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类图书购买排行
-
高盛:最后的赢家
¥38
-
可口可乐帝国(第二版)
¥39.9
-
我们在燃烧
¥0
-
人人都爱麦当劳
¥25
-
黑莓帝国
¥32
-
贝尔斯登:华尔街的荣耀、贪婪与毁灭
¥49
-
范思哲
¥39
-
魔鬼赌场:雷曼兄弟内部的友情、背叛与豪赌
¥39
图书详情
这本书向我们翔实生动地描述了高盛在遭受多次的挫折和打击之后如何成长为20世纪最伟大的金融公司的发展历程,还给我们讲述了这神秘背后的故事:高盛如何被英国传媒大亨麦克斯韦欺诈;如何在不良交易中损失惨重;如何就尝试上市一事反反复复。
书中强调了高盛公司长期以来对公司核心价值观——顾客至上、团队精神、以长远利益为主以及以人为本的坚持,这正是高盛银行能够成功的关键之所在。总的来说,这是一本揭示华尔街最后一家私人合伙制公司内部秘密的高水平著作。
章节目录
没有人会去清洗一辆租来的车。成为合伙人的梦想是一种无与伦比的激励力量,也是吸引顶尖人才的巨大诱惑。
第二章 家族企业
《财富》杂志因此给他起名为“董事的董事”,但是对许多人而言,他则是“华尔街先生”。
第三章 世界级“选手”
老天作证,如果我们曾经有施加影响的机会,我们肯定会做出一番不同的业绩。”
第四章 领导层的更换
“我们也贪婪,却是长期的贪婪,不是急功近利的贪婪。”
第五章 顶峰
美国《福布斯》杂志:“超越它,如果你可以的话。”
第六章 成功的咒语
将“历史留给历史学家,继续向前进”。
第七章 通向IPO之路
要做一件最重要的、公司从没有做过的最重要的事情!
作者简介
里莎•埃迪里奇,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管理专业和城市规划专业硕士,曾是高盛公司副总裁和外汇交易员,她在美国洛杉矶长大,现在和丈夫及他们的三个孩子定居美国。
编辑推荐
高盛历经140年,虽磨难重重,却巍然屹立。
在百年未遇的这场金融危机中,高盛如何独善其身?
领导层、职员和公司文化史高盛成功的秘诀所在。
《高盛:最后的赢家》一书将带您进入这家华尔街银行巨擎的机密会议室之中。
媒体推荐
这是一本揭示一个伟大机构——华尔街上最后一家私人合伙制公司的内部秘密和华尔街金融世界运转情况的高水平著作。
——《新闻日报》专栏作家詹姆斯•索罗维基
作者身为高盛的前副总裁,凭借着对公司的了解和人际关系,给我们讲述了高盛如何从一个很小的家庭企业成长为世界最著名的投资银行的成长历程和幕后故事,揭开了高盛的神秘面纱……一部让人爱不释手的作品。
——《纽约时报》理查德•伯恩斯坦
至今少有的、揭示世界最著名投资银行的引人入胜的作品。高盛的成长历程是20世纪最伟大的金融公司发迹史。
——《芝加哥论坛报》 威廉姆•史麦赫司脱
《高盛:最后的赢家》向我们讲述了华尔街上最后一家私人合伙制公司的独特成功文化——忠诚、合作、低调和神秘……作者身为高盛的前副总裁,将笔墨聚焦于高盛成功的文化——团队合作和对长期利益的追求。高盛的成功正是源于对这种文化的长期坚持。
——《华尔街日报》罗杰•罗文斯坦
高盛多年来一直是美国最为赢利的投资银行之一,同时也因其独特的企业文化在华尔街独树一帜。本书的作者里莎•爱迪里奇是高盛前副总裁,她向我们揭示了高盛成功的秘密:合伙人制度如何让高盛不断壮大;无间的团队精神如何让高盛的企业文化闪闪发光;高盛银行是如何炼就的。向我们娓娓道来高盛卓越超群的企业形象形成的不平凡历程。
——《出版人周刊》
书摘插图
平淡无奇的原则 难以置信的勤奋
——重读高盛文化
金石
《高盛:最后的赢家》再出其不意版了,再版出版的正是时候。说正是时候,因为老版书市面上早已买不到了,好书的特点是可以一遍又一遍的重读,而好书者的特点是一定会将好书拿来一遍又一遍的重读;正是时候,还因为投行,作为一个独立的行业已经不复存在了。
这本书是一本高盛的传记,也是投资银行业的传记;是一本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的教材;还是一本关于企业或个人如何控制自我的人性读本。
人的记性总是不大好的,尤其是春风得意时。《高盛:最后的赢家》中,奥德拉姆先生曾经给了年轻的约翰﹒文伯格一本书——《大众的疯狂和流行的幻觉》:“我将为你做件事,给你这本书,但是你要学习我,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保留一份副本,并以之作为参考。”从此,在文伯格的每个办公室里都有一份该书的副本,并且一次又一次去参考它。
《高盛:最后的赢家》也是一本这样的书,应该在每一个案头上都存放的书。这本书我自己有了两个不同的版本,现在有了第三个版本《高盛:最后的赢家》。可惜的是,当我拿到最新的《高盛:最后的赢家》版本时,我发现,我没有重读已经很久。
平淡无奇
人都是急功近利和缺乏耐心的,企业也是这样,高盛的事业有一个时代循环,冒险与保守的波动基本上从来不会消失。在高盛的百年历史上,事业的高潮低谷,精英们的人来人往,都是记住高盛文化或者忘记高盛文化的历史。
其实高盛文化也很简单:客户至上;考虑长远利益;有效的激励机制;难以想象的勤奋工作。
说出来真是平淡无奇,但是真正能让我们记得的原则不是以这样的警句文本呈现的,而是从活生生的人和事中汲取的。
什什么是客户至上呢?如果反过来理解就有意思的多:通过对客户的强烈关注,高盛能够控制雇员的自我本位和傲慢态度,在高盛,顾客是所有交易的中心和重点,而不是推销人员、银行人员或交易员。
在《高盛:最后的赢家》中,几乎可以找到每一代领导者对于这一点的强调。
当约翰•﹒文伯格经营高盛的时候,他会让新的销售人员迅速进入角色并给以难忘的“赠言”:顾客现在由你负责,你的前任建立了顾客关系,而你的继任者将会把他继续下去。
弗里德曼曾经说,“自我中心是80年代华尔街上极具破坏力的因素”。在长期的金融职业生涯中,弗里德曼发现了这样一种现象,大量的竞争对手倒闭的原因与其说是由于不成功的经营决策和不利的市场环境,不如说是由于一度成功后萌发的骄傲情绪。“如果你愿意看低金钱的重要性并控制自我本位意识,”弗里德曼说,“那么在这个领域,你就可以减少许多痛心和不愉快。”
贪婪和野心是华尔街第二大致命杀手,通过注重长远利益,如五年而非当年利益,高盛有效地控制了这一“杀手”,加斯﹒莱文的格言——“贪婪,但不是急功近利的贪婪,而是对长期利益的贪婪”——已成为公司的警言。
在高盛,“拙劣的”个人英雄主义无立足之地,这种企业精神自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就做出了榜样,杰夫•﹒鲍斯说:“如果你不能净化自我本位思想,或是不能同别人协调工作,那就意味着你不能存在”。
一个叫做珍妮特•﹒泰伯特•﹒汉森的雇员回忆过一件事:有一天约翰先生会见我,他对我说,珍妮特,在高盛,我们指说“我们”,从来不说“我”,然后他停了下来,他的这句话我永远不会忘记。
难以置信的勤奋
如果是仅仅有简单的原则,那还是远远不够的,成功还来自艰苦卓绝的工作。
“人们都知道,”一位前任副总裁说,“高盛的办事速度要比别的地方快2.5倍。”下面是莱文的一天。
莱文每天早晨5:30起床,慢走15分钟后做祷告、读报纸,然后吃早餐。用完餐后莱文就直奔华尔街而去,大约在7:50到达自己的办公室,然后他就打电话给职员,通常他们还在家中。在每天开始办公的第一个小时之内,莱文会在黄色的便签簿上划下当天的计划,直到计划的每一个细节都已划出,他才休息一下。
每天下午3:30股票交易所关门,此后不久莱文也离开交易所,4点左右他就会出现在开往西奈山医院的地铁上。到那儿后,他主持召开员工大会,并在接下来的两个小时内行使自己医院、医务中心和医学院总裁的职责。
一切料理完毕后,莱文才会回家,喝上一杯马丁尼酒。几乎每天晚上他都要外出,穿着晚礼服喝公司职员们一起去21俱乐部聚会,或者和妻子一起去吃晚餐。大约在半夜时分,莱文回到家中按时就寝,第二天早上5:30照常起床——如果还想在出发前多干些事,4:30他就会起床。
高盛许多欧洲国家的交易员经常回想起他们到纽约出差的情景。由于飞机晚点,黎明之前,在离上班还有很长一段时间的时候,他们走到了纽约交易所,发现鲁宾早已在那儿。他脸上平静安详的神情掩盖了他的专注,也让别人想象不到他生活在巨大压力之中。与众不同的是,鲁宾会转过身来,带着轻松的微笑伸出食指和中指作了个“v”形,说道:“安静”。
弗里德曼的目标之一就是力图让每一位职员都能够正确回答他的“凌晨3点电话问题”。如果他在半夜时分打电话给某些职员,问他们高盛一词代表着什么,大多数人会两眼迷离、半梦半醒地回答到:“为客户服务、正直和团队精神。”弗里德曼显然认为,凌晨3点是任何一位高盛员工的工作时间。
对照与反省
“ 在一个星期天的下午,”怀特黑德回忆,“我坐下来静静地思考‘高盛’一词所代表的含义,并把所想到的写在一张纸上,我尽量使之更现实可行,而不是理想化的蓝图。”怀特黑德所列出的主要集中于高盛公司所具有的独一无二的特点,意图不在于用它来开拓市场,而是使之成为公司的内部训诫。
顾客利益是第一位的,经验表明,如果能够让客户满意,成功就会随之而来;我们公司的财富包括人员、资本和信誉,三者之中失去任何一个,其他的都难以单独存在;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强调团队精神,对于那些置个人利益于公司利益和顾客利益之上的人,高盛公司没有容纳他们的地方;赢利是我们成功的关键,它可以使公司能够不断地充实资本并留住优秀人才。经验告诉我们,利润应该让所有参与创造它的人无私分享;赢利能力对公司未来至关重要。
每隔两年,高盛公司就会将这一期间运行状况与经营原则作一番对照和反省,各部门的主管以及手下的专业人员必须集中讨论,话题主要包括违反公司经营原则的事件以及他们在日常工作中是如何具体遵守和运用这些原则的。
近乎完美苛刻的高盛文化,不是吗?但是,真正的经验都是在失败中汲取的,而当遗忘占据上风的时候,一模一样的经验需要有更大的教训来让人重新汲取一边。
曾经,当被问及是什么促使高盛加入了1929年股市崩盘前的疯狂买进时,沃尔特•﹒盛克斯带着悲伤回答:“征服世界的野心,不仅是对金钱的贪婪,还有籍此显示出的力量。我承认,我们都受到了贪心的支配,被牛市冲昏了头脑,认为高涨的股票价格会被未来所证实……在我们措手不及的时候,股市翻了个底朝天。”
80年后的今天,情景并没有什么不同,相同的只是,高盛和以前所有的重大挫折一样,顽强地活了下来。
企业成功的读本,和个人的成功读本,没有什么不同,找一本《高盛:最后的赢家》一样的传记反复的读,用红笔划下重点,写下点心得,远比那些所谓成功学“作品”实在的多。