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 收藏

图书资讯 | 活动预告 | 最新上架 | 重点推荐 | 精彩书评 | 套书展示 | 在线阅读

汉字中国 性

作者:法帅

ISBN:978-7-5222-0279-2

出版时间:2025-06-11

开 本:880*1230 1/32  页数:288页

定价:¥59

已有0人评价,查看评论

分享到:0

图书详情

  在中国哲学史上,性字在春秋时期开始出现和流行。最早提出有关人性命题的是孔子。孔子以后,人性论逐渐成为后世思想家关注的重点。战国初期的告子提出了性无善恶论,战国中前期的孟子则提出了性善论。战国时道家可以称为性超善恶论者。战国中后期的荀子提出了性恶论,战国时的世硕则提出了性有善有恶论,后来发展成性善恶混论。西汉的多数学者都主张性有善有恶论,如董仲舒、刘向、扬雄等。东汉至唐代,性三品论成为大部分学者的共同主张,如东汉的王充、荀悦,唐代的韩愈,都是这种理论的阐发者。另外,东汉的郑玄是性有善有恶论者。唐朝时的李翱持性善情恶论,这是性有善有恶论的特殊形式。北宋以后,性两元论成为思想界的主流,这种理论始创于宋朝的张载,精练于程颐,大成于朱熹。此外,这一时期还有少数学者持性无善恶论,如南宋初年的胡宏。到明清时期,性一元论在思想界兴起,与性两元论展开对抗。这种理论,始发于明代盛于清世。明代的王守仁主张性无善恶论,这是一种性一元说,清朝的王夫之和戴震都是性一元论的阐发者。中国古代的人性论自孔子提出一直到明清之际,虽然从表面上看是在探讨人性的问题,尤其是性善还是性恶,实际上早已突破了这些传统命题,从而深入到人与自然、宇宙规律与道德伦理、主体与客体等关系的探讨中。中国的人性论的范围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扩展,并最终涵盖了中国哲学史的广袤领域。性,由此也成为中国哲学中最为重要的概念范畴之一。 

作者简介

        法帅,男,山东淄川人,1980年5月生。2010年7月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博士毕业,师从著名学者庞朴先生。2011年9月至2021年5月在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工作,2017年9月晋升副教授,现为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学术研究方向为儒学思想史、中国政治思想史。参加教育部重大委托项目一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两项,主持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山东大学青年团队及自主创新项目各一项。在《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孔子研究》《齐鲁学刊》等刊物发表论文20多篇,著作有《20世纪儒学通志》(合著)、《孔子文化奖学术精粹丛书-庞朴卷》(合编)、《陈淳评传》(合著)。撰写的智库报告《庞朴先生的辩证法思想》被中共中央有关部门采纳。  

媒体推荐

        “汉字中国”是在文字研究基础上通俗地讲述中国自有的文化哲学体系中一批重要概念的著作,是一套把汉字与它所承载的哲学概念如何紧密地融合起来这一独特的现象呈现出来的创新之作。作者钩沉了汉字在数千年传承、延绵、孳乳、变异过程中沉淀于后世语言形式里的传统文化意义,除了人文社会科学、哲学领域以外,即使在自然语言处理、人机对话、中外语言互译乃至人工智能领域都不无裨益。

——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国家语委原主任许嘉璐

  • 用户评论
  • 豆瓣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评论)

我要评论

您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发布评论! 登录

关闭

资料下载
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