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 收藏

图书资讯 | 活动预告 | 最新上架 | 重点推荐 | 精彩书评 | 套书展示 | 在线阅读

组织行为管理

作者:王国元

ISBN:9787508086064

出版时间:2016-01-01

开 本:32开,148*210  页数:245页

定价:¥46

已有0人评价,查看评论

分享到:0

图书详情

  本书是一本面向管理者的组织行为学入门读本。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关于人力资源的管理科学,主要针对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有效开发。同时,也是一门关于组织条件下人类行为规律的管理科学。人的行为在组织条件下会有一些特殊性,组织行为学是专门研究组织条件下人类行为规律的科学。组织行为学又是一门关于组织条件下人类工作行为规律与调控方法的管理科学,不仅要揭示人类行为的规律,更要在揭示规律的基础上,探讨符合人类行为规律的调控人类行为的方法,使管理者能在管理实践中科学地管理人的行为。

章节目录

第一章  以人为本的管理科学                                                                                   
第一节  组织、组织行为、组织行为学                                                                                       
第二节  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节  组织行为学的体系、方法与意义                                                                                 

第二章 心理、个性与行为                                                                                                                  
第一节  人类行为的心理机制                                                                                                     
第二节  知觉与行为                                                                                                                     
第三节  个性与行为                                                                                                                     

第三章 招聘、培训与绩效评估                                                                                                        
第一节  人员招聘                                                                                                                        
第二节  人员培训                                                                                                                         
第三节  绩效评估                                                                                                                         

第四章 工作压力与职业生涯                                                                                                             
第一节  工作压力及其处理                                                                                                         
第二节  职业生涯及其开发                                                                                                                                                                                                                        

第五章 激励与激励理论                                                                                                                     
第一节  激励与激励理论分类                                                                                                    
第二节  行为动力型激励理论                                                                                                     
第三节  行为过程型激励理论                                                                                                   
第四节  行为反馈型激励理论                                                                                                   

第六章 群体有效性与群体凝聚力                                                                                                   
第一节  群体及其有效性                                                                                                           
第二节非正式群体及其管理                                                                                                   
第三节群体凝聚力及其作用                                                                                                   

第七章 从众、冲突 、竞争与合作                                                                                                 
第一节  群体中的从众                                                                                                               
第二节  群体中的冲突                                                                                                               
第三节  群体中的竞争与合作                                                                                                   

第八章 沟通与沟通绩效                                                                                                                   
第一节  人际沟通及其要素                                                                                                       
第二节  沟通绩效的提高                                                                                                           

第九章 领导与决策                                                                                                                           
第一节  领导与领导力及其影响力                                                                                           
第二节  领导特质理论                                                                                                               
第三节  领导行为理论                                                                                                               
第四节  领导权变理论                                                                                                               
第五节  领导与决策                                                                                                                   

第十章 组织结构设计与工作设计                                                                                                   
第一节  组织结构设计                                                                                                               
第二节  组织工作设计                                                                                                               

第十一章  组织文化的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  组织文化的理论                                                                                                                                                                                                            
第二节  组织文化的实践                                                                                                          

第十二章  组织发展、组织变革与创建学习型组织                                                                      
第一节  组织发展                                                                                                                      
第二节  组织变革                                                                                                                      
第三节  创建学习型组织                                                                                                          

参考书目                                                                                                                                             

后记   

作者简介

  王国元,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任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教研室主任等。已出版的相关著作主要有:《组织行为与组织管理》、《现代管理中的心理与行为》、《人际沟通》、《公共关系:从理论到实务》、《公共关系理论与操作》、《哲学与当代文化》、《社会转型中的观念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若干管理问题研究》等。主持国家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面向21世纪的中国现代企业教育制度》,北京市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现代企业教育制度与成人高等教育制度改革研究》,国家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学习型企业在学习型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创建的研究》,教育部“新世纪网络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等。

编辑推荐

  本书两个突出特点:一是实用,二是易读。
  本书既面向管理实践,从内容取舍、详略安排、案例选择、环节设计等方面,都尽可能贴近管理实际,缩短从知识向能力转化的距离;又面向管理者,从文字表述、要点提示、资料辅助、阅读拓展、复习思考等方面,都尽可能为读者减少困难,提供便利,增加助力。

书摘插图

   本书的特点与使用方法
----代前言

  放在大家面前的这本《组织行为学》是专门为正在从事或有志从事各类企事业组织的管理工作,又对组织行为学感兴趣的在职朋友编写的入门级读本。据我的经验,这些朋友在学习中往往具有这样一些特点:一是存在着工作与学习的矛盾,二是有追求实用的倾向,三是个性化的需求突出。
  所谓工作与学习的矛盾,说到底就是时间资源的分配问题,而解决这个矛盾既不能是为了学习而丢掉工作,也不能是为了工作而让学习缩水,当然更不能把24小时变成25小时,唯一可行的办法是提高学习效率,也就是在更短的时间里学习到更多知识。许多人,包括读者、作者和出版商,都把解决这个矛盾简单理解为压缩读本的字数,也就是“简”。可是大家想一想,为什么老子的《道德经》仅有5千字,我们读起来并不觉得轻松,而斯蒂芬·P·罗宾斯的《组织行为学》将近90万字,我们读起来也不觉得很累?原来老子《道德经》虽然篇幅短小,但语言古奥,哲理深邃,微言大义,非反复切磋琢磨不能有所理解,而罗宾斯的《组织行为学》虽然体量厚重,但语言通俗,道理浅近,案例亲切,所以开卷有益。可见,从读本编写的角度说,化解工作与学习的矛盾,关键不在于字数的“简”,而在于内容的“明”,“简”未必节约时间,“明”必定提高效率。为此,本书特别注意了以下几点:一是文字表达尽可能平实通俗。由于组织行为学是舶来品,所以某些读本中书面语言和欧化语法的现象是比较普遍的,而我们不希望为此浪费学习者的时间。二是层次结构尽可能明确清晰。如我们尽可能多用序号,少用长段,重点内容用黑体字标出等等,力求突显文本的逻辑结构。这些工作本来是读者读书时必须做的,但很可能浪费了时间,还不一定准确,于是我们决定代劳。三是知识要点进行强化提示。每章前面提示本章要点,后面归纳本章小结及对管理者的意义,以期帮助读者在读书时迅速准确地抓住重点,分清主次,明确并达到各章具体的学习目的。四是每章后面设计了能够涵盖本章基本知识点的本章主要概念和本章复习题。读者可以据此复习学习内容,检查学习效果。
  追求实用也是在职学习的特点之一。全日制学生属于结构性学习,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因为你不知道他将来会从事什么工作,只能通过系统、完整地掌握知识来提高他对社会需要的适应性。而在职学习的朋友大多已经有了具体的工作岗位,他们的学习目的非常具体而明确,就是能用、够用、会用。为此,本书特别注意了以下几点:一是在内容上不仅讲述理论知识的具体内容,而且对该理论的主要贡献与缺陷进行分析,对该理论的适用对象和范围做出提示。二是增加案例分析的数量,基本上在每一个知识群后面都附有案例,并在案例选择与问题设计上紧靠前面的理论内容,力求案例内容相对单纯和有较强的针对性,使读者分析案例时注意力的重心落在理论内容的理解和运用上,而不是落在猜谜和增加负担上。
  需求的个性化在在职学习中也很突出。全日制学生的学习往往是教师主导的,教师会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的研究兴趣作为教学重点。而在职学习是学习者主导的,每个学习者的社会经验与知识结构、学习目的与学习能力、个人兴趣和成绩标准等等都不相同,所以不可能用一把尺子来统一衡量,教学内容必须有足够的弹性。为此,本书设计了三个要求层次:下限是对组织行为学有个初步的了解,即所谓知其然,为此能够掌握正文中黑体字提示的重点内容和章后的本章主要概念和本章复习题就可以了;中限是对组织行为学能有一个比较系统完整的理解,即所谓知其所以然,为此应该在下限基础上再读完全部正文并完成本章思考题;上限是对组织行为学的知识与方法能够融会贯通,灵活运用,拓展知识面,为此就要在中限基础上进一步读完背景链接和本章阅读书目。究竟读到哪一层次,读者可根据自己的情况灵活掌握。
  以上只是我个人的一点想法,不一定正确,也不一定都能在本书中体现出来,还请读者多提宝贵意见。

后记

  书稿终于付梓,少不了要写上几句话。
  本书的写作延宕日久,算来前后大约有六七年之久了,最终能与读者见面,要衷心感谢我的老友褚朔维先生,感谢本书责编,感谢华夏出版社。
  我从事组织行为学的教学与科研,算来也有二十多年了,这本书实际上是在我此前出版的《现代管理中的心理与行为》、《组织行为与组织管理》等书的基础上完成,因此也应该感谢与我合作过的同事、学生以及我的读者。
  写作本书,我参考了大量同行及前辈学者的研究成果。其中直接引用者一般做了脚注,有所参考者凡原作在我手边的也尽量列入书后的参考书目。但本书写作断断续续,时间较长,挂一漏万是在所难免的,特别是一些来自报刊和网络的东西,更是难以逐一注明。在此一并深表歉意并致郑重谢忱。

                                               王国元

书摘:

第一章 以人为本的管理科学

【本章要点】
●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对象与特点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过程与发展趋势
●学习、研究组织行为学的目的与意义

【引子】
  有个民间笑话说,清末慈禧主政时,有一次大内总管李莲英为了哄慈禧高兴,就让一些小太监分作两队为慈禧表演踢足球。没想到球场上小太监们你争我夺的卖力表演反而惹得慈禧一脸的不高兴。她申斥李莲英,“一个皮球是什么好东西,让这么多个孩子争得连跑带喘的!去!多弄几个皮球来,让孩子们一人一个抱着玩去吧!”
  虽说这是个荒诞不经的笑话,但却蕴涵着一个道理,当一群人共处时,会出现某些在个人独处时没有的特殊现象,如竞争、合作、冲突、从众等等,而且这些现象是有规律的,可以调控的。组织行为学就是要研究在组织条件下,人们的活动有什么现象?这些现象背后有什么规律?如何遵循和利用这些规律来调控人们的活动,从而减少内耗,提高人们活动的效率?

第一节组织、组织行为、组织行为学

一、组织与组织的要素
要搞清楚何谓组织行为学,首先要搞清楚何谓组织,构成组织有哪些必要要素。
1.组织
  所谓“组织”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单位”。曾几何时,“以人为本”已经成为众所周知、不证自明的公理。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以人为本”的“人”并不是抽象地、孤立地生存着的,而总是具体地生存于一定的“单位”之中的:出生在医院里,成长在学校里,工作在公司里,终老在敬老院里等等。这里的医院、学校、公司、敬老院以及机关、政党、军队、研究所、社会团体等等中国人所习称的“单位”,在管理科学中被称为“组织”。
  究竟什么是组织?这似乎是个是个不言自明的问题。因为每个人都会正确地列举出各种各样的组织,如企业是经济组织、政党是政治组织、学校是文化组织、军队是军事组织等等。但要给组织一个科学而严谨的定义却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因为不同的人怀有不同的目的,站在不同的立场,运用不同的工具与方法,自然会形成不同的观点。从管理科学的角度看,所谓组织,就是人们为了达到某种共同的特定目标而结成的人际关系系统。
【背景链接】
组织一词的演变
  汉字中“组”与“织”都以“丝”为偏旁,可见原本都与纤维有关。“组织”有时是指纤维的编织过程。如成书于2000多年前的《诗经》中有“素丝组之,良马五之”[ 《诗经·墉风》]的诗句。这里的“组”字就是指把丝编结起来的意思。其后的《庄子》中有“耕而食,织而衣”[ 《庄子·盗跖》]的记载。其中“织”也是指制作布帛的过程。“组织”除可以用作动词,指纤维编织的过程外,也可以用作名词,指纤维编织的成品。如古人用作佩玉、佩印的一种宽而薄的丝带就被称为“组”,锦缎中也有被称为“织锦”的品种。由于“组”与“织”意义相近,有时也可以连用。如《辽史》中就有“饬国人树桑麻,习组织”[ 《辽史·食货志》]的句子。如今,“组织”专指纤维的原义在生活中已经不大常用了,它更多是用来指人,可以指人的集合过程,如组织民众、组织晚会,也可以指人的集合体,如党团组织、政治组织等。
  英文中“组织”一词“organization”源自生物的“器官” 一词“organ”,现在常用于指人的集合体,如“political  organization” (政治组织),也可以用于指某种事物的结构、构造,如“war organization”(战时编制)。
  总之,“组织”一词无论中外,原本都不是指人的,现在也不是专门指人的,但在其各种意义中,都有指整体中各个部分之间的结构、关系等基本意味。今天我们通常主要是在将一些元素结构为一个整体这个意义上用“组织”的一些引申义,如为召集会议而集合人员可以说“组织会议”,为写文章而综合资料可以说“组织材料”,当然人的集合体也可以称为“经济组织”、“政治组织”等等。包括组织行为学在内的管理科学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使用“组织”这个概念的。
2.组织的要素
  现实生活中的组织是形形色色、千差万别的。不同的组织相比较,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之处吗?
  组织必须拥有一定的建筑物吗?似乎是,如企业有车间,医院有诊室,机关有办公楼等等,我们也确实可以凭借拥有车间还是卖场来区别工厂与商场是不同的组织。但谁能说离开营房而正在战场上作战的军队不是组织呢?可见建筑物不是组织的共性。
  组织必须使用一定的设备吗?似乎是,如工厂有机床,军队有武器,医院有器械等等,我们也确实可以凭借使用收割机还是采掘机来区别农场与矿山是不同的组织,但谁能说不使用一定设备的政党不是组织呢?可见设备也不是组织的共性。
  组织必须统一着装吗?似乎是,如军人穿军装,学生穿校服,医生穿白衣等等,我们也确实可以凭借身着警服还是球衣来区别警察与球队是不同的组织。但谁能说没有要求员工统一着装的公司不是组织呢?可见服装还不是组织的共性。
  组织必须营利吗?似乎是,如工厂要营利,商店要营利,公司要营利等等,我们也确实可以凭借不同的营利方式来区分工厂与银行是不同的组织。但谁能说不营利的红十字会不是组织呢?可见营利仍然不是组织的共性。
  那么什么才是组织的共性呢?
(1)组织的细胞----一定数量的人
  任何组织,最基本、最明显的构成要素就是人,而且是一定数量的人。没有人或只有一个人,我们都不会认为它是一个组织。建筑物不过是人工作的场所,设备不过是人工作的工具,服装不过是人工作的识别标志或保护手段,营利不过是人工作的成果,它们都是为了人的、从属人的。它们对某些组织是必要的,但对另一些组织则是可有可无的。只有“人”,而且是一定数量的人,才是任何组织都必须具备的,是构成组织的“细胞”。现实生活中,我们将组织人数的多少称为组织的“规模”。如划分大、中、小型企业时,员工人数就可以是一个重要依据。
(2)组织的灵魂----一定的目标
  就人的本性而言,每个人都有不受他人主宰而独立自主的个人意志,然而加入一定的组织就意味着必须或多或少地放弃一部分个人意志而与其它组织成员保持一致。那么组织何以能使组织成员放弃离心倾向,采取向心行为呢?因为组织拥有一个所有组织成员都希望达到,而以他们个人的力量又无法达到的兼容性的“目标”。目标,而且是兼容所有组织成员利益的共同目标,才是任何组织都必须具备的,是构成组织的“灵魂”。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根据组织的目标来确定组织的“性质”,并根据组织目标的实现水平来判断组织运行的状况。如以利润为目标的组织是经济组织,习称企业,而利润越多说明企业越成功。
(3)组织的身体----一定的人际关系
  没有人,组织目标当然无法实现,但如果人仅仅是一群全无规范的乌合之众、各行其是的一盘散沙,那么组织目标依然无法实现。任何组织要实现它的目标,就必须规范组织中的人际关系,通过一定的分工与合作,使组织成为一个协调统一的有机整体。人际关系,而且是规范化的人际关系,是一切组织行为的物质依托,是任何组织都必须具备的,是构成组织的“身体”。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根据组织的人际关系来确定组织的“类型”。如建立在工作关系基础上的一般属于正式组织,建立在感情关系基础上的往往属于非正式组织。
  一定数量的人、一定的目标、一定的人际关系是任何组织都具有的共性,也是任何组织都具有的必要要素。

二、行为与组织行为
  要搞清楚何谓组织行为学,还要搞清楚何谓行为,何谓组织行为。
1.行为
  所谓“行为”就是平常我们所说的“活动”。人的行为分为内隐的行为和外显的行为,内隐的行为即人的心理活动,如喜、怒、哀、乐等等,外显的行为即人的举止动作,如表情、姿态、动作等等。广义上,人的行为既指外显的行为,也包括内隐的心理。狭义上,人的行为常与心理相对应,专指外显的行为。在组织行为学中,行为的概念是广义的,指人的全部活动,既包括人内部的心理活动,也包括人外部的举止动作。
【背景链接】
什么是行为
  行为这一概念最基本的含义是指动物对刺激所作的反应,既包括动物通过种的遗传得到的先天的本能行为,如蜘蛛生而会结网、蜜蜂生而会采蜜、人生而会出汗等,也包括动物出生后通过学习得到的后天的习得行为,如幼狮从母狮那里学会捕猎、小鸟从老鸟那里学会飞行、人类从交往中学会运用语言等。对于动物而言,这两种行为是并存的。但一般说来,越是高级的动物,本能行为越是少,习得行为越是重要。在最高级的动物即人类那里,由于幼稚期较长,学习就显得极为重要。不仅是人的绝大多数行为,特别是标志人类本质特征的那些行为,如人能进行逻辑思维、能为理想和信念而工作等等,都是习得行为,即使是人的那些本能行为,也都程度不同地渗透着学习的因素和影响。如人类性行为本来属于本能行为,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性行为中已有了太多的婚姻、家庭、价值观、道德、法律之类习得成分,本能在人类性行为中已不具有决定意义了。
2.组织行为
  组织本来是人造的,是人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满足自己的需要而造出来的一种工具。然而组织一旦出现,它就反过来成为了一种既定的力量,一种生活的前提,制约着人的一切行为,成为人的一种生存方式。在现代社会中,一个人是作为各种各样的组织成员而度过一生中绝大部分时光的:年轻时我们是学校里的学生,成年后我们成了公司里的职员,老年时我们又成了养老院里的病人等等。在现代社会中,一个人的绝大部分需要也都只有通过与组织交往才能实现:我们在商场里购物,在企业里领薪水,在医院里看病等等。所以,真正活生生的人都是组织中的人。人们常说,人的本质特征在于人是社会动物。其实,这也就具体地表现为人是有组织的动物。
  既然人都是组织中的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组织这个条件下来认识人的各种行为。所谓组织行为,就是指在组织环境中人的行为。稍加留心我们就会发现,人的很多行为在组织环境中与个人独处时是不一样的。例如,一个爱睡懒觉的人,星期天可以睡到自然醒,但星期一必须强迫自己在早晨7点钟准时起床,9点钟准时走进办公室,因为他在星期天是可以自由支配时间的个人,在星期一则是不能自由支配时间的组织成员。我们还会发现,人的某些行为是只有在组织环境中才会发生的。例如,激励下属工作积极性、执行上级决策、协调人际关系、调整部门结构、建设组织文化等等,都不可能是个人的行为。

三、组织行为学及其研究对象与学科特点
  在初步了解了组织和组织行为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进一步界定组织行为学及其对象与特点。
1.组织行为学
  组织之于人类是一种极为常见的社会现象。我们无论是什么人,最终都是某种组织中的人,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最终都要与某种组织打交道。也就是说,组织也是人类一种基本的生存方式。仅仅是从组织内部考虑,由于组织的存在,就必然会给我们的带来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人都是作为组织成员而生活在组织中的,因此组织必然会对组织成员有所影响,如组织的性质、目标、结构、规范、文化等等会影响人的思想感情、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工作效率等等;另一方面,组织都是由作为组织成员的人所构成的,因此组织成员必然会对组织有所影响,如人的兴趣、态度、能力、性格、人际关系等等会影响组织能否正常运作、实现目标、提高效率等等。
  由此可见,在早已高度组织化的现代社会中生活的每个人,特别是在一定组织中担当一定管理职责的人,你要面对人,你就必须考虑组织对这个人的影响,你要面对组织,你就必须考虑人对这个组织的影响。组织行为学就是这样一门专门研究组织条件下人类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所谓组织行为学,就是专门研究组织环境中人类行为规律及相应的调控方法的应用性管理科学。它是行为科学的一个分支,也是管理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组织行为学在西方主要是作为一门应用性的管理科学而存在的。西方的管理专家们认为,任何管理都是对人的管理,都是人来管理,这就要求管理人员必须懂得人类行为的规律,特别是在组织环境中人类行为的规律,因此所有的管理人员都应接受组织行为学的训练。从20世纪60年代起,美国人便在培训管理人员时加入组织行为学课程。例如,在美国哈佛商学院的MBA(工商管理硕士)课程中,组织行为学就是其中的主修课程之一,学习时间长达18周,并要接触大量的案例。在我国的工商企业管理、公共事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管理类专业中,组织行为学也都是作为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而开设的。
2.组织行为学的对象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人类行为,揭示人类行为规律性的科学。然而人类行为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过程,其中有很多问题并不是组织行为学这一门学科所能够解决的。例如,人的性别会影响人的行为,一般来说,女性长于形象思维,相信直觉,男性长于抽象思维,相信理性,思维方式的差异必然会表现为行为方式的差异,而组织行为学当然解决不了人类性别问题,那通常是医学、生理学等学科关心的问题。即使是对那些组织行为学能够解决的问题而言,组织行为学也并不是唯一的手段和途径。例如,不仅可以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去研究人际沟通对提高工作绩效有何影响,也可以从信息论的角度去研究人际沟通的机制。这就是说,人类行为并不是组织行为学专有的研究对象,而是诸多学科共有的研究对象。这就有必要为组织行为学确定一个基本的研究范围。
那么影响人类行为的究竟有哪些主要因素呢?大致上,决定人类行为的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个人的、内在的因素,二是环境的、外部的因素(参见图1-1)。
      决定人类行为的个人的、内在的因素,主要包括生理因素(如生理需要、生物节律等)、心理因素(如心理过程、心理个性等)、文化因素(如知识结构、修养自律等)三个方面。其中生理因素主要是医学、生理学等学科的研究领域,文化因素主要由教育、道德、艺术、宗教等来解决,属于组织行为学研究对象的主要是那些能够决定人类行为的心理因素。如组织行为学可以研究管理者如何根据人的气质类型、能力差异、性格特征等来为其安排最匹配的工作岗位等等。
  决定人类行为的环境的、外部的因素,主要包括组织环境(如组织的目标、结构、沟通、人际关系等)和社会环境(如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条件及各种社会关系等)两个方面。其中社会环境主要归社会管理、社会学、政治学、法律等负责,属于组织行为学研究对象的主要是组织环境。如组织行为学可以研究管理者采取何种激励措施才能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等等。
  如此看来,组织行为学当然是要研究人类行为规律的,但研究范围基本上是限于组织内部,研究目的则是掌握符合科学规律的人类行为调控方法。据此我们可以界定,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各种社会组织中人类行为的规律及调控方法。对组织行为学研究对象的这种界定包含了两层含义:首先,组织行为学是一门行为科学,它要研究人类行为,并通过研究人类行为揭示人类行为规律,提高人类对自身的认识水平。其次,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管理科学,它研究人类行为及其规律的目的是探讨并提供符合人类行为规律的科学的管理方法,提高人类管理活动的水平。
3.组织行为学的特点
(1)组织行为学的交叉性
  组织行为学的交叉性是指组织行为学是综合运用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教育学、政治学、系统论等多门学科概念、理论及研究方法的边缘性、综合性学科。组织行为学的这种交叉性主要是由于其研究对象----人类心理与行为的复杂性所决定的。以人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有很多。这些学科从某一特定的角度和方面切入,具体地研究并揭示了许多关于人的规律性的认识。这对于我们正确、全面认识人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但将人划分为若干侧面,并相应地建立反映人类某一侧面特征的某个学科,这只是人们认识的角度和方法而已。
  人本身其实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并非几个方面的机械的组合。因此从某一角度和方面去认识人是绝对必要的,但也肯定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在以往对人不同角度和方面认识的基础上建立一些能够综合地、整体地揭示人类本质与规律的学科,从而形成对人的整体的、立体的,从而才可能真实的、正确的认识。组织行为学就是这样的学科之一。对某一事物的认识从片面走向全面,从分析走向综合,这是人类认识深化和发展的必经途径和基本规律。不仅组织行为学本身的建立和发展是这样,这也是很长一个时期以来人类科学研究发展的一个总的趋势。组织行为学的这种交叉性,要求学习和研究组织行为学的人应该具备比较广博的知识基础与比较丰富的社会经验,以利相互借鉴、融会贯通,否则是难以取得好成绩的。
(2)组织行为学的两重性
  组织行为学的两重性是指组织行为学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统一、科学与艺术的统一。西谚云,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兽。此言虽有些简单、机械,但也多少反映了人区别于动物的特点:人是生理与心理的统一、生物人与社会人的统一,人性是本能属性与习得属性的统一、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当然这种统一绝非1+1=2的机械相加,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渗透、有机统一的整体。研究对象的这种两重性决定了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必须打破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界限。它既需要从社会的角度去理解人的某些自然属性、生理活动的社会意义,如人的神经活动类型、血型等在选聘员工时有什么参考价值,也需要从自然的角度去研究人的某些社会属性、心理活动的自然基础,如为什么满足人的生存需要可以激励人的工作积极性等等。因此组织行为学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自然科学,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社会科学,而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融合、相统一的新型学科。这点突出表现在研究方法上,它既关心人的理智,也关心人的情感,既有数学、系统论、统计学,甚至力学等实证研究、定量分析的理性工具,是一门是非分明、答案精确的严谨的科学,也有内心体验、情感宣泄、思想工作等诉诸感性经验、情感世界的感性方法,是一门体贴入微、善解人意、温情脉脉的可人的艺术。

  • 用户评论
  • 豆瓣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评论)

我要评论

您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发布评论! 登录

关闭

资料下载
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