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宗
作者:王洪玲 著

引 题

  华山道士陈抟云游四方,这天,来到洛阳附近的一个小镇。陈抟身穿道服,头戴道帽,脚穿布袜和道士特制的鞋子,一路走一路望。只见集镇上熙熙攘攘,人头攒动,道路两边,卖馍的、卖饭的、卖包子的、卖肉的、卖花线的、卖布的……吆喝声此起彼伏。
  突然,在距他约有一丈开外的前方,出现了一片金灿灿刺眼的光芒。陈抟大吃一惊,快步走上前去,来到一位妇人跟前,站住脚细细端详:妇人挑着一副荆条编的抬筐,一前一后,两个筐里分别坐着两个男娃,大的有十来岁,小的只有一两岁。这光芒就是从这两个孩子的头顶播散出来的。
  陈抟叫住妇人问道:“夫人挑的这是何人?”
  妇人腾出一只手向道人施一礼,回答说:“犬子。”
  陈抟再观这妇人,只见她圆盘大脸,面色红润,典型的贵人相,便问道:“家中有几个儿子?”
  妇人答:“原有四个儿子,有两个已经夭折。”
  陈抟点点头问道:“夫人这是去哪里?”
  妇人答道:“去找我夫君,他在军中做事。”
  “夫人将大贵,一肩挑两个天子。”
  放下挑子正擦汗的妇人,闻听吓了一跳,抬起头来想问个究竟,却不见了那道士。从此,妇人心里就记下了道人说的这句话,直到她即将离世的那一刻……

第一卷遗 嘱 之 患
第一章 君臣的友谊
一 “金柜之盟”的出世

  建隆二年(961)那个夏天非同寻常,只因为一个花甲老人临终前留下的一席话,便打破了大宋王朝天子继位的程序,并且影响了王室几个人的命运。
  六月初二晚上,皇都汴梁(今河南开封市),赵普吃过晚饭,在院子里的老槐树下,摆一张小桌,放着灯盏和茶水,坐在竹摇椅里,一手摇着蒲扇,一手拿着《论语》认真地研读。因天气闷热,树上的知了“知了、知了”地叫个不停。
  夜已深,赵普打着哈欠回到屋内,脱下丝绸长衫正准备休息。突然,杜太后宫中的内侍太监赵成急匆匆地赶来,在院子里高声喊道:“赵普接懿旨。”
  赵普急忙换上朝服来到当院跪在地上。
  赵成宣道:“传太后口谕,宣枢密副使、检校太保赵普速到滋德宫觐见,有要事相商。”
  赵普心里暗自一惊:深夜召见,莫不是老太后有什么不测吧?她已生病数日,皇上赵匡胤撇开朝政日夜守候在母亲身边,无微不至地喂汤煎药,有一段时间没上朝了……想到这儿,赵普暗自叫道:不好,老太太要升天了!他急忙吩咐家人备轿,片刻不敢耽误。
  赵普是老太后最信任的人。
  当初,赵匡胤还是后周的殿前都点检时,奉周世忠调遣攻陷滁州,恰恰赵普以滁州军事判官的身份到达滁州,这是二人第一次照面,也是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龙虎会。当时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也出征淮南,在返回京城时,走到滁州不幸染病,而赵匡胤又急等着兵发扬州,根本抽不出时间来照顾染病的父亲,多亏赵普朝夕侍奉,端汤喂药,尽心照顾。赵普替赵匡胤尽了一个儿子应尽的孝道,所以,赵匡胤很感激赵普,赵家人也没把赵普当外人看。由于这一机缘,赵匡胤和赵普的关系变得十分亲密。后来,赵匡胤担任定国军和归德军节度使时,赵普作为书记官,一直在赵匡胤的幕府工作。因此,杜太后对赵普也倍加信任。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每次出门,母亲都谆谆教导他说:“一定要有赵书记陪同才行。”赵光义从来不敢违背母命,只得让赵普跟他一起出门。陈桥兵变,赵普立下了头功。为了表彰赵普之功,赵匡胤提升他为右谏议大夫、枢密直学士。赵普在赵家很受尊重,赵家人没把赵普当外人看;而赵普与赵光义的关系也颇为密切,几乎到了形影不离的地步。
  建隆元年(960)五月,北方潞州、泽州的李筠叛乱,太祖赵匡胤亲自出征,前去讨伐李筠。赵普想通过出征建立一点功勋,便跟随赵匡胤出征。当时赵匡胤认为赵普一介文弱书生,不同意他到战场上,让他在家里辅助都点检赵光义守京城。赵普就通过赵光义请行,希望赵光义能跟圣上说说,让他跟随圣上出征。赵光义立刻跑去向哥哥请示:“赵普想建立功勋,随您一起出征,皇兄就带他去吧!”赵匡胤笑道:“赵普是一介文弱书生,恐怕连甲胄上身都承担不了吧?”又对赵光义说:“这次征伐,胜了就不用说了;万一失利,则使赵普分兵守河阳,做另外打算。”
  赵匡胤凯旋后,赏赐众将,说:“赵普有从朕征伐的功勋,应格外赏赐。”因此提拔赵普为枢密副使。赵普既是赵光义最亲密的朋友,又是赵匡胤最忠实的幕僚。
  想到这些,赵普断定,老太后肯定是预感自己的大限到了,有话要对他交代。
  四个轿夫抬着轿子沿着甬道直接朝滋德殿走去,轿杠压在轿夫肩上一颤一颤,轿子“咯吱、咯吱”地发出声响。赵普紧闭双目,大脑却在飞速地转动,杜太后要说什么呢……
  轿子来到滋德殿门前停下,赵普从轿子里下来,迈着流星大步急匆匆地向里走,却看见都点检、领泰宁军节度使赵光义站在滋德殿外。只见这个御弟魂不守舍,焦急不安地伸头探脑向里张望。
  赵光义的表情更加证实了赵普的判断,他问道:“老太后情况怎么样?”
  赵光义看见赵普,一副沮丧的样子,耷拉着脑袋说了声:“不知道。”原来,太后有旨:赵光义不得入内。
  赵普看到这情形,也不再追问。
  就在抬脚朝寝宫迈进的一瞬间,赵普瞥见,赵光义抬起头眼巴巴地看着赵普,朝他拱拱手,眼中流露出期待的神情……
  寝宫内,宫女们川流不息地端汤、送药、端水,一个个面色紧张、屏气凝神,不敢有半分差池。老太后躺在床上,身上盖一条黄色绣凤软丝缎夹被,形容憔悴,脸色泛红,看上去还算精神。赵普知道,这就是人们通常说的回光返照。赵匡胤坐在床前,手里拿着一块黄色丝帕不停地给母亲擦拭额头上的汗珠。
  看见赵普进来,老太后的眼睛一亮,发出微弱而有点颤抖的声音说:“赵爱卿来了。来,坐在我身边,我有话要对你说。”眼珠随着脸转动,示意他坐到自己床头的一张椅子上。赵匡胤急忙把太后扶起身,在她身后放一床叠成四方的锦被,自己则坐在床对面的卧榻上。
  赵普给老太后请过安后,神情不安地坐在椅子上。太后吩咐赵小来呈上笔墨纸砚说:“我有后事相嘱托,特命赵普入记遗命。”
  赵普谨慎小心地将纸铺好,拿起毛笔在砚台里蘸饱墨水准备记录。
  杜太后问赵匡胤:“你自知得天下的原因吗?”
  赵匡胤知道母亲这是在留临终遗言,心中好不伤悲,呜咽不能以对。
  杜太后说:“我自老死,哭无益处。我正对你说大事,你却只哭。”
  为讨母亲欢心,赵匡胤只好回答说:“皆父祖考及太后留给子孙后辈的德泽。”
  杜太后说:“不然。你之所以能够得天下,是由于柴氏让幼儿主天下,群心不附的缘故。如果后周有年长的君主,你安得至此?你与光义皆我所生,你日后当传位于你弟。四海至广,能立长君,是社稷之福。所以,特立下遗嘱,由赵普记下。”
  赵普迅速记下:
  选和忠孝即宝典,隆运弥彰要假寐而待旦,必辨色以来朝事。增判赋,以疏封用道平之,方适表至公之道。皇弟具官某幼禀义方,国无长君,人心不附,兄终弟及,社稷之幸。胤百年之后,皇位当传于赵光义。赵光义传位于赵光美,赵光美再传位于赵昭德。四海之大,如能立长君,则社稷无忧矣!

  赵匡胤哭道:“儿铭记教诲。”
  杜太后又对赵普说:“你也要记住我的话,不可违背。日后必辅佐光义,兴国安邦。”
  赵普起身垂立在老太后床前道:“臣赵普谨遵太后之命。”
  赵普于床前写好誓书,并署上“臣普记”,然后将遗旨置入金匮之中密藏。钥匙交与一向谨慎行事的小太监赵小来保管。
  杜太后说完,舒了一口长气,打了一个哈欠,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闭上眼睛溘然长逝。
  屋内传出皇帝赵匡胤悲痛的哭喊声:“母亲……呜呜呜……”
  赵光义隐隐听到哥哥的哭声,忘记了母亲不让他进入的懿旨,不顾一切地扑到寝宫中母亲的病榻旁,失声号啕大哭——这哭声里包含着他内心复杂的感情:失去母亲的痛苦,近在咫尺却没能与母亲最后话别的遗憾;母亲临终究竟和哥哥说了些什么?
  他哭得一塌糊涂。
  六月初三开始,全国举行国丧,赵匡胤和弟弟赵光义披麻戴孝,腰扎白带,脚蹬麻布鞋,跪在母亲的灵堂前守灵。灵堂就设在滋德殿里。赵匡胤手往火盆里续着纸钱,脑子里却在不断地思考:臣子遇父母丧期要守孝三年,可我是一国之君,不守孝会成为历史上遭人唾骂的不孝之子;如果守孝三年,天下大乱,地方割据,不要说等三年,就是三个月也不能等啊!赵匡胤想到这儿,心里焦急不安。
  赵匡胤在灵堂里守了三天后,找来了宰相范质、王溥、魏仁浦,问他们:“臣子遭丧事守孝三年,如今君王为母守孝却如何变通?”
  三个宰相面面相觑。父母丧他们就是老老实实地守孝三年,怎样变通?那不是弄虚作假吗?范质看一眼王溥,王溥看看魏仁浦,又看看皇上赵匡胤。赵匡胤急着听三人说话,一个个却成了闷葫芦。
  这时,范质说:“窦仪博通经史,不如请他来替皇上解忧。”范质嫉妒窦仪博学多才,一是想让他在皇上面前出丑,二是来个缓兵之计。
  赵匡胤立刻让人把窦仪招来:“朕问你,臣子遇母丧需守孝三年,那么,历代的皇帝在丧母期间都需守孝三年吗?有没有变通的办法?”
  窦仪听皇上问这个问题,看看范质等三个宰相,说道:“这样的事情历代皇帝都遇到过。过去,帝王去世,太子继位得服丧三年即为三十六个月,后来汉文帝为了尽快执政,采取了一个变通的办法,改为三十六日,即释服终丧,因称‘以日易月’。我朝有三年丧,整两年;期年丧,十二个月。陛下服三年丧,以日易月,用一天代表一个月,三年丧期可用二十四天来代表。从初二开始算,到二十五就可以解除了。”
  赵匡胤吃了颗定心丸:“就按卿的意思办,守孝二十四日。”

二 御弟官拜开封尹

  赵光义始终不知道母亲临终时到底说了些什么。
  陪同哥哥给母亲守灵时,见皇兄沉浸在失去母亲的痛苦之中,泪水涟涟,满脸忧伤,他不愿提及让皇兄烦心的事。赵普见赵光义也是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这葫芦里卖的究竟是什么药?赵光义更加感到困惑和不安,终日里寝食难安,他隐约感到有一种不祥之兆。
  程德玄在外边也听到一些风声,知道赵光义这几天身子不爽,急忙从信陵坊赶过来看他。门官禀报,赵光义急忙有请。程德玄快步来到堂上,两人相互寒暄后分宾主坐下。
  程德玄仔细打量一眼赵光义,不由得吓了一跳:几天不见,赵光义那张黑脸黯然无光,瘦了一圈。他小心翼翼地问道:“都点检身体有恙?让小人来给您把把脉吧!”
  赵光义脸上露出一丝苦笑:“程先生平白跑来诅咒我生病啊?”
  程德玄说:“小人不敢。只是看您瘦了许多。”
  “我正要叫下人去请先生呢,你自己倒是来了。程先生这一来,我就百病消除了。”
  “您身子不爽,德玄心灵感应,知道您这些时日闷闷不乐,所以就来了。”
  赵光义摆摆手让伺候的下人出去,随后便在屋中踱起步来。
  程德玄看着赵光义,试探着问道:“听说大人每日里无精打采郁郁寡欢,究竟为了何事?臣下无不替大人担心。”
  程德玄虽然只是一名郎中,却是赵光义无话不谈的最好的朋友。赵光义就把几天前发生的事情对他讲了一遍。然后,直愣愣地看着程德玄:“你说,母亲为何连最后一面都不愿见我?她和哥哥到底说了些什么?为什么不让我知道?”
  程德玄想了想说:“既然太后不让您进去,想必谈话内容与您有关。我想是不是怕若当着您的面说了,而皇上不同意,大家面对面都为难……吧?会是什么呢?难道老太后想让您继承皇位?”
听了程德玄的话,赵光义没有表情地说:“我能怎么办?”
  程德玄说:“您先别着急。等到皇帝守完孝之后看有什么动静再说。”
  赵光义说:“这不是等的事。我就是想知道母亲和哥哥到底说了什么,母亲是不是想让我继承皇位。有一次,我听母亲说过,有个道人说她生了两个皇帝。什么意思?哥哥又是什么意见?”赵光义本来就长得很黑的脸,这会儿更黑了。
  程德玄想了想说:“要不然这样:我有个弟兄叫马韶,会看天象,能预知几十年的吉凶祸福。当年他就说我将来有贵人提携。果真,遇到您了。要不然把他找来?”
  赵光义迟疑地看着程德玄说:“朝里有明确律法:不许习天文。”
  “我私下里偷偷把他找来,不让外人知道就是了。”
  听了程德玄的话,赵光义看着他没吱声。程德玄见赵光义不反对,知道赵光义默认了。
  过了两天,程德玄领着马韶来到赵光义的府里。程德玄把院子里的手下都赶了出去。午时,马韶在赵光义的后院里设了一个祭坛,嘴里念念有词,闭上眼睛,围绕着祭坛转了一圈又一圈。他转了十圈以后,站在祭坛正前方,蓦然睁开眼睛往天上一看,半晌也不见有什么动静。程德玄在一旁急得打圈转,见马韶突然屏住了呼吸,他急忙问道:“怎么样,天象如何?”
  马韶做完最后一个动作,深吸了一口气,才走下来说道:“大吉!我观天象,有两个太阳,赵光义果然真命天子也!”
  程德玄对马韶佩服得五体投地。当年他只是一个普通的郎中,是马韶算出来他将来能做到三品大员,结果他就攀上了皇帝的亲弟弟,前途无量。听了马韶的话,程德玄不由得高兴万分:这下可有盼头了!赵光义要是当了皇帝,三品大员他是做定了。他对马韶说:“此话千万不可走漏半点风声,这可是杀头的罪,要不然咱们两个都要玩完了,都点检也跟着倒霉。”
  马韶说:“哥,你放心。你不说我也知道。如果不是你找我,我根本就不会来。”
  程德玄让马韶抓紧把东西收拾起来,让他在赵光义的马厩里等着,自己急忙跑去给赵光义报喜讯去了。
  赵光义正在书房里焦急不安地走来走去,见程德玄匆忙走来,急不可耐地问:“天象如何?”
  程德玄把马韶说的话一五一十地学说一遍。赵光义听了程德玄的话大吃一惊,即刻吩咐程德玄:“你把马韶就留在府里,给他安排好住的地方,好吃好招待。从今往后,他就是我的人,哪儿都不能去。如果发现他把此话透漏出去半点,把他给我杀了。”
  程德玄双手抱拳说:“我一定把他看好,您就放心吧。”说完转身走了。
  赵光义对天象说并非百分百地相信,对马韶的话更是半信半疑。程德玄走后,他来到当院,仰脸朝天上看看,就一个太阳,热辣辣地挂在天上,刺得人睁不开眼,晒得人头晕眼花。是不是马韶故弄玄虚?或许是程德玄看他心情不好,有意蒙他也说不准。
  但是,不管如何,马韶的话让赵光义从此有了想法和野心,而且,这野心越来越大,日益膨胀起来……
  果不其然,杜太后死去一个月后,马韶的话就应验了。赵光义还没来得及反应,一个储君的帽子就从天而降,扣到他的头上。这不仅令赵光义始料未及,就是满朝文武百官都觉得此事不可思议。
  赵匡胤以日易月,为母亲守孝完结后,刚上朝,宰相范质就手捧奏章在朝堂上上表,不吝笔墨地将赵光义和赵光美褒奖一番,奏章上说:“都点检、泰宁军节度使赵光义,防御使赵光美为宋朝开国,随陛下鞍前马后,不畏生死,立下赫赫战功,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应该加官封爵;两个皇子尚在襁褓之中,可适当封赏……”奏章还没念完,就引起朝堂上一片哗然。这范质不会是疯了吧?竟敢当着满朝文武大臣上这种重皇弟、轻皇子的奏章!范质、王溥、魏仁浦都是旧朝老臣,被赵匡胤留用,竟敢如此放肆地对皇家的私事妄加评论,这不是找死吗?
  众大臣都以为皇帝赵匡胤会龙颜大怒,大发雷霆。然而,令大家都没想到的是,赵匡胤非但没有发怒,反而非常高兴,欣然接受了范质的奏章。接着,更令大臣们惊讶万分的是,皇帝欣然对两个皇弟进行加封:拟诏,封都点检、泰宁军节度使赵光义为中书令、同平章事、领开封尹;擢嘉州防御使赵光美为永兴军节度使,加同平章事、中书门下;赵德昭任贵州防御使。
  众所周知,开封尹是皇帝的继承人、储君的最佳人选。这意味着赵匡胤打算将来把皇位传给赵光义了。朝廷上下“嗡”一下子像炸开的马蜂窝,议论纷纷。整个朝堂上,只有赵普一个人处变不惊,因为他知道眼前发生的一切是怎么回事,范质若不是受皇上之命,绝不敢在这儿胡言乱语。因此,他泰然自若地站在朝堂上一言不发。
  赵光义听到圣旨,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忽地一下血往上涌,激动之余是惊喜而又惊恐,愣愣地站在那发呆,仿佛是在做梦。突如其来的地位转变,令他不知所措……
  赵普在他身后拉了一下他的衣袖说:“还不快叩头谢恩!”
  赵光义这才反应过来,急忙跪下:“谢主隆恩!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一个多月来所有的猜忌、阴霾、痛苦,顷刻间一扫而光。
  赵光美也急忙跪下磕头谢恩,同时也为哥哥高兴。
  “皇弟快快请起!”赵匡胤有些冲动地走下金銮殿将两个弟弟扶起来。
  看到这一幕,满堂朝臣感动得有些动容。
  赵光义如愿以偿,心里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相比之下,没能与老母亲话别、不知道遗嘱内容的困惑和遗憾都不重要了。
  中午,为了庆祝赵光义荣任开封尹,赵匡胤在宫中大摆宴席,宴请大臣。除宰相范质、王溥、魏仁浦外,还有在“黄袍加身”中立功的赵普、石守信、王审琦、党进、楚昭辅等将士陪同。

  大家吃饱喝足,陪赵匡胤聊天。赵匡胤突发奇想地说:“明天开封尹就要搬到开封府去办公了,肯定是公务繁忙,兄弟不得见。我们好长时间没去蹴鞠了,不如我们陪开封尹去蹴鞠吧?”
  几个蹴鞠爱好者听了赵匡胤的建议,立马浑身痒痒起来。赵普说:“太好了!大家还不赶快去换衣服?”赵匡胤等人都回自己房里换衣服去了。
  很快,就见赵匡胤神清气爽地走出来,个子高大,身材魁梧,像个铁塔似的。他身着一件黄色丝绸长衫,头戴紫巾,腰扎紫带,穿一双软底软帮棕色鞋,兴冲冲地来到后宫娱乐球场。王继恩跟在后边,手里拿着一个用十二块皮子缝制而成的暗黄色的鞠。
  过去的鞠是用熟牛皮做的,中间填充毛发,做成实心的球,一直沿用到中唐。后来,唐代人改进了做球的工艺,将填充毛发改成放一个动物的尿囊,制成了充气的鞠,并增加了鞠的片数,使之更近圆形。宋代将鞠的片数增加到了十二片,将外缝线改为内缝线。
  赵光义和兄长打扮相似,赵普、党进、石守信和楚昭辅陆续来到场上。
  “怎么个玩法?”赵匡胤征求大家的意见问道。
  赵普说:“今天是为开封尹高就助兴,不如你们二人‘白打’,我们四人助阵。”赵光义是人逢喜事精神爽,高兴得嘴咧到耳朵上去了,说:“好长时间没陪皇上玩了,咱们两个就‘白打’呗!”
  “白打”是当时盛行的不用球门、自由散踢的一种蹴鞠方式,主要是表现个人踢球技巧和控球能力,以踢高、踢出花样为能事,因除鞠之外不用其他器械,所以在民间广为流行,可以单人表演,亦可二三人以至十余人共同表演。赵匡胤、赵光义及赵普等就以擅长“白打”蹴鞠而闻名。
  赵匡胤让弟弟先来。赵光义接过鞠在手里掂量一下,似乎想掂出它的分量,掂了几下后将鞠放到地下,用脚尖一挑,将球挑起来,在脚上踢了几下,那鞠就像长在他脚上,左踢右踢都不掉地上。踢了有几十个后,他一脚踢向高空,只见那鞠“嗖”一下飞向空中。大家惊得“啊”了一声,有点为他担心。赵光义却不慌不忙,仰脸向空中看着,等鞠落下来,伸头将鞠稳稳地接住,然后又换到肩上,技巧特别娴熟。几双眼睛跟着鞠一齐转动。
  赵匡胤在一边看着,由衷地说了一句:“吾弟龙行虎步,异日定在我之上。”几人当下惊得目瞪口呆,眼光“刷”的一下子转向赵匡胤。赵普心里倒吸了一口冷气:天子金口玉言,怎么能信口就说呢?赵光义听后却洋洋自得,心里吃了一颗定心丸。
  赵匡胤对众大臣的反应不以为然。接下来该他蹴鞠,他将鞠接过来,很自信地扫了大家一眼,将鞠放在脚尖上一挑踢到头顶,然后背、肘、肩、头都用上。几个大臣忐忑不安地跟在他身后观看……
  赵光义听哥哥赵匡胤在大臣们面前夸自己龙行虎步,日后必将在他之上,有些震惊。哥哥既是天子、宋朝开国皇帝,那么,在“天子”之上还会是什么呢?赵光义有些受宠若惊……
  第二天一大早,开封尹赵光义带着他的班底到开封府就任。
  他穿得非常正式,大热的天,一身朝服,貂蝉笼巾,七梁冠,冠顶一侧插有獬豸,黄金附禅天乐晕锦绶,衬白罗方心曲领,绯色罗袍裙蔽膝,束革带,挂玉佩,系玉剑,另在腰旁挂锦绶,足蹬白绫袜黑皮履,坐着八人抬大轿,前边鸣锣开道,随从数十人,浩浩荡荡地到开封府上任了。
  从赵光义的府邸到开封府衙,只不过三四里地,不一会儿工夫就到了。早有开封知府吕余庆身穿朝服,带领府、署衙的文臣武将全部人马在府外夹道欢迎。看到赵光义的仪仗队开来,吕余庆等跪伏在地上说:“微臣吕余庆及全体官员恭迎开封尹上任,一路辛苦了!”
  赵光义急忙从轿子里下来,上前将吕余庆搀扶起来说:“快快请起,大家都起来吧。知府大人辛苦,以后我们在一起共事,还请多多辅助。”
  吕余庆站起身来说:“下官定当竭尽全力。”两人一路走着说着,来到开封府。吕余庆将赵光义往大厅里让,赵光义却不着急到大厅,说:“定都一年多,我还真没顾得上好好看看开封府呢!让我先开开眼界。”
  吕余庆带着赵光义在开封府里转,一边走一边介绍:“开封府建于五代后梁开平元年(907),皇朝开国,在原来的基础上重新修建,占地六十余亩,气势恢宏,巍峨壮观,三池湖水碧波荡漾,形成了‘东府西祠’、楼阁碧水的壮丽景观。它以府门、仪门、正厅、议事厅、梅花堂为中轴线,辅以天庆观、明礼院、潜龙宫、清心楼、牢狱、英武楼、寅宾馆等五十余座大小殿堂、楼宇;袭五代后梁之制,左右军巡院置、左右军巡使、判官各一人。军巡使掌京城内风火盗贼及推鞫之事,判官为之副。建制不变,辖十六县(开封、祥符、尉氏、陈留、雍丘、封丘、中牟、阳武、延津、长垣、东明、扶沟、鄢陵、考城、太康、咸平),祥符(原浚仪县)、开封两县仍同为附郭县。”
  正值七月,午时的太阳热辣辣地照着大地,气温升高,赵光义全副行头,还没视察一半,早已是汗流浃背,满脸汗水顺着那张黑黝黝的脸颊直往下淌。因为是上任大礼,而且又当着众多下属的面,他不好意思脱下朝服,只好从袖筒里掏出手绢不停地擦脸。
  吕余庆见状说道:“府衙大着呢,一时半会儿也看不完。反正开封尹日后要在这儿办公,来日方长,有时间欣赏,先到后厅歇息一下吧?”
  这话太及时了,赵光义顺坡下驴随口说:“就依知府大人。”
  仪式走完了,赵光义从此以后就在府邸办公,没有大事很少来开封府衙。由于开封府衙在赵光义府邸的南边,所以人们习惯上称开封府为“南衙”。

三 赵普设计释兵权

  赵匡胤把弟弟安排好,坐在万岁殿里心神不宁,关于军权方面的问题一直在困扰着他:在“黄袍加身”的运作中,为他卖命的叩头弟兄,现在都手握重权,他日若想谋反,也像他一样玩一把被手下“黄袍加身”的阴谋该怎么办?防微杜渐,把所有要发生的危险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才能决胜于千里之外。
  早在建隆二年(961)一月,殿前司都点检使慕容延钊、马步军都指挥虞候张令铎、赵彦徽回京城,赵匡胤便把他们请到金銮殿,说要和他们商量些大事。
  三人一身戎装、精神焕发地来到金銮殿,听从赵匡胤的调遣。他们哪会想到,等待他们的却是解甲。赵匡胤和颜悦色地接见他们,亲自走下大殿来迎接三位:“几位爱卿辛苦了!”几个人都受宠若惊,急忙跪下行礼。赵匡胤上前拦住他们:“哎?自家弟兄,何必那么客气?赐座!”几位更是惊慌失措,一脸茫然。慕容延钊说:“陛下有何吩咐只管讲来。我等一定肝脑涂地,在所不惜。”
张令铎和赵彦徽也说:“皇上有事尽管下诏,我等上刀山下火海也绝不会退缩。”
  赵匡胤说:“说哪儿去了!不要整天都想着打仗。你们都是我的好兄弟,情同手足,随我南征北战。可我绝不是那种不讲义气的昏君,只让你们跟着我吃苦受罪。如今咱们已经得了天下,就得让兄弟们过上好日子。”
  几人一听,对皇上感激涕零,一齐跪下:“谢陛下,祝皇上万寿无疆,万万岁!”
  “过去你们随我打仗,都付出了血的代价,冒着生命危险。如今我要让你们享清福,脱去戎装,到地方做个节度使,享不完的荣华富贵。”
  三个人对望一眼,慕容延钊憨愣地盯着赵匡胤说:“皇上不打算平定天下,收复周边的小国了?”
  赵匡胤笑着说:“到时我自然会下诏让你们去领兵的。”随后,他郑重地说道,“慕容延钊听旨:朕念慕容延钊屡建奇功,特赐宅一区。表解军职,徙为山南东道节度使、西南面兵马都部署。张令铎出为镇宁军节度使。赵彦徽改为建雄军(晋州,今山西临汾)节度使。”
  就这样,赵匡胤罢了他们的军权。为了表示与张令铎共富贵,他让皇弟兴元尹赵光美娶了张令铎的第三个女儿,后封其为“楚国夫人”。但他心里还是有些不安。
  他想起了智囊赵普。赵普不仅是一个足智多谋的谋士,是他最信得过的幕僚之一,关键的时刻总能给他提供力挽狂澜的建议和决策,而且和他的私交也特别好。他立即让王继恩宣赵普觐见。
  很快,赵普来了。赵匡胤让执事太监给赵普添了一把椅子,让手下都退出去,然后问赵普:“自从唐朝末年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没完没了地打仗,生灵涂炭,不知道死了多少老百姓。这到底是什么缘故呢?我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有什么道路吗?”
  赵普说:“陛下能想到这一点,是天地人神之福。其实道理很简单。帝王频易,国家混乱,没有他故,只因藩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欲治理藩镇,也无他巧,唯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了。”
  赵普的话还未说完,赵匡胤说道:“卿无复言,我已明白了。”赵普的一句话说到赵匡胤的心坎上,他不由得频频点头,赞赏赵普道:“卿一语中的,讲得好。毛病就出在藩镇权力太大。如果把兵权集中到朝廷,天下自然太平无事了。”
  赵普又说:“禁军大将石守信、王审琦两人不能担当禁军首领。他们的兵权太大,还是把他们调离禁军为好。”
  赵匡胤说:“你放心,这两人是我的老朋友,不会反对我。我如此信任他们,他们能背叛我吗?”
  赵普说:“周世宗对您好不?您不是也背叛他了吗?”
  一句话说得赵匡胤哑口无言,面露难色。赵普接着说:“我并不是担心他们背叛您,他们不背叛您不等于他们的手下不背叛您。据我看,这两个人没有统帅的才能,管不住下面的将士。”
“接着讲。”
  赵普问赵匡胤:“您是怎么当上皇帝的?是因为大家把黄袍加在您身上,您不得已才当上皇帝。现在这些大将们手中都有军权,有朝一日下面的人闹起事来,也将皇袍硬加在他们身上,他们也身不由己,不是也成为皇帝了吗?”
  赵匡胤听了再次连连点头。事实上,赵普所说的话也正是他这些天来心中所忧虑的。沉吟片刻,他敲敲自己的额角说:“亏得你提醒一下。那么,该如何防止这类事情呢?”
  赵普说:“这些人打仗不是为了过上好日子吗,稍微削夺他们手中的权力,给他们荣华富贵就是了。”赵匡胤点点头,心中有了主意。
  七月初五,赵匡胤在御花园宴请禁军宿将,赵匡胤坐在金銮椅上,众将领分坐两边。应邀参加这次宴会的都是开国将领,有副都点检使高怀德、副都点检王审琦、侍卫司马步军都指挥使韩令坤、副指挥使石守信等。大家纷纷举起酒杯向赵匡胤祝贺:“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酒过三巡,万岁略带醉意,命令在一旁侍候的太监退出:“你们都给我下去,我们兄弟们在一起畅快地喝酒,不要在这儿扫了我们的兴。”太监们纷纷下去。赵匡胤举起酒杯说:“来,兄弟们先干了这杯酒。”说着自己一饮而尽。几位将军也都端起酒杯一饮而尽。
  这时,赵匡胤放下酒杯,满脸感动地说:“朕之所以有今天,坐上龙椅,全仰仗你们。可如今当上了皇帝,却整夜不能安睡。”
  石守信和高怀德不解地对望一眼,问赵匡胤:“万岁有何为难之事,不妨说来听听。兵发哪国,只管下令好了!臣甘愿赴汤蹈火。”
  赵匡胤说:“哎?扯远了,就说眼前。你们哪儿知道做皇帝的难处,还不如做个节度使自在。不瞒各位说,这一年来,我就没有睡过一夜安稳觉。”
  大家愈发迷惑不解。高怀德说:“是谁让陛下不放心吗?”
  赵匡胤说:“这个不难知道,我所占据的这个位置,谁又不想占有呢?”
  石守信问其故,说:“陛下何出此言?今天命已定,谁敢复有异心?”
  赵匡胤说:“那倒不是。在座的众将领皆对我是披肝沥胆,决无异心。但若部下有贪图富贵之人,有朝一日也强将黄袍加身,你们不想当皇帝也不行了。”
  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等将领听后惶恐万分,感到大祸临头,扑通跪倒在皇帝面前,含着眼泪连连磕头,说道:“陛下为什么说这样的话?现在天下已经安定,谁还敢对陛下三心二意?”
  赵匡胤摇摇头说:“对你们几位我还信不过?只怕你们的部下将士当中,有人贪图富贵,把黄袍披在你们身上。你们想不干,能行吗?”
  王审琦说道:“我等都是粗人,想得不够周全,没想到我们让皇上为难了,请陛下指引一条出路。”
  高怀德也说:“对,请皇上给臣下指一条生路。”
  赵匡胤便委婉地诱导他们说:“你们跟着我出来打仗,不就是为了妻子儿女、父母爹娘过上好日子吗?人生如白驹过隙,所求的富贵生活,不过是多积金钱,自娱自乐,使子孙不贫乏罢了。如今,天下太平了,卿等何不释去兵权,出守藩镇,到地方上去做个闲官,选择更好的田宅买入,为子孙立长远基业,多置歌儿舞女,每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我和你们结为亲家,这样,君臣之间互不猜疑,上下相安,快快活活度过晚年。这样不是更好吗?我这也是替你们着想。”
  这些忠勇大将,在战场上骁勇善战,只会带兵打仗,却没有一点心计,还以为赵匡胤确实为他们着想呢!直到这时,石守信等人才恍然大悟,原来皇帝陛下是对他们不放心,让他们交出兵权。
  王审琦说:“还是皇上替我们想得周到。谢陛下!”
  石守信等齐声说:“陛下给我们想得太周到啦!”
  酒席一散,大家各自回家。第二天上朝,一个个便纷纷上表说自己年老多病,要求解除兵权。每人都递上一份奏章,请求辞职。
  赵匡胤欣然批准他们辞职的奏章,罢免了他们的军职,收回他们的兵权,赏给他们一大笔财物,派他们到各藩镇去做太守、节度使去了。赵匡胤以温和的方式解除了他们的兵权,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杯酒释兵权”。
  赵匡胤罢了两个司的一、二把手,将原来的两个司变成三个衙,而且三个衙的头领只能管理军队,却没有调兵的权力,从而降低了禁军的将军地位,削弱了侍卫亲军的权势。另外,专门设立了枢密院,专门调兵。但是,枢密院还要有皇上发调的兵符才能调兵。这样,军队的所有权力全部掌控在赵匡胤的手里了。
  赵匡胤兑现了自己的承诺,将妹妹燕国公主嫁给高怀德。
  十一日,范质上奏章说:“宰相,以举贤为职,以掩善为不忠。窃见端明殿学士、知开封府吕余庆和枢密副使赵普,精通治道,经事霸府,历年资深,都是忠正可以倚任者,乞授以台司,俾申大用。”赵匡胤准奏,加封赵普为兵部侍郎、充枢密使直学士。
  八月十七日,赵匡胤在文明殿举行盛大的册封仪式,立琅琊郡夫人王氏为皇后。

第二章 雪夜定乾坤

四 风花雪月李后主

  在距离汴梁城遥远的金陵,南唐国主李煜正在思春宫里看皇后周娥皇跳舞。几个月前,他的父亲——南唐后主李璟死了,他捡了一个漏,继位成了南唐后主。
  此刻,他斜依在卧榻上,两个宫女正在为他捶腿,一个宫女负责剥荔枝,将剥得白生生的荔枝肉放入他的口中。李煜正看得入神,挥挥手让宫女站在一旁。几个乐师正在卖劲地演奏《霓裳羽衣曲》。这首失传多年的曲子是他和周娥皇花了近十年的功夫才重新补齐的。
  周娥皇葱绿抹胸,一痕雪脯,袭一身鹅黄色大摆长裙,腰间用金丝软烟罗系成一个蝴蝶结,芳馨满体,浩如凝脂,美目流盼,说不尽的娇美之态,真可谓是“黛眉开娇横远岫,粉腻酥融娇玉滴”;乌黑发亮的头发盘成高耸的云髻,凤髻露鬓,前戴凤冠,左右斜插碧玉龙凤钗;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一颦一笑动人心魂;淡扫蛾眉眼含春,樱桃小嘴一点红;锦帛缠足,外穿锦袜,一双三寸金莲纤小如弯月,在六尺高的金制莲花上,随着乐声跳舞。轻盈的旋转像雪花飘舞,云岫舞起似游龙,舞裙飘起如白云;迎风飘飞万种风情,眼眸慧黠顾盼流动,娇艳欲滴,带着几分调皮、几分淘气……直看得李煜如痴如醉,魂不守舍,兴奋之余填词一首:
  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红锦地衣随步皱。  佳人舞点金钗溜,酒恶时拈花蕊嗅,别殿遥闻箫鼓奏。

  周娥皇不仅是钱塘第一美女,善歌舞,而且还通史书,通音律,工琵琶。她曾为南唐皇帝李璟举行的寿筵演奏过音乐,得到李璟的奖励,赐她烧槽琵琶。南唐保大十二年(954),她和李煜在金陵举行了盛大的婚礼,时年十九岁,长李煜一岁。二人很快坠入爱情的深渊,“宠嬖专房”,一个人把李煜包了。几年后,李煜继位,周后引领了南唐的化妆时尚,“人皆效之”。二人一块在深夜喝酒跳舞,创作新曲,周后随口就能写出曲子,使李煜的灵感犹如泉水,源源不断,写出许多香歌艳词。二人一起研究《霓裳羽衣曲》,用了八年的功夫,将失传的《霓裳羽衣曲》补齐,重新流传开来。
  正当李煜兴致盎然、自鸣得意的时候,翰林学士、吏部尚书徐铉进来,对李煜说:“启禀后主,宋朝皇帝赵匡胤的母亲杜太后十月初二入葬永安陵,和宣祖合葬。我们是否去慰问?”
  一句话搅得李煜皱起眉头。李煜刚继位时,曾遣使者赴宋朝请追尊其父帝号,赵匡胤不允许。以南唐的国力,根本无法与宋朝抗衡,他只有派使者赴宋朝进贡,送去金两千两、银两千两、纱罗和缯彩共三万匹,只求苟安以得安宁,享乐以尽人生,希望能以这种方法讨得赵匡胤的谅解,苟且偷生……想到这儿,李煜说:“自然要去。只求赵匡胤那老贼别日夜惦记着咱就行了。”
  “都送什么呢?”
  “爱卿看着办就行了。无非是金银珠宝、珍玩玛瑙,绫罗缯彩。倾其所有。”
  徐铉说:“这样折腾,国库已是入不敷出,如何度过财政危机?”
  李煜的眼睛仍然盯着周后旋转的舞姿,心不在焉地说:“没办法,目前只有这样维持现状。”
  徐铉看着李煜整天沉溺在声色犬马之中,昼夜荒淫不堪,甚是生气,但又不敢说什么,只是又问了一句:“派谁去合适?”
  李煜有点不耐烦地说道:“这种事还用问我吗?”
  徐铉叹一声走了。
  李煜与周后整天喝酒、写词、唱歌、跳舞,完全不理国事,引发大臣们强烈不满。监察御史张宪实在看不下去了,这天,他气冲冲地来找李煜,却见李煜正与周娥皇吟诗作赋。周娥皇的嗓音如莺啼燕鸣,朗诵道:“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凤箫吹断水云闲,重按《霓裳》歌遍彻……”张宪见状,气不打一处来,冒死谏说:“国内财政空虚,民不聊生;宋朝虎视眈眈,咄咄逼人。可皇上作为一国之君整天 不理朝政,每日里笙歌艳舞、吟诗作赋。长此以往,必将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李煜说:“御史大人乃忠臣也,所谏有理,寡人定当虚心接受。来呀,赏御史大人绢帛三十匹。”张宪被气得啼笑皆非,一甩袍袖走了。事过之后,李煜依然故我。
  大理寺卿萧俨气得吹胡子瞪眼,是可忍,孰不可忍,直接闯入后宫。李煜正在与周后博弈,萧俨冲上前去掀起棋盘,投局在地。李煜正全神贯注地走棋,被这突如其来的老头给吓了一跳,怒不可遏地厉声吼道:“你想当魏徵吗?”
  萧俨说:“我当不了魏徵,你也不是唐太宗。”说完怒气冲冲地转身走了。萧俨走后,李煜让宫女将棋盘拾起,照样下棋。
  十月初二,杜太后与宣祖赵弘殷合葬的陵寝修好,赵匡胤为母亲举行了隆重的葬礼。杜太后被葬到永安陵,享太庙。赵匡胤封母亲杜氏为“昭宪皇太后”,合附永安陵。休朝半月。南唐遣使臣韩熙载、田霖来参加杜太后的葬礼,送来黄金千两、纱罗缯彩两万匹。后来,赵匡胤遣枢密使王仁赡出使南唐,并带去礼物。

五 兄弟雪夜访赵普

  十一月初,汴梁城里下了入冬以来的第一场大雪。赵匡胤在福宁宫里躺在龙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觉。
  自从他加强禁军、削弱藩镇、集权中央后,还有一件更为重要的大事始终萦绕在心头,使他食不甘味、夜不能寐。这件大事就是统一天下。他兵不血刃建立了大宋,领土虽然已有扩大,但也只有黄河、淮河流域一带。长江以南,南唐、吴越、荆南、湖南各国仍旧割据一方;北边有北汉、契丹;西有后蜀、西夏。在这样四面强敌的情况下,赵匡胤无法高枕无忧。他面临着一个难以抉择的问题:先伐南,还是先平北?到底有什么不同?怎么打?
  赵匡胤生性谨慎,在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反复征求了几个人的意见。第一个是彰德军节度使张永德。张永德这人迷信,早年在军中,听说赵匡胤将来要发达,所以对赵匡胤特别好。赵匡胤当了皇帝后,对他也特别好。建隆元年(960)八月,张永德来述职,赵匡胤像接待老朋友似的,在万岁殿里和他促膝谈心,问他:“我想打北汉,怎么样?”
  张永德当时的回答是:“太原兵少而悍,加以契丹为援,未可仓促取也。”
  次年春,张晖入朝,也来拜见皇帝。张晖本是一般官员,在平定李筠叛乱时立了大功。赵匡胤又征求他的意见。
  张晖说:“与北汉接壤的地带,破败不堪,再打仗,百姓承受不了。所以,建议陛下晚几年,等经济恢复后再打。”张晖也不同意。
  两人一个从军事的角度考虑,一个从经济的角度考虑,都不同意。
  这时,赵匡胤又想起了智囊赵普,这可是一个深谋远虑、有大智慧的人,他的意见不可小觑。想到这儿,他起身下床穿衣去找赵普。
  赵匡胤睡不着,搅得身边的王皇后也睡不着。看到陛下深夜起身穿衣,王皇后不由奇怪地问道:“已是更深人静,漫天大雪,陛下为何不睡觉?”
  “国事劳心,岂能酣睡!你先睡吧。”赵匡胤说完,对总管王继恩喊道:“你去开封尹府里,传我的旨意,到枢密副使赵普府上去一趟。我先走了。”
  皇后说:“这么晚了陛下还要出门?”
  “睡不着,不要等我了。”

  赵普每次退朝回到家中后,都不敢更换朝服,因为赵匡胤有经常到有功之臣的家里微服私访的习惯,说不准什么时候就会突然来访。所以,赵普吃过晚饭,没事就坐在书房看书。眼看夜已渐深,他打了个哈欠,起身来到窗前,透过窗户向外张望。外面天寒地冻,北风呼号,卷着鹅毛雪片漫天飞舞。他心想,天这么冷,雪又下这么大,皇帝不会来了吧?转身回到寝室里刚要脱掉朝服准备上床休息,却听到外边“梆、梆”的敲门声。
  赵普心下一惊:不会是陛下来了?来到门口打开房门一看,他吓了一跳:赵匡胤正站在门外,里面穿着裘皮大氅,身披斗篷,头戴风雪帽,身后跟着四个随身护卫伫立在风雪中。赵普诚惶诚恐地急忙将赵匡胤迎进屋里伏地跪拜:“臣不知皇上雪夜来访,有失远迎,普罪该万死!”
  赵匡胤上前把赵普搀扶起来说:“不知者无罪!快快请起。我还约了开封尹来,一会儿就到。”
  正说着,赵光义披一身雪,也来到赵普府。赵普让家人把炉火移至堂屋正中,摆上酒肉。赵匡胤、赵光义几人围炉坐下,一边烤肉,一边喝酒。赵普又让妻子和氏出来把盏行酒。
  赵匡胤亲切地喊和氏:“嫂嫂辛苦了,不妨吃杯酒吧?”
  和氏笑着说:“你们谈论大事,我一个妇道人家怎敢造次?”随即到内室去了。
  三人一边烤火,一边吃着烤肉喝着酒。酒行数巡,颊红耳热,赵普问:“下这么大的雪,天又这么晚,陛下有什么大事要吩咐臣下?”
  赵匡胤说:“强敌环伺,我睡不着啊!”
  赵普说:“陛下,臣愿闻知一二。”
  赵匡胤用试探的口吻说:“先太原,怎么样?”
  赵普默然良久说:“不能先放放吗?”
  赵匡胤忙问其故:“为什么?”
  赵普说:“不如先削平南面诸国,则太原弹丸之子,一鼓可安。”
  赵匡胤哈哈大笑,忙道:“吾意如此!”
  就在这个风雪夜里,赵匡胤和赵光义在大臣赵普的家里终于定下“先南后北,先弱后强”的统一天下的战略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