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由中国残联主办、北京市残联承办的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科技助残平行论坛在北京举行论坛发布了15个2025科技助残创新案例。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琶洲实验室李远清团队的“非侵入式多模态脑机接口技术”。
琶洲实验室李远清团队
技术名称:非侵入式多模态脑机接口技术
技术内容:通过智能头环采集并解码脑电、眼电及头动等多模态信号,精准识别用户意图,可帮助肢体残疾人实现复杂环境控制。
延伸阅读
日前,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广州琶洲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李远清受邀参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科技创新盛典》(以下简称“科晚”),在“科晚”舞台上,李远清教授向全国观众展示了脑机接口技术的应用与无限潜能。受试者头戴一条细细的多模态脑机AI头环,无需动手或开口,观众所抽中的牌便能被瞬间识别,甚至轮椅的移动也能凭借“大脑”控制。主持人也亲身体验了用“脑”操控的“脑机AI轮椅”,展现了人脑与机器之间无缝“交流”的非凡能力。
<span style="color: rgb(136, 136, 136); font-family: " pingfang="" sc",="" system-ui,="" -apple-system,="" blinkmacsystemfont,="" "helvetica="" neue",="" "hiragino="" sans="" gb",="" "microsoft="" yahei="" ui",="" yahei",="" arial,="" sans-serif;="" letter-spacing:="" 1px;="" text-align:="" center;"="">多模态脑机AI头环
节目最后,李远清教授表示,脑机接口给残疾人带来了更多可能,他们可以通过脑机接口用“脑”直接控制外部设备,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脑机接口会颠覆我们的生活,比如脑控开车、脑控轮椅,还有脑控和机器人的融合、脑功能的增强、脑功能康复等。总之,脑机接口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可能”。
脑机接口,“无限可能”!
脑机接口技术诞生于上世纪70年代,经历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如今已能实时捕捉大脑复杂神经信号,并用于控制外部设备。脑机接口,简单来说就是在人脑和外部环境之间搭建一条交互通道,可以实现脑与环境之间的信息交互,也可以用于控制,或用于对大脑进行检测和干预。”李远清介绍,近几年,这项科幻色彩浓厚的技术已跃上风口。“人们发现它可能解决一些过去用传统方法难以解决的问题,例如难治性精神疾病干预、高位截瘫病人辅助等突破性应用。”
将脑机接口技术从实验室带到应用一线,李远清跟他的团队奋斗了20多年。早在2003年,李远清在国外已开展脑机接口研究。2008年,他在华南理工大学组建团队从事相关研究。2012年,团队便开始与相关医院合作,针对病人开发脑机接口系统。
2019年至今,研究团队聚焦成果转化与产业化,致力于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产品。目前,团队研发了脑机AI鼠标、脑机AI轮椅、脑机AI智慧病房,并在多家医院投入试用,显著提高了肢体障碍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
脑机AI智慧病房
除了辅助肢体障碍患者,脑机接口技术也在监测和干预精神心理疾病方面展现了极大的应用前景。团队研发的脑机接口技术,首次运用在解决晕车、晕船问题上,成为国内外首款非药物、可穿戴、高效防晕车、防晕船产品。
脑机接口正念冥想系统运行原理
团队研发的这一款产品还有减压、助眠、缓解抑郁焦虑症状的作用。在2024巴黎奥运会上,这一产品被用来帮助我国运动员减压。
脑机接口技术具有广阔应用前景,将为养老助残、心理健康、教育科创、智慧家居等多个领域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团队表示,将坚持“四个面向”,始终走在科技创新的前沿,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
来源:中国残疾人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