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类图书购买排行
-
助听器使用问答
¥4.9
-
让孩子远离听力障碍
¥23
-
让孩子远离智力障碍
¥23
-
孤独症诊疗康复与教育
¥26
-
听力言语语言康复词汇(听力学部分)
¥30
-
运动疗法技术学(第二版)
¥75
-
社交潜规则
¥39
-
功能性行为评估与干预
¥39
图书详情
章节目录
序言
前言
第一篇导论
第一章功能性行为评估与干预概论
第一节什么是功能性行为评估与干预
第二节为什么提倡功能性行为评估与干预
第三节功能性行为评估与干预的发展
第二章问题行为产生的基本原因
第一节问题行为的目的因
第二节问题行为的动力因
第三节从动因—行为—结果的联系理解问题行为
第三章问题行为的主要形式及其功能
第一节攻击性行为
第二节自伤性行为
第三节叫嚷行为
第二篇功能性行为评估
第四章描述性功能评估
第一节访谈法
第二节直接观察法
第五章实验性功能分析
第一节控制前提条件的实验性功能分析
第二节控制前提与结果的实验性功能分析
第六章从功能性行为评估到功能性行为干预
第一节对问题行为功能的确认与分类
第二节行为干预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第三节对行为干预计划的定期评价与必要调整
第三篇功能性行为干预
第七章应对与社会性正强化相关的问题行为
第一节行为动因的消除操作:无条件强化和区别性强化
第二节替代行为的培养:沟通技能训练及配套措施
第三节积极忽视法和集体奖励法
第八章应对与直接性正强化相关的问题行为
第一节无条件提供感觉刺激和区别性强化适应行为
第二节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及对自我刺激行为的约束
第三节感觉消退法和阻断转移法
第九章应对与社会性负强化相关的问题行为
第一节调控相关的前因机制
第二节系统培养替代性行为
第三节正负强化与消退方法的结合使用
第十章应对与疾病相关的问题行为
第一节通过医教结合评估与干预减缓身心痛苦
第二节行为放松技能的训练和实践
第三节系统脱敏以增强学生的承受能力
结束语超越分析走向综合
附录1功能性评估访谈表(教师版)
附录2行为动因评估量表(MAS)
附录3功能性评估访谈表(学生版)
附录4功能性行为评估观察表
附录5行为散布观察法示意图
附录6时段抽样观察法示意图
附录7简化功能分析数据表
附录8强化物测查问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黄伟合:男,1956年生,哲学博士、行为心理学硕士、康复学博士,美国加州发展服务部东湾分区中心行为心理学家、美国民族大学教育学院兼职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学系兼职教授。已出版个人学术专著五部;在《国际康复研究》等英语专业期刊上发表过七篇康复学和行为心理学研究论文;在《中国社会科学》《心理科学》等中文专业期刊上发表过六十多篇哲学和心理学论文。1986年获上海市首届哲学社会科学论文奖,2010年获国际自闭症研究学会多元化奖。
贺荟中:女,1972年生,心理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学系副教授。致力于特殊儿童认知与社会性发展、自闭症儿童的理论与实践等研究。在美国访学一年后,首次将关键行为训练(PRT)技术引入中国,并在自闭症儿童干预实践中取得一定成绩。注重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坚持为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提供服务。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二十多篇,出版著作两部。博士论文入选上海市人文社会科学博士文库,并荣获上海市第八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书摘插图
前 言
特殊需要学生的“特殊”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他们在技能方面相对于同龄人滞后,二是他们往往表现出频繁和严重的问题行为。本书讨论的主要是第二方面。
特殊需要学生问题行为的普遍性及其对生活与学习造成的不良影响,使学校和家长深受困扰,迫切需要科学、专业的指导。近年来,国内有关行为心理学及其在特殊 教育中应用的专著屡有问世,但却较难找到深入浅出、有实际操作价值的著作,来指导特殊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改善学生的行为问题,一线教师和家长往往只能自己摸 索。本书的两位作者都有在学校为特殊需要学生直接工作的经历。在两位作者所接触的中国大陆和美国的特殊需要学生所处理涉及的智力障碍、自闭症(孤独症)和 多动症等个案中,各种问题行为往往是教师们最常提到也最感无奈的。情形经常是这样的:脚还没跨进教室,就听到了学生的哭叫声。而通过与教师访谈和实地观察 所了解的学生问题行为,更因其破坏性和危险性而令人担忧,其中包括自伤性行为、攻击性行为、叫嚷行为甚至擅自出走行为等。
与普通人一样,特殊需要学生也其有各种需要,他们为满足自己的需要而行为。教育工作者和特殊需要学生家长的核心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发展并提升适应性行为技 能,使他们能够更恰当、更有效地满足自己的需要。这是一个以人为本(Person centered)的伦理取向,也是贯穿功能性行为评估和功能性行为干预各种操作方法的价值原则。在此背景下,本书希望达到如下三个目标。
可操作性——读者看完本书后,不仅能理解其中的内容,而且能根据相关程序来完成功能性行为评估和功能性行为干预。
科学性——我们的目的是使读者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本书在介绍每一个有关“怎么做”,即方法的时候,都会分析“为什么”,即原因,包括深入浅出地揭示评估与干预方法背后的行为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和特殊教育的理论依据。
实效性——本书力求严格奉行“循证实践”(Evidencebased Practice)的当代心理学、教育学基本原则,对书中涉及的每一项评估与干预方法,都以科学实验的发现来说明其效果。同时,还由于作者在特殊需要学生 教学和临床干预方面的直接经验,本书内容将更为贴近中国大陆有关机构、学校和社区的实际状况。全书分三篇共十章。
第一篇,重点为全书内容概述、学生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形式。第一章用浓缩的形式对全书内容做概述和铺垫。第二章深入分析特殊需要学生行为的各种原因。关 于行为动力因的系统讨论,在同类中文著述中尚属首次。第三章旨在探索特殊需要学生问题行为的外在表现形式及其功能。
第二篇,结合案例详尽介绍并分析了功能性行为评估的各种具体方法,及从功能性行为评估到功能性行为干预的完整流程及实施步骤。第四章描述性功能评估的两类 方法——访谈法、直接观察法。第五章重点为实验性功能分析,包括控制前提条件的实验性功能分析、控制前提并后果的实验性功能分析。
从理论上说,这些不同的评估方法有不同的操作程序,使用不同的工具或量表,具有不同的优势和局限性。例如第四章所讨论的描述性评估方法,相对而言比较容易 掌握,而其结果可以用来指导对学生问题行为的教育和干预。各种描述性评估方法的不足之处在于,它们在本质上是从问题行为与其环境条件的相关性来推测行为的 原因,信度和效度有一定局限。第五章讨论的各种实验性评估方法,在创造和改变不同环境条件的同时,观察学生行为的变化与规律,其结果具有更高的信度和效 度。其不足之处包括,对操作人员有较高的训练要求和在评估过程中要花费较多的时间等。
第六章综合探讨了以功能性行为评估为基础的功能性行为干预的完整流程及实施步骤。实践中,教育工作者需要根据学生问题行为的性质,以及自己所能掌握的资源 来选用相应的功能性行为评估方法。例如,在一个特殊教育环境中,90%左右的问题行为教师都可以用描述性评估的方法来理解其原因与功能。据此实施的功能性 行为干预往往会产生较好的效果。只有10%左右的学生问题行为,因其性质的复杂性和程度的危险性,需要用实验性评估的方法来理解其背后原因,并制定相应的 干预方案。当然,对学生行为进行功能性评估和干预是一个动态过程,要求教育工作者既要对学生的发展抱有信心,又要有长期的努力和不断的调整。
如果用医学的诊断、治疗来形容,功能性行为评估属于诊断的方法,功能性行为干预是对症下药的治疗方法。根据特殊需要学生问题行为的各种原因,第三篇中第七 章到第十章所介绍的,是造成特殊需要学生不同问题行为的原因及相应干预方法。这些干预方法基本上可以用三大范畴来概括:第一大类属于根据问题行为前因设计 的预防性干预方法;第二大类属于根据问题行为背后存在的学生技能缺陷设计的适应性行为培养方法;第三大类属于通过调控行为结果而改变影响学生将来行为的有 关强化或消退方法。从第七章到第十章每一章中所包括的三节基本反映了这种结构,从而与应用行为分析所说的A(前提条件)—B(人们行为)—C(行为结果) 互依互存的模式呼应。
在特殊教育一线工作的教师及相关工作者,可以从本书得到比较系统而又深入浅出的实用知识。高等院校中关注学生问题行为的相关专业,可将本书作为培训专业人 员的教学或参考书籍。当前,世界和中国对特殊教育需要迅速增长。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最新统计,自闭症的发病率为每88个孩子中有1名患者,发病 诊断率提高的原因部分是由于测试方法与诊断手段的现代化。目前中国的医学界、康复学界正在努力引进这些自闭症测试方法与诊断手段,那么,中国自闭症的诊断 发病率也会进一步上升,更多的孩子将接受相应的教育与干预,这就需要更多的专业教师与机构。近年来,国内已有六十多个特殊教育院系,以及为数众多的自闭症 干预机构。其发展势头,真可用雨后春笋来形容。我们希望,本书可以成为春雨中的一滴,浇灌中国特殊教育与自闭症干预事业茁壮成长,为星星的孩子带来福音。 本书对特殊需要学生的家长同样有益,有助于其提高理解与管理孩子问题行为的知识与技能。十多年来与特殊需要孩子家长密切接触,我们深感,如果家长能够配合 教师的工作、参与孩子的教育,对干预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
本书第一篇和第三篇由黄伟合完成,第二篇由贺荟中完成。两位作者对内容进行了交换校改,并共同完成统稿。
我们要感谢武汉市麟洁儿童康复中心和上海市宝山培智学校的领导和教育工作者在本书写作过程中所提供的协助和支持。正是因为这种协助和支持,使我们能够在 《功能性行为评估与干预》一书中通过引用分析大量特殊教育的实例而提高本书的可操作性。台湾学者陈冠杏博士参与了上海市宝山培智学校的个案指导工作。陈博 士与她所指导的特教老师为本书作出的贡献值得肯定。感谢华夏出版社的刘娲编辑。刘编辑长期以来致力于策划出版有助于残疾人事业的专著,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 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建议,这些无私的奉献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最让我们心存感激并致以崇高敬意的是,本书所涉及的许许多多中国和美国的特殊需要学生与他们的老师和家长。虽然我们在这里没有提到他们的名字,但正是在与他们工作的过程中,我们才得到了源源不断的研究与写作的启迪和动力。
囿于著者水平,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我们欢迎读者随时指正,并表示最诚挚的谢意。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特殊需要学生问题行为的研究和实践必将取得更大成绩!
黄伟合 贺荟中
2012年8月
序 言
黄伟合博士和贺荟中博士合著的《功能性行为评估与干预》一书即将付梓出版,这是中、美两国学者合作的硕果。
可贵在于,这是一本具有中国特殊教育实践基础的专著。来自美国加州的黄伟合博士和华东师大的贺荟中博士以及他们的合作者,在北京、上海、湖南和湖北多地与 特殊教育学校和康复中心进行实证性研究。我了解到,这些合作单位在本书作者的指导下,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作者因应一线工作者的强烈的需要,将中美两国 特殊教育康复实践中的案例进行整理,将具有“可操作性”、“科学性”和“实效性”的《功能性行为评估与干预》奉献给中国读者。正是这种严谨的治学风格,让 人敬佩,也正是这种风格的著作,值得推荐。
我从心理学领域进入特殊教育领域以后,兴趣点之一就是针对特殊儿童的问题行为进行干预。记得有一次,一位很有“号召力”的女学生发脾气,当着全班同学的 面,将教室桌子上的电视机摔到地上。这位学生比较心疼自己家的钱,于是,我们事前与家长协商好,让妈妈假装掏钱“赔偿”电视机。当天下午放学前,教师将所 有的学生集中在教室里,家长如约而至。家长当着自己女儿和其他学生的面,拿出一叠崭新的人民币,一张一张地数给老师,并向老师说明“损害东西要赔偿”…… 这是“一箭双雕”的事情。一方面,对这位直接将电视机摔到地上的学生的行为结果进行惩罚,这是早期行为主义学者斯金纳理论的运用;而对其他在场的学生,也 看到了这位具有“领袖地位”的学生受到的惩罚,这是第二代的行为主义代表人物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运用。其实这样处理行为“问题”的方法在特殊教育实践 中正广泛地使用,也是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一项必备的基本功。
我举上面的例子是想说明,本书介绍了一种更新的行为心理学理论与技术。行为主义心理学从上个世纪20年代开始盛行,到了20世纪60年代,遇到了来自认知 心理学的挑战,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一支向认知行为心理学的路线发展,另一支则是向行为功能分析方向发展。如今这条路线在教育和特殊教育领域形成了很强的发展 势头,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在此基础上向积极行为支持发展。它如今成为特殊教育,尤其是自闭症和其他发展性障碍儿童教育中运用的一项有效专业技能,更值得特 殊教育工作者认真学习和掌握。
本书作者以大量的亲力亲为的案例研究,对功能性行为分析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介绍,使本书成为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著作,尤其是作者特别提到了“循证实践” 的概念。循证医学进入中国医学界已有十余年的历史,逐渐影响到心理学的研究,然而,在特殊教育中还鲜有,这本书给中国特殊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有益的示范。
这是一本不可多见的佳作,比翻译的学术著作更有适用性,因为全书先对功能性行为评估和干预进行系统阐述,最后用一个典型的案例进行综合介绍。这种在分析基础上的综合,将使读者受益匪浅。
这本书的语言简明,生动,可读性强,不仅适合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康复中心的专业人士、特殊需要学生的家长,还值得普通学校的教师和广大有兴趣的人士一读。
我向大家鼎力推荐《功能性行为评估与干预》一书。
许家成
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院长
2012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