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类图书购买排行
-
公共新闻事业的理念
¥45
-
媒介效果——理论与研究前沿(第二版)
¥62
-
《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
¥38
-
媒介COO:广播.电视.网络运营实务
¥0
-
传媒竞争力:产业价值链案例与模式
¥36
-
报业帝国:《纽约时报》背后的家族传奇
¥64
-
电影电视画面:镜头语法
¥25
-
电影电视声音:录音技术与艺术制作
¥45
图书详情
章节目录
第1章网络化发展——新媒体冲击下广播媒体的“新人口”
1.1新媒体及其作用下传播的“新”变化
1.1.1新媒体技术的概况
1.1.2新媒体的“新”特性
1.1.3新媒体传播的“新”变化
1.2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对传统广播媒体的影响
1.2.1网络、数字技术:新媒体发展的核心技术
1.2.2网络数字技术对传统媒体的影响
1.2.3新媒体传播特性对传统广播媒体的冲击
1.3广播网络化发展的三次浪潮
1.3.1第一次浪潮:开辟网络宣传新阵地
1.3.2第二次浪潮:广播为体、新媒为用
1.3.3第三次浪潮:打造广播特色的全媒体
第2章“融合?整合?联合”——网络数字时代广播媒体面临的新形势
2.1 媒介融合:网络数字时代下广播媒体跨平台经营的新环境
2.1.1传统媒体的新途径
2.1.2传媒业的变革与发展
2.1.3广播媒体的全面提升
2.2资源整合:网络数字时代广播媒体竞争力培育的新任务
2.2.1加强科学调查研究以把握网络数字时代受众新需求
2.2.2建立适应市场竞争的管理运行机制,优化人才资源
2.2.3以广播为主,走多元化经营发展之路
2.2.4媒体联动以创造广播媒体竞争的新手段
2.3 合作共赢:网络数字时代广播媒体可持续发展的新目标
2.3.1媒介融合:广播媒体未来发展的趋势
2.3.2跨媒体与跨行业:突破广播经营的“碎片化”状况
2.3.3新旧媒体整合:广播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2.4广播网:广播媒体“融合?整合?联合”的新载体
2.4.1内容形态融合:广播媒体传播手段的拓展
2.4.2传受互动的整合:广播媒体优势的激活
2.4.3新旧媒体联合:引领广播振兴的新格局
第二篇探索与思考
第3章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网络化数字化的发展历程
3.1北京广播在线的初期建设:开辟宣传新阵地
3.1.1网站的诞生背景
3.1.2北京广播在线以“台网联动”的模式运行
3.2北京广播网多次改版:台网互动雏形初现
3.2.1从北京广播在线到北京广播网的涅槃
3.2.2整合电台优质资源,多渠道服务受众
3.2.3开辟视频直播阵地,丰富内容呈现方式
3.2.4成立专业网络电台,实现合作共赢
3.2.5深入探讨网站定位,明确发展方向
3.3北京广播网之升级:媒资共享?节目共做?渠道共融
3.3.1“突出音频,保证视频,拓展图文”,内容设置更加精准
3.3.2立足服务特征,增强与网友的互动性
3.3.3按需更换域名,建设网站自有品牌
第4章北京广播网的定位与运营
4.1北京广播网的历史定位
4.1.1网为台服务,弥补传统广播的弱势
4.1.2台网互动,辅助电台各项活动
4.1.3利用网络优势,增强与用户的互动
4.1.4以独立媒体的形式,直播国内重大新闻
4.1.5积极寻求合作,多元化发展网站内容
4.1.6壮大了党和政府的舆论宣传阵地
4.2北京广播网的战略布局
4.2.1充分整合利用母体优势,加工精品音频资源
4.2.2积极发展视频业务,开拓网络传播新阵地
4.2.3网络互动,实现跨越式发展
4.3北京广播网的运营平台
4.3.1“音视频共做”探索新媒体新生态
4.3.2“广播与网播互动”开创广播新格局
4.3.3建构媒体资产管理系统广播与互联网深度融合
第5章全媒体时代北京广播网的变奏、博弈与困境
5.1全媒体时代媒体的传播特征
5.1.1什么是全媒体
5.1.2国外全媒体发展现状
5.1.3国内全媒体发展现状
5.1.4全媒体时代媒介市场的基本特征
5.1.5全媒体时代引导广播媒体的深刻变革
5.1.6全媒体给广播媒体发展带来的机遇
5.2全媒体环境下北京广播网面临的变革与机遇
5.2.1网络广播与广播电台网站的关系
5.2.2全媒体时代北京广播网的优势
5.2.3全媒体时代引导北京广播网的发展方向
5.3全媒体时代北京广播网竞争的多维博弈
5.3.1节目取胜依然是广播网站制胜的法宝
5.3.2网站面临着与传统新闻媒体的竞争
5.3.3缺乏国际交流与合作
5.4全媒体环境下北京广播网的瓶颈与对策
5.4.1全媒体环境下北京广播网发展的SWOT分析
5.4.2全媒体环境下北京广播网瓶颈的应对之策
5.4.3 明确网站定位,确定网站的目标访问群体
第三篇案例与比较
第6章境外广播网络化、数字化发展历程及现状
6.1美国:强势的传统广播带动网络化、数字化平稳发展
6.1.1美国广播网络化、数字化的发展概况
6.1.2个案分析:CBS广播——夹缝中求发展,主攻大城市市场
6.2英国广播网络化、数字化发展现状
6.2.1英国广播网络化、数字化发展概况
6.2.2个案分析:BBC——引领英国广播网络化、数字化进程
6.3澳大利亚——全力投入广播网络化变革
6.4日本广播网络化、数字化发展现状
6.5中国香港地区——三足鼎立的广播网络化进程
6.5.1香港电台——迎合众人口味的平稳发展策略
……
第7章我国广播网络化、数字化的发展现状
第8章境外广播网络化、数字化的启示
第四篇创新与未来
第9章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网络化、数字化发展的未来图景
第10章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网络化、数字化发展策略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介
王秋(1959.8~),女,北京人,维吾尔族,大学学历,高级编辑。198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工作期间曾先后于北京大学、美国乔治城大学以及英国华威大学进修。1985年起在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工作;2003年12月任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2007年3月任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副总编辑;2011年4月任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常务副台长。现为北京少数民族联谊会常务理事、中国广电学会文艺宣传委员会副会长、北京市广播电视学会常务理事。曾先后获得过全国“三八红旗手”、“五一”劳动奖章;并先后被评为北京市优秀少数民族干部、北京市宣传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全国30位有影响力的女广告人、十佳全国传媒经理人、中国广告年度人物、中国策划20年十大风云人物。工作期间。发表论文多篇,2010年,其撰写的《广播网发展瓶颈》以及《广播媒体融合微趋势观察》等论文获得市委宣传部高度重视,并引起业界广泛关注。
蔡明可(1972.9~),女,汉族,大学学历,法学学士,现任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网络信息中心主任。曾先后获得过中国新闻奖、中国广播奖、中国广播影视大奖、中国播音与主持作品一等奖、“金话筒”奖、北京新闻奖、北京广播奖、“首都五一劳动”奖章;并先后被评为全国广播电影电视系统先进工作者、北京市科普先进个人、北京市优秀新闻工作者、北京市优秀青年知识分子。北京市青年联合会第十届委员会委员、中国广播电视协会节目主持人委员会个人理事、北京市广播电视学会理事、北京网络媒体协会理事、北京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在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从事新媒体工作以来,积极探索传统广播媒体网络化与数字化的变革。大力推进广播与网络的融合,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传播特点,促进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影响力的逐步提升。
书摘插图
书摘: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人类传播的手段得到了巨大的改进。各种新技术在传播领域的应用,使得媒体的功能越来越强大,在当代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 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迅速崛起与快速发展,不仅改变了原有的传播方式,而且还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深刻影响着社会的经济发展、政治生 活、制度安排、社会文化以及管理方式等方面,当然,这其中更是包含着对社会舆论层面的影响。
新媒体构成了一种新的社会舆论传播工具,成为舆论产生和演变的新平台,新媒体的这种作用不仅对传统媒体条件下的社会舆论影响产生了冲击,而且对未来社会舆 论的发展方向,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正如2009年,中国社科院发布的《社会蓝皮书》中的《2008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率先指出的,互联网等新 媒体已成为社会舆论的重要发源地。
以往的社会舆论受传统媒体的影响,如纸质媒体和广播电视媒体等,这些传统媒体对社会舆论的产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甚至是主导了社会舆论的走势和方向。 但是,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传统媒体对社会舆论的影响逐渐减弱。这意味着,传统媒体主导社会舆论的时代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尽管我们尚不能断言新媒体 替代传统媒体的程度,但是,却可以说传统媒体主导社会舆论的时代将成为历史。
面临新媒体信息传递方面的优势,传统媒体正遭受着巨大的冲击:传统媒体领域不断地被蚕食,结构形态被迫进行调整,媒体格局也正在进行重新划分。于是,广播 电台纷纷将希望投向了未来的“新人口”——网络化与数字化,希望在网络化技术与数字化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融合潮流中,寻求更大的生存空间,探索发展机遇。
1.1 新媒体及其作用下传播的“新"变化
应该说新媒体最早源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其后出现了另一种传播技术——手机移动通讯。以互联网、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是由多种技术共同集成的结果,在这些技 术中,任何一种都不能单独发展成为目前的新媒体。新媒体也有一个逐渐演变的历史过程,而且这一进程仍在继续当中。
1.1.1 新媒体技术的概况
互联网诞生于1969年,是由美国高级研究计划署(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 Agency:ARPA)建立的一个网络系统,被命名为“阿帕网(ARPANET)”。“阿帕网”初始的目的是军事领域的应用:在美国受到军事攻击特别是 受到前苏联的攻击时,能够使美国军队的通讯系统保持联络。阿帕网是冷战思维的产物。由于当时美国的四所大学参与了该项目的研究与试验,并作为四个节点共同 连接了阿帕网,这使得从一开始这个网络就具有了用户网(USENET)的一些特性,构成了未来互联网的雏形。也就在这一时期,由这些学术机构确立了互联网 被建立起来的两个主要原则: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和自由进入(free access)。①1975年,这一工程的研究和试验取得了较大的成果,连接阿帕网的主机也超过了一百余台,完成了试验的测试,并移交给了美国国防部国防 通信局(Defense Communication Agency:DCA)正式运行。直到1983年,阿帕网才分为军网和民网,之后民网逐渐发展为今天的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