下,能够减少病人死亡的风险,并不能治疗其病症,而且在支架植入后,有15%~30%的病 人会再度出现冠状动脉狭窄。(《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2.1)医生们一致的看法是,要想控制急性心梗发作,根本的办法还是平时注意饮食,调整 自己的生活习惯,以减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栓的形成。

    六、身体的本能

    西方医学之父、古希腊人希波克拉底早在2400多年前就说过:“人的本能是病人的医生,而医生是帮助病人的本能的。”
    身体是大自然创造出来最精妙的奇迹!医学家、科学家在探究人类身体奥妙时,都常常以敬畏之心感叹造物主在创造人类时做出的种种精妙安排!
    美国的《探索》频道曾经做过一期关于人类身体在遇到各种危险、极限时所产生的各种本能反应与抵御机制,人体在各个部分都始终竭尽全力地维系着生命活动。如果我们真的了解了自己身体是怎样工作的,一定会为大自然所创造出的奇迹所折服!
    但令人遗憾的是,我们身体所具有的这种能力,却一直被忽视,长久以来,每每我们被疾病威胁时,总是习惯把生命交给医院,交给医生,全部信任药物和手术,而 完全忽略了人体自身非凡的自愈能力!这也是我们所犯的最为严重的错误之一。这个太精密、复杂、神奇的系统,对它的了解或许永远没有尽头,而“上帝”在创造 这部精密系统时,好像还忘记了配发一本说明书。
    而且,它绝不迁就错误,不迁就你在给它治疗时带给它的伤害,相反,它会在尽可能的范围内,报复你因无知而带给它的伤害!
    而什么是本能?“上帝”创造人类的时候赋予了它原有的能力:更新本能,防御本能,自愈本能……
    人体生命中的细胞是在不断更新的。大家都知道,头发、睫毛的更新周期是28天左右,人体生命如果要生存100年的话,那么这100年期间,身体细胞要更新 1 200次。肠黏膜细胞的寿命为3天,肝细胞寿命为500天,而脑与骨髓里的神经细胞的寿命有几十年,同人体寿命几乎相等。血液中的白细胞有的只能活几小 时。在整个人体中,每分钟有1亿个细胞死亡。最为神奇的是,大脑的神经细胞的神经冲动传递速度超过400公里/小时,相当于波音777飞机速度的一半。
    细胞代数学说(亦称细胞分裂次数学说)认为,人体细胞相当于每2.4年更新一代。经实验发现,人体细胞在培养条件下平均可培养50代,每一代相当于2.4年,称为弗列克系数。据此,人的平均寿命应为2.4×50=120岁。
    总之,我们人体细胞数量真是多得吓人。这么多的细胞,其实都是由同一个细胞变成的,这个最初的细胞叫作受精卵。受精卵慢慢长大,1个变为2个,2个变为4 个,4个变为8个……就这样成倍成倍地增加,最后变成数百兆个的集合,这就是我们的身体。因此,我们的更新本能是与生俱来的!
    再就是应变本能。最常见的就是,当我们突然置身寒冷环境,我们的皮肤会收缩,以保存体温,肌肉组织颤抖以提高体温,汗腺关闭,血压升高,多器官组织系统运动,抵御寒冷。在酷热环境里,汗流浃背,气出如喘,口渴欲饮,扩张外周血管,张开汗腺,散发体温。
    当我们不慎吃进了有毒食物、腐烂食物,食物入胃后引起呕吐,如果进入了肠道,又引起腹泻、腹痛或发热。而这时的应变本能又使人体的排异本能同时开启。排异 本能是人体的一个系统,是把体内异物自主性地排出体外的本能。异物在身体周围组织的,会通过汗腺排出来,有的病毒不能从汗腺排出的,便再通过循环末梢排 出。
    400年前,中国大地“天花”病流行。中医利用人体的应变本能,把“天花”患者痘疮脱落的结痂干燥后研制成粉末,让健康儿童抽入鼻内,进入呼吸道,使这种病毒在人体内引起应变本能的反应,以此达到预防天花感染的目的。
    其实,最早的牛痘接种技术出现于公元前五百多年的印度,但后来印度将此技术失传。到了17世纪,中国的人痘技术已经有了极大的发展,有了旱苗法和水苗法之 分,特别是水苗法,其成功率和安全性一点都不亚于现在的牛痘术。当时此方法传播甚广,俄国曾派人来中国学习此术,后来传至现在的土耳其,并由此传向欧美。
    18世纪初,英国驻土耳其大使夫人将此术带回英国,被英国的医生琴纳学走,改进了中国的人痘术,变成了牛痘接种!以痘毒引起身体的应变反应,开创了病毒接种预防病毒性传染病的方法。此后,各种疫苗才出现。400年后,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天花”在世界绝迹!
    遗憾的是,这种自身的应变本能使西方医学很困惑,也无法克服,因为这种应变本能在西方的化学药和生物药上产生作用,使西方医学的大师们头疼不已。仔细想想便可了解:人体的这种应变本能产生了对抗化学药物的物质,产生了抗药性!

                七、应变本能与抗生素剂量

    化学、生物药物的药理在对人体使用后作用越来越小,于是医生便越来越加大药物对人体的使用剂量,最后,生命本能的极限败在大量的化学药物下。当人体出现疾病而本能却被压制时,任何药物将不起作用!
    抗生素的不断发现往往伴随着耐药菌的层出不穷。医学界著名的《柳叶刀》杂志曾撰文指出,在中国医院里感染的致病菌有40%为耐药菌。耐药菌的增长率达26%,居世界首位。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抗生素使用得不合理。(《北京日报》,2011. 3. 2)
    据资料显示,20世纪50年代,也就是青霉素开始大量在临床上使用时,一个病人每次注射青霉素只需要20万单位;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一个病人每次注射的青霉素需要80万~100万单位,单人次青霉素用量几乎增加了5倍。
    这并非青霉素质量不如从前,其原因是人们长期、大量使用青霉素,特别是不科学地大量滥用青霉素,如低剂量长期使用,使许多致病菌对青霉素产生了耐药性。因 此,不得不增加青霉素的用量,以保证治疗效果。抗生素滥用使许多菌株发生变异,导致耐药性的产生,人类健康受到新的威胁。
    据报道,在我国,75%的季节性流感,被医生以施用抗生素的方式治疗。一家网站对4 152份调查问卷的分析显示,92%的消费者知道抗生素的概念,绝大多数消费者也基本了解抗生素的真正用途。但“抗生素是万能药,可包治百病”、“抗生素 越新、越贵,效果越好”等错误的消费观念仍被少数人认可。(《北京日报》,2011.3.2)
    2011年10月13日,英国的医生被告诫,他们原先用于治疗淋病的抗生素药物正在变得不再有效,因为引发这种性传播疾病的病菌正在发展出抗药性。英国健 康保护局(HPA)表示,我们可能即将迎来一个转折点,届时我们对于这种疾病将无能为力,除非出现新的疗法。在现在这一阶段,医生们必须开始停止使用之前 治疗时常规使用的药物头孢克肟,转而使用两种更加强力的抗生素药物。其中一种是口服药片,另一种是注射药剂。英国健康保护局认为,面对病菌已经提升的抗菌 能力,采用更加强力药物的做法是必要的。(新浪网,科技频道,2011.10.13)
    问题是:病菌是否可以消灭?
    2010年在英国进行的医学测试显示,从患者身上获取,并在实验室中培养的淋球菌菌株中,有大约20%显示对于抗生素药物头孢克肟的敏感性下降,这一数字 在2009年时仅为10%。而在2005年时,英国境内发现的淋球菌没有发现任何对药物头孢克肟显示敏感性下降的案例。(新浪网,科技频 道,2011.10.13)
    引发淋病的病原体是俗称的淋球菌。这种病菌拥有自我调节能力,能够通过变异获得抗药性,或者至少使药物的疗效下降,并且它正在对越来越多种类的抗生素产生这种免疫力。先是青霉素对它失效,再是四环素、环丙沙星,而现在到了头孢克肟。
    针对这一情况,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各国,当医院发现对患者人群的治疗效果显示大约5%的失败率时,应当考虑更换一线使用的抗生素药物。但是对于头孢克肟,由 于有了医学界发出的有关淋球菌正显示出越来越明显的药物迟钝现象的警告,更换行动将在其完全失效前先发制人地展开。
    凯瑟·埃尔森教授是英国健康保护局的淋病研究专家,她说:“我们的实验室研究显示,对于我们临床治疗淋病时常规使用的这一抗生素药物,病菌正显示明显的敏 感性下降。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显示未来存在出现无法治愈的‘超级淋病’的可能性。我们对于这一情况深感忧虑,因此在我们的建议下,对于淋病治疗药物的指 导方案在今年(2011年)5月份进行了修订,建议医师在淋病治疗中应当使用更加强力的药物。但是这并不能最终解决问题,因为经验告诉我们,即便采用了新 的药物,病菌还是会很快发展出新的抗药性。因此,如果我们不能找出治本之策,我们最终将可能面临一种可怕的局面,那就是出现一种无法治愈的‘超级淋 病’。”
    她表示,那些拒绝注射药物治疗的患者可以选择口服抗生素治疗。她还补充道:“这一情况再次强调了安全性行为的重要性,如果我们无法找到新的抗生素疗法,那么控制淋病本身的传播蔓延就是我们唯一的方案了。”
    那么,哪些疾病会卷土重来?抗生素滥用导致耐药性的产生,其对人体失效后,人类健康将受到新的威胁。让我们看一看抗生素失效的恶果:(中国新闻网,2010.9.3)
    (1)移植手术不能做。接收器官捐赠的病人需要毕生接受抑制免疫系统的药物,防止新心脏或肾脏等器官受到排斥,没有抗生素,其免疫系统将无法抵御致命感染。
    (2)割盲肠再次变成高危手术。目前,病人术后会获发抗生素,防止伤口受细菌感染,因细菌进入血液,可威胁病人性命。
    (3)肺炎将再次困扰老弱人士。肺炎曾是老人杀手,抗生素的出现一度成为救星。
    (4)淋病难治。抗药性淋病品种早有上升之势,假如没有抗生素,这种性病可导致骨盆发炎、不育及孕妇胎儿异位。
    (5)结核病无法治愈。结核病(TB)、多重抗药性结核病(MDR-TB)和广泛抗药性结核病(XDR-TB)已先后出现,由于结核病需要长期(6个月或以上)服用抗生素,病人欠缺自律,停止或忘记服药,令结核病的抗药性扩散。
    在医学界,万古霉素曾被誉为抗革兰阳性菌感染治疗领域的“最后一道防线”。但是,临床上越来越多的万古霉素耐药菌的出现再次证明,在抗生素研发与微生物变异之间的赛跑上,后者再次取得了胜利。这或许是人类噩梦的开始。
    为此,世界各国都在纷纷出台措施,严管抗生素滥用。在英国,医生不得给患有轻微耳道感染、咽喉痛、扁桃体发炎、感冒、咳嗽、鼻窦炎、支气管炎的病人开具抗 生素类药品处方,取而代之的是建议患者回家休息或服用止痛片。1998年,美国曾因抗生素过度使用,引起抗药菌感染大幅度上升。为防止滥用抗生素导致耐药 菌增长,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加大了对抗生素的临床研究和管理,并出台了新对策,包括什么样的疾病可以使用抗生素,医生如何详细指导患者用药,还编制了抗生素 使用指南。
    近年来,与耐药菌的繁殖速度相比,人类研发新抗生素的脚步明显慢了。这是由于地球上微生物的种类大于其他所有的物种数目之和,而人类自身携带的细菌数目,又远超过其所有的细胞,因此耐药菌极易繁殖,乃至某些程度上使得抗生素几近失效。
    欧盟委员会健康与消费者总局主任埃里克·布德莱2010年11月16日说,滥用和错用抗生素导致的药物耐药性在欧盟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威胁,它导致每年大约2.5万人死亡。(新华网,2010.11.17)
    布德莱在当天举行的“欧洲抗生素日”宣传活动中介绍说,人们使用抗生素已有多年,但临床以及兽医部门近年来滥用和错用抗生素的问题日益严重,导致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细菌感染越来越多。
    布德莱援引欧洲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数据说,欧盟每年大约有40万人感染耐药性细菌。由于多种抗生素均无疗效,估计欧盟每年有25万人因此死亡。抗生素 耐药性问题每年使得欧盟国家的医疗卫生系统多支出15亿欧元。布德莱警告说,如果对抗生素耐药性不加重视,欧盟国家可能会面临没有抗生素可用的境地。(新 华网,2010.11.17)
    为什么我们的医学科技进步了,后果反而更可怕了?这涉及我们健康的一个根本问题,其实简单地说,现代医学是怎么对待生命的?如果你尊重生命,顺应生命的本 能规律、自然规律去帮助、利导生命本能,那就永远也不会发生抗药性的问题!如果你违逆生命本能规律,非要改造它、干预它、取代它,智慧的生命怎么会没有对 抗?生命系统本能自我适应环境的能力,比如发烧出汗,生命本能的出汗,是从汗腺排除了杂物毒物,而如果你发现自己发热,马上用药物或者物理降温,体温是降 了,可人体的排异本能也被镇压,渐渐地身体反应本能就会紊乱,再有异常也不会发热,这样就容易错过人体警告而错失疾病防御。
    如今,中药现代化的口号喊了几十年,但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效却不尽如人意。有人说,究其原因,以化学提纯的单体代替中药的研究思路有问题。
    21世纪之初,美籍华人、身兼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和中国科学院院士的黎念之先生来中国开院士会。会议期间,黎院士通过朋友找到北京中医药大学的郝万山教 授,寻求合作。黎院士认为,他作为世界化学工业界的学科带头人,掌握着当今世界化学物提取的先进技术,而郝万山作为一代名中医,拥有中药使用的丰富临床经 验,强强联手,用最现代化的提取方法研究中药,应该能够使中药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郝万山没有正面否定黎念之的设想,却一连讲了几件事。

    第一件事。
    1958年,中国内地痢疾流行。中药治痢疾,黄连是一味非常有效的药物。可黄连的生长周期需要六年,库存有限而用量突增造成一时脱销。国务院要求从其他中 药中提取黄连的有效成分。很快有人从三颗针这种植物中提取出了小檗碱,就是我们今天说的黄连素。黄连素应用于临床,一连三年对治疗痢疾效果都很好。然而, 从1961年后再用黄连素治痢疾却几乎无效了,因为痢疾杆菌产生了耐药性,而继续用黄连效果却依然很好。

    第二件事。
    2011年年度“拉斯克”奖于9月12日公布,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拉斯克—狄贝基临床医学研究奖,以表彰她“发现了青蒿素——一种治疗疟疾的药物,在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有人从中草药青蒿中提取青蒿素用于治疗疟原虫,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然而也是三四年之后,疟原虫也有了抗药性。而此时,再用青蒿煮水,效果依然很好。

    第三件事。
    这是郝万山亲身经历的一件事。有一年,他到一个专事灭苍蝇、杀蚊子的农药厂办事,结果在该厂的招待所里被蚊子咬惨了。当时,郝万山很不理解。药厂厂长告诉 他说,这个厂刚投产的前五年,方圆20里以内没有苍蝇和蚊子,而五年之后,苍蝇、蚊子个头特别大,被蚊子咬后好几年都有包。

    三件事讲完后,黎念之院士恍然大悟:中草药之所以几千年来不被淘汰,就因为它是复合成分,你把它提纯了以后,当时效果可能很好,但很快就会被淘汰。
    之后,黎院士完全放弃了他用先进提纯手段研究中药的计划。两年后,他再一次到中国开院士会,又一次约见郝万山,但主要是出于信任找郝万山看病,而绝口不再提研究中药的事情了。
    药物治病有时就像打拳一样,你总是这一招,对方很容易就能破解你。如果不是这种单一的定式招数,对方就很难防。中药提取的单体就像拳手的一招“杀手锏”,开始使用时可能会出奇制胜,但用得多了,对手也就能想出破解的方法,病菌、病毒就产生了抗药性。
    单味中药是一种复合成分,多味中药组成的复方更是复杂的复合成分。这种复杂性,病菌、病毒破解不了,我们的现代科技也还研究不透,而这恰恰是中医中药的优势和特色。
    著名老中医陆广莘先生曾言:“单体素不如单味药,单味药不如复方药,复方成药不如辨证用药。”信然!
    中草药使用了几千年,主要药物还是当时的几味,为什么没有耐药性,而西药使用一段时间就有了耐药性而需要更新换代?
    或者这是因为药食同源,天然中药同天然食物一样,是合成不来的。而人没有“耐饭性”,所以就没有耐药性?高明中医手里的中药并不直接与病毒对抗,而是对人,每个不同体质的人开不同的方子,所以也就无所谓抗药性。
    或者中医讲的是人病共生、维护平衡的医学原理。西医强调的是灭菌割除的方法,最终也只是达到所谓的“人体健康”而已!这不是绝对的矛盾斗争,而是绝对的统一平衡。
    国外的一项研究发现,一个人20年前的生活方式决定了他20年后的身体状况,许多中老年慢性病从青少年时期就埋下了隐患。
    日本人胃癌的发病率比美国高出很多,美国人结肠癌和心脏病的发病率比日本人高,其原因就是:日本人的传统饮食中含盐量太高,而美国人饮食中,高蛋白、高脂肪饮食太多。研究发现,当一个年轻的日本人移居美国后,很可能患上结肠癌和心脏病,但患胃癌的可能性则很小。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据,一个人的健康状况,60%取决于他的生活方式,15%取决于遗传因素,10%取决于社会环境、医疗条件,7%取决于自然环境。所以,我们更需要关注的是我们的生活方式。
    北欧的芬兰曾经是世界上冠心病死亡率最高的国家。如果老师在课堂上问,谁家有因为冠心病失去亲人的,可能会有1/3的孩子举手。于是,芬兰政府请世界卫生 组织的专家到发病率最高的地区实施健康生活方式教育。结果,10年以后,男性和女性冠心病的死亡率分别下降了24%和51%。(《中外医 疗》,2011.5)
    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在《维多利亚宣言》中首次提出维护人类健康的四大基石。1996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报告了实施健康生活方式的效果:脑卒中减少了75%,高血压减少了55%,糖尿病减少了50%,肿瘤减少了30%多;人均寿命延长了10年。
    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将生活方式列为21世纪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

                    八、人体的自愈能力

    早在1840年,治疗师希尔舍就认识到:“人们非常流行自疗,或找自吹自擂能用万丹灵治百病的人治病。”
    我们都知道,当我们的手指被划破了,没过几天伤口自己就愈合了,没有吃消炎药,没有缠绷带。我们感冒了,常常会说:吃不吃药我们都得一周才好。当我们的骨头断了,上了夹板,不吃药不打针,三个月也能够痊愈。
    也就是说,在一定的伤害范围内,我们的人体自己治愈了外界对身体的伤害。
    人体自愈的前提是:我们必须满足它的需要,给它修复的时间、环境和力量!而自愈的根本一定是身体内在的自我愿意开展的自动自发地疗愈,所有的手段都只是为了沟通,对身体自愈能力的干预是愚蠢的,内在的自我会在最适当的时候做出最有利于我们身体的内在治疗。
    无论任何医学模式,只要是以唤醒身体自身的自愈能力为出发点,都一定是最好的。
    科学家们已经解开了人体自愈的一些秘密。最近,德国的一项研究发现,人体自身有能力治愈70%以上的疾病。当人感到不适或生病的时候,人体本身就可以提供 几十种药来对症治疗,这种自我治疗过程是由荷尔蒙、免疫抗体等共同进行的。而在这种人体自愈的过程中,保持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是至关重要的!(《光明日 报》,2006.12.23)
    在欧洲,西医也在寻求人体自愈的办法。比如感冒发烧,现在国内的很少医生会建议患者除非特别严重或者时间太长,一般不要退烧,留待身体自己去把感冒病毒杀灭,反而,国外的很多医生很不理解中国的医院为什么不这样做。
    美国国立医院医学研究机构曾发出建议:发烧在一个星期之内的,原则上不建议退烧。因为,感冒病毒最怕热,在高热的环境下,感冒病毒无法繁殖,并会自然凋 亡,药物治疗或者输液了只是快速减轻症状,治疗是我们的身体本身完成的。如果过早人为降低温度,表面上看是减轻了症状,身体暂时舒服了,但是很多病毒却存 活了下来,并潜伏在身体里,随时准备再次乘虚而入,对身体造成新的更严重的伤害。(《唤醒身体自愈的潜能》,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10)
    再说拉肚子。这只是你的身体在能力允许的范围内排除对身体造成伤害的不洁物或者垃圾,而我们常常错误地以为生病了要用药物遏制它,垃圾就这样被我们留在体内,日久为患。
    日本医学博士篠原佳年也说:人经常患感冒,无论对自己健康多么自信,相信没有人从未患过感冒。对于这个离我们很近但平时又不太受关注的感冒,我还想再说几 句。绝大多数感冒都是病毒入侵人体造成感染而引起的。患上了感冒就会打喷嚏、咳嗽,还会发烧。病毒在鼻子和咽喉增殖,鼻涕和痰里都含有病毒。之所以会打喷 嚏和咳嗽,是因为人体要把含有病毒的东西排出体外。那发烧又该如何解释呢?
    人的体温通常保持在36℃~37℃之间。无论在炎热的夏天还是在寒冷的冬天,人的体温是恒定的。正因为如此,人体细胞才能够活跃地工作。换句话说,人体在调节自身温度,以便为细胞创造一个可以活跃工作的环境。
    病毒在活的细胞中繁殖,对病毒而言,也存在最适合其生存活动的温度。病毒一般在人体体温为37℃时最活跃,能够不断地大量增殖。但是随着人体温度的上升, 病毒的增殖能力会不断下降。当温度高到超过40℃时,病毒的增殖活动就会停止,病毒就会死亡。也就是说,人体是通过将自身温度上升到病毒无法生存的程度来 防止其增殖的。
    当病毒侵入人体时,最先站出来抵抗的是白血球。白血球会接近病毒,并向周围的细胞发出病毒入侵通知,接到通知的细胞会向大脑发出信号。控制体温的是名为下 丘脑的部位,它接到信号后,就会发出升高体温的命令。体温上升后,人会觉得昏沉沉的,或许还会发呆,这说明身体进入了紧急状态,为了击退病毒,我们的身体 正在战斗。如果我们安静休息,那么身体就能集中力量击退病毒,勉强工作会消耗营养和能量,降低身体的战斗力,而这些都能让我们感觉到。
    对于发烧,我们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发烧是人的自愈本能的应激反应。
    生活中,没有哪种症状比发烧更容易让人们产生误解了,并且这种误解一直延续至今。发烧在人们眼里,既是最常见、最熟悉的症状,又是让人内心最害怕、最无奈的怪兽。
    当孩子发烧时,父母常常焦急万分,生怕孩子烧坏了(因为通常大家都认为高烧会留下后遗症),最常见的现象就是把孩子裹好抱着往医院跑。打完降温的针药、看着体温降下来才安心,却不知如此做带给孩子的将是危害!
    事实上,人体每时每刻都在利用温度调节来保护自己,而发烧只是人体为了保护自己、消灭病菌而主动做出的防御反应。在医院,如果一位垂危的感染病人不发烧 了,医生们都知道这不是好事,说明病人已经极度衰弱,连防御本能都没有了。而一定限度内的发烧,可以杀死病毒和细菌,因为许多病菌只能在正常温度下存活, 发烧就可以将它们消灭。另外,发烧还可以提高人体的代谢速度,提高人体的抵抗能力,抵御感染性疾病的发生。最神奇的是,发烧还可以杀死隐藏于人体内的癌细 胞,因为癌细胞比正常细胞更害怕高温!
    生理学家马特·克鲁格认为,发烧是人体针对感染的防御反应,用药物控制发烧,有时反而会使病情加重,甚至可能致命!
    因为发热并不是体温调节失控,而是高度进化的体温调节中枢对温度的重新设定。所以,如果体温不超过385℃,精神、食欲也没有受到影响时,可以不必立刻 吃药,只要多喝水,吃点容易消化的食物,静养休息就可以。在这点上,笔者有很深刻的体会!每次感冒发烧时都会嗓子疼痛,但从不吃药,注意多喝水、休息、睡 觉,不超过三天,基本痊愈。
    当然,如果发烧时间过久、温度过高,对健康也是不利的,因为发烧会大量消耗身体能量,会造成人体代谢紊乱、循环系统障碍、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害,甚至危及生命。所以,当体温超过385℃或持续低烧时,还是应该采取治疗措施。
    朱利斯·桥瑞格的研究实验证明了人类发烧的价值,他注意到梅毒在疟疾高发地区比较少见,难道是疟疾的发烧治愈了梅毒?为了揭开这一谜团,他有意使上千名梅 毒患者染上疟疾,结果,使梅毒患者的缓解率达到30%,而当时梅毒患者的自然缓解率还不到1%,这一重大发现使他获得了1927年的生理医学诺贝尔奖。
    在另一项关于感冒发烧病人的研究中,让一部分人服用阿司匹林退烧,而另一部分人服用安慰剂。结果完全出乎人们的意料,那些使用安慰剂的人,抗体水平明显高 于使用退烧药的人,鼻塞症状比较轻,恢复得也比较快。尽管如此,在现实生活中,许多感冒发烧的人宁愿好得慢些,也要吃退烧药,因为这样可以使自己舒服一 点。
    从某种意义上说,发烧是人体在进行自我保护,是人体自身最令人惊叹的智慧,也是最容易令人产生误解的症状。
    那么,感冒又是什么?抗生素也治不好感冒吗?
    日本医学博士篠原佳年给出的答案是这样的:我要告诉那些对自己给出的答案没有信心的人,抗生素对感冒是无效的。但实际上,有很多医生会给患感冒的病人开抗生素,而大多数患者都会不抱任何疑问地接受这种治疗。
    《现代医学批判》一书曾这样写道:罗斯先生提出“体内平衡”这个说法,这是一个哲学概念。西医学因缺乏哲学的背景,因此,所有关于病因的研究,都没有涉及生命自身内部的问题。这才使得他们的治疗效果不好。
    感冒的本质是生命感受到冒犯,而不是一种疾病。也就是说,感冒是某种微生物对人的侵犯,微生物有可能来自外部的自然界,也可能来自身体内部的某个微生物群落。我说来自外部许多人认为可以接受,而说来自内部有些人会觉得有疑问。
    感冒所表现出来的上呼吸道感染,实质是一种生命的抗病措施。咽痛、扁桃体肿大、发热等,是生命设定的第一个抗病层次,在这个层次上,生命表现了它很强的抗 病能力。因此,中医采取了调整平衡的方法:寒者温之,热者清之,实者泻之,弱者扶之,防止防卫过当或不足。这种方法的正确性,实践已经做出了证明。所以, 西医由于其基本认识错误,才会视感冒为大敌,其治疗毫无效果。现在虽然已经懂得这个道理,但因为没有中医,仍是束手无策;于是,西方医学基本上的治疗方法 为:回家休息!
    而在中国,感冒却被视为小病。道理就在于中医治疗效果好。感冒实际是疾病初期出现的一些综合症状。患病初期,体力没有损耗,抵抗力强,中医只要根据抗病的 体质,调整体内平衡,感冒症状就会很快消除。这就是中医治病效果好的原因。当然,不管什么病,也不管感冒轻重如何,调整体内平衡就是中医治病的方法。因 为,体内平衡就是健康,健康的生命就不怕感冒。
    如上所述,正因为感冒是很多疾病的初期形式。中医强调“治未病”,而且有能力治未病。这一点,可以从中医能迅速治愈感冒就能体现出来。如上所述,感冒不是 病,它只是疾病的前驱期。中医介入广州“非典”治疗,使广州成为世界“非典”死亡率最低的地方,这就是一个最有力的证明。西医治“非典”效果不好,也正因 为是以对抗的方式“治已病”。“已病”就是某种病的症状明显起来,是从初期抗病转为体内某个地方受到损害了。
    这里要强调的重要一点是,人类的传染病有75%是因病毒引起的,大部分病毒感染没有特效药。当你得了病毒性的感冒时,用抗生素是没有用的,只能治疗一些感 冒继发的细菌性感染。因为抗生素只能杀灭细菌,对病毒是没有作用的。但干扰素可以干扰病毒DNA或RNA的复制,使病毒的数量不再增加,然后依靠人体自身 的免疫系统清除剩下的病毒。只有当感冒引发了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部感染,可出现咳嗽、胸痛,血液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数增高,亦可并发中耳炎、 鼻窦炎等,此时用抗生素才有效。
    病毒不具备细胞结构,它们是一种具有遗传、复制等生命特征的微生物。它同所有生物一样,具有遗传、变异、进化的能力,是一种体积非常微小、结构极其简单的 生命形式,病毒有高度的寄生性,病毒是介于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一种最原始的生命体,早在没有细胞之前就有病毒存在。病毒自己不能完成新陈代谢,也不能完成 繁殖,需要寄生在其他细胞内完成。病毒和细菌的绝大部分是对人类没有害的,有害的只是很小的一部分。
    细菌是一种单细胞生物体,因为特别小而区别于其他植物细胞。此外,细菌没有明显的核,却具有分散在整个细胞内的核物质。有些细菌是“病原的”细菌,是致病 的细菌。然而,大多数类型的细菌不是致病的,而常常是非常有用的。然而,在一般情况下,微生物和菌株都用来作为细菌的同义词,而且确实是致病的细菌。
    对于用完全无效的抗生素治疗感冒,医生可能会给出这样的解释:“因为有细菌感染的可能性,所以才开抗生素”,“抗生素是为了预防二次感染”。不久,感冒好了,那些服用了抗生素的患者可能会认为是抗生素的功劳。真的是这样吗?
    日本的医学教授篠原佳年说过:“我的诊所也会有感冒患者前来就诊。我会劝他们请几天假,好好休息,但是患者大都无法接受这种治疗,他们相信药物或者输液才 能治好感冒。在这里我要重申,抗生素并不是感冒药,是对付细菌的药,它是杀死细菌的杀菌剂,但是对病毒没有作用。对于其他疾病导致的身体虚弱,抗生素可能 会有些作用,但仅此而已。”
    感冒流行的时候,有些人会患病,有些则不会。同样处在存在着相同病毒的环境里,有人会感染,有人却不会。患上感冒时,作为生命管理者,你一定能够想到一些原因。比如连续熬夜、衣服穿少着凉了……当身体受凉或者持续疲劳时,我们的身体就不能发挥它本来的力量了。
    同时,请不要忘了这一点:我们的身体本身就具有在患感冒前击退病毒的能力。即使患上感冒,人体也有阻止病毒繁殖的能力,这种“自愈力”你也拥有。
    在传统中医的概念里,生命是大自然赋予我们身体的神奇系统,疾病就是这个系统出现了障碍,只要把系统机能梳理好,身体的疾病就会消失。
    生命是大自然赋予的最神奇的创造,生命本身就是一种智慧,它的生命规律与自然规律是相依附的,二者皆是不可对抗、不可替代的一种智慧。这种智慧、这神奇的生命体始终让无数研究者费尽心思探其究竟,却至今无法破译其密码。
    如同道家所讲的顺应天势、佛家讲的因果业力,对待疾病不应是“下医治已病”,而是要达到“上医治未病”的最高境界。而生病以后,不是治病,而是治人!同样 的病,针对不同体质、不同性别的患者,下不同的药,以调节人身体的小宇宙,用顺其势而利导的方法,如同中国兵家“以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方法,“以不治而愈 人之疾”,来调节人体本身的本能系统,让原发、继发的疾病消失。
    20世纪90年代,英国有一位政界要人得了一种皮肤怪病,英国一家皮肤研究权威机构诊断后认为这种病属于不治之症。这位政界要人当然不想继续受病痛的折 磨,几经打听,他在伦敦唐人街找到毕业于广州中医学院的罗鼎辉(中医医师,英国中医药学会主席)。罗医生给他开了一个方子,很快他的皮肤病就好了。后来英 国皮肤病权威机构有关专家也照方施治,但效果并不好,无奈之下,专家来请教罗医生。罗鼎辉给他讲了一个道理:中医治病是因人施治,同样的病,不同的人有不 同的治法。治的是得了这个病的“人”。此事经英国《独立报》报道以后,罗医生的诊所门庭若市,每天清晨都有上百人排队候诊。(《环球中医 药》,2010.2)
    为什么西方人不信任西医而对中医趋之若鹜?让我以一个发生在身边的事例来试着解释这个问题。
    近日,一位朋友因吃海鲜,身上起满红疹。到了医院,内科医生开了抗过敏药,一周仍不见效,便建议他到血液科。血液科医生化验检查之后,排除了血液病,建议 他去皮肤科。皮肤科医生无法确诊,怀疑是脉管炎或者其他血管病变。无奈之下,他只好求助中医。结果,三服中药服过之后就痊愈了。
    为什么三名西医治不好一个皮疹?原因就在于现代医学分科越来越细,医生就像“铁路警察”一样——各管一段。其实,人本来是一个整体,各个器官彼此关联,而 非孤立存在。如果一个医生只面对一个器官,难免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医学无论怎样发展,其出发点和归宿点都应该是人。病人不是支离破碎的零件,而是 有血有肉有灵性的生命。
    应该说,专科化是现代医学的一大进步,它推动了医学对人体微观和局部的认识。但是,由于疾病和病人日益分离,医学在微观上越来越清晰,却在宏观上越来越模 糊。在每一个局部,医生都在追根究源,力求把疾病还原到细胞、基因和分子水平;但在整体上,病人被分割为支离破碎的零件,不再是有血有肉的生命。事实上, 作为一个生命整体的人,绝不是局部的简单相加。局部病变的消除,并不等于整体状况的改善。可见,医学专业的过度细分化,已经影响到临床决策的最优化,逐渐 成为医学进步的障碍。
    古希腊有句谚语:知道是谁生了病,比知道他生了什么病更重要。
    相对于西医而言,中医的最大优势就是整体思维和辨证论治。中医把人看成一个整体,主张因人而异,标本兼治。实践证明,中医的整体论是一种先进的医学理念, 值得现代医学借鉴。近年来,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很多有识之士都在反思现代医学的弊端,呼吁打破学科壁垒,拆除“围墙”, 推进医学的整合。其中,既包括医院科室之间的整合,也包括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的整合,最终实现“分中有合,合中有分”。唯其如此,医学才能更有效率,也更 有人性。
    当然,中医流传至今,鱼龙混杂,自《伤寒论》问世以来,由于懂得它的人很少,而且在解读中又产生了众多流派,各持一己之见,自立门户,各逞一家之言,以至 于中医辨证理论芜杂而不系统,有些理论概念不清,使之原本就不以理论为本的中医理念更加具有随意性、模糊性!理论如此,行为也会存在这样的现象。而医师们 也失去了往日半日读书、半日静坐的心境,遇到病例,不再有望、闻、问、切的沉静耐心,因此而招人耻笑,常常被冠以中医骗子之名。
    其实,中医是一种智慧,不以治已病为主,对其整体观念、辨证施治、治未病、模糊理论、不可复制等质问与怀疑的人,常常是忽略了其真正“上医治未病”的智慧。
    发挥中医“治未病”的独特优势,通过有效的健康管理和干预手段,在减少慢性病的发生、降低医疗费用、让人人享有健康方面已是大势所趋。
    中科院院士陈凯先说,21世纪,医学进入了以个体医疗为特征的时代,以征服心脑血管、癌症等非传染性慢性病为目标的“第二次卫生革命”受阻,引发了人们对现代医学模式的反思,而医疗费用恶性膨胀引发的全球医疗危机,迫使人们对医学的目的及核心价值进行深刻的反思。
    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对医学目的作根本性调整,从现在的“治已病”转向“治未病”,从生物医学转向生理、心理、社会、环境四者相结合。“治未病”是一个具有深刻内涵的理论体系。这一体系把握了预防保健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愈后防复三个层次。
    未病先防着眼于未雨绸缪,既病防变着力于防止疾病进一步发展,愈后防复发是防止疾病复发,其核心都是“防”。

    九、我的健康我做主

    20世纪初,爱迪生就曾说过:未来的医生不再给病人药物,而是引导病人关注自己的身体,注意饮食营养,找到疾病的起因,预防疾病发生。
    事实上,优秀的医生都会让病人知道,在他们的身体中,那神奇的生命力量是永远存在的,它不断地更新着我们的生命,竭尽全力地维护着我们的健康。每当我们进 入深沉的睡眠时,每当我们的身体从容而放松时,每当我们的精神宁静而平和时,这种神奇的力量就会开始修复我们的身体,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确保身体在修复自 己时,得到所需要的一切支持,比如保证充分的休息时间、提供合理的营养供应及释放破坏自愈的紧张焦虑情绪,等等。
    那么,既然我们的身体如此神奇,有这样强大的自愈能力,为什么这么多人遭受疾病的困扰、不治之症的痛苦?
    因为,疾病的产生也是有多种原因的,有些出生没多久的孩子得了癌症;有的人一辈子乐乐呵呵,突然一下子生病再也没有起来;有的人生活有规律,不抽烟不喝酒,却年纪轻轻得了怪疾……
    健康是多层面的,疾病也是多原因的。在疾病众多的成因当中,不良情绪是损害你健康的慢性毒药。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在一切对健康不利的因素中,有基因、环境、食品,但最能使人短命的就应是你糟糕恶劣的情绪了。
    如果一个人总是情绪不佳,总是郁闷、抑郁,迟早会患上某种致命的疾病。因为,糟糕的情绪会在人体内产生许多毒素,对人体非常有害。一项实验证实,人在生气 时所产生的毒素,能在几分钟内毒死一只老鼠。另外,糟糕的情绪会造成精神疲劳、免疫力下降,大大增加了患病风险。因为情绪波动,可引起许多生理变化,包括 心跳加快、血压上升、血黏稠度增高等等,很多中老年人都是在情绪波动时猝死的。
    ……无论人还是动物,都珍爱自己的身体和生命。当动物被捆绑面临杀害的时候,也会和人一样产生强烈的情绪:求生、挣扎、焦躁、恐惧、疼痛、愤怒、怨恨。这 些不良的情绪会影响到身体中的水的变化。可以想象,如果试验观察,此时其水结晶的形状也一定是非常丑陋的。即使是健康的动物,被捕杀时,身体中的生化反应 也会发生极大的变化。由于这是生与死的挣扎,所以产生的毒素更多,遍布全身,使得整个尸体都被毒化了。动物身体中的毒素,包括尿酸与其他有毒的排泄物,会 出现在血液中与身体组织之内。特别是当动物在为生存而徒然挣扎奋斗时,血液中的荷尔蒙分泌会亢进,而把大量的荷尔蒙留在肌肉内。当动物被屠杀后,尸体中的 蛋白质就会凝结并且产生自我分解的酵素。很快地,一种名为“尸毒”的物质就形成了。美国营养机构指出:“动物尸体肉中,含有有毒的血液与其他的排泄物。” (《科学养生》杂志,2008.3)
    而从佛教层面讲,当一个人有很好的心的话,那么这种殊胜的心可以产生很多殊胜的心生色法,遍布我们全身。这些殊胜的心生色法,又可以产生时节生色,可以散 播到我们的体外。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有时候可以感受到一个人很善良的心,或者可以感受到一个人的慈爱,就是这样的关系。所以并不是他的心直接放射到这里, 而是说他的心生色产生的时节生色,感受到这样。
    如果一个人发怒的话,或者刚发完怒,我们都可以感觉到很沉重的气氛;因为发怒的心是一种杀伤力很强的心,这种心所产生的心生色法可以重伤我们的身心,然后 由这种心生色法产生的时节生色散播到体外。所以,当我们感受到一个环境的气氛很沉重、很恐怖、阴森森的,其实是缘自那里的时节生色。这种时节生色可以散播 到体外,那么如果他对水产生作用的话,其实也是这样的道理,这属于时节生色,而不是它们的感觉。
    人们都知道,激烈的情绪是可使人猝死的,但很少有人知道,那些致命的疾病并非是由某次情绪过激引起的,而是由许多小小的不快日积月累而慢慢形成随时危害身 体的炸药包,而某一次的激烈情绪不过是火药引子。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烦恼、忧虑、失望、不安、恐惧,如果经常出现,会导致神经紊乱、内分泌失 调、免疫力下降,引发一系列身心疾病。
    《欧洲心脏》杂志上的一项研究,通过对1.36万名中年人长达20年的观察发现,精神上的压力和情绪过激,会增加患心脑血管疾病的概率。
    法瑞苏博士研究了1.5万名胃病患者的病案,结果发现:有4/5的胃病是由情绪因素所致。
    《神经性胃病》一书的作者约瑟夫·蒙坦博士也说过同样的话:“胃溃疡的产生,不在于你吃了什么,而在于你忧虑什么。”
    中国古代医学早就揭开了情绪与疾病的秘密,认为一个人的情绪会极大影响一个人的健康,如:经常着急上火的人,心脏容易出问题;经常生气发怒的人,肝脏容易 出问题;经常多思多虑的人,脾胃容易出问题;经常多愁善感的人,肺部容易出问题;经常恐惧不安的人,肾脏容易出问题。
    造成疾病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毒素的日积月累。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各种毒素,它们存在于我们所使用的物品中:化妆品、药物、饮料、食品、家具、地板、被子、衣服、牙膏、香皂、洗衣粉、 清洁剂等等,无一例外都可能潜藏着各种毒素。现在我们甚至很难再拥有一瓶足够安全的水、一方洁净的空气、一棵没有农药的白菜、一个不含激素的鸡蛋、一块放 心的猪肉。
    我们的一生要接触200万种不同的化学物质,其中有8万多种是生活中经常接触的,来自生活中各个方面的毒素,正以不同的方式进入我们的身体。也许几种毒素 不会带来明显的问题,可是几十种、几百种毒素长期在我们体内积聚,就会给我们的身体造成严重的损害。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几乎是赤身裸体地面对这些毒素的 伤害,无处可藏,人类健康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
    人类在经历了数百万年的进化之后,对于天然毒素和细菌,已经具备系统的防御能力,例如我们吃到腐败或者发霉的食物,味觉首先就会做出反应,能感觉出味道不 好,即使不慎吃进去,身体也会用呕吐或腹泻的方式把毒素排出。然而,这一套由数百万年进化而来的防御能力,面对人工合成的化学毒素却无法识别,因为它可能 既没有颜色,也没有味道,却可能是致命的。
    不过,大多数毒素都不是剧烈的、能迅速致命的,而是毒性轻微、很难消除、容易积累的。不同性质的毒素,对身体造成的伤害不同,水溶性毒素会伤害肾脏和肺 脏;脂溶性毒素,会伤害肝脏、皮肤和心脑血管;那些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脂的毒素,会伤害神经系统、微循环系统。当这些毒素在人体内积累到一定程度、毒素含 量超出了身体的承受极限时,我们的肠道、血液、神经、淋巴、皮肤、器官的功能活动就会失常,此时疾病就发生了。
    我们生活在一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竭力提高效率,渴望在最短的时间里,完成更多的事情。我们总有着一种强烈的时间紧迫感,总是将生命中的每一刻都填得满满的,这种疯狂的时间观念使我们每天都挣扎在精疲力竭的边缘。因为时间就是金钱!这已经成为现代人的座右铭。
    人类发明了许多节省时间的工具,如飞机、汽车、电话、洗衣机、电脑、微波炉等,可是人们却变得越来越匆忙了。我们用匆忙的步伐走过生命,没有时间欣赏晨曦和落日,没有时间欣赏鸟语和花香。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渐渐夺去了生活本身应有的幸福与悠闲。
    人们总是一直忙碌着,人与人之间也变得更加疏远。我们不认识自己的邻居,我们在网上购物,我们通过电子邮件进行社交,我们没有时间与朋友交谈,我们不停地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我们甚至倾向于独身……
    时间的危机实际上是感情的危机,我们似乎每天都在为一些大事疯狂地忙碌着,然后是疲惫不堪的身心,没有时间、精力顾及其他。我们从来没有足够的时间与家人 相处,短信留言已成了许多家庭的沟通方式。孩子从学校回到空荡荡的家中,孩子的喜悦、恐惧、情感、问题都无处倾诉。我们总想着赶紧做完这件事,好去做我们 想做的事,结果一路忙下来,却忽视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事。
    这种疯狂的时间观念,还造就了我们这个时代特有的病症——焦虑症。它的主要特征是:有一种强烈的时间紧迫感,觉得没有足够的时间做完每天的事情,总试图同 时做几件事情。焦虑症不仅带给人们巨大的精神压力,影响情绪、睡眠和生活,还会增加患高血压、心脏病等多种疾病的风险。
    一项进行了20年的随访研究发现,有焦虑症状的妇女,患心脏病的概率是其他妇女的7倍。患有焦虑症的人,大多有完美主义倾向,喜欢竞争、有控制欲望,而且绝大多数人沉迷于工作。我们真的需要认真安排工作与生活,毕竟我们工作,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我们对时间的利用越来越高效,但我们的健康状况却越来越糟糕,快节奏生活方式引发的身心疾病已经成为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科学家发现,60岁前得心脏病的 人,90%以上都是快节奏生活方式的人。此外,这些人患动脉硬化的风险要高出常人一倍,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也比常人要高。
    人们大概早已忘记了,时间不仅是金钱,时间也是生命。这种疯狂的时间紧迫感,足以将人们早早地送入坟墓,就像一句充满智慧的西班牙谚语所说:“匆忙的人先抵达坟墓。”
    你是否曾经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沙漠上有一支古老的游牧部落,长期迁徙,居无定所。但他们有一个坚持不懈的习惯:那就是每行走两天,必须停下来休息一天。世世代代,从无例外。曾有 人不解地问部落首领:“为什么你们总是走两天歇一天呢?”年迈的部落首领解释道:“我们的脚步走得太快,而我们的灵魂走得太慢,走两天歇一天,就是为了等 我们的灵魂赶上来!”

    让我们也放慢自己的脚步,关照一下自己的灵魂吧!
    英国医生希登汉认为,疾病像动植物一样,等着被发现和命名。换句话说,不论有没有人观察,疾病本就存在于自然中,等候医生去发掘。事实显然没这么浪漫,疾 病常常是编造出来的,疾病的存在是由自称专家的人决定的。疾病的概念是多么武断,看同性恋的例子便知。从前对精神科医生来说,喜爱同性的倾向是需要治疗的 病态,直到1974年,美国精神医学会会员做出决议,不再视同性恋为疾病。上百万人就这样一夜之间“痊愈”了。许多疾病不是生物或心理问题,而全然是人类 制造的现象,且这种现象可以在世界上无限量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