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孤独症沟通与交往实践指南
作者:白锋亮
        孤独症学生占比高的特殊教育学校如何就国家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和学校自身高质量发展需要,以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寻找课程建设的突破点来达成《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 年)》中提出的“健全残疾儿童关爱体系和工作机制”之要求,是新时代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所在。作为一所针对心智发展障碍学生的高起点、高规格之新特校,深圳市南山区龙苑学校始终牢记特教人的初心使命,创办之初就召集各方专家出谋划策,论证课程建设方案,并重点针对孤独症学生在沟通与交往上的障碍,依据国家《培智学校义务教育康复训练课程标准(2016 年版)》中“沟通与交往”训练模块之内容(包括言语准备、
        前沟通技能、非语言沟通、口语沟通四个部分),借鉴《聋校义务教育沟通与交往课程标准(2016 年版)》的基本理念,采用“基础框架 + 动态优化”的设计思维来研发“沟通与交往”课程资源建设方案,并于 2021 年获得广东省特殊教育精品课程建设立项,可喜可贺!龙苑特教人以此为契机躬耕教坛,不但致力于课堂教学的创新实践,而且将多年探索背后的理念和想法娓娓道来,深入浅出,感人至深。这些文字犹如一束光,让大家看到了他们攻难克艰、登高望远,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决心与雄心。难能可贵的是,他们不仅提出了富有洞见的课程理念与体系,还开发了涵盖教学活动设计、教学课件、示范视频及配套教具等的课程资源,其专业精神与教育情怀令人敬佩。
        该书由两篇、十二章构成。理论篇向读者展现了课程建设的理论依据、课程性质与课程定位,开发思路、框架设计与目标体系,课程实施、教学策略与课程评价等;实践篇则从自我、他人、集体 3 个层面来组织系统性、综合性的课程内容框架,具体来说,“我与自己相处”包括自我认知、自我调适和自我决策等 3个维度(共 14 个主题),“我与他人相处”包括关注他人、回应他人和支持他人3 个维度(共 14 个主题),“我在集体中融合”包括走进集体、适应集体和融入集体 3 个维度(10 个主题),结构体系明晰,可操作性极强。该书以理论为指导,系统总结了沟通与交往课程的深耕实践,逻辑严谨、结构清晰,为读者提供了思想启迪与实践范本。
        该书有如下三大特点:一是理论视角独特。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该书以社会情感学习理论、阶梯式儿童语言康复理论、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交往行为理论为依据,着力构建“语言康复—沟通技能学习—社会适应泛化”的课程实施路径,可谓独具匠心。二是研究问题聚焦。孤独症学生的问题面广点多,极其复杂。该书紧紧围绕孤独症学生沟通与交往的核心障碍,通过系统的课程建设攻克教育教学关键难题。其旨在帮助孤独症学生运用语言与非语言方式进行有效的社会互动,促进社会融入;同时也为教师和家长提供了理解沟通障碍、学习有效辅助技巧的专业指导,可谓独树一帜。三是活动设计务实。首先是实践篇的各章节皆从案例导读、主题解构、活动推荐、活动案例、活动评价与资源延伸等角度来组织,题材丰富,体现了“活动本位”;其次是沟通与交往能力不仅仅限于通过“沟通与交往”课程教学来提升,还要通过其他课程的联动来实现,更强调生活渗透,彰显了“大课程观”;最后是教学形式上引导孤独症学生通过集体教学、小组教学、个别化训练等学习方式来加强能力训练,特别是针对程度较重的学生辅以“言语—语言—行为”为导向的个别化教学,努力做好“一生一案”,凸显了“人文关怀”。
        课程是构建特殊教育高质量育人体系的核心。龙苑特教人在课程建设中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扎根特校沃土,努力讲好“为者常成,行者常至”的特教课堂教学之小故事,奋力谱写“教育强国,特教有为”的育人之大篇章。学校自 2019 年办学以来屡获殊荣。展望未来,期待学校在特殊教育领域奋勇争先、建成支点、谱写新篇,贡献更多力量;引导每一位教师将教育家精神转化为思想自觉与行动自觉,努力成为新时代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引领者和践行者;通过提升孤独症学生的沟通交往能力,助力他们绽放生命光彩,同时成就学校、光耀特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