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老城述记
作者:顾川泰山
        泰安老城,“有岳祠以壮观其中,有岱宗、徂徕、泮、汶、漕、济以环抱其外,实为周公之封境、孔子之乡国、帝王封禅之所也”(金《大定重修宣圣庙记碑》,1973 年移置岱庙)。当地有“三迁而定泰安城”之说,揭示了古郡县治在博邑、奉高、岱岳镇之间的切换,最终确于今址的过程。
        博邑(故址在今泰山区邱家店镇旧县村)置于春秋,先后为济北郡、博阳郡、济北国、泰山郡、东平郡、东泰州等治所,至宋开宝五年(972)县治迁至岱岳镇止,前后历 1700 余年。古城东西约 2000 米,南北约 1200 米,黄土夯筑,部分遗址尚存。奉高古城(故址在今岱岳区范镇故县村)因汉武帝封禅设立,至北齐天保七年(556)废止,在近 700 年的时间内作为泰山郡治和奉高县治,与古博城呈此消彼长的演化。古城东西长约 800 米,南北宽约 600 米。岱岳镇即今老泰安城址。三古城被普遍认为是泰安城的前身。
        所谓“三迁”,并无很严格的标准,是结合郡治或县治的迁移给出的结论。汉元封二年(前 109),泰山郡治由博县迁至奉高为第一迁;北齐天保七年(556),郡治从奉高迁回博县为第二迁;北魏时曾迁郡治至钜平县为第三迁;北齐迁东平郡(时泰山郡改为东平郡)治回博县为第四迁;宋开宝五年(972),乾封县(唐时改博城县为乾封县)治继迁至岱岳镇为第五迁;之后,大中祥符元年(1008)更乾封县名为奉符,迁县治于城南 3 里新城(今泰安市区南部旧镇村一带),为第六迁;金大定二年(1162)将泰安军治复还原址岱岳镇,为第七迁。以过程论,则为“七迁定泰安城”。
“今日泰安城,旧为岱岳镇。”古人最终将泰安城确址于此,并非偶然。既是关乎“天时、地利、人和”的考量,也是基于“皇封、神威、祥瑞”的选择。
        “天时”是帝王封禅祭祀泰山线路的西移。秦、汉帝王封禅,走的是泰山东麓。如汉武帝经今范镇、山口、省庄入山,由泰山东麓大直沟,沿柴草河河谷,抵中天门附近,再沿盘路环道至顶。东汉以后登山线路渐次西移至红门一线。“(隋开皇)十五年(595)春,行幸兖州,遂次岱岳。为坛如南郊,又 外为柴坛。饬神庙,展宫悬于庭, 为埋坎二于南门外。又陈乐设位于青帝坛,如南郊。帝服衮冕,乘金辂,备法驾而行,礼毕,遂诣青帝坛而祭焉。”(《隋书》卷七《志第二·礼仪二》,第 97 页)此行,文帝并未升至山顶,而是于泰山南麓柴燎祭天,建醮于青帝坛,祭罢而还。此后,唐高宗、玄宗,宋真宗均沿红门中溪登封,并于社首山举行禅地仪式。东路一线渐废,与之对应的县治西移自是必然。
        “地利”是指此处优越的地理形势。老泰安城“岱岳奠其后,汶水经其前,溪山峻隘壮东南之襟带,陵谷崎岖扼西北之咽喉”(民国《重修泰安县志》卷一《舆地志》,第7 页)。《曹公渠碑》亦云:“(泰安城)北依岱岳,南彰徂徕,汶水远抱,泮水近环,西峪、东峪映带左右,号为名胜矣。”此处在传统的堪舆文化中为“金城环带”格局, 左青龙(梳洗河),右白虎(奈河),前朱雀(徂徕山),后玄武(泰山),山、水、城呼应一体,体现了古人在选址上的讲究与智慧。明人查志隆云:“堪舆家曰:泰山之麓,水交流,孔林独茂,盖指泮、滦、梳洗、汶渐而言。吾夫子之生也,岂偶然哉。是故其终也,曳杖之歌,泰山自任。公姓振振,世禄罔替,则岳灵之笃于孔氏者其有穷乎!”(《岱史校注》卷三《形胜考》,第 31-32 页)泰山岳中之孔子,孔子圣中之泰山。泰安山水的影响竟可远涉孔氏,可见地利之胜。
        “人和”是指其深奥的人文底蕴。寺庙是旧时民众聚集的中心。唐前,此处已规模初具。岱庙秦既作畤,汉亦起宫。岱庙东南有会真宫(今军分区院内),旧称奉高宫,说创建于汉,原有李白及吕洞宾诗刻。岱庙西北出土有隋开皇十一年(591)《张子初造像记碑》,此处或为隋岱岳祠故址(后改长春观)。再北金山青帝宫,隋前已有肇建。岱庙东又有资福寺(今资福寺街泰安六中址),旧称冥福禅院、崇法禅院,初创于唐开元年间(713—741)。奈河东涘则有灵派侯祠,创建不晚于五代后唐时期。伴随着民众朝山和东岳庙会的兴起,岱岳镇以东岳庙(岱庙)为中心,四方辐辏,日趋繁华。后唐长兴四年(933)《冥福院地土牒碑》中记有“大郓州街”“小郓州街”“北街”“南街”“西街”“寨城”“寨西门”“李子园”“灵派侯庙”“地藏院”“雍家庄”“西斛市”“清酒务”“昭告亭”等地名文字,部分地名一直沿用下来,可见那时的布局与繁盛。据此,宋时迁治以就岳庙为顺理成章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