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类图书购买排行
-
助听器使用问答
¥4.9
-
让孩子远离听力障碍
¥23
-
让孩子远离智力障碍
¥23
-
孤独症诊疗康复与教育
¥26
-
听力言语语言康复词汇(听力学部分)
¥30
-
运动疗法技术学(第二版)
¥75
-
社交潜规则
¥39
-
功能性行为评估与干预
¥39
图书详情
章节目录
第一编 早期发现与诊疗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病名的提出与诊断概念的演变
第二节 流行病学研究
第三节 临床特征
第四节 病因与发病机制
第二章 早期发现与就诊
第一节 早期表现
第二节 早期发现
第三节 早期就诊
第三章 临床评估与诊断
第一节 临床评定量表
第二节 临床诊断
第四章 药物治疗与其他医学干预
第一节 药物治疗
第二节 其他医学干预
第三节 患儿护理
第四节 预防
第二编 早期康复有服务
第一章 机构康复
第一节 工作形式、目标与原则
第二节 教师管理
第三节 确立康复目标
第四节 制定个别化康复计划的依据
第五节 制定个别化康复教育计划
第六节 实施个别化康复教育计划
第七节 机构康复环境的建立
第八节 康复机构的质量监控
第九节 康复技术的借鉴与运用
第十节 康复机构的资源运用
第十一节 孤独症及相关发育障碍康复机构业务督导评估方案
第二章 家庭康复
第一节 家庭康复的心理准备
第二节 家庭康复的环境准备
第三节 家庭康复的技术准备
第四节 家庭康复训练内容
第三章 社区服务
第一节 成立服务机构
第二节 各部门职责
第三节 社区康复服务
第三编 教育与生涯发展
第一章 特殊学校教育
第一节 培养目标
第二节 课程设置
第三节 单元主题教材编写
第四节 教学组织形式
第五节 班级管理
第六节 家校合作
第二章 融合教育与随班就读
第一节 融合教育与随班就读概述
第二节 随班就读的辅导
第三节 课堂行为管理
第三章 生涯发展与职业教育
第一节 生涯发展理论概述
第二节 孤独症患者生涯发展及其教育
第三节 职业教育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儿童孤独症诊疗康复指南(卫办医政发[20lO]123)
作者简介
媒体推荐
本书在兼顾医学知识的基础上,重点突出了孤独症康复、教育和社区服务的技术、方法和经验介绍,适宜于患者家属、康复机构、医务人员和相关政府部门管理人员阅读参考。
“孤独症”这一名称对很多人来说已经不再陌生,但这个病的很多内幕还没有被揭开,真正了解这个病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如果医生对孤独症缺乏了解,就会使患者难以得到及时的确诊和救治。
如果家长对孤独症缺乏了解,就会误认为孩子的病是由于自己关心不够或教育不当造成的,会由此产生无端的内疚与自责,还会费尽周折带着孩子胡乱投医,却使孩子错过了最佳的康复时机。
——卢世璧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康复协会理事长
本书从临床医学特征、康复教育与训练、特殊教育与护理和康复训练机构的业务督导等方面全面介绍了有关孤独症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适用于相关机构、专业人士和家长阅读。
——舒明跃深圳市康宁医院主任医师、副院长
书摘插图
在种种探索和努力之中,孤独症儿童的家长、教师和医生们的努力尤其可歌可泣。他们的坚忍不拔、卓越才智和舍身奉献,使苦难变成了“炼金炉”,为人类历史的 精神宝库增添了一笔难得的财富。由深圳市一批专家在市残联的组织下撰写的这本有关孤独症儿童诊疗康复教育的书稿,正是这种精神的体现之一。它的出版发行, 将是对国际国内现阶段有关成果的梳理和汇集。
我希望,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像深圳市残联一样,重视对孤独症服务和相关服务人才的扶持;希望各类相关服务机构像深圳市精神卫生中心一样,在开展孤独症相关服 务的实践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多出更新更好的成果;希望全国孤独症儿童的亲友及相关服务人员更加努力,为中国孤独症服务事业争取更加美好的明天。
(3)病情较轻、年龄较大的患儿可能有一定程度的口语发展,讲话多一些,甚至能讲连续句子,但即便这些言语功能发展相对较好的患儿,也很少主动向别人提 问,难以维持交谈,且常有词语运用不当。他们说话往往漏掉相关的介词、连词和代词,对人称代词的使用尤为困难,分不清“你、我、他”的含义,反而经常出现 一些无实际交流意义的刻板、重复和模仿语言。说话的语调非常平淡,缺乏抑扬顿挫,也少有表情配合。
(4)语言理解能力也明显受损,主要表现在听不懂指令。轻者尚能借助于背景信息或讲话人的手势明白一些简单语义,受影响的仅仅是对抽象概念和词义差别的准确理解;重者根本不能领会他人说话的意思,即使在模仿或重复别人的话,也多不理解其含义。
(5)言语表达和理解困难必然影响交流活动。除此以外,非言语交流一般也明显受损。最突出的表现是不会利用身体姿势、手势或模仿与他人沟通。比如不会用点 头、摇头来表示“是”、“否”的意思;不懂挥手表示“再见”等。想要什么东亩时,通常就拉着大人直接走向目标,既不会用语言、也不会用手势表达。
3.兴趣与行为异常
(1)患儿兴趣狭窄、局限且非常奇特。一般来说,他们对有生命的物体不感兴趣,对非生命物体表现得强烈好奇;对正常儿童喜欢的玩具和游戏活动大多不感兴 趣,对个别玩具或某些物品的依恋却又异常固着,时刻不肯丢下;对物体的整体属性和功能不感兴趣,却喜欢反复摆弄物体的某些部件。一名9岁的患儿,对同龄孩 子喜欢的玩具一概毫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