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详情
20世纪80年,中国大陆在反思过分专业化教育模式弊病的过程中,开始了对通识教育的探索。中国香港、台湾地区也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逐渐在大学中推行通识教育实践。本书以北京和台湾地区应用型大学通识教育为研究对象,关注的重点是通识教育的内涵,通识教育的发展历程,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师资队伍,通识教育产生的影响等方面内容。
京台两地应用型大学通识教育在理念和基本模式方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明显的区别。台湾地区技职院校通识教育的做法是将原有的共同课程(类似于大陆的公共基础课程)进行通识化改造,将通识教育课程划分为若干领域或方向,规定学生必修或分类选修;北京地区应用型大学的普遍做法是保留原有的公共基础课程,在此之外开设系列的通识教育选修课,只有交流互鉴才有利于两地通识教育的共同发展。
京台两地应用型大学通识教育在理念和基本模式方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明显的区别。台湾地区技职院校通识教育的做法是将原有的共同课程(类似于大陆的公共基础课程)进行通识化改造,将通识教育课程划分为若干领域或方向,规定学生必修或分类选修;北京地区应用型大学的普遍做法是保留原有的公共基础课程,在此之外开设系列的通识教育选修课,只有交流互鉴才有利于两地通识教育的共同发展。
章节目录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1
第二章 台湾地区技职通识教育发展历程 /47
第三章 台湾地区技职通识教育理念和目标 /73
第四章 台湾地区技职通识教育实践 /98
第五章 台湾地区技职通识教育评鉴 /149
第六章 京台两地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比较与评价 /177
第七章 结论及建议 /201
主要参考文献 /215
作者简介
常百灵 河南原阳人,法学博士,副教授,北京联合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近年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江西社会科学》《思想教育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主持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两项,参与省部级课题多项。
编辑推荐
时代发展需要人们具有新的心智特点和智慧力量,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既有益于个体成长为一个六边形战士,也有益于社会创新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