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善鸿:中华三圣经典心读
作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发布
中华有“三圣”:老子李耳、孔子仲尼、六祖惠能。代表他们智慧的 《道德经》《论语》《坛经》,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三部经典,它们犹如中华历史文化中的“北斗”,为一代代华夏儿女照亮心路。
人首先是自然的,但其本质又是社会性的,人不是单独的个体,而是众生和天地万物的集合体。人生的本质,不是为自己谋取物质的私利,而是集合众生与天地万物的能量,构筑一个超级的自我——超我,并为现实中的众生创造价值与幸福,从而使自己成为有价值的人和幸福的人。这就是中华文化中“无我”的本质所在——无小我,造超我,福众生。由此让
自己走向人生的富足和圆满,而让精神与心灵获得绝对的自由。
老子及《道德经》。老子用五千言的篇幅,阐释了道学智慧的核心思想:人的主观不能脱离客观事实与规律,人的主观活动必须依靠客观事实和规律。纵观人间所有的苦难与灾难,都与人的主观膨胀与自以为是有关,核心就是主观一旦膨胀或者以自我为中心,就会脱离客观规律和事实,就会制造灾难和痛苦。尤其是人类还创造了自己的知识体系、道德准则、权力与制度等,就更要小心和认真地审视这些人为的、主观的产物是否合于客观规律。否则,脱离了客观规律的主观认识,就一定会因为违背客观规律、对抗客观规律而让人的行动与结果出现错误。若是再将错误归于外界和他人,而死守着所谓正确的主观愿望与道理,那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错误、痛苦与灾难就会持续不断。尤其要注意的是,人类时时刻刻都会产生出无数的念头和难以遏制的欲望,这些主观力量会将人诱导到偏离客观规律的方向上。若是不能解决这样的主观问题,若是不能通过修行升级自己的思维与观念而让自己脱离客观事实与规律,就极有可能理直气壮地犯错,以致害人害己。当然,老子不仅仅是对现实主观的批判者,更是给出解决问题“药方”的智者。“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老子的教导,就是告诉我们要不带任何偏见地接近客观事实,去洞察客观事实的规律,也就是贴近大道。同时,老子也在思维方法上给了我们很多指引: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知雄守雌,知白守黑,知强守弱。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善者不辩,辩者不善。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老子也为人们提出了立世的坐标:上善若水,少私寡欲,虚极静笃,为道日损,玄德无我。如此这般,
就可让真我中的道心呈现,就能去除主观干扰,就能与大道合一,就能时时刻刻按照大道的节律思考和行动。如此这般,就能将万物与众生视为大道的显形,就不会对这些显形的现象进行人为的、简单粗暴的指责、评价与判断,就能够以天道之心为万物与众生“代言”,就能够达到“无为而无不为”“不争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的自由和逍遥的境界。
孔子及《论语》。在世人看来,孔子是一个年少时遭遇父母离世的可怜的孩子。但孔子关心的却不是自己的温饱,而是天下人的命运。固然,想重新回归周礼的愿望让人觉得有些“愿望主义”的迂腐,但孔子毕其一生与弟子们共同讨论人生各种问题背后的规则法则,为后世子孙留下了 “向道宏愿”“仁德之道”“好学之道”“内省之道”“中庸之道”“忠恕之道”“君子之道”等思想,尤其是开创了私学教育的先河,打破了官学的垄断,为众多普通人提供了开化明智的机会,也因此被后世尊为“至圣先师”。孔子的“向道宏愿”以“朝闻道,夕死可矣”而名传于世。孔子所崇尚的“好学之道”也超越了一般的知识学习,进入了“参悟大道”的境界。孔子又将天道的法则演化成人间的“仁德之道”,为人与人的关系确定了最高的价值准则。与此同时,孔子将“内省之道”“中庸之道”“忠恕之道”确立为红尘中人修习“君子之道”的基本方法,如此就能够领悟基于天道的人间智慧。人若是能够在现实中领悟天道在人间的运行规律,也就能修成人间的君子,甚至成为人间的圣人。
六祖惠能及《坛经》。六祖惠能童年时家道中落,没有机会读书认字,与老母亲相依为命。但其慧根甚利,听闻经书中充满智慧时心生向往,关键是其不俗的根性令五祖弘忍大师十分欣赏,进而生出怜惜、悯爱之意,收留其在东山道场做点杂役。是金子总会发光。人若有光明的向往,不管身在何处,不管做什么,总能接近大道。惠能在做杂役时,就表现出一心为道的可贵品质。在弘忍大师出题考弟子时,他以一首《菩提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脱颖而出,表现出了不俗的领悟力,得到弘忍大师的认可,从而继承中华禅宗的衣钵。尤其是在继承衣钵的当晚,他顿然领悟“自性”,可谓是觉悟中的极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六祖对“自性”的顿悟,成了修行者觉醒的根本法则。六祖继承衣钵之后,面对所发生的是是非非,领悟到“衣钵之相”也是人间的祸端,于是,他弃“衣钵之相”而以智慧思想留世传承,后经弟子整理而成《坛经》。尤其难能可贵的是,惠能大师对当时世间传播的深奥的佛理进行了改造以适合平民学习参悟,使得深奥的智慧与人间的生活得以紧密连接,让人们懂得了“修行就在世间,生活就是修行”的妙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