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 收藏

图书资讯 | 活动预告 | 最新上架 | 重点推荐 | 精彩书评 | 套书展示 | 在线阅读

边说边做 快乐康复(助力儿童发展运动、认知、社交、语言、自理能力)

作者:魏国荣

ISBN:978-7-5222-0724-7

出版时间:2025-01-06

开 本:880*1230 1/32  页数:344页

定价:¥69

已有0人评价,查看评论

分享到:0

图书详情

  80位一线康复教育相关人士倾情编写,145篇儿歌共456个趣味目标和玩法。

  《边说边做 快乐康复》从人文的角度出发,创新性地拓展了儿童康复治疗思路,主创专家召集了全国近百名康复治疗师,创作、收集了百余首儿歌,并将每首儿歌根据歌词内容制订训练目标,如运动训练、认知训练、社交训练、语言训练、自理训练等,在每首儿歌后对其主要的作用和如何实操进行了详细描述。

章节目录

作者简介

      魏国荣,教授,资深康复治疗师,河北医科大学医学硕士,伦敦大学残疾研究学硕士,从事康复治疗工作30 余年。发表核心期刊论文30 余篇;著作及译著多部。
      主张“优势导向、日常为本、关注未来”的儿童康复理念。
 
      近5年曾先后荣获:
      中国康复医学会“优秀康复治疗师”奖
      中国康复医学会“优秀科普工作者”奖
 
      现任:
      北京春晖博爱公益基金会康复技术总监
     河北医科大学教授、儿童康复治疗学学科带头人
     中华康复治疗师协会副会长
     中华康复治疗师协会儿童康复专业委员会荣誉主任委员
     中华儿科杂志审稿专家
     民政部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常委
     中国康复医学会儿童康复专业委员会常委
     英国伦敦大学残疾研究学高级顾问
     美国发育医学会会员
     欧洲残疾儿童学术联盟学术委员会委员
     国际残疾儿童学术联盟(IAACD)全球教育委员会委员

编辑推荐

      《边说边做 快乐康复》属于儿童康复治疗、学前教育范畴,适合各医院及其他儿童康复机构的康复治疗师、医生,尤其是儿童康复治疗师、儿科医生、幼儿园老师、孩子家长阅读和学习使用。
      主编魏国荣老师带领创作团队编写这本书的初心是将有趣、有爱的童谣和儿歌与康复治疗活动结合,使康复治疗活动成为特殊儿童享受快乐童年的途径和方法;使儿童康复治疗师丰富治疗思路,让治疗性活动生动活泼,成为儿童享受快乐童年的经历。主编魏国荣老师为本书写下了2000多字的催泪前言。她说,儿童在游戏中伴随着微笑、哈哈大笑、手舞足蹈和其他兴奋愉快的表情。当儿童兴高采烈地诵读、尖叫,甚至呼喊时,能够增强人脑生物电信号以及连接大脑稳定的回路。相反,过度或持续的精神创伤,会伴随着精神化学物质涌人大脑回路,造成下丘脑的过度生理反应。情绪刺激越频繁,神经回路就越容易建立。因此,游戏被称为是儿童情绪的“调节解码器”。
      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我们可以使这些孩子的童年变得快乐!但是很多治疗师以及家长们,都苦于在兼顾治疗的同时,怎样可以使他们能够享受治疗的时间。我们尝试将童谣以及儿歌结合到康复治疗过程中,使康复治疗变得有声有色,以游戏的形式开展治疗性活动。
     实际上,游戏不只是表面上的快乐,它的意义更深远。
     活泼好动是儿童的天性,游戏给予儿童完整与和谐的生活。在游戏中,儿童既有先天的生物本能的自然流露,也有后天的社会文化的自觉渗入,于是,游戏是儿童生活的自然本性和社会性的最佳融合。
 
     在游戏中,既有想象、直觉、兴趣、意愿、爱好、情感、意志等主观自我的体验和感受,又有对客观、真实、具体、规范的社会存在的理智判断和逻辑思考。因此,游戏是生活之感性和理性的高度统一。
     儿童从中获得乐趣、以此了解自己、了解自己所处的世界。他们注重游戏的过程而不是结果,儿童在游戏中长大成人。通过游戏过程中的动手、动脑,所有的感觉信息在大脑皮层内得到整合,成为高层次的认知活动,从而影响人格发展。
 
     感谢那些从不言弃的家长,感谢那些始终追逐快乐的孩子们,是你们促使我们编撰这本书,并在工作中不断应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有每位作者的愿望:虽然特殊儿童有各自的局限,但是,愿在他们成年以后的回忆里,有童年的欢声笑语!书中儿歌  的“做法”并不是唯一的,这里只是抛砖引玉,你可以在此基础上用你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将“做法”和应用的目的扩展和再创作,期待通过你的应用,本书再版时有更丰富的内容出现!
 
     编辑在逐字逐句通读书稿的过程中对80位作者的语言风格、目标用词、做法描述尽可能地进行了优化处理。比如,有的作者用“咏诵”用的作者用“吟诵”有的作者用“吟咏”有的用“说”有的用“唱”,当然对能力程度不同的孩子来说,有的能力弱语速慢,有的能力强语序可以变化而且能呈现出节奏感,又考虑到与“儿歌”一词的搭配,所以最后我们选用了“唱儿歌”这个说法。
     再比如,“目标”的提炼,有的作者把做法的目标写得很具体如“舌根音训练”,有的则写的很笼统如“运动训练”,根据具体做法,编辑对每一个目标进行了仔细斟酌,使之能具体则具体。
     在本书的最后,我们做了一个不是“索引”的“索引”。在本书的组稿阶段,主创专家希望编写人员能在运动、认知、社交、语言、自理这几个方面“均衡用力”,把全书分成几个部分。但是,收上第一轮稿件之后,我们发现,大家更偏向于运动和语言,几乎90%的儿歌和做法都集中在这两个方面,原因是这两方面的内容也是大家的日常工作的最集中的部分。在跟魏国荣老师进行了多次沟通后,我们先让大家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对稿件内容进行丰富,尽可能创造出更多的目标和做法,再由魏老师对每一个 “目标”进行分类,分别将之归属到“粗大运动”“精细运动”“认知”“社交”“言语语言”“自理”等范畴,编辑在整本书的最后,把所有的“目标”及其页码按这6个方面,按照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制作了“附录:目标分类”。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形式,让读者便于阅读和查找。
 
     在本书出版前,我们曾在2024深圳国际康复论坛上为参会人员准备了少量的抢鲜版样书,会场上有的同仁在阅读后反馈“这本书让人感动到流泪”。作为这本书的编辑,也因此有了更强烈的职业获得感,也坚定了传播精品的、有用的、专业的内容的信念,也正是作者的支持和读者的反馈,让我们在编辑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 用户评论
  • 豆瓣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评论)

我要评论

您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发布评论! 登录

关闭

资料下载
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