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真相
作者:赛琳娜(Selena)
跳出头脑系统的自由
头脑系统的形成与局限
头脑系统是我们从出生以来,一点一滴建立起来的约束和限制系统。一个新生儿的头脑就像一台全新的电脑,没有安装任何程序。随着成长和接受教育,父母和社会不断地给这台电脑输入知识和经验(限制),这些知识和经验既帮助他解决问题,也在制造新的问题和限制。
新生儿无法用头脑做出抉择,他们的一切行为都来自内在的觉知,与头脑无关。这种状态既无知又全知,就像完全活在当下。
在成长过程中,我们学到了各种知识和经验,这些知识和经验在为我们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在限制我们的思维和行为。我们的头脑被这些知识和经验限制,无法超越已有的认知。
知识的两面性与系统的切换
在物质世界中,任何事物都不绝对,都具有两面性。知识和经验既可以帮助我们,也会限制我们。要想彻底解脱,就必须切换到另一个系统——内在觉知。
活在头脑系统中的人,面对任何抉择,都是依据头脑中已有的认知来判断。超出这些认知的事物,他们就无法做出判断。这正如有人所说:“你无法赚到自己认知以外的钱。”因为头脑无法判断未知的东西。如果认知里根本没有这种东西,他连考虑这种可能性的机会都没有。
只有切换到内在觉知,超越头脑的局限,我们才能真正体验到生活的无限可能和自由。这时候,头脑只是一个工具,而非我们的主人。
真正地生活:跳出头脑的束缚
许多人一直以为他们的头脑就是他们自己,实际上,他们从未真正生活过。头脑只是一个工具,我们只有跳出头脑的束缚,回到内在觉知,才能真正体验到生命的本质和自由。
只有在内在觉知的状态下,我们才能体验到真正的生活,感受到生命的无限喜悦和自在。
开悟的人生之所以被认为是“开挂”,是因为开悟意味着跳出了头脑系统的限制,进入了内在觉知的自由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生活中的一切问题和烦恼都不再存在,只有无限的喜悦和自在。要实现这种状态,需要我们无条件地爱自己,接纳自己的内在感受,超越头脑的局限,真正活在当下。
跳出头脑的束缚:迈向真正的觉知与自由
每个人成长的环境、所受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都不同,因此面对同一件事,不同的人会做出完全不同的决策。这种差异反映了每个人头脑系统中被输入了不同的程序。我们常见到他人因为观点不同而争执不休,实际上,这些争执只是不同的程序在彼此冲突。
每个人头脑中的程序是不同的,这导致他们对同一事件有不同的反应。例如,面对乞讨者,有的人会出于善恶道德观给予乞讨者帮助,而有的人会无视,还有的人会采取极端行为,这些都是头脑程序运作下的不同表现。
我们的喜好、性格、三观等,都是头脑系统中的程序,并不是真正的自我。这些程序决定了我们的行为和决策,而我们误以为这些就是我们自己。
内在觉知的力量
要真正了解自己,超越头脑的限制,我们需要跳出头脑系统,进入内在觉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摆脱头脑的控制,做出真正发自内心的决策。
如果我们能调换头脑中的程序,决策就会完全不同。这说明,我们的行为并不是出自真正的自我,而是头脑程序的产物。
进入内在觉知,使用生命系统来进行决策,可以摆脱头脑的限制。这时,我们的行为才是出自真正的自我,这样的行为才是真正的善。
跳出头脑的误区
许多人误以为可以通过改变头脑系统来提升自我,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头脑系统的坚不可摧使得我们无法改变它。
我们的信念系统是头脑程序的产物,试图在头脑内部改变信念是徒劳的。就像试图通过健身来抬起自己一样,这是不可能的。
只有跳出头脑系统,进入生命系统,我们才能真正解脱。站在头脑之外,我们就可以操控它,让它为我们在物质世界的体验服务。
真正的觉知与自由
头脑系统对我们来说看似无懈可击,但在内在觉知的视角下,它只是一个工具而已。我们需要跳出头脑的束缚,迈向真正的自由。
1.头脑的局限性:我们之所以感觉身心疲惫,处处是陷阱,是因为我们被头脑控制,而不是控制它。
2.觉知的超越:通过内在觉知,我们可以看到头脑的全貌,超越它的局限。这样,我们的行为和决策才是真正自由的。每个人的头脑系统因输入了不同的知识和经验而形成独特的程序,这些程序决定了我们的行为和决策。然而,头脑系统的局限性使我们无法真正认识和了解自己。只有跳出头脑系统,进入内在觉知,我们才能摆脱头脑的控制,获得真正的自由。也只有这样,我们的行为才是真正发自内心的善。
控制情绪是个大错误
现代社会的教育体系似乎过于强调控制情绪。从小父母就教导孩子要控制情绪,成年后社会也在继续灌输这种观念,甚至出现了专门的“情绪管理课程”。这种做法实在是本末倒置。
人们常常误解情绪与行为之间的关系。例如,有些人可能会问:如果不控制情绪,是否会因此而破口大骂、摔东西,甚至伤害他人?这种疑问源自对“情绪”的误解。情绪本身是一种内在的感受,由外在的事件引发,而行为是情绪的表达,两者并无必然的因果关系。
情绪的定义
“情绪”一词在汉语中意为人在从事某种活动时产生的兴奋心理状态,或者不愉快、悲伤的情感。由此可见,情绪仅仅是一种内在的感受,不包含任何具体行为。破坏性行为可能源于嫉妒、贪婪等心理动机,而非单纯的情绪反应。
正确理解情绪的含义后,我们可以重新审视其重要性。情绪是生命体验的一部分,可以帮助我们在面对外界的事件时产生内在的感受。这种感受需要被体验和接受,而不是被压抑或控制。情绪是一种能量,而不被接纳的能量会形成能量结。所有的剧情幻象又都是生命为了让我们有机会去完结它才投射给我们的。
体验情绪需要两个步骤:首先,用心去感受当下的情绪,不逃避它;其次,接受和臣服于这种情绪,尤其是被头脑标记为“负面”(实际上,情绪没有正面与负面之分,只是头脑判断的结果而已)的情绪。通过转移注意力或幻想美好事物来控制情绪,只是在逃避真正的体验,错失了完结剧情的机会。
当某件事引发内在的感受时,不逃避、不控制,尽情去体验这种感受。例如,痛苦时就去体验痛苦,恐惧时就去体验恐惧,投入其中,不逃避,要像你感受幸福和快乐一样,不加分别地体验。
当你真正投入地体验情绪时,会发生两件事:第一,你不会因为情绪而做出破坏性行为,因为你完全专注于内在的情绪,头脑无法干涉;第二,体验并接受情绪后,你会感到释然,这种情绪将不再困扰你。能量结被打开后,幻象即可被破。
从现代心理学角度来讲,被压抑的情绪会进入潜意识,等待爆发。逃避和压制情绪并不能消除情绪的能量,反而会使能量积累,最终导致抑郁等心理问题。现代社会的抑郁症多因无法正确接纳和体验情绪,长期逃避导致情绪积压。
情绪的来源
情绪由激发事件A(activating event)、信念B(belief)和情绪后果C(consequence)三个部分组成。
A.激发事件
激发事件是引发情绪的外部刺激或情境,例如,你在工作中遇到一个难题,或者朋友突然取消了与你的约会。这些事件本身并不会直接导致情绪产生,而是提供了一个情境,让我们内在的信念系统起作用。
B.信念
信念是我们对激发事件的解释和评价。这部分源自头脑系统。不同的人对同一事件可能有不同的信念,这会直接影响他们的情绪反应。例如,同样是朋友取消约会,一些人可能会认为“朋友不在乎我”,而另一些人可能会觉得“朋友一定有重要的事情”。这些信念是影响情绪反应的核心,因为它们决定了我们如何感受和回应事件。
C.情绪后果
情绪后果是我们对信念的情绪反应。不同的信念会导致不同的情绪反应。比如,认为“朋友不在乎我”可能会让人感到伤心和愤怒,而认为“朋友一定有重要的事情”则可能会让人得以理解和宽容。因此,情绪后果并不是由激发事件直接引发的,而是由我们对事件的信念所引发的。
我们可以看出,情绪的真正来源并不是外部事件本身,A 仅仅是一个剧情幻象。而我们对这些相的信念和解释才是触发情绪的根源。信念系统就来源于头脑及潜意识。
以下用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这一点:
在工作中,你的提案被上司否决。
你相信“上司之所以否决我的提案,是因为我的能力不足”。
你感到沮丧和失望。
如果我们改变信念,情绪后果就会有所不同:
在工作中,你的提案被上司否决。
你相信“上司之所以否决我的提案,是因为他希望我做得更好”。
你感觉受到了激励和挑战。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也可以看出,其实一切事件都只是幻象。激发事件只是触发我们内在情绪的导火索,作为一面镜子让我们得以看清内在的问题。真正决定我们情绪反应的是我们对事件的信念和解释。换句话说,情绪并不是由外部事件直接引发的,而是源于我们对这些事件的主观认知和评价。如果头脑中的信念系统对A的标记是“喜悦”,人们就会更愿意去体验这种能量。一旦A被头脑中的信念系统标记为“痛苦”,通常人们就会选择逃避体验这种能量。当我们能够认清这一点后,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要对这些情绪能量做到真正臣服和接纳,而不是逃避或压制。
体验内在感受的力量
不逃避地体验臣服和接纳,意味着我们完结每一个当下实相(剧情)带给我们的内在感受。接纳的是相引发的内在感受,而不是单纯的相本身。
剧情只是一个幻象,幻象是变化无常的,是不存在的东西,它只是一个投影。你去接受这个幻象,却没有真正接纳幻象带给自己的感受,这是毫无意义的。
相存在的意义仅仅是引发你的内在感受,只要感受到了,幻象就完成了它的使命。你不要执着于幻象本身,也不要围绕幻象本身去接纳和臣服,甚至去研究为什么它会发生,这就是“着相”。换句话说,如果你不逃避体验相带给你的内在感受,不管这种感受是什么,你都能够不逃避地去体验它,那么,这个体验的过程就是接纳和臣服。你并不需要臣服幻象本身,不需要臣服于一个根本不存在的东西。很多人在臣服这个问题上完全搞反了,讲到臣服,就认为是必须去臣服当下的整个“相”。如果你臣服和接纳的是这个剧情本身,臣服了一个幻象,就不会有完结的一天,因为幻象是无穷无尽的。
例如,新工作环境让你感到极度不适和压力巨大。你会如何正确地接纳和臣服呢?此刻,你可以闭上眼睛,深入体验当前的情境,看看当下的自己会如何应对。
大部分人的做法是:瞬间感到焦虑,内在的情绪爆发,头脑开始分析各种可能的原因,在幻象中找因果,然后决定是否辞职或者寻求改变。随着时间的推移,焦虑、无助的情绪会不断地累积。如果你决定辞职,或许新的工作环境会使你的情绪好转;如果没有改变,焦虑可能持续并影响你生活的其他方面。最终,可能的结果是时间淡化了这些情绪,而非你真正接纳它们。
整个过程从开始到结束,你都没有真正看到问题的本质并臣服于内在的感受。即便最后被迫接受,也仅仅是接纳了一个幻象。你的生命把这个情境投射给你的目的是引发你内在的感受,让你有机会去体验和接纳它。
真正的接纳和臣服,是不逃避地体验每一个情境带给你的内在感受,就在当下臣服,直面这些感受,去体验和接纳它们,臣服后再看看生命会给你什么礼物。消除恐惧最好的方法就是去直面恐惧,勇敢地走过去拥抱那些被头脑标记为“负面”的情绪,这样你会发现它们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
如果你在当下发自内心地接纳和臣服,这种情境可能会很自然地改变,无须你去刻意行动。真正臣服于当下之后,生命会推着你进入下一个情境。如果你能做到每一次都只关注内在的感受而非外在的情境,你的人生将会发生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将会体现在你生活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