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类图书购买排行
-
组织:当代理论与实践
¥45
-
经济社会学手册(第二版)
¥98
-
社会研究方法(第11版)
¥78
-
历史与启示
¥29
-
社会研究方法基础(第四版)
¥45
-
创新之道--迈向成功之路
¥39.9
-
人类学(修订版)
¥47
-
大学生网络成瘾评估与干预
¥32
图书详情
《社会研究方法基础》的目标在于给对社会科学没有任何了解的读者介绍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初级方法,从搜集资料到运用资料,从基础理论到操作技巧,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对所有希望了解社会科学的读者而言,是一本难得的入门读物。精简后的编译版本更适合非社会研究方法专业的教学30—40课时的教学。
章节目录
第1篇 研究概论
第1章 人类研究与科学1
你怎么想?3
导言3
寻求真实5
社会科学的基础11
社会研究中的一些辩证关系18
你怎么想?修订23
本章要点24
关键术语25
复习题25
第2章 社会研究中的伦理和政治26
你怎么想?27
导言27
社会研究中的伦理议题28
伦理问题的两种争议38
社会研究的政治蕴含41
你怎么想?修订47
本章要点48
关键术语48
复习题48
第2篇 研究的建构
第3章 研究设计51
你怎么想?52
导言53
研究的三个目的54
通则式解释的逻辑56
必要原因和充分原因59
分析单位60
时间维度67
如何设计研究计划72
研究计划书78
研究设计中的伦理79
你怎么想?修订79
本章要点80
关键术语81
复习题81
第4章 概念化、操作化和测量82
你怎么想?83
导言83
测量任何存在的事物84
概念化88
描述性研究和解释性研究中的定义96
操作化选择98
评估测量质量的标准106
测量伦理112
你怎么想?修订113
本章要点113
关键术语114
复习题114
第3篇 观察的方法
第5章 实验法116
你怎么想?117
导言117
适于实验法的议题118
古典实验118
选择受试者121
实验设计的变体123
实验法举例129
基子互联网的实验132
“自然”实验法132
实验法的优缺点134
伦理与实验134
你怎么想?修订134
本章要点135
关键术语135
复习题135
第6章 调查研究137
你怎么想?138
导言139
适于调查研究的议题139
提问的原则140
问卷的建构146
自填式问卷151
访谈调查158
电话访问162
新技术与访谈研究165
不同调查方法的比较168
调查研究的优缺点169
二手分析170
伦理与调查研究173
你怎么想?修订174
本章要点175
关键术语175
复习题176
第7章 定性的实地研究177
你怎么想?177
导言178
适于实地研究的议题180
定性的实地研究所要注意的特殊事项180
一些定性的实地研究范5C184
定性实地研究操作195
定性实地研究的优缺点203
定性实地研究的伦理205
你怎么想?修订205
本章要点206
关键术语206
复习题207
第4篇 资料分析
第8章 定性资料分析209
你怎么想?209
导言210
理论与分析的联结210
定性资料处理215
定性资料的电脑处理222
定量资料的定性分析231
伦理与定性资料分析232
你怎么想?修订232
本章要点232
关键术语233
复习题234
第9章 定量资料分析235
你怎么想?235
导言236
资料的定量化237
单变量分析240
子群比较247
双变量分析250
多变量分析介绍255
社会诊断学257
伦理与定量资料分析258
你怎么想?修订258
本章要点259
关键术语259
复习题260
第10章 阅读和撰写社会研究261
你怎么想?261
导言261
阅读社会研究261
撰写社会研究275
阅读与撰写社会研究的伦理281
你怎么想?修订281
本章要点282
关键术语282
复习题283
附录283
A 随机数表284
B 卡方值分布表286
C 正态曲线下的面积表288
参考文献289
作者简介
译者简介
书摘插图
序言
我曾经多次说过,一个学科,可以挥之即去,却不可能招之即来。80年代初我说,在大学里办社会学系,一要教师,二要教材,即需要一批对课程内容十分熟悉的 教师和一批高质量的教材。但是这个学科中断了近30年,解放前的教材许多都不适用了,过去从事过社会学教学和研究工作的入,一是年纪已大,二是多年改行, 等于是要完全重建一个学科。在这样的形势和条件下,作为起步阶段,我们1980年在北京开办了暑期社会学讲习班,请了一些国外的学者来讲课,后来又在南开 大学举办了社会学培训班。这些培训活动为后来各地建系、建研究所打了一个基础。到了80年代中期以后,有一批在国外学习社会学的留学生取得学位回国,加强 了国内社会学的力量,也为中国社会学与国外学术界同行的交流与联系拓展了渠道。

社会科学理论处理的是是什么(what is),而不是应该(should be)如何。我首先指出这一点,是因为几个世纪以来社会理论一直都包含了这两种取向。社会哲学家随意地混合了他们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对事件成因的臆测以及 他们认为事情应该如何的观点。虽然当代社会科学家还经常做同样的事,重要的是要认识到社会科学必须探究事情真相和了解其原因。
这意味着科学理论(甚至整个科学本身)不能建立在价值判断上。除非有一套判别标准,否则,就不能决定资本主义比其他社会形态好还是坏。只有获得一套大家都 认同的测量尊严和自由的标准,而且可以通过测量获得结论,才有可能科学地决定资本主义及其他社会形态何者更能成就人类的尊严和自由。不过,由此得到的结论 只适用于这种测量方法的范围,不能做一般性推论。
同样,如果认为自杀率或慈善活动可以用来测量宗教品质,那么,就可以科学地决定佛教或基督教何者是比较好的宗教。再强调一次,结论只在事先设下的测量标准 范围内才有效。事实上,涉及价值判断时,人们很难获得一致的测量标准。所以科学也很难平息关于价值观的辩论。而且,类似这样的问题,通常都被看做是观念和 信念问题。而科学研究则常被看做是对“已有知识”的威胁。
正如你将要看到的,越来越多的社会科学家投入到牵涉意识形态的研究,而他们所面临的最大难题之一,就是如何让大家赞同成败评价的标准。如果社会科学研究要 探究和价值观有关的事情,这样的测量标准是非常重要的。打个比喻,除非我们都同意速度是测量的标准,否则跑表并不能帮助我们评断哪一位短跑选手更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