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 收藏

登录

图书资讯 | 活动预告 | 最新上架 | 重点推荐 | 精彩书评 | 套书展示 | 在线阅读

于志强临证经验辑录

作者:杜武勋 主编

ISBN:9787508088396

出版时间:2018-05-01

开 本:小16开,185*260   页数:236页

定价:¥69

已有0人评价,查看评论

分享到:0

图书详情

  全书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于志强教授临证经验的理论基础,包括从肝论治心系疾病及其他内伤杂病;第二部分是于教授临床用药经验,善于化裁古方、善用药对、精于配伍;第三部分是于教授临证医案精选,内容涉及各种临床常见内伤杂病、各种外科和妇科常见疾病,如心悸、胸痹、眩晕、不寐、喘证、水肿、胃痛、胃酸、癃闭、脂肪肝、消渴、月经不调、带下过多、乳癖、痤疮、带状疱疹、糖尿病(消渴)、甲状腺疾病等。

章节目录

第一章 名家医事传略 1
一、步入医林,孜孜以求 1
二、津门儒医,学贯古今 2
三、恪守医德,悬壶济世 3
四、提携后进,不遗余力 4
第二章 学术思想概述 5
一、郁滞论 6
二、郁的病理基础及其疾病本质 11
三、于志强教授对“郁滞论”的发挥 19
四、内伤杂病从肝论治 23
第三章 临床诊疗经验 35
一、冠心病从肝论治 36
二、高血压病从肝论治 44
三、慢性心力衰竭从肝论治 49
四、过早搏动从肝论治 52
五、失眠从肝论治 55
六、甲亢从肝论治 60
七、脂肪肝从肝论治 62
八、糖尿病从肝论治 65
九、带状疱疹从肝论治 69
十、生殖系统疾病从肝论治 71
十一、女子面部痤疮从肝论治 75
第四章 临床用药特点 78
一、“药”尊五味,“方”法五行 78
二、化裁古方,自拟新方 79
三、精于配伍,善用药对 83
四、攻补兼施,善用虫药 84
第五章 心系疾病医案选 86
一、心悸医案 86
1.肝郁气滞,心脉瘀阻证医案  86
2.肝郁化火,木火扰心证医案  87
3.肝郁化火,痰火扰心证医案  88
4.痰火扰心,心神不宁证医案  90
5.肝血不足,心脉失养证医案  91
6.气血亏虚,心神失养证医案  93
7.心阳不振,心脉瘀阻证医案  94
8.阴虚内热,扰动心神证医案  95
二、胸痹医案 96
1.肝郁气滞,瘀血内阻证医案  96
2.痰热瘀结,心脉痹阻证医案一  98
3.痰热瘀结,心脉痹阻证医案二  99
4.气阴两虚,瘀血内阻证医案  100
5.痰瘀互结,心脉痹阻证医案  102
6.气虚血瘀,心脉瘀阻证医案  103
7.肝火亢盛,夹痰夹瘀证医案  104
8.肝血不足,心脾气虚证医案  105
三、眩晕医案 106
1.风阳上扰证医案一  106
2.风阳上扰证医案二  107
3.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证医案  108
4.肝肾阴虚,风阳上扰证医案  110
5.肝肾阴虚,瘀血阻络证医案  111
6.痰浊中阻,风痰上扰证医案  112
7.痰浊中阻,痰火上扰证医案  113
8.痰浊中阻,痰饮内停证医案  115
四、不寐医案 116
1.肝血不足证医案  116
2.肝郁血瘀证医案  117
3.肝郁化火证医案  118
4.肝郁脾虚证医案  119
5.痰热内扰证医案  120
6.瘀血内阻证医案  121
第六章 其他疾病医案选 123
一、胃病医案 123
1.胃痛肝郁气滞证医案  123
2.胃痛肝火犯胃证医案  124
3.胃缓脾虚下陷证医案  125
4.胃痞寒热错杂证医案  126
5.吐酸肝郁化火证医案  127
二、癃闭医案 128
1.肝郁气滞,浊瘀阻塞证医案  128
2.肾阳不足,瘀血积聚证医案  130
三、皮肤病医案 131
1.蛇串疮肝火郁阻证医案  131
2.蛇串疮肝胆湿热证医案  132
3.蛇丹痛气虚血瘀证医案  133
4.痤疮肝经郁热证医案  134
四、妇科病医案  135
1.乳癖肝郁血瘀证医案  135
2.带下过多湿热下注证医案  137
3.月经不调肝郁证医案  137
五、脂肪肝医案 139
1.气郁痰阻证医案  139
2.肝郁脾虚证医案  140
3.湿热瘀阻证医案  141
六、消渴医案 142
1.肝郁化火证医案  142
2.肝郁土壅,湿热内生证医案  144
3.肝郁脾虚证医案  145
4.肝肾阴亏证医案  146
七、瘿病医案 147
1.肝郁化火证医案  147
2.阴虚阳亢证医案  149
3.肝郁脾虚证医案  150
4.痰气瘀结证医案  151
第七章 论文汇编 153

作者简介

        杜武勋,男,山东威海人,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先后师从全国名老中医田芬兰教授和张伯礼院士,现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心病重点专科专病和中医心病学重点学科学科带头人,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内科部部长、心内科主任、中医内科学教研室主任、天津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主任。先后主研与参研跨世纪重点国际科研合作项目,国家科技部、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市科委、市卫生局等科研课题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主编和参编著作7部。获得天津中医药大学“131人才工程”青年名医、国家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天津市首届中青年名医、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中青年首席知名专家、2011年天津市市总工会“五一”劳动奖章和证书、2012年天津市教委系统优秀共产党员、2014年天津市人民满意的“好医生”等荣誉称号。兼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天津市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天津市抗衰老学会秘书长兼副理事长、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高血压血管病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心血管分会常务理事、高血压中医临床诊疗实践指南专题委员会委员等职务,主要从事心血管疾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工作。

编辑推荐

        本书是全国名老中医传承系列丛书之一。于志强教授是第四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于志强临证验案辑录》是于老从医四十多年来临床经验的总结。

书摘插图

第二章 学术思想概述

 

于志强教授从医 40余年,始终怀揣着一颗慷慨博施的仁爱之心,秉承着悬壶济世的理念,从专业理论知识到临床实践,从临床实践到理论学习,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在这种螺旋上升的认知过程中,不断夯实和提高了自己的中医理论水平和处理中医内科疾病的实际工作能力,进一步增强了中医理论素养和临床诊疗服务能力。作为一名医生,于志强教授时时严格要求自己,对工作高度负责,对医术精益求精,为患者的康复倾注了自己满腔的心血与热情,在广大患者中享有盛誉。

他在临床工作中崇尚“病证结合”作为心血管疾病诊疗的指导思想,推崇“气机条达为本”的“调和平衡观”,以“调畅气机,恢复气机平衡”为主旨;在辨证方面,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勇于创新,在“八纲辨证”的基础上,重视气血辨证,认为中医辨证核心是“八纲辨证”,八纲之中,虽无气血两字,但气血内容却尽贯于八纲之中,气血是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主要物质,藉此分析和归纳人体种种生理现象。同时,气血不和也是各种疾病的病理基础,脏腑经络的病理变化无不影响气血,内外妇儿临床各科的病证无不涉及气血。因此,于志强教授认为气血病理变化在八纲、卫气营血、脏腑等辨证方法中占首要地位。《灵枢·脉度篇》谓:“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故阴脉荣其脏,阳脉荣其腑,如环之无端,莫如其纪,终而复始,其流溢之气,内灌脏腑,外濡腠理。”即气运行机体内外表里,相互贯通,像圆环一样,周而复始循环着,以供给人体脏腑组织活动的动力。《灵枢·经脉篇》里说:“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这里的不可不通,即是强调人体经脉之气必须畅通,若经络不通,则气血不和,百病丛生。

气血阴阳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产生于脏腑又荣养于脏腑。人体的脏腑、经络、形体等组织器官,都是由气血阴阳所构成,都依赖气血阴阳等养料以维持各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陈者,列也,这里可引申为等比、相等的意思。陈阴阳,即阴阳相等,各无偏胜,亦即阴阳调和之意。而阴阳调和,即可达到人体筋脉和顺,骨髓坚固,气血顺从。这样,内外就能调和,邪气不能侵害,耳聪目明,正气运行如常。《济生方》说:“夫人一身,不外乎阴阳气血,相与流通焉耳。如阴阳得其平,则疾不生。”这里的疾不生,是指不生病,而人体不病的关键又在于“阴阳得其平”。平,即气血阴阳平和,不偏胜不偏衰。《寿世保元》亦说:“人生之初,具此阴阳,则亦具此气血。”认为气血冲和是健康的前提和基础。气血温煦、濡养脏腑组织,使其能发挥各自的功能,是人体进行生理活动的基础。气血充盛,运行畅达,邪气不易侵犯人体,为正气之本,在生命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气血失和可直接引起各种疾病,人体

产生的一切病理变化均与气血相关。气血的运行有赖于气机的调畅,气的通畅表现为“升、降、出、入”四种运动方式,通过脏腑的功能活动体现出来。血液循行于血脉之中,由气推动,周流全身,血脉为血液循行的管道,故称为“血府”。《三国志》曾引华佗语:“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血液的正常流动,既需要有健全周密的脉管,又需要气的推动。人体脏腑经络的功能活动,脏腑经络以及气血阴阳的相互联系,无不依赖于气机的升降出入。机体各脏腑组织疾病的形成与转化与气机失调息息相关,从发病学来讲,气机郁滞、升降紊乱、气血失调是疾病产生的基本机制。

因此,于教授在辨证过程中重视“气机升降理论”及“郁滞学说”,其学术思想上溯《内经》“气机升降论”、“五郁论”,中取《丹溪心法》、《王旭高临证医案》等医家治郁心得,下阅明清医家著述而兼采其长,并融会贯通于一体,有很深的学术造诣。于教授认为“郁滞”乃百病之始,贯穿疾病发生发展全过程,并依据病邪深浅,将“郁滞”分为“气机之郁”、“水液之郁”、“血络之郁”、“痰瘀为郁”、“正虚而郁”五阶段。此五阶段相互之间不是孤立的,界限也不是完全分明的,但总体不外气的壅滞、津液的凝结、血络的瘀积等几方面,最终成为诸病发生的土壤,其中气机之郁滞尤为重要,贯穿疾病始终。故而,在内科杂病的治疗中,强调气机升降出

入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升降出入失常是疾病发生的根源,疾病无论外感内伤,均可运用气机升降出入理论辨证施治,遣方用药当升中有降,降中有升。

 

版权页:

 

  • 用户评论
  • 豆瓣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评论)

我要评论

您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发布评论! 登录

关闭

资料下载
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