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丹实修理法精要
作者:曾庆余

上  编    道眼分明  直趋峰顶


          第一章   道与德

            第一节  老子之道“气”解

               一   诸子百家  共奉一道
  秦汉以前,诸子百家共奉一道——形而上恍惚之道与形而下器用之道。
  形而上恍惚之道,不可道之“道”,约有四义:(1)宇宙真宰:大道真宰令宇宙生出天地万物,独让地球山清水秀、人物繁衍,在两千五百年前的东、西两方还空降一大批圣贤,对打杀不休的愚氓们进行教育启发,可惜至今没几个听话;(2)朱子曰:“道犹路也”,有脚就有路;而“道”则是通向宇宙究竟境界的唯一之路——心悟之路;(3)“离有离无、即有即物之谓道”的不可道之“常名大道”,或曰无极○;(4)宇宙“心物一元”、“互生互化”的大法则、大规律——普遍规律。
  形而下器用之道,可道之“道”;“一阴一阳之谓道”的“道”,太极之道,具体之道。就修证具体之道而言,老子在此既言道之体用,也讲了入道功夫。老子之道,尽在于此。其余五千余言,皆系进一步的讲述和展开。

                 二  太上本元之道与太极造化之气
    圣人之所以是圣人,是他们“独具慧眼”,能三目齐观(肉眼+慧眼),能够把握阴阳,透视虚实,洞察显隐,妙知心物,真参造化,深入了义,故而所获圣果皆系第一义谛,或曰“绝对真理”。故此《易经》《道德经》《黄帝内经》……等经典所证之道理、天理、人理、医理……一经建立,便放之四海而皆准,置之万年亦不易,“任凭风浪起,稳坐道气论”,以不变(道、气)而应万变(事、物),其经其理其用,数千年前如此,数千年来如此,数千年、数万年后仍会如此。此乃先贤所示绝对真理千古常新的究竟气势,我们后来人真是望尘莫及。
美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奥本海默深研佛、道的传统经典之后,十分感慨地说了一句经常被人们引用的名言:我们的发现,不过是东方古代哲学的例证、促进和精确化而已。
古代先贤开示的是宇宙真理第一义谛之绝对真理,当今贤人发见的乃宇宙真理之一部分——相对真理,“此两者同出而异名”,我们不应去此取彼而自生障碍。
     古圣们独具慧眼,掌握绝对而把握相对,所以头头是道,左右逢源。今人则只具肉眼,或偏于唯心,或执于唯物,细玩溪流回环,囿于瞎子摸象,不识庐山真面,故而是非蜂起,说法百端。
     西方求真务实的哲学家、科学家们,以他们的肉眼加上其延伸工具——三大镜(放大、显微、望远),一直不停地在探索宇宙的生成与演化规律,苦苦找寻导致宇宙运转的最初原因、第一推动力。大科学家牛顿说:宇宙的架构本来就存在着,上帝伸手一推,宇宙就运转起来了。此后百余年来,科学家们终于找到了导致宇宙运转之真正的上帝——力、能。
    万物自得于太上老子之道,宇宙统一于太极混沌之气、宇宙元始造化能之“元始祖炁”。
    宇宙元气既包含了无情无义的“物理场力”,更融入了有爱有恨的“生理场力”,它应该是“有情无情共一炉”的“大统一场力”之究竟场力。

                  三  道因气而立  气遵道而行
     凡宇宙之物有体必有用。道是体,气是用;道为源,气为流;道乃未始之始的无极之道,气系有始之始的太极之气。道之体虚而隐存,无象无形,“形潜莫睹,在智犹迷”;道之用(气)青青翠竹,郁郁黄花,“象显可征,虽愚不惑”。体在用上见,道由气可识。所以我们可以溯流识源,从用见体,以气证道,以道驭气。这样一来,形而下具体宇宙之道不是别的,乃是宇宙不生不灭、生灭自在的宇宙元炁及其运动变化之象,包括隐在的虚相。
     人类个体就是由宇宙元炁与心识,阴阳和合凝聚而成,也是大道宇宙杰作中的杰作——天之骄子。
     人是小宇宙,宇宙乃大人身,人是大宇宙的缩影。我们只要把自身小宇宙的奥秘弄清楚,溯流而识源,宇宙大人身的奥妙也就昭然若揭了。
     天意从来高难问。我们还是去问太上老子吧。
     老子告诉我们,“天下大事作于易”,我们可以从人体小宇宙自身的玄关窍开、玄牝体立中去寻找蛛丝马迹。从研读老子《道德经》之第一课开始,我们去探索宇宙性命及人体生命的谜、迷、密、秘。
                
                      道 德 经 第 一 课:
  道(无极○)可道(太极⊙),非常道;名可名(器物),非常名。(以上言道之体)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言道之用)
  故常无欲(虚)以观其妙;常有欲(妄)以观其徼。(言入道功夫)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奥妙)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门)

  道可道,非常道。
  诗曰:道犹路也通天路,一条心路各自悟。鸿蒙未判悬太空,天地辟后在何处?
  宇宙运化,井井有条;万物繁衍,欣欣向荣;谁为主宰?就是从古至今古今贤圣都喊“不知道”的那个“道”。老子名之曰“真常之道”,宇宙的真宰。它虚而无形,灵而有象——无象之相;无象则无名,强名之曰“道”;故真常之道,可以叫它“道”,也可以不叫它“道”。
  虚灵的先天大“道”,名“道”字“无极○”。
  静为无极(○体),动即太极(⊙用),动静一如。故天下万物生于有,生于太极⊙;有来自无,来自无极○。
  太极⊙,宇宙“干能量、干细胞”,但它是心物混沌一元的“干能量、干细胞”。
  太极⊙之义深、远、玄,不可思议。不是不能思议,更不是不准思议,而是思之不及,议之不得,只能像老子、庄子那样,在深深的定境中去慧而悟。
  虚灵的无极之道○不能总是处于先天的本寂状态(道体),它的本智功能在因缘会聚之时终归是要起用的,无极而太极⊙(道用),化而为一,即“道生一”之“一”,亦即太极混沌之气的元始祖气(炁)。气聚、精凝、形成,生出后天的天地万物及人间万事;万物、万事历经生、长、化、收、藏之后,复又叶落归根,归根复命,回归到无极道海○,修生养息,等待新命。
  这就是老子“至虚极,守静笃”,在深深的定境之中,游心于万物生发之初所观察、悟证到之道化万物、万物归道的全过程。
  道何以要化生不灭的物质(阴)与不朽的精神(阳),同时又给它们提供生生不息的能量流之气(炁),以及令阴阳交媾而产生日月星辰和它的杰作“人”……乃至天灾地难,病祸苦痛?
  还是那句老话:“天意从来高难问!”对此老子未予论述。他的传人庄子予以说明:“六合之外,存而不论。”
  与老子同时现身的佛祖,也遇到过同样的事情,外道向佛祖提出了十四个宇宙现象的根本问题,佛祖也未予回答,称为十四无记。比如“时间有没有开端?”“宇宙有没有边际?”……佛祖只是笑了一下,笑而不答。
  诗曰:日日颂读仍是雾,大道微妙赖心悟;真到若有所悟时,却嫌语言欠功夫。

  名可名,非常名。
  诗曰:一气流注宇宙间,化生天地与万物。呼它是啥就叫啥,化尽收藏虚名录。
  可名者万物,常名者大道——宇宙元炁。
  万物有生则有灭,灭则名存而实亡,故非常名。常名曰道、字气,它不生不灭,生灭自在,深入于万物之中,独立于天地之表,任凭万物、万名怎样变来化去,宇宙元炁的“常名”则永恒不变。
  童心是道:大道道心本平常,像我粗布花衣裳。七嘴八舌议论多,哎呀说坏我的娘!(作者注:古人曰:道本无言,被人说坏。)(以上言道之体)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言道之用)
  诗曰:无极之道难把捉,万物之母有实凭。高处着眼低处修,不觉修进玄妙门。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有为众形之始,无在元化之先。”无形无象、虚而且灵的宇宙元始祖气(炁),乃是未有天地万物之先、却能生起天地万物的未始之始的“元天尊”,天尊姓“无”,强名无极;或曰宇宙大统一场能,统精神物质于一体。
  无极而太极。无极的虚灵之道化而为太极混沌之气(炁),无形有质,宇宙元精,是能够生起天地万物的始基精微,或曰“宇宙干能量、干细胞”,仍然是无象之相,无状之状,天地之始,万物之母,宇宙有始之始的“始天尊”,天尊姓“有”,太极混沌之气(炁),常处形而上下间,下可化生天地万物,上则回归无极道海。这位始天尊怀抱无极之道的阴阳数理神机,内蕴大宇无穷消息,来到人间意欲何为?
  诗曰:有是道来无是道,天地万物两个抱。无能生有有还无,有无循环显道妙。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以下言入道功夫)
  诗曰:丹经道书多假(喻)话,假话背后藏玄机。老子妙道无中有,玄之又玄上天梯。
  “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修真证道,日久功深,无思无欲,深入虚静,自后天而返先天,“道眼”洞开,大慧生起,神光朗彻,智照无碍,“一念不生全体现”,过去、现在、未来,十方世界,天堂地狱,历历显现在“道眼”之前,就能游心于万物发生之初,彻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微妙的道化过程,以及无中生有之玄、归根复命之奥、有无相生循环不已之妙,即宇宙演化的绝对真理、第一义谛从而显现无余。
  诗曰:道本无言法本空,空中走来一灵童。无心拨动没弦琴,声声天籁醒痴聋。

  常有欲以观其徼。
  诗曰:所可道者道之迹,言夫名非道之真。实中之虚无中有,悟解有别是非生。
  常人为习惯所囿,总想表现自己后天的聪明才智和欲望,便不能进入虚极静笃的甚深境界,“道眼”难以开启,只能依靠自我的主观心智之用,其视界被限制在三维之内,则能见度极为有限,即使观察到天地间万事、万物的生、长、化、藏,和人类个体的生、老、病、死……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仅能认知宇宙运化一段时空、节序中的“相对真理”。
  诗曰:通天大道只一条,登天路标何其多?左道右道都是道,走向邪道莫怪我!(作者注:古人曰:道本无言,非言不显;言有不达,道无以明。)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诗曰:太极判而阴阳生,阴阳分兮善恶出。祸福于焉相往来,有人笑兮有人哭。
  无思无欲时道眼开启而妙观到的宇宙绝对真理,与有作有为时肉眼功能发挥而认识到的宇宙相对真理,同为宇宙真理,皆来自老子之道,以境界不同致名称各异而已。
  无为而无不为的元天尊和有为而有以为的始天尊,同为天地构成、万物演化、生命繁衍的元始天尊,两者相互依存,彼此互为其根,并同根于道——出而异名。
  诗曰:仰之弥高钻弥深,韦编三绝读道经。豁然心领神会时,顽铁有望化为金。

  同谓之玄。
  诗曰:无上天机天已泄,河图洛书太极图。知此道者二三子,道德五千用心读。
  有为法的有欲观徼,玄而且妙;无为法的无欲观妙,妙而且玄;两者都叫做“玄”。
  “玄”者,原也,源也,元也,道也。有为法在表面观玄,门外观玄;无为法在道里观玄,门内观玄;有为法观的是万物泉源之玄,无为法观的是宇宙本元之玄;所以两者同谓之玄,同谓之道。故而,“无”是道,  “有”是道,天地万物两个抱。
  诗曰:氤氲混元太和气,流行宇宙育群生。天变地变它不变,元天尊兮始天尊。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诗曰:玄之又玄众妙门,入门便把老子寻。他在高高山顶立,我等深深海底行!
  “玄之又玄”,道玄之,德又玄,道成德立,玄之又玄;无玄之,有又玄,无中生有,玄之又玄;天玄之,地又玄,人居天地之间,玄之又玄。玄知大道生化,生生不息,引导修真悟道者沿着理想的太极曲线,螺旋式地向上不断攀升、升华,就能玄入大道之门、众妙之门。从而回归久违了的道乡,得以欣赏究竟境界。
  修道悟到玄,悟道证到妙;始知不悟道时妙而玄,悟道之后玄而妙;要知玄妙真消息,除了修道、悟道、证道别无它途。
  诗曰:大道全凭静中悟;大象得从心死后;大智若愚默如雷;大音希声彻宇宙。

                       第二节   简论道与德

  “道因气而立,气遵道而行。”——道气一体,出而异名。
  “本无乾坤与坎离,一气流行天地间。”——环宇皆气。
  “万物自得以道,宇宙统一于气。”“气化万物。”——宇宙万物皆自气化、精凝而成形;“化不易气。”——无论万物怎样变化,气自身不变(生灭)。
  “化不易气”、“气化万物”,如此井然有序,一定有一个“元始天尊”在暗地里发号施令,它深入于万物之中,独立于天地之表,偶露一鳞半爪,谁也说不明白,只好勉强给它安一个名字曰:“道!”“道”因气而立。
  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钟祖、吕仙阐释曰:“一为体,二为用,三为造化。体用不离于阴阳,造化皆因于交媾。”阴阳交媾,变化万千,生生不息,化化无穷。这就是宇宙的自然状态、自我本然状态及演化真经。
  乾坤坎离、化不易气、缘生性空、三生万物……生来化去都是大宇“有情无情共一炉”的宇宙“大统一场能”,宇宙元始自造自化能“元始祖气(炁)”的杰作。就在这道化万物的同时,大道的庐山真面也就逐渐显露出来。“道”,就是宇宙元始自造自化能元始祖气(炁)及其运动变化之象,包括隐在的虚相。
  尽管如此,也只是道化之轨迹,远非大道之本体,大道本体之表象谓之“德”!
  道与德,即体与用。大凡宇宙及宇宙之物,有体必有用;反之亦然,宇宙中没有无用之体,体从用上见,道由德可识。因此我们就可以从流溯源而自用见体,依德识道。
  单说大宇宙本体曰道,单说其功用曰德,体用同说曰道德;故道之与德,一源一流,一体一用,体用同功,没有先后之分,只有体用之别。道是形而上,德是形而下。虚无无形谓之道(乾、阳),化育万物谓之德(坤、阴)。
  天之大德曰生(孕),地之大德曰长(育)。故此没有道,就没有宇宙万物;没有德,宇宙万物就失其本性。
  或曰大道为无极,系本寂之体,朴德是太极,为本智之用,而体用同功。它们虽不是一个东西,但也不是两个东西,是一体之两面,非谁生了谁。所以古圣在论述道与德、无极与太极的关系时,常用“尊道而贵德”、“无极而太极”这一表述;亦即无极就是太极,太极就是无极,即道就是德,德也是道。显象时道在德中,德就是道;归根时德回道体,道就是德。
  大道这位宇宙真宰休闲时不干活(以孕育生机),大家呼它为无极之“道”(静);休息之后起来干活(化生天地万物),人们又叫它太极之“德”(动)。
  天下万物生于有,生于太极;有来自无,无极之道。这位名道、字德的宇宙真宰,后人有时统而称之,有时分而名之,皆系勉强可道之方便道。
  “朴德”依大道所编的程序,即阴阳五行数理神机之“编码结构序”而起用,故有天德、地德、人德、物德……之谓。“天地之大德曰生”,而且生生不息,并且生而不宰,故又曰玄德。
  德离不开道,道则可以离德,道是独来独往,无古无今,自古以存。东方之德如果也像西方上帝那样,干六天要休息一天,需星期天,该天不化不生,“朴德”即“失业”而自然回归无极之道,从而导致星期天无德——这是西方的故事。东方之道或德则无休,故而朴德永远都是老黄牛!
  “道为万物之本原,德系万物之本性。”套用现代哲学语言,道为绝对真理,德即相对真理;全德即道,无数相对真理之合就是绝对真理。故而道化为德(宇宙万物)时,就同时赋予了与它相应的“能量流”之气与数“编码指令信息结构序”——大道的复制品。由于道赋“编码指令信息结构序”的不同,宇宙万物因其所禀赋“指令信息”的差别,而显得五光十色,纷繁万状,而且时显时隐,变化莫测。显时虽愚不惑,隐则在智犹迷。
  朴德自身不能产生能量流之气,那是道的专利,它只能按道赋之“数”的神机而展开其固有的运化程序,而使用道赋的能量流之气,以完成自己的功德。一旦功德圆满“气竭数尽”,朴德就叶落归根,太极归无极而“归根复命”,休息休息,或者再领新命。
  人,这个道化之物,载道之器,承道之躯,了道之身,就修真证道而言,光修德性是不够的。德性好的人,只是气化有序而已,可以活到寿终正寝。要想自主性命,超越阴阳五行,自编“指令程序”,以跳出三界之外,不拘五行之中,则必须修道——炼精化炁、炼炁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如此才能全德合道,与道一体,而生死自在。对此,吕祖早已给我们指出了:“只修性(德),不修命(炁),此是修行第一病……”目不识丁的王善人说得更为直截了当:“有道无德,道中之魔;有德无道(炁),一座空庙!”

                  第三节  德以善为用  善以德为本

  前人云:对修真了道者来说,“重德”是一门技术。是技术那就要求时时磨炼,精益求精,精入虚无。
     老子曰:“高以下为基。”低处起修,高处自到;或曰最基础的,就是最高级的。我们就从眼前的微德入手,积微德为小德,积小德为中德、大德。先自利,积有利于个人身心健康的微德、小德,再利他,积有利于他人、众人身心健康的中德;进一步积有利于推动社会和谐进步、全人类身心健康的大德;终极目标则是为推动大宇宙向前发展得更加完善,而做出个人贡献的上德,以期达到人天合一的“人行健”、“地行健”、“天行健”而人天双赢之玄德境界。
  前人又说,行善积德最好是行大善、积大德。其下手功夫或“秘诀”就是“八字真言”:首先搞好本职工作!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如果连本职工作尚且做不好,就不必侈谈什么行善、积德。
  道家三千六百法门,佛家八万四千方便,儒家半日读书、半日静坐,皆归宗于“以德为本”:《易经》讲天德;儒家重品德;佛家崇福德;道家尚功德;莫不尊道而贵德!
  修真了道的入门下手功夫,首先“三调”——调身、调息、调心;重点应该放在“调心”方面!谚曰:“道如天上月,心是一盆水;心清水现月,心动月无影。”
  “有德者天助,为善者心安。”为了培育个人的德心、德性,能够安心练功,说到底,还是要从行善积德着手。
  “善以德为本,德以善为用。”一个人的德性,简单而具体地说就表现为自己是否具有善念,具备善行。修真了道者如果没有与人为善之德性与德行,便不会有相应的德报和德果,便难以登攀无上大道的台阶,开智生慧自然也无门。我们一旦生起了善念,具备了善行,时时处处与人为善,善心常切则善道大开,襟怀坦荡,心无芥蒂,如此则心平气和,自然容易放松入静,练功的效益、功境的升华,不言而喻。
  有了慈悲心肠,善性善行,随时善念四射,反馈回来,获得之善意、善能必然倍增,也就是常说的善有善报!还愁功夫上不去?
  ……
                       中    编

                    方便法门  健身延年

                           法林蔚观   美不胜收

                     人老原来有药医

                     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
  1892年10月7日,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德国慕尼黑大学教授、著名卫生学家培登 • 科斐(1818—1901)面对他的学生们,一口气喝下每立方厘米含有十亿个细菌的“霍乱菌汤”,然而他竟安然无恙。这位教授郑重说道:单单霍乱弧菌是不会引起霍乱的!稍后俄国的梅契尼可夫(1845—1916)在巴黎的巴斯德研究所重复了培登· 科斐的试验,也亲口吞食了霍乱弧菌汤而没有染上此病。霍乱症一段时间曾肆虐于欧洲,当时的研究认为,人体自具免疫机能(正气),能够稳定自身正常生理而不怕病原体的入侵。梅氏因此而建立起人体免疫学说,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
  科学研究证明,人体是否罹病,并不单纯只取决于有无病原因素,而是取决于病原因素与人体免疫系统之间矛盾运动的状态和结果。如果人体免疫机制完善并强盛,几乎不怕任何病原体(邪气)的入侵。其实《黄帝内经》早在二千多年前对此就已经有了结论:“正气(免疫机能)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因此梅氏在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同时,还应授予《黄帝内经》科学注解奖。

                      百病生于气也
  维持人体正常生命过程所需的精微物质(生命能),传统医学粗分为后天谷气与先天元气。后天谷气即食进口中的五谷粮食、脂肪所化生的水谷精微、营养品,是维持人体正常生命过程所必需的基本物质。先天元气则系“司令”母气,它蕴含生命信息元码,贮存于下丹田命门肾区,常称“肾间动气”,能将谷气转化为营卫二气以营五脏六腑和外抗病邪的入侵。经络波动,命门开合,后天谷气(各种营养物质)按照先天元气提供的生命元码(模板)而依样画葫芦,转化、合成生命过程所需的各种生命素——维生素、激素、微量元素……以供人体生长发育、形神劳作之需。
  一般情况下,人过五十方“发福”,此时人开始变虚、发胖,即人体生命力由壮盛而渐虚衰。此乃人过半百生命元气已耗损大半,转化谷气为生命素的后劲已力不从心,心有余而气不足,不足以将丰富的水谷精微完全转化,从而导致生命物质原料堆积而“营养过剩”,气虚发胖的典型表现。其实这并非真正的营养过剩,而是缺乏充足的生命元气来做转化工作,导致“原材料”堆积。那些气虚体胖者,大腹便便,步履维艰,手不能提,肩不能担,站着想坐,坐着想卧,力倦神疲,脸色难看,这是典型的营养缺乏症。
  严重的元气不足者,细胞松弛变粗,水液代谢缓慢,外形更显皮泡脸肿,对工作和生活都带来了诸多的不便。
  《黄帝内经》认为:“百病生于气也。”肥胖病也不例外,生于“气虚”。清代有两位著名的医家,对此早有深刻的论述。王清任的《医林改错》载:“食(物)由胃入肠,全仗元气蒸化,元气足则食(物)易化,元气虚则食(物)难化(消化、转化)。”尤乘《寿世青编》曰:“谷气胜元气,其人肥而不寿。”人一旦元气亏虚,免疫机能下降,各种疾病都来了。
  进入20世纪,随着现代科学的飞速发展,把人们带入竞争的社会:工作繁忙,精神紧张,生命元气耗损加速,致使人体气虚发胖、疾病滋生的日期不断提前。“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殃及自己的后代子孙。气虚肥胖者的“肥胖基因”传给了自己下一代,又成了儿童肥胖、体重超重的原因之一。
  生命元气(免疫机能)乃先天之物,非我们凡夫俗子后天的聪明才智所能人工合成。
  按照传统医学培元补气理论、道家炼精化气学说,太极拳宗祖张三丰以自己的实践证明:“人老原来有药医”、“家家有个家家有”,人体自身就有这个比“免疫机能”还免疫的“灵丹妙药”,或曰“内药”——先天之气(炁)。一旦得到开发利用,能大大增强人体的免疫机能,使人重返青春,不怕任何病原体的入侵。
  当代生命科学认为,“能量”才是宇宙真正的上帝。生命过程就是能量运作的过程。
  非生命的物理能其能级十分丰富:势、热、声、光、电、磁……还有能级更高的原子能、核能,能级不同,效应各别。人体生命能其能级更为丰富而奥妙,有的能量效应乃至令人不可思议。可以粗分为医家后天之气的人体“生物能”(各类精气)与道家先天之气(炁)的人体“原子能”(各级神炁),同样也是能级不同,效应悬殊。
  如果我们按医家培补元气、道家炼精化炁学说,开发人体本有的各级层面上的粗、精能量,并充分利用现代生命科学的成果,同心协力,就能对人体各种新老疾患战而胜之,乃至根而除之。

             第一章    式简效实的健体强身方便法门

  入门下手,重在习练,要在坚持,妙在只管耕耘,勿问收获,到时自获;或曰有意练功,无意成功,功到自然成。

               第一节    甩手击掌  式简效实
甩手挥臂
站与肩宽,全身放松,双目轻闭,自然呼吸。双手后扬,接着自然地向前甩出。如此反复甩练约二三十分钟,或至兴尽方止。
收功:双掌重叠于脐前,随机收功。
本功在于经过动练而活跃气血,促助新陈代谢,对入静与否不加要求,故在甩练过程中,可以听音乐、看电视;日久功深,到时自获。
诀窍:持之以恒。

甩手屈膝
理法同前,只是增加了下蹲屈膝,同时锻炼腿部,激活腿足经络,改善中、老年人平常上实下虚的不良生理状态。

甩手击掌
在下蹲屈膝的基础上,再增加双掌向前甩出时掌心相击,通过经络的反射和刺激,以增强脏腑功能。

功后整理
浴面美容:双掌搓热由下往上浴面9次以上,多多益善;有眼袋者坚持浴面,增加浴面次数,眼袋会逐渐减小,乃至消失。
双掌捂眼,转横∞字:闭目或不闭,意领气行,缓缓地转横∞字;左右次数宜相等;有眼疾者宜多转;次数不限,多多益善。
笔者老友在一次体检时发现患有眼底动脉硬化症,他未在意,只是每次收功时多转横∞字,到第二年再次体检时症状已经消失。可谓是:有意练功,无意成功。
十指梳头:促进头皮新陈代谢,头发焦枯、稀疏者,宜多梳。
鸣天鼓:两掌捂住耳朵,手指在后脑处相接,食指重叠在中指上,然后快速滑下,叩击后脑,激活、强化后脑功能,令脑醒头清。
钻耳孔:以双手食指,钻进耳孔,然后快速退出,耳膜有声,受震强化,促助听力。
叩齿坚牙:叩齿次数多多益善,牙齿不坚者宜叩数十次、上百次;可视情况重点叩大牙,或门牙。
赤龙(舌头)搅海(牙腔):用舌头在嘴皮、牙齿之间反复搅动若干次,以期产生丰富的津液,然后吞而咽之。
津液中有大量助消化酶,非常宝贵,练功者常以“长生酒”誉之。
任何功法练完后,都要进行上述功后整理。


                 第二节  守窍调息  心肾相交
  动功重在练,静功重在养——滋养、培养、壮大。
  神能聚气,气能养神;神气互滋互养。
  最宜先者,炼心;最宜急者,接命。故古人曰:“欲点长明(命)灯,当用添油法。”年过四六,特别是花甲以后,血气已衰,如风中之烛,如不及时添油,随时都可撒手归西。
  添油法,法有多端。积神聚气,神气相交,阴(神)阳(气)交媾,生生不已,是为妙法。按照张三丰祖师提供的法诀习练,功明效显。
  白五祖玉蟾:“昔日遇师亲口诀,只要凝神入气穴。”下丹田“气穴”,炼丹的炉鼎,修道的道场,在脐内前七后三之处,也就是下手练功“调息凝神”之处。
  “凝神”,炼心修性;“调息”,练气修命。凝神调息,性命双修。
  神仙修炼法,自由活泼,不拘形式,站、坐、卧、躺均可。如能盘坐更好。至于是否须要结手印,结什么样的手印,依自我感觉良好为据,不结印也行。静功修持的主要目标是达到“心(意)息相依”,而不是某种外在形式;凡是有助于“心(意)息相依”的形式就是适宜的形式。
  离宫之“心意”乃“靓女”也,总想到外面去找一个“帅男”,胡思乱想,“心神”不定,只好请“意”为媒,从中穿针引线,告知靓女之“心意”。这个白马王子不在身外,而在身中下丹田处,大名曰“气”、呼之曰“息”。于是在“神”“意”撮合之下,心(意)气与息气在下丹田相会、相恋,“心意”遂而安定下来——这就是静功修持的道和理。意息相依,混融后天性命。
  “大法至易”之法。三丰祖师的口诀是:“以眼观鼻,以鼻观脐,上下相顾,心息相依,着意玄关(气穴),便可降伏思虑。”
  具体操作:闭目入坐,全身放松,心平气和,自由呼吸。
  修道要有道场,下手需意守之窍位在肚脐下面一寸三分、里面“前七后三”处,有一虚在的“炉鼎”(虚无窟子),而意守之;收功时将培育的内气也存贮在这虚无窟子里面。
  闭目放松,吸气,观想气从会阴部尾骶骨阴跷处升起,进入脐下虚无窟子。此时“闭气凝神”3~5秒,意息相依。之后呼气,气由脐部虚无窟子下落,回归会阴部尾骶骨阴跷处。不要去管口鼻。如此往复习练,日久功深,丹田逐渐热气氤氲,“命油”日益丰盛,命即接也。这就是古传的“敲竹唤龟”接命法;又曰“无孔笛颠倒两头吹”。
  “无孔笛”喻为在会阴与肚脐之间的一中空的竹管;“两头吹”喻调息。
“武火数息。”为了抑制妄念,有助心息相依,在调息过程中可以数数,从一数到十;数满后再从头数。一般数吸,不数呼,呼、吸皆数亦可。一直数到意息自然相依而不须数数时,即随顺自然,进入新的境界。
练功时间:可根据自己时间空闲的多寡而定,按标准应在每次上座达两小时左右为妙。
收功:随机自然收功,并进行功后整理。
有午睡习惯者,以练功代睡,练功过程容易不知不觉地入睡,叫做“带功睡觉”,睡得特别深,即使是睡十几分钟,醒后头脑亦十分清醒,疲乏顿消。
上床即可习练,到打哈欠时即行入睡;在被窝里也可接着习练,直至带功入睡。中途醒了睡不着,也可以继续练。早上早醒暂时不想起床,也可练,不必拘泥于形式。
对于老年女性来说,月经已断者可与男性同。中、青年女性月经正常者,把道场大都定在中丹田肚脐稍上处的虚无窟子处,收功时引气归元亦在此处,以免意守下丹田可能导致的月经量过多、经期延长,损耗过大。故女性练功,常以中丹田作为意守和收功之所。


第三节    动练脊柱  青春常驻

    动练脊柱,乃锻炼肉身、活跃气血、滑利关节、培补元气的筑基功夫。
不少著名的医学家都认为,人体的衰老不是从眼角的第一道纵纹、鬓边的第一根白发的出现才开始的,身体柔韧性的减弱(气虚)才是人体衰老的第一征兆,其中脊柱的变化尤为典型。几乎所有的疾病,都是由于脊柱功能的退化或者病变而引起的。每当早上醒来,总是感到很不舒服,乃至身体僵硬、卷缩……医学上把这一现象叫做脊柱功能退化。
脊柱的功能状态取决于肌肉和韧带的功能状态。如果平时你疏于活动,缺乏锻炼,未能使自己的肌肉和韧带保持良好的功能状态,它们就可能逐渐松弛。脊柱因而也开始慢慢地松动。
脊柱的病变发展缓慢且不明显,一般是多年形成的。椎间盘因磨损而逐渐变薄,椎骨间隙内的所有神经根和血管受到压迫,与它们有关的器官都因此受到伤害,血液流通和神经感应不畅,
大脑指挥失灵,相关生理组织必然受到影响。
脊柱病变的最糟糕情况莫过于椎间盘突出。钻心之痛令人难以忍受。现代医学一般采用手术治疗,但又不能根治,往往一次手术之后,还会需要进行二次、三次手术,更糟糕的后果是它会蔓延到其他椎节。
“动练脊柱,青春常驻。”脊柱的病变防重于治,坚持每天动练脊柱,不但可以有效地防止机体的过早衰老,即使年龄已进入中、老年期者,持之以恒地动练脊柱,仍可望重返青春,老当益壮。

一  脊柱的构造
脊柱是人体结构的基础,由7块颈椎、12块胸椎、5块腰椎组成,腰椎下方有骶骨和尾骨各一块。骨内的红骨髓终生保持着造血机能,同时也是产生干细胞的大本营。脊柱内自上而下有一条椎管,容纳着脊髓。椎管的内外有丰富的静脉丛,与脑、前胸、腹、盆腔脏器的静脉丛直接或间接相互交通。
有31对脊神经和内脏神经与脊髓相连。这些神经调控着四肢和全身脏腑器官的功能和运动。人们常常因不良的生活方式与习惯,造成脊柱变形或错位,从而带来许多疾病,如颈椎病、腰椎病、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等,如果压迫了某根神经,又导致四肢和某些脏腑器官或组织的严重病变。从中医经络学说来看,脊柱背后是领气的阳脉之海的督脉,前面有主血的阴脉之海的任脉,以及调节诸脉功能的冲脉。脊柱内里的通道名叫“曹溪、天河”,是丹道小周天炼精化炁的必由之路,“三关九窍”都依附于脊柱。由此可见,脊柱的功能状态,对我们的生理状态的影响是多么重大。因此,经常运动、锻炼脊柱,使之保持正常的功能状态,既可防治脊柱变形或错位而引起的诸多疾病,又可使人体经络畅通,气血充盈。脊柱一动,人体四肢、肋骨、内脏,无有不动,轻轻翻动内脏,不断刺激、按摩椎间神经干……使人体机能始终保持高度协调的正常状态而身康健体,抗病延年。
总之,脊柱既是人体结构之纲,也是下手练功之基。纲举则目张,基固则体康。整个脊柱的动练过程,意念、观想亦随之上下。古人曰:“目(内视)之所至,心即至焉;心之所至,气即至焉。”意到气到,气到血行,气和血畅,百病不生。

二  脊柱部位与其调控范围及防治内容
脊柱序 调控范围与防治疾患内容
颈椎1 头部血管,脑垂体,面部,中耳,内耳,交感神经系统大脑其他组织。
头痛,健忘,精神病,神经衰弱,高血压,眩晕。
颈椎2 眼,舌,耳神经,额,项肌。
鼻炎,耳聋,丹毒,眼病,昏厥等。
颈椎3 项肌及枕部皮肤,腭部、外耳,面骨,三叉神经,牙。
粉刺,湿疹,神经病,痤疮。
颈椎4 鼻,唇,耳。
中耳炎,耳聋。
颈椎5 声带,咽喉,颈部腺体。
咽炎,喉炎,声音嘶哑。
颈椎6 颈部肌肉,肩部,扁桃腺。
落枕,肩痛,扁桃腺炎,百日咳,哮喘。
颈椎7 甲状腺,肩部,肘部。
黏液囊炎,甲状腺病,伤风。
胸椎1 食管,气管,手,手腕。
支气管哮喘,咳嗽,呼吸系统疾病。
胸椎2 心脏,冠状动脉。
各种心脏病,冠心病。
胸椎3 肺,乳房,胸部肌肉及皮肤。
肺部疾病,支气管炎,胸膜炎,流感。
胸椎4 胆囊,胆管。
各种胆病,带状疱疹。
胸椎5 肝,血液。
肝病,发热,贫血,低血压,关节炎。
胸椎6 胃。
胃部疾病。
胸椎7 胰腺,胰岛,十二指肠。
糖尿病,胃溃疡,胃炎。
胸椎8 脾,横膈膜。
呃逆,脾脏疾病。
胸椎9 肾上腺。
过敏症,麻疹,低血压,电解质不平衡,炎症。
胸椎10 肾。
肾脏疾病,血管硬化,功能性衰弱。
胸椎11 肾,输尿管。
皮肤病,湿疹,疥疮。
胸椎12 小肠,淋巴系统,输卵管。
小肠疾病,风湿病,腹胀气。
腰椎1 结肠,腹股沟。
结肠炎及其他大肠疾病,痢疾,腹泻。
腰椎2 腹部,结肠,盲肠。
阑尾炎,肠痉挛,静脉曲张,呼吸困难。
腰椎3 生殖器官,卵巢,睾丸,子宫,膀胱,膝。
生殖泌尿系统疾病,膝关节疾病。
腰椎4 前列腺,腰肌,坐骨神经。
坐骨神经痛,排尿痛,月经不调。
腰椎5 小腿,踝,足腕,脚掌及脚趾。
腿部血液循环不良,腿部皮肤病,足踝关节炎,脚掌、脚趾疾病。
骶椎 骨盆,肾。
骶骨关节炎,脊柱角形弯曲,腰以下皮肤、肌肉疾病。
尾椎 盲肠,肛门。
痔疮,尾骨痛。

三  脊柱动练要领
起势。站与肩宽,轻闭双目,双手自然下垂,重心在脚跟,自然呼吸。意念存于尾骨处。
第一个导引动作:前后蛹动。
双膝自然微微下蹲,观想尾椎、骶骨及第一、二、三节腰椎(从下往上数)向前、朝上轻轻地呈波浪状微微蛹动,意念随之;向后蛹动时则顺其自然;第二波蛹动时意念上移,观想第三、四、五节腰椎向前、朝上轻轻地呈波浪状微微蛹动;第三波蛹动时意念再向上移,观想第五、六、七节腰椎向前、朝上轻轻地呈波浪状微微蛹动……如此循序渐进地向前、朝上蛹动锻炼,直至颈椎末节。
整个脊柱前后蛹动锻炼完毕,之后进行整个脊柱都呈波浪状大蛹动三次。然后再倒过来从颈椎开始自上而下地进行蛹动锻炼。
意念存于颈椎,观想第一、二、三节颈椎(从上往下数)向前、朝下呈波浪状微微蛹动……如此循序渐进地向前、朝下蛹动锻炼……直至尾骨。之后进行整个脊柱都呈波浪状大蛹动三次。这样一上一下完成一次整个脊柱的完整锻炼。
在前后蛹动练的过程中,双臂可自由配合而自然甩动。蛹动的幅度、节奏,视自己的身体状况而自行掌握,并随时调节之,不必过于拘泥,愈自然愈妙。
根据自己的时间与兴味,每次下手练功可连续进行3、6、9次全脊柱的蛹动锻炼。也可以视自己的身体状况,在相应部位着重锻炼。如便秘者可着重锻炼腰椎部分;心脏有病变者可着重锻炼胸椎部分;咽喉、扁桃体有疾患者可着重锻炼颈椎部分;其他以此类推。

第二个导引动作:横向摆动。
蛹动锻炼完毕,不要收功。意念存于尾骨,接着进行横向的摆动锻炼。其导引原理与蛹动锻炼相同,只是方向不同而已。
观想尾骨。意念尾骨第一、二、三节腰椎朝左手方向轻轻地呈波浪状横向摆动,至极处转为朝右手方向轻轻地呈波浪状横向摆动,手臂、腰部则顺势自然配合;第二波横向摆动锻炼时,意念上移,观想第三、四、五节腰椎朝左手方向轻轻地呈波浪状横向摆动,至极处转为朝右手方向轻轻地呈波浪状横向摆动;第三波横向摆动锻炼时,意念上移,观想第五、六、七节腰椎朝左手方向轻轻地呈波浪状横向摆动,至极处转为朝右手方向轻轻地呈波浪状横向摆动;如此循序渐进地向上摆动锻炼,直至颈椎末节。
整个脊柱横向摆动锻炼完毕,之后整个脊柱都进行波浪状大摆动三次。然后再倒过来从颈椎开始自上而下地进行摆动锻锻炼。每个程序的锻炼次数可为3、6、9次,宜与蛹动锻炼次数一致。

接续的第三个导引动作:左右扭动。
摆动锻炼完毕,不要收功。意念存于尾骨,接着进行左右扭动的锻炼。其导引原理与蛹动锻炼相同,只是方式不同。
观想尾骨。意念尾骨第一、二、三节腰椎朝左手方向轻轻地呈麻花状扭动,至极处转为朝右手方向轻轻地呈麻花状扭动,手臂、腰部则顺势自然配合;第二波左右扭动锻炼时,意念上移,观想第三、四、五节腰椎朝左手方向轻轻地呈麻花状扭动,至极处转为朝右手方向轻轻地呈麻花状扭动;第三波左右扭动锻炼时,意念上移,观想第五、六、七节腰椎朝左手方向轻轻地呈麻花状扭动,至极处转为朝右手方向轻轻地呈麻花状扭动;如此循序渐进地左右扭动锻炼,直至颈椎末节。
整个脊柱左右扭动锻炼完毕,之后整个脊柱进行波浪状左右大扭动三次,然后再倒过来从颈椎开始自上而下地进行左右扭动锻炼。每个程序的锻炼次数可为3、6、9次,宜与蛹动锻炼次数一致。

第四个导引动作:全脊柱综合运动——蠕动。
蠕动锻炼的目的,既是弥补前三种锻炼方式之不到之处,又是将它们三者组合起来进行综合锻炼,又蛹、又摆、又扭;蛹中有摆,摆中有扭,扭中有蛹;或蛹中又摆又扭;法无定法,式无定式,从上而下,自下至上,不拘一格,可自由发挥,全方位地进行综合蠕动锻炼。

五  收功
逐渐减小蠕动动象……双掌重叠于脐前,引气归元,随机收功。

六    糊涂练功  糊涂成功
入手练功,古人曰:“着相头头错,无为又落空。”是说练功过程过于认真、执着不对,不认真更不对。真是众妙之门,玄之又玄,此乃从练功到成功的辩证法大玄门。古人真传的这句话的意思是:大事要清楚——功必须练,“一气自立能更生”,不能落于空亡;小事不妨糊涂些,如观想脊柱,意念导引,不必要求十分清晰、明白,动作也勿追求完全到位,以自然舒适为妙。观想、导引过分认真,反而自耗内能。笔者在教功过程中就经常发现,一般低文化水平者,上功特别快,而知识分子反而慢些,他们总是想先把“原理”弄清,但是真正的“原理”又非语言所能说得透。正如过来人云:不妨先糊涂练一阵,一门深入,进去再说,日久功深,糊涂到家,恍兮惚兮,道眼开启,一切洞观无碍。

第四节  桩 功 精 义


张东宝先生在他的《站桩之道》一文中写道:“说到站桩,便会联想到树木……他们几百年、几千年一直在那里‘站桩’,采宇宙大地之气来滋补、气化自己,从而益寿延年。
“1995年12月,青海乐都挖出一个彩色陶器古壶的文物,经有关学者专家考证后认定,该壶面绘有一个赤身练功状态的人体像,画中人两眼微闭,嘴唇微张,双手置于膨胀的下腹部,两脚左右分开,以腰部之重心微微下移的姿势立着,颇似现今的养生桩;由此看来,人类站立锻炼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四千多年以前。”
高宇先生以己之亲身体验写下了“马步三乐”的名句:“天阳之气注百会,自然之气入劳宫,地阴之气进涌泉。”如实地刻画了坚持马步站桩锻炼,进入佳境后的典型感受。


“只知事逐眼前过,不觉老从腿上来。”人老先老腿。特别是脑力劳动者,动少坐多,腿足经络容易闭塞,导致气血流注乏力,营养供给不足,生理废物排出不畅,腿脚因而日趋酸软,这些是人体功能态开始走下坡路的明显信号。
桩功锻炼,上虚(灵)下实,正好纠正和克服人们普遍存在的、特别是进入中老年期后的上实(胸腹胀满)下虚(腰腿酸软)的不良生理状态。
站桩,双手提抱,双肩开阔,放松肺部,使肺活量增加。据《站桩养生法》(于永年著,地震出版社,1989版)一书记载,60岁以后,人的血液从两臂流向两腿的速度比年轻人慢30%~40%。站桩时,毛细管扩张,血液循环通畅,胃肠蠕动功能力量加强。据实测,练功前直立位脉搏74次,呼吸29次。练功40分钟,脉搏增至106次,呼吸30次。半个月后,脉搏、呼吸,在功前为68/18,练功40分钟后为89/22。心血管发生的变化特别大,机体内血液进行重新分配,血液由内脏流向肌肉及四肢末梢,大量平时闭塞的毛细血管开放,投入循环工作。那些原来开放的毛细血管,也粗壮起来,手指发胀、发沉,下肢皮肤表面充血,这就是毛细血管扩张,血液进行重新分配的表现。例如眼底毛细血管扩张和增多1~3条,而且变粗。如此,大大增加了肌肉组织的血液供应,直接减轻了心脏的负担。凡坚持站桩者,普遍的食欲增加。尤其重要的是,大量毛细血管扩张,血流外围阻力显著减小,导致血压自然下降。实测站桩一小时,收缩压降低10㎜~30㎜,舒张压变化不大。高压减少,低压恢复正常。头痛、头晕、头胀很快消失。关节炎、脂肪瘤效果亦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