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沃塔学习法
作者:[韩]金政完
海沃塔的定义
和朋友一起讨论的学习方法
海沃塔指的是一种学习方法——两人为一组,以文本为中心, 围绕文本中的内容互相提问、回答并展开热烈的讨论。海沃塔一词源自希伯来语“Havruta”,即“朋友”“友情”的意思,指的是两人一组一起学习的方法。
海沃塔学习法的两大原则
原则一:一定要两人或两人以上一起学习
第一,海沃塔式的争论(或讨论),可以让彼此的心智得以打磨和经受洗礼。拉比哈马本·哈尼娜表示:“就像打磨尖锐的铁一样, 学者们在讨论过程中也会打磨彼此的心智,令其变得更加锐利。”中世纪著名的《塔木德》学者拉什也表示:“学者之间在展开激烈的争论时,他们的智慧才会得以提升。”
有些拉比认为,一起学习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能力,老师也会获得更多智慧。拉比哈尼娜曾坦言:“人们从老师那里学到很多,从同事那里学到更多,从自己的学生那里学到最多。”人们可以向老师提问,也可以向自己的学生提问,还可以通过和水平相当的同事相互讨论来学习。
第二,海沃塔使学习热情得以持续。就像一把火无法独自燃烧很久一样,一个人学习也很难持续很长时间。即使是正在熊熊燃烧着的柴火,一旦被扔到灶洞外,也会很快熄灭。如果想让火不灭,就需要往灶洞里添加柴火。同理,海沃塔学习伙伴们不论水平高低,聚在一起互相陪伴、互相讨论,就会不断激发学习热情。
第三,多人一起学习可以互相指出对方的问题和不足。拉比朱利安·辛克莱表示:“所有参与讨论的人都可以指出并纠正对方主张中的错误,质疑彼此的想法,并进行尖锐的反驳。”相比一个人学习,和他人明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可以帮助大家更清晰地理解问题。如果独自学习,很容易产生“我的想法都正确”的错觉。如果两人一起研究,即使有做得不正确的地方,在朋友的帮助下,最终也可以毫无偏颇地找到事情的真相。
原则二:一定要提问
作为一名教育人士,多年来给弟子们授业解惑的拉比马宾·托凯耶曾说过,犹太人五千多年来的教育秘籍就是“持之以恒地提问”。因相对论而获得诺贝尔奖的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在教育中,最重要的是“不停发问”。如果用一句话总结犹太人的教育,那便是“从提问开始,用提问结束”。
关于提问,我们在这里再深入探讨一下。海沃塔也是以提问为开端的,只有深刻地理解了提问,才能为海沃塔打好基础。
让我们先来看一看,到底什么才是提问。人类害怕无知。对未来一无所知、对信息毫不了解的人,无异于“失明”之人。了解尽可能多的信息,会在方方面面都对我们有帮助。这也是为什么人在遇到不清楚的问题时,会本能地想要去了解。如果我们遇到一些事物,脑海中响起了“好奇怪呀”的声音,那就代表着我们内心已经产生了疑问。让我们产生疑问的原因有很多,最具代表性的是“不一致”“矛盾”“好奇心”“观察”“引起关注”等等,这些原因都会让人不由得产生疑问。不过,没有转化为文字或是语言的疑问都不能算作提问,要想形成提问,那些疑问就要经历语言化的表达过程, 这样大脑才会对所想的疑问做出具体判断。大脑会先自我询问,如果没有得出答案,就会想要向他人寻求帮助。但这个时候,不是所有人都能立刻脱口提出自己心中的疑问,这还需要提问的勇气。在一个人将问题问出口的那一瞬间,他很有可能会感到羞愧或是没面子,因为提问本身就是承认自己在某一领域的无知。但提问者需要克服这一难关,否则很有可能话到嘴边还是咽回肚子里去了。所以《塔木德》中写道:“羞于提问者无法学习。”
下面,我将对我探寻到的“提问的价值”进行简单概括。当然, 从内在来看,提问包含各种各样的价值,我只选取了其中几个重要的价值。
第一,认可和尊重的价值。提问是对他人的认可和尊重。提问这一行为本身就代表着提问者是认可被提问者的。大家想一想,当我们有疑问需要解开时会想起谁呢?一定是想找能解答我们问题的人,对不对?假如说我现在对量子力学感兴趣,我一定会在网上搜索这个领域的老师或专家,无论是发邮件还是打电话,会想尽一切办法联系到对方,向其请教。从这个角度来看,我向某个人请教问题就代表着我认可他的实力。
提问代表着我们愿意聆听回答者的想法。无论是谁提问,终究都要靠耳朵接收信息,听到对方的答案,这意味着注意力会在此刻全部集中起来。犹太贤者认为,倾听是最高的尊重。
假设有人问出一个被提问者难以解答或是没想过的问题,被提问者也不要慌,要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全能的,任何人都不可能回答所有问题,被提问者可以大大方方地告诉对方自己不知道答案。遇到可以解答的问题就详细地讲解清楚,遇到不会的问题就介绍其他人来帮忙,或是自己研究透彻后再来解答。我希望大家都可以用敞开的、感恩的心态来面对他人的提问。还有,我们要感谢前来提问的人,珍惜愿意向我们请教的人。
第二,谦逊的价值。提问是谦虚的表现。《塔木德》多次强调, 想要获得智慧,需要放低姿态。提问就代表承认自己的不足和缺失, 要知道,承认自己的不足和缺失并非易事,因为它会让人羞愧。相信所有人都想要做知晓万事的人,哪有人会愿意做一个无知者呢? 但提问这件事本身就意味着放低姿态,因为提问需要战胜自己的羞耻感。所以,犹太拉比才会说:“提问需要拥有老虎一般的勇气。” 即使听到周围所有人都说“怎么连这个都不知道”,但为了解开困惑而甘愿忍受羞愧才是谦虚者的做法。智慧如同水流一般,只会奔向谦虚之人。
第三,沟通的价值。提问是沟通的开始,代表着提问者已经准备好听对方的回答。换句话说,提问可以被看作向对方敞开心扉的一种表现。提问的目的就是听到答案,不敞开心扉,如何接收对方的答案呢?有很多家长抱怨说孩子根本不愿意向自己敞开心扉。确实,如果家长丝毫不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他们该有多郁闷呀?但父母们也该反思一下,自己是否给孩子提供了一个随心所欲的提问环境。如果孩子在家能够畅所欲言、不懂就问,相信孩子没理由关闭自己的心门。所以,鼓励孩子多提问才是沟通的基本。爱提问的人一定是耳朵和内心都对外敞开的人,因为他们需要听到答案。
敞开心扉是沟通的第一步。如果自己提出的问题被对方认真对待,之后的每一步都会变得顺畅起来。在对话中认真倾听,我们会更加强烈地感受到沟通的价值。父母也是一样,不要一味要求或命令孩子做事,而应时常向孩子提问,并给孩子一定的选择自由,这样孩子会从心底里感受到,父母是尊重自己的。
第三,真相和正义的价值。为了伸张正义,我们首先要弄清楚事实。没有事实依据就无法实现正义,正义无法建立在谎言之上。假如发生了一起杀人事件,警察好不容易逮捕到嫌疑人,逮捕之后会做什么呢?当然是提问了,这种情况下的提问叫作“审问”。因为要调查事件的真相,警察会推断案件的发生过程,向犯罪嫌疑人提出具体的问题,一点点证实其犯罪嫌疑。只有弄清事情的真相,才能向法院起诉嫌疑人,再由法官审判其是否有罪。由此可见,为了伸张正义,事实是极其重要的,而还原事实真相又是提问的结果。实际上,当犯罪嫌疑人被审问时,犯罪嫌疑人都会在“说出事实”和“说谎”之间犹豫。但如果选择说谎,就需要用一个又一个谎言来圆最初的谎言。因此人们面对提问时,总是有要如实相告的压迫感。
第五,创意的价值。提问对创意也有着巨大影响。我们试着看看周围的各种物品,哪一件不是人们通过不断提问创造出来的呢? 每一件物品都是以一个问题为起点,为了满足人类的某种需要,不断叠加和增添各种创意,最终被制造出来,并不断被更新迭代。世上所有的新物品、新理论、新发现的出现都是同样的道理。没有任何一个事物是不经过任何疑问和思考就被创造出来的。因此,创意和提问紧密相连。
第六,牵制与均衡的价值。提问让相互牵制和均衡变为可能——在善于提问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都可以互相牵制,力量也能得到均衡。上司可以通过提问牵制下属,相反,下属也可以通过提问来挑战上司,双方都可以寻求一个解释和答案。
第七,“思考的种子”的价值。提问促进思考,因为它本身就是思考的种子,人们听到疑问就会想要努力寻找答案。实际上,提问这一行为本身就是深刻思考的表现,凡是提过问的人都会明白我的意思。如果用一个单词或一个句子提出20 个问题,与这个单词或句子相关的所有隐藏的含义都会浮现出来。如果带着这些想法和周围的人一起用海沃塔讨论问题,所有人都能获得更多想法。这时,自己的想法和他人的想法碰到一起,经常会碰撞出新的想法。 用海沃塔学习和讨论的两个人之间的距离通常被称为创意空间,因为在这一空间里,两个人的智慧不断碰撞,经常会产生更多新想法和智慧。所谓创意并不是什么难事,而是两个人的想法融合后产生的新想法, 就像氯和钠相遇会变为盐。因此,通过提问和讨论来理解彼此的智慧和观点,自然就会得出新的想法和创意。
第八,善的价值。好问题会驱逐邪恶的想法。德国犹太裔政治哲学家汉娜·阿伦特表示,之所以会发生犹太人大屠杀这种悲剧,是因为“平庸之恶”。1945 年德国战败后,带头屠杀600 万犹太人的阿道夫·艾希曼躲到阿根廷,1960 年被以色列情报机关摩萨德要员押送到以色列。在1961 年的耶路撒冷战犯审判中,他矢口否认自己所犯下的屠杀罪,并狡辩说自己作为德国政府的忠实公务员,对于上级指使的事情,只是服从而已。汉娜·阿伦特对此表示,“不加思考地听从上级的命令才是莫大的罪过”。她反问道:“哪怕有一个人提出‘用毒气屠杀人们、开枪打死无辜的犹太人是正确的吗?’这个问题,他们还会毫无犯罪意识地肆意屠杀吗?”相信任何人如果这样认真地反问自己,心理上都会产生巨大的矛盾,而且十有八九会停止作恶,或是拒绝上级的命令。
上面的各种故事和例子都向我们展示了提问蕴含着许多惊人的价值,仅凭几页纸的内容很难将提问的所有价值都阐述清楚,但重要的是,提问是让个人和社会不断发展的关键要素。作为积极变化的原动力,我们可以把提问看作个人与社会幸福的基石。所以,我们应该加快建设人人能提问、人人爱提问的社会文化。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转换思考方式,积极看待提问这件事,并认可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