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赏石艺术初论
作者:陈鹭
赏石的历史十分久远。
什么是“赏石”?
赏石就是欣赏奇美的石头。石头能否被欣赏,取决于欣赏的主体——人。于是,赏石成为一种主观审美活动。石头在被欣赏之前,并不能被判定是否值得欣赏,通过被欣赏活动的筛选,才被判定是否值得欣赏。于是,欣赏过程置于被欣赏之前及之时,有无欣赏价值则置于被欣赏之后。不同的欣赏主体,对同一石头有不同的主观欣赏判断,从而产生不同的欣赏结果。
欣赏石头的什么?
欣赏石头的美,欣赏石头的奇。
其实,在美产生之前或与美同步产生的,是石头的功用价值。譬如,岩石可以用来打磨工具,矿石可以用来炼铜炼铁,这些功用价值都是在美产生之前或与美同步产生的。起初,功用价值是第一态的,美是第二态的。美感的主观色彩非常浓厚,但美感产生之后,又会逐渐固化、积累起来。例如,一首新歌,调子不同于老歌。人们开始听时,甚至觉得有些刺耳。但听的次数多了,逐渐适应了,这个新的调子便也从不美跨越到美。现代音乐中的许多和弦,在古典音乐中被认为是“不美”的,但在现代生活中则被认为是“美的”。石头也是如此。于是,在欣赏石头的历史进程中,审美的视角被不断拓宽,被纳入审美范畴的石头逐渐增多。后来,第二态的美逐步上升为第一态的。这就是说,一些石头,没有任何功用价值,却也被人们发掘、欣赏。人们采撷这样的石头,目的只有一个——审美。于是,其美学价值从功用价值中独立出来、解放出来,从第二态上升为第一态。今天,被欣赏的石头的美学意义已经远远高于功用意义,人们首先是因为它的美才欣赏它。
审美的一个重要的特性就是超功利性,即人们在审美活动中超越功利价值,获得灵魂的自由。赏石活动的超越功利价值的特性,使人们在赏石活动中获得精神上的愉悦。这种愉悦是纯精神的,与吃饱肚子、品茗畅饮所获得的愉悦有很大的区别,但这种愉悦对于赏石者来说,又是必不可少的,甚至是人生中精神快感的至高境界。因为有了超功利性,赏石审美才被提高到精神生活的层次,人在赏石过程中,才能得大自在,获得超然物外的心灵享受。
可是,对石头的审美,又与对音乐、绘画的审美有所不同。审美的客体——石头,对审美过程和结果形成了一种限制。有什么样的石头,才能产生什么样的审美。不同的国度、不同的地域,出产的石头会不同,或者说,出产的石头有不同的特点,这就深深地制约了赏石审美活动。以中国园林掇石为例,江南园林掇石,多为太湖石、灵璧
石、黄石等,而岭南园林掇石,则多为英石和黄蜡石等。江南园林掇石与岭南园林掇石的艺术分野,首先不在于叠石艺术家手法的不同,而在于所用材料的不同。在这材料不同的基础之上,才又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艺术风格形成之后,又反过来影响材料的应用与组合。
于是,虽同处岭南地区,但深圳仙湖植物园的叠石,在一些本地叠石行家看来,却当归属于北派叠石。由此,我们期冀初步构建园林赏石艺术体系。这一体系的构建,首先需要做好结合赏石实践活动客观实际的、符合当代赏石美学特征的顶层设计。
一般来说,美的表现形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内在的,指创作者想表现的真、善的内容,即内容美;另一种是外在的,与内容不直接联系,是内在形式的感性外观表现,即形式美。形式美是指构成事物的物质材料的自然属性及其组合规律所呈现的审美特性。
形式美的构成因素一般划分为两大部分:构成形式美的感性质料和感性质料之间的组合规律。这种组合规律也称为“形式美法则”或“形式美构成规律”。对石头的审美,有其内容美,但时至今日,人们更多欣赏的是它的形式美。于是,形式美法则在山石的审美中居于主导地位。
构成赏石形式美的感性质料主要有形、质、色、纹、韵。赏石的形式美法则主要有对比与调和、主从与重点、变化与统一、对称与均衡、比例与尺度、节奏与韵律等。在赏石艺术中,形式美法则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