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窄行吟
作者:汤柱国
推荐序:溢出诗行的智慧
李明泉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传统的诗性种子在国人的心田生根发芽,代代相承,生生不息。随着现代白话文兴起,新诗和着时代的节拍,一路高歌,点燃了朝霞,也明亮着心灯,涌现出《再别康桥》《雨巷》《大堰河——我的保姆》《死水》《回答》《我是青年》《致橡树》《最后的幻象》《乡愁》等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诗人的“桂冠”令无数青年钦羡。曾几何时,不少新诗渐渐丢失了诗情画意和直击心扉的力量,变得瘫软而矫情、晦涩而无趣,更遑论诗意的超拔和思想的精深。汉语言所内生蕴含的文字之美、音韵之美、结构之美、意境之美,被分行排列和平庸低俗消解。有意思的是,即使新诗失去所谓“轰动效应”,人们仍孜孜以求诗意表达,抒写内心对自然、社会和自我的体验与感悟,让诗歌回到寻常百姓家,人人皆可为诗的风尚正弥漫在社会生活之中,丰富着人们的情感世界。这一方面传袭《诗经》民间风韵,锻铸着人们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另一方面也让人忧虑诗性本质的弱化,那些缺乏发现、想象和思想的诗歌毕竟难以征服读者,也无力表现21世纪的心灵史。如何使新诗有感悟有味道、有嚼头有力道,是当下诗歌难以绕开的话题。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以为汤柱国的诗有着与众不同的美学价值。
        汤柱国诗歌的特点极为鲜明,他始终围绕“宽窄”“豁达”所蕴含的丰富哲学意义展开诗性的言说和解读,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举凡一杯清茶、一颗盐粒乃至量子纠缠、人工智能都纳入诗行之中,显示出诗作的历史纵深感、文化多样性和时代音韵化。其诗弥漫着哲学素养和文理学识,充满以“宽窄”观察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智慧,它不是心灵鸡汤的哲理诗,也不同空洞乏味的口号诗,而是将“宽窄”作为衡量万事万物的尺度,把思绪、思考、思想注入诗情,显示出“宽窄诗体”的广阔与厚重、多维与持中、舒展与豪迈,深刻突出了“豁达者悠闲”的意蕴,为当代诗坛别开生面,颇耐品鉴。
在历史纵深处汲取慧德
        今天我们感受到的历史是文献典籍、文物遗迹、民间传说、名人故事等展现的社会发展画卷,那些能穿越历史而存活在当代的思想、知识、民俗、技艺等无疑具有现代意义,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源泉。
        汤柱国善于在历史典籍和经典作品中获取创作题材,聚焦在哲学人生的智慧纵深处,诗意解读宽窄的豁达精髓和文化内涵。他在自序《在宽窄之间诗意栖居》中十分推崇“侘寂美学”:一种褪去繁华后的本真,一种充满禅意,对富贵华丽、巧言令色一类东西的反动。我们应该早早去领悟这种智慧,毕竟真正属于人类的居所,不在云端,也不在深山,而在心灵收放自如的宽窄之境,那里永远写着陶渊明采菊时遇见的悠然南山。因此,他对苏东坡情有独钟,在跋《宽窄间总会遇到苏东坡》中写道:“东坡用一生的跌宕告诉我们:真正的生命宽度,不在于你拥有多少,而在于你能否在逼仄的现实中拥有自由的呼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苏东坡,因为我们都在寻找那个既能挥毫泼墨书写豪情,也能在柴米油盐里安顿灵魂的自己,像东坡那样“不是逃避现实的荆棘,而是学会在荆棘中走出自己的花径”。其《东坡行吟》十首以古体诗的形式,勾勒了东坡一生的主要轨迹及其给我们的启示,其中四首的四个“莫”字联颇有意味:《眉山少年》“莫笑书生狂态陋,胸中块垒即波涛”,《密州出猎》“莫道书生无胆气,袖中诗卷即刀枪”,《赤壁观涛》“莫叹人生如逝水,且将世事付浮沉”,《儋州晚晴》“莫问前程何处是,天涯海角即吾乡”,既写东坡经历,又从中提炼出人生哲理。《东坡的月光》写东坡从眉州到儋州到天涯海角“一生的豁达”;《从宽窄巷子出发》说哪怕走到天涯海角,东坡诗词书画全都浸染了蜀地的豪放乐观;《一去不回》讲光年才是哲学的刀锋,剥离掉身上所有的痛,露出来的是东坡的豁达;《行走在宽窄之间的诗人》说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啊!因为,苏东坡虽历经磨难但旷达乐观,笑迎风风雨雨,进入人生至善至美境界。
        成都武侯祠的攻心联被诗人独具慧眼地解读为《攻心是影子的光合作用》,那“宽与严在拓片上交替显影/后来者正从戒尺折痕里/打捞锦江流淌千年的沉思/把攻心术已进化成/斗拱间蛛网振频的/宽窄哲学”。《戒尺》继续展开想象:“宽与严是同一块铁/在史册里反复淬火/后人把《出师表》写入课本/练习用云朵还原雷霆/直到所有谏言的雨水/长满沧桑的河道/审势者总算学会了/用上联/测量锦江的快慢/用下联/测量所有河流的血压值”。这诗行给人的不仅是楹联的字面意义,而且是戒尺折痕和蛛网振频的诗思、情思、哲思,显现出别样的规矩之美和宽窄之美。
        《雪茄六十四辞——仿〈周易·大象〉而作》是一篇将雪茄的茄衣、茄芯、茄标、茄环、茄帽、茄影、茄脚、茄体、茄灰等与《周易》中所记载的乾为天、坤为地、水雷屯、山水蒙等六十四卦相耦合的奇诗。我们都知道《周易》被誉为“大道之源”,是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仿《周易》体而赋予雪茄丰富的哲学文化意味,这是诗人的大胆探索,如“等秘方与月光完成勾兑/自会尝到远古时代的回甘”“让安静的等待/成为另一种燃烧”“有时积蓄的力量/藏在未燃的空白里”“辉煌时不要忘记/所有光芒都在预支黑暗”等诗句就颇耐人回味。
        汤柱国是一位善于在新诗中用典化典的诗人,其作品比口水诗、口号诗多了许多内涵和诗性力量。他写庄子《梦蝶》,“在那里/或许我会遇见/另一只蝴蝶/或另一粒尘埃/我们相视一笑/然后各自/继续/逍遥游”,其“梦蝶”的意蕴与“豁达”的深意成为人们向往的“梦”和现实期待。诗人把自己对中医的钻研所得与《诗经》联系在一起,在《用中医密码打开〈诗经〉》中咏叹:“换一味药引煎煮《诗经》/取三千年古句熬制阿胶/将时光摊薄、收窄、碾宽/补血虚,润枯槁,疗效如初”。他从《黄帝内经》《伤寒论》中联想到《诗经》的心理疗愈:“《神农本草》难抑青春萌动/青葱自《诗三百》拔节至今/四性五味沁入心脾”,最后归结为“窄窄田垄躬耕/宽宽心田开花/就这样开启《诗经》吧/于心壤耕一亩福田/于心湖种一池净莲”,把“宽窄”的哲理药理化、康健化、诗意化,大大拓展了“宽窄”的思维边界,使其生动具体可感。
在时代变革中展现慧见
        任何时代中人都深受时代的影响,想抓住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是不可能的。因此,时代之光无疑对文艺创作投下难以更易的征候鲜明的时代影像。
        汤柱国对高新技术和数字时代的敏感与追崇,使得他的视野由历史而跃入科技前沿,让诗的触须进入《平行世界》,探究信息网物联网智联网的全新景象,它们“像蜘蛛织网,三个世界一网捞完/物理世界,心理世界,虚拟世界”“互联互通,立体出多维空间”,而新的科技形成的“三个世界孕育了三个哲学的孩子/显象哲学,过程哲学,平行哲学”,这是传统哲学没有认知到的新领域,于是,诗人问道:“哪一种窄,哪一种宽”?这“宽窄之问”是对现代科技哲学与当下社会如何结合的深层次问题,需要新的实践做出回答。“是不是/半身奔向平行的空间/半身陷在油灯的晕圈/回忆着马车、邮票封住的信笺”?恰似《定风波·人工智能》所咏“数据洪流穿竹径,风静,茶烟透碧小窗西”,历史记忆与现实此在穿行于平行空间,大大拓展了人们对物质、智能、心灵世界的认知。唯如此,“豁达”才得以进入自由逍遥的境界之中。《数字荒年——致数字时代的普通人》述说“网络空间长出虚拟的麦芒/当数据流水漫过每个指缝/指纹正在兑换成漂浮的信用星辰”,数字时代带来的巨变正不可逆转地扑面而来。其《颅内闪电——当芯片植入人类大脑》《风暴中的舞者——记DeepSeek抗击网络攻击》《DeepSeek冲击波——读新闻有感》等诗作对人工智能进行了诗意阐释,也许“豁达”的未来会变身为另一种姿态。
        汤柱国对现实生活与社会变革的关注和敏感构成了他诗歌的时代性特色,其视野既有对国际形势的瞭望,如《在追赶中拆解摩尔定律——中美科技战剪影》揭示“白宫的圆规在南海画弧/却量不出复兴号的曲率半径/当北斗三号刺破GPS的拓扑结构/太平洋突然失去东西岸的定义”,亮出中国的自信与强大;也有对时事的判断,如《报纸上那些事儿》“那么多不相关的事情,/亲密地挤在同一平面上,/拼凑出光怪陆离的世界”;还有对文化热点的透析,如《宽窄径里的李子柒》“窄如镜头的焦距/她聚焦,把乡土凝成/世界的瞳孔/宽如人类的乡愁/正从这方寸之间/找到共通的根系”;《刀郎磨刀》更是把刀郎歌曲的时代意义和文化内涵解读得晓畅而深邃,他那“沙哑的嗓音是刀锋上的锈迹/每一道都是岁月的年轮/每一痕都是命运的刻印”。
        作为企业家诗人,汤柱国时刻关注中国企业的发展变化,力图探寻国有企业破茧腾飞的良方。他的《灰度之下的军团——致任正非和华为》不仅是对华为的礼赞,也有寻找创新密码的渴求:“他左手接住甲骨文坠落的砝码,/右手将麒麟芯片锻成青铜鼎足。/在EDA软件的断层带,/自研的星链正穿透电离层,/为所有被封锁的航道重绘导航图。”“当炮火声再次凿穿新纪元的冰层,/他依然立在炮火攻破的城墙缺口处。/此刻缺口已化作星辰的甬道,/松涛正涌过无人踏足的雪线。/山岳在断裂处重新生长,/用垂直的海拔丈量永恒的刻度。”企业如果没有自主知识创新,就只能任人宰割。创新是企业和国家蓬勃发展的原动力与生命力。
在哲思诗情里抒写慧观
        汤柱国的诗始终与所从事的工作联系在一起,以诗文解读“宽窄”内涵,以“宽窄”赋予诗文哲理,诗性的力量不仅成为诗歌本身的内涵力和美学张力,而且成功地为“宽窄”产品张目,赋予平常产品以哲学意味和文化价值,展现出“宽窄诗体”的慧观和灵气,升跃为一种情感诉求、审美体验和人生境界。
        汤柱国的慧观是诗学的达观、认知的通观、情感的乐观,在诗中弥漫学识意趣和通泰意味。《宽门与窄门互为倒影》展现了虚实与刚柔的细微之美:“风穿过每一间茶肆门洞时/门铃都会以茶叶的唇语/复述《华阳国志》的某个段子//银杏用年轮丈量时间的宽窄/藤蔓在围墙上称量光的体重/所有庭院深处,都有青花瓷/反扣着未拆封的巴山夜雨”。他的赋文显现出深厚扎实的古文根基和文化底色,以慧眼观察寻常之物而赋予哲学的诗意。《豁达者赋》的“养生篇”写豁达者观烛火以养神,悠闲客爱茅檐以守静;“修心篇”将儒释道三家的养心学说加以高度凝练,抒写以仁为舟、以虚为舟、以空为舟的渡心修行之术,唯能做到“触目皆菩提道场”“举步即瀛洲十洲”,才是真豁达者自悠然于春秋。这种慧观还体现在《马嚼子赋》的事理之中——“若能断香饵于慧剑,碎金羁以雷槌,则辔可化银河之链,嚼能为射日之镝”,体现在《羊赋》的语义阐释和历史典故之中——“观‘美’字从羊大,先民以丰腴为至美;‘善’字含羊首,德行自温良始;‘義’字戴羊冠,礼法生跪乳之恩”,体现在《牛轭赋》的破轭解困苦斗之中——“于是智者观轭,悟道循机。轭本无情,役由心起;名原虚妄,累自贪生”,期待“轭朽墙隅兮,对月影而默;心脱尘网兮,共云鹤以遐”。这些赋文虽典故较多,但细品其文,却耐咀嚼,含义颇深,给我们以别样眼光看待事物的启悟。
        汤柱国的《我们都是一粒古老的盐——关于盐历史与哲学的意识流》是一首情理融合、以小见大的长诗,最能体现其诗学追求和艺术价值。他从一粒盐中见出大千世界,见出历史风云,见出人生况味,见出生命价值。第一章把生活的喧嚣结晶为盐,在盐的结晶里照见宇宙胎动,在每一滴眼泪里提取舍利,在瞳孔深处抛下光年的锚;第二章讲述腌渍在盐里的日子;第三章通过自贡盐业编年史,写那些挑灯检验盐花的工匠,用火钎在井碑上烙下一枚“水火既济”的封印;第四章回望卤水煮沸的盐策论,讲述公元前81年的盐铁辩在耳边激荡了一千年,桑弘羊的算筹正剖开管仲官山海的经脉,每一粒结晶都在诏书上长出锋利的税契;第五章揭示盐的创世记命运——当某个味觉通道的量子隧穿事件与室女座超星系团的自转同步,我们便尝到了道裂变为一阴一阳后,奇点第一次结晶时的原初咸度,构成了“一沙一世界”的数学现实;第六章写深入盐粒宇宙,看见佛陀,看见星图和虫洞,而人类感知咸度的神经信号频率,对应着宇宙原子总数量子纠缠;第七章“盐的归墟”猜测人类文明的终极开悟,或许藏在舌尖一次最原始的咸觉数学里;第八章“盐粒里的乡愁”表达了人类最英勇的时刻是明知自身不过是宇宙的运算余数,仍选择以心跳的频率在黑洞蒸发前写下新的黄金分割率和人类轮回的乡愁;第九章“一粒盐的宽窄”使我们明白每个人不过是一粒古老的盐,通达的人生是完成一粒盐的穿越,以旷达与逍遥用一杯禅茶盛接头顶的星光。这里的“盐”已经与人的生命肌体融为一体,幻化为生命和社会的起源、生长、劳作、制度、文明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这首诗以恢宏的结构和跌宕的节奏,讲述了“盐”的前世今生及“盐”的辩证法,也即“宽窄哲学”的内在精魂。
        汤柱国的诗歌在宏阔而精深的知识结构与哲学思维中,构建起历史与现实结合、时事与科技连贯、逻辑与意象整合、哲理与情感相融的“宽窄诗体”,前沿而精细的知识转化为诗的内在机理,准确而生动的史实演绎为诗的神思方式,洒脱而中和的美学呈现诗的情感表达,显现出具有辨识度的“豁达”诗味诗风。不过,作者如在诗歌书写中把说理与情绪、理性与细节处理得水乳交融一些,“宽窄诗体”的独创性或许会有更通畅的诗味。
        我相信,《宽窄行吟》一书的出版将会为读者带来别样的阅读体验和感受。
        是为序。
 
二〇二五年七月于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